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有源晶振为什么比无源晶振好
有源晶振
有源晶振不需要DSP的内部振荡器,信号质量好,比较稳定,而且连接方式相对简单(主要是做好电源滤波,通常使用一个电容和电感构成的PI型滤波网络,输出端用一个小阻值的电阻过滤信号即可),不需要复杂的配置电路。有源晶振通常的用法:一脚悬空,二脚接地,
三脚
接输出,四脚接电压。相对于无源晶体,有源晶振的缺陷是其信号电平是固定,需要选择好合适输出电平,灵活性较差,而且价格高。对于时序要求敏感的应用,个人认为还是有源的晶振好,因为可以选用比较精密的晶振,甚至是高档的
温度补偿
晶振。有些DSP内部没有起振电路,只能使用有源的晶振,如YXC的32.768系列等。有源晶振相比于无源晶体通常体积较大,但现在许多有源晶振是表贴的,体积和晶体相当,有的甚至比许多晶体还要小。
无源晶体
无源晶体需要用DSP片内的振荡器,无源晶体没有电压的问题,信号电平是可变的,也就是说是根据起振电路来决定的,同样的晶体可以适用于多种电压,可用于多种不同
时钟信号
电压要求的DSP,而且价格通常也较低,因此对于一般的应用如果条件许可建议用晶体,这尤其适合于产品线丰富批量大的生产者。无源晶体相对于晶振而言其缺陷是信号质量较差,通常需要精确匹配外围电路(用于信号匹配的电容、电感、电阻等),更换不同频率的晶体时周边配置电路需要做相应的调整。建议采用精度较高的
石英晶体
,尽可能不要采用精度低的陶瓷警惕。
B. 晶振的作用怎样测试好坏
晶振在应用具体起到的作用,微控制器的时钟源可以分为两类:基于机械谐振器件的时钟源,如晶振、陶瓷谐振槽路;RC(电阻、电容)振荡器。一种是皮尔斯振荡器配置,适用于晶振和陶瓷谐振槽路。另一种为简单的分立RC振荡器。基于晶振与陶瓷谐振槽路的振荡器通常能提供非常高的初始精度和较低的温度系数。RC振荡器能够快速启动,成本也比较低,但通常在整个温度和工作电源电压范围内精度较差,会在标称输出频率的5%至50%范围内变化。但其性能受环境条件和电路元件选择的影响。需认真对待振荡器电路的元件选择和线路板布局。在使用时,陶瓷谐振槽路和相应的负载电容必须根据特定的逻辑系列进行优化。具有高Q值的晶振对放大器的选择并不敏感,但在过驱动时很容易产生频率漂移(甚至可能损坏)。影响振荡器工作的环境因素有:电磁干扰(EMI)、机械震动与冲击、湿度和温度。这些因素会增大输出频率的变化,增加不稳定性,并且在有些情况下,还会造成振荡器停振。上述大部分问题都可以通过使用振荡器模块避免。这些模块自带振荡器、提供低阻方波输出,并且能够在一定条件下保证运行。最常用的两种类型是晶振模块和集成RC振荡器(硅振荡器)。晶振模块提供与分立晶振相同的精度。硅振荡器的精度要比分立RC振荡器高,多数情况下能够提供与陶瓷谐振槽路相当的精度。
选择振荡器时还需要考虑功耗。分立振荡器的功耗主要由反馈放大器的电源电流以及电路内部的电容值所决定。CMOS放大器功耗与工作频率成正比,可以表示为功率耗散电容值。比如,HC04反相器门电路的功率耗散电容值是90pF。在4MHz、5V电源下工作时,相当于1.8mA的电源电流。再加上20pF的晶振负载电容,整个电源电流为2.2mA。陶瓷谐振槽路一般具有较大的负载电容,相应地也需要更多的电流。相比之下,晶振模块一般需要电源电流为10mA ~60mA。硅振荡器的电源电流取决于其类型与功能,范围可以从低频(固定)器件的几个微安到可编程器件的几个毫安。一种低功率的硅振荡器,如MAX7375,工作在4MHz时只需不到2mA的电流。在特定的应用场合优化时钟源需要综合考虑以下一些因素:精度、成本、功耗以及环境需求。
如何使用万用表判断晶振的好坏
1、先打开万用表,把万用表旋钮箭头旋到直流电压20档位,红表笔插到电压孔,黑表笔插到接地孔。
2、然后准备好待测试的板子,找到晶振的位置,并找到晶振使用的两个脚,我用黑线标好的。
3、测试点1:把黑表笔接地,红表笔接到晶振的一个引脚上,测得电压为2.02伏。
4.测试点2:把黑表笔接地,红表笔接到晶振的另一个引脚上,测得电压为2.18伏。
5.分析:由于单片机供电是5伏,所以测试电压正常应当是2伏多点,但这两个电压不应当相等或差0.01-0.04伏,现在测试的是好晶振,相差电压是0.16伏。
6.如果是坏晶振就有三种结果,1.其中一个脚或两个脚电压为0伏左右,2.其中一个脚或两个脚电压为5.0伏左右,3.两个脚电压为2.0伏左右,但两脚相差很小。
7.如果出现上面三种结果的任一种都说明晶振坏了。
C. 有源晶振和无源晶振的区别
