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20) 数据库设计包括两个方面的设计内容,它们是______。
A.概念设计和逻辑设计
分析:
数据库设计的设计内容包括:需求分析、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物理结构设计、数据库的实施和数据库的运行和维护。
概念设计
对用户要求描述的现实世界(可能是一个工厂、一个商场或者一个学校等),通过对其中诸处的分类、聚集和概括,建立抽象的概念数据模型。这个概念模型应反映现实世界各部门的信息结构、信息流动情况、信息间的互相制约关系以及各部门对信息储存、查询和加工的要求等。
所建立的模型应避开数据库在计算机上的具体实现细节,用一种抽象的形式表示出来。
以扩充的实体—(E-R模型)联系模型方法为例,第一步先明确现实世界各部门所含的各种实体及其属性、实体间的联系以及对信息的制约条件等,从而给出各部门内所用信息的局部描述(在数据库中称为用户的局部视图)。
第二步再将前面得到的多个用户的局部视图集成为一个全局视图,即用户要描述的现实世界的概念数据模型。
逻辑设计
主要工作是将现实世界的概念数据模型设计成数据库的一种逻辑模式,即适应于某种特定数据库管理系统所支持的逻辑数据模式。与此同时,可能还需为各种数据处理应用领域产生相应的逻辑子模式。这一步设计的结果就是所谓“逻辑数据库”。
(1)数据库逻辑设计的主要任务是扩展阅读:
数据结构设计形成过程:
需求分析阶段:综合各个用户的应用需求。
概念设计阶段:形成独立于机器特点,独立于各个DBMS产品的概念模式。
逻辑设计阶段:首先将E-R图转换成具体的数据库产品支持的数据模型,如关系模型,形成数据库逻辑模式;然后根据用户处理的要求、安全性的考虑,在基本表的基础上再建立必要的视图(View),形成数据的外模式。
物理设计阶段:根据DBMS特点和处理的需要,进行物理存储安排,建立索引,形成数据库内模式。
参考资料来源:数据库设计-网络
‘贰’ 数据库设计的基本任务是根据一个单位的__________ 、__________和数据库的支撑环境,设计出数据模式、逻辑
信息需求、处理需求
‘叁’ 数据库逻辑设计的任务和主要工具是
数据库是需要设计的,数据库设计反映在两方面:
数据库逻辑设计:设计数据库的逻辑结构,与具体的DBMS无关,主要反映业务逻辑。
数据库物理设计:设计数据库的物理结构,根据数据库的逻辑结构来选定RDBMS(如Oracle、Sybase等),并设计和实施数据库的存储结构、存取方式等。
数据库逻辑设计决定了数据库及其应用的整体性能,调优位置。如果数据库逻辑设计不好,则所有调优方法对于提高数据库性能的效果都是有限的。为了使数据库设计的方法走向完备,数据库的规范化理论必须遵守。规范化理论为数据库逻辑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工具,在减少了数据冗余的同时节约了存储空间,同时加快了增、删、改的速度。
另外,在规范的数据库逻辑设计时,还应考虑适当地破坏规范规则,即反规范化设计,来降低索引、表的数目,降低连接操作的数目,从而加快查询速度。
常用的反规范技术有增加冗余列、增加派生列、重新组表等。
‘肆’ 概念数据库设计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应该完成哪些工作
数据库设计可以分为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和物理结构设计三个阶段。
(1)概念结构设计。这是数据库设计的第一个阶段,在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阶段,已经得到了系统的数据流程图和数据字典,现在要结合数据规范化的理论,用一种数据模型将用户的数据需求明确地表示出来。
概念数据模型是面向问题的模型,反映了用户的现实工作环境,是与数据库的具体实现技术无关的。建立系统概念数据模型的过程叫做概念结构设计。
(2)逻辑结构设计。根据已经建立的概念数据模型,以及所采用的某个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的数据模型特性,按照一定的转换规则,把概念模型转换为这个数据库管理系统所能够接受的逻辑数据模型。不同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提供了不同的逻辑数据模型,如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关系模型等。
(3)物理结构设计。为一个确定的逻辑数据模型选择一个最适合应用要求的物理结构的过程,就叫做数据库的物理结构设计。数据库在物理设备上的存储结构和存取方法称为数据库的物理数据模型。
数据库(Database)是按照数据结构来组织、存储和管理数据的仓库,它产生于距今六十多年前,随着信息技术和市场的发展,特别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数据管理不再仅仅是存储和管理数据,而转变成用户所需要的各种数据管理的方式。数据库有很多种类型,从最简单的存储有各种数据的表格到能够进行海量数据存储的大型数据库系统都在各个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信息化社会,充分有效地管理和利用各类信息资源,是进行科学研究和决策管理的前提条件。数据库技术是管理信息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各类信息系统的核心部分,是进行科学研究和决策管理的重要技术手段。
‘伍’ 数据库实施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1.需求分析阶段
准确了解与分析用户需求(包括数据与处理)
是整个设计过程的基础,是最困难、最耗费时间的一步
2.概念结构设计阶段
是整个数据库设计的关键
通过对用户需求进行综合、归纳与抽象,形成一个独立于具体DBMS的概念模型
3.逻辑结构设计阶段
将概念结构转换为某个DBMS所支持的数据模型
对其进行优化
4.数据库物理设计阶段
为逻辑数据模型选取一个最适合应用环境的物理结构(包括存储结构和存取方法)
5.数据库实施阶段
运用DBMS提供的数据语言、工具及宿主语言,根据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的结果
建立数据库,编制与调试应用程序,组织数据入库,并进行试运行
6.数据库运行和维护阶段
数据库应用系统经过试运行后即可投入正式运行。
在数据库系统运行过程中必须不断地对其进行评价、调整与修改
参考网上有关这方面的资料!
