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数据仓库 » 性能数据库
扩展阅读
webinf下怎么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垒机怎么打开web 2023-08-31 21:54:11

性能数据库

发布时间: 2022-08-30 10:50:49

数据库的优化以及如何提高数据库性能

1) 硬件调整性能
最有可能影响性能的是磁盘和网络吞吐量,解决办法扩大虚拟内存,并保证有足够可以扩充的空间;把数据库服务器上的不必要服务关闭掉;把数据库服务器和主域服务器分开;把sql数据库服务器的吞吐量调为最大;在具有一个以上处理器的机器上运行SQL。
2)调整数据库
若对该表的查询频率比较高,则建立索引;建立索引时,想尽对该表的所有查询搜索操作, 按照where选择条件建立索引,尽量为整型键建立为有且只有一个簇集索引,数据在物理上按顺序在数据页上,缩短查找范围,为在查询经常使用的全部列建立非簇集索引,能最大地覆盖查询;但是索引不可太多,执行UPDATE DELETE INSERT语句需要用于维护这些索引的开销量急剧增加;避免在索引中有太多的索引键;避免使用大型数据类型的列为索引;保证每个索引键值有少数行。
3)使用存储过程
应用程序的实现过程中,能够采用存储过程实现的对数据库的操作尽量通过存储过程来实现,因为存储过程是存放在数据库服务器上的一次性被设计、编码、测试,并被再次使用,需要执行该任务的应用可以简单地执行存储过程,并且只返回结果集或者数值,这样不仅可以使程序模块化,同时提高响应速度,减少网络流量,并且通过输入参数接受输入,使得在应用中完成逻辑的一致性实现。
4)应用程序结构和算法
建立查询条件索引仅仅是提高速度的前提条件,响应速度的提高还依赖于对索引的使用。因为人们在使用SQL时往往会陷入一个误区,即太关注于所得的结果是否正确,特别是对数据量不是特别大的数据库操作时,是否建立索引和使用索引的好坏对程序的响应速度并不大,因此程序员在书写程序时就忽略了不同的实现方法之间可能存在的性能差异,这种性能差异在数据量特别大时或者大型的或是复杂的数据库环境中(如联机事务处理OLTP或决策支持系统DSS)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在工作实践中发现,不良的SQL往往来自于不恰当的索引设计、不充份的连接条件和不可优化的where子句。在对它们进行适当的优化后,其运行速度有了明显地提高!
望采纳哟~

⑵ 怎样设计高性能的数据库

考察现有环境

在设计一个新数据库时,你不但应该仔细研究业务需求而且还要考察现有的系统。大多数数据库项目都不是从头开始建立的;通常,机构内总会存在用来满足特定需求的现有系统(可能没有实现自动计算)。显然,现有系统并不完美,否则你就不必再建立新系统了。但是对旧系统的研究可以让你发现一些可能会忽略的细微问题。一般来说,考察现有系统对你绝对有好处。

定义标准的对象命名规范

一定要定义数据库对象的命名规范。对数据库表来说,从项目一开始就要确定表名是采用复数还是单数形式。此外还要给表的别名定义简单规则(比方说,如果表名是一个单词,别名就取单词的前 4 个字母;如果表名是两个单词,就各取两个单词的前两个字母组成 4 个字母长的别名;如果表的名字由 3 个单词组成,你不妨从头两个单词中各取一个然后从最后一个单词中再取出两个字母,结果还是组成 4 字母长的别名,其余依次类推)对工作用表来说,表名可以加上前缀 WORK_ 后面附上采用该表的应用程序的名字。表内的列[字段]要针对键采用一整套设计规则。比如,如果键是数字类型,你可以用 _N 作为后缀;如果是字符类型则可以采用 _C 后缀。对列[字段]名应该采用标准的前缀和后缀。再如,假如你的表里有好多“money”字段,你不妨给每个列[字段]增加一个 _M 后缀。还有,日期列[字段]最好以 D_ 作为名字打头。

