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PKPM中,Ast1怎么加到箍筋上比如说1.0-0.5的计算箍筋 vt10-0.2 想把0.2加到箍筋上 我应该按1.2-0.7配吗
确实 这个有争议 但是我一般没有把这个0.2加到里面去 因为有本书上说 这个1.0-0.5已经包含0.2了 但是具体是那本书我忘了 (好像是satwe用户手册?) 而且好像各种后处理软件也是这么算的 (老虎 广厦 pkpm自己的后处理)
❷ 箍筋中 n Asv/BS 是箍筋配筋率,但是Asv/S 指什么
Asv——配置在同一截面内箍筋各肢的全部截面面积,即nAsvl,此处,n为在同一个截面内箍筋的肢数,Asvl为单肢箍筋的截面面积;
s——沿构件长度方向的箍筋间距。
配箍率是影响混凝土构件抗剪承载力的主要因素。控制配箍率可以控制结构构件斜截面的破坏形态,使构件不发生斜拉破坏和斜压破坏。
配筋率是钢筋混凝土构件中纵向受力(拉或压分别计算)钢筋的面积与构件的有效面积之比(轴心受压构件为全截面的面积)。
配筋率是影响构件受力特征的一个参数,控制配筋率可以控制结构构件正截面的破坏形态,不发生超筋破坏和少筋破坏,配筋率又是反映经济效果的主要指标。控制最小配筋率是防止构件发生少筋破坏,少筋破坏是脆性破坏,设计时应当避免。
(2)加算配置箍筋Ayv1是什么扩展阅读:
钢筋混凝土的钢筋最小配筋率是规范规定的。
配筋率是钢筋混凝土构件中纵向受力(拉或压)钢筋的面积与构件的有效面积之比(轴心受压构件为全截面的面积)。受拉钢筋配筋率、受压钢筋配筋率分别计算。钢筋混凝土构件最小配筋率如下:
受压构件:全部纵向钢筋 0.6%;一侧纵向钢筋 0.2%,受弯构件、偏心受拉、轴心受拉构件一侧的受拉钢筋 0.2%。
在混凝土结构中,配箍率是用来体现箍筋相对于混凝土的含量,分体积配箍率和面积配箍率 。 1.概念:
(1)面积配箍率 ρ(sv)(括号内为角标,下同):是指沿构件长度,在箍筋的一个间距S范围内,箍筋中发挥抗剪作用的各肢的全部截面面积与混凝土截面面积b·s的比值(b为构件宽,其与剪力方向垂直的,s为箍筋间距)。
配箍率是影响混凝土构件抗剪承载力的主要因素。 计算公式:ρ(sv)=A(sv)/bs=nA(sv1)/bs 式中:n为发挥抗剪作用的箍筋肢数,A(sv1)为箍筋单肢截面面积,直接按圆形计算。
(2)体积配箍率ρ(v):指单位体积混凝土内箍筋所占的含量,即箍筋体积(箍筋总长乘单肢面积)与相应箍筋的一个间距(S)范围内砼体积的比率。复合箍筋应扣除重叠部分的体积。体积配箍率ρ(v)主要用于保证框架结构梁端部和柱节点区的抗剪能力,并提高构件在地震等反复荷载下的变形能力。
❸ 鲁班的钢筋算量里面,钢筋箍筋的算法有点不懂。
“箍筋属性”这个是更改箍筋的内部组合方式的,选择好组合方式,并点击设为默认,就可以正确计算了,而关闭后又变会原来的样子,其实这只是表面上一样,实际你修改的地方时不会变回来的。
钢筋计算原理
钢筋重量=钢筋长度*根数*理论重量
钢筋长度=净长+节点锚固+搭接+弯钩(一级抗震)
柱
基础层:筏板基础〈=2000mm时, 基础插筋长度=基础层层高-保护层+基础弯折a+基础纵筋外露长度HN/3+与上层纵筋搭接长度LLE(如焊接时,搭接长度为0)
筏板基础〉2000mm时, 基础插筋长度=基础层层高/2-保护层+基础弯折a+基础纵筋外露长度HN/3+与上层纵筋搭接的长度LLE(如焊接时,搭接长度为0)