有源晶振和无源晶振的区别
有源晶振
有源晶振不需要DSP的内部振荡器,信号质量好,比较稳定,而且连接方式相对简单(主要是做好电源滤波,通常使用一个电容和电感构成的PI型滤波网络,输出端用一个小阻值的电阻过滤信号即可),不需要复杂的配置电路。有源晶振通常的用法:一脚悬空,二脚接地,三脚接输出,四脚接电压。相对于无源晶体,有源晶振的缺陷是其信号电平是固定,需要选择好合适输出电平,灵活性较差,而且价格高。对于时序要求敏感的应用,个人认为还是有源的晶振好,因为可以选用比较精密的晶振,甚至是高档的温度补偿晶振。有些DSP内部没有起振电路,只能使用有源的晶振,如TI 的6000系列等。有源晶振相比于无源晶体通常体积较大,但现在许多有源晶振是表贴的,体积和晶体相当,有的甚至比许多晶体还要小。
无源晶体
无源晶体需要用DSP片内的振荡器,无源晶体没有电压的问题,信号电平是可变的,也就是说是根据起振电路来决定的,同样的晶体可以适用于多种电压,可用于多种不同时钟信号电压要求的DSP,而且价格通常也较低,因此对于一般的应用如果条件许可建议用晶体,这尤其适合于产品线丰富批量大的生产者。无源晶体相对于晶振而言其缺陷是信号质量较差,通常需要精确匹配外围电路(用于信号匹配的电容、电感、电阻等),更换不同频率的晶体时周边配置电路需要做相应的调整。建议采用精度较高的石英晶体,尽可能不要采用精度低的陶瓷警惕。
几点注意事项:
1、需要倍频的cpu需要配置好PLL周边配置电路,主要是隔离和滤波;
2、20MHz以下的晶体晶振基本上都是基频的器件,稳定度好,20MHz以上的大多是谐波的(如3次谐波、5次谐波等等),稳定度差,因此强烈建议使用低频的器件,毕竟倍频用的PLL电路需要的周边配置主要是电容、电阻、电感,其稳定度和价格方面远远好于晶体晶振器件;
3、时钟信号走线长度尽可能短,线宽尽可能大,与其它印制线间距尽可能大,紧靠器件布局布线,必要时可以走内层,以及用地线包围;
4、通过背板从外部引入时钟信号时有特殊的设计要求,需要详细参考相关的资料。
该资料出自YXC扬兴官网http://www.yxc.hk/jishu_detail/newsId=89.html
D. 请问哪个牌子的有源晶振较为好用
我个人感觉晶友嘉电子的有源晶振就是很好用的,单位长期跟他们有合作,他们生产的有源晶振信号质量好,比较稳定,而且连接方式相对比较简单,不需要复杂的配置电路。具体可以在网络找他们的官网了解,这家的有源晶振比较精密,售后服务也是很好的。
E. 晶振要配多大的电容比较合适
这要根据晶振的规格和电路中的因素来确定,同是16MHZ的晶体谐振器,其负载电容值有可能不一样,如10PF,20PF.....负载电容值是在其生产加工过程中确定的,无法进行改变.购买晶振时应该能得到准确的规格书.
晶振在电路中使用时,应满足CL=C+CS.
CL为规格书中晶振的负载电容值,
C为电路中外接的电容值(一般由两颗电容通过串并联关系得到),
CS为电路的分布电容,这和电路的设计,元器件分布等因素有关,值不确定,一般为3到5PF.所以根据以上公式就可以大概推算出应该使用的电容值,而且这一电容值可以使晶振工作在其标称频率附近.
F. 51单片机,晶振选用12M,串口通信波特率应该用多少合适,TH1,TL1初值为多少
在你这个情况下,我可以负责的告诉你,12M的晶振波特率只能是2400,9600的情况下会有7.8%的误差,所以会产生乱码,而2400波特率的情况下误差是0.16%,这样就不会产生乱码了,TH1和TL1都设为F3,你再试试。希望能帮到你
根据你的补充,我也补充一下:我前些天也在做单片机和LCD之间的通信,我的LCD是HMI,它也要设定波特率,我需要把我的单片机程序中TH1和TL1都设为F3,也就是2400的波特率,同时也要把我的LCD的波特率也设定为2400。由于我还没有做过串口打印的实验,所以对这个不是很清楚,但是你要知道通信双方的波特率必须一致,你可以参考一下我的这个例子,祝你成功!
G. 用内部8M晶振做系统时钟怎么配置
STM32F103系列芯片,最高工作频率可以到72M
使用8M的外部晶振,一般还需要使用内部的PLL锁相环进行倍频
相比于内部的8M的RC震荡
外部晶振频率稳定性更好
如果有用到测频或者定时功能
建议使用外部晶振。
对于ADC模块
由于IO口被配置成浮空输入
且IO口的耐压值一般有5V兼容
所以只要输入电压不小于-0.7V,不高于5V
则属于正常范围
超范围的话会烧坏所使用的IO口引脚。
一般不会对芯片其他引脚造成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