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数据仓库 » 怎么样加强水资源优化配置
扩展阅读
webinf下怎么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垒机怎么打开web 2023-08-31 21:54:11

怎么样加强水资源优化配置

发布时间: 2022-09-19 09:14:03

⑴ 不同目标的水资源优化配置

以往的水资源系统,研究的是如何对国民经济起到保障作用,即研究水资源量对国民经济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进行有效供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用水量迅速增长,造成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恶化,从而也唤醒人们对如何利用水资源应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不仅要研究水资源数量上的合理分配,还应研究水资源质量的保护;不仅研究水资源对国民经济的效益和人类生存的需要,还应研究水资源对人类生存环境或生态环境的支撑作用;不仅研究如何满足当今社会对水资源利用的权利,还应研究如何满足未来社会对水资源利用的权利。因而,水资源合理配置体系不仅应适合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求,还应尽可能地满足人类所依赖的生态环境对水资源的需求,以及未来社会对水资源的基本需求[2]

由此可见,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目标的水资源配置问题,分清不同目标下的水资源优化配置问题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3]

(1)保证生态环境用水的水资源配置。要从不重视生态环境用水转变为在保证生态环境用水的前提下,合理规划和保障社会经济的用水。在经济发展中,往往城市和工业用水挤占农业用水,农业用水挤占生态用水,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

(2)保证国家经济发展的水资源配置。对稀缺自然资源利用的不同程度的失控,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误区之一。因此,要想保证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强对资源的宏观调控,尤其要加强对水资源的宏观调控,由供水管理转为需水管理,以供定需。要以保证人民生活需要和粮食生产安全为前提,以维护生态平衡为基础,以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的耗水量和污染量为指标,逐步建立省际的地区和产业的分水方案,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3)保证生活用水的水资源配置。由于我国地域辽阔,人口分布不均,水资源分布不均,导致居民生活用水比例严重失调。多水地区居民可以无顾虑地使用水,而缺水地区居民连正常的饮水都很难保证。因此,除在水资源的配置过程中要优先保证生活用水外,同时也必须发挥科技的能动性,充分采用水循环利用技术,尤其把轻度污染的生活用水有效地重复利用起来,保证人们的日常生活用水。

(4)充分考虑产业布局的水资源配置。工业、牧业、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水资源的有效配置。由于老工业城市都较为集中,导致某些地区的城市需水量较高,其中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大工业造成的大需求。牧业的发展必须有良好的水资源及植物资源的及时供给,而较为集中的牧业区由于行业的不断发展,造成了水资源较为紧张。农业更是需水大户,农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水资源作为保证。三种产业的地域分布不均突出了水资源合理配置的必要性。

⑵ 如何保护水生态环境

如何保护水生态环境

如何保护水生态环境,我国就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海河、辽河、淮河、黄河、松花江、长江和珠江7大江河水系,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下面分享如何保护水生态环境。

如何保护水生态环境1

1、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减少水资源浪费。有效节水的关键在于利用“中水”,实现水资源重复利用。另外还可以利用经济杠杆调节水资源的有效利用。

2、改进设备、加强管理、杜绝浪费。一些设备老化,冒、漏水的现象十分严重,应更新设备,加强管理。

3、加大水污染防治和水资源保护工作力度,修复生态环境。

4、大力发展绿化,增加森林面积涵养水源。

5、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在同一空间是有综合利用的特点。

6、要全社会动员起来,改变传统的用水观念。要在全社会呼吁节约用水,一水多用,充分循环利用水。要树立惜水意识,开展水资源警示教育。

7、必须合理开发水资源,避免水资源破坏。水资源的开发包括地表水资源开发和地下水资源开发。

8、优化配置水资源,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9、加强环境教育,培养个人良好节水习惯。