地下室:柱纵筋长度=地下室层高-本层净高HN/3+首层楼层净高HN/3+与首层纵筋搭接LLE(如焊接时,搭接长度为0)
首层:柱纵筋长度=首层层高-首层净高HN/3+max(二层净高HN/6,500,柱截面边长尺寸(圆柱直径))+与二层纵筋搭接的长度LLE(如焊接时,搭接长度为0)
中间层:柱纵筋长度=二层层高-max(二层层高HN/6,500,柱截面尺寸(圆柱直径))+max(三层层高HN/6,500,柱截面尺寸(圆柱直径))+与三层搭接LLE(如焊接时,搭接长度为0)
顶层:
角柱:外侧钢筋长度=顶层层高-max(本层楼层净高HN/6,500,柱截面长边尺寸(圆柱直径))-梁高+1.5LAE
内侧钢筋长度=顶层层高-max(本层楼层净高HN/6,500,柱截面长边尺寸(圆柱直径))-梁高+LAE
其中锚固长度取值:
当柱纵筋伸入梁内的直径长〈LAE时,则使用弯锚,柱纵筋伸至柱顶后弯折12d,锚固长度=梁高-保护层+12d;当柱纵筋伸入梁内的直径长〉=LAE时,则使用直锚:柱纵筋伸至柱顶后截断,锚固长度=梁高-保护层,
当框架柱为矩形截面时,外侧钢筋根数为:3根角筋,b边钢筋总数的1/2,h边总数的1/2。
内侧钢筋根数为:1根角筋,b边钢筋总数的1/2,h边总数的1/2。
边柱:外侧钢筋长度=顶层层高-max(本层楼层净高HN/6,500,柱截面长边尺寸(圆柱直径))-梁高+1.5LAE
内侧钢筋长度=顶层层高-max(本层楼层净高HN/6,500,柱截面长边尺寸(圆柱直径))-梁高+LAE
当框架柱为矩形截面时,外侧钢筋根数为:2根角筋,b边一侧钢筋总数
内侧钢筋根数为:2根角筋,b边一侧钢筋总数,h边两侧钢筋总数。
中柱:纵筋长度=顶层层高-max(本层楼层净高Hn/6,500,柱截面长边尺寸(圆柱直径))-梁高+锚固
其中锚固长度取值:
当柱纵筋伸入梁内的直径长〈LAE时,则使用弯锚,柱纵筋伸至柱顶后弯折12d,锚固长度=梁高-保护层+12d;当柱纵筋伸入梁内的直径长〉=LAE时,则使用直锚:柱纵筋伸至柱顶后截断,锚固长度=梁高-保护层,
梁
梁的平面表示方法:
集中标注-
1、 梁编号
2、 截面尺寸
3、 箍筋
4、 上部贯通筋或架立钢筋
5、 侧面纵向构造钢筋或受扭钢筋
6、 梁顶面标高高差
原位标注
7、 梁支座上部筋
8、 梁下部钢筋
9、 吊筋、附加钢筋及构造钢筋
钢筋公式
上部通长筋:长度=净跨长+左支座锚固+右支座锚固
当hc-保护层(直锚长度)>=LaE时,取Max(LaE ,0.5hc+5d)
当hc-保护层(直锚长度) <LaE时,必须弯锚,
算法1:hc-保护层+15d
算法2:取0.4LaE+15d
算法3:取Max(LaE ,hc-保护层+15d)
算法4:取Max(LaE ,0.4LaE+15d)
左、右支座负筋:
第一排长度=左或右支座锚固+净跨长/3
第二排长度=左或右支座锚固+净跨长/4
如有第三排筋伸入跨内1/5,如果一共两排,第一排为通长筋,则第二排按LN/3计算
中间支座负筋长度
上排长度=2*净跨长/3+支座宽
下排长度=2*净跨长/4+支座宽
注:净跨长为左右较长的跨
架立筋长度=净跨-左负筋伸入长度-右负筋伸入长度+ 150*2
注:当贯通筋和架立筋同时存在时,搭接值取150MM。
构造筋长度=净跨长+2*15d
抗扭筋长度=净跨长+2*锚固长度
拉筋长度=梁宽-2*保护+2*1.9d+2*max(10d,75mm)
根数=【(净跨长-50*2)/非加密间距*2+1】*排数