检查表名、报表名和查询名之间的命名规范。你可能会很快就被这些不同的数据库要素的名称搞糊涂了。假如你坚持统一地命名这些数据库的不同组成部分,至少你应该在这些对象名字的开头用 Table、Query 或者 Report 等前缀加以区别。

如果采用了 Microsoft Access,你可以用 qry、rpt、tbl 和 mod 等符号来标识对象(比如 tbl_Employees)。我在和 SQL Server 打交道的时候还用过 tbl 来索引表,但我用 sp_company (现在用 sp_feft_)标识存储过程,因为在有的时候如果我发现了更好的处理办法往往会保存好几个拷贝。我在实现 SQL Server 2000 时用 udf_ (或者类似的标记)标识我编写的函数。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采用理想的数据库设计工具,比如:SyBase 公司的 PowerDesign,她支持 PB、VB、Delphe 等语言,通过 ODBC 可以连接市面上流行的 30 多个数据库,包括 dBase、FoxPro、VFP、SQL Server 等,今后有机会我将着重介绍 PowerDesign 的使用。

获取数据模式资源手册

正在寻求示例模式的人可以阅读《数据模式资源手册》一书,该书由 Len Silverston、W. H. Inmon 和 Kent Graziano 编写,是一本值得拥有的最佳数据建模图书。该书包括的章节涵盖多种数据领域,比如人员、机构和工作效能等。其他的你还可以参考相关书籍。

畅想未来,但不可忘了过去的教训

我发现询问用户如何看待未来需求变化非常有用。这样做可以达到两个目的:首先,你可以清楚地了解应用设计在哪个地方应该更具灵活性以及如何避免性能瓶颈;其次,你知道发生事先没有确定的需求变更时用户将和你一样感到吃惊。

一定要记住过去的经验教训!我们开发人员还应该通过分享自己的体会和经验互相帮助。即使用户认为他们再也不需要什么支持了,我们也应该对他们进行这方面的教育,我们都曾经面临过这样的时刻“当初要是这么做了该多好..”。

在物理实践之前进行逻辑设计

在深入物理设计之前要先进行逻辑设计。随着大量的 CASE 工具不断涌现出来,你的设计也可以达到相当高的逻辑水准,你通常可以从整体上更好地了解数据库设计所需要的方方面面。

了解你的业务

在你百分百地确定系统从客户角度满足其需求之前不要在你的 ER(实体关系)模式中加入哪怕一个数据表(怎么,你还没有模式?那请你参看技巧 9)。了解你的企业业务可以在以后的开发阶段节约大量的时间。一旦你明确了业务需求,你就可以自己做出许多决策了。

一旦你认为你已经明确了业务内容,你最好同客户进行一次系统的交流。采用客户的术语并且向他们解释你所想到的和你所听到的。同时还应该用可能、将会和必须等词汇表达出系统的关系基数。这样你就可以让你的客户纠正你自己的理解然后做好下一步的 ER 设计。

创建数据字典和 ER 图表

一定要花点时间创建 ER 图表和数据字典。其中至少应该包含每个字段的数据类型和在每个表内的主外键。创建 ER 图表和数据字典确实有点费时但对其他开发人员要了解整个设计却是完全必要的。越早创建越能有助于避免今后面临的可能混乱,从而可以让任何了解数据库的人都明确如何从数据库中获得数据。

有一份诸如 ER 图表等最新文档其重要性如何强调都不过分,这对表明表之间关系很有用,而数据字典则说明了每个字段的用途以及任何可能存在的别名。对 SQL 表达式的文档化来说这是完全必要的。

创建模式

一张图表胜过千言万语:开发人员不仅要阅读和实现它,而且还要用它来帮助自己和用户对话。模式有助于提高协作效能,这样在先期的数据库设计中几乎不可能出现大的问题。模式不必弄的很复杂;甚至可以简单到手写在一张纸上就可以了。只是要保证其上的逻辑关系今后能产生效益。

