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数据仓库 » 数据库调优尽可能早的执行
扩展阅读
webinf下怎么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垒机怎么打开web 2023-08-31 21:54:11

数据库调优尽可能早的执行

发布时间: 2022-08-20 14:37:46

数据库调优的方法有哪些

1.引言 数据库调优可以使数据库应用运行得更快,它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复杂的因素。将数据均 匀分布在磁盘上可以提高I/O 利用率,提高数据的读写性能;适当程度的非规范化可以改善 系统查询性能;建立索引和编写高效的sql 语句能有效避免低性能操作;通过锁的调优解 决并发控制方面的性能问题。 数据库调优技术可以在不同的数据库系统中使用,它不必纠缠于复杂的公式和规则,然 而它需要对程序的应用、数据库管理系统、查询处理、并发控制、操作系统以及硬件有广泛 而深刻的理解。 2.计算机硬件调优 2.1 数据库对象的放置策略 利用数据库分区技术,均匀地把数据分布在系统的磁盘中,平衡I/O 访问,避免I/O 瓶颈: (1)访问分散到不同的磁盘,即使用户数据尽可能跨越多个设备,多个I/O 运转,避免 I/O 竞争,克服访问瓶颈;分别放置随机访问和连续访问数据。 (2)分离系统数据库I/O 和应用数据库I/O,把系统审计表和临时库表放在不忙的磁盘 上。 (3)把事务日志放在单独的磁盘上,减少磁盘I/O 开销,这还有利于在障碍后恢复,提 高了系统的安全性。 (4)把频繁访问的“活性”表放在不同的磁盘上;把频繁用的表、频繁做Join的表分别 放在单独的磁盘上,甚至把频繁访问的表的字段放在不同的磁盘上,把访问分散到不同的磁 盘上,避免I/O 争夺。 2.2 使用磁盘硬件优化数据库 RAID (独立磁盘冗余阵列)是由多个磁盘驱动器(一个阵列)组成的磁盘系统。通过将磁盘阵列当作一个磁盘来对待,基于硬件的RAID允许用户管理多个磁盘。使用基于硬件的 RAID与基于操作系统的RAID相比较,基于硬件的RAID能够提供更佳的性能。如果使用基于操作系统的RAID,那么它将占据其他系统需求的CPU周期;通过使用基于硬件的RAID, 用户在不关闭系统的情况下能够替换发生故障的驱动器。 SQL Server 一般使用RAID等级0、1 和5。 RAID 0 是传统的磁盘镜象,阵列中每一个磁盘都有一个或多个磁盘拷贝,它主要用来 提供最高级的可靠性,使RAID 0成倍增加了写操作却可以并行处理多个读操作,从而提高 了读操作的性能。 RAID 1 是磁盘镜像或磁盘双工,能够为事务日志保证冗余性。 RAID 5带奇偶的磁盘条带化,即将数据信息和校验信息分散到阵列的所有磁盘中,它可以消除一个校验盘的瓶颈和单点失效问题,RAID 5 也会增加写操作,也可以并行处理一个读操作,还 可以成倍地提高读操作的性能。 相比之下,RAID 5 增加的写操作比RAID 0 增加的要少许多。在实际应用中,用户的读操作要求远远多于写操作请求,而磁盘执行写操作的速度很快,以至于用户几乎感觉不到增加的时间,所以增加的写操作负担不会带来什么问题。在性能较好的服务器中一般都会选择使用RAID 5 的磁盘阵列卡来实现,对于性能相对差一些的服务器也可利用纯软件的方式来实现RAID 5。 3.关系系统与应用程序调优 3.1 应用程序优化 从数据库设计者的角度来看,应用程序无非是实现对数据的增加、修改、删除、查询和体现数据的结构和关系。设计者在性能方面的考虑因素,总的出发点是:把数据库当作奢侈 的资源看待,在确保功能的同时,尽可能少地动用数据库资源。包括如下原则: (1)不访问或少访问数据库; (2)简化对数据库的访问; (3)使访问最优; (4)对前期及后续的开发、部署、调整提出要求,以协助实现性能目标。 另外,不要直接执行完整的SQL 语法,尽量通过存储过程来调用SQL Server。客户与服务器连接时,建立连接池,让连接尽量得以重用,以避免时间与资源的损耗。非到不得已, 不要使用游标结构,确实使用时,注意各种游标的特性。

⑵ 关于数据库调优!