当梁宽≤350时,拉筋直径为6mm;梁宽>350时,拉筋直径为8mm。拉筋间距为非加密区箍筋间距的两倍。当设有多排拉筋时,上下两排拉筋竖向错开设置。
下部钢筋
下部通长钢筋长度=净跨长+左支座锚固+右支座锚固
下部不伸入支座钢筋长度=净跨长-0.1*2*净跨长
下部非通长钢筋长度=净跨长+左支座锚固+右支座锚固
箍筋长度=(梁宽-保护层*2 +梁高-保护层)*2+1.9d*2+max(10d,75mm)*2
根数=2*【(加密区长度-50)/加密间距+1】+(非加密区长度/非加密间距-1)
当结构为一级抗震时,加密长度为max(2*梁高,500),当结构为二到四级时,加密长度为max(1.5*梁高,500)
吊筋长度=2*锚固+2*斜段长度+次梁宽度+2*50
斜段角度:高度 主梁高>800mm a为60度
主梁高<=800mm a为45度
板
底筋长度=净长+2*max(支座宽/2,5d)+2*6.25d(一级钢筋)+搭接
根数=(净长-2*50)/间距+1
面筋长度=净长+2*la+2*6.25d(一级钢筋)+搭接
根数=(净长-2*50)/间距+1
la:非抗震; lae:抗震
端支座负筋长度=净长+la+6.25d+(板厚-2*保护层)
根数=(净长-2*50)/间距+1
中间支座负筋长度=左净长+右净长+2*(板厚-2*保护层)
根数=(净长-2*50)/间距+1
分布筋长度=净长-两端端负筋露出长度+2*150
根数=左标注/间距+右标注/间距(不减起步距离,不加1,不减1)
温度筋长度=净长-两端端负筋露出长度+2*150+2*6.25d(一级钢筋)
根数=(净长-两端端负筋露出长度)/间距-1(不减起步距离,不加1,减1)
板中开洞:洞口左端长度=净长-保护层+max(支座宽/2,5d)+6.25d+(板厚-2*保护层)+5d
洞口右端长度:同左端
根数=洞口宽/间距+1
悬挑:悬挑长度(一端在柱子里)=净长+la+(板厚-2*保护层) +6.25d(一级钢筋)
悬挑长度(两端都在板里)=(板厚-2*保护层)+净长+(板厚-2*保护层)+5d
剪力墙钢筋计算
1、暗柱钢筋计算
(A)纵筋长度计算:中间层:
采用绑扎连接时,长度=层高+1.2Lae,采用机械连接(如直螺纹套筒)时,长度=层高-500+500
(B)顶层:
采用绑扎连接时,长度=层高-500-板厚+Lae采用机械连接(如直螺纹套筒)时,长度=层高-500-板厚+Lae
(C)纵筋根数:按图数
(D)箍筋计算:(梁宽 + 梁高 - 4 * 保护层) * 2 + 11.9*d*2+8*d
(E)拉筋长度:墙厚-保护层*2+2d+1.9d*2+max(75,10d)*2
根数:层高/拉筋间距+1(端柱同暗柱)
(2)剪力墙中的暗梁;暗梁纵筋长度=暗梁净长+两端锚固:
(3)箍筋长度=暗梁宽+暗梁高)*2-8*保护层+8*d+2*11.9*d;箍筋根数=暗梁净长/间距+1
(4)剪力墙中的连梁
连梁纵筋长度=洞口宽+左右两边锚固max(Lae,600)
中间层连梁箍筋根数=(洞口宽-50*2)/箍筋配置间距+1
顶层连梁箍筋根数(两端为直锚时)=(洞口宽-50*2/箍筋配置间距+1)+(连梁锚固直段长-100/150+1)*2
连梁箍筋的长度=(梁宽 + 梁高 - 4 * 保护层) * 2 + 11.9*d*2+8*d
(5)拉筋长度= 梁宽-保护层+2*11.9*d+2*d;根数=排数*((洞口宽-100)/间距)
