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长途骑行,什么类型的自行车比较合适
长途旅行车最合适。带有特别强化的后货架、前货架(一般的山地车前叉没法装货架的),还有侧面的额外扩展行李架。车身多处设有方便携带托包的设计。有多个水壶位置。有专用的长途型蝴蝶把,长时间骑行手腕不易酸痛。几何设计(挺深奥的,公路车、硬尾山地车、软尾山地车、BMX花样动作车、DJ土坡腾跃车等,几何规格参数继而角度都不同的。你简单理解为长途旅行车的骑姿是以最大化舒适为第一就可)。轴距也是很长的,便于在路上高速度、稳定的骑行。 轮组也是针对长途设计,比如采用竞速型公路车的700C规格的车圈和细而窄的外胎,以降低滚动阻力和风阻,和减少体能消耗(相对比山地车而言),但有类似于山地车外胎的耐磨性和防刺性的加强。
长途车专门的前部行李架和扩展架及蝴蝶把
=
㈡ 骑行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自行车
选购一台用来运动的自行车,首先要注意车架的大小是否适合骑乘者的身材。车架大小的测量,一般是以车架立管的长短作为标准,立管长的车架车身长度也越长,立管短的车架适合身材矮小的MM。具体测量方法是:坐在座上,双脚踏在踏板一上一下放置,下面的腿可以自然垂下摆直,如此高度可使脚在踩踏时能有余裕空间伸展。
㈢ 山地自行车需要配置什么物品
水壶架、码表、前梁包、打气筒。
由于山地车的链条是没有瓦盖的,所以骑车时裤腿会蹭到链子,不仅会磨损裤子还会弄脏裤子,这时用户就需要有一个绑腿,作用是固定裤腿,不能碰到链子,这样也可以减少裤腿过大带来的阻力,右腿是必绑的,左腿边没有链条,可以自由选择绑不绑。
(3)自行车骑行怎么配置合适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1、上体较低,头部稍倾斜前伸,双臂自然弯屈,便于腰部弓屈,降低身体重心,同时防止由于车子颠簸而产生的冲击力传到全身,双手轻而有力地握把,臀部坐稳车座。
2、在山地车骑行的时候需要我们准备好装备才行,在出发之前,需要准备好必需品,比说头盔、护膝等护具,如果说在晚上的时候进行山地车骑行,那么大家还需要备好手电和车尾灯才行。这时候大家尽量的不使用不熟悉的自行车,这样可以尽量避免骑行的时候发生意外。
3、在山地车骑行的时候同样需要遵守交通规程,因为骑自行车的是要在非机动车道上去靠右边行驶,应该变逆行,而且也不能不随意的去变道。
㈣ 新手骑行车怎么配置
呵呵~~你和我2010年准备第一次骑行时一样,这些问题在车到手后就都会一一解决,一开始不必担心这些。
2000以内能买到经济实惠的车型,也不止一种车型。
我骑川藏线买的是美利达勇士550 ,21速,裸车1450,加上后架、水壶、码表等2000多一点。
可能比较幸运,一路骑到拉萨,只充了一次气,没出故障。另一个哥们也买了同款型号,但他那车的变速系统出了一次故障。
V刹、碟刹,变速是21、24、27都影响不大,但是一定要有几天的时间去与新车磨合,等你熟悉了车子性能再骑行。
不管是美利达还是捷安特,最好到店里试车,变速、刹车、防震效果等自己试过了才心里有数。
㈤ 突然想去骑行锻炼身体,该如何选自行车以及装备
