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網頁前端 » web應用評價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web應用評價

發布時間: 2023-01-01 01:43:00

❶ web前端怎麼樣,好不好的默認點評

Web前端開發技術主要包括三個要素:HTML、CSS和JavaScript!

那麼一名優秀的、甚至卓越的 前端開發工程師的具備什麼條件?

首先,優秀的Web前端開發工程師要在知識體繫上既要有廣度和深度!做到這兩點,其實很難。所以很多大公司即使出高薪也很難招聘到理想的前端開發工程師。技術非黑即白,只有對和錯,而技巧則見仁見智。在以前,會一點Photoshop和Dreamweaver的操作,就可以製作網頁。現在,只掌握這些已經遠遠不夠了。無論是開發難度上,還是開發方式上,現在的網頁製作都更接近傳統的網站後台開發,所以現在不再叫網頁製作,而是叫Web前端開發。Web前端開發在產品開發環節中的作用變得越來越重要,而且需要專業的前端工程師才能做好。Web前端開發是一項很特殊的工作,涵蓋的知識面非常廣,既有具體的技術,又有抽象的理念。簡單地說,它的主要職能就是把網站的界面更好地呈現給用戶。

其次,優秀的Web前端開發工程師應該具備快速學習能力。Web發展的很快,甚至可以說這些技術幾乎每天都在變化!如果沒有快速學習能力,就跟不上Web發展的步伐。前端工程師必須不斷提升自己,不斷學習新技術、新模式;僅僅依靠今天的知識無法適應未來。Web的明天與今天必將有天壤之別,而前端工程師的工作就是要搞清楚如何通過自己的Web應用程序來體現這種翻天覆地的變化。

❷ 如何最有效地運用Web2.0技術來支持和評價學生的學習

Web2.0 的一些典型應用 , 如 blog、wiki 及 podcasting等 , 可以很好地支持學習者的參與、能夠實現學習者間的協作並具有較強的內容管理功能 , 這些技術應用於教學與學習則可體現較明顯的 e-Learning2.0特徵。 二、部分觀點: A.營造社區 創設環境 例如,我們學習者彼此之間建立起互相幫助和學習的人際關系網路,通過信息分享、交流討論和協同創作等方式實現專業上的共同成長。 B.拓展人群 聚合資料 例如,我們可以把一些有共同關注點的人不斷地加入到自己的網路人群連接結構中,這樣日積月累,自己的網路人群、通過人聯系著的資源,學習者可以通過關注的內容來連接目標人群,然後再通過目標人群來尋找和篩選內容。學習者應用網路就是這樣的過程的螺旋往復,在時間尺度上,就表現為學習者個人學習網路的不斷拓展與優化。 C.基於網路協作做事 網路為處於不同時空的用戶進行協作做事提供了可能,但是,這種可能要轉化為行動能力,就需要通過實踐來習得。基於網路做事,應當成為生活學習的一種方式、一種習慣。而在習慣形成之前,需要學習者基於網路嘗試一起協作做事。 D.WEB2.0 實踐方式養成 要形成適合自己的良好的使用網路的習慣,有效使用Web2.0所提供給你的平台。清晰的分類可以提高學習效率,不會浪費更多的時間在尋找網路資源上。因為,在web2.0的學習環境下要對各類資源分門別類的收藏。 可以看到學習者已經意識到WEB2.0 學習對自己用網方式和習慣的影響,在實踐的過程中已經尋找到了技術與自身需要的切合點,並有意識地優化和改變自己的學習行為,使技術方法內化到日常習慣行動方式之中,通過積累效應潛移默化地提高著自己的效能。 周愉晴的觀點 利於創建多元化的評價體系、 促進課程反饋的及時全面 首先,利用 Web2. 0 軟體作為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評價的工具,能夠創建多元化的學習評價體系。學習評價需要充分地收集有關學習者的一切材料,還需要對學習過程實施監控措施。基於Web2. 0 ,教師可以藉助 RSS向學生布置作業,通過與學生互相定製對方的學習頻道或Blog了解學生的作業信息,利用 Wiki 技術對學生的作業給予批改。具有 「可讀可寫」 特性的 Web2. 0 可以用來記錄學習者全過程,教師得以從學習態度、 學習方法、情感等方面給出全面的評價,而不是只針對學習成績。3嚴瑾的觀點基於 Web2.0 的微格教學系統 本系統的建設,為師范生教學技能的培訓提供了新的方式和途徑:擴大了培訓空間和時間,增加了培訓的互動性、靈活性,提高了訓練的效率,減少了培訓成本,有利於學習小組之間的協作交流,促進了小組成員的知識共享。 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開展訓練還突出了各種信息技術教學技能的訓練、掌握。 三、在Web2.0學習環境下養成一些必要的好習慣 如,積極嘗試和實踐、堅持記錄和輸出;積極參加社區討論、提問、分享、合作;不斷對獲得的資源和材料進行沉澱和凝練;對自己實踐進行反思,進而改善自己的行為習慣,提高效能;把自己的經驗、技巧進行外化並與人分享,促進共贏。 這樣來促進在Web 2.0下的學習環境中進午的有效學習。WEB2.0 中,通過習慣養成、實踐一種新方式,學習者不僅改變了自身,也在影響著環境。

❸ web2.0是什麼,現在好象很熱的樣子,他和web1.0有什麼區別

要理解WEB2.0,先得看WEB的歷史。 World Wide Web,簡稱WWW,是英國人TimBerners-Lee 1989年在歐洲共同體的一個大型科研機構任職時發明的。通過WEB,互聯網上的資源,可以在一個網頁里比較直觀的表示出來;而且資源之間,在網頁上可以鏈來鏈去。在WEB1.0上做出巨大貢獻的公司有Netscape,Yahoo和Google。 Netscape研發出第一個大規模商用的瀏覽器,Yahoo的楊致遠提出了互聯網黃頁, 而Google後來居上,推出了大受歡迎的搜索服務。

搜索最大的貢獻是,把互聯網上海量的信息,用機器初步分了個線索。但是,光知道網頁里有哪些關鍵字,只解決了人瀏覽網頁的需求。所以,Tim-Berners-Lee在提出WWW不久,即開始推崇語義網(Semantic Web)的概念。為什麼呢?因為互聯網上的內容,機器不能理解。他的理想是,網頁製作時和架構資料庫時,大家都用一種語義的方式,將網頁里的內容表述成機器可以理解的格式。這樣,整個互聯網就成了一個結構嚴謹的知識庫。從理想的角度,這是很誘人的,因為科學家和機器都喜歡有次序的東西。Berners-Lee關心的是,互聯網上數據,及能否被其它的互聯網應用所重復引用。舉一個例子說明標准資料庫的魅力。有個產品叫LiberyLink。裝了它後,到Amazon上去瀏覽時,會自動告訴你某一本書在用戶當地的圖書館能否找到,書號是多少等。因為一本書有統一的書號和書名,兩個不同的互聯網服務(Amazon 和當地圖書館資料庫檢索)可以公享數據,給用戶提供全新服務。

但是,語義網提出之後,曲高和寡,響應的人不多。為什麼?因為指望要網頁的製作者提供這么多額外的信息去讓機器理解一個網頁,太難;簡直就是人給機器打工。這違反了人們能偷懶就偷懶的本性。看看Google的成功就知道。 Google有個Page Rank技術,將網頁之間互相鏈接的關系,用來做結果排序的一個依據,變相利用了網頁製作人的判斷力。想一想網頁的製作者們,從數量來說,比純瀏覽者的數量小得多。但Google就這一個革新,用上了網頁的製作者的一部份力量,已將其推上了互聯網的頂峰。

