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在Access数据库系统的7种操作对象中,用来存储数据的操作对象是什么
是表。
该表由字段和记录组成。字段是表中的一列,每个字段表示某方面信息的度属性。字段有一个类型。
例如:name字符的字符类型和“age”字段的数字类型。字段的基本属性有:字段名、数据类型、字段大小、默认值等等。
记录是数据表中的一行,由一个或多个词段的值组成。记录是显示对象所有属性的完整信息,若容:001,张三,男,21岁,可作为记录使用。
(1)数据库对象的基本的操作模式扩展阅读:
访问的主要对象是数据表、查询、报表、表单、宏、模块。
表——表是Access数据库的核心对象,主要用于存储数据,是创建其他五种对象的基础。数据表是同一类型数据的集合,以行和列的形式显示数据记录。
表由记录组成,记录由字段组成。它是数据存储在Access数据库中的位置,因此也称为数据库。一个数据库可以包含一个或多个数据表。
查询——根据预定义的约束从一个或多个表中检索符合条件的数据,并执行统计和分析。查询可以根据索引快速查找所需的记录,根据需求过滤记录,并可以连接多个表的字段形成一个新表。
表单——表单提供了一个方便的窗口来浏览、输入和更改数据。还可以创建显示相关表内容的子表单。一方面,表单可以使输入过程更加有趣,另一方面,它也保护了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安全性。
报表——报表用于以特定的方式显示检索到的数据或原始数据。报表不仅可以对数据进行分组,还可以支持各种数据的统计和计算。
宏——一个或多个命令的集合,每个命令执行特定的功能。通过组合这些命令,可以自动执行某些频繁重复或复杂的操作。Access的大部分功能都可以通过组合宏来完成。
模块——模块的功能类似于宏,但它定义的操作比宏更精细、更复杂,用户可以编写适合自己需要的程序。
❷ 数据库有哪些基本操作
数据库就在那你身边,access就是简单的数据库
数据库的基本操作主要是增加、删除、修改,操作对象主要包括数据库、表、记录、字段等
另外对于事务还有回滚
大型数据库管理软件里面包括对数据库进行管理的操作,包括对用户、作业、日志、存储过程、函数等等
❸ Mysql数据库基础+ 数据库的基本操作
需要用的资料以链接的形式给需要的同学。
我用的mysql版本为: Mysql-5.5.45-win64.msi 密码是:26zw
图形化工具 Navicat(前期不推荐用,直接手动敲): Navicat 密码:c7fs
开始我的MySQL之旅吧 始于2016.12.04
--WH
一、数据库的安装
这个就不在这里过多阐述了,因为网上实在是太多安装mysql的教程了,有了我给的mysql,在按照这个安装教程(MySQL安装教程)去看,就能够安装完好。
安装好mysql后,如果需要使用windows命令窗口(也就是cmd)来操作mysql,那么就需要配置环境变量,在安装好的mysql下找到bin,将其目录放到环境变量path中去,就行了,检测成功与否的方法是在cmd命令窗口中输入mysql,就会出现一大段英文,就说明成功了,反之失败,如果不会的话就去网络搜教程。
二、数据库的基本操作
1、开启mysql服务命令
net start mysql
2、进入mysql的两种方式
明文进入:mysql -uroot -proot格式:mysql -u帐号-p密码
密文进入:mysql -uroot -p 按enter会提示你输入密码(Enter pssword:),此时你写的密码就会显示为***这样。
3、查看mysql中所有的数据库(一般在固定的单词命令就会是用大写,这个要习惯,看多了敲多了就认识了)
前面四个数据库是mysql中自带的,也就是必须的.
