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数据仓库 » 蘑菇怎么配置的
扩展阅读
webinf下怎么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垒机怎么打开web 2023-08-31 21:54:11

蘑菇怎么配置的

发布时间: 2022-09-01 04:29:16

‘壹’ 蘑菇的详细配料及种植方法是什么

如何种植蘑菇

现在由于食用菌种植的经济效益较好,从事生产的农户越来越多。究竟怎样才能种植好食用菌,记者采访了有关农业专家。
食用菌是知识密集和劳动密集相结合的产业,是三分栽培七分管理,要用科学的态度来指导发展食用菌,没有成熟、过硬的技术,想达到理想的经济效益肯定不行。那么,怎样才能提高食用菌的经济效益,降低市场风险,一是选择营养价值高、无霉烂的原料作为栽培食用菌的营养料。二是适时栽培。如果夏季栽培秋冬季品种肯定不行,冬季栽培夏季品种同样不行,迟栽也不行。三是选择优质、高产的菌种。俗话说“好种出好苗”,没有好的菌种就达不到好的产量。四是提高产品质量。做到适时采摘。食用菌生长分为前期、中期、后期三个时期,后期大量的孢子已经分生、老化,重量和品质都会下降。据了解,市场上最常见的平菇,大部分采收都在后期,同时有些从事食用菌销售的商贩还加些水,但消费者对此不清楚,买回去后烹饪,出现大量的水,一点鲜味也没有,逐渐地消费者对这种产品就不再购买。还要注意增加室内通风和湿度,创造适合食用菌生长的环境。
发展一个产品要了解和掌握其市场信息,不能凭空想象。要了解市场上哪一种品种今年会走俏,哪一种品种适合在当地销售,投入有多大、产生的效益如何、技术能不能接受等。靠“自产自销”的思路来发展食用菌是不行的,可以考虑找一家有实力、技术过硬、信誉度好、可靠的单位与其联手或签约合同,生产出来的产品由单位来销售。必须采取公司加基地带农户的发展方式来发展食用菌,由公司提供技术、新品种和市场,通过基地来生产,跟销售方签订合同,带动农民一家一户生产,才能把食用菌生产风险降到最低
如何用牛粪种植蘑菇,及如何发酵,及如何选种子?
答:双孢蘑菇牛粪、锯末堆料发酵制种

传统的双孢菇制种技术成本高,成功率偏低,菌丝不易长到瓶底,水分不易控制,菌种易老化2000年夏季,我们采用了牛粪、锯末堆料发酵技术进行双孢菇制种,制母种的成功率达99.9%,制原种的成功率达98.1%.制栽培种的成功率93.2%。
制种方法如下: 牛粪、锯末的发酵 选未变质的锯末,过筛后在阳光下暴晒2~3天。晒时要摊匀、晒透。然后贮存备用。将牛粪晒干、打碎后备用。另外,备足碳酸氢铵、磷酸二氢钾、生石灰、轻质碳酸钙等辅料。将牛粪、锯末,按体积比1:1的比例混合。同时,加入牛粪和锯末总重量0.3%的碳酸氢铵、2%的磷酸二氢钾、约2%的生石灰(生石灰的加入量,根据其质量而定,要求混合均匀后,pH值为7.5~8)、2%的轻质碳酸钙。混合均匀后加水,使水分含量达68%~70%。然后建高1米、宽1.2米,长度不限的料堆。建好堆后插入温度计。当温度上升到75℃左右时进行第一次翻堆(时间约为10 天)。每次翻堆前,给料堆表面喷少量的石灰水,在发酵过程中,若发现料堆的中下部有变黑的趋势,可用木棍适当打孔通气。一般翻堆4~5次,时间间隔为10、9、8、7天。若时间来不及,可翻堆3次。发酵完后晒干备用, 发酵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与处理办法:
(1)料堆不升温或升温缓慢。锯末发酵不如秸秆升温快,若发现升温较慢,可适当加入碳酸氢铵,调节碳氮比,促其升温。若温度能升到60℃以上,则不必调节。
(2)料堆中下部变成黑褐色,有异味。这种现象是由缺氧引起的,原因是料堆堆得过大或过实,应抓紧翻堆,翻堆后打孔通气。 配制培养基 将麦粒煮透后,加入麦粒体积1/4左右的锯末发酵料,然后加人生石灰,将pH值调至7.5~8。按干麦粒的重量,加人1%~2%的轻质碳酸钙,拌匀后装瓶。锯末料必须细碎,不能有大块,防止因块内干心而导致灭菌不彻底装瓶时要将料充分混合。装瓶时瓶子要放正,不能过度倾斜。否则,装瓶后麦粒偏向一侧,锯末偏向一侧,装料后接入菌种。

