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網頁前端 » 詩文講解腳本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詩文講解腳本

發布時間: 2023-04-01 07:27:51

A. 古詩《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優秀教學案例

內容摘要:

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詩言志,詩傳情。詩詞優美的節奏,含蓄的語言,深邃的意境,給予人心靈的享受,文化的熏陶,人格的錘煉。新課程改革如火如荼,怎樣賦予古詩教學新的生命力?我在教學《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的教學中有了思考與嘗試,課堂以版塊模式展開、以兩教時完成:復習回顧、導入新課——小組學習、理解詩意——把握意象,感受意境——合作創新、古詩新唱——創作詩句、詩意飛揚——組詩解情、融會貫通。

關鍵詞:古詩合作、創造、賞析。

我國是詩歌的國度,詩經楚辭,唐詩宋詞,在浩如煙海的文學長河中,宛如璀璨斗模扒奪目的明珠。古代教育學家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詩言志,詩傳情。詩詞優美的節奏,含蓄的語言,深邃的意境,給予人心靈的享受,文化的熏陶,人格的錘煉。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古詩語言清新、情趣盎然,又是眾多詩篇中朗朗上口的佳作。或許,初時誦讀這些首詩,感覺詩句平白如話,意境平淡如水,但細細品來,卻含英咀華、意味深長。如何打破傳統的古詩教學模式,賦予詩歌教學新的生命力,打造詩意的高效課堂?我在教學《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的教學中有了思考與嘗試。

一、采荷風悟荷語——小組學習,理解詩意。空昌

1、這首詩里沒有一個生字,你能把它讀好嗎?

2、課前大家都預習了這首詩,能不能說一說你的預習所得?

3、出示小組討論、匯報內容:

(1)我所了解的作者。

(2)我所知道的寫作背景。

(3)我會解釋的詞語。

(4)我體會的詩句意思。

4、小組學習;全班匯報交流。

【解讀:把具有感情色彩的語言作理性的分析,不是屬於詩歌的詩意課堂。自主的、詩意的語文課堂應該讓學生調動自己的一切感官和經驗,去感受詞語的氣息,去觸摸詩句的質地,去把握古詩的脈動。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學生學會藉助網路資源、工具書、聯繫上下文、小組討論、資源共享等方式自主學習,無需老師逐詞逐句講解。尤為可喜的是,學生經過一學期的訓練,對於收集的資料不再是照搬全念、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是有取捨、選重點地為己所用。導學出示的“小組討論、匯報內容”,對於小組學習有清晰的指導作用,匯報時,明確的分工使每個組員都各司其職。小組學習不再是表面的轟轟烈烈,不再是好學生“獨舞”的舞台,而是“百花齊放,香飄課堂”。課堂上體現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自主學習氛圍,尊重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二、人面荷花相映紅——把握古詩碼或的意象,感受古詩意境。

1、播放十里荷塘的視頻,學生談談感受。

2、你能用自己的語言來形容這種情景嗎?

【解讀:葉聖陶先生曾說過:詩歌的講授,重在陶冶性情,擴展想像。所以,古詩教學應該讓學生充分感受詩歌的語言美、形象美、意境美。意象與意境是詩歌鑒賞中的兩個重要概念。意境是一種境界和情調,意象組合構成意境。在傳統的古詩教學中,我們往往唯恐學生不能理解詩意,於是反復解說,讓學生背誦詩意,而忽略古詩的意象和意境的感悟,這樣的結果不會使學生真正走進古詩,體味古詩的美。在這個環節中,沒有過多的講解,讓學生在理解古詩大意的基礎上通過觀看視頻,感受本詩中的意象——碧葉、紅荷的特點,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看到的意象,體會到的意境,用自己個性化的語言、獨特的感悟理解了詩意,領略了詩情畫意。】

三、好詩不厭百回讀──在反復誦讀中體會詩情畫意。

1、試試看,怎樣能讀出這種美呢?讀出你不同的感受來。

2、說一說你為什麼要這樣讀。

【解讀:王榮生教授說,語文教師的職責就是:學生讀不出的,讓他讀出;學生讀不會的,讓他讀會;學生不喜歡的,讓他喜歡。真正的閱讀應該是讀者與作者心靈的對話,閱讀過程應該是一個“物我回響交流”的過程。葉聖陶先生把有感情地朗讀叫做“美讀”,竇桂梅老師的“激昂處送它個激昂,委婉處還它個委婉……”無不在告訴我們:誦讀,就應該讓學生感情飛揚。學生讀古詩時的停頓、重音的處理,代表著他對古詩的獨特感受,教師不應以教參上的朗讀指導來替代學生的個性化感受。因此,課堂上“你可以這樣讀”、“你也可以這樣讀”、“你還可以這樣讀”……使課堂上呈現了多姿多彩的誦讀版本。】

四、淺吟低唱品古詩,一詩一曲也動人。

1、一池的綠葉紅花,讓我們大家讀出了別樣的風情、別樣的滋味。播放歌曲《古詩新唱》。

2、小組合作,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來演繹古詩。

【解讀:但凡熟識中華古詩詞的人都知道,唐詩、宋詞,都是可配樂吟唱高歌的。通過讀、吟、唱,使學生加深對古詩的理解,體味古詩獨有的韻味美和意境美。在教學中通過播放古詩的吟唱錄音,讓學生欣賞;以小組為單位讓學生創造表演唱,以聲音曲調來增加詩歌的力量,喚起學生內心意象,發揮想像、聯想的作用,培養審美能力。你能想像在短短的時間內,學生會用《左手右手》(《喜羊羊之虎虎生威》主題歌)的'曲調唱《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嗎?你能想像學生會分男女聲部來和唱《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嗎?你能想像學生在唱歌時的搖頭晃腦、手舞足蹈嗎?……太多的意想不到在“唱詩”中發揮得淋漓盡致。讀、吟、唱——多元性的古詩學習方式,激發學生的情感渴望,點燃孩子們的心靈創造的火花,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學生的每一曲都是心靈流動的樂章。】

五、小荷才露尖尖角,詩壇漸顯莘莘才。

1、面對此情此景,楊萬里寫下了千古絕唱“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此時的你又該如何表達自己心中的感受呢?

2、請同學們每人寫兩句詩,寫出你此時的所見及所想。

【解讀:美已走進了孩子的內心世界,被孩子所感受。但是,古詩教學的目標僅此而已嗎?誦讀《唐詩三百首》、記憶《小學生必背詩詞70首》的目的僅此而已嗎?“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我想,古詩教學不僅要讓學生理解詩意,想像畫面,體悟情感,還可以讓學生學一學、寫一寫,做做小詩人——這是學生對美的感受的釋放,是用文字定格的形式詮釋自己的理解。也許此時孩子的文筆有些稚嫩、詩句有些青澀,甚至不能做到對仗、押韻。但是,作為教師仍要不遺餘力地鼓勵學生傾吐真情實感,不拘形式、不拘“小節”,讓學生享受自由表達的快樂:“紅顏嬌羞婷婷立,玉盤鋪展綿綿延”;“驕陽當空耀光芒,綠葉叢中掩嬌顏”;“綠荷捧雨如碧盤,紅蓮帶珠賽西施”;“西子湖裡誰最美,艷陽之下葉掩荷”……誰能說這些孩子不會引領未來的詩壇?誰又能說這些富有創造性的詩句不會開創新詩的未來?在課堂上,在創造中,心靈流瀉的詩篇輕輕搖曳。詩意,輕舞飛揚。】

六、詩含天下景,詞蘊人間情——組詩解情。

1、孩子們,同樣是寫西湖的詩,《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和我們昨天學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有什麼不同之處呢?出示表格。

詩題

不同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天氣

景物

色彩

感受

2、小組討論,匯報。

3、楊萬里的這首《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成了寫荷花的千古絕唱,其實他還有一首寫荷花的詩也是膾炙人口。出示《小池》。大家比較一下,這兩首同樣寫荷花,又有什麼不同之處呢?送荷花詩。

4、詩題中一個“送”字,不由讓我們想到了不少學過的送別詩,誰能背誦幾句?

5、這首詩題為送別,可詩中卻一字未提,你怎樣理解?與我們以前所學的送別詩有何不同?