SHOW DATABASES;
4、创建名为test_1的数据库
格式:CREATE DATABASE 数据库名
CREATE DATABASE test_1;
5、删除名为test_1的数据库
格式:DROP DATABASE 数据库名
DROP DATABASE test_1;
总结:学习了对数据库的三个操作,1、查看所有数据库 2、创建数据库 3、删除数据库
三、数据表的基本操作
数据表和数据库还有Mysql三者的关系
mysql中保存了很多数据库、一个数据库中可以保存很多表。
对数据表的增(创建表)删(删除表)改(修改表字段)查(查询表结构)。 注意:这里的操作对象是表,对表的操作也就是表的结构,和表中的字段的操作(字段和记录要分清楚)
前提:表是在数据库下的,所以要先确实使用哪个数据库。
USE test_1;
1、创建数据表
格式:CREATE TABLE 数据表名(
字段名1数据类型[列级别约束条件],
字段名2数据类型[列级别约束条件],
字段名3数据类型[列级别约束条件]
);
注意:格式不一定需要这样隔着写,完全可以全部写成一行。但是那样写可观性非常差。我这样写只是为了可以看的更清晰。
解释:
1、[]中括号中的内容表示可以有可以没有,
2、列级别这个“列”一定要搞清楚说的是什么,一张表中有行有列,列表示竖,行表示横
3、约束条件后面会讲到
1.1、创建没有约束的student表
CREATE TABLE student( idINT(11), nameVARCHAR(12), ageINT(11) );
注释:SHOW TABLES 查询数据库底下的所有表。
1.2、创建有约束的student表
六大约束:主键约束、外键约束、非空约束、唯一约束、默认约束、自动增加
1.2.1:主键约束
PRIMARY KEY(primary key):独一无二(唯一)和不能为空(非空),通俗的讲,就是在表中增加记录时,在该字段下的数据不能重复,不能为空,比如以上面创建的表为例子,在表中增加两条记录,如果id字段用了主键约束。则id不能一样,并且不能为空。一般每张表中度有一个字段为主键,唯一标识这条记录。以后需要找到该条记录也可以同这个主键来确认记录,因为主键是唯一的,并且非空,一张表中每个记录的主键度不一样,所以根据主键也就能找到对应的记录。而不是多条重复的记录。如果没有主键,那么表中就会存在很多重复的记录,那么即浪费存储空间,在查询时也消耗更多资源。
一般被主键约束了的字段度习惯性的称该字段为该表的主键
单字段主键约束
两种方式都可以
CREATE TABLE student(CREATE TABLE student(
idINT(11) PRIMARY KEY,idINT(11),
nameVARCHAR(12),nameVARCHAR(12),
ageINT(11) ageINT(11),
);PRIMARY KEY(id) );
多字段主键约束(复合主键)
这个id和name都市主键,说明在以后增加的插入的记录中,id和name不能同时一样,比如说可以是这样。一条记录为id=1,name=yyy、另一条记录为:id=1,name=zzz。 这样是可以的。并不是你们所理解的两个字段分别度不可以相同。
CREATE TABLE student(CREATE TABLE student(
idINT(11) PRIMARY KEY,idINT(11),
nameVARCHAR(12) PRIMARY KEY,nameVARCHAR(12),
ageINT(11)ageINT(11),
);PRIMARY KEY(id,name) );
1.2.2:外键约束
什么是外键举个例子就清楚了,有两张表,一张表是emp(员工)表,另一张表是dept(部门)表,一个员工属于一个部门,那么如何通过员工能让我们自己他在哪个部门呢?那就只能在员工表中增加一个字段,能代表员工所在的部门,那该字段就只能是存储dept中的主键了(因为主键是唯一的,才能确实是哪个部门,进而代表员工所在的部门,如果是部门名称,有些部门的名称可能是同名。就不能区分了。),像这样的字段,就符合外键的特点,就可以使用外键约束,使该字段只能够存储另一张表的主键。如果不被外键约束,那么该字段就无法保证存储进来的值就一定是另一张表的主键值。
外键约束的特点:
1、外键约束可以描述任意一个字段(包括主键),可以为空,并且一个表中可以有多个外键。但是外键字段中的值必须是另一张表中的主键。
2、这样被外键关联的两种表的关系可以称为父子表或者主从表。子表(从表)拥有外键字段的表,父表(主表)被外键字段所指向的表。
3、子表被外键约束修饰的字段必须和父表的主键字段的类型一样。
注意:一个表中有被外键修饰的字段,就称该表有外键(是“有外键”。而不是“是外键”),并会给该表中的外键约束取一个名称,所以我们常说的这个表有没有外键,指的不是被外键约束修饰的字段名,而是指这个表是否有存在外键约束。也就是说,不能说这个表的外键是xxx(该表中被外键约束修饰的字段名),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但是大多数人已经习惯了这样,虽然影响不大,但是在很多时候需要理解一个东西时,会造成一定的困扰。
格式:CONSTRAINT外键名称FOREIGN KEY(被外键约束的字段名称)REFERENCES 主表名(主键字段)
