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数据仓库 » 诸侯争霸怎么配置队伍
扩展阅读
webinf下怎么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垒机怎么打开web 2023-08-31 21:54:11

诸侯争霸怎么配置队伍

发布时间: 2022-08-17 12:25:09

A.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割据,争夺状态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各自都为自身利益而站,可以说是为抢夺地盘和势力资源发展人口所致。其目的大同小异,只是弱国相对来说为了抢夺更多的资源人口再积聚力量,根源就是经济的发展,致使大量社会财富中央无法管理,诸侯势力渐涨。其实就是一句话,经济是所有一切社会现象的根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 春秋时期群雄争霸的局面是怎么形成的有什么影响

在我国的春秋时期呈现出了春秋争霸的一派繁荣景象,不仅是在各个国家的战斗之间出现了这种繁荣的景象,而且在我国的文化方面也出现了非常繁荣的一番景象。春秋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各个流派的学说一拥而上,对于每个国家的指导思想来说都是不一样的,统治者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了自己国家的指导思想。春秋时期群雄争霸的局面,并不是在巧合之下形成的。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诸侯国争霸的现象,这是因为诸侯国国君都有一定的野心,但是当时的周幽王是非常婚姻无能的一个君王,没办法带领整个国家。

C. 诸侯争霸

为了钱和权力........孩子......其实他们早就想争了....哈哈

D. 诸侯游戏

好玩,《诸侯》的故事架空在中国商、周、汉时期,配以厚重的国风舞台,用唯美的奇幻风格再现东方战国烽火乱世的一面。古语有云,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狼烟四起,诸侯争霸。诸侯两字,涵括了多少炎黄子孙的热血与梦想。《诸侯》将为玩家重述中华民族的历史沧桑,成就玩家争霸天下的诸侯梦,引领玩家进入中国历史最热血激昂的时代!

E. 西周的分封制纳贡和调兵

所谓分封,就是周天子把自己的子弟、亲戚、功臣或古代先王圣贤后裔等,分别授予一定范围的土地和人民,去建立统治据点,以拱卫周王室。

分封制是在这种背景下成立的。据史料记载,周武王病死后,子成王继位。成王年幼,武王之弟周公旦辅政,而带兵驻守在殷都周围的管叔、蔡叔等贵族怀疑周公有夺取王位的意图,对周公极为不满,致使纣子武庚趁机拉拢二叔,又联合东方的徐奄等部起兵反周,经过三年苦战,才被平定。战后,周公意识到分封势在必行。同时,也给周初统治者深刻的教训,更感分封的重要性。

周朝分封的对象有四类:一是亲族,包括同姓贵族和异姓亲戚;二是功臣,也就是在西周建立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的人,分封实际上是对功臣赏赐的一种方式。一共有五个等级,由高到低分别为:公、侯、伯、子、男;三是先代贵族。最典型的代表是微子启;四是古代圣王后裔。封国规模一般较小,象征意义却大于实际意义。

在分封制下,周天子是天下的共主,具有一定的统治权。诸侯要对周天子承担镇守疆土、出兵勤王、缴纳贡赋、朝聘述职、随王祭祀等义务,以起到捍卫王室、以蕃屏周的作用。

与分封制紧密相连的是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周天子居于至高无上的绝对支配地位,其王位由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他庶子则作为小宗被分封为各地诸侯。根据宗法制和分封制原则,便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各级宗族贵族组成的金字塔式的等级机构。

通过分封制,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统治效果加强。加强了同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融合和文化渗透。但分封制也有其弊端,诸侯权力过大,直接导致了西周后期各诸侯国对王室不忠及地方割据势力的强大。但是对于统治者来说,没有最好的制度,只有更适合的制度。根据西周时期的历史状态,选择分封制无疑是合理的。

F. 春秋时期诸候争霸有何利弊

利: ①加快了统一的步伐。春秋初年的一百多个小国逐步归并成几个大国,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②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在少数民族袭扰中原和中原霸主的“攘夷”斗争中,出现了民族大迁徙、大交流,华夏族与少数民族杂居共处,打破了各族间原来的地域界限。 ③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过程。各国为了战争的胜利,不得不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进行某些改革,从而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结果是加速了奴隶制的瓦解。弊: ①诸侯争霸使得整个国家兵连祸接,没有宁日,给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奴隶带来更加深重的灾难。诸侯争霸是发生在春秋时期的一起重大的政治事件。古代曾有“春秋五霸”之说,五霸的一般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但宋襄公并未能称霸,而争霸的大国还有吴、越,于是对“五霸”,其说不一。