【解讀:曾聽過徐州市泉山區教研室朱曉紅老師所上的《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課上,朱老師沒有就詩講詩,甚至說,在本詩的教學上所用時間寥寥。而是將與之相關的多首古詩融入課堂,帶領學生從古詩的寫作內容、寫作特點、寫作方法等方面探討、賞析古詩。課後聽到很多聽課老師評議“這堂課內容太多了”“講得太深了”……但是,難道博大精深的古詩文化,就只能教給學生理解字詞、體會詩意、斷句重音、熟讀成誦?僅此而已嗎?《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素養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這里有量的積累。“腹有詩書氣自華”。在多如繁星的古詩長河中,如何盡可能多地擷取優秀的古詩文融入語文課堂,使學生最大限度地感受古詩的魅力?我想,朱老師的課堂給了我們啟示:將當堂要學的古詩和與之在情感、內容等方面相關的詩組合,通過組詩的拓展閱讀,引領學生真正讀懂古詩、走進詩的世界。運用遷移,擴展詩情,觸類旁通,形成理解鏈,更便於學生全面地把握古詩的情感,培養學生的鑒賞審美能力。】

古詩,滋養著炎黃子孫的血脈,凝聚吸引著民族的魂魄。一首又一首的絕唱或靈動、或凝重、或溫情、或傷感、或雋永、或深邃……濃濃的,飽含深遠的文化底蘊。培根說:“讀詩使人靈秀。”讓我們的學生喜愛讀詩吧!讓我們和學生一起慢慢地咀嚼與欣賞,尋找詩的精妙,體會詩的瑰麗,並由此慢慢獲得鑒賞詩的本領,獲得對美的敏感力。孩子們,讓我們一起慢慢前行,細細欣賞!

B. 詩文 講解

觀書有感
宋.朱熹
半畝方塘一鑒開,
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注釋
這首詩富於啟發而有歷久常新。半畝大的池塘像明鏡一樣,映照著來回閃動的天光雲影。要問這池塘怎麼這樣清澈?原來有活水不斷從源頭流來啊!詩的寓意很深,以源頭活水比喻學習,要不斷吸取新知識,才能有日新月異的進步。

賞析
(其一) 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詩。人們在讀書後,時常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詩中就是以象徵的手法,將這種內心感覺化作可以感觸的具體行象加以描繪,讓讀者自己去領略其中的奧妙。所謂"源頭活水",當指從書中不斷汲取新的知識。《觀書有感》是南宋大學問家朱熹的一首膾炙人口的名詩,抄錄下來,與大家共同分析欣賞。希望對無心向學,不讀書看報,只知玩玩樂樂的青年朋友,有所啟迪勉勵。原詩四句:「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它實寫的是明麗清新的一派田園風光,反復讀上幾遍,會覺得愈讀愈愛讀!你看,半畝的一塊小水塘,在朱熹筆下是雹物展開的一面鏡子(一鑒開),起筆就恬靜而幽雅得讓人立時展開了想像的翅膀。
第二句更引起讀者遐想,這面「鏡子」中映照著天上徘徊的雲影,可想那清澈的水面那麼靜謐可愛了!作者在第三句提了個問題,這水為什麼如此清澈呢?他高興地自問答道,因為源頭總有活水補充,一直不停地流下來。這幅美麗的自然風光圖卷,已經令人讀後清新明快了,更讓人拍案叫絕的是一看題目,是觀書的感想,頓時這美的意境升華,運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把活水與讀書融合了。原來,大學者朱熹在贊美讀書有所領悟,心靈中感知的暢快、清澈、活潑,以水塘和雲影的映照暢敘出來了。他的心靈為何這樣澄明呢?因為總有像活水一樣的書中新知,在源源不斷地給他補充啊!大才子朱熹的一首小詩,給我們諸多啟示,多讀一點好書,會讓自己思想永遠活潑,才思不絕,情操高雅啊!

(其二)這也是一首藉助形象說理的詩。它以泛舟為例,讓讀者去體會與學習有關的道理。詩中說往日舟大水淺,眾人使勁推船,也是白費力氣,而當春水猛漲,即使艨艟巨艦也如羽毛般輕,自由自在地飄行在水流中。詩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意在強調做學問要功夫到家,才能有所突破。這首詩很可能是作者苦思某個問題,經過學習忽然有了心得後寫下來的。

介紹
【注釋】
①方塘:又稱半畝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鄭義齋館舍(後為南溪書院)內。朱熹父松與鄭源渣液交好,故嘗有《蝶戀花·醉宿鄭氏別墅》詞雲:「清曉方塘開一境。落絮如飛,肯向春風定。」鑒:鏡。古人以銅為境,包以鏡袱,用時打開。
②這句是說天的光和雲的影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變動,猶如人在徘徊。
③渠:他,指方塘。哪得,怎麼會。如許:這樣。
④蒙沖:戰船。一毛輕:輕如一根羽毛。

【品評】有人以為詩是形象思維的產物,所以只宜於寫景抒情而不宜於說理。這有幾分道理,但不能絕對化。因為理可以用形象化的手段表現出來,從而使得它與景和情同樣富於吸引力。同時,理本身所具有的思辨性往往就是非常引人入勝的。(枚乘《七發》正證明了這一點。)因此,古今詩作中並不缺乏成功的哲理詩。朱熹是劉子翚學生,他父親朱松文才也很好。也許由於父、師的影響,他在道學中對文學的評價是比較公正的,也寫出過一些富於生活氣息的好詩。如這兩首當然是說理之作,前一首以池塘要不斷梁脊地有活水注入才能清澈,比喻思想要不斷有所發展提高才能活躍,免得停滯和僵化。後一首寫人的修養往往有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階段。一旦水到渠成,自然表裡澄澈,無句無束,自由自在。這兩首詩以鮮明的形象表達自己在學習中悟出的道理,即具有啟發性,也並不缺乏詩味,所以陳衍評為「寓物說理而不腐」。

句解
半畝方塘〔方塘:方形的水塘〕一鑒開〔一鑒開:像一面鏡子被打開。鑒,鏡子。古時候,鏡子用鏡袱蓋上,用時打開。〕,
半畝方塘像一面鏡子被打開。
將書比作半畝方塘。書是長方形的,所以說「半畝方塘」。「一鑒開」,以鏡子作比,形容方塘極其清澈。
天光雲影共徘徊〔天光雲影共徘徊:天光和雲影一齊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動。〕。
天光和雲影一齊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動。
寫清澈方塘中倒映的美好景緻。「天光」「雲影」,比喻書中的內容。
問渠〔渠:它,指水塘。〕那〔那:同「哪」,怎麼。〕得清如許〔如許:如此,這樣。〕,
為〔為:因為。〕有源頭活水來。
問那方塘的水怎麼會這樣清澈,因為有活水從源頭不斷流來。
前兩句寫景,後兩句議論。一問一答,形象地表達了詩人深切而獨特的讀書感受,暗含哲理。
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詩。全詩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達了一種微妙難言的讀書感受。池塘並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鏡一樣,清澈見底,映照著天光雲影。這種情景,同一個人在讀書中搞通問題、獲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認識時的情形頗為相似。這首詩所表現的讀書有悟、有得時的那種靈氣流動、思路明暢、精神清新活潑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為一位大學問家的切身的讀書感受。詩中所表達的這種感受雖然僅就讀書而言,卻寓意深刻,內涵豐富,可以做廣泛的理解。特別是「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兩句,借水之清澈,是因為有源頭活水不斷注入,暗喻人要心靈澄明,就得認真讀書,時時補充新知。因此人們常常用來比喻不斷學習新知識,才能達到新境界。人們也用這兩句詩來贊美一個人的學問或藝術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淵源。我們也可以從這首詩中得到啟發,只有思想永遠活躍,以開明寬闊的胸襟,接受種種不同的思想、鮮活的知識,廣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斷,新水長流。這兩句詩已凝縮為常用成語「源頭活水」,用以比喻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觀書有感