‘贰’ 如何配制平菇培养料

木屑、棉籽壳、废棉、稻草、甘蔗渣、玉米芯、玉米秸秆、花生壳、豆秆粉、棉秆粉等原料,任用其一种,都可以栽培平菇。但要获得高产、优质的栽培效果,则应添加适量麸皮、米糠、石膏、过磷酸钙等辅料。下面是几种常用配方及其配制方法。
(1)棉籽壳98%,石灰2%。将石灰溶于适量水中,均匀地淋在棉籽壳上,边淋水,边踏踩,边翻拌,直到棉籽壳含水适量均匀为止。
(2)稻草98%,石灰2%。将稻草铡成长5厘米左右,沉入1%石灰水中浸泡5~6小时,待其吸足水后捞起沥干,即可压模播种。
(3)木屑89%,石灰1%,麦麸10%。干料混合,加水翻拌均匀,至含水量60%左右。
(4)玉米芯粉90%,米糠9%,石灰1%。干料混合,加水翻拌均匀,至含水量65%左右。
(5)玉米芯或玉米秆。将原料压破后放在清水或1%石灰水中浸泡1~2天,至充分吸水后捞起沥干,即可平铺成菇床,分层播种。
(6)花生壳、花生秆78%,麸皮20%,石膏1%,糖1%。先将花生壳、花生秆晒干粉碎,糖溶于少量水中与干料混匀,再加清水拌匀,至含水量58%左右。
(7)甘蔗渣50%~69%,木屑30%~49%,石灰1%。先将干料混匀,再加清水翻拌均匀,至含水量65%左右。
(8)豆秆粉33%,棉籽壳33%,木屑32%,碳酸钙1%,糖1%。糖溶于少量水中与干料混匀,再加清水翻拌均匀,至含水适量、均匀为止。
在以上8种配方中,除了配方(2)以外,其他7种配方最好先进行培养料发酵处理,然后装袋灭菌进行熟料栽培,可以获得增产增收的效果。

‘叁’ 椒盐蘑菇的详细制作方法以及配料

  • 椒盐蘑菇的椒盐是拿什么材料制作的?
    答:

  • 原料介绍:花椒粒炒香后磨成的粉末即为花椒粉,若加入炒黄的盐则成为花椒盐,常用于油炸食物沾食之用。是四川菜常用味道之一,香麻而咸,多用于热菜。

  • 制作椒盐:

1.取花椒50克,去梗、籽,放人锅中炒至焦黄色时,倒在案板上用擀面杖压碾成碎末。

2.取细盐150克放入锅中,炒到水分蒸发干,能粒粒分开时取出。

3.将碾碎的花椒和细盐放在一起,拌合均匀即成。


  • 椒盐蘑菇制作方法如下:


  • 材料:凤尾菇、面粉、鸡蛋、盐、椒盐


  • 步骤:

1、将凤尾菇洗净,用手撕开成小条,榨干水分备用。

2、调制面糊:将全蛋打入碗内,打散,加入面粉,太稠时可加少量清水,搅成糊状。面糊中放少许盐。

3、将凤尾菇放入面糊中裹面均匀。

4、空锅放油,待七八成热依次放入裹好面的蘑菇。

5、炸至金黄捞出,撒上椒盐粉即可。

‘肆’ 平菇栽培料配方花生壳栽培平菇效益如何怎样配置

栽培平菇培养料的配方:

一、玉米芯:玉米芯50公斤、石膏500克、过磷酸钙500克、多菌灵50克。先把晒(烘)干的玉米芯粉研成豆粒大小状,然后拌入石膏、过磷酸钙和多菌灵,调节含水量达58-62%为宜。最好覆盖薄膜闷一夜再播菌种。

二、花生壳:花生壳78%、米糠(或麦麸)20%、白糖1%、石膏1%。把花生壳切成1厘米长或将花生壳粉碎,然后拌入米糠(或麦麸)、石膏,调水后加入白糖。调水量以手握料指缝滴1-2滴水为度。

三、废纸:废纸89%、糠(或麦麸)10%、石灰0.9%、多菌灵0.1%。把切碎的废纸放入沸水中浸泡半小时后捞出沥干,再拌入糠(或麦麸)石灰和多菌灵即可。

四、麦草:把麦秆碾碎后切成3厘米-5厘米长的小段,放入沸水中浸泡半小时捞出沥干,控制含水量在60%左右即可播菌种。麦草用量视生产量而定。

五、稻草:稻草89%、米糠10%、石膏1%。将稻草切成15厘米左右小段,放入0.5%的石灰水中浸泡24小时-48小时,再用清水冲洗,使pH值降到7-8.5,沥干水分,拌入新鲜米糠和石膏,最后使含水量达到65%左右则可播种。

