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数据仓库 » 中国气象共享数据库
扩展阅读
webinf下怎么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垒机怎么打开web 2023-08-31 21:54:11

中国气象共享数据库

发布时间: 2022-07-07 03:51:27

Ⅰ 怎么买气象站数据

不用花钱的,在中国气象共享数据库可以查到的。
只是中国的,在中国气象共享数据库就可以下载到任何省份每个地点长达50多年的数据。
你如果在网站注册,那么只能获得全国100多个标准站点的日气象数据,而如果你进行了书面申请,好像不花钱,可以获得更多的(好像是七八百个)气象站点50多年的日气象数据。

Ⅱ 什么叫气象强国

1949年12月8日,中国气象局的前身中央军委气象局成立。新中国气象事业的70年,由此写下浓墨重彩的第一页。

从21人的延安清凉山气象训练队到如今十余万之众的高素质气象人才队伍,从观测预报服务业务基础薄弱到气象现代化整体水平迈入世界先进行列,从以服务国防为主到走入寻常百姓家,历经巨变的新中国气象事业,始终深深植根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火热实践。

我国地处东亚季风气候区,幅员辽阔,天气、气候复杂多变,是世界上各类气象灾害多发的国家之一。曾经,全国气象台站只有101个,寥若晨星;气象仪器设备简陋,几乎全部依赖进口;气象专业技术人才短缺,全国仅600多人……新中国气象事业,从70年前的“一穷二白”艰难起步。

1969年年初,一场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席卷长江、黄河流域,从华东到中南地区,有线通信全部阻断,黄河以南的铁路交通完全中断……1月29日,周恩来总理紧急召集邮电、铁道、气象等部门研究应对。彼时,气象监测资料缺乏、预报提前量有限,且关键信息常被西方国家“卡脖子”。周恩来总理连叹“落后”,语气坚定地说——“要搞我们自己的气象卫星!”

2018年9月,同样是一场气象灾害——超强台风“山竹”接连登陆菲律宾、中国并影响越南。随着菲律宾和越南先后发出申请,来自中国的风云气象卫星加密观测数据,实时传往两国,成为菲越两国防灾救灾的第一手参考。目前,我国成功发射了17颗风云系列气象卫星,7颗在轨运行,点亮了广袤无垠的太空,为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内2500多个用户提供服务,成为“一带一路”建设又一张闪亮的中国名片。

从“一片空白”到“惠及全球”,风云气象卫星的成长与蜕变,折射出一部中国气象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跨越史。70年来,我国以气象现代化建设为抓手提高预报预测准确率,技术跨越升级,产品推陈出新。从以手工绘制天气图为主,发展到以自主创新的数值预报为主、多种方法综合运用,人机交互一键式发布风险预警;从传统单一天气预报发展到面向多领域的影响预报。“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覆盖最全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和先进的气象信息系统,建成了无缝隙智能化的气象预报预测系统。”中国气象局局长刘雅鸣说。

一秒钟,气象部门高性能计算机的峰值运算速度达8千万亿次;一分钟,探空气球可爬升400米,无人机可观测边界层15种气象要素;十分钟,预警信息可传达至86%的老百姓,重大灾害预警不留盲区;一小时,天气雷达能完成10次扫描,智能网格天气预报结论可更新6次……事业发展的明快律动,让人无时无刻不感受到气象现代化建设、科技创新带来的惊喜。

随着气象预报预测的准确性、提前量、精细化和智能化水平显着提升,无数气象工作者前赴后继,为推动气象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交出了一份优秀的答卷:

现有地面气象观测站7万多个,全国乡镇覆盖率达99.6%, “天—地—空”一体化综合气象观测网络越织越密;建成了海量气象数据库和国产超级计算机系统,每日新增气象数据量是建国初期的100多万倍。气象数据率先向国内外全面开放共享,中国气象数据网累计用户突破30万,海外注册用户遍布70多个国家,累计访问量超过5.1亿人次;全国暴雨预警准确率达88%,强对流预警时间提前至38分钟,可提前3至4天对台风路径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报。2017年中国气象局成为世界气象中心,标志着我国气象现代化整体水平迈入世界先进行列……

