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網頁前端 » 漆器紀錄片腳本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漆器紀錄片腳本

發布時間: 2022-12-31 06:12:23

㈠ 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型紀錄片《TA的故事》四川篇主要題材有哪些

《TA的故事》四川篇主要介紹巴蜀各地區的非物質文化,以民俗習慣為線索,讓海內外觀眾領略中華民俗文化的魅力,進而感知中國的傳統文化和社會變遷。整個紀錄片主要拍攝十四種最具巴蜀特色文化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每一種都是獨一無二的,凝萃著四川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值得每一位熱愛傳統文化的人珍視。
涉及文化
1.巴蜀繪畫
2.川茶
3.川酒
4.豆瓣醬
5.根雕
6.四川火鍋
7.泡菜
8.漆器
9.青城道教
10.蜀綉
11.烏木
12.熊貓
13.竹編
14.川劇

㈡ 傳統手工藝紀錄片素材的整理與選用

傳統手工藝紀錄片素材的整理與選用就是:北京景泰藍、江西景德鎮瓷器,福州脫胎漆器三種。先找到一個固定的非遺傳承人,然後想經常去他那裡看一些視頻素材,然後回來進行編輯整理。

㈢ 人文巨匠甘而可大師的「漆」彩人生

/ GT建築科技 /

犀皮漆,徽州當地最具特色的傳統工藝,而且是唯一失傳的技藝。此技法起於唐朝,流行於南宋時期,卻失傳於現代。

安徽犀皮漆不描、不刻、不畫,卻將變幻莫測的紋理深藏於大漆之中。誓為中國漆器正名的甘而可,用一年時間製作,歷經無數次上漆和打磨。最終,所有的美在浴水而出的一剎那呈現和定格,彷彿一場為期一年的豪賭。

2017年6月6日,#了不起的匠人#在網上發布了一段中華漆器復興羅曼史的紀錄片後,引發眾媒體大號廣泛關注並轉發,網友紛紛表示膜拜驚嘆:徽州漆器,驚艷世界之美!了不起的匠人!了不起的徽州漆器!

這位徽州大叔便也瞬間紅遍全國,徽州漆器髹飾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甘而可。

我用一輩子的時間去做漆器,應該可以做好。   --甘而可

甘而可,也不是一開始就做好准備的。

甘而可初中畢業後開始學做木工,同時還學習繪畫、雕刻。1979年,他進入安徽屯溪漆器工藝廠,1985年又被調往屯溪工藝美術所,在這里他開始接觸脫胎漆器。

這些經歷為他接下來投身於犀皮漆工藝奠定了基礎。

漆器,起源中國,卻興盛於日本。

盛唐時期,漆器工藝傳到日本後備受推崇,並被日本人發揚光大。日本還被西方譽為「漆器藝術的國度」,與中國的china一樣,日本的英文國名japan,最原始的翻譯就是漆器。

作為漆器的起源,中國漆器文化博大精深,只可惜隨著時間流逝,這種工藝逐漸沒落。

眼看著我們的文化藝術被別的國家發揚光大,甘而可在心底暗自發誓:「 我就要做最好的漆器。 」

選擇很重要,就是一路走去,絕不回頭。

1999年,為了做「最好的漆器」,不惑之年的甘而可關掉了原本收入頗豐的古董店,轉身投入到犀皮漆工藝的研究與製作上,這項事業並不能帶來良好的收入,相反需要大量投入的時間、精力與財力。

