1. 1.数据库建立和维护功能一般有数据库定义功能(判断)
是正确的,数据库建立和维护之后会重新定义数据库的储存备份数据。数据库的建设要遵循实际情况。即在逻辑上建立一个整体的空间数据车、框架统一设计的同时,各级比例尺和不同数据源的数据分别建成子库,由开发的平台管理软件来统一协调与调度。
数据库的维护包括备份系统数据、恢复数据库系统、产生用户信息表,并为信息表授权、监视系统运行状况,及时处理系统错误、保证系统数据安全,周期更改用户口令,数据库维护比数据库的创建和使用更难。
(1)数据库维护规范扩展阅读:
数据库建立的原则:
1、独立与完整性原则:数据独立性强,使应用系统对数据的存储结构与存取方法有较强的适应性;通过实时监控数据库事务( 主要是更新和删除操作) 的执行,来保证数据项之间的结构不受破坏,使存储在数据库中的数据正确、有效。
2、面向对象的数据库设计原则:空间数据表和非空间数据表作为一个类,表中的每一个行对应二个空间对象或非空间对象,建模采用UML语言。
3、建库与更新有机结合的原则:通过建立空间实体之间的时间变化关系表的形式,解决空间实体历史数据的保存问题。空间数据库的设计要进行规范化处理,减少数据冗余和确保数据的一致性。
4、分级共享原则:明确基础数据与专题、专业数据的划分,区别对待地形、地籍,环境、规划等信息构成的基础空间信息和各委办局的共享业务数据。
5、并发性原则:当多个用户程序并发存取同一个数据块时应对并行操作需要进行控制,从而保持数据库数据的一致性。例如不致因为多名用户同时调阅某项资料并进行编辑而产生该数据资料的歧义。
6、实用性原则:共享空间数据库建设应面向全方位、动态的实时和准时的为各级领导和各级部门提供科学的基础数据和专业数据。
2. 数据库维护一般做哪些方面的工作
1、定期备份,自动的话最好每天自动执行备份脚本,手工可以定期备份,数据库文件和备份文件目录最好在不同的IO或机器上;
2、表空间占用情况检查,一旦发现空间接近最大值需要扩展表空间,磁盘空间不够需要加设备
3、日志检查,包括占用空间检查,出错后的检查。
4、根据应用访问情况做适当优化,比如db2里的日志文件数量、缓冲池大小、索引等。
5、安全性,防止外部恶意访问破坏。
3. 数据库维护日常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最基本的是要每天备份,以防断电等各种外因造成数据丢失,其次就是主要对数据进行更新更正,完善数据库。我指的是小的数据库哦,望采纳
4. 数据库维护和管理是哪些内容
一般来说 维护的工作就是日常的监控和备份恢复工作。也有安装,配置,启动,关闭,优化的工作。可以查看你用的数据库的管理员手册,一般都有这样的日常admin工作的清单。数据库维护是指当一个数据库被创建以后的工作都叫做数据库维护。包括备份系统数据、恢复数据库系统、产生用户信息表,并为信息表授权、监视系统运行状况,及时处理系统错误、保证系统数据安全,周期更改用户口令。
5. 如何进行数据库的维护,平时需要做些什么
数据库日常维护(参考) 数据库日常维护工作是系统管理员的重要职责。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一、备份系统数据 SYBASE 系统的备份与恢复机制保证了在系统失败时重新获取数据的可能性。sql Server 提供了两种不同类型的恢复机制:一类是系统自动完成的恢复,这种措施在每次系统启动时都自动进行,保证了在系统瘫痪前完成的事务都写到数据库设备上,而未完成的事务都被回退;另一类是人工完成的恢复,这是通过 DUMP 和 LOAD 命令来执行人工备份和恢复工作。因此定期备份事务日志和数据库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日常维护工作。 1、备份数据库 每一个数据库都应在创建之后卸出,从而提供一个装入基点。在此之后按排定的时间周期表卸出。比如每周五卸出数据库。对一般数据库系统卸出数据库周期建议为每周一次。 除了按计划周期卸出数据库之外,还需在每次运行没有日志的操作后卸出数据库。