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詩。人們在讀書後,時常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詩中就是以象徵的手法,將這種內心感覺化作可以感觸的具體行象加以描繪,讓讀者自己去領略其中的奧妙。所謂"源頭活水",當指從書中不斷汲取新的知識。
《觀書有感》是南宋大學問家朱熹的一首膾炙人口的名詩,抄錄下來,與大家共同分析欣賞。希望對無心向學,不讀書看報,只知玩玩樂樂的青年朋友,有所啟迪勉勵。
原詩四句:「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它實寫的是明麗清新的一派田園風光,反復讀上幾遍,會覺得愈讀愈愛讀!你看,半畝的一塊小水塘,在朱熹筆下是展開的一面鏡子(一鑒開),起筆就恬靜而幽雅得讓人立時展開了想像的翅膀。第二句更引起讀者遐想,這面「鏡子」中映照著天上徘徊的雲影,可想那清澈的水面那麼靜謐可愛了!作者在第三句提了個問題,這水為什麼如此清澈呢?他高興地自問答道,因為源頭總有活水補充,一直不停地流下來。
這幅美麗的自然風光圖卷,已經令人讀後清新明快了,更讓人拍案叫絕的是一看題目,是觀書的感想,頓時這美的意境升華,與讀書融合了。
原來,大學者朱熹在贊美讀書有所領悟,心靈中感知的暢快、清澈、活潑,以水塘和雲影的映照暢敘出來了。他的心靈為何這樣澄明呢?因為總有像活水一樣的書中新知,在源源不斷地給他補充啊!
大才子朱熹的一首小詩,給我們諸多啟示,多讀一點好書,會讓自己思想永遠活潑,才思不絕,情操高雅啊!

觀書有感其二
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
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泊秦淮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注釋】
籠:籠罩。這句運用的是「互文見義」的寫法,即煙霧、月色籠罩著水和沙。
秦淮:秦淮河。長江下游支流,在今東蘇西南部。當時穿過金陵的秦淮河兩岸,酒樓妓館林立,一片繁華景象。
一二句意謂:描摹煙月朦朧的畫面,點明夜泊的地點,首句實為互文,意謂煙和月籠罩著寒水、籠罩著沙。
商女:陳寅恪雲:「此商女妝即揚州之歌女而在秦淮商人舟中者。」
後庭花:即《玉樹後庭花》,系南朝陳後主之作。陳後主,南朝亡國之君陳叔寶,為隋所滅。
三四句意謂:隔江的歌女全然不關心即將衰亡的國家,唱的是南朝陳後主的《玉樹後庭花》。當年陳後主每日尋歡作東,終於為隋朝所滅,如今歌女還在唱這支「亡國之音」,於是詩人不勝感慨。盡管此時距離朝滅亡還有幾十年,但是國家行將衰亡的陰影已經進入詩人的心田。

【古詩今譯】
輕輕的煙霧和淡淡的月光籠罩著寒水細沙,寧靜的夜裡把小船停泊在秦淮河邊靠近酒家的地方。歌女不知道亡國的遺恨,在秦淮河對岸的酒店還在唱著亡國的《玉樹後庭花》。

【賞析】
建康是六朝都城,秦淮河穿過城中流入長江,兩岸酒家林立,是當時豪門貴族、官僚士大夫享樂游宴的場所。唐王朝的都城雖不在建康,然而秦淮河兩岸的景象卻一如既往。
詩中第一句的兩個「籠」字用得出奇制勝,十分引人注目,煙、水、月、沙完全不同的四種事物,用兩個「籠」字巧妙和諧地融匯在一起,再現了一幅朦朧而又清亮淡雅的水鄉月夜。這幅圖畫是那麼柔和幽靜,似靜又動流動,筆墨是那樣輕淡,可那朦朧凄靜的氣氛又是那麼濃。這里的「月、水」和下句的「夜泊秦淮」是相關聯的,為第二句「夜泊秦淮近酒家」做了一個很厚實的鋪墊。
「夜泊秦淮近酒家」,看似信手拈來,細細琢磨卻又很值得回味,詩句內中蘊含著極其微妙的邏輯關系,你看,由於「夜泊秦淮」才能夠「近酒家」。然而,「夜泊秦淮」四個字又承接了上一句景色點時間點——「夜」,也點名了上一句所描繪景色的地點——「秦淮」,使之更形象,更具體化。這一句不僅巧妙地照應了詩題,承接了上文,「近酒家」還起到了開啟下文的作用,由於「近酒家」,才引出「商女」、「亡國恨」、「後庭花」,也由此才觸動了詩人的情懷。可見,這七個字承上起下,結構全篇。「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猶唱」二字意味深長,巧妙地將歷史、現實和想像中的未來聯系起來,表現出詩人對國家命運的關切和憂慮。
這首詩寫的是詩人的所見所聞所感,語言清新自然,構思精巧縝密。全詩情景交融,景為情設,情隨景至,自然天成沒有絲毫斧鑿之痕跡,借陳後主的荒淫亡國諷喻晚唐朝統治者,含蓄委婉地表達了詩人對前世的深刻思考和對現實的深思之憂國情懷

詩詞鑒賞
這首詩是即景感懷的,金陵曾是六朝都城,繁華一時。目睹如今的唐朝國勢日衰,當權者昏庸荒淫,不免要重蹈六朝覆轍,無限感傷。首句寫景,先竭力渲染水邊夜色的清淡素雅;二句敘事,點明夜泊地點;三、四句感懷,由 「近酒家」引出商女之歌,酒家多有歌妓,自然灑脫;由歌曲之靡靡,牽出「不知亡國恨」,抨擊豪紳權貴沉溺於聲色,含蓄深沉;由「亡國恨」推出「後庭花」的曲調,借陳後主之屍,鞭笞權貴的荒淫,深刻犀利。這兩句表達了較為清醒的封建知識分子對國事懷抱隱憂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貴族正以聲色歌舞、紙醉金迷的生活來填補他們腐朽而空虛的靈魂,而這正是衰敗的晚唐現實生活中兩個不同側面的寫照。「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後庭花》據說是南朝陳後主所作的樂曲,被後人稱為「亡國之音」。「隔江」承上一句「亡國恨」故事而來,指當年隋兵陳師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陳後主依然沉湎在歌聲女色之中,終於被俘亡國。這兩句詩從字面上看似乎是批評歌女,而實際上是詩人有感於晚唐國事衰微、世風頹靡的現狀,批評那些沉溺於歌舞昇平而「不知」國之將亡的統治者。「猶唱」二字意味深長,巧妙地將歷史、現實和想像中的未來聯系起來,表現出詩人對國家命運的關切和憂慮。這首詩寫詩人所見所聞所感,語言清新自然,構思精巧縝密。全詩景、事、情、意融於一爐,景為情設,情隨景至。借陳後主的荒淫亡國諷喻晚唐統治者,含蓄地表達了詩人對歷史的深刻思考,對現實的深切憂思。感情深沉,意蘊深邃,被譽為唐人絕句中的精品。這首詩表現了詩人對晚唐統治者的辛辣諷刺以及對國家命運的深切憂慮。這樣豐富的內涵、深刻的主題卻容納在短短的28個字之內,這其中的每一個字都凝練至及。詩歌的語言要求精練,只有精練才能含蓄,也只有含蓄才能見得精練。所以含蓄與精練互為表裡,相得益彰。這首詩於情景交融的意境中,形象而典型地表現了晚唐的時代氣氛,使人從陳後主的荒淫亡國聯想到江河日下的晚唐的命運,委婉含蓄地表達了詩人對歷史的深刻思考,對現實的深切憂思,內容深厚,感情深沉,意味無窮,引人深思。
歷史背景
商女,是侍候他人的歌女。她們唱什麼是由聽者的趣味而定,可見詩說「商女不知亡國恨」,乃是一種曲筆,真正「不知亡國恨」的是那座中的欣賞者—封建貴族、官僚、豪紳。《後庭花》,即《玉樹後庭花》,據說是南朝荒淫誤國的陳後主所制的樂曲,這靡靡之音,早已使陳朝壽終正寢了。可是,如今又有人在這衰世之年,不以國事為懷,反用這種亡國之音來尋歡作樂,這怎能不使詩人產生歷史又將重演的隱憂呢!「隔江」二字,承上「亡國恨」故事而來,指當年隋兵陳師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陳後主依然沉湎聲色。「猶唱」二字,微妙而自然地把歷史、現實和想像中的未來串成一線,意味深長。「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於婉曲輕利的風調之中,表現出辛辣的諷刺,深沉的悲痛,無限的感慨,堪稱「絕唱」。這兩句表達了較為清醒的封建知識分子對國事懷抱隱憂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貴族正以聲色歌舞、紙醉金迷的生活來填補他們腐朽而空虛的靈魂,而這正是衰敗的晚唐現實生活中兩個不同側面的寫照。