六、酒糟:酒糟88%、稻草或麦草粉10%、石膏1%、石灰1%、0.1%多菌灵,把各种料混合拌匀,调水到60%为宜。

七、锯木屑:锯木屑78%、米糠(或麦麸)20%、白糖1%、石膏1%。先将锯木屑(最好是阔叶树的锯木屑)、米糠、石膏粉混匀,再拌入白糖水,调节含水量至60%左右即可。

八、甜菜渣:甜菜渣88%、米糠(或麦麸)10%、石膏1%、过磷酸钙1%。将甜菜渣(鲜、干均可)与米糠、石膏、过磷酸钙拌匀,调水到60%为佳。

九、豆渣:豆渣70%、棉籽壳(或稻草)30%。用800倍的敌敌畏和多菌灵液拌料。将干豆渣与棉籽壳拌匀,加入多菌灵(它们可以交替喷洒),然后调水至60%为止。注意:豆渣养分充足易发霉生蛆,栽培房要清洁干净;播菌种后隔10天可在菇房内喷一次药(多菌灵)。

十、其他:棉籽壳99%、石灰1%、多菌灵0.1%。按比例拌匀加水至60%,然后放料于订架、地面、竹筐或木箱内,铺上干净的薄膜,撒一层菌种铺一层,照此播上2-3层,最上面撒一层菌种封面,最后用木板轻轻压平,盖上薄膜保温发菌。

十一、玉米芯50千克,过磷酸钙1千克,石膏粉1千克,尿素 0.1千克, 50%多菌灵 100克,水适量。

十二、玉米秸粉100kg,麦麸5—10kg,豆饼粉3kg,尿素0.5kg,过磷酸钙1kg,硫酸镁0.1kg,石灰5kg,水200—220Kg

十三、麦秸 100kg,石膏 1kg,磷肥 1kg,尿素0.5kg,生石灰2.5kg,水 120—140kg。

十四、棉籽壳89%,麸皮10%,石灰1%-2%。

常用的平菇栽培原料有废棉、棉籽壳、木屑、稻草、麦秆、玉米芯、玉米秆、甘蔗渣、花生壳、干野草等,原料可单独使用,也可混合使用。平菇栽培常用的辅料有麦麸、细米糠、玉米粉、花生麸、石膏粉、复合肥等。常用配方如下:

⑴棉籽壳90%,细米糠或麦麸7%,石膏粉1.5%,复合肥1%,石灰1%~2%。

⑵废棉94%,多菌灵0.1%,草木灰3%~5%,石膏粉2%,石灰1%。

⑶稻草或麦秆、玉米芯、玉米秆等约81%,细米糠或麦麸10%,玉米粉3%,复合肥1%,石膏粉2%,石灰3%。

⑷木屑84%,麦麸8%,玉米粉3%,石灰3%,石膏粉2%,多菌灵0.1%。

⑸甘蔗渣50%,棉籽壳33%,麦麸10%,玉米粉3%,石膏粉2%,石灰3%。

自然条件下,平菇就是生长在阔叶树或树桩上的。所以,锯木屑应该是最基本的配方原料。由于阔叶树资源逐渐减少并受到了保护,因此,各地都在因地制宜地利用农副产品的下脚料,如棉子壳、玉米芯、麦草粉、甘蔗渣、豆秸、玉米杆或树叶等作为栽培平菇的主要培养料。这里提供三种以锯木屑为主要原料的平菇培养料的配方,供你参考:

⑴、 木屑79%、麦呋15%、大豆饼5%、石膏1%、水适量。

⑵、 木屑78%、麦呋20%、糖1%、石膏1%、水适量;

⑶、 木屑80%、麦呋20%、水适量;

配方1:玉米芯:100斤 麸皮:10斤 豆饼面:5斤 石灰:3.5斤石膏粉:1.5斤 磷肥:2斤 蘑菇增产健壮素:0.6斤 多菇丰:0.1包
菇虫净:1包 水:135斤 菌种:8-10袋

配方2:玉米芯:100斤 麸皮:10斤 玉米面:10斤 磷肥:2斤 石灰:3.5斤 石膏粉:2斤 蘑菇健壮增产素:0.6斤 多菇丰:0.1包
菇虫净:1包 水:140斤

配方3:棉子壳:100斤 复合肥:1斤 石灰3.5斤 石膏粉1.5斤 蘑菇健壮增产素0.6斤 多菇丰0.1包 菇虫净1包
希望对你有用

‘伍’ 平菇种植原料配方

袋栽平菇的技术要求:

  1. 原料的选择:原料应新鲜、无霉变、无虫蛀、不含农药或其他有害化学成分。栽培前放在太阳下暴晒2~3天,以杀死料中的杂菌和害虫。对包谷芯、豆杆、稻草、麦杆、杂木等原材料,应预先切短或粉碎。

