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国产实时数据库
许多企业从八十年代开始采用DCS控制以来,大部分新建装置都陆续采用了DCS进行控制,一个企业往往有很多套生产装置,每套生产装置采用一套DCS系统进行控制,而这些DCS系统之间自成一体、互不联系,形成了一系列的自动化信息孤岛,无法实现全厂范围各装置的统一调度、管理与安全指标的多级实时监控。另一方面,随着各装置的大型复杂化和连续化,各个装置的协调、指挥与全厂范围的安全监控显得非常重要和必要,同时迫切需要实现ERP系统与DCS自控系统之间生产数据的双向传递。北京思创信息系统有限公司公司凭借多年工厂信息化的经验,在此背景下开发了实现管控一体化的大型实时数据库软件系统,实时数据库StrongDAS。
实时数据库StrongDAS能把全厂范围的DCS、PLC等各类自控系统联网,将分布在各岗位工段的工艺参数如:温度、流量、液位、压力、组分等全部集中,实现全厂信息的集成。并通过系统各软件模块,实现了企业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历史趋势分析、报警管理和事故追忆、工艺参数分析、班组考核、生成调度报表等,为生产管理部门提供可靠完整准确的数据,帮助有关部门的管理人员和公司领导抓好生产提供决策依据,从而实现管理科学化、扁平化、规范化。
实时数据库StrongDAS还可作为数据平台为其他应用系统(如生产执行系统MES、实验信息管理系统LIMS、优化和先进控制软件等)提供生产实时和历史数据。下层连接控制系统,上层连接管理信息系统,实现ERP系统与DCS自控系统之间生产数据的双向传递
实时数据库StrongDAS关键技术与创造点:(1)实现了100多种国内国外的DCS与PLC的数据采集接口,并达到可以采集所有类型的自控系统中的数据的目标;(2)多级数据压缩技术以实现大容量的生产实时数据的存储与共享;(3)多任务、多线程的系统运行方式,确保各个任务响应的实时性和速度;(4)北京思创专有隔离技术,确保不会因数据采集影响各自控系统正常运行。(5)通过标准的IE浏览器对过程实时和历史数据的浏览;(6)班组考核等功能齐全的生产管理模块。(7)与企业ERP、OA等信息系统可无缝集成
重大项目的参与:在“863”项目“大型石化系统定性定量复杂故障诊断技术研究”中,StrongDAS实时数据中心软件用于采集各种数据源(如DCS、PLC、ESD、PSSP仿真平台、MatLab等)的实时数据,并存为历史数据,以统一接口向各类信号分析软件(如SDG故障诊断平台、PCA、PLS、神经元网络等算法模块)提供所需数据,以实现对生产过程或仿真对象的故障诊断等应用。既可以作为开发平台使用,也可以在实际生产装置上应用。
实时数据库StrongDAS技术指标与国内外已有的同类技术全面综合对比情况:实时数据库StrongDAS参考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的美国Aspen公司的InfoPlus和美国OSI公司的PI两大知名实时数据库系统进行开发。作为工厂实时生产调度管理信息系统使用,并创造性实现了各类仪表电信号的数据采集,将易燃/有毒气体监测和重要岗位/危险场所的视频图象信息拿入系统范围,能有效地帮助企业实现生产装置的安全监控。与国内同类系统相比,在容量、速度、采集接口数量、上层应用模块、支持因特网等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处于绝对领先地位。
⑵ DCS系统用什么数据库
ACCESS,SQL2005(WINCC6.2),还有的厂家用自己做的数据库
⑶ DCS系统电脑画面上数据突然全部丢失应急措施
DCS黑屏(DCS不可用、数据丢失、全部坏点)事故应急处理预案
一、事故现象
DCS操作系统部分黑屏或者全部黑屏。
二、事故原因
1、服务器故障。
2、操作站停电。
3、DCS显示器故障。
4、路由器网络故障。
5、DCS柜、电缆故障。
三、DCS黑屏事故应急信息报告程序
1)内操立即通知班长,说明情况。
2)立即向车间值班人员或车间领导报告。
3)立即向调度室、生产部报告,联系仪表人员检查处理。
四、DCS黑屏事故应急处理程序
1、如果有至少一台DCS显示器正常,各岗位可同时使用正常的DCS进行维持生产;并立即通知车间值班人员和调度室,联系仪表人员检查处理。
2、如果4台DCS全部黑屏,但是控制站未受影响,可以通过办公室实时数据库的DCS画面对装置的重点参数进行监控;
班组各岗位处理事故步骤: ①班长
1.1迅速通知仪表查明原因,并通知车间主任、值班及调度;
1.2指挥内一通过实时数据库对装置参数进行监控,及时联系外操现场
⑷ 3.DCS的不同发展阶段出现的主要的技术是什么
DCS作为一个控制系统,其基本思想是分散控制、集中操作、分级管理、配置灵活、组态方便。它的发展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5-1980年,在这个时期集散控制系统的技术特点表现为:
采用微处理器为基础的控制单元,实现分散控制,有各种各样的算法,通过组态独立完成回路控制,具有自诊断功能。采用带CRT显示器的操作站与过程单元分离,实现集中监视,集中操作。采用较先进的冗余通信系统。
第二阶段:1980—1985.,在这个时期集散控制系统的技术特点表现为:
微处理器的位数提高,CRT显示器的分辨率提高,强化的模块化系统,强化了系统信息管理,加强通信功能。
第三阶段:1985年以后,集散系统进入第三代,其技术特点表现为:
采用开放系统管理,操作站采用32位微处理器,采用实时多用户多任务的操作系统。
DCS软件系统:
DCS的软件体系通常可以为用户提供相当丰富的功能软件模块和功能软件包,控制工程师利用DCS提供的组态软件,将各种功能软件进行适当的“组装连接”(即组态),生成满足控制系统的要求各种应用软件。
现场控制单元的软件主要包括以实时数据库为中心的数据巡检、控制算法、控制输出和网络通信等软件模块组成。
实时数据库起到了中心环节的作用,在这里进行数据共享,各执行代码都与它交换数据,用来存储现场采集的数据、控制输出以及某些计算的中间结果和控制算法结构等方面的信息。数据巡检模块用以实现现场数据、故障信号的采集,并实现必要的数字滤波、单位变换、补偿运算等辅助功能。
DCS的控制功能通过组态生成,不同的系统,需要的控制算法模块各不相同,通常会涉及以下一些模块:算术运算模块、逻辑运算模块、PID控制模块、变型PID模块、手自动切换模块、非线性处理模块、执行器控制模块等等。控制输出模块主要实现控制信号以故障处理的输出。
⑸ 上位机怎样查看DCS或PLC实时数据库的数据,需要安装什么软件吗
按你这种方式比较难,上位机查看DCS或PLC的数据都是通讯方式,不同DCS或PLC通信协议是不一样,你可以先从PC与某款PLC通信开始,
实现PC与PLC/DCS系统控制有2种方式
1,用VB/VC之类软件,学会开发对应PLC的通讯驱动程序,再用VB,VC开发界面和以及自己做美工
2,使用上位机软件INTOUCH,IFIX,WINCC,组态王,力控等自己开发,驱动程序软件集成
另外先搞清楚几个概念,PLC/DCS与PC机系统不一样(具体哪些不一样,先找些书看看),DCS或PLC内不存在实时数据库这种说法,DCS或PLC内的数据都是实时的,历史数据是存储在PC机上的,在PC机上的上位机里面才有历史数据库和实时数据库的说法!
⑹ 什么是DCS系统,DCS有哪些组成部分
分散控制系统是以微处理器为基础,采用控制功能分散、显示操作集中、兼顾分而自治和综合协调的设计原则的新一代仪表控制系统。集散控制系统简称DCS,也可直译为“分散控制系统”或“分布式计算机控制系统”。
从结构上划分,DCS包括过程级、操作级和管理级。过程级主要由过程控制站、I/O单元和现场仪表组成,是系统控制功能的主要实施部分。
先进控制技术
DCS在控制上的最大特点是依靠各种控制、运算模块的灵活组态,可实现多样化的控制策略以满足不同情况下的需要,使得在单元组合仪表实现起来相当繁琐与复杂的命题变得简单。
随着企业提出的高柔性、高效益的要求,以经典控制理论为基础的控制方案已经不能适应,以多变量预测控制为代表的先进控制策略的提出和成功应用之后,先进过程控制受到了过程工业界的普遍关注。
需要强调的是,广泛应用各种先进控制与优化技术是挖掘并提升DCS综合性能最有效、最直接、也是最具价值的发展方向。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分散控制系统
⑺ Dcs是指的什么
DCS是一种“分散式控制系统”,而PLC (可编程控制器) 只是一种控制“装置”,两者是“系统”与“装置”的区别。系统可以实现任何装置的功能与协调,PLC装置只实现本单元所具备的功能。
在网络方面,DCS网络是整个系统的中枢神经,它是安全可靠双冗余的高速通讯网络,系统的拓展性与开放性更好。而PLC因为基本上都为个体工作,其在与别的PLC或上位机进行通讯时,所采用的网络形式基本都是单网结构,网络协议也经常与国际标准不符。
在网络安全上,PLC没有很好的保护措施,我们采用电源、CPU、网络双冗余。
硬件体系结构
考察DCS的层次结构,DCS级和控制管理级是组成DCS的两个最基本的环节。过程控制级具体实现了信号的输入、变换、运算和输出等分散控制功能。在不同的DCS中,过程控制级的控制装置各不相同,如过程控制单元、现场控制站、过程接口单元等等,但它们的结构形式大致相同,可以统称为现场控制单元FCU。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分散控制系统
⑻ DCS数据备份后需要做什么
拿光盘拷贝,然后做个标签或者目录。
备份是每次修改完后都要备份,既要机器间备份,也要用外部存储备份,并做好记录,包括修改时间,修改内容等。
定期备份与检修期备份相结合,实际中各厂采用的dcs系统不一样,备份操作方法也不相同,对于有分数据库、全数据库之分的系统,应同时对分数据库及全数据库进行备份,备份数据最好同时放置在工程师站/操作员站内以及维护专用的笔记本(但基本上操作站上不做备份,对于工程师站可每台都做备份的),并刻录成碟(至少2份),编号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