从输入输出下手

在定义数据库表和字段需求(输入)时,首先应检查现有的或者已经设计出的报表、查询和视图(输出)以决定为了支持这些输出哪些是必要的表和字段。举个简单的例子:假如客户需要一个报表按照邮政编码排序、分段和求和,你要保证其中包括了单独的邮政编码字段而不要把邮政编码糅进地址字段里。

报表技巧

要了解用户通常是如何报告数据的:批处理还是在线提交报表?时间间隔是每天、每周、每月、每个季度还是每年?如果需要的话还可以考虑创建总结表。系统生成的主键在报表中很难管理。用户在具有系统生成主键的表内用副键进行检索往往会返回许多重复数据。这样的检索性能比较低而且容易引起混乱。

理解客户需求

看起来这应该是显而易见的事,但需求就是来自客户(这里要从内部和外部客户的角度考虑)。不要依赖用户写下来的需求,真正的需求在客户的脑袋里。你要让客户解释其需求,而且随着开发的继续,还要经常询问客户保证其需求仍然在开发的目的之中。一个不变的真理是:“只有我看见了我才知道我想要的是什么”必然会导致大量的返工,因为数据库没有达到客户从来没有写下来的需求标准。而更糟的是你对他们需求的解释只属于你自己,而且可能是完全错误的。

其余四部分待续...

⑶ 数据库性能优化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数据库性能优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sql语句的执行计划是否正常;

2、减少应用和数据库的交互次数、同一个sql语句的执行次数;

3、数据库实体的碎片的整理;

4、减少表之间的关联,特别对于批量数据处理,尽量单表查询数据,统一在内存中进行逻辑处理,减少数据库压力;

5、对访问频繁的数据,充分利用数据库cache和应用的缓存

6、数据量比较大的,在设计过程中,为了减少其他表的关联,增加一些冗余字段,提高查询性能。

在应用系统开发初期,由于开发数据库数据比较少,对于查询SQL语句,复杂视图的的编写等体会不出SQL语句各种写法的性能优劣,但是如果将应用系统提交实际应用后,随着数据库中数据的增加,系统的响应速度就成为目前系统需要解决的最主要的问题之一。

系统优化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SQL语句的优化。对于海量数据,劣质SQL语句和优质SQL语句之间的速度差别可以达到上百倍,可见对于一个系统不是简单地能实现其功能就可,而是要写出高质量的SQL语句,提高系统的可用性。

⑷ 如何进行数据库性能分析

使用RichAPM可以直接针对不同类型的数据库性能进行分析,包括MySQL、Oracle、SQL Server三类关系型数据库及Memcache、redis两类非关系型数据库。

⑸ 衡量数据库性能的重要指标

具体来说,本文包括以下内容:

  • 事务

  • 查询性能

  • 用户和查询冲突

  • 容量

  • 配置

  • NoSQL 数据库

  • 事务

    事务可以观察真实用户的行为:能够在应用交互时捕获实时性能。众所周知,测量事务的性能包括获取整个事务的响应时间和组成事务的各个部分的响应时间。通常我们可以用这些响应时间与满足事务需求的基线对比,来确定当前事务是否处于正常状态。

    如果你只想衡量应用的某个方面,那么可以评估事务的行为。所以,尽管容器指标能够提供更丰富的信息,并且帮助你决定何时对当前环境进行自动测量,但你的事务就足以确定应用性能。无需向应用程序服务器获取 CPU 的使用情况,你更应该关心用户是否完成了事务,以及该事务是否得到了优化。

    补充一个小知识点,事务是由入口点决定的,通过该入口点可以启动事务与应用进行交互。

    一旦定义了事务,会在整个应用生态系统中对其性能进行测量,并将每个事务与基线进行比对。例如,我们可能会决定当事务的响应时间与基线相比,一旦慢于平均响应时间的两个标准差是否就应该判定为异常,如图1所示。

