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成都市文化品质服务中心
成都市文化品质服务中心是非常不错的一家服务服务公司口碑还是比较不错的,用户量也是非常多的。
B. 成都市图书馆在哪里是不是免费的
成都图书馆始建于1912年,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新馆馆址位于成都市青羊区文翁路98号。成都图书馆2003年10月1日正式对外免费开放。
2010年,被文化部评为国家一级图书馆。成都图书馆新馆是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
馆舍占地10亩,建筑面积2.198万平方米,是成都市重要的精神文明建设阵地和公共文化服务窗口。
成都图书馆于2006年获文化部“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先进单位”光荣称号;2007年被文化部授予“文化遗产日获奖单位”。
四川省文化厅授予“首届中国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优秀组织奖”;市委宣传部颁发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先进集体”;2008年中国图书馆学会授予“全民读书先进单位”称号等。
(2)成都文化服务数据库扩展阅读:
1、成都图书馆全年365天开放,每天开放时间为 9:00-20:30、每逢周三下午闭馆,服务时间为9:00-12:00。总服务台、办证处(1楼)9:00—20:30。
2、目前成都图书馆已用身份证注册取代借阅证的办理,读者只需在总服务台或者自助注册机上将身份证注册后即可用身份证借还图书。
3、成都图书馆WIFI为读者免费开放,接入点名称“Cdlib_Reader”,首次连接后需通过浏览器打开任意网站,浏览器会自动跳转至登录页面,填写个人手机号,获取短信验证码,最后填入验证码连接上网。
首次登录成功后,30天以内到馆可自动连接WIFI,无需重复获取短信验证码。同一时间,一个手机号只能登录一个终端。
C. 成都市文化馆数字体验厅里有什么东西
成都市文化馆数字化建设做的还是很不错的,据听说,是由郑州豫秀科技有限公司开发完成的,从线上的网站平台、APP到线下的体验区设备,做的非常好;
线下设有的体验项目:
一、虚拟现实体验区(VR)
通过电视遥控机模拟VR全景体验。为体验者带来多重视觉的VR感受。
二、动感单车体验区
利用动感单车联动屏幕,通过单车行进速度的快慢来掌握视频的内容动向,内容根据甲方提供的历史文化内容内容展示成都的人文历史背景画面,在寓教于乐的环境中健康互动。(文化场景、运动场景、历史场景)3个场景,根据踏板速度快慢结合视频播放给予体验者虚实融合运动与视觉体验的融合。
三、绘画区域
利用信息技术采用传感器等外设结合平板,儿童绘画。纸上绘画与屏幕联动。提供绘画软件及资源库实现实体绘画与电脑虚拟结合,在纸张上对照电脑显示进行创作保存使用说明。
四、书法体验区
满足体验者不同需求,书法部分,能实现多重笔触,根据体验者的书写力度感应变化。绘画部分,提供能够配合使用打造出自然的笔触效果。方便体验者选取不同色彩满足绘画需求。
五、多功能体验区
1、在桌面点击:五子棋、象棋、围棋,即可进入游戏使用。
2、可以选择文化馆知识答题,即可进入游戏使用。
3、可选择问卷调查,即可进入游戏使用。
六、电子琴体验区
体验者通过操作平板电脑选择曲目,在大屏幕显示,体验者根据屏幕提示进行电子琴的学习体验。体验实体乐器与平板的互动,并通过教学了解乐器的使用。与聚音罩联动,保证体验者有不受干扰的音乐体验感受。
七、架子鼓体验区
体验者演奏情况实时与大屏幕联动;根据电视机的画面提示进行架子鼓的敲打体验。体验实体乐器与屏幕的互动,并通过教学了解乐器的使用。并与聚音罩联动,保证体验者有不受干扰的音乐体验感受。
八、舞蹈体验区
摄影头与视频的联动系统,通过动作捕捉设备对体验者动作进行数据采集,对产生的数据,进行评分机制。体验者跟随虚拟领舞者动作,学习跳舞。
九、音乐体验区
预装各种具有名族特色的歌曲数据库,体验者带上耳机,聆听音乐的美妙体验。
十、抠像体验区
体验者能身临其境,能够与屏幕上的视频人物同步演绎经典的片段,达到动作呼应的效果。感受不同文化带来的视觉冲击力,它能准确地“还原”不同场景效果,给人以逼真感,亲近感,宛如身临其境。定制化舞台及粒子动态特效
十一、照片墙
操作者可以手动点击查看图片,程序预设以流线型展示图片,被选中区域为展示大图,其余为小图,以动态的形式展示本场馆的介绍和历史发展。