‘陆’ 数据库设计主要包括哪几部分,分别包括哪些内容
数据库设计主要包括需求分析、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物理结构设计、数据库的实施和数据库的运行和维护,具体内容如下:
1、需求分析
内容:调查和分析用户的业务活动和数据的使用情况,弄清所用数据的种类、范围、数量以及它们在业务活动中交流的情况,确定用户对数据库系统的使用要求和各种约束条件等,形成用户需求规约。
2、概念设计
内容:对用户要求描述的现实世界,通过对其中诸处的分类、聚集和概括,建立抽象的概念数据模型。这个概念模型应反映现实世界各部门的信息结构、信息流动情况、信息间的互相制约关系以及各部门对信息储存、查询和加工的要求等。
3、逻辑设计
内容:主要工作是将现实世界的概念数据模型设计成数据库的一种逻辑模式,即适应于某种特定数据库管理系统所支持的逻辑数据模式。与此同时,可能还需为各种数据处理应用领域产生相应的逻辑子模式。这一步设计的结果就是所谓“逻辑数据库”。
4、物理设计
内容:根据特定数据库管理系统所提供的多种存储结构和存取方法等依赖于具体计算机结构的各项物理设计措施,对具体的应用任务选定最合适的物理存储结构(包括文件类型、索引结构和数据的存放次序与位逻辑等)、存取方法和存取路径等。
5、验证设计
内容:收集数据并具体建立一个数据库,运行一些典型的应用任务来验证数据库设计的正确性和合理性。一般,一个大型数据库的设计过程往往需要经过多次循环反复。当设计的某步发现问题时,可能就需要返回到前面去进行修改。
6、运行与维护设计
内容:在数据库系统正式投入运行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地对其进行调整与修改。除了关系型数据库已有一套较完整的数据范式理论可用来部分地指导数据库设计之外,尚缺乏一套完善的数据库设计理论、方法和工具,以实现数据库设计的自动化或交互式的半自动化设计。
(6)数据库逻辑设计的主要任务是扩展阅读:
重要性
1、有利于资源节约
对计算机软件数据库设计加以重视不仅可减少软件后期的维修,达到节约人力与物力的目的,同时还有利于软件功能的高效发挥。
2、有利于软件运行速度的提高
高水平的数据库设计可满足不同计算机软件系统对于运行速度的需求,而且还可充分发挥并实现系统功能。计算机软件性能提高后,系统发出的运行指令在为用户提供信息时也将更加快速有效,软件运行速度自然得以提高。
3、有利于软件故障的减少
加强数据库设计可有效减少软件故障的发生几率,推动计算机软件功能的实现。
‘柒’ 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包含哪些内容
逻辑结构设计是将概念结构设计阶段完成的概念模型,转换成能被选定的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支持的数据模型。这里主要将E-R模型转换为关系模型。需要具体说明把原始数据进行分解、合并后重新组织起来的数据库全局逻辑结构,包括所确定的关键字和属性、重新确定的记录结构和文件结构、所建立的各个文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本数据库的数据库管理员视图。
逻辑结构设计一般分为三步进行:
1. 从E-R图向关系模式转化 数据库的逻辑设计主要是将概念模型转换成一般的关系模式,也就是将E-R图中的实体、实体的属性和实体之间的联系转化为关系模式。在转化过程中会遇到如下问题:
(1)命名问题。命名问题可以采用原名,也可以另行命名,避免重名。
(2)非原子属性问题。非原子属性问题可将其进行纵向和横行展开。
(3)联系转换问题。联系可用关系表示。
2. 数据模型的优化 数据库逻辑设计的结果不是唯一的。为了进一步提高数据库应用系统的性能,还应该适当修改数据模型的结构,提高查询的速度。
3. 关系视图设计 关系视图的设计又称为外模式的设计,也叫用户模式设计,是用户可直接访问的数据模式。同一系统中,不同用户可有不同的关系视图。关系视图来自逻辑模式,但在结构和形式上可能不同于逻辑模式,所以它不是逻辑模式的简单子集。
关系视图主要有三个作用:
(1)通过外模式对逻辑模式的屏蔽,为应用程序提供了一定的逻辑独立性。
(2)更好地适应不同用户对数据的不同需求。
(3)为不同用户划定了访问数据的不同范围,有利于数据的保密。
‘捌’ .数据库设计分为几个阶段,各阶段的任务是什么
按照规范的设计方法,一个完整的数据库设计一般分为需求分析、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数据库物理设计、数据库的实施、数据库运行与维护六个阶段:
各阶段的任务如下:
1、需求分析:分析用户的需求,包括数据、功能和性能需求;
拓展资料:
数据库设计(Database Design)是指对于一个给定的应用环境,构造最优的数据库模式,建立数据库及其应用系统,使之能够有效地存储数据,满足各种用户的应用需求(信息要求和处理要求)。在数据库领域内,常常把使用数据库的各类系统统称为数据库应用系统。
数据库设计是建立数据库及其应用系统的技术,是信息系统开发和建设中的核心技术。由于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复杂性,为了支持相关程序运行,数据库设计就变得异常复杂,因此最佳设计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只能是一种"反复探寻,逐步求精"的过程,也就是规划和结构化数据库中的数据对象以及这些数据对象之间关系的过程。
‘玖’ 7, 数据库的逻辑辑型设计阶段,任务是将总体E-R模型换成——
#define len sizeof(muleqt)
typedef struct muleqt
{
int a,n;
struct muleqt *next;
}muleqt;
//a1x^n1+a2x^n2...
muleqt *build(int n)
{
int i;
muleqt *p1,*p2,*head;
head=malloc(len);
p1=p2=head;
for (i=1; i
a,&p1->n);
p2=malloc(len);
p1->next=p2;
p1=p2;
}
if (n!=0) scanf("%d %d",&p1->a,&p1->n);
p1->next=null;
return head;
}
void print(muleqt *head)
{
muleqt *p=head;
for (; p->a==0; p=p->next) ;
if (p->a!=0 && p->n!=0)
{
if(p->a!=1)printf("%dx^%d",p->a,p->n);
else printf("x^%d",p->n);
}
else if (p->n==0) printf("%d",p->a);
p=p->next;
while (p!=null)
{
if (p->a!=0)
{
if (p->a<0) printf("%dx",p->a);
else if (p->a==1)
{
if (p->n!=0) printf("+x");
if (p->n==0) printf("+1");
}
else if (p->a>1) printf("+%dx",p->a);
if (p->n!=0 && p->n!=1) printf("^%d",p->n);
}
p=p->next;
}
}
int main()
{
int n;
muleqt *head;
scanf("%d",&n);
head=build(n);
print(head);
return 0;
}
‘拾’ 数据库中概念设计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数据库设计可以分为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和物理结构设计三个阶段。
(1)概念结构设计。这是数据库设计的第一个阶段,在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阶段,已经得到了系统的数据流程图和数据字典,现在要结合数据规范化的理论,用一种数据模型将用户的数据需求明确地表示出来。
概念数据模型是面向问题的模型,反映了用户的现实工作环境,是与数据库的具体实现技术无关的。建立系统概念数据模型的过程叫做概念结构设计。
(2)逻辑结构设计。根据已经建立的概念数据模型,以及所采用的某个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的数据模型特性,按照一定的转换规则,把概念模型转换为这个数据库管理系统所能够接受的逻辑数据模型。不同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提供了不同的逻辑数据模型,如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关系模型等。
(3)物理结构设计。为一个确定的逻辑数据模型选择一个最适合应用要求的物理结构的过程,就叫做数据库的物理结构设计。数据库在物理设备上的存储结构和存取方法称为数据库的物理数据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