G. 周朝诸侯国兵力

春秋时期(前770年—前476年)或称春秋时代,简称春秋。其时天子衰弱,政由五伯。五伯者,齐桓、晋文、宋襄、楚庄、吴夫差也。郑庄、秦穆、越勾践皆小伯。

春秋时期的得名,是因《春秋》而得名。这部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现代的学者为了方便起见,一般从周平王元年(前770年)东周立国起,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前477年)为止,称为“春秋时期”。

春秋初年,大小诸侯国见诸经传的有一百七十余个,然其会盟、征伐事迹彰彰可考者,不外齐、晋、楚、秦、鲁、宋、卫、燕、陈、曹、蔡、郑、吴、越等十数国。

平王投戎弑父,王道衰。而历王虐,国人暴动,王道至此衰矣。天子不修其政而不为天子也。宣王者,长于召公家也,果历王太子乎?而宣王既丧南国之师,又败绩于西戎,乃料民于太原,民皆怨。幽王戏诸侯,诸侯皆反。幽王未灭,申侯立天王,而投犬戎弑幽王也。盖宗周既乱,周乃东迁。王道衰,诸侯不用王道,礼乐征伐至此出诸侯,不出天子;而政由五伯,亦不由天子。桓王十又二年(前708),王师伐郑,郑伯逆之,王师败绩,王亦伤。

春秋时期,见于史书的诸侯国名有一百二十八个,但比较重要的不过十几个,它们主要是位于今天山东的齐、鲁,位于今天河南的卫、宋、郑、陈、蔡,位于今天山西的晋,位于今天北京及其周围地区的燕,位于今天陕西的秦,位于今天河南、安徽南部和两湖的楚,位于今天苏南部的吴和位于今天沪浙一带的越。这些比较大的诸侯国凭借其实力,用战争来扩充领土,迫使弱小国家听从他的号令,并互相争夺,形成了诸侯争霸的局面。霸(古音praks),又写作伯(古音prak),九命作伯,故伯为王昭,而春秋诸侯假天子之义行征伐。

最早称霸的是齐桓公。齐是太公吕尚的封国,其历代君主致力于整顿政治,发挥滨海鱼盐的优势,提倡家庭纺织业,发展商业和手工业。宗周之乱,齐人灭东夷,乃不用天子令。齐桓公(前685-前643在位)继位后,以管仲为相,整顿国政,废除公田制,按土地的肥瘠,确定赋税,设盐、铁官和铸钱,增加财政收入,寓兵于农,将基层行政组织和军事组织合为一体,增加了兵源和作战能力,迅速成为华夏各国中最富强的国家。然后就打起了“尊王攘夷”的口号,多次大会诸侯,帮助或干涉其他国家,抗击夷狄的侵扰,终于在周僖王三年(前679)成为霸主。周惠王二十一年(前656),齐桓公带领八个诸侯国的联军,以优势兵力迫使楚国服从他,订立了召陵(今河南偃城)之盟,其霸业发展到顶峰。

齐桓公死后,齐国出现争夺君权的内乱,力量削弱。楚国乘机发展势力,先后灭了它北边的几个小国,重新把矛头指向中原。宋襄公(前650-前637在位)以抵制楚人北侵为号召,企图充当中原的霸主。但无论从国力和业绩看,宋襄公都够不上称霸。周襄王十五年(前638),楚宋两国的军队在泓水相遇,宋军大败,连宋襄公都被射伤了腿,不久死去。

正当楚国称雄中原的时候,西部的晋国发展了起来。晋文公重耳(前636-前628在位)曾因“骊姬之乱”,在外流亡十九年,饱尝艰辛。即君位后,他改革政治,发展经济,整军经武,取信于民,安定王室,友好秦国,在诸侯中威信很高。周襄王二十年(前633),楚军包围宋国都城商丘。次年初,晋文公率兵救宋,在城濮大败楚军,成为霸主。

晋文公死后,秦穆公谋求向东方发展,被晋所阻。崤地一战,秦全军覆没,转而向西,吞并了 一些戎狄部族,称霸西戎。

楚国在城濮之战后,向东发展,灭了许多小国,势力南到今云南,北达黄河,经济文化发展。楚庄王(前613-前591在位)改革内政,平息暴乱,兴修水利,国力更为强大,竟向周定王的使者询问周鼎的大小轻重。周定王十年(前597),楚与晋会战于邲(今河南武陟东南),大胜。不 久,又进兵围宋,晋人不敢去救,于是中原各小国纷纷归向于楚,楚人称霸中原。

连续不断的战争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也引起中小国家的厌倦,加以晋楚两大国势均力敌,谁都无法吃掉对方。于是由宋发起,于周简王七年(前579)和周灵王二十六年(前546),举行了两次弭兵会盟,从此,战争大大减少。