10、进行水资源污染防治,实现水资源综合利用。在城市可采取集中污水处理的途径;工业企业必须执行环保“三同时”制度;生产污水据其性质不同采用相应的污水处理措施。

如何保护水生态环境2

1、大力发展绿化,增加森林面积涵养水源。

森林有涵养水源、减少无效蒸发及调节小气候的作用,具有节流意义。林区和林区边缘有可能增加降水量,具有开源意义。

2、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在同一空间是有综合利用的特点。

水库可以蓄洪,也可以养殖水生动植物,大的水面可以通航,有些水体还可开辟旅游。水力发电用过的水,可以用于灌溉。

渠系和田间渗漏的水,可以地下抽出利用,从地下抽出的水,还可以灌区下游重复抽出,重复利用。新疆是干旱地区,没有灌溉就没有农业,设法提高河流引水率,要排好上下游用水关系,等于开辟水源。

3、调水工程。

由于地理、气候特点,地区间水的分配并不平衡。利用自然因素及人工改造,把丰水区的水调至缺水区,是解决水源不足,开辟新的经济区的有效手段。

4、城市开发利用污水资源,发展中水处理,污水回用技术。

城市中部分工业生产和生活产生的优质杂排水经处理净化后,可以达到一定的水质标准,做为非饮用水使用在绿化、卫生用水等方面。

5、发展和推广节水器具。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有便器水箱近4000万套和大量的其它卫生器具,每年因马桶水箱漏水损失水量上亿立方米。

如何保护水生态环境3

1、保护水资源,首先要全社会动员起来,改变传统的'用水观念。要在全社会呼吁节约用水,充分循环利用水。

2、要树立惜水意识,建立起水资源危机意识,把节约水资源作为我们自觉的行为准则,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水资源警示教育。

3、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减少水资源浪费。实现水资源重复利用。另外,利用经济杠杆调节水资源的有效利用。

4、必须坚决执行水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制度,必须坚持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严格执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度,促进企业污水治理工作开展,最终实现水资源综合利用。

(2)怎么样加强水资源优化配置扩展阅读

大量淡水资源集中在南方,北方淡水资源只有南方水资源的1/4。除了缺水,水污染问题也较突出。根据2001年对我国七大水系断面监测,达到三类水质可以进入自来水厂的最低要求的仅占29。5%,而劣五类水质却高达44%。

由于工业废水的肆意排放,导致80%以上的地表水、地下水被污染。我国城市供水以地表水或地下水为主,或者两种水源混合使用。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300立方米。

⑶ 国家可以利用哪些手段来调节水资源的配置

西北地区已经尝到了水资源短缺和低水平利用尴尬带来的后果,其中最显着的就是土地沙漠化。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主要是水、土资源利用不合理,使原有耕地、林地和草地退化。内陆干旱区,如甘肃民勤,由于河流上中游用水过多,造成下游河湖干涸,荒漠扩大;沙漠边缘地区,由于超采地下水,致使沙生植被枯萎、死亡,造成土地沙漠化。据统计由于过度利用沙区水资源,当地地下水位下降了0.5到1米。地下水位的下降直接影响了地表植被的生长,现有的9000公顷人工沙枣林全部枯死,23300公顷白刺红柳林也面临枯死的境地,2万公顷的土地荒芜,面临着二次沙漠化的威胁。

此间,有关专家呼吁,要通过各种措施来提高西北地区水资源的保有量。在当前西北地区经济欠发达、财政能力无法负担高昂的生态保护的费用下,应该建立一个流域间的上下游的补偿机制,流域的上游地区停止对水资源的过量开采,着重进行生态环境的保护;下游地区是上游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受益者,应从财政上对上游地区进行适当的补偿。这样,既可以在不牺牲上游利益的前提下让环境得到保护,又可以使水资源向能产生更高效益的相对发达的下游地区,
水是人类生存的生命线,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生命线,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当前我国保护水资源的总方针是:
要转变以往比较注重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对水资源的配置、节约、保护重视不够的局面,要把节约和保护水资源作为一项重大国策,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实现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水利的转变 。
以总方针为主导展开以下工作:
1,要树立惜水意识,开展水资源警示教育
2,必须合理开发水资源,避免水资源破坏
3,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减少水资源浪费。
4,进行水资源污染防治,实现水资源综合利用