這項工藝沒有樣本可以觀看,有的只是書上對它寥寥數語的記載,甘而可甚至不知道能否走通這條道路,但是他說:「選擇很重要,就是一路走去,絕不回頭。」

他沒有選擇大家所熱衷的,追逐的熱門,而是選擇了一項難度頗大,且孤獨的道路——犀皮漆。

甘而可用十年木工打基礎,十年工作學技術,十年下海煉心態,懂繪畫、善木工、會雕刻、精設計。是十年如一日的堅持成就了他。

他說「不做這行還做什麼呢?也不想徽州漆器後繼無人。」

經過近30年的不斷探索、創新和實踐,他使犀皮漆、漆砂硯(一種以漆器製作而成的硯台)恢復新生,並重新煥發出活力,因此被評為徽州漆器髹飾技藝國家級傳承人。

2011年,甘而可的漆器作品《紅金菠蘿漆大圓盒》被北京故宮博物院永久收藏。他的藝術之路,正是對質朴、堅韌的工匠精神的踐行與詮釋。

他用十年的時間恢復失傳的犀皮漆技藝,他的作品被故宮博物院永久收藏。日本漆藝師對他俯首稱贊,他想讓中國漆器重登東方舞台,

15歲開始做手藝,憑悟性入門,甘而可恢復犀皮漆技藝30年初心不改。他的作品,被故宮博物院永久收藏。用一己之力創作驚世駭俗的作品,他要讓世界知道最好的漆器在中國。

對甘而可來說,「你今天做不了最好,沒關系的,還有明天;明天做不了最好,也沒有關系,還有後天,甚至是一輩子。只要你堅持做下去,最有一天,會成為最好的。 一生做一件事情,應該可以做好的。 」這句話,也許就是他「匠心」之所在了!