所以互聯網下一步,是要讓所有的人都忙起來,全民織網,然後用軟體,機器的力量使這些信息更容易被需要的人找到和瀏覽。如果說WEB1.0是以數據為核心的網,那我覺得WEB2.0是以人為出發點的互聯網。 我們看一看最近的一些WEB2.0產品,就可以理解以上觀點。

Blog: 用戶織網,發表新知識,和其他用戶內容鏈接,進而非常自然的組織這些內容。

RSS: 用戶產生內容自動分發,定閱

Podcasting: 個人視頻/聲頻的發布/定閱

SNS: blog+人和人之間的鏈接

WIKI: 用戶共同建設一個大網路全書

從知識生產的角度看,WEB1.0的任務,是將以前沒有放在網上的人類知識,通過商業的力量,放到網上去。WEB2.0的任務是,將這些知識,通過每個用戶的瀏覽求知的力量,協作工作,把知識有機的組織起來,在這個過程中繼續將知識深化,並產生新的思想火花;

從內容產生者角度看,WEB1.0是商業公司為主體把內容往網上搬,而WEB2.0則是以用戶為主,以簡便隨意方式,通過blog/podcasting 方式把新內容往網上搬;

從交互性看,WEB1.0是網站對用戶為主;WEB2.0是以P2P為主。

從技術上看,WEB客戶端化,工作效率越來越高。比如像Ajax技術, GoogleMAP/Gmail裡面用得出神入化。

我們看到,用戶在互聯網上的作用越來越大;他們貢獻內容,傳播內容,而且提供了這些內容之間的鏈接關系和瀏覽路徑。在SNS裡面,內容是以用戶為核心來組織的。WEB2.0是以用戶為核心的互聯網。

那麼,這種意義上的WEB2.0,和Tim Berners-Lee的語義網,有什麼不同呢?語義網的出發點是數據的規整及可重復換�韉饔茫�岢鍪褂糜鏌寤�哪諶莘⒉脊ぞ擼?nbsp;試圖從規則和技術標准上使互聯網更加有序。 Google等搜索引擎,在沒有語義網的情況下,盡可能的給互聯網提供了線索。 WEB2.0則是鼓勵用戶用最方便的辦法發布內容(blog/podcasting),但是通過用戶自發的(blog)或者系統自動以人為核心(SNS)的互相鏈接給這些看似凌亂的內容提供索引。 因為這些線索是用戶自己提供,更加符合用戶使用感受。互聯網逐漸從以關鍵字為核心的組織方式和閱讀方式,到以互聯網用戶的個人portal(SNS)為線索,或者以個人的思想脈絡(blog/rss)為線索的閱讀方式。WEB2.0強調用戶之間的協作。WIKI是個典型例子。從這個角度看,互聯網是在變得更有序,每個用戶都在貢獻:要麼貢獻內容,要麼貢獻內容的次序.

對下一代互聯網的看法,還會有很多的討論。有一點可以肯定,WEB2.0是以人為核心線索的網。提供更方便用戶織網的工具,鼓勵提供內容。根據用戶在互聯網上留下的痕跡,組織瀏覽的線索,提供相關的服務,給用戶創造新的價值,給整個互聯網產生新的價值,才是WEB2.0商業之道。(作者為MOP網董事長兼CEO)

WEB2.0將成就新一輪網站創業、變革的狂潮

很感謝web2.0這個概念的誕生,它讓互聯網又煥發了新的活力,並吸引著資本流向web2.0,無數具有創新意義的web2.0網站應運而生,短短的幾個月時間,圈內圈外關於web2.0的爭議、討論已經引起了創業者和投資者的廣泛關注。如果你在IT圈混,而且你想獲得風險投資,你想立即創業致富,那你最好了解web2.0,吃透web2.0,創立web2.0,因為國外投資商已經認定web2.0前途無限。不知道是否新一輪網路泡沫的誕生還是新一輪網路變革的機遇,web2.0反正給我們帶來了激情。

what』s web 2.0?Wikipedia中有相應的描述,不過仍然含糊不清,不能作為web2.0的准確定義。有的說web2.0可定義為「可寫的互聯網」,這也不完全准確。關於web1.0和2.0的區別,我很贊同呂欣欣的一番比較,"web1.0天天談門戶,web2.0談個人化;web1.0談內容,web2.0談應用;web1.0商業模式,web2.0談服務;web1.0談密閉、大而全,web2.0大家談開放、談聯合;web1.0網站中心化,web2.0談個人中心化;web1.0一對一,web2.0談社會性網路;web1.0不知道你是狗,web2.0你去年夏天幹了什麼我一清二楚甚至想要干什麼呢。。。"

我認為的web2.0的典型特徵和表現形式:個人出版和聚合(如blog,rss,atom)、社會協作(wiki,軟體工程協作)、更好的用戶體驗(如簡短的url、ajax技術)、開放APIs(Flickr、del.icio.us、Bloglines),用戶參與佔主導(sns,blog,社會化書簽,網摘)。除此之外我還認為網路游戲也具有web2.0的性質,因為它講究社會協作、講究用戶參與佔主導,講究給用戶帶來更好的體驗。

新事物新概念的誕生,總是會存在反對意見的,國外的就不說了,國內老冒的"朝web 2.0潑點冷水"、周天舒的"給「所謂的」Web 2.0潑點熱水",都從技術角度分析認為web2.0是早就已經使用的技術,這有些讓我失望,因為他們的觀點走向了狹隘,沒有看到後面的本質。也許web2.0的幾種表現形式早就有了,例如rss,blog,ajax等等都已經有年頭了,但是真正大規模應用卻是在近期,個體現象的發展與匯合逐漸被提煉成一種模式、理論和概念,這就脫離了其表現形式這一技術外殼所賦予的基本內涵,通俗點說這就是"量變到質變"的一個革命性的過程,這是對表面現象的更深層次的發掘和提煉,帶有更具變革更具創意更具激情的深刻含義。

在如今傳統的互聯網模式越來越單一,並逐漸走向了死胡同,僅靠服務商自身的滑鼠+水泥來造就龐大的內容平台和用戶數量,這樣的模式如今已經受到嚴峻挑戰。而web2.0的浪潮已經席捲了全球最知名的網路巨頭:yaohoo、msn、google等,國內的門戶網站首當其沖需要進行web2.0變革,而其他網路應用,如求職招聘、同學錄、分類信息、b2b、b2c等各類網站都需要經過web2.0的改造,來面對新的挑戰和沖擊。

普通用戶也許不需要知道sns,web2.0等概念,但作為互聯網的創業者、參與者、投資者,你不能只做旁觀,你需要行動起來,機會就在眼前。

web2.0讓我感受到了互聯網新一輪發展的巨大機遇,也讓我感受到了互聯網尋求突破創新的迫切。當然除了國內國外的常用web2.0模式以外,我也一直在探尋著整合性質的web2.0,傳統應用的web2.0化以及更合適的web2.0的創業模式,歡迎大家有空交流。

全民上網到全民織網 Web 2.0掀起人民戰爭

作者: CNET科技資訊網
CNETNews.com.cn 2005-07-05 09:0 AM

Web 2.0 正在讓互聯網逐漸找回Internet的真正含義:平等、交互,去中心化。你不應該只是互聯網的讀者,你也應該是互聯網的作者;你不該只是在互聯網上沖浪,你本身就是波浪製造者。Web 2.0 之於Web 1.0 ,如同分布式計算之於集中式計算,網格之於大型主機。