C. 關於古詩的萬能導入語

關於古詩的萬能導入語如下:

1、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種故鄉情結。那是我們魂牽夢繞的地方,那是我們靈魂安放的地方,那是心靈深處的一片凈土。

2、一、激發興趣,談話導入。

3、然後保存下來,再點開剪映,導入喜歡的視頻或者照片,再點下面音頻,提取音樂,導入先前准備好的詩歌音頻就可以了。

4、如陝西考生的《尋找快樂,精彩人生》的開頭:「漫步於秋日落葉徐徐的小徑上,不禁吟了一句:『無邊落葉蕭蕭下,不盡愁緒滾滾來。』慨嘆鏈碰落葉的悲哀與不幸。

5、莫道春來便歸去,江南雖好是他鄉。——王恭《春雁》

6、逢人漸覺鄉音異,卻恨鶯聲似故山。——司空圖《漫書五首》

7、三、了解作者和寫作背景,理解詩人的心境。

8、局部引用

因此在整個義務教育階段,古詩詞在語文教育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古詩詞的地位愈來愈凸顯。

12、如福建考生的《月是故鄉明》,引用杜甫名句作為標題,不僅緊扣「感情的親疏遠近和對事物的認知」這一作文話題,而且表達得更有韻味;

福建考生的《一蓑風雨任平生》,引用蘇軾《定風波》語句,作為題目,既緊扣所選的歷史人物,貼切凝練,又昭示文章題旨,寫出了蘇軾的豁達與超脫,可謂「一石雙鳥」。

13、在文章開頭嵌入詩詞佳句,以此領起全篇,則能夠使語言顯得凝練精闢,更能讓閱卷者立刻「窺」到作者的文化積淀和人文素養,給他們留下較佳的第一印象。

14、古詩中的字音字意與現代文差異甚遠,古詩的年代和歷史背景又需要掌握一定的歷史知識,這些都為古詩教學設置了障礙。如何開展古詩教學便成了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現結合教學際,我探索研究了小學古詩教學方法主要有以下幾點:

15、對於漂泊在外的人來說,家鄉是永遠的牽掛

16、先在微信搜索詩歌朗誦小程序,點開,導入詩歌字幕,轉換成音頻,選擇自己喜歡的朗讀角色

17、二、弄懂詩題,感知內容。

18、關於思鄉古詩,例如:

19、四、重點誦讀,培養語感。

20、五、精心設計,利用情境教學古詩。

21、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李商隱《無題》

22、從古至今,許多墨客旅居他鄉的文人墨客,都會把自己的絲絲縷縷思鄉之橋乎情通過詩歌形式表達出來。那麼,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首詩,作者又怎樣表達自己的思鄉情呢?

23、導入語:古人有在牆壁上題詩的習俗,有些題壁詩就眼前景物寄託詩人的思想感情,有些則直抒胸臆,這首詩屬於前一類,寫的是湖陰先生的住宅,卻寄託了詩人的閑適心情。

湖陰先生是北宋隱士楊德逢的別號,他的住宅在金陵(今南京市)鍾山半山上,叫「半山園」;王安石罷相後也住在鍾山,跟他成棚消談了鄰居,時有往來。這首詩寫於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其時詩人62歲。

D. 教學古詩詞的方法和步驟

嘗試用「激興趣--讀詩文--明詩意--賞意境」四步古詩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打破傳統的古詩教學模式,提高了古詩教學質量。
1.激興趣
興趣是探究某種事物或進行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教育心理學認為,興趣是學習的催化劑,是學生從事學習活動的內在動力,它能促使學生積極探索,努力攀登,向著自己認定的目標奮進。前蘇聯教育家烏申斯基提出:「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慾望。」對於遠離學生生活的古詩教學,教師若能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課堂教學有趣、有序地進行,將對學生學習古詩產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比如:在教《望廬山瀑布》時,就可採用「激興點撥法」。新課一開始用一個謎語「懸崖掛塊大白布,千手萬腳捉不住,遠聽千軍萬馬吼,遠看銀泉飛下谷。」引起學生的興趣,使學生產生對瀑布的興趣,再導讀回憶《瀑布》,使學生受到語言描繪的情境感染,從而進入瀑布的詩境。
另外,運用多媒體課件中精美的界面設計、古樸典雅的音樂,營造出濃郁的中國古代文化氛圍,烘托出良好的教學氣氛,也是很好的激趣方式,更是傳統教學無法做到的。
2.讀詩文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古詩文的教學也同此理。讓學生反復吟誦,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把教師的不厭其煩講解變成學生相互間的討論、啟迪和學習,力求做到:
①吟誦與自查自悟相結合,引發感悟。自查自悟是學生在吟誦的過程中,自行查閱資料,理數裂解、感悟古詩文的內容,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及蘊含的哲理等。學生可以在校內查,也可以在校外查,可以問老師、同學,也可以問家長、鄰居。這樣,學生在自查的過程中必然會產生出一些個性化的感悟,受到古詩文的情意熏陶。
②吟誦與賞析相結合,豐富感悟。利用專題課、活動課時間組織學生欣賞配樂詩朗誦的錄象與錄音,讓學生從動人的畫面上,從動情的樂聲中,想像著,體味著,感受著詩文的藝術魅力,從而增進了對詩文的朦朧的理解,並滋生出許多感悟。在欣賞的同時,主要在選材、立意、構篇、遣詞等方面引導學生進行評析,可以整體系統,也可以點點滴滴,不拘一格,廣開言路,以增強對古詩文的感悟。
③吟誦與議論相結合,交流感悟。學生對詩文的理解,有的可能只是零碎片段,有的甚至還兆賣只是片薯猜閉言只語,所以特別需要在同桌、小小組之間充分議論。這樣可以互相啟發,激起「頭腦風暴」,不僅會大大促進理解,而且會觸發出許多感悟。
④吟誦與運用相結合,深化感悟。首先,詩文源於生活,引導學生把在生活中觀察到、體驗到的東西用古詩文進行表達,能促進學生對古詩文的理解與感悟。在生活中運用詩文的形式很多,可以是賞景吟詩,觀物吟詩,敘事吟詩,等等。其次,讓古詩文運用於習作中,這不僅能提高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而且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因為學生在習作中用詩時,會給詩句賦予一種新的表達內容和感受,從而使學生從更新、更廣的角度去理解古詩文,感悟古詩文。這樣就為萌生出許多個性化的感悟,創造了條件。如何引導吟誦,可以採用以下幾種方法:
a、熟讀成誦法,即讓學生多讀。詩歌的特點是富於節奏美、韻律美和意境美,誦讀起來琅琅上口。在教學過程中,我堅持以誦讀為本,通過反復誦讀,反復吟詠,體會古詩的韻律、意境。可指導學生朗朗出聲地誦讀,低唱慢吟地誦讀。如何使學生「美讀得其法」,教學可分三步進行:一是首先要確定基調。二是要分辨重音,掌握頓挫,讀出節奏。三是讓學生在練習中體會,掌握方法,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力求讀得清晰、准確、有節奏,讀出思想感情。
b、創設情境法。古詩文不是無情物,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讓他們在吟誦時,加上適當的動作,邊吟誦邊表演,可增進對古詩文的理解,從而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如吟誦立意歡快的詩文,可配上一曲輕松活潑的音樂;吟誦反映離愁別緒的詩文時,播放一段哀怨低沉的曲子;吟誦描述風光無限的詩文,配以大自然畫面等。創設情境吟誦是學生喜聞樂見的一種形式,讓學生在特定的情境氛圍中加深對詩意的感悟,促進記憶。
c、分類吟誦法。根據詩的內容或詩所反映的時令進行分類吟誦,也是一種可行的方法。根據內容,可以分為寫景詩、敘事詩、抒情詩,引導學生根據內容分類吟誦,背得多,記得牢。根據時令分類,能促使學生從時間的角度把握古詩文的線索,從而達到流暢記憶,大地調動了學生吟誦的興趣。
d、綜合吟誦法。這是一種融多種形式為一體的吟誦方法。有時採取小組賽、男女組賽,有時採取限時背、師生背、接龍背,有時採取根據內容、根據時令分類吟誦,有時採取聽記背、問答背等等。多種形式綜合背誦,靈活且富有變化,給學生帶來了吟誦古詩文的樂趣,避免了背誦的枯燥性。通過引導巧背,使學生儲存了豐富的語言材料,有效地實現了量的積累。
3.明詩意
新的語文課程強調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發展學生的思維。古詩產生的年代較遠,古代的社會制度,生活方式,風俗習慣,語言風格等,都跟現代大不一樣,而且古詩詞語凝煉,跳躍度大,寫法誇張。因此,小學教學古詩首先要使詞語表象化,並使其強化(建立)、活化(轉換)、優化(加工),即在意讀詩文時,引導學生藉助想像,將詞語在腦海里形成主體畫面。准確把握詩歌作品情感,僅僅拘泥於課文必學內容上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對作者的社會經歷,文化教養,情趣愛好以及寫作背景等相關知識有一定的了解,才能與詩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而明詩意是在理解字詞的基礎上理解詩句,是一個把一句句精煉的詩的語言譯成現代漢語的過程。這個訓練一個很大的好處:就是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在逐一落實字詞以後,通過對每個詩句的串連通釋,在整體上把握全詩,理解詩句的含義。
4.賞意境
意境是由作者的主觀感受和客觀景象融合而成的,而作為主觀感受的「意」又往往寄寓在客觀景象的「境」中,因此,教師在古詩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入其「境」,才能使學生「悟其神」,會其「意」,真正領悟到古詩的意境美。葉聖陶曾說過:「詩歌的講授,重在陶冶性情,擴展想像,如果抓住精要之處,指導一二句話,也許就夠了,不一定要繁復冗長的講說。」古詩的教學,一定要將學生領入詩的意境,體驗詩人的感情,引導學生藉助詩人的豐富聯想,展開想像,領略詩人雄偉的氣魄,以及詩人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情懷。我們要詩情畫意地教古詩,學生要詩情畫意地學古再現意境是關鍵。