  • 可用作平菇栽培的原材料很多,以新鲜、干燥、易处理、便于收集和保存为原则,配置时注意调节培养料的营养和酸碱度,原料调制前,包谷芯应粉碎成花生米大小的颗粒,包谷杆、麦杆和稻草等均应碾碎并切成3~5厘米长的小段。

  • ‘陆’ 种蘑菇具体需要那些条件

    1、温度
    不同的蘑菇生长阶段会需要不同的温度,一般前期菌丝生长,需要最适宜的温度是18到20度左右,而在后期子实体生长时就会需要调整到12到16度,一般生长菌丝喜欢温暖环境,子实体喜欢凉爽环境。温度太高菌丝会变老,子实体容易开伞,一般4度以下不再生长。
    2、营养
    蘑菇生长需要大量营养,但是真菌并不像一些植物的叶片有绿叶光合作用制造营养,所以只能依靠施肥来转化成蘑菇的营养,一般蘑菇种植需要配置培养基料,一般由家畜粪肥和棉籽壳、锯木屑一起组成,一般培养基料酸碱度在6.8到7.5之间。以后也可以适量施肥,施一些腐熟有机肥。
    3、水分
    蘑菇生长跟外界植物一样需要水分,而且需要大量水分,在子实体生长阶段需要大量水分,因为子实体大部分都是水分组成。如果水分不足会影响子实体的生长。一般培养基料水分大概是60%左右。
    4、环境
    空气湿度70%左右,环境干燥蘑菇失水,环境湿度太大,空气不流通。

    ‘柒’ 蘑菇下载器怎么配置游戏盘

    只需要在蘑菇下载器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游戏,右击下载后,直接复制到自己准备的盘就可以

    ‘捌’ 金针菇如何科学经济地配制培养基质

    1.金针菇的特点

    白色金针菇属低温喜湿性菌类,菌丝生长适温18-22℃,菇蕾形成时适温10℃左右,子实体生长适温5-8℃,其发菌期比黄色金针菇长,出菇温度亦比黄色金针菇低,发菌不充分则不易出菇。要求多通风,而且抗病能力比较弱。所以对栽培设施和管理要求比较高。菌种的优劣是栽培成功与否的关键。生产者要根据当地市场需求选择商品性状好,抗病性强,管理简便的优良菌株进行栽培。