CNET科技資訊網7月5日北京報道(文/高飛)當Internet的創立者利克·李德在1963年提出「超銀河網路」(Internet的前身)時,他想的是如何讓計算機和網路幫助人們溝通和思考,如何讓網路「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但在上世紀90年代初雅虎等超級門戶網站出現之後,互聯網的發展卻一度遠離利克。李德的初衷。

雅虎、亞馬遜,和中國網路、搜狐等超級網站憑借強勢的內容,常年駐扎在網民的收藏夾中。網民們美其名曰的「網上沖浪」其實就是圍繞這些網路「恆星」所作的圓周運動,網民僅僅充當互聯網的讀者,而不是作者,這時的互聯網是「只讀」的。但Web 2.0 的出現,結束了了網民周期性趕集運動。

Blog作者Keso說:「在Web 1.0 時代,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各處瞎逛,並美其名曰——沖浪(即Web 瀏覽)。Web 2.0 帶給我們的,是一個可以讀寫的互聯網,Blog、Wiki等是其中的代表。」

藉助Web 2.0 ,一個不僅「可讀」,而且「可寫」和「可交互」的互聯網正逐漸浮出水面。利克·李德30多年前的夢想正逐漸被實現。

Blog:個人媒體崛起

在Web 2.0 的世界中,Blog(中文翻譯作「網志」、「博客」)絕對是個「招牌菜」,它已獲得了廣泛的知名度。

「911 事件」是Blog發展史上的里程碑階段。人們發現,恐怖事件現場當事人建立的Blog才是最可能給出第一手和最真實信息的人。一個重要的博客類戰爭Blog(WarBlog )因此繁榮起來。「對911 事件最真實最生動的描述不在《紐約時報》,而在那些倖存者的Blog中」一位Blog作者寫道。

在中文世界,讓「博客」一舉成名的人當屬「木子美」,她對個人隱私毫不避諱的曝光,完全顛覆了中國人的倫理傳統。網民們蜂擁而至 「木子美」的Blog,「木子美」私生活曝光的同時,Blog也走進大眾傳播領域。

Blog並不是一個充滿技術含量的概念,為了便於理解,你甚至可以把它看作以時間為順序更新的個人主頁。Blog的可貴之處在於,它讓世人認識到,寫作並不是媒體的專利,新聞也不是記者的特權。再眼疾手快的記者也不如在現場的人更了解事實。目擊者的Blog比新聞記者擁有更高的權威和更接近事實的判斷。

在亞洲,韓國人Oh Yeon Ho創立的Blog網站已經成為韓國重要的媒體力量,通過發動全社會的力量,無論是韓國總統盧武鉉遭彈劾事件,還是韓國人金善逸在伊拉克遭到綁架並被殺害事件,都走在了韓國各大媒體的前列。這個網站的一條新聞上竟然有85000 條評論,遠超過其他媒體互動水平。

著名矽谷IT專欄作家丹·吉爾默總結說,Blog本身代表著「新聞媒體3.0 」。1. 0 是指傳統媒體或說舊媒體(O l d Media ,如「晚報、CCTV」),2.0 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新媒體(New Media ,如網路、雅虎)或者叫跨媒體,3.0 就是以Blog為代表的(We Media)的個人媒體或者叫自媒體。

Blog發展到現在,內容已並不僅局限於文字。圖片、音頻和視頻都是可選項,而音頻B l o g 就有一個自己的名字——Podcast (國內有翻譯為「播客」)。Blog搭起從互聯網閱讀時代到寫錄時代的橋梁。

模糊編輯和讀者的角色

在Blog完成了對Web2.0的啟蒙教育之後,一系列在其框架下的理念紛至沓來,其中較有代表性的是:Wiki(網路大網路全書)、Social Bookmark(社會化書簽)等等。

Wiki是Web 2.0 體系下的又一個概念。Wiki可以簡單地解釋為由網友自發維護的網路大網路全書,這個大網路全書由網友自發編輯並修改內容,每個人既可以是某個詞條的讀者,又可以是這個詞條的編撰者,讀者和編輯的界限在Wiki中被模糊了。首個Wiki網站的創建者Ward Cunningham說:「我創建第一個Wiki的初衷就是要建立一種環境,我們能夠交流彼此的經驗。」社會化書簽則是與Wiki很相似的概念,它可以讓網民互相共享自己的收藏夾,交換資源。

獨立的Blog並不具備商業網站的推廣能力,這一個個以自我為中心的網路節點如何完成互通與共享?在Web 2.0 體系下,Tag (標簽), RSS (聚合服務)和六度分隔理論起到了黏合劑的作用。

Tag 直譯為標簽,它可以讓你為自己所創造的內容(Blog文字、圖片、音頻等)創建多個用作解釋的關鍵字。比如一副雪景的圖片就可以定義「雪花」、「冬天」、「北極」「風景照片」這幾個Tag.雅虎剛剛收購的圖片共享網站Flickr就對此提供支持。Tag 類似於傳統媒體的「欄目」,它的相對優勢則在於創作者不會因媒體欄目的有限性而無法給作品歸類。

RSS 則是一種更為直接的互動方式,一般翻譯為聚合服務,它彷彿就是為Blog而生的技術,藉助RSS ,網民可以自由訂閱指定Blog(絕大多數的Blog都支持RSS),也就是說讀者可以自定義自己喜歡的內容,而不是象Web 1.0 那樣由網路編輯選出讀者閱讀的內容。

顛覆媒體中心理念

雅虎首席運營官丹尼爾·羅森格告訴記者,「(對傳統媒體的)顛覆倒不敢說,但RSS 重新定義了信息分享的方法,顛覆了未來信息社會必須有一個核心的理念,雖然RSS 眼下並不會為網路廣告帶來什麼幫助,但是卻能讓所有人更好地分享信息。」

傳統媒體也希望藉此把自己的內容互動起來。數字音頻出版商Audible 正計劃發行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和其他一些期刊的Podcast ,通過RSS 網路標准進行發行,用戶可以下載到MP3 播放器中收聽。

曾經有人提出疑問,Web 2.0 的互動與傳統BBS 有何不同?一名叫羅皓菱的Blog作者解釋了Blog與BBS 的區別:Blog是集原創文章、鏈接評價、鏈接、網友跟進於一體的,比起BBS 那種口無遮攔、隨心所欲、良莠不齊的情緒化發言,博客製作的日誌更加審慎、仔細和周詳,其單個文本的豐富性、討論脈絡的清晰度、論題的拓展空間都超過了BBS 的網友發言帖子。

Ward Cunningham 也談到過Wiki與BBS 的差別,他認為BBS 沒有上下文的概念,討論經常無法持久地進行。討論組反復圍繞著同一個話題,但是人們經常忘了以前說過什麼。

全民上網到全民織網 Web 2.0掀起人民戰爭(下)
(2005.07.05) 來自:ZDNET

Web 2.0 探索盈利模式

一個新的互動模式,必然伴隨著新的商業模式,或者帶來新的商業機會。

但是因為與Web 1.0 巨大的差異,Web 2.0 在商業模式上現在還處於探索階段。2003年2 月,Google並購了全球最大的博客託管服務網站 Blogger.com 母公司Pyra實驗室。Pyra當時成立僅3 年半,博客注冊用戶已達數百萬、人氣極旺,但由於缺乏收入,三個創始人中的兩個被迫離開公司,如果不是Trellix 公司的CTO Bricklin(也是一個著名博客)出手相助,Pyra早已破產。