E. 朗誦腳本怎麼寫

鍾落潭中學2010年古詩文朗誦文字腳本 花燈鬧元宵 佳節盼團圓 吳祖松 (朗誦):青玉案 元夕 辛棄疾(曾秋月老師):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男學生齊):寶馬雕車香滿路 ,鳳蕭聲動,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女學生齊):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熊朝煦老師):眾里尋他千網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全體反復一遍):眾里尋他千網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旁白(萬月華老師):多麼熟悉的詞句,多麼真摯的感情,宋代詞人辛棄疾把我們帶進了火樹銀花的元宵節。

F. 《行行重行行》詩文講解

古詩譯文,可以參考:)~~

你走啊走啊老是不停的走,就這樣活生生分開了你我。

從此你我之間相距千萬里,我在天這頭你就在天那頭。

路途那樣艱險又那樣遙遠,要見面可知道是什麼時候?

北馬南來仍然依戀著北風,南鳥北飛築巢還在南枝頭。

彼此分離的時間越長越久,衣服越發寬大人越發消瘦。

飄盪游雲遮住了太陽,他鄉的遊子不想回還。

只因為想你使我都變老了,又是一年很快地到了年關。

還有許多心裡話都不說了,只願你多保重切莫受飢寒。3.寫作特點

全詩語言不加雕飾,敘述與抒情相融,感情的深度在回環中逐步加深,最後達到高潮,使這首詩具有樸素而真摯動人的特色。《行行重行行》賞析《古詩十九首》歷來為人稱道,評價很高。作或鏈鉛為漢末文人五言詩的絕唱,聳立於詩歌山峰之列。再加上,漢末文人五言詩屬於由民歌體向文人有意識創作的階段,繼承了《詩經》和「樂府詩」的特色,敘事性很強,但在朴質的話語中卻傳達出了感人的情愫,更因為語言、敘事的樸素愈顯感情的真摯動人。 「行行重行行」句,用疊詞來表現內容。疊詞可以使節奏舒緩、綿長,「行行」,走個不停,而又「重行行」,愈走愈遠,在空間距離的延展中,又穿越了時間長河,隨著空間的延伸時間也是彌久。在無情的時空中,思念隨著延伸的路向著無垠延伸,思念隨著彌久的時間向未來彌漫。「與君生別離」,點明離別之旨。人間悲痛有兩端:生離與死別。在本句中,「生」字又含有了字喚消面背後的另一重傷感,這也許不僅是生離,甚至就是一種死別。一語而雙至痛,,其痛亦已甚哉!此兩句,沉重萬鈞,定調痛哉!「相去萬余里,各在天一涯」。人隔兩地,相距遙遙,生死不知,天涯兩端。此處「一涯」很有些意思,雖天涯兩地,但藏有二人默默相望凝思之狀,有含淚雙眸的「遠望可以當歸」之情。「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知?」兩句,是思婦的低吟與啜泣,親人不可歸,自己不能行,如此狀態,「會面」怎有時?思婦陷入沉沉的凝想之中。突然,思婦想到「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這是虛想,更是思婦的安慰或是埋怨。「胡馬」「越鳥」尚如此,親人豈會不思念家人呢,可總該有些訊息呀?是安慰、是埋怨,更是因念之切而生的怨,是含於怨中的無盡的思念。分別很久了,「為伊消得人憔悴」,「衣帶日已緩」。如此的日子何時是一個盡頭呢?這八句詩,是敘事,是離別的無奈現實,是思念婦人的哀婉之狀。讀來質朴,但情意濃濃,是現實的真實,更有真實現狀給思婦帶來的無奈和無盡的愁思。「浮雲蔽白日,遊子不顧返」,兩句所講極有意思。長期的思念,凝重的情思,盼的都有些胡思亂想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都有體會,當我們所盼望的人兒就是不出現時,我們總要把事情往壞處去想了,「不會出什麼事吧,路上平安嗎等等。」 而這種心態的出現,實在只是因為關切之心、殷切之情所致。「遊子不顧返」,抓的真准!!「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到此思婦的心意一轉。念君使人難過,又一年又將要過去了,一則點明已有多個年月過去,而每個年月都浸透著凝重的思念;二則點明又一年即將過去,在未來的一年或許是又一年中,留給婦人的、伴隨婦人的仍將是綿綿無盡的又一天、又一年。在這樣的日子中,思婦道出了這樣一句:棄捐勿復道,努力加餐飯!此句是「大白話」,實在又是「大情語」!思念綿綿令人老,我還是「努力加餐飯」吧,原本就是茶飯不香,不思飲食,思念之罪也;而今是自我寬慰,徒想何益?是無奈之語,又是多情之語,思念之罪也;多吃些飯,以衫好挨歲月,活著才有希望,總是些希望在支撐,又是思念之罪也。「秀才說家常話」,用樸素敘事,用叨叨絮語,反而傳達出艷麗情思,表現出濃烈痴情。常語、常生活,卻是極不平淡之事、之情、之生活。 hánɡhánɡchónɡhánɡhánɡ,yǔjūnshēnɡbiélí。
行 行 重 行 行 ,與君 生 別 離。
xiānɡqùwànyúlǐ,ɡèzàitiānyìyá。
相 去萬 余里,各在 天 一涯。
dàolùzǔqiěchánɡ,huìmiànānkězhī。
道 路阻且 長 ,會 面 安可知 。
húmǎyīběifēnɡ,yuèniǎocháonánzhī。
胡馬依北 風 ,越 鳥 巢 南 枝 。
xiānɡqùrìyǐyuǎn,yīdàirìyǐhuǎn。
相 去日已遠 ,衣帶 日已緩 。
fúyúnbìbáirì,yóuzǐbúɡùfǎn。
浮雲 蔽白 日,游 子不顧返 。
sījūnlìnɡrénlǎo,suìyuèhūyǐwǎn。
思君 令 人 老 ,歲 月 忽已晚 。
qìjuānwùfùdào,nǔlìjiācānfàn。
棄捐 勿復道 ,努力加 餐 飯 。

古詩十九首之一·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
相去萬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知。
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
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
浮雲蔽白日,遊子不顧返。
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
棄捐勿復道,努力加餐飯。

注釋

〔生別離〕是古代流行的成語,猶言『永別離』。所謂『生別離』,並非指人生一般的別離,而是有別後難以再聚的涵義,所以下面說,『會面安可知』。

〔各在天一涯〕『涯』,方也。

〔道路阻且長〕『阻』,指道路上的障礙;『長』,指道路間的距離。

〔會面安可知〕『知』,一作『期』,義同。

〔胡馬依北風二句〕『依』,一作『嘶』。『胡馬』產於北地,『越鳥』來自南方(古代的『越』,指今廣東福建一帶地區),『依北風』和『巢南枝』是動物一種自發的懷念鄉土情感的表現。這兩句用比喻來代替抒情;『胡馬』『越鳥』尚且如此,難道『遊子』就不思戀故鄉嗎?