由最关键的开始说 1,自行车:买有变速系统的自行车,最好是运动型自行车。其中,最有锻炼效果的是公路自行车(以下简称公路车),公路车是一种“运动器材”(你了解下UCI、公路车三大环赛和世锦赛就明白了),如果配合踏频器、心率计、码表和相关锻炼指导教材,效果最好。但是公路车的花费最高,地板级在国内要¥3K起步(以下的都是假牙,新手菜鸟最好规避 小心达不到锻炼目的再有身体运动型损伤或车子质量问题引发事故);此外,公路车对骑者的身体协调性、腰肌和大脑的紧急反应能力有要求。。。其次是“混合运动车”(简单理解可以是“装了山地车的操控系统的公路车”,比如“平把公路车”就是其中一种),对身体协调性等要求低,骑姿比公路车舒适,价格也平一些,比如一线牌子捷安特的平把公路车,¥3K的等级就不错了。。。再其次就是国内满街跑的“山地车”,其中要¥2K起步才可以算真山地车。山地车的设计是用于通国崎岖不平地面的,结构粗壮,带有避震设计,因此相比前两种车,它的滚动阻力和风阻大、踩踏刚性弱,骑行阻力大,速度低(同一个人,能将公路车踩到35的时速,混合运动车能踩到30,山地车能到25就不错了),而且高速踩踏不能持久(快一阵慢一阵的节奏,有跟骑行队一起出去的人都有体会),锻炼效果相对最弱。如果你要骑的地面,有土路野路的,或你就是喜欢去野外、林道或山里玩车,那么就选择山地车。。。。2,品牌:新手菜鸟 还是老司机的推荐:(1)在最大消费上限,选择国内(或进口)大牌,比如捷安特、美利达(或闪电、崔克)。“一分钱一分货”的道理,大牌的整车,其几何设计和优化、骑行感与操控力、品控和售后的保障度,都是比小牌强的。(2)去门店买别网购,门店技师可以给你搞定你搞不定的很多东西。网购,有些牌子是没售后的,广告写得很好看,但配件甚至车架出了问题它不理你了,你基本没办法。。。。3,注意“身材和车架尺码要匹配”。大牌都会给出每款车的“几何图”,附有身高和车架尺码的对应参数(见下图)。不要买尺码不对应的车。去门店之前也要做点功课,了解下所选车的“几何”,以防遇到那些黑js(即便捷安特的门店也有将S码推荐给1.75米高的人等例子)。 。其次,当场试骑,因为每个人的腿和胳膊长度不一,因此要先调好座垫的高度。还可能微调座垫的前后位置和车把的高度,让骑者与车达到“人车合一”的程度(此方面,闪电、崔克门店做的是zui好的)。这些微调都是门店技师给搞。。。。。4,必要骑行装备:头盔(分公路车盔、公路车和山地车通用盔、山地车盔等)、手套、夜骑用的尾灯和头灯、带座垫的骑行内裤(假如你受不了硬座垫的话)、将原车配的脚踏升级、太阳镜。根据个人需要,看是否买骑行服(分公路车用的“紧身衣”式——作用是减小风阻,同时起到夏季散热和防雨防紫外线、冬季起到即保暖又避免羽绒服那类闷热感,和山地车用的——宽松式的3D剪裁骑行裤和上装,利于越野中的各种动作和防刮擦伤害)。。。。5,以上仅仅是极为简略的入门介绍,具体的推荐你去美骑(国内骑行运动综合网站)、知乎(有很多发烧级的)、网络车吧(分公路车吧和山地车吧)去了解,差不多了再去买车,以免花冤枉钱走弯路 。。。下面就是“几何图”,捷安特山地车,四个尺码,身高在某个码的上下数值之间最好,比如1.7米就选S码。选对尺码,下一步是由门店技师给微调。
=
㈥ 自行车知识:长途旅行车该如何配置
1. 车架
论通用性,钢架是个非常好的选择,具有良好的弹性和适用性,一旦发生损坏,任何一个小县城,或者是汽车修理,都可以得到解决。只是现在重量适中,结实耐用的钢架子已经比较难买到了。
虽然铝合金架一旦损坏就只能找特种焊接的地方来修理,但因为轻量,廉价,一直在运动自行车市场上大行其道,而其强度也随着工艺的提高,达到了一定的标准,所以铝合金架子,也是不错的选择。如果选择铝合金架子,请尽量选择带补强的,对于一些抽管较多,重量较轻的要慎重选择,它们不一定会在焊接相连的地方开裂,但是很有可能在抽管的地方受到意外的撞击后开裂。碳和钛以及其他材料暂时不予讨论。提醒你注意的是,不少架子出厂后,后尾钩的螺丝都没有锁紧,一定记得拧紧,否则,后爪钩脱落该有多麻烦,就不用我细说了。
2. 前叉