不過外界普遍認為,找到Web 2.0 的商業模式應該只是遲早的事情。雅虎、微軟這些傳統互聯網巨頭則並不太在意Web 2.0 當前的商業價值,他們更希望趕快搶占這一陣地。雅虎剛剛推出的Yahoo 360 服務,就是一個包含了圖片上傳、Blog、IM(即時通訊)所有功能在內的個人Web 2.0 平台。微軟也發布了與之類似的MSN Space.微軟非常看好Blog,它甚至僱傭一個Blog團隊來為其MSN 門戶網站製作原創內容。

在中國市場,規模最大的Web 2.0 商業公司是Blog服務託管商(BSP ),其中總部位於杭州的中國博客網目前注冊用戶超過200 萬,並以每月8 到10萬的速度增長。該公司董事長胡之光認為,當用戶數足夠多的時候,博客就能夠通過廣告和無線增值來實現盈利。另外一家BSP 博客中國負責人方興東透露,未來的盈利將來自三個方面:廣告收入、無線增值服務和向博客用戶提供增值服務和應用程序收取的服務費。但是到目前為止,上述兩家都還沒有實現盈利。

不過對一般的企業而言,Web 2.0 的好處則是立竿見影。在企業內部實施Blog和Wiki,可以讓知識輕松共享,一個新員工可以通過內部Wiki 熟悉工作技能,了解企業文化。

Blog作者Keso這樣說:「Web 1.0 提下的HTML、JavaScript等本身是一種語言,它按照某種約定的協議(比如TCP/ IP )進行對話,但這只是機器與機器的對話,人頂多是讓這場對話存在而已,並未直接參與進來。而Web 2.0 讓人參與到對話中,互聯網一下子就變得生動了起來。

Web 2.0 無疑是一場革命。「

不管Web 2.0 是不是革命,一場以「交互」為核心的互聯網創網路潮已確定無疑的到來。每個人都要在這次互聯網「人民運動」中尋找自己在其中的位置。

Web 2.0 重要名詞解釋

Blog:Blog是個人或群體以時間順序所作的一種記錄,且不斷更新。Blog之間的交流主要是通過反向引用(TrackBack )和留言/ 評論(Comment )的方式來進行的。Blog的作者(Blogger ),既是這個Blog的創作人,也是其檔案管理人。

TrackBack :是一種Blog應用工具,它可以讓Blogger 知道有哪些人看到自己的文章後撰寫了與之有關的內容。這種功能實現了網站之間的互相通告;因此它也可以看作一種提醒功能。

RSS:是一種用於共享新聞和其他Web 內容的數據交換規范。讀者可以通過RSS 訂閱一個Blog,確知該Blog最近的更新。

Wiki:1995年,沃德。坎寧安(Ward Cunningham )為了方便模式社群的交流創建了全世界第一個w i k i 系統——WikiWikiWeb (http://c2.com/cgi/wiki),並用它建立了波特蘭模式知識庫,在建立過程中,沃德。坎寧安創造了Wiki的概念和名稱,並且實現了支持這些概念的服務系統。

Social Bookmark :社會化書簽,它可以讓你把喜愛的網站隨時加入自己的網路書簽中;你可以用多個關鍵詞(Tag )而不是分類來標示和整理你的書簽,並與其他人共享。

六度分隔理論:(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 )。1967年,哈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Stanley Milgram (1933~1984)創立。簡單地說:「你和任何一個陌生人之間所間隔的人不會超過六個,也就是說,最多通過六個人你就能夠認識任何一個陌生人。」六度分隔理論的數學解釋是:如果每個人平均認識260 人,其六度就是2606=1188137600000.消除一些節點重復,那也幾乎覆蓋了整個地球人口若干多倍。

(名詞解釋的主要內容來自Wiki網路大網路全書)

小資料

SNS 以及六度分隔理論

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 (簡稱SNS ,社會化網路軟體)是Web 2.0 體系下的一個技術應用架構。SNS 基於六度分隔理論運作,這個理論的通俗解釋是:「在人脈網路中,要結識任何一位陌生的朋友,中間最多隻要通過六個朋友就可以達到目的。」

我們舉個例子更好地介紹六度分隔理論。一位叫做「FLYPI 」的網友用歌手孫燕姿做起了實驗,如何才能與這個「亞洲小天後」建立聯系呢?他認為以下的鏈條可能行之有效:「我→初中同學Eric→ Eric 在南洋理工大學念書的表哥Michael → Michael的教授,也就是孫燕姿的父親→孫燕姿。」

放在Web 2.0 的背景下,每個用戶都擁有自己的Blog、自己維護的Wiki、社會化書簽或者Podcast.用戶通過Tag 、RSS 或者IM、郵件等方式連接到一起,「按照六度分隔理論,每個個體的社交圈都不斷放大,最後成為一個大型網路,這就是社會化網路(SNS )。」

Google推出1GB 免費信箱也是一個SNS 應用,通過網友之間的互相邀請,Gmail 在很短的時間內就獲得了巨大的用戶群。

SNS 還處於起步階段,對於它的商業價值和未來的發展方向,現在也沒有一個統一的認識。

|

❹ webstorm和dreamwear都是web前端開發利器,他倆的優缺點分別是

我是做前端開發的,以前用的是dreamwerver.軟體都是各有千秋吧,看你習慣或者喜歡哪一個了。現在我一直使用webstorm。。這個軟體很智能,編碼的時候都有提示。可以在軟體裡面進行代碼提交,可以進行代碼比較等等各種功能。。。自帶了很多內部插件!你可以在網上搜搜它的快捷鍵。經常使用就順手了。還是很不錯的。希望對你有幫助。。。望採納

❺ web前端開發 簡歷自我評價怎麼寫

1、自我介紹中可以將自己的擅長的技術做一個介紹,另外就是你的項目經歷,最好將你的軟硬體環境,你所用到的技術,你在項目中負責的板塊等做一個闡述。

2、自我評價(範文):

a.已積累一定數量中小型項目開發經驗。

b.能很好地帶領一個團隊完成任務。

c.有較強的自主編程能力及團隊合作,團隊交流能力。善於快速學習並使用新技術。

d.對工作充滿熱情,從未試圖抱怨,一直努力改變。

e.我對Web前端開發比較熟悉,正在進行HTML5 Canvas游戲開發的深入學習。

❻ web前端開發個人在行業優缺點

優勢:前端開發職業是一個新興的行業,現在我國web前端開發人員缺口大,一般前後端開發人員比例是1:1左右,但我國是1:3左右,前端的核心技術H5已經成為互聯網主宰者,各行業都用其開發互聯網應用,目前整個互聯網都缺前端人才
缺點:就是一個字:累(以下是我回答其他人問題的答案,其實干哪一行都累!)