⑷ 如何优化让水资源承载力增加,实现健康的区域水平衡状态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进展也是越来越快,人们也更加发达的地方前行,然而这也进一步加大了我国水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很多地方,往往是人多水少,人均水资源量更是要低于全球水平。那么在当前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如何提高优化,才能让水资源的承载力增加?让每个地区的水实现动态平衡?今天小编就给大家详细的聊一聊应该如何完成这项工程。

结合以上所说,如果想让水资源的承载力增加,政府就要根据各地的情况制定出对应的区域平衡制度,并且严格的落实下去。另外也可以实现“南水北调”的调控工程,让各大地区能够保障内部的水有效循环,促进键康的区域水平衡。

⑸ 保护水资源的措施

一、积极推进节约用水,提高用水效益。
1、是严格用水管理。依法推行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对建设项目取水、用水实行水资源论证制度,强化取水许可审批,从源头上抑制不合理的用水需求。按照国务院批复的分水方案,在黄河流域实行了取水总量控制。全国有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发布了用水定额,实行计划用水。
2、是加强农业节水。1998年以来,各级财政投入资金200多亿元,社会和农民投入600多亿元,重点开展灌区节水改造,发展节水农业。全国建设600个节水增产重点县和1000多个节水示范项目,节水灌溉面积已达到3.2亿亩,形成300多亿立方米的年节水能力,新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400多亿公斤。建立了近300个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基地,在近3亿亩农田中推广非工程节水技术措施。全国农田灌溉面积亩均用水量从1993年的529立方米降至2003年的430立方米。
3、是推进工业和城市节水。出台了加强工业节水工作的有关政策,原国家经贸委、水利部等六部委于2000年10月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工业节水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工业节水的目标和具体政策措施。先后发布了两批《当前国家鼓励发展的节水技术、设备(产品)目录》,禁止引进高耗水、高污染工业项目,鼓励发展节水高效、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换代,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由1998年的55%提高到2002年的62%。全国各城市加快了城镇供水管网改造,积极推广使用节水器具,开展了各类节水示范区建设,城市年节水量约38亿立方米。
4、是深化水价改革。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推进水价改革促进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通知》。发展改革委和水利部联合颁布了《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办法》,完善了水价的形成机制和管理手段。2003年全国水利工程供水价格达到每立方米3.3分,比1991年提高2.3倍,促进了节约用水,供水成本得到一定补偿。城市供水初步实现由福利型向商品型转变。目前全国已有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征水资源费,60多个城市实行阶梯式水价,300多个城市开征污水处理费。
5、是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水利部在甘肃张掖、四川绵阳、辽宁大连、陕西西安开展了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共开展了94个省级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张掖市通过积极探索,形成了“总量控制、定额管理、以水定产(地)、配水到户、公众参与、水量交易、水票流转、城乡一体”的节水型社会建设运行机制和体制,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和推广各项节水技术,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大幅度削减了用水量,完成了黑河分水任务,实现了当地经济增长和促进下游生态修复的双赢。


