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怎样判断原子的电子组态
你好
先要搞清概念,基态:根据能量最低原理核外电子排布在能量最低的轨道,这样的状态称为基态。能量高于基态的状态称为激发态,一般是内层轨道的电子跃迁到外层导致能量升高。
分析方法:通常按照电子核外排布原则的是基态,电子跃迁是激发态
如基态a 是Be e 是Sc f 是Na
激发态是b c d h i 电子发生跃迁,如 (b)1s23s1 基态应是1s22s1
不可能g [Ne]3s23d12 因为d轨道最多只能填10个电子
B. 如何判断配位原子
根据软硬酸碱理论,软亲软,硬亲硬。就是富电子的与富电子的,缺电子的与缺电子的。
C. 如何判断分子中所有原子最外层都满足8电子
物质中各粒子最外层满足8电子结构的判断
一、形成8电子稳定结构的元素原子结构特点
1.若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时,应有8电子的次外层。h、b、be原子达不到8电子稳定结构。
2.若最外层电子数大于或等于4时,次外层不一定是8个电子。
二、判断物质中粒子是否具有8电子稳定结构方法
1.简单离子化合物的判断方法
阳离子:满足“次外层电子数+最外层电子数—化合价=8”的具有8电子结构
阴离子:满足“最外层电子数+|化合价|=8”的具有8电子结构
例1.判断mgcl2、fecl3、alcl3三种物质中粒子是否都具有8电子结构。
解析:mg2+:8+2—2=8
fe3+:14+2—3=13
al3+:8+3—3=8
cl—:7+|—1|=8
故mgcl2、alcl3中各粒子满足8电子结构,fecl3中铁离子没有满足8电子结构。
2.简单共价化合物的判断方法
形成共价化合物的各原子满足“最外层电子数+|化合价|=8”的具有8电子结构
例2.so2、cs2两种物质各原子是否满足8点电子结构
解析:so2:s:6+4=10
o:6+|—2|=8
cs2:c:4+4=8
s:6+|—2|=8
∴cs2中各元素均满足8电子结构,so2中硫没有满足8电子结构。
3.特殊类型物质的判断方法
①单质
由于单质中元素化合价为零,但可能含有不能表现化合价的非极性键,要判断单质中元素是否满足8电子结构,应加上没有表现化合价的共用电子对数目,即满足“最外层电子数+共有电子对数目=8”的原子具有8电子结构。
如白磷(p4)是由磷原子与另外3个磷原子形成3个非极性p—p键而构成的正四面体型分子,每个磷原子:5+3=8,所以白磷中原子满足8电子结构。
②含有非极性键的化合物
若是离子化合物:阴离子是否具有8电子结构,还应加上没有表现化合价的共用电子对数目,即阴离子:满足“最外层电子数+|化合价|+共有电子对数=8”的具有8电子结构;共价化合物的处理方法相同,即也要加上形成非极性共用电子对数目。
如na2o2:na+:8+1—1=8
o22—中每个氧原子:6+|—1|+1=8
na2o2中各粒子都满足8电子结构。
③稀有气体的形成化合物
由于价键的形成而使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最外电子层上电子数,肯定不为8电子结构。
如:xef2中xe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8+2=10不满足8电子结构。
练习:
1.下列分子中所有原子都满足8电子结构的是(
)
a.光气(cocl2)
b.六氟化硫(sf6)
c.二氟化氙
d.三氟化硼
2.下列各分子中所有原子都满足最外电子层为8电子结构的是(
)
a.becl2
b.pcl3
c.pcl5
d.n2
3.下面分子中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不能都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的是(
)
a.co2
b.h2o2
c.ccl4
d.no2
4.下列分子中,所有原子的最外层均为8电子结构的是(
)
a.becl2
b.h2s
c.ncl3
d.sicl4
5.下列物质中有粒子不满足最外层为8电子结构的是(
)
a.nacl
b.cac2
c.cah2
d.k2o2
参考答案:1.a
2.bd
3.bd
4.cd
5.c
D. 如何判断配位原子
根据软硬酸碱理论,软亲软,硬亲硬。就是富电子的与富电子的,缺电子的与缺电子的
E. 如何知道原子是失去电子还是得到电子失去多少个得到多少个
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判断:
1、当最外层电子数少于4个时,一般容易失去电子而变成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如:钠原子的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很容易失去,变为钠离子。
2、当最外层电子为4时,如碳族,既易失去最外层电子,又易得到电子,所以与别的原子以共价键化合。
3、当最外层电子数5-7个时,一般容易得到电子而变成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如:氯原子的最外电子层有7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结合一个电子变为氯离子。