〔相去日以遠二句〕『遠』,指時間而言。上句謂別離之久,下句言思念之深;久別思深,人一天天地瘦下去,衣帶自然也就一天天地感到弛鬆了。

〔浮雲蔽白日二句〕『文子』:『日月欲明,浮雲蔽之。』『古楊柳行』:『讒邪害公正,浮雲蔽白日。』『浮雲蔽日』,是古代最流行的比喻。一般的慣用於讒臣之蔽賢,『白日』是隱喻君王的。這里則以之象徵她遠游未歸的丈夫。我國古代封建社會里,君臣之間的關系各夫婦之間的關系,在觀念上是統一的。『浮雲』,是設想他另有新歡,象徵彼此間情感的障礙。『顧』,念也。『反』,同『返』。

〔思君令人老〕這句是承前『衣帶日已緩』而說的。『老』,並不是說年齡的老大,而是指心情的憂傷,形體的消瘦。

〔歲月忽已晚〕『歲月』,指眼前的時間;『忽已晚』,言流轉之速。

〔棄捐勿復道二句〕『棄「和『捐』同義。『棄捐』猶言丟下。『勿復道』,不必再說。上句的意思是說,盡管自己如何申訴相思之苦,但她所思念的人不會因此而歸來,那末說來說去有什麼必要呢?『加餐飯』,是當時慣用的一種最親切的安慰別人的成語。『餐』,一作『歹食』。 說明:這首詩和下面幾首都是思婦詞,雖然寫個人離別之情,但和前面幾篇一樣,也都是東漢末年動湯不寧的社會現實的反映。

G. 幼兒園古詩活動教案

在現實生活或工作信備轎學習中,大家都收藏過自己喜歡的古詩吧,古詩泛指中國古代詩歌。古詩的類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嗎?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幼兒園古詩活動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幼兒園古詩活動教案1

教學目標:

1、初步學會朗誦古詩,理解古詩的意境。

2、通過各種不同方法的學習,激發幼兒學習古詩的興趣。

教學准備:

三角形、圓形、長條形各一個,課件。

教學過程:

一、開始部分組織教學

二、基本部分

1、猜拼圖出示一個三角形提問:「小朋友這是什麼?」出示一個圓形提問:這是什麼呢?

老師把它們拼成一幅圖猜一猜象什麼?(用三角形、圓形、長條形拼成一個人在釣魚的圖片)老師看了這幅圖就想起了唐代大師柳宗元寫的一首《江雪》你們想聽嗎?

2、老師有表情的朗誦古詩《江雪》

3、這首古詩還有一幅美麗的畫呢,我們一起來看。(出示多媒滾纖體)

(1)你看見了什滑肆么?這幅畫上是什麼季節?冬天會怎麼樣?山上都是雪,小鳥怎樣了?(千山鳥飛絕)

(2)路上也沒有行人,天氣寒冷人們怎樣了?(萬徑人蹤滅)

(3)江面上有什麼?船上有誰呢?他穿著什麼?帶著什麼呢?(孤舟蓑笠翁)

(4)他在干什麼?(獨釣寒江雪)

4、我們一起來看這首古詩(多媒體出示古詩)

(1)小朋友,請你找一找在這首古詩中你認識哪個字寶寶?

(2)幼兒跟老師朗誦古詩2-3遍。(不同的方法朗誦)

(3)老師把這首古詩編成了一幅節奏圖:這是幾拍子的節奏?幼兒練習打二拍子的節奏。看節奏一邊拍手一邊朗誦古詩。

(4)我們聽著音樂來唱一唱這首古詩。

三、結束部分

1、總結:小朋友們今天學習了什麼?

2、把學會的古詩朗誦給爸爸、媽媽聽。

幼兒園古詩活動教案2

設計意圖:

清明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在清明節期間為幼兒設計一系列的相關活動,讓幼兒在活動中了解傳統節日的由來。

活動目標:

1.通過欣賞古詩、觀察圖片,初步了解古詩大意。

2.能正確熟讀古詩。

3.了解清明節的風俗習慣,感受清明節人們掃墓的心情。

活動准備:

1.古詩教學的自製PPT。

2.幼兒前期經驗准備:了解清明節的風俗習慣。

活動過程:

一、入場:聽《琵琶語》學古人漫步進場,感受古曲的氣氛。

二、了解清明節的風俗。

1.請你們回憶一下,清明節你和家人都做了些什麼事情?

2.播放「清明介紹PPT」,教師做相應的小結。

3.小朋友說了很多清明節做的事,我們看看其他人會做些什麼呢?

教師:清明節這天,路上來來往往的人們帶著悲傷的表情,手捧著鮮花去祭拜去世的親人……所以,清明節要去掃墓,是對已經去世的人的尊敬與懷念,也因此在清明前後,人們的心情都比較難過和悲傷。

三、學習古詩,初步了解古詩大意。

1.完整欣賞古詩兩遍。

2.看背景圖,初步了解古詩大意,幼兒看圖自由回答。

3.句卡配對,進一步了解古詩大意。

(1)出示圖卡,引導幼兒發現詩句與畫面的匹配關系

(2)觀察圖片,幼兒為詩句匹配圖片。

四、朗誦古詩

1.幼兒整體誦讀。

2.記憶大考驗兩遍。

3.幼兒跟讀兩遍。

4.表演讀。

5.古詩接龍。

五、認字活動:學習「明」字並講述「明」的字源故事。

「明」在甲骨文中是由一個日和一個月組成,表示日月照耀、明亮的意思,也解釋為帶來光明。金文和小篆的名字是由月和一個窗形的結構組成,意思是月光照進窗內,表示光亮之意。現在的明字則確定為日月之明了,一般用為光亮之義。

六、結束活動:欣賞歌曲《清明》。

幼兒園古詩活動教案3

一、設計意圖

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又將如期而至了。清明節是我國許多傳統節日中的一個重要節日。每一個節日背後,都有一個相應的闡釋與表達系統,深入細致地融入民眾生活。清明祭祖是中華文明禮儀的優良傳統。清明掃墓不僅是人們從感情上與祖先相聯系,也是構建人與社會和諧關系的基礎。獨具中華民族特色的中華古詩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愛與關注。作為一線的教師將清明傳統與古詩巧妙地結合,使幼兒在詩情畫意里感受由中華古詩詞的意境之美,體驗清明的民族文化傳統,使幼兒性情得以陶冶,真正形成「潤物細無聲」的欣賞與傳承。

二、活動目標

1、初步理解古詩內容,想像詩中描寫的景象。

2、激發對古詩吟誦的興趣,初步學習按古詩的節律吟誦。

3、了解清明節人們踏春掃墓的傳統習俗。

三、活動准備

畫有古詩情節的圖片一幅,VCD教材。

四、活動過程

(一)故事導入,觀察講述,引起學詩興趣。

1、教師根據古詩講述「清明」的故事。

2、出示圖片,提問,你在剛才的故事裡,這張圖片上看到了什麼呢?(古時候的一個小孩,一個老人…)他們在干什麼呢?(在問路,在說話…)天氣怎麼了?(下雨)

(二)觀看VCD片,觀賞體驗,感受古詩意境。

1、教師講解:小朋友們,你們知道現在是什麼季節嗎?(春天)

在春天呢,有一天是清明節,清明節人們都要干什麼啊?(幼兒自由回答)

2、教師小結:清明節是人們踏春掃墓的日子。

古時候,有一位杜牧的詩人,就在這天寫了一首詩,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

3、教師播放VCD,請幼兒觀看。

4、問:剛才我們看了碟片,知道了故事中的人在清明節發生了什麼事啊?