❼ WEB測試應該注意哪些地方,怎樣才能做好WEB測試,新手上路,希望大家能多給些寶貴的意見

基於Web的系統測試與傳統的軟體測試既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的地方,對軟體測試提出了新的挑戰。基於Web的系統測試不但需要檢查和驗證是否按照設計的要求運行,而且還要評價系統在不同用戶的瀏覽器端的顯示是否合適。重要的是,還要從最終用戶的角度進行安全性和可用性測試。本文從功能、性能、可用性、客戶端兼容性、安全性等方面討論了基於Web的系統測試方法。

隨著Internet和Intranet/Extranet的快速增長,Web已經對商業、工業、銀行、財政、教育、政府和娛樂及我們的工作和生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許多傳統的信息和資料庫系統正在被移植到互聯網上,電子商務迅速增長,早已超過了國界。范圍廣泛的、復雜的分布式應用正在Web環境中出現。Web的流行和無所不在,是因為它能提供支持所有類型內容連接的信息發布,容易為最終用戶存取。

Yogesh Deshpande和Steve Hansen在1998年就提出了Web工程的概念。Web工程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提倡使用一個過程和系統的方法來開發高質量的基於Web的系統。它"使用合理的、科學的工程和管理原則,用嚴密的和系統的方法來開發、發布和維護基於Web的系統"。目前,對於web工程的研究主要是在國外開展的,國內還剛剛起步。

在基於Web的系統開發中,如果缺乏嚴格的過程,我們在開發、發布、實施和維護Web的過程中,可能就會碰到一些嚴重的問題,失敗的可能性很大。而且,隨著基於Web的系統變得越來越復雜,一個項目的失敗將可能導致很多問題。當這種情況發生時,我們對Web和Internet的信心可能會無法挽救地動搖,從而引起Web危機。並且,Web危機可能會比軟體開發人員所面對的軟體危機更加嚴重、更加廣泛。

在Web工程過程中,基於Web系統的測試、確認和驗收是一項重要而富有挑戰性的工作。基於Web的系統測試與傳統的軟體測試不同,它不但需要檢查和驗證是否按照設計的要求運行,而且還要測試系統在不同用戶的瀏覽器端的顯示是否合適。重要的是,還要從最終用戶的角度進行安全性和可用性測試。然而,Internet和Web媒體的不可預見性使測試基於Web的系統變得困難。因此,我們必須為測試和評估復雜的基於Web的系統研究新的方法和技術。

一般軟體的發布周期以月或以年計算,而Web應用的發布周期以天計算甚至以小時計算。Web測試人員必須處理更短的發布周期,測試人員和測試管理人員面臨著從測試傳統的C/S結構和框架環境到測試快速改變的Web應用系統的轉變。
一、功能測試
1、鏈接測試
鏈接是Web應用系統的一個主要特徵,它是在頁面之間切換和指導用戶去一些不知道地址的頁面的主要手段。鏈接測試可分為三個方面。首先,測試所有鏈接是否按指示的那樣確實鏈接到了該鏈接的頁面;其次,測試所鏈接的頁面是否存在;最後,保證Web應用系統上沒有孤立的頁面,所謂孤立頁面是指沒有鏈接指向該頁面,只有知道正確的URL地址才能訪問。鏈接測試可以自動進行,現在已經有許多工具可以採用。鏈接測試必須在集成測試階段完成,也就是說,在整個Web應用系統的所有頁面開發完成之後進行鏈接測試。

2、表單測試
當用戶給Web應用系統管理員提交信息時,就需要使用表單操作,例如用戶注冊、登陸、信息提交等。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必須測試提交操作的完整性,以校驗提交給伺服器的信息的正確性。例如:用戶填寫的出生日期與職業是否恰當,填寫的所屬省份與所在城市是否匹配等。如果使用了默認值,還要檢驗默認值的正確性。如果表單只能接受指定的某些值,則也要進行測試。例如:只能接受某些字元,測試時可以跳過這些字元,看系統是否會報錯。

3、Cookies測試
Cookies通常用來存儲用戶信息和用戶在某應用系統的操作,當一個用戶使用Cookies訪問了某一個應用系統時,Web伺服器將發送關於用戶的信息,把該信息以Cookies的形式存儲在客戶端計算機上,這可用來創建動態和自定義頁面或者存儲登陸等信息。如果Web應用系統使用了Cookies,就必須檢查Cookies是否能正常工作。測試的內容可包括Cookies是否起作用,是否按預定的時間進行保存,刷新對Cookies有什麼影響等。

4、設計語言測試
Web設計語言版本的差異可以引起客戶端或伺服器端嚴重的問題,例如使用哪種版本的HTML等。當在分布式環境中開發時,開發人員都不在一起,這個問題就顯得尤為重要。除了HTML的版本問題外,不同的腳本語言,例如Java、javascript、 ActiveX、VBScript或Perl等也要進行驗證。

5、資料庫測試
在Web應用技術中,資料庫起著重要的作用,資料庫為Web應用系統的管理、運行、查詢和實現用戶對數據存儲的請求等提供空間。在Web應用中,最常用的資料庫類型是關系型資料庫,可以使用SQL對信息進行處理。在使用了資料庫的Web應用系統中,一般情況下,可能發生兩種錯誤,分別是數據一致性錯誤和輸出錯誤。數據一致性錯誤主要是由於用戶提交的表單信息不正確而造成的,而輸出錯誤主要是由於網路速度或程序設計問題等引起的,針對這兩種情況,可分別進行測試。

二、性能測試
1、連接速度測試
用戶連接到Web應用系統的速度根據上網方式的變化而變化,他們或許是電話撥號,或是寬頻上網。當下載一個程序時,用戶可以等較長的時間,但如果僅僅訪問一個頁面就不會這樣。如果Web系統響應時間太長(例如超過5秒鍾),用戶就會因沒有耐心等待而離開。另外,有些頁面有超時的限制,如果響應速度太慢,用戶可能還沒來得及瀏覽內容,就需要重新登陸了。而且,連接速度太慢,還可能引起數據丟失,使用戶得不到真實的頁面。

2、負載測試
負載測試是為了測量Web系統在某一負載級別上的性能,以保證Web系統在需求范圍內能正常工作。負載級別可以是某個時刻同時訪問Web系統的用戶數量,也可以是在線數據處理的數量。例如:Web應用系統能允許多少個用戶同時在線?如果超過了這個數量,會出現什麼現象?Web應用系統能否處理大量用戶對同一個頁面的請求?

3、壓力測試
負載測試應該安排在Web系統發布以後,在實際的網路環境中進行測試。因為一個企業內部員工,特別是項目組人員總是有限的,而一個Web系統能同時處理的請求數量將遠遠超出這個限度,所以,只有放在Internet上,接受負載測試,其結果才是正確可信的。進行壓力測試是指實際破壞一個Web應用系統,測試系統的反映。壓力測試是測試系統的限制和故障恢復能力,也就是測試Web應用系統會不會崩潰,在什麼情況下會崩潰。黑客常常提供錯誤的數據負載,直到Web應用系統崩潰,接著當系統重新啟動時獲得存取權。壓力測試的區域包括表單、登陸和其他信息傳輸頁面等。
三、可用性測試
1、導航測試
導航描述了用戶在一個頁面內操作的方式,在不同的用戶介面控制之間,例如按鈕、對話框、列表和窗口等;或在不同的連接頁面之間。通過考慮下列問題,可以決定一個Web應用系統是否易於導航:導航是否直觀?Web系統的主要部分是否可通過主頁存取?Web系統是否需要站點地圖、搜索引擎或其他的導航幫助?