2、墙身水平钢筋(墙端为暗柱)
外侧钢筋=墙长-保护层;内侧钢筋=墙长-保护层+15d
根数:层高/间距+1(暗梁、连梁墙身水平筋照设)
墙身水平钢筋(墙端为端柱
外侧钢筋=墙长-保护层;内侧钢筋=墙净长+锚固长度(弯锚、直锚)
根数=层高/间距+1(暗梁、连梁内水平筋照设
墙身纵筋计算
• 基础插筋=弯折长度a+锚固竖直长度h1+搭接长度1.2LaE或非连接区500
• 中间层纵筋=层高+搭接长度1.2LaE或非连接区500
• 顶层纵筋=层高-板厚+锚固
• 根数=(墙净长(墙长-暗柱截面长)-2*s/2)/间距
3、墙身垂直钢筋
(1)墙身竖向分布钢筋根数=墙身净长-1个竖向间距s/2(或2*50)/竖向布置间距+1
墙身垂直分布筋是从暗柱或端柱边开始布置
(2)遇有洞口时,需要分段计算根数
墙梁钢筋与墙身钢筋的关系
当设计未注明时,侧面构造纵筋同剪力墙水平分布筋;拉筋直径:当梁宽≤ 350时为6mm,梁宽>350时为8mm,拉筋间距为两倍箍筋间距;当连梁截面高度>700时,侧面纵向构造钢筋直径应≥10mm,间距应 ≤200。
❹ 什么是配箍特征值
配箍特征值是用来控制单位体积内的箍筋量。配箍特征值=配箍率X钢筋强度/混凝土强度,用来控制单位体积内的箍筋量,这个值比最小配筋率控制的范围扩大到高强砼和高强钢筋。
配箍特征值=配箍率X钢筋强度/混凝土强度,用来控制单位体积内的箍筋量,这个值比最小配筋率控制的范围扩大到高强砼和高强钢筋。
(4)加算配置箍筋Ayv1是什么扩展阅读
主要作用
1、面积配箍率 ρ(sv):体现抗剪要求,要求ρ(sv)≥ρ(sv,min )
2、体积配箍率 ρ(v):体现柱端加密区箍筋对砼的约束作用。ρ(v)≥ρ(v,min)=λ(v)f(c)/f(yv) ,式中:λ(v)为最小配箍特征值,f(c)为混凝土的轴心抗压强度,f(yv)为箍筋的屈服强度设计值。
❺ 箍筋的配筋率是如何定义的
在
混凝土结构
中,配箍率是用来体现箍筋相对于
混凝土
的含量,分
体积
配箍率和
面积
配箍率
。
1.概念:
(1)面积配箍率
ρ(sv)(括号内为角标,下同):是指沿
构件
长度
,在箍筋的一个
间距
S
范围
内,箍筋中发挥抗剪作用的各肢的全部
截面面积
与混凝土截面面积b·s的比值(b为构件宽,其与
剪力
方向垂直的,s为箍筋间距)。配箍率是影响混凝土构件抗剪承载力的主要因素。
计算公式:ρ(sv)=A(sv)/bs=nA(sv1)/bs
式中:n为发挥抗剪作用的箍筋肢数,A(sv1)为箍筋单肢截面面积,直接按
圆形
计算。
(2)体积配箍率ρ(v):指单位体积混凝土内箍筋所占的含量,即箍筋体积(箍筋总长乘单肢面积)与相应箍筋的一个间距(S)范围内砼体积的
比率
。复合箍筋应扣除重叠部分的体积。体积配箍率ρ(v)主要用于保证
框架结构
梁端部
和柱
节点区
的
抗剪能力
,并提高构件在地震等反复
荷载
下的变形能力。
计算公式:ρ(sv)=∑ni*A(sv)Li/Acor*s
式中:ni:一个方向箍筋的肢数,Li:相对ni方向的箍筋的肢长,Acor:箍筋核心区的面积,s:箍筋间距。
2.作用:
(1)面积配箍率
ρ(sv):体现抗剪要求,要求ρ(sv)≥ρ(sv,min
)
(2)体积配箍率
ρ(v):体现柱端加密区箍筋对砼的约束作用。ρ(v)≥ρ(v,min)=λ(v)f(c)/f(yv)
,式中:λ(v)为最小配箍特征值,f(c)为混凝土的
轴心
抗压强度,f(yv)为箍筋的
屈服强度
设计值。
3.