选择软叉还是硬叉,一直是困扰很多人的问题。硬叉显然效率更高,重量更轻,但是遇到颠簸路面,震的手臂发麻也是常有的事情。软叉可以很大程度上减轻来自地面的震动,但是自然牺牲了效率,且重量较重,一旦发生故障,维修也很困难,这也是不争的事实。所以应该根据长途沿途情况来与针对性的选择,如果主要是在平坦公路上跑,硬叉完全可以胜任,如果路况非常差,软叉是必须的。选择一根质量不错的带锁死的避震前叉是个通吃的好主意。如果路途遥远,需要带很多的东西,要装前货架或挡泥板的话,一定要注意购买的叉子是否有对应的螺丝孔。
3. 碗组
现在的碗组质量都比较好了,哪怕是最普及的VP,正常使用也很少有损坏的,但是需要提醒你注意的是:安装好碗组后,一定记得固定好碗组盖上的固定螺丝,锁的太紧,转向发皱,影响操控。太松了,碗组很容易被来自地面的震动导致变形损坏,架子头管就很容易在叉子的搅动下裂开,那损失就更大了。另外,跑一定公里数后,就记得把车上所有应该锁紧的螺丝检查一下。
4. 车把
毫无疑问,蝴蝶把是最佳选择。缺点是偏重,但是考虑到其对舒适性的大大改善,可以随意选择握把姿势,能有效的缓解长途中上半身的疲劳,这点重量上的付出是完全值得的。理论上来说,燕把比直把应该有更好的弹性,但是实际使用中,我并没有特别强烈的感觉到这一点,这2种把用来跑长途也是可以的,加装副把效果更好,但总的重量也自然接近蝴蝶把了。
5. 把立
选择可调角度把立。其效果不仅仅是可以调整角度,其实也有效的调整了上管等效长度,能够更好的适应路况的变化,做有针对性的调整。只是这种把立结构稍微复杂一点,重量也要重很多,市场上可选择的不多。实在买不到,找个尺寸合适,强度足够的把立也行。
6. 座杆
是否该选择减震座杆?这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减震往往带来的是骑行效率的降低,所以很多人不太喜欢,但是长途旅行舒适第一,效率其次,放弃了舒适性,往往会让人难以忍受,而最后被迫放弃计划。减震座杆可以有效缓解长途颠簸,值得考虑。现在几乎很多的品牌旅行车上,都把减震座杆做为标准配置,相信是有自己的道理的。
7. 把套
蝴蝶把自然要选择那种长长的把套了,那样你就可以用任何一种你喜欢的姿势趴在车上。其他车把也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海绵的把套不是特别耐用,很容易破,但是吸汗,硅胶的硬一些,但是握持感很好,也比较耐用。可根据个人喜好或大家的共同推荐来购买。长途旅行,带一对备用把套是非常有必要的,毕竟东西也很轻便。
8. 货架
长途旅行车可以通过安装前后货架来达到大量负重的目的。货架一定要结实,且负重能力强。必须是在后三角上用螺丝固定的那种,通过座杆固定的那种长途旅行非常不可取,不仅不能大量负重,而且对骑行影响很大,非常容易失控,还容易导致座杆断裂或车架变形。不少前叉还有配套的螺丝孔,可以安装前货架,能进一步的提高车子的负载能力。
9. 轮胎
或许你喜欢1.50的光头胎带来的高速感觉,或许你喜欢2.35甚至更宽的胎带来的抓地力,但是长途旅行,这些都不是最好的选择。26X1.95的内外胎是最常见,也是最通用的选择,内胎应考虑美嘴的,法嘴的适用性太差,另外,准备两个美嘴转英嘴(大街上最常见的那种气嘴)的转接环,这样,随便找人借个气筒斗可以打气了,尤其是在你没有气筒或工具不能用的情况下。700c绝对不是一个是好的选择,试问:一旦你的轮胎出了任何状况,在大街上随便找一个修车摊,能拿得出700C的内外胎吗?长途旅行事事难料,在伟大的中国广袤的土地上穿行,选择26寸轮胎的山地车,绝对是最稳妥的选择。
10. 牙盘
宽大的裤脚是非常容易被牙盘刮到的,甚至卷进去,所以,带护盘的牙盘是个不错的选择(带护盘的牙盘多见于一些低端入门产品,有的牙盘也可以额外安装护盘,只是不太容易买到),但并不强求,因为你完全可以用一根束腿带来达到同样的效果。个人非常推荐在牙盘上多加投资,强度好的牙盘可以显着的提高效率,而且很少变形和快速磨损,需要提醒你的是:牙盘上如果有盘钉的话,一定要记得自己再锁紧一次,而且长途途中最好定期检查一下,这是非常容易松动的地方,当你发现的时候,往往螺丝已经丢失,而丢失了一个,其他的也会跟风,旅途难免半途而废。