英文解释:CONSTRAINT:约束REFERENCES:参考
CREATE TABLE tableA
(
id INT(11),
name VARCHAR(22),
location VARCHAR(50),
PRIMARY KEY(id)
);
CREATE TABLE tableB
(
id INT(11),
name VARCHAR(22) NOT NULL,
deptId INT(11),
PRIMARY KEY(id),
CONSTRAINT tableA_tableB_1 FOREIGH KEY(deptId) REFERENCES tableA(id)
);
解释:tableB中有一个名为tableA_tableB_1的外键关联了tableA和tableB两个表,被外键约束修饰的字段为tableB中的deptId,主键字段为tableA中的id
1.2.3:非空约束
NOT NULL. 被该约束修饰了的字段,就不能为空,主键约束中就包括了这个约束
CREATE TABLE tableA
(
id INT(11),
name VARCHAR(22) NOT NULL,
location VARCHAR(50),
PRIMARY KEY(id)
);
1.2.4:唯一约束
UNIQUE 被唯一约束修饰了的字段,表示该字段中的值唯一,不能有相同的值,通俗点讲,就好比插入两条记录,这两条记录中处于该字段的值不能是一样的。
CREATE TABLE tableA
(
id INT(11),
name VARCHAR(22) UNIQUE,
location VARCHAR(50),
PRIMARY KEY(id)
);
也就是说在插入的记录中,每条记录的name值不能是一样的。
1.2.5:默认约束
Default 指定这一列的默认值为多少,比如,男性同学比较多,性别就可以设置为默认男,如果插入一行记录时,性别没有填,那么就默认加上男
CREATE TABLE table
(
id INT(11) PRIMARY KEY,
name VARCHAR(22) NOT NULL,
deptId INT(11) DEFAULT 1111,
salary FLOAT
);
1.2.6:自动增加
AUTO_INCREMENT 一个表只能一个字段使用AUTO_INCREMENT,并且使用这个约束的字段只能是整数类型(任意的整数类型 TINYINT,SMALLIN,INT,BIGINT),默认值是1,也就是说从1开始增加的。一般就是给主键使用的,自动增加,使每个主键的值度不一样,并且不用我们自己管理,让主键自己自动生成
CREATE TABLE table ( id INT(11) PRIMARY KEY AUTO_INCREMENT, name VARCHAR(22) NOT NULL );
2、查询表结构
2.1、查看表基本结构语句
格式1:DESCRIBE 表名/DESC 表名这两个的功能是一样的,简写了单词describe
DESCRIBEstudent;
2.2、查看创建表的语句
格式:SHOW CREATE TABLE 表名
SHOW CREATE TABLE student;
这样显示的格式很不好,看不清楚,所以有了下面这个语句
格式:SHOW CREATE TABLE 表名\G
SHOW CREATE TABLE student\G;
3、修改数据表
修改数据表包括:对表中字段的增加、删除、修改。 在这个里面用的关键字为 ALTER
3.1、修改表名
格式:ALTER TABLE<旧表名> RENAME[TO]<新表名>;
将student表名改为student1(改完后在改回来)
ALTER TABLE student RENAME TO student1;
3.2、修改表中的字段名
格式:ALTER TABLE<表名> CHANGE<旧字段名><新字段名><新数据类型>
将student表中的name字段名改为 username
ALTER TABLE student CHANGE name username VARCHAR(30);
3.3、修改表中的数据类型
格式:ALTER TABLE<表名> MODIFY<字段名><数据类型>
ALTER TABLE student MODIFY username VARCHAR(20);
解释:只能修改字段名的数据类型,但是其原理跟上面change做的事情一样,这里也有修改字段名的过程,只不过修改后的字段名和修改前的字段名相同,但是数据类型不一样。
3.4、修改字段的排列位置
方式1:ALTER TABLE<表名> MODIFY<字段1><数据类型> FIRST|AFTER<字段2>
解释:将字段1的位置放到第一,或者放到指定字段2的后面
ALTER TABLE student MODIFY username VARCHAR(20) AFTER age;
方式2:ALTER TABLE<表名> CHANGE<字段1><字段2><数据类型> FIRST|AFTER<字段3>
解释:其实是一样的,将是字段2覆盖字段1,然后在进行排序
ALTER TABLE student CHANGE username username VARCHAR(20) AFTER age;
总结
CHANGE和MODIFY的区别?