(請幼兒討論。)

5、向幼兒介紹那個老人就是行人,那個小孩就是牧童,剛才看的那首詩呢,就是描寫行人向牧童問路的情節。

(三)教師朗誦,解讀詩句,幫助幼兒理解。

1、教師有表情,有節奏的朗誦一遍,請幼兒欣賞。

2、朗誦第二遍,請幼兒邊聽邊對照圖片內容。

3、教師請幼兒回答有沒有在詩歌中聽到什麼?

4、解讀其中的詩句,理解個別字詞「雨紛紛」、「欲斷魂」、「借問」、「遙指」,幫助幼兒理解古詩內容。

(四)學習朗誦,表達感情,幼兒感受古詩意境。

1、教師朗誦第三遍,請幼兒慢慢跟讀。

2、幼兒分組學念,感受古詩意境。

3、教師請幾個幼兒上來表演,教師在一旁進行指導提醒,注意表達合適的感情,輪流請幾批幼兒。

4、請幼兒集體朗誦1-2遍,進一補感受古詩意境。

五、活動結束

1、評價

2、總結

六、活動延伸

1、請幼兒把學會的古詩在清明節來到時朗誦給爸爸媽媽等家人聽

2、在圖書區添設古詩圖書,引導幼兒在區域活動中繼續感受古詩意境。

幼兒園古詩活動教案4

【教材分析】

《梅花》是一首五言律詩,作者是北宋詩人王安石。這首詩從神態、顏色、香味3方面描寫了梅花的特點:牆壁角落裡的幾枝梅樹冒著嚴寒獨自開出了雪白的花朵,遠遠看過去就知道那不是雪,因為有淡淡的花香飄了過來。全詩雖僅有20字,卻寫出了梅花凌寒怒放、色潔如雪、幽香清遠的特點,贊美了梅花高潔、堅強的性格。此詩意境幽遠,為詠梅之佳作。大班幼兒的語言結構敏感性有了明顯的發展,本活動引導幼兒通過朗通,感受古詩的語言節奏和韻律,體會古詩所表現的意境美和梅花高潔、堅強的品格。

【活動目標】

1.初步理解古詩的主要含義和梅花的特點,知道「凌寒獨自開」的寓意。

2.能按照古詩的的律、節奏有感情地明通。

3.感受古詩所表現的意境美和梅花高潔、堅強的品格。

【活動准備】

自製課件《梅花》、古等曲(漁舟唱晚)、「幼兒學習材料」一一《擁抱冬天)。

【活動建議】

1.結合課件,引導幼兒初步感受古詩的意境,了解古詩的作者。

(1)引導幼兒討論畫面內容。

提問:畫面中是什麼季節?梅花盛開在哪裡?它是什麼樣子的?看了這幅畫,你有什麼感覺?

(2)簡單介紹古詩的名稱、作者。

教師:這首古詩的名字是(梅花),作者是北宋詩人王安石

2.請動兒傾聽古詩,感受古詩特有的的律,了解古詩的主要含義。

(1)教師有感情地朗通古詩,引導幼兒感受古詩特有的的律和節奏。

(2)組織幼兒交流、討論,了解古詩的主要含義。

提問:嚴寒中盛開的梅花是什麼顏色的?它有沒有香味呢?你是從哪一句知道的?哪句古詩突出了梅花的特點?怎樣理解這句詩的含義?結合幼兒的回答講解古詩的意思,幫助幼兒理解詩的意境。例如:在很冷很冷的天氣里,幾枝梅花在牆角堅強地挺立著,遠遠看去就知道那不是雪,因為有淡淡的花香飄了過來。

3.鼓勵幼兒嘗試按節奏和的律有感情地朗誦古詩,感受古詩的的律美。

(1)引導幼兒嘗試模仿教師朗誦通的的律、節奏,和教師一起看圖朗通古詩。

(2)引導幼兒再次嘗試朗通,運用表情、動作等大膽表現古詩所表達的感情。

(3)組織幼兒通過個人、小組、集體、配樂等形式進行朗通表演,體會古詩的意境。

(4)組織「小詩人朗通會」,鼓勵幼兒大膽朗通古詩。

4.引導幼兒感受梅花高潔、堅強的品格。

請幼兒圍繞「你認為梅花是一種怎樣的花、為什麼」進行討論、交流,感受梅花高潔、堅強的品格。

【活動延伸】

幼兒自主閱讀《擁抱冬天》第14頁,感受古詩的意境美和韻律美。

梅花

北宋王安石

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梅花小資料

梅的生長很有特點:先開花,後長葉。它的花也很有特色,如果你仔細地數一數,就會發現它的花是5解,或者是5的倍數,散發出淡淡的清香。有的梅果,有的不結果,如果它的花只有一層,那麼它有很大可能鯰果,它的果子味道酸;如果它的花有兩成兩層以上,就很少結果,只能供人觀賞了。梅花有大紅、紅、白色、黃色等多種色,植物學家們還新培育了其他順色的梅花呢。梅花在百花調本的冬天給大家帶來更多美的事受

中班奧爾夫音樂歌唱《小黃鴨合唱隊》優質課視頻+課件+教案+音樂

幼兒園古詩活動教案5

活動目標

1、理解古詩內容,有感情的朗誦詩歌。

2、嘗試背誦古詩,了解農民勞作的艱辛。

3、知道糧食來之不易,萌發對農民伯伯的尊重之情。

活動准備

1、經驗准備:幼兒提前通過圖片、視頻等了解水稻種植、種植過程等。

2、物質准備:PPT圖片、米飯的圖片。

活動過程

一、圖片導入,激發興趣。

出示各種米飯的圖片,引入活動,討論:我們每天都要吃飯,你指導我們吃的米飯是從哪裡來的嗎?激發幼兒的興趣。

二、朗誦故事,理解詩歌意境。

1、引導幼兒傾聽詩歌朗讀《憫農》,欣賞理解古詩。

2、討論理解古詩的含義。

3、學習詞語"辛苦",並用"辛苦"說一句話。

4、引導幼兒學習有感情的朗讀古詩,初步感受古詩的韻味美。

三、嘗試背誦,加深理解。

在幼兒對古詩內容及含義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礎上,鼓勵幼兒看圖,嘗試背誦。

四、交流討論,了解農民種田勞作的艱辛。

1、提問:你見過農民伯伯種地嗎?他們是如何種田的?請你學一學。農民伯伯勞作這么辛苦,你有什麼想法。引導幼兒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觀點。通過討論表達對農民的'敬意,懂得愛惜糧食,不浪費糧食。

2、小結:《憫農》這首詩歌描寫出農民勞作的艱辛,提醒我們要珍惜來之不易的一粒粒米粉,不要浪費。

幼兒園古詩活動教案6

【活動目標】

1、理解詩意,學習朗誦古詩。

2、感受古詩中朋友之間的友誼,學會和同伴友好相處。

3、通過閱讀小圖、上下圖的對比觀察,了解故事的情節,通過一組圖片排序,了解故事情節的發生和發展,培養細致觀察和較完整表述能力。

4、讓幼兒大膽表達自己對故事內容的猜測與想像。

【活動准備】

畫有古詩情節的圖片一幅,動畫視頻,配樂旋律一段。

【活動過程】

一、提問導入。

提問:小朋友們,你們的好朋友是誰?你們一起做過什麼有趣的事情?

古代有個詩人叫李白,他和好朋友發生了什麼故事呢?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

二、欣賞古詩。

1、觀看動畫或PPT,初步感受古詩意境。

提問:故事中的兩個好朋友,他們在干什麼?(幼兒回答)

教師小結:李白到好朋友汪倫家裡去做客。他們一起喝酒,作詩,兩人非常開心。幾天後,李白要乘船回家了,汪倫很捨不得李白,於是就在岸邊送李白。

2、教師有表情,有節奏的朗誦一遍古詩,請幼兒欣賞。

師:故事裡有一首小詩,請小朋友們豎起耳朵,仔細地來聽一聽。

提問:這首詩的題目是什麼?作者又是誰?