11. 中轴
拆装过车子的人都知道,中轴是非常难安装的,不仅需要使用专用工具,而且,稍不留意,就会损坏五通的螺纹,所以,在长途旅行中,你几乎没有机会换中轴的,应该尽量选择结实耐用的,强度第一,对重量不必过分要求,毕竟这点重量,比起行李来,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12. 中轴螺丝
选择一对防水中轴螺丝吧(注意:有方孔和ISIS等不同规格,需要和中轴配套使用),虽然不一定有什么太显着的防水效果,但是无论是锁紧还是拆卸,用内六角就可以操作,是非常方便的。
13. 脚踏
非自锁脚踏较好,如果使用自锁,推荐自己准备修补件,开拓者的培林脚踏就是个不错的选择,但是请一定注意,第一次上脚踏一定要上紧,否则在大腿的驱动下,松动的脚踏会损坏曲柄上的螺纹,最后螺丝孔损坏变形,脚踏和牙盘都会报废,长途骑行也就变成户外徒步了。
14. 传动搭配选择
很多人认为用大盘带小飞能跑的更快,或许这可以获得一个更快的极限速度,但是绝对不会提高你的平均速度,甚至说,这是个完全错误的选择,大力气,低频率的蹬踏,往往肌肉很容易酸痛,短暂的速度或许很快,但长途绝对跑不起来,保持一个合适的频率,均匀的发力,往往能让你跑的更远。而要做到这点,就要选择合适的传动搭配,所以,牙盘推荐42-32-22这个范围左右的,后飞选择11-30左右范围的,这几乎可以适用于所有的地形,千万不要选择48-38-28对11-21等类似这样变态的选择,你会很快的疲劳,而且无法坚持下去。
15. 该选择几速的问题
到底多少速才够用?21速,24速,甚至27速?有多个档位的组合,自然可以让变速更细腻,能更好的适应你,但并非档位越多越好。3*7和3*8速都是常见的选择,并不推荐3*9或者是3*10,因为太专业的东西,在高档自行车并不普及的中国,其实是非常冒险的,而且配套的链条太薄,太脆,往往没有7速8速的链条来的粗壮和有韧性。
16. 花鼓
一直有人担心,快拆的花鼓是否安全?是否会在路途中脱落?实际使用中,只要安装得当,我还没有发现有快拆断裂,导致人受伤的事情发现,而用螺丝固定的花鼓,也并不一定就坚固的很,考虑到快拆带来的调整和修补的便利,这点冒险还是值得的。至于SHIMANO为代表的滚珠花鼓,还是NOVATEC为代表的培林花鼓,都是非常好的选择,滚珠花鼓不像你想的那么脆弱,几千公里一般都不会有太大问题,培林花鼓修复性固然好,但是没有专业工具和配件,你也一样不好保养。所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如果真的选择SHIMANO的花鼓,尽量选择档次高一点的,大家有口皆碑,认为比较耐用的,而培林花鼓的话,前2后4的强度理论上来说比前2后2的要强度更好,修复性更好,虽然实际使用当中,这种体会并不明显,考虑到价格差距不大,前2后4的更好。
17. 刹车
毫无疑问,V刹是个不错的选择,如果沿途道路非常泥泞,甚至可以考虑吊刹(当然,现在好的吊刹不是很好买到)。我没有说公路的夹器,因为我前面已经说过,跑长途最好还是用山地车,不推荐碟刹是因为不好维护,我有朋友的车在长途中,受到轻微的碰撞,就导致盘片变形了,骑行非常费力,后来只好拆掉,慢行,才勉强对付回来。当然,现在也有前碟后V的长途车旅行车配置,因为,碟刹对于泥泞路面比较有效,而且前碟一般不容易碰到,不过旅途的事情是很难作肯定的判断,什么事情都有可能碰到。
18. 车圈