党的十八大至今,提质增效。气象现代化建设紧紧围绕服务保障国家重大战略展开,具有中国特色的气象服务体系焕发强大能量,开启迈向现代化气象强国的新征程。它在超强台风、低温雨雪冰冻等一次次重大自然灾害抢险救灾中百炼成钢,也为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活动增光添彩;它曾在载人航天、三峡工程等重大工程中保驾护航,也持续为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添砖加瓦。

“一年四季不放松,每个天气过程不放过。”面向人民美好生活,一代代气象人围绕人民群众衣食住行健康等多元化服务需求,创新气象服务业态和模式,打造“中国天气”服务品牌。在砥砺奋进中开拓,于奋起直追中超越,承载壮阔70年的艰辛探索,气象现代化建设迈出的每一个步伐,都铿锵有力。初心铸就伟业,凝聚中国气象智慧的巨轮将驶向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

Ⅲ 钓鱼岛天气预报从哪一年开始预报的

2012年9月11日
依据2012年9月10日中国政府宣布的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领海基线,9月11日起,中央气象台把钓鱼岛及周边海域的天气预报纳入到国内城市预报中,并在新闻联播《天气预报》节目里播出,中国天气网也于11日晚上线发布钓鱼岛天气预报。
自9月11日起,中央气象台在国内城市预报中发布钓鱼岛及周边海域的天气预报,内容包括温度、湿度、风速、风向、降雨量等气象要素。预报除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外,还将通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气象局门户网站、中国天气网、中国气象报、海洋气象广播电台等渠道进行发布。中国气象局通过国家级天气预报共享数据库提供钓鱼岛(区站号58981,经度123°28‘E,纬度25°44’N,海拔362米)的0至168小时天气预报产品,供全国共享及对外发布时使用。此外,中国气象局还将根据各方需求,不断提升包括钓鱼岛及周边海域在内的气象预报精细化水平。

Ⅳ 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的气象数据怎么下载呢

你需要什么卫星数据?不一定非要从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网站下载,中国的卫星数据的开放性太差了,你告诉我你需要什么样的卫星数据我能告诉你在哪里能下到

Ⅳ 气象资料数据信息的生产与服务机构

(一)气象资料生产与分类

气象数据资料信息主要由国家和地方各级气象信息中心收集管理。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利用气象仪器、气象雷达、气象火箭、气象卫星及其他遥感、遥测设备对大气进行综合观测,并用计算机对所获资料进行整理。在各个地方还有大量气象人员收集气象信息。

气象数据是指我国按照气象业务要求布设的各类气象台站(含气象卫星)观测、积累的及利用各种途径收集、存档的各种载体形式的气象资料及其整编、分析成果。

按照国家和中国气象局保密规定,气象数据的共享和提供利用划分保密的等级包括绝密、机密、保密、内部、公开五级。根据气象数据内容属性或特征,按一定的原则和方法进行区分和归类,气象数据具体分成了15类:高空气象资料、地面气象资料、气象辐射资料、海洋气象资料、农业气象资料、冰雪圈资料、大气化学与大气物理资料、水文气象资料、日地物理资料、分析资料、气象灾害资料、历史及替代资料、土壤与植被资料、雷达资料以及卫星资料。

(二)气象资料的服务机构

由于服务机构的不同,气象资料数据信息的服务内容不一样。当前,气象资料数据信息服务的提供者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即中国气象局公共服务中心、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以及中国气象局图书馆。中国气象局公共服务中心主要是在线提供天气信息、灾害预警、气象科学知识、气象政策信息、气象产品信息等资料的浏览、下载,国家气象中心主要是在线或离线提供各类气象科学数据资料。中国气象局图书馆的服务内容主要有:专题服务包括科技查新、定题服务、图书馆文献资料通讯、中国暴雨动态、城市环境动态,特色馆藏包括WMO出版物、AMS连续出版物;顾客天地包括咨询台、图书荐购、常用科学数据、世界主要城市气象数据;网络导航包括网上数据库连接、专业图书馆连接、气象类教育机构连接;书刊检索包括馆藏书刊检索、维普中文期刊、MGA文摘数据库、全国期刊联合目录、中文气象科技文献和气象期刊文摘;数字资源包括书生电子图书、AMS会议全文数据库、AMS期刊全文数据库等。