原理都市一样的,MODIFY只能修改数据类型,但是CHANGE能够修改数据类型和字段名,也就是说MODIFY是CHANGE的更具体化的一个操作。可能觉得用CHANGE只改变一个数据类型不太爽,就增加了一个能直接改数据类型的使用关键字MODIFY来操作。
3.5、添加字段
格式:ALTER TABLE<表名称> ADD<新字段名><数据类型>[约束条件][FIRST|AFTER<已存在的表名>]
解释:在一个特定位置增加一个新的字段,如果不指定位置,默认是最后一个。
ALTER TABLE student ADD sex VARCHAR(11);
3.6、删除字段
格式:ALTER TABLE<表名称> DROP<字段名>;
ALTER TABLE student DROP sex;
3.7、删除表的外键约束
格式:ALTER TABLE<表名称> DROP FOREIGN KEY<外键约束名>
注意:外键约束名 指的不是被外键约束修饰的字段名,切记,而是我们在创建外键约束关系时取的名字。
3.8、更改表的存储引擎
格式:ALTER TABLE<表名> ENGINE=<更改后的存储引擎名>
这个存储引擎目前我自己也不太清楚,虽然知道有哪几种引擎,但是稍微深入一点就不清楚了,所以打算留到日后在说。
4、删除表
4.1、删除无关联表
格式:DROP TABLE<表名>;
ALTER TABLE student;
4.2、删除被其他表关联的主表
这个是比较重要的一点,在有外键关联关系的两张表中,如果删除主表,那么是删不掉的,并且会报错。因为有张表依赖于他。那怎么办呢?针对这种情况,总共有两种方法
1、先删除你子表,然后在删除父表,这样就达到了删除父表的目的,但是子表也要被删除
2、先解除外键关系,然后在删除父表,这样也能达到目的,并且保留了子表,只删除我们不需要的父表。在3.7中就讲解了如何删除外键关系。
❹ 数据库的基本操作包括什么
最基本的就是:增、删、改、查
insert delete update select
❺ Access数据库对象的操作包括哪五种
Access主要对象有数据表、查询、报表、窗体、宏、模块。
数据表(Table) ——表是Access数据库的核心对象,主要是用于存储数据,是创建其他5种对象的基础。数据表是以行、列来显示数据记录,是同一类数据的集合体。
表由记录组成,记录由字段组成,是Access数据库中存贮数据的地方,故又称数据库。一个数据库中可以包含一个或多个数据表。
查询(Query)——根据事先设定的限制条件从一个或多个数据表中检索除符合条件的数据,并加以统计和分析。查询可以按索引快速查找到需要的记录,按要求筛选记录并能连接若干个表的字段组成新表。
窗体(Form)——窗体提供了一种方便的浏览、输入及更改数据的窗口。还可以创建子窗体显示相关联的表的内容。一方面窗体可以增加录入过程的趣味性,另一方面也保护了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安全性。
报表(Report)——报表是用于将将检索的数据或原始数据以特定的方式显示出来,报表既可以对数据进行分组,还支持对数据的各种统计和计算。
宏(Macro)——是一个或多个命令的集合,其中每个命令都可以实现特定的功能,通过将这些命令组合起来,可以自动完成某些经常重复或复杂的动作。Access大部分功能是可以通过宏的组合来完成的。
模块(Mole)——模块的功能与宏类似,但它定义的操作比宏更精细和复杂,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编写程序。
(5)数据库对象的基本的操作模式扩展阅读
Access数据库的优缺点:
Microsoft Access Basic提供了一个丰富的开发环境。这个开发环境给你足够的灵活性和对Microsoft Windows应用程序接口的控制,同时保护你使你免遭用高级或低级语言开发环境开发时所碰到的各种麻烦。
不过,许多优化、有效数据和模块化方面只能是应用程序设计者才能使用。开发者应致力于谨慎地使用算法。除了一般的程序设计概念,还有一些特别的存储空间的管理技术,正确使用这些技术可以提高应用程序的执行速度,减少应用程序所消耗的存储资源。
提高速度和减少代码量
你可以用几种技巧来提高你的编码速度,但是却找不到有效的算法的替代者。接下来的这几点建议可以提高你的编码速度同时又减少你的应用程序消耗的存储空间。
用整形数进行数学运算
即使Microsoft Access 会使用一个联合处理器来处理浮点型算术,整型数算术也总是要快一些。当你的计算不含有小数,尽量使用整型或长整型而不是变量或双整型。整型除法同样也要比浮点除法要快。在使用其他一些有效的数据类型时会警告: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替换有效的运算法则。
避免使用过程调用
避免在循环体中使用子程序或函数调用。每一次调用都因额外的工作和时间而给编码增大了负担。每一次调用都要求把函数的局部变量和参数压栈,而栈的大小是固定的,不能随便加大,并且同时还要于Microsoft Access共享。