    ‘玖’ 如何配置平菇种,需要些什么

    平菇的种植技术:平菇很适合于代料栽培,可以袋栽、柱式栽培、床架栽培和阳畦栽培。以袋栽和柱式栽培为优,其产量高、品质好、效益高。
    袋栽平菇的优点:①有利于控制杂菌和害虫的危害,成功率高;②充分利用空间,占地面积小(15~18平方米的培养室可培养1500~2000袋);③生产周期缩短,采用堆积发菌,增高料温,加快发菌,缩短菌丝生长期;④便于移动管理,可充分利用场地;⑤有利于控制温度,保持湿度,出菇整齐,菇形好,产量稳定。
    袋栽平菇的技术要求:
    1、原料的选择 原料应新鲜、无霉变、无虫蛀、不含农药或其他有害化学成分。栽培前放在太阳下暴晒2~3天,以杀死料中的杂菌和害虫。对包谷芯、豆杆、稻草、麦杆、杂木等原材料,应预先切短或粉碎。
    2、培养料配方
    ① 棉籽壳99% 石灰1% 多菌灵0.1%
    ② 包谷芯76% 棉籽壳20% 麦麸皮或包谷粉3% 石灰1%
    ③ 包谷杆87.5% 麦麸皮5% 包谷面3% 石灰3% 尿素0.5% 食盐1%
    ④ 稻草74% 包谷粉25% 石膏粉1% 多菌灵0.1%
    ⑤ 麦杆84% 麦麸皮8% 石膏2% 尿素0.5% 过磷酸钙1.5% 石灰4%
    ⑥ 锯木面60% 棉籽壳30% 麦麸皮9% 石灰1%
    ⑦ 杂草94% 麦麸皮5% 石膏1%
    可用作平菇栽培的原材料很多,以新鲜、干燥、易处理、便于收集和保存为原则,配置时注意调节培养料的营养和酸碱度,原料调制前,包谷芯应粉碎成花生米大小的颗粒,包谷杆、麦杆和稻草等均应碾碎并切成3~5厘米长的小段。
    3、堆积发酵 按上属配方要求,准确称料,将料充分混合(易溶于水的应先加入水中溶解),然后加水拌匀。春栽气温低,空气湿度小,培养料中加水适当多一些,在100公斤干料中加入150公斤水为宜,不同培养料加水量也略有不同,玉米芯、绒长的棉籽壳可适当加水多一些,绒短的棉籽壳应少加些水。拌好的培养料堆闷2小时,让其吃透水后进行堆积发酵。建堆的方法是:在水泥地面上铺一层麦杆,约10厘米厚,把培养料放在麦杆上,料少时堆成1米高的圆形堆,料多时堆成高1米,宽1米的条形堆,每隔30厘米左右,用木棍扎通气眼到料底,然后在料堆上覆盖草垫或塑料薄膜。当料堆中心温度升到55~60℃时维持18小时进行翻堆,内倒外、外倒内,继续堆积发酵,使料堆中心温度再次升高到55~60℃时维持24小时,再翻堆1次。经过两次翻堆,培养料开始变色,散发出发酵香味,无霉味和臭味,并有大量的白色放线菌菌丝生长,发酵即结束。然后用pH试纸检查培养料的酸碱度,并调节pH为8左右,待料温降到30℃以下时进行装袋。生产实践证明,用发酵料栽培平菇菌丝生长快、杂菌少、产量高。
    4、装袋 选用宽23厘米,长43厘米,厚0.025微米的低压聚乙烯筒膜,每公斤筒膜可截180个左右,每袋可装干料0.7~0.8公斤。人工装袋时,应一手提袋,一手装料,边装边压。装至离袋口8厘米左右时,将料面压实,清理袋口料物,排气后紧贴料面用绳子缠3~4圈,扎紧扎牢,防止进水、进气。装袋时注意:①装袋前要把料充分拌一次。料的湿度以用手紧握指缝间见水渗出而不往下滴为适中,培养料太干太湿均不利于菌丝生长。装袋时要做到边装料、边拌料,以免上部料干,下部料湿;②拌好的料应尽量在4小时之内装完,以免放置时间过长,培养料发酵变酸;③装袋时不能蹬、不能摔、不能揉,压料用力均匀,轻拿轻放,保护好袋子,防止塑料袋破损;④装袋时要注意松紧适度,一般以手按有弹性,手压有轻度凹陷,手拖挺直为度。压得紧透气性不好,影响菌丝生长;压得松则菌丝生长散而无力,在翻垛时易断裂损伤,影响出菇;⑤装好的料袋要求密实、挺直、不松软,袋的粗细、长短要一致,便于堆垛发菌和出菇;⑥将装好的料袋逐袋检查,发现破口或微孔立即用透明胶布封贴。
    5、灭菌 技术要点:①清洗锅内污水,换上清水,将装好料的菌袋及时进灶,合理堆放。料袋在灶内采用一袋袋上下对正的直叠式摆放。这样不仅孔隙大,有利于蒸汽穿透,而且灭菌后的菌袋成为四面体,有利于接种和后期管理。蒸仓内四个角自上而下留下15平方厘米的通气道,排与排之间也要留下空隙,保障蒸汽畅通,确保灭菌彻底;②灭菌时要做到“三勤”。即:勤看火及时加煤;勤加水防止干锅;勤看温度防止掉温;③烧火应掌握“攻头、促尾、保中间”。灭菌开始时必须大火攻头,力争在4~6小时之内使灶温升到100℃,并开始记时。然后稳火控温,使温度一直保持在100℃不掉温,维持24小时。灭菌最后2小时旺火猛烧,达到彻底灭菌的目的。停火后焖料,当温度降到70℃左右时,抢温出锅,并迅速运往接种室冷却,菌袋冷却时应“井”字形叠放,要注意,切勿“大头、小尾、中间松”;④防止漏气。常压灭菌灶的门要密封严实。