4、当最外层电子为8时,如稀有气体,已经达到稳定结构,不容易得电子也不容易失电子,几乎不与别的元素化合。
(5)如何判断原子电子配置扩展阅读
电子在原子中处于不同的能级状态,粗略说是分层分布的,电子层可用n(n=1、2、3…)表示,n=1表明第一层电子层(K层),n=2表明第二电子层(L层),依次n=3、4、5时表明第三(M层)、第四(N层)、第五(O层)。
一般随着n值的增加,即按K、L、M、N、O…的顺序,电子的能量逐渐升高、电子离原子核的平均距离也越来越大。电子层可容纳最多电子的数量为2n²。
电子层是按电子出现几率最大的区域,离核远近来划分的。
亨利·莫斯莱和巴克拉首次于X-射线吸收研究的实验中发现电子层,巴克拉把它们称为K、L和、M(以英文字母排列)等电子层(最初K和L电子层名为B和A,改为K和L的原因是预留空位给未发现的电子层),这些字母后来被n值1、2、3等取代。
F. 怎样通过电子配置来看原子序数
数电子数目,原子当中有几个电子原子序数就是几。如果是阳离子,原子序数等于电子数目加上电荷数;如果是阴离子,原子序数等于离子的电子数目减去所带的电荷数
G. 如何通过有关物质的性质来判断元素原子得电子能力的强弱
以下是判断物质得失电子的能力强弱的方法:
一、根据化学方程式判断:
(1)氧化剂(氧化性)+还原剂(还原性)===还原产物+氧化产物 氧化剂----还原产物
得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 。
还原剂---氧化产物
失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 。
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2)可根据同一个反应中的氧化剂,还原剂判断:
氧化性:氧化剂>还原剂
还原性:还原剂>氧化剂
二、根据物质活动性顺序比较:
(1)对于金属还原剂来说,金属单质的氧化性强弱一般与金属活动性顺序相反,即越位于后面的金属,越不容易得电子,氧化性越强。
(2)金属阳离子氧化性的顺序 :K+Pt>Au
(4)非金属活动性顺序(常见元素):
F---Cl/O---Br---I---S---N---P---C---Si---H
原子(或单质)氧化性逐渐减弱,对应阴离子还原性增强。
三、根据反应条件判断:
当不同氧化剂分别于同一还原剂反应时,如果氧化产物价态相同,可根据反应条件的难易来判断。反应越容易,该氧化剂氧化性就强。
四、根据氧化产物的价态高低来判断:
当含有变价元素的还原剂在相似的条件下作用于不同的氧化剂时,可根据氧化产物价态的高低来判断氧化剂氧化性强弱。
五、根据元素周期表判断:
(1)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非金属原子(或单质)氧化性逐渐减弱,对应阴离子还原性逐渐增强。金属原子还原性逐渐增强,对应阳离子氧化性逐渐减弱,同周期主族元素(从左到右),单质还原性逐渐减弱,氧化性逐渐增强,阳离子氧化性逐渐增强,阴离子还原性逐渐减弱。
六、根据元素酸碱性强弱比较:
根据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碱性强弱比较 。
酸性越强,对应元素氧化性越强 。
碱性越强,对应元素还原性越强。
七、根据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判断:
两种不同的金属构成的原电池的两极。负极金属是电子流出的极,正极金属是电子流入的极。其还原性:负极金属>正极金属
八、根据物质的浓度大小判断:
具有氧化性(或还原性)的物质浓度越大,其氧化性(或还原性)越强,反之则越弱。
九、根据元素化合价价态高低判断:
一般来说,变价元素位于最高价态时只有氧化性,处于最低价态时只有还原性,处于中间价态时,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一般处于最高价态时,氧
H. 如何判断原子的正负和电子数
原子是不带电的,原子的外部电子和内部质子含电量刚好相等,正负相抵消了,所以对外不现电性!
原子失去外层的电子就打破了之前的平衡,于是电子的数量少于质子的数量,对外显正电!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正价离子!
原子得到电子也会打破之前的平衡,于是电子的数量会多于质子的数量,对外就显负电了,这就是负价离子!
核内质子数代表的是哪一种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与核内质子数的差值表示该元素离子的价数;
电子数,每得一个电子就多一个负电荷,失去一个电子对一个正电荷,每一个质子对应一个正电荷,所以电子数=质子数-电荷数(用数值相减)
举个例子:
氢氧根OH-
质子数=1+8=9(1是氢的质子数,8是氧的质子数)
中子数=16+1-9=8(16是氧的质量数,1是氢的质量数,9是质子数)
电子数=9-(-1)=10(9是质子数,-1是电荷数,1个负电荷就是多一个电子)
I. 如何判断基态和激发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电子一般只会跃迁一个。因为电子跃迁概率很小,跃迁后也很容易回基态,所以要同时跃迁两个非常难。
A选项是由1S2 2S2 2p2跃迁两个电子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