二、加大水污染防治和水资源保护工作力度,修复生态环境。
1、是加强水污染防治。“九五”以来,国家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推进清洁生产,淘汰关闭浪费水资源、污染水环境的小企业,仅淮河流域1994年以来就先后关停了近5000家污染严重的小企业和生产线。组织开展了“三河三湖”、三峡库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及东线工程沿线、北京市、环渤海等重点流域、区域的水污染防治工作。全国共设置了760多个监测断面,组成了国家水环境质量监测网,建成了117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实现了监测数据实时传输。在重点流域、敏感水域初步建立了环境应急体系,提高了对突发性污染事件的应变能力。到2003年底,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安排的工程项目已完成32%,全国污水处理总能力达到6626万立方米/日,城镇污水处理率为42.3%。在经济快速增长、人口不断增加的情况下,重点流域水质急剧恶化的势头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
2、是强化水资源保护。全国有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按《水法》规定批准实施了水功能区管理制度,七大流域和部分省份按照水功能区定期公布水资源质量状况报告。核定了三峡库区、黄河干流、淮河流域、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沿线及中线水源区等水域纳污能力和限制排污总量意见。完成了全国入河排污口普查,加强了入河排污口的监督管理。组织淮河等流域水污染联防,开展淮河水质监测预报、闸坝防污调度等工作。
3、是采取积极措施,修复生态环境。从1999年起,对黄河流域实施水资源统一调度,在连续5年来水偏枯的情况下,实现干流不断流。国务院批复了《黑河流域近期治理规划》、《塔里木河流域近期综合治理规划》,这两个规划实施以来取得显着成效。黑河连续几年向下游输水,干涸多年的终端湖泊东居延海出现了36平方公里的水面。我国最大的内陆河塔里木河,断流20多年的下游河道,从2001年起恢复过流,尾闾台特玛湖水域面积最大达200多平方公里,两岸大片胡杨林复苏,两大沙漠中间的绿色走廊重现生机。实施引江(长江)济太(太湖)工程,缓解了太湖流域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的趋势。组织实施了南四湖应急生态补水、扎龙湿地补水、引察(察尔森水库)济向(向海湿地)、引岳(岳城水库)济淀(白洋淀)等水资源调配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生态和社会效益。组织开展了全国牧区水利、小水电代燃料、黄土高原淤地坝等工程建设,加强了水土保持工作,巩固了退耕还林成果。启动了全国地下水保护行动计划,强化了对地下水的保护和超采区的治理。济南市停涌多年的趵突泉实现复涌。苏锡常等超采区实现全面禁采,地下水位开始止降回升,地面沉降速率显着降低。


三、优化配置水资源,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1、是农村饮水解困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饮水困难问题,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2000年,国家启动了全国农村饮水解困项目。5年来,中央安排国债资金98亿元,地方各级政府配套和农民自筹资金90多亿元,累计解决了5700多万人的饮水困难,提前完成“十五”计划中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困难的任务。人民群众把这项工程称为“德政工程”和“民心工程”。
2、是加强了水资源配置和防洪减灾工程建设。国务院批准实施了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南水北调东线、中线一期工程已开工建设。国家“十五”计划重点水资源配置工程相继开工建设。完成了甘肃引大入秦、青海黑泉水库、四川大桥水库、宁夏扶贫扬黄等一大批西部地区重点水利工程,新增供水能力500亿立方米。全国年供水能力达到近6000亿立方米。1998年以来,加强了以大江大河堤防为重点的防洪体系建设,长江干堤加固基本实现预定目标,全面加快了淮河灾后重建工作和治淮骨干工程建设,黄河和其他大江大河大湖重要堤防、重点海堤、清淤疏浚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目前已基本完成了第一批1191座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
3、是加强流域、区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依据《水法》,进一步明确了流域管理机构的法律地位和行政职能。各地根据当地水资源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深化水管理体制改革,北京、上海、黑龙江、海南实现了涉水事务的统一管理。先后9次实施引黄济津,2次实施从山西、河北向北京集中输水等应急措施,保障了连续5年干旱的京、津地区供水安全。针对近年来干旱缺水的严峻形势,各地加强了水资源统一调配和抗旱工作,保证了群众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的正常用水,维护了社会稳定。
4、是加大了非传统水源开发利用力度。2003年全国工业循环冷却海水利用量达330亿立方米,海水淡化年产量1130万立方米。城市污水集中处理回用量每年达6亿立方米。北方和西北缺水地区普遍加强了雨水集蓄利用。按照人水和谐的理念,积极探索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的转变,通过完善防洪和抗旱调度方案,科学调度,运用河道、洼淀蓄滞洪水,开发利用洪水资源,回灌地下水。