例如: ·每次强制地运行了 DUMP TRAN WITH NO_LOG (因为数据库的磁盘空溢出); ·每次用 sp_dboption 允许 select into/bulk 做快速拷贝,或用 SELECT INTO 命令创建一个永久性的表,或使用了 WRITETEXT 命令。 卸出数据库的命令为: DUMP DATABASE database_name TO mp_device database_name 是要卸出的数据库名称,mp_device 是卸出设备的名称。用系统过程 sp_helpdevice 可以获得设备的信息。 下面一条命令用来卸出数据库 my_db : DUMP DATABASE my_db TO db_bk_dev 2、备份事务日志 如果事务日志与数据库放在同一个设备上,则事务日志不应与数据库分开备份。master 数据库和小于 4M 的用户数据库就是这种情况。一般数据库系统的数据库和日志分别放在不同的设备上,因此,可以用 DUMP TRAN 命令单独备份日志。 备份事务日志的周期直接影响数据的恢复程度,因此建议每天备份。 备份事务日志的命令格式为: DUMP TRANsaction database_name [TO mp_device] [WITH TRUNCATE_ONLY|WITH NO_LOG|WITH NO_TRUNCATE] 其中 database_name 是要备份事务的数据库名称,mp_device 是备份设备名称,仅当包含了 WITH TRUNCATE_ONLY 或 WITH NO_LOG 子句时,才可以备份到设备。 注意:如果总是用 DUMP DATEBASE (备份数据库及其日志),而不用 DUMP TRAN ,事务日志将不会刷新,而变得非常庞大。 对于 master 数据库和小型数据库每次运行 DUMP DATEBASE 之后应当运行 DUMP TRANsaction 命令刷新日志 。 下面一条命令备份数据库 db160 的事务日志到备份设备上: DUMP TRANsaction db160 TO db_log_bk_dev WITH TRUNCATE_ONLY 3、备份数据库及其日志间的相互作用 在至少卸出一次数据库前,卸出事务日志是毫无意义的。下图显示了备份数据库及其日志间的关系 如果在星期二下午5:01出现非硬件故障,需要做的所有工作是装入磁带5(参见下一节:数据恢复),由于磁带5是下午5:00刚备份的,因此只有备份和装入之间的一分钟内的数据损失。 但是,如果在星期二下午4:49失效会怎么样呢?在这种情况下,要装入磁带1(在星期五下午5:00的卸出)。然后,依次装入磁带2,3以及4。这样,系统将恢复到星期二上午10:00点的状态,星期二的大部分工作丢失了。此例显示了经常卸出事务的重要性。 二、万一系统失败时恢复数据库系统 如果用户数据库存储的设备失效,从而数据库被破坏或不可存取,通过装入最新的数据库备份以及后来的事务日志备份可以恢复数据库。假设当前的事务日志存在于一个并没有毁坏的设备上,带着 WITH NO_TRUNCATE 选项的 DUMP TRANsaction 命令卸出它。 要恢复数据库按如下步骤去做: 1、如果日志存在于一个分离的设备上,用带着 NO_TRUN
6. 数据库的维护具体要做一些什么呢
备份系统
数据
备份数据库
备份
事务日志
备份数据库及其日志间的相互作用
万一系统失败时恢复
数据库系统
以上都是
数据库维护
时需要做的
在简单的说就是
确保数据库正常运行不出现错误
没有
数据冗余
7. 数据库的日常维护具体都包括什么
其实也没啥,就是按频率备份一下数据(有可能还会还原、附加、删除)监视 sql 的cpu使用率这些,除此之外,让其他人补充吧……
8. 地质数据库的维护
地图符号是地图的语言单位,通过对地图符号的解读,可以直观的了解地图所表达的地质地理信息。对于现在的建库数据,基本的元素就是点、线、面,但是没有一个规范而直观的符号系统,不能很好地解读地质地理信息,对于数据的最终应用也有缺憾。因此,对于以符号为基础的ArcGIS数据库的创建,其目的就是希望能解决这个规范而直观的符号系统,以期做到地质图图面的规范和统一。