犀皮漆器,慢工出細活,今生換千年。

犀皮漆徽州當地最具特色的傳統工藝,南宋時期,犀皮漆的漆器就作為貢品,為皇家所御用。平常人家一件難求,各代工匠更是將犀皮漆復雜的製作工藝,視為不傳秘法。

人們關注漆器,多關注 漆器表面的髹飾工藝 ,因為這是最顯而易見、最吸引人的。

好的東西從頭到尾的每一個步驟都要完美,這是甘而可的信念,要做就要從最基本的漆器胎骨做起。做一件漆器,完完整整的步驟,需要至少耗費一年的功夫。

製作漆器需要十二個步驟。 第一步畫稿, 大小、形狀、花紋、需要的材質,都要反復思考,一遍一遍畫稿。

第二步拉石膏坯。 將調好的石膏均勻覆在稻草上,再細心的拉坯,直至製作成便於調整的石膏模型。

漆器做胎用得最多的是木胎、其他陶胎、金屬,金屬胎和皮胎也有。為了讓胎骨堅固,一般選用老楠木或者老銀杏的木,細膩堅固,不易變形。

第三步修坯。 通常要把石膏模型放在顯眼的地方,多看幾次,不滿意就再改,直到在不經意看到時會有心裡一動的感覺,這個模型就確定了。

第四步調漆。 用傳統古瓦片燒制碾磨而成的粉末,與大漆調和後製成的漆灰粘性最強,有助於胎骨的穩固。

甘而可從最開始買漆、榨漆、過濾漆時,曾連著一個星期都在和漆打交道。原本還慶幸自己沒有因漆過敏,是一塊天生做漆的料。

可好景不長,過了半個月,他就渾身發癢,長滿了生漆瘡,每天把韭菜汁抹在身上才康復。

調好漆後,將漆灰一層層刷在石膏胎上,這是 第五步批 灰 。再用極具韌性的薴麻織成的夏布,壓實在胎骨上,則是 第六步裱布。

一件胎骨的完成需要反復進行批灰裱布,將漆灰填充到夏布的空隙中,每批一次就要等待胎體陰干,再重復進行這道工序,每一次都要花上數月的時間。

批灰裱布反復積累,達到想要的厚度, 第七步就要 進行脫胎 。把胎骨裡面的繩子抽掉,把石膏挖掉,剩下一個完全由漆、夏布、漆灰組成的胎骨,可以千年不腐。

第八步 要在胎骨上製作出的凹凸紋理,叫做「埝」, 打埝 是製作犀皮漆的關鍵。

埝的形狀、走勢、高低決定了最終的花紋,這就是犀皮漆器不刻不畫不描,卻能形成精美紋理的奧秘所在。

傳統的犀皮漆多用黃、赤、黑三色製作出的漆器顏色沉悶,甘而可直接使用最明亮的金箔代替黃色色漆,自創出流金溢彩的金斑犀皮漆,這是製作犀皮漆的 第九步貼金。

第十步髹色漆。 漆需要反復塗40遍,每刷一遍需要徹底陰干,才能繼續下一次。

漆干後,就是最考驗人的 第十一步——打磨。 四層漆加起來只勉強夠一張紙的厚度,打磨過了,犀皮漆的紋理就沒有了,等於一件廢品。

所以需要甘而可在這毫釐之間反復摩挲。凡是打埝的凸起處,打磨的地方就會顯現出金色的漆圈,層次分明,緻密流動。

漆器製作的 最後步驟,是要在漆面進行拋光。 甘而可追求的是漆面光亮照人、又不可以有任何劃痕的光亮感,這在之前的漆器中從未有過。

因此,他堅持用手代替工具,進行最後的拋光。他說: 「唯有手掌的肌膚與經驗能感應漆面推光的溫度與頻率,方能形成細膩、晶瑩的表面質感。」

從反復嘗試,到恢復犀皮漆工藝,做出第一件滿意的作品,甘而可用了10年。 2011年,甘而可製作的犀皮漆作品《紅金菠蘿漆大圓盒》,被故宮博物院永久收藏。

2016年甘而可作品《綠金斑犀皮漆天球瓶》、《唐氏鹿角砂八棱凈瓶》被國家博物館收藏。

2017年蔣瓊耳設計、甘而可製作作品 「如園」——《紅金斑犀皮漆天地蓋盒》被大英博物館收藏。

「漆器和被漆漆過的東西是兩碼事。漆器是一種成『器』的東西,是我們常常說一個人能成大器的那個『器』。」甘而可如是說。 「如膠似漆」 。

黃山屯溪黎陽老街,遠離喧囂和浮華,自有一股古樸雅緻的禪意。漆藝大師甘而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工作室就坐落於此。

一樓明亮的大廳陳列著他的漆器作品,有熱烈的紅金斑犀皮漆碗、沉靜的綠金斑犀皮漆菱花盒、絢爛的流彩漆茶罐和古雅的鹿角砂香爐。如果有陌生人好奇地進來參觀,甘而可又碰巧在樓下,他就會友好地向來人介紹漆器。

年過六旬的他穿著整潔的白色襯衣,間雜有白發的頭發一絲不亂,敘述有條不紊,語調從容溫和,像一個安靜的讀書人。

只有指甲透露出不一樣的信息,他的指甲縫里沾上了黑色的漆灰,那是剛剛動完手的痕跡。

他看中做事做人的「度」,也看中「溫潤如玉」的信條。

生活中的甘而可,在身邊人看來,對待工藝的要求極為嚴苛而沒有絲毫放鬆,但他向來舉止溫和,言行有度,不向人發火也很少著急,頗有君子之風——打磨自己的性情,也正像打磨一件心愛的漆器一樣。

一件完美的作品不是用手而是用心去完成的,這樣的作品才能立得住,傳得下。 他的作品只為那些酷愛中國傳統工藝、熱愛中國傳統文化的個人定製,為中國製造、為工匠精神、為流芳百世而打造。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領域高層次的專家,他的活動應酬多了,但依舊低調淡然,對自已的技藝他並不秘而不宣,而是活躍在大學講堂上,電視網路媒體上,向人們宣傳展示古老而又神秘的傳統技藝。

為了更好的傳承徽州漆器工藝,甘而可帶了7名學生,現在他們已經能獨立操作,並靈活運用各種漆藝製作技法,可以協助甘而可製作漆器。但即便如此,一年也只能做十幾二十件。

甘而可的女兒甘菲於復旦大學畢業後,致力於推廣父親的漆器,這就是傳承的最好模樣吧!