  • 图1-基于基线评估当前事务响应时间
  • 用于评估事务的基线与正在进行的事务活动在时间上是一致的,但事务会由每个事务执行来完善。例如,当你选定一个基线,在当前事务结束之后,将事务与平均响应时间按每天的小时数和每周的天数进行对比,所有在那段时间内执行的事务都将会被纳入下周的基线中。通过这种机制,应用程序可以随时间而变化,而无需每次都重建原始基线;你可以将其看作是一个随时间移动的窗口。

    总之,事务最能反映用户体验的测量方法,所以也是衡量性能状况最重要的指标。

    查询性能
    最容易检测到查询性能是否正常的指标就是查询本身。由查询引起的问题可能会导致时间太长而无法识别所需数据或返回数据。所以不妨在查询中排查以下问题。

    1. 选择过多冗余数据

    编写查询语句来返回适当的数据是远远不够的,很可能你的查询语句会返回太多列,从而导致选择行和检索数据变得异常缓慢。所以,最好是列出所需的列,而不是直接用 SELECT*。当需要在特定字段中查询时,该计划可能会确定一个覆盖索引从而加快结果返回。覆盖索引通常会包含查询中使用的所有字段。这意味着数据库可以仅从索引中产生结果,而不需要通过底层表来构建。

    另外,列出结果中所需的列不仅可以减少传输的数据,还能进一步提高性能。

    2. 表之间的低效联接

    联接会导致数据库将多组数据带到内存中进行比较,这会产生多个数据库读取和大量 CPU。根据表的索引,联接还可能需要扫描两个表的所有行。如果写不好两个大型表之间的联接,就需要对每个表进行完整扫描,这样的计算量将会非常大。其他会拖慢联接的因素包括联接列之间存在不同的数据类型、需要转换或加入包含 LIKE 的条件,这样就会阻止使用索引。另外,还需注意避免使用全外联接;在恰当的时候使用内部联接只返回所需数据。

    3. 索引过多或过少

    如果查询优化没有可用的索引时,数据库会重新扫描表来产生查询结果,这个过程会生成大量的磁盘输入/输出(I/O)。适当的索引可以减少排序结果的需要。虽然非唯一值的索引在生成结果时,不能像唯一索引那样方便。如果键越大,索引也会变大,并通过它们创建更多的磁盘 I/O。大多数索引是为了提高数据检索的性能,但也需要明白索引本身也会影响数据的插入和更新,因为所有相关联的指标都必须更新。

    4. 太多的SQL导致争用解析资源

    任何 SQL 查询在执行之前都必须被解析,在生成执行计划之前需要对语法和权限进行检查。由于解析非常耗时,数据库会保存已解析的 SQL 来重复利用,从而减少解析的耗时。因为 WHERE 语句不同,所以使用文本值的查询语句不能被共享。这将导致每个查询都会被解析并添加到共享池中,由于池的空间有限,一些已保存的查询会被舍弃。当这些查询再次出现时,则需要重新解析。

    用户和查询冲突
    数据库支持多用户,但多用户活动也可能造成冲突。

    1. 由慢查询导致的页/行锁定

    为了确保查询产生精确的结果,数据库必须锁定表以防止在运行读取查询时再发生其他的插入和更新行为。如果报告或查询相当缓慢,需要修改值的用户可能需要等待至更新完成。锁提示能帮助数据库使用最小破坏性的锁。从事务数据库中分离报表也是一种可靠的解决方法。

    2. 事务锁和死锁

    当两个事务被阻塞时会出现死锁,因为每一个都需要使用被另一个占用的资源。当出现一个普通锁时,事务会被阻塞直到资源被释放。但却没有解决死锁的方案。数据库会监控死锁并选择终止其中一个事务,释放资源并允许该事务继续进行,而另一个事务则回滚。