一定要购买双层圈,至于是刀圈还是平圈看个人喜欢,平圈强度不一定比刀圈差太多,但弹性好一点,能非常有限的缓解一些路途的颠簸,现在基本都是铝合金的车圈了,越贵的圈不一定越好,只是可能更轻量而已,便宜的圈不一定强度不好,只是厚重一点而已。根据很多车友的经验,只要圈编制的好,只要不是特别便宜、质量太差的圈,都可以支撑很长时间不发生较明显的偏摆。
19. 辐条
不一定非要使用特别昂贵的辐条,轮组强度其实更关键在编制,很多人抱怨车子的辐条总断或是轮子过一段时间就偏摆了,其实很多时候,这并不是辐条质量的问题,更不是圈的强度的问题,而完全是编圈技术不过关。一般来说,几十块一套的辐条带条帽就可以了。找一个手艺出色的老师傅(别去路边摊,他们连编圈器都没有)帮你多调整几次,轮组基本就稳定了。另外需要提醒你的是,不要用新轮子跑长途,一般来说,因为物理特性或者是磨合等情况,一般新编制好的轮圈使用一段时候后,都会有一点变形,再重新调整一次两次,就很少会发生断条或严重偏摆的情况了。
20. 链条
首先你的链条要和你的其他零件配套,虽然9速的链条可以用在7-8速上,但 9-10速的链条往往更薄,没有8速的来的皮实。还有一个小秘诀可以告诉你的是,万一链条断了或坏了,把损坏的那几节拆下,在修车摊找一段国产变速车的链条装上,也可以支撑一段时间,足够你找到新的修补零件。越专业的东西,针对性越强,通用性就越差,行走江湖,还是低调点好。
22. 指拨
和变速配套就好了,转把和指拨完全看个人喜好。个人喜欢指拨,一档是一档,心里感觉干净利落。转把也很有特色,变速快,而且总给我一种骑摩托的感觉。
23. 前拨
前拨的类型和种类实在太多了,总之,要和架子和牙盘配套,有的前拨是上拉的,有的前拨是上下拉都可以的,另外还有安装在五通上的E型前拨等,而且有的前拨只支持最大42齿,有的可以支持48齿,SRAM的前拨还好些,数量不多,SHIMANO的产品线拖曳前后二十多年,型号多如牛毛,估计他们自己的技术人员,随便抓一个前拨和牙盘过来,都不敢一口咬定是否能够配套使用。可能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前拨和牙盘是一套的,或是找装车经验丰富,擅长“八国联军”的老同志讨教一番才好。
24. 后拨
现在的高档自行车变速系统已经几乎完全是SRAM和SHIMANO的天下了(camp等也有山地变速系统,但是国内很难买到),建议后拨至少应该选择A系列以上的(比如ALTUS、ACERA、ALIVIO),TY系列质量其实也不差,变速一样很准,但它们多数用于无后爪钩的架子等,而且一般最多只支持到7速(也有例外,比如,TY22等就可以很好的支持8速),时间一长后,也难免不太好用,至于更高级的变速器,则是看个人经济情况了,它们同样耐用,只是可能在精度和重量上有所突破而已。
25. 水壶架
有的车架可以装3个,有的可以装2个,还有的只可以装1个,架子的选择看个人喜好,但一定要记住选择尽可能结实的,以用手大力的挤压不会变形的为好,否则使用几次,就变形,让人的确郁闷。
26. 飞轮
一个飞轮正常的使用时间是多少?要针对使用环境和使用强度来说,但一般情况下,足以支撑5000公里,完成长途旅行不成问题。新飞轮和新链条一般不会跳链,旧链条和旧飞轮,问题也不大,但是飞轮和链条新旧搭配,往往容易跳链,所以需要磨合。
另外要说的是,不推荐给飞轮和链条什么的上太多的油,适可而止。否则,太多的油飞溅出来会弄脏裤子,而且可能沾染更多的沙子和泥土,效果反而适得其反。
27. 车线
车线是易损耗品,一般几千公里就要更换一次,但长途在外,车线的修补件不好找不说,就是有,更换也不是很容易的,(你至少需要松开不少地方,然后重新截线管和掐线),请一定注意车线的润滑和线管的防尘,还有接头一定要用线封掐紧封好,否则一旦散开,不仅不美观,而且容易松脱。现在在网上或者在车店一般很容易找到铝制的线封,备几个,他们只增加很少的重量,却可以为你减少很多麻烦。