配箍率与
配筋率
的区别
(1)配箍率是影响混凝土构件抗剪承载力的主要因素。控制配箍率可以控制
结构构件
斜截面的破坏
形态
,使构件不发生斜拉破坏和斜压破坏。
(2)配筋率是钢筋混凝土构件中纵向受力(拉或压分别计算)钢筋的面积与构件的有效面积之比(轴心受压构件为全截面的面积)。配筋率是影响构件受力
特征
的一个
参数
,控制配筋率可以控制结构构件正截面的破坏形态,不发生
超筋
破坏和少筋破坏,配筋率又是反映经济效果的主要指标。控制
最小配筋率
是防止构件发生少筋破坏,少筋破坏是
脆性
破坏,设计时应当避免。
❻ 建筑钢筋工程箍筋的准确计算规则
编制预算时,钢筋工程量可暂按构件体积(或水平投影面积、外围面积、延长米)×钢筋含量;结算时按设计要求,无设计按下列规则计算。
(一)一般规则:
1、钢筋工程应区别现浇构件、预制构件、加工厂预制构件、预应力构件、点焊网片等及不同规格分别按设计展开长度(展开长度、保护层、搭接长度应符合规范规定)乘理论重量以吨计算。
2、计算钢筋工程量时,搭接长度按规范规定计算。当梁、板(包括整板基础)Φ8以上的通筋未设计搭接位置时,预算书暂按8m一个双面电焊接头考虑,结算时应按钢筋实际定尺长度调整搭接个数,搭接方式按已审定的施工组织设计确定。
3、先张法预应力构件中的预应力和非预应力钢筋工程量应合并按设计长度计算,按预应力钢筋定额(梁、大型屋面板、F板执行Φ5外的定额,其余均执行Φ5内定额)执行。后张法预应力钢筋与非预应力钢筋分别计算,预应力钢筋按设计图规定的预应力钢筋预留孔道长度,区别不同锚具类型分别按下列规定计算:
(1)低合金钢筋两端采用螺杆锚具时,预应力钢筋按预留孔道长度减350mm,螺杆另行计算。
(2)低合金钢筋一端采用墩头插片,另一端螺杆锚具时,预应力钢筋长度按预留孔道长度计算。
(3)低合金钢筋一端采用墩头插片,另一端采用帮条锚具时,预应力钢筋增加150mm,两端均用帮条锚具时,预应力钢筋共增加300mm计算。
(4)低合金钢筋采用后张砼自锚时,预应力钢筋长度增加350mm计算。
4、电渣压力焊、锥螺纹、套管挤压等接头以“个”计算。标底、标书中,底板、梁暂按8m长一个接头的50%计算;柱按自然层每根钢筋1个接头计算。结算时应按钢筋实际接头个数计算。
5、桩顶部破碎砼后主筋与底板钢筋焊接分别分为灌注桩、方桩(离心管桩按方桩)以桩的根数计算。每根桩端焊接钢筋根数不调整。
6、在加工厂制作的铁件(包括半成品铁件)、已弯曲成型钢筋的场外运输按吨计算。各种砌体内的钢筋加固分绑扎、不绑扎应分别按吨计算。
7、砼柱中埋设的钢柱,其制作、安装应按相应的钢结构制作、安装定额执行。
8、基础中钢支架、预埋铁件的计算:
(1)基础中,多层钢筋的型钢支架、垫铁、撑筋、马凳等按已审定的施工组织设计合并用量计算,执行金属结构的钢托架制、安定额执行(并扣除定额中的油漆材料费58.18元/t)。现浇楼板中设置的撑筋按已审定的施工组织设计用量与现浇构件钢筋用量合并计算。
(2)预埋铁件、螺栓按设计图纸以吨计算,执行铁件制安定额。
(3)预制柱上钢牛腿按铁件以吨计算。
(二)钢筋保护层、锚固、搭接、直(弯)、弯钩、圆桩、柱螺旋箍筋及其它长度的计算:
1、受力钢筋砼保护层C最小厚度(以钢筋外边缘算起)应符合表1的规定,且不应小于受力钢筋的直径。
2、钢筋的锚固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受拉纵向钢筋应符合表2的规定。
(1)框架梁的上部纵向钢筋在中间层端节点内锚固长度,除符合表2的要求外,并应过节点中心线,当上部纵向钢筋在端节点内水平锚固长度不够时,应沿柱节点外边向下弯折,按图1的要求配置。
(2)下部纵向钢筋伸入支座或中间节点范围内的锚固长度(LS)可按下列规定取用:
(a)当为简支梁、连续梁、次梁时,其伸入的锚固长度应符合:当Ⅰ级钢时≥15d,当Ⅱ级钢时≥12d。
(b)当为框架梁时,其伸入的锚固长度(La)不应小于表2规定的数值。
(3)框架顶层端节点内的钢筋配置,除满足以上要求外,还应满足图2的要求。
注:
①当月牙纹钢筋直径d>25mm时,其锚固长度应按表中数值增加5d采用;
②当螺纹钢筋直径d≤25mm时,其锚固长度应按表中数值减少5d采用;
③当混凝土在凝固过程中易受扰动时(如滑模施工),受力钢筋的锚固长度宜适当增加;