在一個頁面上放太多的信息往往起到與預期相反的效果。Web應用系統的用戶趨向於目的驅動,很快地掃描一個Web應用系統,看是否有滿足自己需要的信息,如果沒有,就會很快地離開。很少有用戶願意花時間去熟悉Web應用系統的結構,因此,Web應用系統導航幫助要盡可能地准確。導航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是Web應用系統的頁面結構、導航、菜單、連接的風格是否一致。確保用戶憑直覺就知道Web應用系統裡面是否還有內容,內容在什麼地方。Web應用系統的層次一旦決定,就要著手測試用戶導航功能,讓最終用戶參與這種測試,效果將更加明顯。

2、圖形測試
在Web應用系統中,適當的圖片和動畫既能起到廣告宣傳的作用,又能起到美化頁面的功能。一個Web應用系統的圖形可以包括圖片、動畫、邊框、顏色、字體、背景、按鈕等。圖形測試的內容有:
(1)要確保圖形有明確的用途,圖片或動畫不要胡亂地堆在一起,以免浪費傳輸時間。Web應用系統的圖片尺寸要盡量地小,並且要能清楚地說明某件事情,一般都鏈接到某個具體的頁面。
(2)驗證所有頁面字體的風格是否一致。
(3)背景顏色應該與字體顏色和前景顏色相搭配。
(4)圖片的大小和質量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一般採用JPG或GIF壓縮。

3、內容測試
內容測試用來檢驗Web應用系統提供信息的正確性、准確性和相關性。信息的正確性是指信息是可靠的還是誤傳的。例如,在商品價格列表中,錯誤的價格可能引起財政問題甚至導致法律糾紛;信息的准確性是指是否有語法或拼寫錯誤。這種測試通常使用一些文字處理軟體來進行,例如使用Microsoft Word的"拼音與語法檢查"功能;信息的相關性是指是否在當前頁面可以找到與當前瀏覽信息相關的信息列表或入口,也就是一般Web站點中的所謂"相關文章列表"。

4、整體界面測試
整體界面是指整個Web應用系統的頁面結構設計,是給用戶的一個整體感。例如:當用戶瀏覽Web應用系統時是否感到舒適,是否憑直覺就知道要找的信息在什麼地方?整個Web應用系統的設計風格是否一致?對整體界面的測試過程,其實是一個對最終用戶進行調查的過程。一般Web應用系統採取在主頁上做一個調查問卷的形式,來得到最終用戶的反饋信息。對所有的可用性測試來說,都需要有外部人員(與Web應用系統開發沒有聯系或聯系很少的人員)的參與,最好是最終用戶的參與。

四、客戶端兼容性測試
1、平台測試
市場上有很多不同的操作系統類型,最常見的有Windows、Unix、Macintosh、Linux等。Web應用系統的最終用戶究竟使用哪一種操作系統,取決於用戶系統的配置。這樣,就可能會發生兼容性問題,同一個應用可能在某些操作系統下能正常運行,但在另外的操作系統下可能會運行失敗。因此,在Web系統發布之前,需要在各種操作系統下對Web系統進行兼容性測試。

2、瀏覽器測試
瀏覽器是Web客戶端最核心的構件,來自不同廠商的瀏覽器對Java,、javascript、 ActiveX、 plug-ins或不同的HTML規格有不同的支持。例如,ActiveX是Microsoft的產品,是為Internet Explorer而設計的,javascript是Netscape的產品,Java是Sun的產品等等。另外,框架和層次結構風格在不同的瀏覽器中也有不同的顯示,甚至根本不顯示。不同的瀏覽器對安全性和Java的設置也不一樣。測試瀏覽器兼容性的一個方法是創建一個兼容性矩陣。在這個矩陣中,測試不同廠商、不同版本的瀏覽器對某些構件和設置的適應性。

五、安全性測試
Web應用系統的安全性測試區域主要有:
(1)現在的Web應用系統基本採用先注冊,後登陸的方式。因此,必須測試有效和無效的用戶名和密碼,要注意到是否大小寫敏感,可以試多少次的限制,是否可以不登陸而直接瀏覽某個頁面等。
(2)Web應用系統是否有超時的限制,也就是說,用戶登陸後在一定時間內(例如15分鍾)沒有點擊任何頁面,是否需要重新登陸才能正常使用。
(3)為了保證Web應用系統的安全性,日誌文件是至關重要的。需要測試相關信息是否寫進了日誌文件、是否可追蹤。
(4)當使用了安全套接字時,還要測試加密是否正確,檢查信息的完整性。
(5)伺服器端的腳本常常構成安全漏洞,這些漏洞又常常被黑客利用。所以,還要測試沒有經過授權,就不能在伺服器端放置和編輯腳本的問題。

六、總結
本文從功能、性能、可用性、客戶端兼容性、安全性等方面討論了基於Web的系統測試方法。基於Web的系統測試與傳統的軟體測試既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的地方,對軟體測試提出了新的挑戰。基於Web的系統測試不但需要檢查和驗證是否按照設計的要求運行,而且還要評價系統在不同用戶的瀏覽器端的顯示是否合適。重要的是,還要從最終用戶的角度進行安全性和可用性測試。(T117)

❽ WEB測試應該注意哪些地方,怎樣才能做好WEB

基於Web的系統測試與傳統的軟體測試既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的地方,對軟體測試提出了新的挑戰。基於Web的系統測試不但需要檢查和驗證是否按照設計的要求運行,而且還要評價系統在不同用戶的瀏覽器端的顯示是否合適。重要的是,還要從最終用戶的角度進行安全性和可用性測試。本文從功能、性能、可用性、客戶端兼容性、安全性等方面討論了基於Web的系統測試方法。

隨著Internet和Intranet/Extranet的快速增長,Web已經對商業、工業、銀行、財政、教育、政府和娛樂及我們的工作和生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許多傳統的信息和資料庫系統正在被移植到互聯網上,電子商務迅速增長,早已超過了國界。范圍廣泛的、復雜的分布式應用正在Web環境中出現。Web的流行和無所不在,是因為它能提供支持所有類型內容連接的信息發布,容易為最終用戶存取。

Yogesh Deshpande和Steve Hansen在1998年就提出了Web工程的概念。Web工程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提倡使用一個過程和系統的方法來開發高質量的基於Web的系統。它"使用合理的、科學的工程和管理原則,用嚴密的和系統的方法來開發、發布和維護基於Web的系統"。目前,對於web工程的研究主要是在國外開展的,國內還剛剛起步。

在基於Web的系統開發中,如果缺乏嚴格的過程,我們在開發、發布、實施和維護Web的過程中,可能就會碰到一些嚴重的問題,失敗的可能性很大。而且,隨著基於Web的系統變得越來越復雜,一個項目的失敗將可能導致很多問題。當這種情況發生時,我們對Web和Internet的信心可能會無法挽救地動搖,從而引起Web危機。並且,Web危機可能會比軟體開發人員所面對的軟體危機更加嚴重、更加廣泛。

在Web工程過程中,基於Web系統的測試、確認和驗收是一項重要而富有挑戰性的工作。基於Web的系統測試與傳統的軟體測試不同,它不但需要檢查和驗證是否按照設計的要求運行,而且還要測試系統在不同用戶的瀏覽器端的顯示是否合適。重要的是,還要從最終用戶的角度進行安全性和可用性測試。然而,Internet和Web媒體的不可預見性使測試基於Web的系統變得困難。因此,我們必須為測試和評估復雜的基於Web的系統研究新的方法和技術。

一般軟體的發布周期以月或以年計算,而Web應用的發布周期以天計算甚至以小時計算。Web測試人員必須處理更短的發布周期,測試人員和測試管理人員面臨著從測試傳統的C/S結構和框架環境到測試快速改變的Web應用系統的轉變。
一、功能測試
1、鏈接測試
鏈接是Web應用系統的一個主要特徵,它是在頁面之間切換和指導用戶去一些不知道地址的頁面的主要手段。鏈接測試可分為三個方面。首先,測試所有鏈接是否按指示的那樣確實鏈接到了該鏈接的頁面;其次,測試所鏈接的頁面是否存在;最後,保證Web應用系統上沒有孤立的頁面,所謂孤立頁面是指沒有鏈接指向該頁面,只有知道正確的URL地址才能訪問。鏈接測試可以自動進行,現在已經有許多工具可以採用。鏈接測試必須在集成測試階段完成,也就是說,在整個Web應用系統的所有頁面開發完成之後進行鏈接測試。