28. 前后泥板
这个东西其实看路况,如果你确定沿途天气和路况不会太差,不装也完全可以,如果赶上雨天或是泥泞的道路,无论怎样防护,一要会弄得浑身是泥。
29. 包
请你一定明白:永远不要背着包骑行。骑自行车的过程中,除非挺直腰板和向后仰着,我们绝大多数时间都是身体向前倾的姿势,这已经给了腰部一定的负担,如果再背着一个厚重的包,距离腰肌劳损的日子就不远了。旅行应该是快乐的,虽然过程可能艰苦,但你完全应该过的更舒适一些。
长途骑行能否成功,往往在于你能坚持多长时间,意志再坚定,也不一定能抗得住身体的疲劳。东西不多的话,只选择后驮包就可以了,最大容量有80升的,如果还不够的话,还可以在前叉上装货架,安装前驮包。2个加在一起容量足有120升,而且前后都负重,可以有效地避免头轻脚重(否则上坡的时候,很容易造成后空翻)。有人喜欢装个车把包,这是可行的,地图、相机等常用的小东西,完全可以装在里面(有的车把包还有地图袋,展开地图夹在里面,低头随时就可以看见),但千万不要装太多的东西,否则车把太沉,转弯会很困难,容易发生危险。
30. 车头灯
头灯主要用来干吗?自然是夜间照明,但严格来说,非常不推荐夜间行车的,尤其是在漆黑的夜晚,骑行在国道上,无数疯狂司机驾驶着超载的货车,还可能不开头灯或尾灯就呼啸而过,而且再强的头灯也很难看清路面的详细情况。总之,夜间骑车非常容易发生危险,不过旅途难料,看过电影《转山》的都应该知道,川哥就是夜晚骑行踩到山下去的。
如果真的要赶夜路,也没办法(这里提醒各位,做旅途计划一定要周密,你要确切的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和具体里程来制定计划,不可贪多,同时做好两手准备,如果赶不到,在哪里提前休息,都是要考虑的问题)。车头灯不一定需要照多远,十几米已经足够。但应尽量选择电池容易买到,且亮度高,照明面比较大,而且密封比较好的,最好多准备一套电池和备用灯泡。至于究竟该买哪种,市场上大把的选择,在这里不作具体推荐。
31. 车尾灯
尾灯绝对不是用来照明的,而是用来提醒别人注意避让的。单纯的反光镜远远没有一闪一闪的红灯更能引起别人注意。这并不需要多大的亮度,但是最好有很好的穿透力(这些正好与头灯相反),能够在雾天也让别人注意到你(有人在白天雾天骑车的时候,也把前后灯都打开,其实是一个很好的习惯,提醒了别人,也保证了自己的安全)。所以尽量选择一个穿透力强,一闪一闪的尾灯吧,还有,一定要选择安装牢固、不易脱落的,长途的颠簸,容易导致尾灯丢失,而你也很难能及时发现。
32. 反光带
反光带的效果同样是通过反光引起别人注意,而且安装方便,粘贴或捆绑后不容易脱落,价格也很便宜(虽然效果还是没有车尾灯来的好),你完全可以在车上,骑行的衣服上都贴上一些,能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
33. 骑行裤
有不少人抱怨说,骑行裤子并没有什么效果,造成这种原因,往往是穿着不当,或是裤子的造型不好、衬垫太薄造成的。多投入一点,买一条COOLMAX衬垫厚一些,做工好一点的裤子还是很有必要的。而且骑行类的服装多是涤纶面料的,透气性好,容易洗涤,而且干的也比较快,长途旅行的话,穿一条,带一条,两条轮换足够了,需要特别提醒你的是:穿骑行裤是不穿内裤的!有一种骑行内裤也不错,像普通内裤一样穿在里面,外面套一条运动裤子,至少从后面看上去,视觉上不会觉得臀部那里太龌龊。
34. 骑行上衣
