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疫情下医疗资源如何分配
1.在疫情流行期间,将稀缺资源分配给第一线的医务人员、疾控人员和基本社会服务人员(维持社会正常运转必需的人员),不但将使人员个体受益,而且使病人、其他社会成员和作为一个整体的社会大为受益。否则就没有人去做疫情引起的治疗、护理...
2.目前还没有针对新冠病毒肺炎安全而有效的特效药,大多数治疗用药仅是支持性和缓解症状的,但呼吸器是抢救危重病人的重要设备,往往在疫情暴发时特别稀缺。有时也会产生肺移植手术的需要,对这些药物和疗法的分配和使用,则必须根据该病人...
❷ 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提高农村医疗服务水平的对策的建议
1.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农村医疗设施条件。基本设施的匮乏,严重降低了农村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因此需要尽快完成农村三级医疗服务机构的标准化建设。各地要在争取中央支持的同时,努力加大各级财政投入力度,统筹安排,分步实施,争取3—5年内基本完成县、乡两级医疗卫生机构改造建设任务。对村卫生室的建设要采取政府投入与引入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方式,多形式、多渠道筹措资金,努力实现基本设施的达标。以此增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服务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2.建立权责明晰的分工协作机制。农村医疗服务具有层次性和地域性特征。从分类供给和公平效率原则出发,中央或地方政府单方面的大包大揽都是没有效率的,而且最终会因为财力所限而影响公平。因此,农村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必须要按照农村公共服务产品自身的特征,建立一个合理的分工机制。一方面要按受益范围的大小,划分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间的权责。 3.建立和完善经费保障机制。一是加快乡镇卫生院人员工资上划工作,并将人员经费和业务经费统一纳入预算安排。二是提高补助标准,使农村医疗服务机构能够正常运转,并调动从业人员的积极性。中长期来看,首先要理顺农村公共医疗服务的事权与财权关系,明确各级政府应该承担的事权范围与责任。其次要规范和完善转移支付制度。上级委托基层政府执行的项目,必须全额转移支付经费;并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比重,使基层政府能够因地制宜调剂使用经费,保证重点支出需要。再次要完善分税制体制。合理划分税种与财力。赋予基层政府自我发展、自我调节的能力。促进形成良性循环。 4.加强农村医疗服务队伍建设。一是严把“进人关”,今后新聘用人员,应由县级政府(或更高一级政府)面向全社会统一招考。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应往届大中专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二是实行从业资格认证制度。对不具有相应技术资格的人员,规定合理的时间让其补修、补考以获得相应资格,如果在规定时间内仍达不到要求的,限期调离技术岗位或解除劳动关系。三是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将培训费列入预算,在财力上保证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对技术人员要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专业培训,选拔优秀人才到省级医院进修,开展城乡医院间交流任职等方式,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四是在职称、工资等个人待遇方面对农村医疗卫生人员制定优惠政策,留住优秀人才。 5.改革与创新农村医疗卫生管理体制。一是建立权责明确、规范有序的运行机制。县级卫生机构主要承担农村预防保健、基本医疗、基层转诊、急救以及基层卫生人员的培训及业务指导职责;乡镇卫生院主要承担公共卫生服务职能。综合提供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等服务;村卫生室主要承担预防保健任务,提供常见疾病的初级诊治。二是改变农村医疗机构的用人机制。要按照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的要求,打破乡镇卫生院现有人员身份界限,实行全员聘用、合同制管理,院长实行公开选拔和任期目标责任制管理。乡镇卫生院的专业人员、管理人员、后勤人员要有严格的比例限制,控制非专业人员涌人。三是完善收入分配机制。医务人员的收入不能同医疗服务收入挂钩。要实行岗位工资和绩效相结合的制度,优劳优得、多劳多得,从根本上扭转医疗机构过度创收的局面。四是完善监管机制。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建设,依法打击和取缔非法行医、无证生产经营药品器械等违法活动,让农民得到安全有效的医疗服务。
❸ 中国医疗资源该如何优化配置
第一个方面是,医疗资源的分配在城乡之间差距极大。城乡居民在保健服务利用和健康水平方面存在的差距。据调查,占总人口30%的城市人口享有80%的卫生资源配置,占总人口70%的农村人口享有20%的卫生资源配置,87%的农民是完全靠自费医疗的。据卫生部基层卫生组织的有关资料显示,农村36%的患病农民应就诊而未去就诊,65%的患病农民应住院而未去住院,这种情况比往年都有所增加。在农民陷于贫困的几种原因中,生病是很重要的一条。如果一个农民得了重病,则不但使全家债台高筑,沦为绝对贫困,甚至连累相关的亲戚都受到影响。因此,有不少农民一旦有病,就只有听天由命,自生自灭。原因不用说,一是农民没有医疗保障,全靠自费,二是农村没有像样的医疗机构和人员,三是药费和治疗费用太高。