「一個人的成就只能形成一座高峰,只有更多的人成功了,才能成就出一片漆器藝術的高原。」他說。

只要你堅持做一件事情,並且做下去,總有一天,會成為最好的。

一生做一件事情,應該可以做好的。

與你共勉。

-End-

公眾號|GT建築科技

工作室|同塵德爾菲

微博號|@同塵設計

㈣ 《我在故宮修文物》慶祝故宮多少年

《我在故宮修文物》是故宮90周年的紀錄片。該片重點紀錄故宮書畫、青銅器、宮廷鍾表、木器、陶瓷、漆器、百寶鑲嵌、宮廷織綉等領域的稀世珍奇文物的修復過程和修復者的生活故事。

《我在故宮修文物》第一集講述青銅器、宮廷鍾表和陶瓷的修復故事,第二集是木器、漆器、百寶鑲嵌、織綉的修復故事,第三集為書畫的修復、臨摹和摹印。

《我在故宮修文物》其他情況簡介。

《我在故宮修文物》把工匠精神這件嚴肅的事講得細膩、溫軟且富有人情味。相比更多奇觀色彩頗重的紀錄片選題,《我在故宮修文物》的亮色,或許就如片中木器修復師說的那樣,從「格物」來「致知」:人們用自身來觀物,又以物來觀自身。

重塑一件件被歷史封塵的故宮文物的,來自於一位位文物修復師的氣質和品格。它的迷人之處並非驚天動地,理應是細水長流的。該片一部內蘊優裕的紀錄片,在一個個對於文物修復師而言的稀鬆日常里,我們能夠看到比修復鍾表、青銅器、木器、古琴更多的東西。

㈤ 歷史考驗看紀錄片

1.本人想考研,想看一些歷史紀錄片啊什麼的增加近現代史的知識,有什

我覺得學歷史看記錄本、連續劇是很有用的,一是增加對歷史的興趣,興趣永遠都是最好的老師;二是可以幫助記憶,看一遍歷史課本你不一定能記得住幾個漢朝的人物或者歷史事件,但是看一遍《漢武大帝》、《漢劉邦》你肯定能記住不少漢朝的知識,有了點這方面的積累再去看課本,肯定比只看課本記的快。

不謙虛的說本人歷史學的不錯,中學的時候數學、英語、理化曾經全班墊底,但歷史一直在班裡都能排到前三,這和我從小就愛看歷史電視連續劇和紀錄片有很大關系。

中國近代史給你推薦一部《燃燒的黃龍旗》,這個片是央視拍的,總共十集,講的是淮軍從建立到沒落,從鎮壓太平天國一直講到八國聯軍進北京,捎帶背景介紹也前後擴展到鴉片戰爭、戊戌變法,基本把晚晴那段歷史都講了一遍,我覺得對學中國近代史很有幫助。

近現代的再推薦一部《華爾街》,也是十集,是講金融史的,但是內容涉及面很廣,從整個大歷史的角度說是以金融為線索或視角敘述近現代史,看了也會很有用的。

還有《大國的崛起》,共十二集,講了世界上幾個主要強國的興衰過程,早期的葡萄牙、荷蘭,現代的蘇聯、美國,基本把近現代史以不同國別為線索都講了一遍。

你看這三部就夠了,畢竟考試還是要考書上的東西,主要還是要看書,紀錄片也不能看太多,這幾部片你就當學累了放鬆一下,每周看個三集左右,別每天都看。

祝你考研成功!

2.高中生,歷史很差,需要看什麼紀錄片

您好,樂意回答您的問題。

央視幾年前有大型紀錄片《大國崛起》,12集,講的是各個大國的崛起史,推薦觀看,網上有資源可以下載。

除此以外還有紀錄片《世界歷史》,可以看,但是比較多,很多高中也不要求掌握,可以挑著看

除此以外,推薦多去看看中央十套的百家講壇。

除此以外,可以網路袁騰飛講的《騰飛五年前》,這是中國古代史的

歷史的興趣需要慢慢培養,高中生可以考慮看看電視劇三國演義了(建議先看新版的)

個人意見僅供參考,滿意請採納,如有需要可追問,謝謝您的支持~

3.學歷史必看的紀錄片有哪些

1. 《中國通史》

首先推薦的是一套百集中國通史,對於非歷史專業的我們來說它確實是不錯的選擇。全面,從我們的祖先一直講到帝制的終結;通俗,面向普羅大眾,少了生澀的學術知識,多了娓娓道來的講述和故事;靠譜,由央視電影頻道節目中心製作出品、中國社會科學院監制、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組織撰稿,還邀請了國內多家重點大學、專業機構的研究人員共同參與創作。這部紀錄片可以說是良心之作了。