    3. 批处理操作造成资源争夺

    批处理过程通常会执行批量操作,如大量的数据加载或生成复杂的分析报告。这些操作是资源密集型的,但可能影响在线用户的访问应用的性能。针对此问题最好的解决办法是确保批处理在系统使用率较低时运行,比如晚上,或用单独的数据库进行事务处理和分析报告。

    容量
    并不是所有的数据库性能问题都是数据库问题。有些问题也是硬件不合适造成的。

    1. CPU 不足或 CPU 速度太慢

    更多 CPU 可以分担服务器负载,进一步提高性能。数据库的性能不仅是数据库的原因,还受到服务器上运行其他进程的影响。因此,对数据库负载及使用进行审查也是必不可少的。由于 CPU 的利用率时时在变,在低使用率、平均使用率和峰值使用率的时间段分别检查该指标可以更好地评估增加额外的 CPU 资源是否有益。

    2. IOPS 不足的慢磁盘

    磁盘性能通常以每秒输入/输出操作(IOPS)来计。结合 I/O 大小,该指标可以衡量每秒的磁盘吞吐量是多少兆。同时,吞吐量也受磁盘的延迟影响,比如需要多久才能完成请求,这些指标主要是针对磁盘存储技术而言。传统的硬盘驱动器(HDD)有一个旋转磁盘,通常比固态硬盘(SSD)或闪存更慢。直到近期,SSD 虽然仍比 HDD 贵,但成本已经降了下来,所以在市场上也更具竞争力。

    3. 全部或错误配置的磁盘

    众所周知,数据库会被大量磁盘访问,所以不正确配置的磁盘可能带来严重的性能缺陷。磁盘应该适当分区,将系统数据目录和用户数据日志分开。高度活跃的表应该区分以避免争用,通过在不同磁盘上存放数据库和索引增加并行放置,但不要将操作系统和数据库交换空间放置在同一磁盘上。

    4. 内存不足

    有限或不恰当的物理内存分配会影响数据库性能。通常我们认为可用的内存更多,性能就越好。监控分页和交换,在多个非繁忙磁盘中建立多页面空间,进一步确保分页空间分配足够满足数据库要求;每个数据库供应商也可以在这个问题上提供指导。

    5. 网速慢

    网络速度会影响到如何快速检索数据并返回给终端用户或调用过程。使用宽带连接到远程数据库。在某些情况下,选择 TCP/IP 协议而不是命名管道可显着提高数据库性能。

    配置

    每个数据库都需设置大量的配置项。通常情况下,默认值可能不足以满足数据库所需的性能。所以,检查所有的参数设置,包括以下问题。

    1. 缓冲区缓存太小

    通过将数据存储在内核内存,缓冲区缓存可以进一步提高性能同时减少磁盘 I/O。当缓存太小时,缓存中的数据会更频繁地刷新。如果它再次被请求,就必须从磁盘重读。除了磁盘读取缓慢之外,还给 I/O 设备增添了负担从而成为瓶颈。除了给缓冲区缓存分配足够的空间,调优 SQL 查询可以帮助其更有效地利用缓冲区缓存。

    2. 没有查询缓存

    查询缓存会存储数据库查询和结果集。当执行相同的查询时,数据会在缓存中被迅速检索,而不需要再次执行查询。数据会更新失效结果,所以查询缓存是唯一有效的静态数据。但在某些情况下,查询缓存却可能成为性能瓶颈。比如当锁定为更新时,巨大的缓存可能导致争用冲突。

    3. 磁盘上临时表创建导致的 I/O 争用

    在执行特定的查询操作时,数据库需要创建临时表,如执行一个 GROUP BY 子句。如果可能,在内存中创建临时表。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在内存中创建临时表并不可行,比如当数据包含 BLOB 或 TEXT 对象时。在这些情况下,会在磁盘上创建临时表。大量的磁盘 I / O 都需要创建临时表、填充记录、从表中选择所需数据并在查询完成后舍弃。为了避免影响性能,临时数据库应该从主数据库中分离出来。重写查询还可以通过创建派生表来减少对临时表的需求。使用派生表直接从另一个 SELECT 语句的结果中选择,允许将数据加到内存中而不是当前磁盘上。