数据库系统投入正式建成之后,标志着开发任务的基本完成和长期维护工作的开始,但这并不意味着数据库设计过程的终结。由于应用环境在不断变化,数据库运行过程中物理存储也会不断变化,对数据库设计进行评价、调整、修改等维护工作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图5-5),也是设计工作的继续和提高。
图5-5 地质数据库维护流程简图
1.数据库的定义
严格地说,数据库是 “按照数据结构来组织、存储和管理数据的仓库” 在经济管理的日常工作中,常常需要把某些相关的数据放进这样的 “仓库”,并根据管理的需要进行相应的处理。例如,企业或事业单位的人事部门常常要把本单位职工的基本情况(职工号、姓名、年龄、性别、籍贯、工资、简历等)存放在表中,这张表就可以看成是一个数据库。有了这个 “数据仓库” 我们就可以根据需要随时查询某职工的基本情况,也可以查询工资在某个范围内的职工人数等。这些工作如果都能在计算机上自动进行,那我们的人事管理就可以达到极高的水平。此外,在财务管理、仓库管理、生产管理中也需要建立众多的这种 “数据库”,使其可以利用计算机实现财务、仓库、生产的自动化管理。
J.Martin给数据库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定义:数据库是存储在一起的相关数据的集合,这些数据是结构化的,无有害的或不必要的冗余,并为多种应用服务;数据的存储独立于使用它的程序;对数据库插入新数据,修改和检索原有数据均能按一种公用的和可控制的方式进行。当某个系统中存在结构上完全分开的若干个数据库时,则该系统包含一个“数据库集合”。
2.数据库的基本结构
数据库的基本结构分三个层次,反映了观察数据库的三种不同角度。
物理数据层:它是数据库的最内层,是物理存贮设备上实际存储的数据的集合。这些数据是原始数据,是用户加工的对象,由内部模式描述的指令操作处理的位串、字符和字组成。
概念数据层:它是数据库的中间一层,是数据库的整体逻辑表示。指出了每个数据的逻辑定义及数据间的逻辑联系,是存贮记录的集合。它所涉及的是数据库所有对象的逻辑关系,而不是它们的物理情况,是数据库管理员概念下的数据库。
逻辑数据层:它是用户所看到和使用的数据库,表示了一个或一些特定用户使用的数据集合,即逻辑记录的集合。
3.数据库的主要特点
实现数据共享:数据共享包含所有用户可同时存取数据库中的数据,也包括用户可以用各种方式通过接口使用数据库,并提供数据共享。
减少数据的冗余度:同文件系统相比,由于数据库实现了数据共享,从而避免了用户各自建立应用文件。减少了大量重复数据,减少了数据冗余,维护了数据的一致性。
数据的独立性:数据的独立性包括数据库中数据库的逻辑结构和应用程序相互独立,也包括数据物理结构的变化不影响数据的逻辑结构。
数据实现集中控制:文件管理方式中,数据处于一种分散的状态,不同的用户或同一用户在不同处理中其文件之间毫无关系。利用数据库可对数据进行集中控制和管理,并通过数据模型表示各种数据的组织以及数据间的联系。
数据一致性和可维护性,以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由数据库管理系统提供一套方法,可及时发现故障和修复故障,从而防止数据被破坏。数据库系统能尽快恢复数据库系统运行时出现的故障,可能是物理上或是逻辑上的错误。比如对系统的误操作造成的数据错误等。
9. 数据库的维护工作包括那4个方面的内容
可不仅仅是4个方面。
总的来说数据库管理员的主要责任就是保证数据库系统的正常、良好的运行。
1:基本的备份、还原。
2:基本的DML语句你要会。(SELECT,UPDATE,DELETE,INSERT)
3:如果公司要求修改某个报表的数据。你还需要会存储过程、函数
4:深入一点就是性能优化,语句优化、数据库优化等等
还有其它很多很多需要学习一步一步慢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