十二、虚拟手机
该屏与手机端文化馆APP呈现内容一致,该屏目的是为了更好促进文化馆线上宣传推广,并相互交流。
十三、歌唱艺术培训厅
利用多媒体进行音乐歌曲演唱学习,准确评判歌唱分数
D. 成都大学美术学院的学院领导
团队带头人:孙哲
动漫创意团队由11位教师组成,其中多数为双师型教师,具有丰富的项目实战和人员培训经验,如许毅老师曾在环球数码媒体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担任项目主管;邓杉老师曾在深圳伯青哥(台资)游戏公司担任艺术总监;梁怡老师任成都市云顶动画创意总监等。2008年来,动漫创意团队坚持以技术为抓手,以应用为主线,以社会效益为目标,以经济效益为参照、以生态效益为原则,服务于地方经济及文化发展的需要,在与地方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委托合作中,已取得丰硕成果和良好的社会声誉,团队制作的《马路侠客》、《人口与计划生育flash动画》、《农村基础知识问答》、《抗震救灾公益短片》、《龙泉科技局农产品标准化生产FLASH动画制作》以及成都市残联“3D”动漫就业项目等为交通安全、计划生育、城乡统筹、抗震救灾等社会公益项目作出重要贡献,并成为成都市地方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其地方服务的职能受到来自社会各界的肯定。 团队带头人:张旗 钟远波
动漫编导团队针对信息化时代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体验方式的改变,将动漫创意应用于传统文化传承以及当代文化建设,并注意在动漫传播中提供文化资讯及文化服务,通过产学研结合,针对成都市以及西南地区区域文化特征,结合成都市建设世界田园城市的契机,进行动漫形象的策划及动漫品牌的打造,并将其应用于当前的城市文化建设、城乡统筹工程、新农村建设、城市公益广告中,在研项目有《十二生肖》、《古蜀祭》、《秋江》等,团队依托《十二生肖》项目,与北京华嬉云游文化产业公司签约共建中华民族民俗生肖文化研究中心,进行传统民俗艺术的联合研究,动画片《秋江》作为国内首次将川剧用动画形式表现的作品,受到省内外多家媒体的跟踪报道和广泛赞誉。 团队带头人:王兴国 杨冬
美术理论团队是美术学院教师团队中师资阵容强,学历职称结构优,科研成果比较突出的一支队伍。目前有教师8人,涉及美术学院所开设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中外美术史》、《艺术美学》、《中外艺术史》、《艺术概论》、《新媒体概论》、《设计概论》、《动画概论》等方面课程,学科方向比较齐全。目前有教授1人,副教授2人,讲师5人;学历结构上,有博士4人,硕士3人,本科1人。年龄都属于中青年教师,30-48岁之间,正处于年富力强阶段。该团队除了在教学中承担全院的专业基础理论课外,还承担一部分面向全校的公共课,教学评价一直较好。同时,该团队科研能力十分突出,承担了学院的主要纵向科研项目和大部分高级别论文着述任务。 团队带头人:罗徕 刘遂海
绘画创作团队是美术学院传统美术学科阵营的一支劲旅,涵盖了油画、水粉水彩、国画、书法、漆画、雕塑与陶艺、版画等专业方向,具有较强创作实践能力的教师有20人。其中国家级会员6人,均参加过多次国家级美术、书法权威展览或获奖,在省内外同行中具有一定影响;其余基本为省级会员,也都参加过各类省级重要展览赛事活动。职称结构方面:有正教授4人,副教授4人,讲师10人;年龄结构方面,30-45岁的教师16人,30岁以下的只有1人,这是一支年富力强且具有很强创作实力的团队。在绘画专业教学中,各位教师都能很好结合自己的创作方向,向学生传授紧密结合当代艺术创作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创造能力。教学之余,教师们都积极耕耘,勤于创作,不断推出一批有价值、有影响的作品。 团队带头人:赫荣定