2、表單測試
當用戶給Web應用系統管理員提交信息時,就需要使用表單操作,例如用戶注冊、登陸、信息提交等。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必須測試提交操作的完整性,以校驗提交給伺服器的信息的正確性。例如:用戶填寫的出生日期與職業是否恰當,填寫的所屬省份與所在城市是否匹配等。如果使用了默認值,還要檢驗默認值的正確性。如果表單只能接受指定的某些值,則也要進行測試。例如:只能接受某些字元,測試時可以跳過這些字元,看系統是否會報錯。

3、Cookies測試
Cookies通常用來存儲用戶信息和用戶在某應用系統的操作,當一個用戶使用Cookies訪問了某一個應用系統時,Web伺服器將發送關於用戶的信息,把該信息以Cookies的形式存儲在客戶端計算機上,這可用來創建動態和自定義頁面或者存儲登陸等信息。如果Web應用系統使用了Cookies,就必須檢查Cookies是否能正常工作。測試的內容可包括Cookies是否起作用,是否按預定的時間進行保存,刷新對Cookies有什麼影響等。

4、設計語言測試
Web設計語言版本的差異可以引起客戶端或伺服器端嚴重的問題,例如使用哪種版本的HTML等。當在分布式環境中開發時,開發人員都不在一起,這個問題就顯得尤為重要。除了HTML的版本問題外,不同的腳本語言,例如Java、javascript、 ActiveX、VBScript或Perl等也要進行驗證。

5、資料庫測試
在Web應用技術中,資料庫起著重要的作用,資料庫為Web應用系統的管理、運行、查詢和實現用戶對數據存儲的請求等提供空間。在Web應用中,最常用的資料庫類型是關系型資料庫,可以使用SQL對信息進行處理。在使用了資料庫的Web應用系統中,一般情況下,可能發生兩種錯誤,分別是數據一致性錯誤和輸出錯誤。數據一致性錯誤主要是由於用戶提交的表單信息不正確而造成的,而輸出錯誤主要是由於網路速度或程序設計問題等引起的,針對這兩種情況,可分別進行測試。

二、性能測試
1、連接速度測試
用戶連接到Web應用系統的速度根據上網方式的變化而變化,他們或許是電話撥號,或是寬頻上網。當下載一個程序時,用戶可以等較長的時間,但如果僅僅訪問一個頁面就不會這樣。如果Web系統響應時間太長(例如超過5秒鍾),用戶就會因沒有耐心等待而離開。另外,有些頁面有超時的限制,如果響應速度太慢,用戶可能還沒來得及瀏覽內容,就需要重新登陸了。而且,連接速度太慢,還可能引起數據丟失,使用戶得不到真實的頁面。

2、負載測試
負載測試是為了測量Web系統在某一負載級別上的性能,以保證Web系統在需求范圍內能正常工作。負載級別可以是某個時刻同時訪問Web系統的用戶數量,也可以是在線數據處理的數量。例如:Web應用系統能允許多少個用戶同時在線?如果超過了這個數量,會出現什麼現象?Web應用系統能否處理大量用戶對同一個頁面的請求?

3、壓力測試
負載測試應該安排在Web系統發布以後,在實際的網路環境中進行測試。因為一個企業內部員工,特別是項目組人員總是有限的,而一個Web系統能同時處理的請求數量將遠遠超出這個限度,所以,只有放在Internet上,接受負載測試,其結果才是正確可信的。進行壓力測試是指實際破壞一個Web應用系統,測試系統的反映。壓力測試是測試系統的限制和故障恢復能力,也就是測試Web應用系統會不會崩潰,在什麼情況下會崩潰。黑客常常提供錯誤的數據負載,直到Web應用系統崩潰,接著當系統重新啟動時獲得存取權。壓力測試的區域包括表單、登陸和其他信息傳輸頁面等。
三、可用性測試
1、導航測試
導航描述了用戶在一個頁面內操作的方式,在不同的用戶介面控制之間,例如按鈕、對話框、列表和窗口等;或在不同的連接頁面之間。通過考慮下列問題,可以決定一個Web應用系統是否易於導航:導航是否直觀?Web系統的主要部分是否可通過主頁存取?Web系統是否需要站點地圖、搜索引擎或其他的導航幫助?

在一個頁面上放太多的信息往往起到與預期相反的效果。Web應用系統的用戶趨向於目的驅動,很快地掃描一個Web應用系統,看是否有滿足自己需要的信息,如果沒有,就會很快地離開。很少有用戶願意花時間去熟悉Web應用系統的結構,因此,Web應用系統導航幫助要盡可能地准確。導航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是Web應用系統的頁面結構、導航、菜單、連接的風格是否一致。確保用戶憑直覺就知道Web應用系統裡面是否還有內容,內容在什麼地方。Web應用系統的層次一旦決定,就要著手測試用戶導航功能,讓最終用戶參與這種測試,效果將更加明顯。

2、圖形測試
在Web應用系統中,適當的圖片和動畫既能起到廣告宣傳的作用,又能起到美化頁面的功能。一個Web應用系統的圖形可以包括圖片、動畫、邊框、顏色、字體、背景、按鈕等。圖形測試的內容有:
(1)要確保圖形有明確的用途,圖片或動畫不要胡亂地堆在一起,以免浪費傳輸時間。Web應用系統的圖片尺寸要盡量地小,並且要能清楚地說明某件事情,一般都鏈接到某個具體的頁面。
(2)驗證所有頁面字體的風格是否一致。
(3)背景顏色應該與字體顏色和前景顏色相搭配。
(4)圖片的大小和質量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一般採用JPG或GIF壓縮。

3、內容測試
內容測試用來檢驗Web應用系統提供信息的正確性、准確性和相關性。信息的正確性是指信息是可靠的還是誤傳的。例如,在商品價格列表中,錯誤的價格可能引起財政問題甚至導致法律糾紛;信息的准確性是指是否有語法或拼寫錯誤。這種測試通常使用一些文字處理軟體來進行,例如使用Microsoft Word的"拼音與語法檢查"功能;信息的相關性是指是否在當前頁面可以找到與當前瀏覽信息相關的信息列表或入口,也就是一般Web站點中的所謂"相關文章列表"。

4、整體界面測試
整體界面是指整個Web應用系統的頁面結構設計,是給用戶的一個整體感。例如:當用戶瀏覽Web應用系統時是否感到舒適,是否憑直覺就知道要找的信息在什麼地方?整個Web應用系統的設計風格是否一致?對整體界面的測試過程,其實是一個對最終用戶進行調查的過程。一般Web應用系統採取在主頁上做一個調查問卷的形式,來得到最終用戶的反饋信息。對所有的可用性測試來說,都需要有外部人員(與Web應用系統開發沒有聯系或聯系很少的人員)的參與,最好是最終用戶的參與。

四、客戶端兼容性測試
1、平台測試
市場上有很多不同的操作系統類型,最常見的有Windows、Unix、Macintosh、Linux等。Web應用系統的最終用戶究竟使用哪一種操作系統,取決於用戶系統的配置。這樣,就可能會發生兼容性問題,同一個應用可能在某些操作系統下能正常運行,但在另外的操作系統下可能會運行失敗。因此,在Web系統發布之前,需要在各種操作系統下對Web系統進行兼容性測試。