Parallel用法:

/*+parallel(table_short_name,cash_number)*/

这个可以加到insert、delete、update、select的后面来使用

开启parallel功能的语句是:
alter session enable parallel dml;

这个语句是DML语句哦,如果在程序中用,用execute的方法打开

例:insert /*+parallel(t,10)*/ into tmp_tab('1','xx','xx');
插入的机制和检索机制差不多,所以,在insert后面加parallel也会加速的。关于insert机制,这里暂不说了。
Parallel后面的数字,越大,执行效率越高。不过,貌似跟server的配置还有oracle的配置有关,增大到一定值,效果就不明显了。所以,一般用8,10,12,16的比较常见。我试过用30,发现和16的效果一样。不过,数值越大,占用的资源也会相对增大的。如果是在一些package、function or procere中写的话,还是不要写那么大,免得占用太多资源被DBA开K

多表的话,就是在第一后面,加入其他的就可以了。具体写法如下:
/*+parallel(t,10) (b,10)*/

⑶ 数据库调优是什么

一、概述

随着数据库在各个领域的使用不断增长,越来越多的应用提出了高性能的要求。数据库性能调优是知识密集型的学科,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复杂的因素:数据库缓冲区的大小、索引的创建、语句改写等等。总之,数据库性能调优的目的在于使系统运行得更快。

调优需要有广泛的知识,这使得它既简单又复杂。

说调优简单,是因为调优者不必纠缠于复杂的公式和规则。许多学术界和业界的研究者都在尝试将调优和查询处理建立在数学基础之上。

称调优复杂,是因为如果要完全理解常识所依赖的原理,还需要对应用、数据库管理系统、操作系统以及硬件有广泛而深刻的理解。

数据库调优技术可以在不同的数据库系统中使用。如果需要调优数据库系统,最好掌握如下知识:1)查询处理、并发控制以及数据库恢复的知识;2)一些调优的基本原则。

这里主要描述索引调优。

二、索引调优

索引是建立在表上的一种数据组织,它能提高访问表中一条或多条记录的特定查询效率。因此,适当的索引调优是很重要的。

对于索引调优存在如下的几个误区:

误区1:索引创建得越多越好?

实际上:创建的索引可能建立后从来未使用。索引的创建也是需要代价的,对于删除、某些更新、插入操作,对于每个索引都要进行相应的删除、更新、插入操作。从而导致删除、某些更新、插入操作的效率变低。

误区2:对于一个单表的查询,可以索引1进行过滤再使用索引2进行过滤?

实际上:假设查询语句如下select * from t1 where c1=1 and c2=2,c1列和c2列上分别建有索引ic1、ic2。先使用ic1(或ic2)进行过滤,产生的结果集是临时数据,不再具有索引,所以不可使用ic2(或ic1)进行再次过滤。

索引优化的基本原则:

1、将索引和数据存放到不同的文件组

没有将表数据和索引数据存储到不同的文件组,而不加区别地将它们存储到同一文件组。这样,不但会造成I/O竞争,也为数据库的维护工作带来不变。

2、组合索引的使用

假设存在组合索引it1c1c2(c1,c2),查询语句select * from t1 where c1=1 and c2=2能够使用该索引。查询语句select * from t1 where c1=1也能够使用该索引。但是,查询语句select * from t1 where c2=2不能够使用该索引,因为没有组合索引的引导列,即,要想使用c2列进行查找,必需出现c1等于某值。

根据where条件的不同,归纳如下:

1) c1=1 and c2=2:使用索引it1c1c2进行等值查找。

2) c1=1 and c2>2:使用索引it1c1c2进行范围查找,可以有两种方法。

方法1,使用通过索引键(1,2)在B树中命中一条记录,然后向后扫描找出 第一条符合条件的记录,从此记录往后的每一条记录都是符合条件的。这种方法的弊端在于:如果c1=1 and c2=2对应的记录数很多,会产生很多无效的扫描。