拓展资料:

全球淡水资源不仅短缺而且地区分布极不平衡。按地区分布,巴西、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印度尼西亚、印度、哥伦比亚和刚果9个国家的淡水资源占了世界淡水资源的60%。约占世界人口总数40%的80个国家和地区约15亿人口淡水不足,其中26个国家约3亿人极度缺水。更可怕的是,预计到2025年,世界上缺水人口将增长一倍,40个国家和地区将面临淡水匮乏。我国人口众多,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虽然我国也是水资源大国,但人均淡水资源只占世界人均淡水资源的四分之一。

保护水资源网络

⑹ 面对资源的稀缺性,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才能更好的合理配置资源和充分利用资源

水资源匮乏是一个需要切实面对的问题,合理配置水资源需要通过采取工程措施对水资源进行调蓄、输送和调配,达到合理配置的目的。

通过行政措施进行水资源配置,调配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调节地区、部门等各用水单位的用水关系,实现水资源的统一优化管理调度。

建立合理的水使用权分配和转让的经济管理模式,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利用经济手段进行调节,利用市场加以配置。科学分析用水需求,加强需水管理,采用优化调度决策系统进行优化决策,提高调度系统的现代化水平,科学、有效、合理地进行水资源配置。 

大力宣传和鼓励居民,企业用水的节约,出台相关规定对个人与企业浪费水资源进行法律上的约束,以此达到节约用水。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城市绿化灌溉,消防等使用中水,海水淡化。

(6)怎么样加强水资源优化配置扩展阅读

中国水资源总量虽然较多,但人均量并不丰富。水资源的特点是地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组合不平衡;年内分配集中,年际变化大;连丰连枯年份比较突出;河流的泥沙淤积严重。

这些特点造成了中国容易发生水旱灾害,水的供需产生矛盾,这也决定了中国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江河整治的任务十分艰巨。

当前,政府和企业所采取的方式卓有成效,而社会民间力量效果次之。政府推动大范围污染治理,净水器企业推动家庭饮水治理。两者不从由面到点,顾全大局又兼顾个体。

实际上随着健康意识的提高,民间力量经过引导可以发挥成为重要的纽带作用。中国的饮水困境有赖点线面三个方向综合推进,只有这样,困扰中国几十年的饮水之患才能迅速得到解决。

⑺ 请写出两条保护水资源的措施,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或加大节水和污水处理技术的应用

1.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建立节水型经济

2.建立污水处理系统
3.开发和利用天空水资源

⑻ 为节约水资源十条建议

1、节约用水,随手关水龙头。

2、水循环利用,淘米水冲厕所。

3、用洗菜水浇花。

4、用洗衣服的水冲厕所。

5、车主洗车最好是自己洗,用一桶水洗一辆车。

6、洗完手摇扭紧水龙头,节约每一滴水。

7、不要乱玩水,要节约。

8、节约用水,不排放污染液体。

9、发现水龙头有漏水现象,应立刻让维修人员更换,避免水源的白白流失。

10、控制水龙头开关大小、并及时关水。

1 水资源短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

众所周知, 我国水资源短缺, 人均占有量不足世界水平的 1/4, 而且时空分布不均。特别是近十几年来, 旱灾连连, 让人刻骨铭心, 水资源短缺形势日益严峻, 水已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在我国, 特别是北方地区, 旱情严重, 江河来水偏枯, 河流断流,水库蓄水严重不足, 有不少中小型水库已干枯, 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局面。农村有1000 多万人发生饮水困难, 全国有 21 个省(区、市)的700多座城镇因旱缺水, 影响人口达 3000 多万人, 水危机的警钟已经敲响。然而许多人尚未意识到缺水将会给人们带来怎样的后果, 仍旧浪费水、污染水, 缺乏节水意识、保护意识和爱惜意识。