2.《楚國八百年》

這部8集的紀錄片,精美!第一次完整、系統地給我們講述了楚國800年波瀾壯闊的歷史。千百年來,楚辭的浪漫優雅、青銅器的庄嚴厚重、漆器的神秘艷麗……這些極具標志性的楚文化,不論是在博物館中,還是在我們課本中,都留有濃墨重彩的一筆。在這里,你可以看到楚國的誕生、發展、高峰、衰落和滅亡的軌跡,也能讓這一段歷史更加清晰的映在你的腦中。

3.《從秦始皇到漢武帝》

秦漢時期可以說是中華文明的青春期,是一段朝陽一般的上升階段。這部紀錄片以最新的考古研究成果為切入點,用電影 歷史文獻的手法製作,從可看性上講還是蠻高的。共6集的紀錄片,從秦始皇嬴政、漢高祖劉邦和漢武帝劉徹等人物的視角,講述了統一國家的過程的曲折。每集電視中,總有一兩個我們耳熟能詳歷史故事,孩子看也會找到不少共鳴。

4.《帝國的興衰》

這部紀錄片有5集,視角很巧妙,以經濟解讀秦漢帝國的興衰歷史。 「以軍功授名爵」的國家授田制度,使秦軍猶如虎狼之師一統天下;漢帝國將土地按「名爵」大小贈與個人,國力漸至巔峰。但帶來強盛的制度為何卻不能挽救帝國的滅亡?這部紀錄片帶著經濟學理論和考古學發現,帶給我們一個不一樣的秦漢風雲。

5.《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是絲綢之路的象徵和縮影。絲綢之路不僅促成了中國和西域諸國的貿易,更重要的卻是它溝通了中西文化。從張騫的探索開始到如今的能源開拓,河西走廊經歷了太多值得銘記的變遷。這部紀錄片共10集,製作非常精良,從腳本到拍攝,從解說到配樂,都是國際水準,具有很強的故事性和趣味性。片子里還關注了很多小人物,給歷史的講述和重要人物的刻畫添色不少,讓人看著溫暖還給片子帶來生氣。

6.《大明宮》

大明宮就是整個唐朝的縮影。大明宮的繁華與衰敗演繹的是大唐王朝的興盛與衰亡,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從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女皇帝武則天到勵精圖治但又虎頭蛇尾的唐玄宗,從遍地烽火的安史之亂,到民不聊生的藩鎮割據。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盛世的大唐令人贊嘆神往;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衰敗的大唐令人感慨唏噓。

7.《唐之韻》

這是一部很老的紀錄片了,現在看起來畫質有些渣,甚至連一張像樣的海報都找不到。但依然記得初看時的驚艷,《唐之韻》不僅有助於孩子了解大唐的歷史文化,熟悉唐詩和詩人,裡面的文案更為寫作提供了絕佳的素材,牆裂建議引進中學語文課堂!

4.學歷史必看的紀錄片有哪些

《中國通史》 首先推薦的是一套百集中國通史,對於非歷史專業的我們來說它確實是不錯的選擇。

全面,從我們的祖先一直講到帝制的終結;通俗,面向普羅大眾,少了生澀的學術知識,多了娓娓道來的講述和故事;靠譜,由央視電影頻道節目中心製作出品、中國社會科學院監制、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組織撰稿,還邀請了國內多家重點大學、專業機構的研究人員共同參與創作。這部紀錄片可以說是良心之作了。

2.《楚國八百年》 這部8集的紀錄片,精美!第一次完整、系統地給我們講述了楚國800年波瀾壯闊的歷史。千百年來,楚辭的浪漫優雅、青銅器的庄嚴厚重、漆器的神秘艷麗……這些極具標志性的楚文化,不論是在博物館中,還是在我們課本中,都留有濃墨重彩的一筆。

在這里,你可以看到楚國的誕生、發展、高峰、衰落和滅亡的軌跡,也能讓這一段歷史更加清晰的映在你的腦中。 3.《從秦始皇到漢武帝》 秦漢時期可以說是中華文明的青春期,是一段朝陽一般的上升階段。