1.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是中国气象局直属事业单位,承担着国家级气象基础信息、计算机、骨干网络和通信资源的运行、管理、维护、建设及服务任务,同时它还承担着WMO亚洲区域气象通信中心、北京高性能计算机应用中心、中国气象局气象档案馆和世界数据中心气象学科中国中心[WDC-D(M)] 的任务,与北京高性能计算机应用中心实行一个机构、两块牌子。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气象资料室(以下简称“气象资料室”)与中国气象局气象档案馆、世界数据中心气象学科分中心(北京)[WDC(M)for Beijing]是“一个单位,三块牌子”,是全国气象数据中心,也是国家专业档案馆之一,隶属于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作为中国气象学科的国家级数据中心,负责中国气象局国家级高性能计算机系统、骨干计算机网络系统、CMA-Internet系统和气象通信网络系统的运行、管理、维护、建设和服务;负责承担全国和全球范围的气象数据及其产品的收集、处理、存储、检索和服务;研究与应用最新数据处理技术;加工和开发各类气象数据产品;承担国家级气象档案馆的任务职责,负责全国气象记录档案和工作档案的收集、归档、管理和服务;承担数据和档案业务对省级的技术指导。各省级气象资料室开展本辖区范围的气象资料社会化服务,及时向国家气象数据中心上报气象数据等具体业务。

2.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2008年5月成立的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主要负责国家级媒体气象服务和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服务以及全国公共气象服务的业务技术指导等任务。下设三个管理机构和产品服务室、网络服务室、科普宣传室三个业务机构,承担国家级公共气象信息收集、产品加工、制作和服务;气象预警信息发布服务;全国公共气象服务业务系统建设;中国天气网、中国兴农网等公共气象服务门户网站的建设与运行管理;科普宣传以及公共气象服务效益评估、公众满意度调查等业务。为各级政府、公众、行业和专门顾客提供优质的气象服务,不断提高气象服务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贡献。

3.中国气象图书馆

中国气象局图书馆现已发展成为全国气象专业文献收藏中心和气象专业文献检索中心。中国气象局图书馆的职能与任务是全面收藏国内外(尤其是国外)气象专业的各种出版物(期刊、图书、技术报告、会议文集、WMO出版物、电子出版物);利用各种手段(传统借阅、刊物编辑、计算机检索、网络服务)向全国气象部门及国家有关部门(海洋、农业、环境、民航和大学等)的科研、业务单位提供专业文献信息服务。图书馆现有藏书20余万册,其中中文图书10万余册,期刊1000余种;其中外文期刊700余种,中文期刊300余种,馆藏书刊70%为外文书刊,语种包括英语、日语、俄语、德语、法语等,馆藏书刊覆盖了80%的专业出版物。读者凭个人有效证件办理借书证,即可入馆借阅。

近年来图书馆引进了荷兰Kluwer Online外文期刊数据库、ScienceDirect外文期刊数据库、书生中文电子图书、清华同方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文摘等网络数据库,开发了中文气象科技文献库、外文气象期刊文摘库、美国气象学会会议文集数据库等多种文献数据库,图书馆馆藏书目资源信息也通过网络为顾客提供便捷的信息检索与文献提供服务。

Ⅵ 需要中国辐射日值数据集,请求支援,中国气象数据库普通用户下载不了

该数据,需要中国辐射日值数据集,请求支援中国气象数据库房普通用户下载不了?