    NoSQL 数据库

    NoSQL 的优势在于它处理大数据的能力非常迅速。但是在实际使用中,也应该综合参考 NoSQL 的缺点,从而决定是否适合你的用例场景。这就是为什么NoSQL通常被理解为 “不仅仅是 SQL”,说明了 NoSQL 并不总是正确的解决方案,也没必要完全取代 SQL,以下分别列举出五大主要原因。

    1. 挑剔事务

    难以保持 NoSQL 条目的一致性。当访问结构化数据时,它并不能完全确保同一时间对不同表的更改都生效。如果某个过程发生崩溃,表可能会不一致。一致事务的典型代表是复式记账法。相应的信贷必须平衡每个借方,反之亦然。如果双方数据不一致则不能输入。NoSQL 则可能无法保证“收支平衡”。

    2. 复杂数据库

    NoSQL 的支持者往往以高效代码、简单性和 NoSQL 的速度为傲。当数据库任务很简单时,所有这些因素都是优势。但当数据库变得复杂,NoSQL 会开始分解。此时,SQL 则比 NoSQL 更好地处理复杂需求,因为 SQL 已经成熟,有符合行业标准的接口。而每个 NoSQL 设置都有一个唯一的接口。

    3. 一致联接

    当执行 SQL 的联接时,由于系统必须从不同的表中提取数据进行键对齐,所以有一个巨大的开销。而 NoSQL 似乎是一个空想,因为缺乏联接功能。所有的数据都在同一个表的一个地方。当检索数据时,它会同时提取所有的键值对。问题在于这会创建同一数据的多个副本。这些副本也必须更新,而这种情况下,NoSQL 没有功能来确保更新。

    4. Schema设计的灵活性

    由于 NoSQL 不需要 schema,所以在某些情况下也是独一无二的。在以前的数据库模型中,程序员必须考虑所有需要的列能够扩展,能够适应每行的数据条目。在 NoSQL 下,条目可以有多种字符串或者完全没有。这种灵活性允许程序员迅速增加数据。但是,也可能存在问题,比如当有多个团体在同一项目上工作时,或者新的开发团队接手一个项目时。开发人员能够自由地修改数据库,也可能会不断实现各种各样的密钥对。

    5. 资源密集型

    NoSQL 数据库通常比关系数据库更加资源密集。他们需要更多的 CPU 储备和 RAM 分配。出于这个原因,大多数共享主机公司都不提供 NoSQL。你必须注册一个 VPS 或运行自己的专用服务器。另一方面,SQL 主要是在服务器上运行。初期的工作都很顺利,但随着数据库需求的增加,硬件必须扩大。单个大型服务器比多个小型服务器昂贵得多,价格呈指数增长。所以在这种企业计算场景下,使用 NoSQL 更为划算,例如那些由谷歌和 Facebook 使用的服务器。

⑹ 数据库性能优化有哪些措施

1、调整数据结构的设计。这一部分在开发信息系统之前完成,程序员需要考虑是否使用ORACLE数据库的分区功能,对于经常访问的数据库表是否需要建立索引等。

2、调整应用程序结构设计。这一部分也是在开发信息系统之前完成,程序员在这一步需要考虑应用程序使用什么样的体系结构,是使用传统的Client/Server两层体系结构,还是使用Browser/Web/Database的三层体系结构。不同的应用程序体系结构要求的数据库资源是不同的。

3、调整数据库SQL语句。应用程序的执行最终将归结为数据库中的SQL语句执行,因此SQL语句的执行效率最终决定了ORACLE数据库的性能。ORACLE公司推荐使用ORACLE语句优化器(Oracle Optimizer)和行锁管理器(row-level manager)来调整优化SQL语句。