上衣并不一定是必需的,一件贴身的涤纶外套也一样可以替代,好的骑行上衣,只是更透气舒适,样式更美观,外形更专业,后面可能还有3个小口袋,可以让你放点零食而已。另外一个需要提醒你注意的是,如果选择骑行服,胸前的拉链一定要选择开的比较长的那种,因为高强度的骑行会导致大量出汗,而开口过小,散热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35. 头盔
我不想再强调头盔的重要性了,不带头盔不一定出事,带头盔不一定就没事,但有总是要比没有强的,人民币可以论张数,头却只有一颗。长途旅行还是非常有必要带头盔的(长距离的上坡骑行,有不少人都不带头盔,甚至一些环法车手也是这样,上坡往往速度较慢,可以理解,但最好还是佩戴为妙)。
帽子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几乎对头部起不到任何保护效果。选择一个轻量、坚固、透气的头盔是应该的,有硕大的透气孔,通风效果自然好,内有合金骨架,强度可靠,带COOLMAX内衬,佩戴舒适,有的头盔前部还有防虫网,是一个很体贴的设计。过去,山地和公路头盔的一个很大区别就是,山地头盔有帽檐,公路没有,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头盔设计成可拆卸帽檐,而越来越多的人戴头盔都不装帽檐了,其实帽檐的主要作用是遮阳,但一定的负面作用是遮挡视线,这本身就是一个不可调和的矛盾,可根据个人喜好选择。至于怎么样选择头盔,在我的不少帖子中都有过说明,这里就不赘述了。
36. 码表
其实你完全可以路碑来确定自己的里程数,但是很多地方没有路碑,很多地方路碑不准。所以码表还是非常有必要的。你可以根据它计算距离,调整自己的行程和安排,而且有的马表甚至还有背光功能,在夜间也能看的清楚(SIGMA的新款码表在这点上做的非常之好,就是有一点点费电)。
并不是很推荐无线的码表,无线的,很容易受到干扰,有可能会经常能看到自己以轿车的速度前进,有线的理论上更安全可靠一些。SIGMA和CATEYE是国内卖的比较多的2个牌子,质量都不错,防水也很好,值得推荐。另外提醒你的是:不要相信大超市里面三四十块钱的那种做工粗糙的码表,便宜不一定没好货,但太便宜了,质量的确值得担心。
37. 眼镜
如果视力正常,那么恭喜你,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骑行眼镜,外表很酷,又有一定的实用效果,还可以防止小飞虫或灰尘进入眼睛。如果你是近视眼,那么很遗憾,你还是就老老实实的佩戴你的近视镜上路吧。个人非常不推荐佩戴隐形眼镜,戴骑行眼镜骑车,长途旅行不比平时,风吹日晒,不干净不说,眼睛也很容易干涩,加上不透气,对眼睛损伤极大。
最后要提醒你的是,有的眼镜是多种镜片可换的,颜色不同,用途也不同。另外,如果选择骑行眼镜,一定要根据脸型选择,现场佩戴比较好,好看的镜子戴不上,戴上的镜子卡的头疼都是常有的事情,鼻托一定要是那种柔软有弹性的,而镜腿可以保证大角度的弯折也不折断的比较好。
38. 手套
我太喜欢这个东西了,每次出行都会佩戴,地面的振动很大一部分会通过车把传递给骑手,剧烈的长时间的振动,很容易让你肩膀酸麻,手臂僵硬,手掌积血,把套固然可以缓解很多震动,而配合骑行手套共同作用,能起到更好的效果,我经常长短各准备一套的,长手套可以保暖防风,短手套,适合天气温暖的时候佩戴,手指露在外面,操控手感也更好。选择做工结实,用料好的手套就是了,另外,手套也分尺寸的,最好亲手佩戴选择适合自己的尺寸,否则,太大松框,太小压迫手掌,血液循环不畅,容易疲劳,还可能导致冻伤。
39. 工具
行李已经够多了,还要我带大量的工具?这简直太难为人了。所以,长途旅行,还是选择结实耐用、小巧方便的组合工具吧,现在市面上太多工具和小气筒了,就不细细介绍了,大家自己找自己喜欢的吧。不过,要指出的是:最好带补胎工具、拆链工具等,气筒选择铝的比较好,也可以选择有气压计的,可以比较方便的控制轮胎气压,再准备3根金属翘胎棒,一套补胎套装基本就够了。