Ⅶ 中央气象台的相关新闻

将钓鱼岛天气预报纳入预报:
新华网北京2012年9月11日电,依据2012年9月10日中国政府宣布的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领海基线,自2012年9月11日起,中央气象台把钓鱼岛及周边海域的天气预报纳入到国内城市预报中,并将在新闻联播《天气预报》节目里播出。
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钓鱼岛附近海域也是中国的传统海疆,中国对此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中国气象局承担着管理全国陆地、江河湖泊及海上气象情报预报警报等责任,气象部门开展钓鱼岛及周边海域的气象服务在历史上由来已久。
提供钓鱼岛及周边海域的天气预报是中国气象局的一项重要职责,也是世界气象组织赋予作为区域专业气象中心之一的国家气象中心的一项重要责任。钓鱼岛及周边海域是各种海洋灾害频发的海域,也是中国渔民的传统作业渔场。长期以来,福建、广东等沿海气象部门通过提供及时、准确的海洋气象预报,为指导防台减灾、海上渔业生产及交通运输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自2012年9月11日起,中央气象台在国内城市预报中发布钓鱼岛及周边海域的天气预报,内容包括温度、湿度、风速、风向、降雨量等气象要素。预报除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外,还将通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气象局门户网站、中国天气网、中国气象报、海洋气象广播电台等渠道进行发布。
中国气象局通过国家级天气预报共享数据库提供钓鱼岛(区站号58981,经度123°28’E,纬度25°44’N,海拔362米)的0至168小时天气预报产品,供全国共享及对外发布时使用。此外,中国气象局还将根据各方需求,不断提升包括钓鱼岛及周边海域在内的气象预报精细化水平。

Ⅷ 甘肃省气象局的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

面向基本气象系统和社会服务的国家级公益类专业气象科学研究所。其主要任务是瞄准干旱气象研究的国家目标,根据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西部大开发和气象业务现代化的需要,紧密围绕干旱、沙尘暴以及生态环境问题,开展相关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干旱所前身是成立于1974年的甘肃省气象科学研究所,2001年作为中国气象局“一院八所”之一,开始进行国家级科研院所科技体制改革。通过改革,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所长负责制,建立起“开放、流动、协作、竞争”的新型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形成了“宽松工作氛围、紧张工作步骤、浓厚科学气氛”的干事创业环境,确立了面向干旱气象研究国际前沿和国家及地方需求的科技创新目标。2004年10月,干旱所以优异的成绩顺利通过科技部、财政部、中编办等组织的公益类科研院所科技体制改革联合验收。在2006年召开的全国气象科技大会上,干旱所获“全国气象科技工作先进集体”光荣称号。未来5~10年,干旱所将逐步建设成为专业特色突出、科研水平达到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干旱研究中心和干旱气象人才培养基地。干旱所拥有一支精干高效、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科研队伍,研究员5人,副研究员9人。博士2人,硕士16人,在读博士5人,平均年龄36岁。另外,全所聘请聘用科研流动人员40人。
研究领域和方向:干旱所以干旱、沙尘暴,以及与干旱和沙尘暴紧密联系的水资源、生态环境、沙尘气溶胶等为主要研究领域。重点研究方向是:干旱气象监测与试验研究、干旱气候规律及其预测研究、干旱气象灾害研究、干旱气候变化与沙尘气溶胶特征研究、干旱区生态环境与水资源研究。
科研基础条件:干旱所在区域干旱气候观测系统(RACOS)的总体思路下,拥有一大批国际先进的科研设施,具备了开展野外综合试验的良好条件。另外,已初步建成沙尘气溶胶理化分析实验室和移动式的干旱气象综合科学观测平台。为不同下垫面条件下的陆—气之间及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为发展区域相关模式,为水、土、气、生等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提供了科学试验平台。 干旱所还拥有一流的开放式科研办公环境及条件,计算速度超过千亿次的SGI高性能计算机,方便快捷的科技期刊电子查询系统,以及主网为千兆的网络传输系统和中国干旱气象网站,并初步建成干旱气象专业共享数据库系统。
对外交流合作:干旱所实行开放合作的办所方针,大力构建科研合作平台,拓展研究领域,不断加强对外学术交流和科技合作,广泛吸纳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提升科技竞争力和创新力。干旱所以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为跨部门和跨行业开放合作平台,以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开放实验室为区域开放合作平台,以兰州国际环境蠕变研究中心为国际开放合作平台,以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为人才培养合作平台,并设立干旱气象科学研究基金,面向国内外相关科研机构进行开放合作研究。干旱所积极举办和参加各类高水平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邀请国外专家学者来所开展学术交流和访问,国内已经与与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学、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兰州大学、兰州交通大学、甘肃省治沙研究所等高等院校及科研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都具有实质性的科研合作。
科学研究成果:“十五”至今,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申请立项、发表论文和获奖成果大幅度增加,共申报各类科研项目405项,立项127项(其中国家科技攻关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科技部项目7项),获得资助经费2000多万元;共发表论文519篇,其中在SCI、SCIE、EI类收录刊物上发表25篇,在一级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186篇;获各种科技奖64项,其中省部级奖7项。
总体发展目标:紧紧围绕国家需求和气象事业发展的需要,瞄准干旱气象发展的国际前沿。加强干旱、沙尘暴、冰雹等灾害气象事件的形成机理和监测预报预测技术研究,重点在干旱气候监测与试验、干旱气候预测与生态环境、干旱气象灾害评估、干旱气候变化与对策研究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在干旱、沙尘暴的监测和发生机理,以及干旱半干旱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等领域取得重要科学突破,产生一批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科研成果,造就一批国内知名、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干旱气象专家,形成4-5个由首席科学领衔的富有竞争力的科研群体。加强完善“五个基地”、“三个平台”、“一个工作站”、“一个分析室”,以及移动干旱气象综合科学观测平台和卫星遥感监测系统,建成布局科学、功能完备的科研基础体系,发展能够体现干旱区域特色的数值模式体系,进一步建设完成干旱气象共享数据库系统。最终将干旱所建设成专业特色突出、科研水平达到一流、国内知名、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干旱气象研究中心和人才培养基地,为实现从气象大国向气象强国的历史性跨越和建立科研型业务部门提供强有利的科技支撑,在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取得突出的成绩。