该团队在专业领域业绩显着,有实战型的专业教师15人,其中,正教授1人,副教授6人,讲师8人,队伍年龄梯队结构合理、专业知识互补,主要在艺术设计产业发展和设计人才培养等领域开展研究,逐渐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研究格局,并致力于设计项目开发,积极开展学、研、产,为社会策划、设计的项目数百项,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其中包括《剑南春典藏酒》、《沱牌曲酒》、《茅台系列纪念酒》、《谭木匠》、《鸿基家装》等一批有社会影响的设计作品。同时,该团队已获得省级精品课程1门,校级精品课程2门,出版了《包装设计》、《实用广告设计》等教材,主持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及其他省部级科研课题。引进了富有特色的校企合作实践基地,通过引入企业和科研具体项目,聘请骨干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人员参与实践工作,充分践行了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团队带头人:郑晓东
该团队由一批经验丰富、业绩显着、实战型的专业教师所构成,涵盖景观设计、室内空间设计、环境雕塑以及各类公共设施设计等方向。目前有专业教师11人,其中正教授1人,博士1人,研究生7人。师资队伍整体结构合理,主要在环境艺术设计产业发展和设计人才培养等领域开展研究。团队教师发表论文多篇,出版教材、专着多部,承担设计项目数百件,在国内具有一定的影响。
团队主持完成多项横向及纵向科研课题,包括西藏拉萨城标雕塑《高原之宝》(获得住建部和文化部颁发的“新中国城市雕塑建设成就提名奖”),《龙泉驿区“桃源—香格里拉”景区概念规划》等科研项目,团队成员师生获得多项设计奖。在教学中,该专业教师教学一贯坚持以实践为导向,以市场为目标,强调教学的针对性、学生的参与性和市场的应用性,以引进设计实践项目和教师科研项目进课堂,借助特色的校企合作 “教学实践基地”,培养服务地区经济建设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团队带头人:韩添任
陶艺及综合材料创意团队研究陶艺及综合材料的目的是突破传统艺术对材料的认知,研究新材料和新媒介的运用,进一步拓展艺术创作和艺术设计的表现空间,探索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情感体验。陶艺及综合材料创意是通过对材料的综合利用来体现自我对生活、对社会、对自我的认知和情感,与传统媒介艺术比较,综合材料艺术创意更加关注创作主体个性的多样化和艺术的独特表达。
本团队创意设计涉及造型艺术、包装设计、雕塑艺术、动画创作、陶瓷艺术、环境设计艺术、公共艺术、新媒体艺术等研究领域,团队成员包括绘画,艺术设计和动画等专业教师,科研项目则多数具有交叉专业属性。 团队带头人:许燎源 郭道荣
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团队目前有成员7人,主要涉及设计产业化研究、广告策划、品牌策划、 旅游区产业规划、电子旅游等方向,近年来承担成都市内外系列大型文化旅游规策划及大型文化旅游节庆的策划和执行,主要项目包括:四川省旅游产业设计、成都市龙泉驿区桃源新型社区规划、汶川县漩口镇幸福美丽村寨规划、广东珠海唐家湾国家历史文化名镇文化策划、泸沽湖文化旅游资源开发、青白江特色农产品品牌打造等。
E. 文化贸易统计数据到哪里找
去联合国数据库找 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数据库 联合国服务贸易数据库 但是首先要确定一下文化贸易的范围 因为有很多并没有集中的分类。你必须找到各个文化种类的数据然后进行加总。
有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务两类 你要首先确定这两类。有的需要注册一下,但数据都是免费的。当然,我国新闻出版总署也有一些数据,有一个历年的文化贸易报告。你去维普上搜一下文化贸易相关的论文,上面有数据来源。
F. 成都博物馆开放时间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9:00-20:30(周一闭馆,19:30后停止取票)。
门票:门票免费(凭个人身份证领门票)。
交通信息:
公交:13、30、43、47、64、78路至西御街站。
地铁一号线、二号线至天府广场站,西1(北)出口、西1(南)出口出站。
相关介绍
成都博物馆是成都市规模最大的综合型博物馆,已有五十余年的历史。1958年,成都市地志博物馆筹备委员会成立; 1974年,成都市文物管理处建立;1982年,成都市整合相关文物管理机构组建成都市博物馆, 馆址在成都市东风路大慈寺,1984年正式对外开放;2009年,成都博物馆新馆奠基;2016年6月,成都博物馆新馆建成并开放。