這部紀錄片以最新的考古研究成果為切入點,用電影 歷史文獻的手法製作,從可看性上講還是蠻高的。共6集的紀錄片,從秦始皇嬴政、漢高祖劉邦和漢武帝劉徹等人物的視角,講述了統一國家的過程的曲折。

每集電視中,總有一兩個我們耳熟能詳歷史故事,孩子看也會找到不少共鳴。 4.《帝國的興衰》 這部紀錄片有5集,視角很巧妙,以經濟解讀秦漢帝國的興衰歷史。

「以軍功授名爵」的國家授田制度,使秦軍猶如虎狼之師一統天下;漢帝國將土地按「名爵」大小贈與個人,國力漸至巔峰。但帶來強盛的制度為何卻不能挽救帝國的滅亡?這部紀錄片帶著經濟學理論和考古學發現,帶給我們一個不一樣的秦漢風雲。

5.《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是絲綢之路的象徵和縮影。絲綢之路不僅促成了中國和西域諸國的貿易,更重要的卻是它溝通了中西文化。

從張騫的探索開始到如今的能源開拓,河西走廊經歷了太多值得銘記的變遷。這部紀錄片共10集,製作非常精良,從腳本到拍攝,從解說到配樂,都是國際水準,具有很強的故事性和趣味性。

片子里還關注了很多小人物,給歷史的講述和重要人物的刻畫添色不少,讓人看著溫暖還給片子帶來生氣。 6.《大明宮》 大明宮就是整個唐朝的縮影。

大明宮的繁華與衰敗演繹的是大唐王朝的興盛與衰亡,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從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女皇帝武則天到勵精圖治但又虎頭蛇尾的唐玄宗,從遍地烽火的安史之亂,到民不聊生的藩鎮割據。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盛世的大唐令人贊嘆神往;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衰敗的大唐令人感慨唏噓。

7.《唐之韻》 這是一部很老的紀錄片了,現在看起來畫質有些渣,甚至連一張像樣的海報都找不到。但依然記得初看時的驚艷,《唐之韻》不僅有助於孩子了解大唐的歷史文化,熟悉唐詩和詩人,裡面的文案更為寫作提供了絕佳的素材,牆裂建議引進中學語文課堂。

㈥ 大家說幾個關於歷史、文物、收藏、鑒賞、博物館的好紀錄片吧!

一、《我在故宮六百年》(2020)豆瓣 8.7

非常適合在前往南京之前看的一部紀錄片。

影片拍攝歷時 15 個月,以張純如個人視角為出發點,沿著她撰寫《南京浩劫》一書時的采訪足跡,結合大量首度被公開的真實資料拍攝而成,是全球首部以真實人物為視角,全面再現南京大屠殺的劇情紀錄片。

㈦ 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是為了慶祝故宮多少年院慶

《我在故宮修文物》是故宮90周年的獻禮紀錄片。

3集的劇情設置也是圍繞著故宮工匠們為了准備大慶而修文物的故事。在故宮博物院的全力支持下,《我在故宮修文物》攝制組破例進駐這個中國最為保密、最為神秘的文物修復單位——故宮博物院文保科技部拍攝。

該片歷經5年的項目調研,4個月不間斷的紀實拍攝,總長三集,每集展現幾類關系密切的文物修復和性情各不相同的修復大師。

劇情簡介

《我在故宮修文物》第一集講述青銅器、宮廷鍾表和陶瓷的修復故事,第二集是木器、漆器、百寶鑲嵌、織綉的修復故事,第三集為書畫的修復、臨摹和摹印。

片中第一次完整呈現世界級的中國文物修復過程和技術,展現文物的原始狀態和收藏狀態;第一次近距離展現文物修復專家的內心世界和日常生活;第一次完整梳理中國文物修復的歷史源流;

第一次通過對文物修復領域「廟堂」與「江湖」互動,展現傳統中國四大階層「士農工商」中唯一傳承有序的「工」的階層的傳承密碼,以及他們的信仰與變革。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我在故宮修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