Ⅸ 中国气象卫星数据共享情况如何

据报道,气象专家日前表示,截至目前,我国已成功发射15颗风云卫星,其中8颗在轨运行,在风云四号之前,风云卫星国内用户已超过2500家,有力保障了防灾减灾、气候变化、生态环境保护等应用需求,中国气象卫星数据共享达到世界前列。

专家表示,我国风云一号、二号和三号的数据也面向全球开放,我国气象卫星数据,在国内、国际共享都是做得最好的。

Ⅹ 什么网站能查询到历史天气数据

建议你可以从以下几个网站查一下:

1、天气在线;

2、中国天气社区;

3、中国气象数据网 ;

4、天气后报。

最推荐的一种:中国气象数据网

推荐理由:

1、中国气象数据网是专门对外提供气息数据服务的官网平台;

2、从1981年到2010年的历史气象数据都可以检索和下载,非常的简单!

(10)中国气象共享数据库扩展阅读:


中国气象数据网是气象科学数据共享网的升级系统,是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气象云的主要门户应用系统,是中国气象局面向国内和全球用户开放气象数据资源的权威的、统一的共享服务平台,是开放我国气象服务市场、促进气象信息资源共享和高效应用、构建新型气象服务体系的数据支撑平台。

中国气象数据网以满足国家和全社会发展对气象数据的共享需求为目的,重点围绕标准规范体系建立、数据资源整合、共享平台建设和数据共享服务等四个方面开展工作。

中国气象数据网服务模式分为在线数据服务和离线数据服务两种,在线服务主要通过中国气象数据网提供在线数据下载和服务,离线数据服务包括电话咨询、信息咨询以及根据用户需求制作专题数据产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