方法2,如果c2对应的int型数据,可以使用索引键(1,3)在B树中命中一条记录,从此记录往后的每一条记录都是符合条件的。

本文中的例子均采用方法1。

3)c1>1 and c2=2:因为索引的第一个列不是等于号的,索引即使后面出现了c2=2,也不能将c2=2应用于索引查找。这里,通过索引键(1,- ∞)在B树中命中一条记录,向后扫描找出第一条符合c1>1的记录,此后的每一条记录判断是否符合c2=2,如果符合则输出,否则过滤掉。这里我们称c2=2没有参与到索引运算中去。这种情况在实际应用中经常出现。

4)c1>1:通过索引键(1,- ∞) 在B树中命中一条记录,以此向后扫描找出第一条符合c1>1的记录,此后的每条记录都是符合条件的。

3、唯一索引与非唯一索引的差异

假设索引int1c1(c1)是唯一索引,对于查询语句select c1 from t1 where c1=1,达梦数据库使用索引键(1)命中B树中一条记录,命中之后直接返回该记录(因为是唯一索引,所以最多只能有一条c1=1的记录)。

假设索引it1c2(c2)是非唯一索引,对于查询语句select c2 from t2 where c2=2,达梦数据库使用索引键(2)命中B树中一条记录,返回该记录,并继续向后扫描,如果该记录是满足c=2,返回该记录,继续扫描,直到遇到第一条不符合条件c2=2的记录。

于是,我们可以得知,对于不存在重复值的列,创建唯一索引优于创建非唯一索引。

4、非聚集索引的作用

每张表只可能一个聚集索引,聚集索引用来组织真实数据。语句“create table employee (id int cluster primary key,name varchar(20),addr varchar(20))”。表employee的数据用id来组织。如果要查找id=1000的员工记录,只要用索引键(1000)命中该聚集索引。但是,对于要查找name=’张三’的员工记录就不能使用该索引了,需要进行全表扫描,对于每一条记录判断是否满足name=’张三’,这样会导致查询效率非常低。

要使用聚集索引,必需提供id,我们只能提供name,于是需要引入一个辅助结构实现name到id的转换,这就是非聚集索引的作用。该非聚集索引的键是name,值是id。于是语句“select * from employee where name=’张三’”的执行流程是:通过键(’张三’)命中非聚集索引,得到对应的id值3(假设’张三’对应的id为3),然后用键(3)命中聚集索引,得到相应的记录。

5、是不是使用非聚集索引的查询都需要进行聚集的查询?

不是的,虽然在上一点中查询转换为聚集索引的查找,有时候可以只需要使用非聚集索引。

创建表并创建相应的索引:create table t1(c1 int,c2 int,c3 int);create index it1c2c3 on t1(c2,c3)。查询语句为:select c3 from t1 where c2=1。

因为索引it1c2c3(c2,c3)覆盖查询语句中的列(c2,c3)。所以,该查询语句的执行流程为:通过索引键(1,- ∞)命中索引it1c2c3,对于该记录直接返回c3对应的值,继续向后扫描,如果索引记录中c1还是等于1,那么输出c3,以此类推,直到出现第一条c1不等于1的索引记录,结束查询。

6、创建索引的规则

创建索引首先要考虑的是列的可选择性。比较一下列中唯一键的数量和表中记录的行数,就可以判断该列的可选择性。如果该列的“唯一键的数量/表中记录行数”的比值越接近于1,则该列的可选择行越高。在可选择性高的列上进行查询,返回的数据就较少,比较适合索引查询。相反,比如性别列上只有两个值,可选择行就很小,不适合索引查询。

⑷ sql调优的几种方式

你好,
SQL优化的一些方法
1.对查询进行优化,应尽量避免全表扫描,首先应考虑在 where 及 order by 涉及的列上建立索引。
2.应尽量避免在 where 子句中对字段进行 null 值判断,否则将导致引擎放弃使用索引而进行全表扫描。
3.应尽量避免在 where 子句中使用!=或<>操作符,否则将引擎放弃使用索引而进行全表扫描。
4.应尽量避免在 where 子句中使用 or 来连接条件,否则将导致引擎放弃使用索引而进行全表扫描。
5.in 和 not in 也要慎用,否则会导致全表扫描,
6.下面的查询也将导致全表扫描:
select id from t where name like '%abc%'
7.应尽量避免在 where 子句中对字段进行表达式操作,这将导致引擎放弃使用索引而进行全表扫描。
8.应尽量避免在where子句中对字段进行函数操作,这将导致引擎放弃使用索引而进行全表扫描。
9.不要在 where 子句中的“=”左边进行函数、算术运算或其他表达式运算,否则系统将可能无法正确使用索引。
10.在使用索引字段作为条件时,如果该索引是复合索引,那么必须使用到该索引中的第一个字段作为条件时才能保证系统使用该索引,否则该索引将不会被使用,并且应尽可能的让字段顺序与索引顺序相一致。