40. 胎垫
长途骑行,扎胎是难免的,但一副好胎垫可以降低扎胎的几率(你应该养成一个好习惯,每次扎胎的时候,都检查一下内胎扎在什么地方,是靠近车圈的一侧还是靠近轮胎的一侧,如果是轮胎一侧的话,属于正常情况,安装前一定要记得检查一下外胎内侧,看是否有什么杂物残留,如果有发现,一定及时清理,如果是内胎靠近车圈的一侧破了,则很有可能是胎垫的问题)。
41. 管夹
管夹用于固定坐管,选择合适的高度后锁紧就可以了,主要有内六角螺丝固定和快拆的2种。多数情况下,坐杆的高度一旦固定,就很少调整了,长途旅行中,调整坐垫的机会也不多。所以,选择固定的管夹或许更适合,快拆管夹不使用工具就可以很方便的调节高度,但是锁紧强度差一些,而且如果夹的太紧的话,下次拆开时往往很难拆开。考虑到长途旅行是一定会携带工具的,所以非快拆的管夹是个更稳妥的选择。
42. 撑脚
撑脚,顾名思义,用来支撑车子,我用过很多种撑脚,却一直没有找到一个特别结实可靠的(28大杠的撑脚设计是最棒的,但是现在的车子好像很少有这样的设计了),又要支撑有力,又要灵活折叠,而折叠机构本来就不是很可靠。经常是时间一长,就开始变形,或是折叠或固定机构开始松动,有时甚至会因为重力原因突然松脱,造成安全隐患。如果行李非常多,那撑脚更是很难支撑住车子的重量的,何况脚撑的重量都不轻,长途旅行也是个不小的负担,所以,请慎重考虑是否安装脚撑。个人建议是:多数情况下,你并不需要。真的要停靠车子,找个干净的地方靠边放倒也一样可以。
㈦ 长途骑自行车需要配备哪些装备
1.考虑自己是否具备长途骑自行的能力;
2.如果是野外进行,须带水和干粮;
3.带上简单的维修工具和便携式充气筒;
4.如果路途生疏,还须带上地图;
5.如果时间较长,还须带上一些药品和要换的衣物。
6.注意交通安全。
7呼吸有节奏,穿专用骑行装,最好带瓶防抽筋的药
㈧ 一辆标准的山地自行车(目标是骑行川藏线)应具有哪些配置
1、需要一个减震系统的前叉,前叉分成弹簧,油压和空气三种。
2、车胎选择有宽胎胎纹排水性好的,因为路上泥泞多。挡泥板,建议不装,因为淤泥会阻塞在挡泥板里面,所以就算甩到身上泥也是小事,或者把可乐瓶踩扁放进去当挡泥板,不需要的时候就拔出来扔掉(不要扔路上污染环境)。3、还需要有变速系统,因为爬坡的时候需要更换齿轮比。
4、其他的东西是越少带越好,少带东西就越省力。山路较多,下坡的时候从一开始注意速度,不要太快。
山地车,起源于美国,1974年 Gary Fisher 、Charlie Kelly、Tom Ritchey想要一辆可以在公路外骑行的自行车,远离“警察、汽车和建筑物”,于是他们开始将配件和摩托车部件安装到二战前结实的单沙滩车上。
同一年,Gary Fisher和他的朋友们无惧死亡的“塔马尔帕斯山之行”为全新骑行风格的诞生铺平了道路。随着 Gary Fisher 在山地领域引起的巨大反响,他的 Klunker 随后被 Mountain Bike Action 杂志评选为“历史十大山地车”之一。
1976年Charlie Kelly开始推动焕然一新的下坡赛,这是第一个伟大的山地自行车活动。Charlie Kelly委托制商 Joe Breeze 设计并开发越野自行车,这是有史以来制造的第一批“山地自行车”并命名为“Breeze”。
Joe Breeze以Breeze为原型在1977年至1978年之间完成设计和制造了9个系列的车型,Breeze的原型车现在在美国史密森学会的国家博物馆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