成都博物馆常设展览有《花重锦官城——成都历史文化陈列》、《影舞万象·偶戏大千——中国皮影木偶展》,并将不断推出高水平临展、特展。成都博物馆主要通过文物征集、保护、研究和展示工作,向公众传播成都历史文化,努力为城市提供多元化的公共文化服务。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成都博物馆
G. 成都市文化馆的内容
成都市文化馆全力打造的高水平、纯公益性“金熊猫少儿艺术团”设少儿合唱队和少儿舞蹈队,由少儿艺术编导、全国“群星奖”辅导奖获得者陈铁军任艺术总监,聘请省歌舞剧院、战旗歌舞团专家任教,培训授课等费用全免。该艺术团将作为成都优秀少儿组织团队参加各类文化艺术比赛及访问演出。
作为成都文明形象的重要窗口,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成都百姓的精神家园,成都市文化馆将不断改善服务,努力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成都市文化馆 坚持“人民群众享受基本文化权益”的目标和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任务,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树立“全域成都”的工作理念,发挥引领和指导作用,着力加强创新型工作。立足“由本馆向全市、点上向面上”两个转变,通过运用前期抓策划、中期抓指导、后期抓成效“三段式”主要工作方法,抓住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公共文化服务和免费开放、文艺骨干培训和活动组织、媒体的传播和社会影响四个重点方面,全馆的工作思路有了创新,工作成效取得突破,整体工作得到全面推进,推动了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新发展,拓展了全市公共文化建设的新局面。
一是坚持观念更新,从全局高度把握总体工作。坚持让广大群众享受基本的文化权益“一个目标”,抓住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和建立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两个方面”,突出创新性、广泛性和成效性“三个要点”,提出“文化服务社会化、文化活动品牌化、群众文化专业化、运作方式多元化”的“四化”要求,以及“全社会都是文化阵地”“建没有围墙的文化馆”等新的思维和观点统领全馆工作。二是发挥引领作用,推进基层公共文化阵地建设。全市315 个农村乡镇、文化站(城市街道文化中心)3342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活动室全部建成开放,由政府配套相关设施设备,落实人员和经费,基本实现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的全面覆盖和15分钟市民文化生活圈。三是推进免费开放,拓展社会公益文化服务领域。开办免费培训项目“成都市市民公益艺术培训学校”,常年组织“成都故事·百家谈”市民公益讲座,开展中外民众公益文化交流演出,免费发放各类文艺辅导教材,运用网络将免费演出、培训、讲座普及推广。四是探索联动机制,加强群众文化活动组织。承办两年一次的国际盛会——“成都国际非物质遗产节”重头戏“开幕式暨天府大巡游”,每届均被执委会评为“突出贡献单位”;集歌咏、广场舞和摄影等于一体的“成都风”群众文化系列活动荣获全国群众文化品牌称号;2010年,全市群众文化创作获国家级奖项12项,省级奖项59项。五是组织业务培训,提高基层文化队伍素质。建立“金字塔”型四级辅导模式,全市群众文艺辅导员人数超过12000人;每年组织全市文化馆馆长、乡镇(街道)文化站站长(中心主任)和村(社区)文艺骨干集中业务培训;深入基层开展群众艺术团体辅导,每年举行免费培训班200个,参训文艺骨干达10万余人次,辅导群众近100万人(次);坚持群文理论调研工作,调研成果多次在全国文化馆工作会、全国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工作会等大会上做典型发言。六是着力组织活动,切实推进非遗保护传承。