⑸ 数据库的优化

。。其实每个项目需求不一样,肯定处理方法不一样。
你说IO/cpu/内存这些,其实属于数据库调优的部分,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找瓶颈。
哪方面是瓶颈,就优化哪方面,就像木桶一样,尽量把最短的板子拉长。

因为数据库本身不可能做到绝对完美,只能说在当前需求,当前资源的情况下尽量做到最好。
要真说精髓,那就是随机应变吧。

多注意Top 5 events , 尽量消除等待事件,降低物理读,降低硬解析等等。。。

⑹ SQL数据库性能和数据库调优

连接数量有三种方法查看 1.通过系统的逗性能地来查看: 开始->管理工具->性能(或者是运行里面输入 mmc)然后通过 添加计数器添加 SQL 的常用统计 然后在下面列出的项目里面选择用户连接就可以时时查询到sql server数据库连接数了。 不过此方法的话需要有访问那台计算机的权限,就是要通过windows账户登陆进去才可以添加此计数器。 2.通过系统表来查询: SELECT * FROM [Master].[dbo].[SYSPROCESSES] WHERE [DBID] IN ( SELECT [DBID] FROM [Master].[dbo].[SYSDATABASES] WHERE NAME='databaseName' ) databaseName 是需要查看的数据库,然后查询出来的行数,就是当前的sql server数据库连接数。不过里面还有一些别的状态可以做参考用。 3.通过系统过程来查询: SP_WHO 'loginName' loginName 是当然登陆Sql的用户名,一般程序里面都会使用一个username来登陆SQL这样通过这个用户名就能查看到此用户名登陆之后占用的连接了。 如果不写loginName,那么返回的就是所有的sql server数据库连接。 至于如何改善数据库性能,就是属于数据库调优方面的工作了,通常有以下几种调优方法: 1 查看数据库中造成数据库访问变慢的语句,通常是执行数量较多,执行速度慢的语句,对这些语句进行执行计划分析,并重写语句来优化,最常见的就是not in语句使用外连接语句代替; 2 根据语句中查询访问条件中的谓词,创建对应的索引,以提高查询的执行效率; 3 在数据存储上优化,将数据文件根据某个频繁访问属性的属性值进行水平分片,提高对应表的访问效率(oracle支持,sql server2000没有此功能) 4 重新设计业务逻辑结构,避免执行代价高的查询语句 5 服务器和数据库软件的能力终究还是有限的,无论如何优化当达到一定的访问数量是还是会超出负载,此时就需要考虑可扩展规模的分布式并行数据存储架构了。

⑺ 如何优化数据库的性能

--数据库性能调优
--1.聚集索引、主键
--2.尽量不要用临时表
--3.多多使用事务
--4.表设计要规范
--5.不要使用游标
--6.避免死锁
--7.不要打开大数据集
--8.最好不要select *
--9.不要使用text数据类型,用varchar
--10.不要给诸如“性别”列创建索引
--11.不要使用Insert插入大量的数据
--12.尽量用join代替where,因为where进行全表搜索

⑻ 数据库调优的一般步骤是什么有哪些好的资料可以参考

D1 业务逻辑 (影响最大)
D2 数据设计 (表结构设计,数据建模)
D3 应用程序设计 (SQL 语句的写法)
D4 数据库的逻辑结构 (索引,区间,段,表空间)
D5 数据库操作 (参数和配置)
D6 访问路径
D7 内存分配情况
D8 I/O 和物理设计 (DBA 与业务沟通)(峰值多大,使用周期)
D9 资源的征用
D10 操作系统的调节

D1-D3 影响最大但比较难修改 (事先去做)
D4-D9 性能影响不是最大但经常去做的(DBA)
D10 手段不是很多

具体给你本电子书看看吧
http://wenku..com/view/a8ba4728915f804d2b16c17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