    6、接种 接种要在无菌条件下严格操作,一是必须为接种创造一个相对无菌的环境以防止杂菌感染;二是必须按照一定的方法和程序进行操作,才能防止杂菌进入料袋内,确保接种成功。接种过程:①环境消毒。接种前一周将接种室内外打扫干净,撒上石灰或波尔多液。使用前3~4天将接种室密闭,用0.5~1公斤硫磺(或1公斤甲醛)熏蒸消毒12~24小时。料袋入室前,用消毒液喷洒室内外地面和空间;②菌种的选择和消毒处理。选择菌丝洁白、粗壮、浓密、交织成块的优质菌种,用消毒液清洗菌种瓶外壁并立即移入接种室,在无菌条件下,敲破瓶壁,取出菌种,将菌种掰成胡豆粒大小的块,不宜太大也不宜太碎;③在料袋温度降至28℃~30℃时,解开料袋一端的绳子,拉直料袋,并把菌种均匀撒在料袋口,一定要将料袋口的培养料完全覆盖,然后收拢料袋,套上塑料圈,盖上纸,用软胶圈把纸和料袋一齐扎在塑料圈上。接种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做好接种时的灭菌;②接种时动作要快速、准确;③接种及操作人员必须做好个人清洁卫生,将手和头发洗干净,剪去指甲,手和手臂要用70%酒精消毒。
    7、堆垛发菌 菇棚(房)消毒后,把接过种的料袋搬运到菇棚(房)内,在畦床上对垛发菌。堆垛的层次,要看气温高低而定,夏秋季气温高时,堆放2~4层,料袋堆放成“井”字形,交叉排放,便于散热,垛与垛之间留出60~70厘米宽的人行道,便于操作和通风换气,还要留出一定的空地,以便翻堆倒垛。春季或冬季气温低时,畦床应铺上一层稻草或麦草,以免下层温度太低影响发菌,同时增高堆垛,堆放10~12层,上面在覆盖塑料薄膜或草帘保温,提高堆温,促进菌丝生长。如菇棚未建好,也可采用露地发菌。露地发菌场地要求干燥、洁净、凉爽,堆垛上盖一层草帘遮荫,下雨前加盖塑料薄膜,雨后揭膜,使温度保持在20℃左右为宜。发菌管理的要点如下:
    ①保持温度、注意堆温变化。堆垛发菌后,要定期在料袋间插温度计观察堆温,注意堆温变化。发菌温度以25~30℃为好,高于30℃应及时散堆,加大通风量,防止高温烧坏菌丝。温度低于20℃应设法增温保温。
    ②通风换气。菇棚每天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气温高时早晚通风,气温低时中午通风。
    ③保持干燥。菇棚内空气相对湿度60~70%为宜。
    ④光线要暗。弱光有利于菌丝生长。
    ⑤翻堆。堆垛后每隔5~7天翻垛一次,将下层料袋往上垛,上层的下垛,里面的往外垛,外面的往里垛,使菌袋受温一致,发菌整齐。翻垛时发现有杂菌污染的料袋,应将其拣出;若发现有菌丝不吃料的,必须查明原因及时采取措施。
    ⑥通气补气。采用两头扎口封闭式发菌,在发菌早期,袋内含氧量可以满足菌丝生长的需要。随着菌丝生长量增大,袋内供氧量不足就会影响菌丝正常生长。当袋两头菌丝各长进料内2~3厘米时,可在菌丝生长带上端1~2厘米处用大头针(或缝衣针)周身刺孔8~10个孔,或用削尖的竹筷由袋口往里扎3~4个孔,或将袋两头扎紧的绳子稍加松开,利用松绳后袋口薄膜的自然张力,让新鲜空气进入袋内,以通气补氧,促进菌丝健壮生长。
    ⑦预防鼠害。防止老鼠咬破料袋,引发杂菌污染。
    8、发菌阶段常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①菌丝不萌发,不吃料。发生原因:料变质,孳生大量杂菌;培养料含水量过高或过低;菌种老化,生活力很弱;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加石灰过量,pH值偏高。
    解决办法:使用新鲜无霉变的原料;使用适龄菌种(菌龄30~35天);掌握适宜含水量,手紧握料指缝间有水珠不滴下为度;发菌期间棚温保持在20℃左右,料温25℃左右为宜,温度宁可稍低些,切勿过高,严防烧菌,;培养料中勿添加抑菌剂,添加石灰应适量,尤其再气温较低时添加量不宜超过1%。PH7~8为宜。
    ②培养料酸臭。发生原因:发菌期间遇高温未及时散热降温,细菌大量繁殖,使料发酵变酸,腐败变臭;料中水分过多,空气不足,厌氧发酵导致料腐烂发臭。