当中原诸侯争霸接近尾声时,地处江浙的吴、越开始发展。周敬王十四年(506前) ,吴王阖闾以伍员(伍子胥)为大将,统兵伐楚,攻进楚都郢。周敬王二十四年(496前),越王允常卒,阖闾乃挥师伐越。越王勾践率兵迎战,越大夫灵姑浮一戈击中阖闾,阖闾因伤逝世。周敬王二十六年(前494),吴王夫差为父报仇,兴兵败越,越王勾践求和,送给吴王珍宝美女西施,自己亲自为夫差牵马。吴王乘胜向北进击,侵凌齐、晋,霸也,而中国皆怨。越王勾践使伐吴。周元王三年(前473),前三年,夫差会中国之盟,而侵凌中国,勾践以吴兵在中国,其国空,遂为吴,杀吴太子,夫差以重金求和,越乃释吴,仍围之。后三年,吴亡。惜天已越刺吴,而夫差弗能受之,今天以吴赐越,勾践安能不受天命?勾践欲迁夫差于甬东,夫差自杀。勾践乃会盟中国,周元王命勾践作伯。

据史书记载,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有三十六名君主被杀,五十二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事四百八十多起,诸侯的朝聘和盟会四百五十余次。

H. 春秋时期各国争霸在什么样的条件下进行的

1、条件:

春秋时期,天子衰,诸侯兴:周王室势力衰微,权威不再,已经无法有效控制天下诸侯。

2、拓展:

春秋时期,天子衰,诸侯兴:周王室势力衰微,权威不再,已经无法有效控制天下诸侯。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能在政治、军事中占据主导地位,开启了激烈的争霸战争,相互之间合纵连横、东征西讨,前后共有数位诸侯依次成为霸,史称:春秋五霸。(注:霸,政之名,即伯,音转为霸,又称州伯、方伯,即诸侯之长,其职名为会诸侯、朝天子,实为挟天子以令诸侯)
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以后,周王室更加衰微。从前是天子统帅和号令诸侯——“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而如今,这些权力已逐渐转移到诸侯手中——“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而各诸侯国内也出现了君臣逆位的现象——“礼乐征伐自大夫出”;更甚至于一个诸侯国的大夫可以左右周王室的动向——“陪臣执国命”。铁农具的出现提升了生产力,大量井田之外的土地被开垦,这成为诸侯国强大的主要原因。周王朝建立在宗法制和井田制基础上的封建制度开始瓦解,出现了“礼坏乐崩”的动荡局面。王室、诸侯、卿大夫之间相互混战,天下大乱。
“春秋五霸”是春秋时期特定阶段的历史产物,此时的诸侯争霸战争,为之后的战国时期的兼并统一战争做了先期准备。
关于“春秋五霸”史上至少出现过8种说法, 但中学历史教科书通常用的都是《史记》或《荀子》的版:《史记》的说法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而《荀子·王霸》则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中学历史教科书兼顾两种说法。

I. 诸侯争霸怎么结盟

盟誓是古时候诸侯之间重要的结信的方式,也是诸侯之间重要的外事活动。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峰起,诸侯与王室之间、诸侯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而进行盟誓。由于彼此缺少真正的诚信,所以只能借助于神谴和诅盟来对结盟方加以约束与威胁,以此来维护彼此的诚信。盟礼主要有杀牲、歃血、昭告神明、坎用牲加书等过程。结盟之前,先掘地为方坎,在坎上杀牲。杀牲时,先割牲的左耳,再取牲血。用珠盘盛放牲耳,用玉敦盛放牲血。接着蘸着牲血书写盟书(后改为用丹书或墨书)。然后由主盟者的戎右执玉敦,读盟书。参加会盟的人员无异议后,再由掌管盟誓的官员司盟,面向北读盟书,以昭告神明。接下来开始歃血,主盟者执牲耳,先微吸牲血(或以血涂于口旁),戎右再按照参盟者的身份依次歃血。参盟者全部歃完血,然后把杀的牲放在坑内,把盟书放在牲上埋起来。结盟仪式才算完成。盟书一般要有数本,除了一本要与牲同埋以外,参加盟誓的人要各持一本回国,回国后交付专门保管盟书的盟府收藏,以务查看。杀牲歃血,告誓神明,用意是指如果有违背盟约者,就像被杀的牲一样会遭到神明的惩罚。神明既可以是山川之神,也可以是日月之神。牲可以大也可以小,大型的会盟一般用牛,小型的会盟也可以用羊等家畜。比较隆重的会盟,还要筑制盟坛,参盟的诸侯在坛上歃血为盟。盟书一般要说明结盟的原由、结盟的要求以及背盟的诅誓等。即叙述各会盟方要会盟的原因与目的,列出会盟方应当遵守的盟誓,说明会盟方如果背盟会受到什么样的惩罚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