2、瀏覽器測試
瀏覽器是Web客戶端最核心的構件,來自不同廠商的瀏覽器對Java,、javascript、 ActiveX、 plug-ins或不同的HTML規格有不同的支持。例如,ActiveX是Microsoft的產品,是為Internet Explorer而設計的,javascript是Netscape的產品,Java是Sun的產品等等。另外,框架和層次結構風格在不同的瀏覽器中也有不同的顯示,甚至根本不顯示。不同的瀏覽器對安全性和Java的設置也不一樣。測試瀏覽器兼容性的一個方法是創建一個兼容性矩陣。在這個矩陣中,測試不同廠商、不同版本的瀏覽器對某些構件和設置的適應性。

五、安全性測試
Web應用系統的安全性測試區域主要有:
(1)現在的Web應用系統基本採用先注冊,後登陸的方式。因此,必須測試有效和無效的用戶名和密碼,要注意到是否大小寫敏感,可以試多少次的限制,是否可以不登陸而直接瀏覽某個頁面等。
(2)Web應用系統是否有超時的限制,也就是說,用戶登陸後在一定時間內(例如15分鍾)沒有點擊任何頁面,是否需要重新登陸才能正常使用。
(3)為了保證Web應用系統的安全性,日誌文件是至關重要的。需要測試相關信息是否寫進了日誌文件、是否可追蹤。
(4)當使用了安全套接字時,還要測試加密是否正確,檢查信息的完整性。
(5)伺服器端的腳本常常構成安全漏洞,這些漏洞又常常被黑客利用。所以,還要測試沒有經過授權,就不能在伺服器端放置和編輯腳本的問題。

六、總結
本文從功能、性能、可用性、客戶端兼容性、安全性等方面討論了基於Web的系統測試方法。基於Web的系統測試與傳統的軟體測試既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的地方,對軟體測試提出了新的挑戰。基於Web的系統測試不但需要檢查和驗證是否按照設計的要求運行,而且還要評價系統在不同用戶的瀏覽器端的顯示是否合適。重要的是,還要從最終用戶的角度進行安全性和可用性測試。

❾ 三種Web開發主流技術的評價之PHP

PHP Personal HomePage

PHP是一個什麼原因出現的呢?它是一個技術人員希望能用一個快速的方面來完成他自己的個人主頁中的一個小應用 而在他一發不可收時出現了php 它使一個人能在多種操作系統下迅速的完成一個輕型的Web應用 所以在短短的幾年裡 php迅速的升級了它的版本 同時在GNU的世界裡找到了一個青梅竹馬的夥伴 Apache 這終於讓php有了基礎 能在一個最佳的環境中運行 同時由於兩個產品都是公開源代碼的產品 所以大家可以使用它們的源代碼將這兩個產品用最完美的方式結合到一起 使用起來就如一個產品一樣 個人認為php是自由軟體在web應用平台上一個決勝的工具 如果沒有php的出現 還會有許多人認為自由軟體就代表了對開發人員的高技術要求 難記的代碼 復雜的工具 php使一個會使用basic的人員在極短的時間里快迅學習並完成用戶需要的應用

怎麼說php呢?如果說ASP是一個 哪么php說的更精確了可以說php是一個純粹的Script翻譯器 這也是php由 升級為 的一個重大原因 在 這個版本里它重寫了語法分析器 從而加快了php整體的效能 而且從中你也就會明白為什麼php需要支持這種或是那種擴充功能時它一定要與相應系統的lib庫進行再編繹的原因 正因為它是正宗的 翻譯器 所以它是將script翻譯成為需要執行的函數 再去執行它們 外部擴充不能由一些 動態載入 的方式進行 所以只能靜態的編繹進php中(這只能在windows中除外)

強勢

一種能快速學習 跨平台 有良好資料庫交互能力的開發語言 ASP比不上它的就是這種跨平台能力了 而正是它的這種能力讓Unix/Linux有了一種與ASP媲美的開發語言 語法簡單 書寫容易 現在市面上也有了大量的書 同時Internet上也有大量的代碼可以共享 對於一個初學者想學些 高深的Unix 下的開發來說是一個決好的入手點

與Apache及其它擴展庫結合緊密 php與Apache可以以靜態編繹的方式結合起來 而與其它的擴展庫也可以用這樣的方式結合(除外的就是Windows平台了) 這樣的方式的最大的好處就是最大化的利用了cpu時和內存 同時極為有效的利用了apache的高性能的吞吐能力 同時外部的擴展也是靜態連編 從而達到了最快的運行速度 由於與資料庫的介面也使用了這樣的方式 所以使用的是本地化的調用 這也讓資料庫發揮了最佳效能

良好的安全性 由於php本身的代碼開放所以它的代碼在許多工程師手中進行了檢測 同時它與apache編繹在一起的方式也可以讓它具有靈活的安全設定 所以到現在為止 php具有了公認的安全性能

弱勢

資料庫支持的極大變化 由於php的所有的擴展介面都是獨立團隊開發完成的 同時在開發時為了形成相應數據的個性化操作 所以php雖然支持許多資料庫 可是針對每種資料庫的開發語言都完全不同 這樣形成針對一種資料庫的工發工作 在資料庫進行升級後需要開發人員進行幾乎全部的代碼更改工作 而為了讓應用支持更多種的資料庫 就需要開發人員將同樣的資料庫操作使用不同的代碼寫出n種代碼庫出來 讓程序員的工作量大大增大

安裝復雜 由於php的每一種擴充模塊並不是完全由php本身來完成 需要許多外部的應用庫 如圖形需要gd庫 LDAP需要LDAP庫 ……這樣在安裝完成相應的應用後 再聯編進php中來 這也就是我以前在代碼聯盟新聞組中對網友所說的一定要在FreeBSD/Linux/Unix下運行php的原因 只有在這些環境下才能方便的編繹對應的擴展庫 這些都是一般開發人員在使用php前所先要面對的問題 正是這樣的問題讓許多開發人員轉而使用其它的開發語言 必竟Unix沒有那麼多的用戶

缺少企業級的支持 沒有組件的支持 哪么所有的擴充就只能依靠php開發組所給出的介面 事實上這樣的介面還不夠多 同時難以將集群 應用伺服器這樣的特性加入到系統中去 而一個大型的站點或是一個企業級的應用一定需要這樣的支持的 注 在php的 版本以後加入了對servlet/javabean的支持 也許這樣的支持會在以後的版本中更加增強 也許這樣的支持會是php以後的企業級支持的起點

缺少正規的商業支持 這也是自由軟體一向的缺點 我想在國內php的開發人員正在快速增加 相信在不久的將來 這樣的支持能多起來

無法實現商品化應用的開發 由於php沒有任何編繹性的開發工作 所有的開發都是基於腳本技術來完成的 所以所有的源代碼都無法編譯 所以做完成的應用只能是自己或是內部使用 無法實現商品化

總結

適用人群 熟悉Unix環境 需要在最少的投入下完成快速的應用開發

適用平台 FreeBSD/Linux/Unix操作系統 Apache伺服器適用應用 Internet高訪問量 快速資料庫開發的應用

學習方式 Internet上國內豐富的資源Internet上豐富的源代碼資源 完全可以參考這樣的常式來完成自己的應用 市場上最近出版的好幾本php手冊

推薦開發工具 Home Site/PHPEd

推薦開發環境 FreeBSD /RedHat 操作系統/Apache /MySQL /P / M RAM/ G HD

推薦應用環境(最少) FreeBSD /MySQL /Apache /P / M RAM/ G HD

lishixin/Article/program/PHP/201311/21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