普查全市项目340多项,初步建立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形成了的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走进高校”主题活动,指导成都大学建立全国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青年传播教育基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大学生志愿者社团”,在全国首开了先河;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校园第二课堂”普及教育,编撰非遗辅助课本教材,让非遗教育走进了中小学。七是强化活动传播,扩大工作影响面和知晓率。在主流报纸创办了“报纸上的文化馆”专版和“网络文化馆”,阵地上举办的辅导、展览、比赛、讲座等群众文化活动同步在报纸、网络开展,拓展了公共文化文化空间;开展“文化馆长当导游”“体验成都文化地图一日游”“市民走进特色星级文化站”等系列文化之旅体验活动,组织社会各阶层、各年龄、各行业的市民走进各级文化馆、基层文化站和身边的文化活动室,了解免费开放服务项目,享受免费开放设施,参加公益艺术培训等。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之年,成都市文化馆将围绕成都市的中心工作,树立公共文化创新思维,举“全域成都”之纲,张“公益文化”之目,抓“群众活动”之重,切实把文化馆各项工作做实、做细、做好,为公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H. 成都文化创业产业有哪些项目最好有详细的介绍
“金沙年”
2005年是成都文化的“金沙年”。金沙遗址出土的“太阳神鸟”图案被确定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随后蜀绣“太阳神鸟”又伴“神六”遨游太空……“金沙年”背后是改革的推手。
为“金沙年”开局的音乐剧《金沙》就是改革的产物:利用本土资源、集合文化名人、面向社会融资……《金沙》自2005年4月在北京首演以来,创造成都演艺界的奇迹。
成都大庙会
2003年初,成都市恢复已中断45年的成都大庙会,做大庙会品牌。3年来,成都大庙会接待国内外游客183万余人,实现门票收入1800万元。成都大庙会作为成都文化的品牌,先后到香港、澳门、广州、北京等地举办,有效提升了成都城市和文化的影响力。
锦里
锦里由武侯祠博物馆、博物馆员工、社会资本共同打造,开国内公益性博物馆控股经营性公司之先河。锦里落成两年多来,接待国内外游客400余万人,实现销售收入3500余万元,为社会提供近千个就业岗位,被文化部命名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田园都市文化新坐标
70余米高的烟囱、3米粗的管道、300余亩的厂区内,成都“老东郊工业区”痕迹依旧可寻。高耸的烟囱、林立的厂房、轰鸣的机器——建造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红光厂是成都老东郊工业区的一个标记。“如今,像红光厂这样保存完好的老工厂已寥寥无几。”在成都传媒文投公司看来,与其拆除这些建筑不如就地取材,将现代文明与这些工业元素融合,既尊重历史,也是对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一个美好诠释
中国流行音乐之都
以音乐创意产业为灵魂的“成都东区”,是成都传媒集团调整产业结构,主动进军新文化产业,链接新媒体的重要物理平台。据了解,17万平方米的厂区原址,在未来3至5年内将成为明星资源集聚、音乐产业发展、多元文化互动和新媒体产业接入的创新型文化产业园区。“成都东区”将以原红光电子管厂20万平方米大跨度、高空间的工业旧厂房为文化底蕴和建筑优势,打造音乐产业高度聚焦发展、明星资源汇聚、多元文化互动和新媒体产业接入的创新型文化产业园区,成为全国唯一一家以音乐为核心主题,融汇国际、时尚、经典元素的多元文化体验街区和音乐骨干产业集聚园,此举在国内外均为首创,将形成成都文化创业产业心脏,引领成都现代服务业发展新潮流。同时,还将引入 “国际流行音乐院校年度大奖”“成都国际数字音乐节”等大型音乐盛事永远落户“成都东区”,扩大成都音乐文化在全国的传播影响力,催生相关连带集群产业发展,将成都打造成“中国流行音乐之都”。成都传媒文投公司透露,自“成都东区”项目规划以来,国内外许多知名企业和艺人均表现出浓厚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