    解决办法:将料倒出,摊开晾晒后添加适量新料再继续进行发酵,重新装袋接种;如料已腐烂变黑,只能废弃作肥料。
    ③菌丝萎缩。发生原因:料袋堆垛太高,发生发酵热时未及时倒垛散热,料温升高达35℃以上烧坏菌丝;料袋大,装料多,发酵热高;发菌场地温度过高加之通风不良;料过湿加之装得太实,透气不好,菌丝缺氧也会出现菌丝萎缩现象。
    解决办法:改善发菌场地环境,注意通风降温;料袋堆垛发菌,气温高时,堆放2~4层,呈“井”字形交叉排放,便于散热;料袋发酵热产生期间及时倒垛散热;拌料时掌握好料水比,装袋时做到松紧适宜;装袋选用的薄膜筒宽度不应超过25厘米为好,避免装料过多发生发酵热过高。
    ④袋壁布满豆渣样菌苔。发生原因:培养料含水量大,透气性差,引发酵母菌大量孳生,在袋膜上大量聚积,料内出现发酵酸味。
    解决办法:用直径1厘米削尖的圆木棍在料袋两头往中间扎孔2~3个,深5~8厘米,以通气补氧。不久,袋内壁附着的酵母菌苔会逐渐自行消退,平菇菌丝就会继续生长。
    ⑤霉菌污染。原因:培养料或菌种本身带菌;发菌场地卫生条件差或老菇房未作彻底消毒;菇棚高温高湿不通风。
    解决办法:选用新鲜、无霉变、经暴晒的培养料,发酵要彻底;避开高温期播种,加强通风,防止潮湿闷热;选用优质、抗霉,吃料快的菌种;霉菌污染发现早,面积小时,可用pH10以上的石灰水注入被污染的培养料,同时搬离发菌场,单独发菌管理。对污染严重的则清除出场,挖坑深埋处理。
    ⑥发菌后期吃料缓慢,迟迟长不满袋。发生原因:袋两头扎口过紧,袋内空气不足,造成缺氧。
    解决办法:解绳松动料袋扎口或刺孔通气。
    ⑦软袋。一般袋料表面长有菌丝,但袋内菌丝少,且稀疏不紧密,菌袋软而无弹性。发生原因:菌种退化或老化,生活力减弱;高温伤害了菌种;添加氮源过多,料内细菌大量繁殖,抑制菌丝生长;培养料含水量大,氧气不足,影响菌丝向料内生长。
    解决办法:使用健壮、优质的菌种;适温接种,防高温伤菌;培养料添加的氮素营养适量,切勿过富;发生软袋时,降低发菌温度,袋壁刺孔排湿透气,适当延长发菌时间,让菌丝往料内长足发透。
    ⑧ 菌丝未满袋就出菇。发生原因:发菌场地光线过强,低温或昼夜温差过大刺激出菇。
    解决办法:注意避光和夜间保温,提高发菌温度,改善发菌环境。
    9、出菇管理 发菌阶段,在温度25℃左右,空气相对湿度60%左右,暗光和通风良好的条件下,一般中高温型平菇25天左右,低温型30~35天,菌丝即可长满袋。当部分菌袋出现子实体原基时,表明菌丝已经成熟,这时即可适时转入出菇管理。将菇棚消毒,灌水浸湿晾干后,按菌袋菌丝成熟程度分别整齐地堆放于畦床上,堆高7~8层,一般150平方米菇棚可以堆放5000~6000袋(折合干料3500~4000公斤)。然后解开菌袋两头扎口,当料面见有小菇蕾出现时,用剪刀剪去袋两头的薄膜,暴露料面,以促使菇蕾迅速生长。
    (1)、出菇管理要点
    ①拉大温差,刺激出菇。平菇是变温结实,加大温差刺激有利于出菇。利用早晚气温低时加大通风量,降低温度,拉大昼夜温差至6~10℃,以刺激出菇。低温季节,白天注意增温保湿,夜间加强通风降温;气温高于20℃以上时,可采用加强通风和进行喷水降温的方法,以拉大温差,刺激出菇。
    ②加强湿度调节。出菇场地要经常喷水,使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5%~90%。在料面出现菇蕾后,要特别注意喷水,向空间、地面喷雾增湿,切勿向菇蕾上直接喷水,只有当菇蕾分化出菌盖和菌柄时,方可少喷、细喷、勤喷雾状水,补足需水量,以利于子实体生长。在采收一、二潮菇后,菌袋内水分低于60%时,应给予补水,采用直接向袋内注水或用水浸泡,浸泡时用铁丝在菌袋上扎3~4个孔,可使水容易浸入菌袋。
    ③加强通风换气。低温季节一天1次,每次30分钟,一般中午喷水后进行;气温高时,一天2~3次,每次20~30分钟,通风换气多在早、晚进行,切忌高湿不透气。通风换气必须缓慢进行,避免让风直接吹到菇体上,以免菇体失水,边缘卷曲而外翻。
    ④增强光照。散射光可诱导早出菇,多出菇;黑暗则不出菇;光照不足,出菇少,柄长,盖小,色淡,畸形。一般以保持菇棚内有“三分阳七分阴”的光照强度为宜。但不能有直射光,以免晒死菇体。