❻ 数据库 数据对象是什么
access数据库由七种对象组成,它们是表、查询、窗体、报表、宏、页和模块。
表(table)——表是数据库的基本对象,是创建其他5种对象的基础。表由记录组成,记录由字段组成,表用来存贮数据库的数据,故又称数据表。
查询(query)——查询可以按索引快速查找到需要的记录,按要求筛选记录并能连接若干个表的字段组成新表。
窗体(form)——窗体提供了一种方便的浏览、输入及更改数据的窗口。还可以创建子窗体显示相关联的表的内容。窗体也称表单。
报表(report)——报表的功能是将数据库中的数据分类汇总,然后打印出来,以便分析。
宏(macro)——宏相当于dos中的批处理,用来自动执行一系列操作。access列出了一些常用的操作供用户选择,使用起来十分方便。
模块(mole)——模块的功能与宏类似,但它定义的操作比宏更精细和复杂,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编写程序。模块使用visualbasic编程。
页——是一种特殊的直接连接到数据库中数据的一种web页。通过数据访问页将数据发布到internet或intranet上,并可以适用浏览器进行数据的维护和操作。
❼ mysql数据库的基本操作有哪些
1. 将下载的mysql-noinstall-5.1.69-win32.zip解压至需要安装的位置, 如: C:\Program Files;
2. 在安装文件夹下找到 my-small.ini配置文件, 将其重命名为 my.ini , 打开进行编辑, 在 [client] 与[mysqld] 下均添加一行: default-character-set= gbk
3. 打开 Windows 环境变量设置, 新建变量名 MYSQL_HOME , 变量值为 MySQL 安装目录路径, 这里为C:\Program Files\mysql-5.1.69-win32
4. 在 环境变量 的 Path变量中添加 ;%MYSQL_HOME%\bin;
5. 安装 MySQL 服务, 打开Windows命令提示符, 执行命令: mysqld --install MySQL--defaults-file="my.ini" 提示"Service successfully installed."表示成功;
MySQL服务的启动、停止与卸载
在 Windows 命令提示符下运行:
启动: net start MySQL
停止: net stop MySQL
卸载: sc delete MySQL
MySQL脚本的基本组成
与常规的脚本语言类似, MySQL 也具有一套对字符、单词以及特殊符号的使用规定, MySQL 通过执行 SQL 脚本来完成对数据库的操作, 该脚本由一条或多条MySQL语句(SQL语句 + 扩展语句)组成, 保存时脚本文件后缀名一般为.sql。在控制台下, MySQL 客户端也可以对语句进行单句的执行而不用保存为.sql文件。
标识符
标识符用来命名一些对象, 如数据库、表、列、变量等, 以便在脚本中的其他地方引用。MySQL标识符命名规则稍微有点繁琐, 这里我们使用万能命名规则: 标识符由字母、数字或下划线(_)组成, 且第一个字符必须是字母或下划线。
对于标识符是否区分大小写取决于当前的操作系统,Windows下是不敏感的, 但对于大多数Linux\unix 系统来说,
❽ 数据库的三级模式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三级模式的关系
模式(概念模式)是数据库的核心与关键
内模式依赖于模式,独立于外模式和存储设备
外模式面向具体的应用,独立于内模式和存储设备
应用程序依赖于外模式,独立于模式和内模式
这个需要跟两级映射一起来理解(参考图片更易理解)。
三级模式
外模式:应用程序用到的部分数据的逻辑结构。一个数据库可以有多个外模式。
概念模式(模式、逻辑模式):数据库管理员用到的视图,就是我们在DBMS的可视化界面中看到的数据库对象。一个数据库只有一个概念模式。
内模式:数据库的最低层模式,是数据物理结构和存储方式的描述。一个数据库只有一个内模式。
关系:用户应用程序根据外模式进行数据操作,通过外模式一模式映射,定义和建立某个外模式与模式间的对应关系,将外模式与模式联系起来,当模式发生改变时,只要改变其映射,就可以使外模式保持不变,对应的应用程序也可保持不变;另一方面,通过模式一内模式映射,定义建立数据的逻辑结构(模式)与存储结构(内模式)间的对应关系,当数据的存储结构发生变化时,只需改变模式一内模式映射,就能保持模式不变,因此应用程序也可以保持不变。
两级映射
外模式-概念模式的映射
概念模式-内模式的映射
❾ oracle数据库的操作模式有哪两种
1.操作模式?是连接数据库的模式吧?
2.认证方式:操作系统认证,外部认证,还可以使用代理用户连接数据库
3.没懂什么意思
4.权限:限制用户对表的操作
角色:一些权限的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