水是人类生存的生命线, 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生命线, 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创建社会主意和谐社会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水资源短缺, 水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 对水资源管理提出新的要求。水资源要与人口、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以提高用水效率为核心, 通过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综合治理、实现水资源的持续利用, 以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 水资源综合利用对策

鉴于目前水资源紧缺状况, 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应采取以下对策。

⑴大力加强节水宣传, 增强节水意识, 普及节水知识, 在全社会形成珍惜水、节约水、爱惜水的良好氛围。水作为一种自然资源, 并不是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必须把水资源提高到同石油、粮食同等重要的战略高度来加以重视。

(2)大力推行节约用水。节水是缓解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根本措施。大力推行节水措施, 发展节水型农业、工业和服务业, 建立节水型社会。

(3)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各地要按照“先生活, 后生产, 先地表, 后地下, 先节水, 后调水”的原则, 城乡统筹, 合理调度。

(4)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治污力度, 提高水资源的承载能力。

(5)实施跨地区、跨流域调水工程, 合理开发和优化配置水资源。

(6)适时调整水价, 利用经济杠杆促进节水。

(7)实行用水定额制度。

(8)全面推进依法制水, 依法管水, 依法护水, 贯彻实施新水法, 完善水法规和政策, 推进水行政管理工作的法制化, 建设高素质的水政监察队伍, 提高行政执法水平, 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节水需要全社会的力量, 要求每个人自觉地从我做起, 提高节水意识、保护意识和爱惜意识, 不浪费一滴水。

⑼ 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法

当今全球性水资源短缺危机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安全,特别是区域性的水资源紧张越来越严重地制约着社会的进步、经济发展和人们生存环境的改善。对于缺水区域而言,水资源是有限的,具有稀缺性,其中部分地区的水资源开发具有竞争性。由此决定了区域水资源必须优化配置,以使其发挥最大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保证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徐振辞对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法进行了如下阐述[5]

第一,确定优化目标、可行决策方案和约束条件。有时,优化目标只有一个,如可确定水的经济效益最大或供水量最大,也可确定几个目标值,如分别选经济、环境、社会等方面的代表性目标。确定可行决策方案是指水资源系统中所有的可行决策方案,如供用水工程的确定或调配计划可行性等。在分析系统的优化时,也应将所有的约束条件确定,如果约束条件遗漏或设计不正确,优化方案可能是不正确的或不是最优的。

第二,建立数学模型,即用数学模型来模拟描述系统内各影响因素的特征以及相互影响关系和影响力度。在实际规划中,有些决策变量难以用数字表达,应采用特定的技术解决非结构化问题。

第三,数学模型求解,按照选择的数学模型确定模型的计算参数,选择适当的分析计算方法,得出优化解。最后还要进行灵敏度分析,分析模型中所含参数变化范围及其对最优解的影响作用。

第四,计算结果的验证,最好的率定方法是,选取可靠的实际系统记录与模型性能及输出结果进行比较,然后通过调整率定参数,保证模型输出结果准确可靠。

此外,丘林等结合实例,提出了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大系统分解协调模型、作物非充分灌溉制度的多目标优化模型和作物间水量优化分配及作物种植结构模型,并进行了区域间水量的优化配置研究[6]

参考文献

[1]水利部.我国水资源合理配置任务[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2):124

[2]甘泓,李令跃,尹明万.水资源合理配置浅析[J].中国水利,2000,(4):20~23

[3]李晓明.浅析水资源优化配置[J].水利发展研究,2003,(12):25~27

[4]王浩,王建华,秦在庸.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的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J].水科学进展,2004,(1):123~128

[5]徐振辞.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理论与方法[J].河北水利,2003,(6):22~26

[6]丘林,徐建新,陈南祥等.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管理理论与应用[M].河南:黄河水利出版社,2003,79~98

[7]左其亭,陈曦.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规划与管理[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142~143

[8]林洪孝主编.水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288~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