④在任何情况下,纵向受拉钢筋的锚固长度不应小于250mm。
3、钢筋的搭接接头,图纸无具体要求时,可按下列规定进行计算:
(1)采用搭接焊时,双面焊搭接长度不小于5d,单面焊搭接长度不小于10d。
5、箍筋末端应作135°弯钩,弯钩平直部分的长度e,一般 不应小于箍筋直径的5倍;对有抗震要求的结构不应小于箍筋直径的10倍。
当平直部分为5d时,箍筋长度L=(a-2c+2d)×2+(b-2c+2d)×2+14d;
当平直部分为10d时,箍筋长度L=(a-2c+2d)×2+(b-2c+2d)×2+24d。
6、弯起钢筋终弯点外应留有锚固长度,在受拉区不应小于20d;在受压区不应小于10d。弯起钢筋斜长按表4系数计算。
7、箍筋、板筋排列根数=,但在加密区的根数按设计另增。
上式中L=柱、梁、板净长。柱梁净长计算方法同砼,其中柱不扣板厚。板净长指主(次)梁与主(次)梁之间的净长。计算中有小数时,向上舍入(如:4.1取5)。
8、圆桩、柱螺旋箍筋长度计算:
上式中:
D=圆桩,柱直径,C=主筋保护层厚度,d=箍筋直径,h=箍筋间距,n=箍筋道数=桩,桩中箍筋配置长度÷h+1
9、其它:有设计者按设计要求,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按下列规定计算:
(1)柱底插筋
(2)斜筋挑钩
❼ 箍筋支数公式最后加1的含义
最后加上1 你可以这么理解 箍筋就像是尺子上的刻度线 前面算的只是 刻度线之间的段数 最后我们要箍筋的支数 所以 要加1
❽ 箍筋单根下料长度计算公式及过程详解
箍筋长度计算方法与公式
一般的算法是箍筋长度=(梁宽-保护层*2 +梁高-保护层*2)*2+1.9d*2+max(10d,75mm)*2
具体:
1、如果按实计算及下料长度,那么算法是:
(1) 90/90的箍筋钢筋计算公式为:
箍筋内皮周长-5个90°弯钩内皮差(0.288d)+2个弯钩处的平直段长度(10d>75mm时,平直长度为10d,10d<75mm时,平直长度为75mm)
即在钢筋规格为10d>75mm时,箍筋长度=构件周长-8保护层厚度+18.56d,钢筋规格为10d<75mm,即箍筋直径为6mm时,箍筋长度=构件周长-8保护层厚度+141.36
(2)90/180的箍筋钢筋计算公式为:
箍筋内皮周长-4个90°弯钩内皮差(0.288d)+1个180°弯钩中心线长+2个弯钩平直段长度(10d>75mm时,平直长度为10d,10d<75mm时,平直长度为75mm)
即在钢筋规格为10d>75mm时,箍筋长度=构件周长-8保护层厚度-28.268d,钢筋规格为10d<75mm,即箍筋直径为6mm时,箍筋长度=构件周长-8保护层厚度+199.61
(3)135/135的箍筋钢筋计算公式为:
箍筋内皮周长-3个90°弯钩内皮差(0.288d)+2个135°弯钩中心线长(135°弯钩中心长度=3π/4*(R+d/2),R=2.5d)+2个弯钩平直段长度(10d>75mm时,平直长度为10d,10d<75mm时,平直长度为75mm)
即在钢筋规格为10d>75mm时,箍筋长度=构件周长-8保护层厚度+33.266d,钢筋规格为10d<75mm,即箍筋直径为6mm时,箍筋长度=构件周长-8保护层厚度+229.6,箍筋内皮周长长度=2*(H-2bhc)+2*(B-2bhc)=2(H+B)-8bhc(即构件周长-8个保护层)
(8)加算配置箍筋Ayv1是什么扩展阅读
以梁箍筋为例
计算思路为箍筋长度=(梁宽-保护层*2 +梁高-保护层*2)*2+11.9d*2+8d
11.9D实际上是弯钩加上量度差值的结果,我们知道弯钩平直段长度是10D,那么量度差值应该是1.9D,8d是因为扣减保护层时,都是扣至受力钢筋的外皮,箍筋自身的钢筋还存在一定的长度,预算中计算箍筋长度时,都是按照外皮计算的,箍筋四条边多减掉了8d(每边2d),所以我们在计算的时候还得加回来。
❾ 不太会求箍筋个数,书上给的公式是:个数=(箍筋配置段长度/箍筋间距)+1 书上有个题目的答案一直想不通
3900是梁总长,25是混凝土保护层的厚度,*2是两端对称,100是加密箍的间距,200是箍筋的间距,对着图,就可以算出箍筋的数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