第二个方面是,医疗资源的分配,在阶层之间也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提供的官方数据显示,到目前为止,中国享有医疗卫生保障的人只占15%,85%的人没有医疗卫生保障。这85%没有保障的人群中,主要就是处于社会贫困阶层的人。国家公务人员都有公费医疗,尤其是,国家还有一个庞大的高干特殊保健群体。这个高干医疗保健,更是耗费是社会巨大的医疗资源。公费医疗制度对各类职工拨款标准不一,差异巨大,全国政协委员郑楚光2000年在两会提案中以湖北的例子说,湖北省公费医疗拨款省市机关部600元/人·年,正厅以上干部8000元/人·年。而据监察部,审计署、卫生部于去年3月中旬的统计报告披露:地厅级干部年公费医疗保健开支中,整容、美容、保健仪容,占65%以上。目前,享有省部级医疗保健的高干及其配偶也利用便利条件享受高干医疗保健。这样又造成医疗资源的极大浪费。而有些地方如甘肃和江苏,为了表示对优秀私人企业家的关怀,把一些私人企业家也纳入享受高干医疗保健的行列。
❹ 从卫生资源配置角度,试述卫生服务需求与需要之间的关系
从第五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看我国居民医疗卫生服务需要量持续增加,慢性疾病患病率快速上升;,卫生服务需求与卫生服务利用随之增长,经济原因阻碍医疗服务利用的状况有所缓解。
理论上讲,人们的卫生服务需要如果都能转化为需求,需求就有可能通过对卫生服务的实际利用得到满足,但是现实情况并非如此。一方面,人们可能由于经济承受能力有限等前述的种种主观和客观原因,不能使需要转化为需求而未去寻求卫生服务利用;
另一方面,事实上由于卫生资源有限、配置不合理,存在服务质量差、效率低、资源浪费以及享受公费和劳保医疗的病人过度利用和超前消费医疗服务的现象,无论是由需要转化而来的需求,还是没有需要的需求,都难以得到满足,实际满足与否及其满足程度取决于卫生服务的供给量。
❺ 如何进行需求侧改革,来优化现有医疗资源的配置与利用
第一个方面是,医疗资源的分配在城乡之间差距极大。城乡居民在保健服务利用和健康水平方面存在的差距。据调查,占总人口30%的城市人口享有80%的卫生资源配置,占总人口70%的农村人口享有20%的卫生资源配置,87%的农民是完全靠自费医疗的。据卫生部基层卫生组织的有关资料显示,农村36%的患病农民应就诊而未去就诊,65%的患病农民应住院而未去住院,这种情况比往年都有所增加。在农民陷于贫困的几种原因中,生病是很重要的一条。如果一个农民得了重病,则不但使全家债台高筑,沦为绝对贫困,甚至连累相关的亲戚都受到影响。因此,有不少农民一旦有病,就只有听天由命,自生自灭。原因不用说,一是农民没有医疗保障,全靠自费,二是农村没有像样的医疗机构和人员,三是药费和治疗费用太高。
第二个方面是,医疗资源的分配,在阶层之间也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提供的官方数据显示,到目前为止,中国享有医疗卫生保障的人只占15%,85%的人没有医疗卫生保障。这85%没有保障的人群中,主要就是处于社会贫困阶层的人。国家公务人员都有公费医疗,尤其是,国家还有一个庞大的高干特殊保健群体。这个高干医疗保健,更是耗费是社会巨大的医疗资源。
❻ 卫生资源优化配置必须坚持哪些原则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我国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基本原则、重大 举措和目标任务,指明了医疗卫生改革的方向.为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不断发展卫生事业,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就 必须公平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坚持以人为本,维护人民健康权益,坚持公平优先,公平与效率相统一,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坚持以农村卫生工作为重 点,坚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分阶段实现卫生服务的目标.
❼ 微观卫生资源分配坚持的伦理原则和做法是什么
卫生资源的微观分配是指卫生机构、卫生人力、卫生经费等基本卫生资源在卫生需求结构中的配置以及卫生稀有资源在临床诊疗活动中的需求分配。
微观卫生资源公正问题:是指卫生管理部门和卫生管理人员做出卫生资源微观分配的决定时的公正原则。尤其是在卫生资源不足或涉及稀有资源时,必须坚持两个伦理原则:公正和效用。公正原则就是形式和内容上的公正,效用原则就要考虑治疗后病人的生命质量或病人对社会的可能贡献。微观分配可以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按医学标准筛选,排除医学上不可接受的侯选治疗对象。这要考虑年龄、并发症、成功的希望和可能、预期寿命等因素;第二阶段根据社会价值伦理原则进行选择:
一是回顾性原则,照顾到病人过去的社会贡献。
二是前瞻性原则,在诊疗中考虑到病人未来对社会的作用。
三是家庭角色原则,一个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负担者,应该优于其他家庭角色。
四是科研价值原则,罕见病人应该优先于常见病,有科研价值的优先于一般病人。然而,在目前我国卫生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应区别基本医疗保健需要和非基本医疗保健需要。应尽量使每个公民享受公正的基本医疗保健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