4、调整服务器内存分配。内存分配是在信息系统运行过程中优化配置的,数据库管理员可以根据数据库运行状况调整数据库系统全局区(SGA区)的数据缓冲区、日志缓冲区和共享池的大小;还可以调整程序全局区(PGA区)的大小。需要注意的是,SGA区不是越大越好,SGA区过大会占用操作系统使用的内存而引起虚拟内存的页面交换,这样反而会降低系统。

5、调整硬盘I/O,这一步是在信息系统开发之前完成的。数据库管理员可以将组成同一个表空间的数据文件放在不同的硬盘上,做到硬盘之间I/O负载均衡。

6、调整操作系统参数,例如:运行在UNIX操作系统上的ORACLE数据库,可以调整UNIX数据缓冲池的大小,每个进程所能使用的内存大小等参数。

数据库(Database)是按照数据结构来组织、存储和管理数据的仓库,它产生于距今六十多年前,随着信息技术和市场的发展,特别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数据管理不再仅仅是存储和管理数据,而转变成用户所需要的各种数据管理的方式。数据库有很多种类型,从最简单的存储有各种数据的表格到能够进行海量数据存储的大型数据库系统都在各个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信息化社会,充分有效地管理和利用各类信息资源,是进行科学研究和决策管理的前提条件。数据库技术是管理信息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各类信息系统的核心部分,是进行科学研究和决策管理的重要技术手段。

在经济管理的日常工作中,常常需要把某些相关的数据放进这样的“仓库”,并根据管理的需要进行相应的处理。

例如,企业或事业单位的人事部门常常要把本单位职工的基本情况(职工号、姓名、年龄、性别、籍贯、工资、简历等)存放在表中,这张表就可以看成是一个数据库。有了这个"数据仓库"我们就可以根据需要随时查询某职工的基本情况,也可以查询工资在某个范围内的职工人数等等。这些工作如果都能在计算机上自动进行,那我们的人事管理就可以达到极高的水平。此外,在财务管理、仓库管理、生产管理中也需要建立众多的这种"数据库",使其可以利用计算机实现财务、仓库、生产的自动化管理。

(6)性能数据库扩展阅读

数据库,简单来说是本身可视为电子化的文件柜--存储电子文件的处所,用户可以对文件中的数据进行新增、截取、更新、删除等操作。

数据库指的是以一定方式储存在一起、能为多个用户共享、具有尽可能小的冗余度的特点、是与应用程序彼此独立的数据集合。

在经济管理的日常工作中,常常需要把某些相关的数据放进这样的"仓库",并根据管理的需要进行相应的处理。

例如,企业或事业单位的人事部门常常要把本单位职工的基本情况(职工号、姓名、年龄、性别、籍贯、工资、简历等)存放在表中,这张表就可以看成是一个数据库。有了这个"数据仓库"我们就可以根据需要随时查询某职工的基本情况,也可以查询工资在某个范围内的职工人数等等。这些工作如果都能在计算机上自动进行,那我们的人事管理就可以达到极高的水平。此外,在财务管理、仓库管理、生产管理中也需要建立众多的这种"数据库",使其可以利用计算机实现财务、仓库、生产的自动化管理。

⑺ 如何对数据库性能进行优化

1.数据库I/O方面硬件性能

最有可能影响性能的是磁盘和网络吞吐量。解决办法:

  • 扩大虚拟内存,并保证有足够可以扩充的空间

  • 把数据库服务器上的不必要服务关闭掉

  • 把SQL数据库服务器的吞吐量调为最大

  • 2.调整数据库

  • 若对该表的查询频率比较高,则建立索引。

  • 分区(如MySQL,按时间分区)

  • 尽量使用固定长度字段和限制字段长度(如 varchar(10))优势:
    降低物理存储空间
    提高数据库处理速度
    附带校验数据库是否合法功能