師:其實,這是一首贈別詩。是李白送給好朋友汪倫的詩。接下來,我給小朋友來解釋一下,這首詩的意思。

3、出示圖片或PPT,講解古詩大意(譯文口語化)。

李白乘著小船將要離開的時候,突然聽到了岸邊有人一邊唱歌,一邊用腳打拍子,告別的聲音。李白轉過頭去一看,原來是好朋友汪倫啊。李白非常感動,他覺得,這桃花潭的水即使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倫對我的情義深。

4、在初步理解古詩的基礎上,再次欣賞古詩。

師:意思明白了嗎?好,老師再來念一念,這一遍,請小朋友自己用心記一記,等一下,我們自己也要來學習這首詩。

三、教師指導幼兒學習誦讀。

師:你記住了哪一句詩?請你念一念。

1、教師指導學習單句古詩。

師:好,接下來,請你們跟著老師,整首古詩一起學一學,念一念。

2、請幼兒集體朗誦。

3、請幼兒分組朗誦。

4、請個別小朋友朗誦。

5、配樂齊朗誦。

四、聯系生活,情感升華。

提問:我們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好朋友,那好朋友之間要怎樣相處呢?(幼兒回答)

教師小結:小朋友之間要友好相處,不可以打打鬧鬧,玩玩具要知道分享……

結束語:好了,請小朋友找到自己的好朋友,我們一起友好地去外面戶外活動吧!

附古詩《贈汪倫》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活動反思:

古詩教學對學生來說是比較枯燥、乏味的,學生能比較流利地背誦,但對古詩的背景、詩人的感受是很難理解的。對教師來說古詩教學不好把握,講解多了,學生不樂意接受,結果是把一篇篇充滿著深刻意蘊、豐富情感和詩情畫意的古詩文肢解得支離破碎。這次的古詩教學,一開課,我巧妙地利用學生喜歡的歌曲進行,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很快便進入了學習古詩的意境。學習古詩首先就要帶領學生看到詩人所感的那個場景,才能由此進入詩意的境界,誘發學生的情感。我運用故事引路,激發學生的興趣。在本次教學中,我還藉助音樂、課件,讓孩子們進入了詩所描繪的景象之中;在此基礎上,引導孩子們去看、去想、去說、去聽、去悟。學生的思維在擴張,認知在深化,每個孩子眼中有畫,心中有景,此時此刻他們的情感也在不斷積淀、不斷升華。「世間離別情萬種,多有詩人訴心聲。」課堂上我緊緊圍繞「離別」這一線索,去渲染、去感受,讓學生深深地去體會這離別之情。有人認為「詩歌是情感的藝術,多媒體的介入,由於師與機、生與機的交流,往往會削弱流動在師生之間的情感」。其實不然,假如教師能把握住「朗讀」這座橋梁,就能讓多媒體成為「情感交流」的媒介。所以本節課的教學,我把朗讀訓練貫穿教學的始終,第一步先自讀詩歌,懂得詩歌的大意;第二步進行解詞析句再品讀;第三步感情朗讀,最後熟讀成誦。

教學中,我努力的創設情境,「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淪送我情」這一詩句包含了詩人怎樣的情感,如何讓學生體會?除了讀還是讀,我通過指名讀、引讀、范讀、齊讀等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在讀中想像畫面,在讀中體會情感,體會作者的內心世界——由難過轉為驚喜,再由驚喜轉為感動不已,通過朗讀表達出詩句蘊含的感情。不斷努力引導學生走進文本。送別是我國古詩一個永恆的話題,除了這首《贈汪倫》以外,還有許多感人肺腑的離別詩,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課上我還提供了幾首送別詩讓學生欣賞、感悟: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送友人》、高適的《別董大》、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王勃的《送杜少俯之任蜀州》、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結合課前收集到的離別詩進行交流,最後我設計了「課外積累,個性飛揚」這一環節,讓學生進行課外拓展學習,從而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一節課下來,老師不能平復自己的情感,可惜的是情緒激動的不是那些學生。我不是學生,所以我不知道最後學生究竟有了怎樣的情感。是的,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有了情感的變化,在老師的指導下,也有了立竿見影的朗讀效果。那學生是不是就真的被打動了?看看學生的表情,聽聽學生的話語。歷史遙遠而又不遠,情同此心,心同此理,我想學生應該能夠被打。

幼兒園古詩活動教案7

活動目標:

1、初步學會朗誦古詩,理解古詩的意境。

2、通過各種不同方法的學習,激發幼兒學習古詩的興趣。

活動動備:

三角形、圓形、長條形各一個,一幅古詩的畫面,古詩字卡。

活動過程:

1、猜拼圖

出示一個三角形提問:「小朋友這是什麼?」

出示一個圓形提問:這是什麼呢?

老師把它們拼成一幅圖猜一猜象什麼?(用三角形、圓形、長條形拼成一個人在釣魚的圖片)

老師看了這幅圖就想起了唐代大師柳宗元寫的一首《江雪》你們想聽嗎?

2、老師有表情的朗誦古詩《江雪》

3、這首古詩還有一幅美麗的畫呢,我們一起來看。

(1)你看見了什麼?這幅畫上是什麼季節?冬天會怎麼樣?山上都是雪,小鳥怎樣了?(千山鳥飛絕)

(2)路上也沒有行人,天氣寒冷人們怎樣了?(萬徑人蹤滅)

(3)江面上有什麼?船上有誰呢?他穿著什麼?帶著什麼呢?(孤舟蓑笠翁)

(4)他在干什麼?(獨釣寒江雪)

4、我們一起來看這首古詩(出示古詩的大紙)

(1)小朋友,請你找一找在這首古詩中你認識哪個字寶寶?

(2)幼兒跟老師朗誦古詩2—3遍。(不同的方法朗誦)

(3)老師把這首古詩編成了一幅節奏圖:這是幾拍子的節奏?幼兒練習打二拍子的節奏。看節奏一邊拍手一邊朗誦古詩。

(4)我們聽著音樂來唱一唱這首古詩。

5、幼兒操作:桌子上的小籃子里也有這首古詩的字寶寶,請小朋友每人拿一份按古詩的順序排一排,排好了去給後面的老師檢查,你排的對不對,然後朗誦給老師聽,你會得到一顆五角星。

H. 朗誦腳本怎麼寫

朗誦腳本如下:

誦讀腳本:

一、解題

誦讀:念詩文(口語訓練一種)腳本:表演戲刷,曲藝,攝制電影等所依據的本子,裡面記載台詞、故事情節等。

二、重要性

A.存在問題:1.先強後弱2.一個節奏3.不流暢4.過快5.小B.1.通過誦讀可增加語匯句式的儲備。(潛移默化中變為自己語庫中的儲備從而豐富自己的口語表現力,有利於生動精確地表情達意。)

2.培養准確的語感

在語言環境中去學習語(法)、修(辭)、邏(輯),感受祖國語言的豐富性,發展語言的連貫性,領會語言表達的規律性。

3.鍛煉口才

口齒、聲帶,從中學習說話技巧。

三、訓練

1.發音訓練

吐字清晰准確小聲、徐聲發音法。假聲?

練習:拗口令(練舌實,咬字)。

2.朗誦指導:

1.音質—一發音的質地(有訓練,也有先天因素)(悼詞:渾厚。童話故事:清脆親切)要優美動聽純凈無雜質(如:北京女孩說「小」帶舌尖音)。

2.音調一一交低粗細來表達豐富的感情(抑揚頓挫)>表強調的重。

3.音律一—節奏快慢。

a.行頓:看標點看分段空行意思停頓文法停頓修辭停頓b.速度:記敘文(快)散文緊張場面焦急心情。

議論文(慢)詩歌平靜場面優美景物心情沉重C.音力:聲音的力度(大聲、持久、強韌)。

3.表情指導

姿態大方,腹部運氣,均勻呼吸,表情自然。

四、腳本寫法

1.選中一段(部分),寫好課題—一每課不一樣重點。

2.概括該段內容(寫了什麼?)。

3.總體誦讀應帶著什麼感情,用怎樣的語氣,語速,語調,音質。

4.重點分析某些詞句:該怎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