    (2)、出菇管理中的注意事项 出菇棚内,应按菌袋菌丝成熟早晚分畦堆放,使出菇整齐一致,有利于同步管理。菌袋进入出菇管理时,先解开两头扎口,不要急于把袋口完全张开,以防料表面失水干燥,影响正常出菇。
    (3)、覆土出菇 袋栽平菇,一般出2潮菇后,经过补水管理还能继续出菇,但出菇少,菇体小且不整齐,经济效益低。采取覆土出菇,则有利于增产。覆土的方法是:在菇棚内开沟整畦,挖宽1米,深20~30厘米,长度不限的沟畦、畦与畦间留50厘米的人行道。将出过2潮菇的菇筒两头料面清理干净,脱去塑料袋,截成两段,竖直排放在沟畦内,然后用肥袄菜园土填充菌筒间的缝隙,并盖于菌筒表面0.5~1厘米厚。覆土后,在沟畦内灌大水一次,以浸透菌筒。在出菇适温条件下,约7天左右菌床上就有菇蕾出现,按出菇要求进行管理,可继续采菇4~5潮。
    10、出菇期常见问题分析与处理
    出菇期间常见下列现象直接影响种菇效益。
    (1)不现蕾 发生原因:①菌种不适,高温季节用低温型菌种,或低温季节用高温菌种;②缺少温差刺激;③培养料含水量偏低,料面干燥;④温度较高,空气干燥,培养料表面出现白色棉状物(气生菌丝),影响菇蕾形成;⑤菌丝老化,形成较厚的菌膜;⑥通气不良,二氧化碳浓度高,光照不足,延缓菌丝的营养生长。
    解决办法:①选用适温菌种;②通风降温拉大昼夜温差至6℃以上;喷水增湿,使空气相对湿度提高到85%~90%;防止气生菌丝产生;③料面菌膜增厚时,用铁丝耙划破;④加强通风,增加散射光照,诱导菇蕾形成;⑤浸泡菌袋或向料内注水,补充水分,也可向料面喷洒冷水,以刺激出菇;⑥出菇时,在菌袋两端料面出现大量菇蕾时,再用小刀割去多余的塑料袋,露出幼菇。切勿过早打开袋口,造成料面干燥,影响菇蕾形成。
    (2)幼菇枯死 原因:①持续高温,幼菇受热干枯;②培养料含水量低,空气湿度小;③二氧化碳浓度高,幼菇缺氧死亡。
    解决办法:①出菇期防高温,一旦温度过高,及时进行通风和降温;②增加喷水,提高空气湿度,喷雾壮水为好,切勿用水直接喷幼菇;③菇棚定期通风,补充新鲜空气,及时排除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
    (3)烂菇 原因:喷水过多,加上通风不良,菇体表面积水,引起水肿软化腐烂。
    解决办法:减少喷水,改善通风,一般在喷水后随即予以通风,让菇体表面积水及时散发。
    (4)菌柄细长菌盖不分化 原因:①光照不足,多见于地下室,人防地道内种菇;②二氧化碳浓度高,促使菌柄迅速生长,菌盖形成困难。
    解决办法:①增加光照,增设工人照明灯;②通风补气。
    (5)袋内结菇 原因:①袋口解开晚;②两头料面干燥,不利于菇蕾形成;③料袋装得偏松,造成培养料与料壁间有较大的间隙。
    解决办法:袋内结菇,多为畸形,会消耗营养,影响产量。应用隔膜将料压紧,排出空气,使营养集中,供袋两头出菇。
    (6)畸形菇 常见的畸形菇有瘤状菇、花椰菜菇、蓝色菇或蓝边菇和喇叭菇等,甚至二度分化,严重影响商品价值。
    原因:①温度过低,且时间又长,造成菌盖内外层细胞生长失调,出现瘤状或颗粒状突起;②菇棚通风不足,造成空气温度过高或二氧化碳浓度增高,形成喇叭菇;③棚内生炉增温引起一氧化碳及其他有害气体积累,刺激菇体生长变异,发生变色反应。
    解决办法:①冬季天冷增温时要注意通风,不宜在菇棚内直接生炉,应修建火墙或火道;②菇棚内要通风良好,光照充足。

    ‘拾’ 平菇配方大全

    1棉籽壳96斤、过磷酸钙1斤、草木灰1斤、石膏粉1斤、尿素0、5斤、增菇酶0.2斤。

    2棉籽壳94斤、麸皮5斤、石膏粉1斤。50%多菌灵0.1斤、增菇酶0、2斤。

    3棉籽壳儿,90斤、麸皮5斤、豆饼粉1斤、磷肥1斤、石灰1斤、尿素0、5斤、增菇酶0、2斤。

    4玉米芯(粉碎成豆粒儿大小颗粒)93斤、棉制饼粉4斤、过磷酸钙1斤、石灰1斤、石膏1斤、增菇酶0、2斤。

    5玉米芯儿和花生壳87斤、麸皮10斤、过磷酸钙1斤、石灰1斤、尿素0、5斤、增菇酶0、2斤。

    6玉米芯94斤、过磷酸钙2斤、石膏粉2斤、尿素1斤、50%的多菌灵0.2斤、增菇酶0、2斤。

    7麦秸或稻草92斤、棉籽饼粉5斤、过磷酸钙1斤、石膏粉1斤尿素0、5斤增茹酶0、2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