  • 3.使用存储过程

    应用程序的实现过程中,能够采用存储过程实现的对数据库的操作尽量通过存储过程来实现。

    因为存储过程是存放在数据库服务器上的一次性被设计、编码、测试,并被再次使用,需要执行该任务的应用可以简单地执行存储过程,并且只返回结果集或者数值。

    这样不仅可以使程序模块化,同时提高响应速度,减少网络流量,并且通过输入参数接受输入,使得在应用中完成逻辑的一致性实现。

    4.SQL语句方面

    建立查询条件索引仅仅是提高速度的前提条件,响应速度的提高还依赖于对索引的使用。不良的SQL往往来自于不恰当的索引设计、不充份的连接条件和不可优化的where子句。

  • 优化sql语句,减少比较次数

  • 限制返回条目数(mysql中使用limit)

  • 5.Java方面

  • 尽可能的少创造对象

  • 合理摆正系统设计的位置。大量数据操作,和少量数据操作一定是分开的。

  • 合理利用内存,有的数据要缓存。让数据流起来,而不是全部读到内存再处理,而是边读取边处理。

⑻ 影响数据库性能的因素

影响数据库性能的因素
对于数据库爱好者们,数据库底层的各种细节,内幕,等待事件,隐藏参数等津津乐道,对于调整好一条SQL语句使之在查询优化器/查询引擎下能高性能运转具有巨大的满足感成功感,仿佛自己掌握了天下最有价值的真理,驾驭了天下最有难度的技术。但对于设计和开发出这个数据库系统的人来说,他们看到此情此景,只好躲在一边偷偷的笑了。那么问题来了,使用别人数据库的人被称为大师(如:OCM),那么自己写出一个数据库来的人又该称为什么呢?到底谁才是真正的高手呢?
数据库系统优化中的一些观点:
“系统性能出现问题进行优化,一定要深入了解数据库内部参数、等待事件、Latch、缓冲池、trace文件、查询/优化引擎等底层细节。”
这种观点往往出自数据库“高手”,这部分人以了解数据库底层实现细节而感到非常骄傲。但是从优化角度讲数据库的等待事件、Latch等指标高等等都只是问题的表象,懂得底层细节和内幕固然是好。但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往往是在应用层进行优化。
“只要系统参数调整了,性能就能提高。系统优化应该调整那些参数…”
这种观点往往出自于一些偏运维和应用层的DBA,迷恋参数配置来调优。
调整系统参数是非常重要的,但不一定能解决性能问题,否则就不会有去IOE了,问题可能性最大的还是应用设计和开发问题。
同理,很多运维人员和系统架构师比较迷恋“Linux系统调优”。认为对“文件句柄数、磁盘子系统…”那些做了优化,就能提升整个应用系统的性能。其实不然。有些场景下,针对业务特点和应用类型做操作系统调优是能取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大多数时候往往提升并不明显。所以最关键的还是找出瓶颈所在,对症下药。*/
“系统性能问题需要从架构上解决,与应用开发关系不大。”
系统性能与各个层面都有关,架构很重要,但应用开发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影响数据库性能的因素
1.业务需求和技术选型
2.应用系统的开发及架构
3.数据库自身
3.1表结构的设计
3.2查询语句
3.3索引设计
3.4Mysql服务(安装、配置等)
3.5操作系统调优
3.6硬件升级(SSD、更强的CPU、更大的内存)
4.数据架构(读写分离、分库分表等)
在很多情况下,数据库可能是互联网应用系统的瓶颈。但是单纯从数据库角度去做优化,可能未必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说点题外话,最近看到很多公司使用中间件或者分布式数据访问层来做数据库分片,说明也许该公司业务发展很快。但另一个方面,也令人担忧,他们的数据库压力真的已经到了必须切分不可的程度了吗?分库分表真的像科普的那么简单吗?他们能搞定分库分表带来的成本和问题吗?有没有更合适的优化方法呢?
当然是有的。其实“过度设计”和“提前优化”就是系统万恶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