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胃鏡檢查全過程有哪些你知道嗎
有胃病的人應該知道疾病會讓自己很痛苦,而出現了疾病會影響大家的健康,因此對於胃病的到來大家要採取較為的辦法進行處理,同時及時的檢查和多注意一些事項對自己也是有很大好處的,那麼,胃鏡檢查全過程及注意事項?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Ⅱ 胃鏡前端轉彎如何實現
胃鏡轉彎是通過外面的按鈕它不會因為動管子而轉彎
Ⅲ 胃鏡是怎麼做的
你好,胃鏡檢查是利用一條直徑約一公分的黑色塑膠包裹導光纖維的細長管子,前端裝有內視鏡由嘴中伸入受檢者的食道→胃→十二指腸,藉由光源器所發出之強光,經由導光纖維可使光轉彎,讓醫師從另一端清楚地觀察上消化道內各部位的健康狀況。檢查前患者至少要空腹6小時以上。如當日上午檢查,前一日晚餐後要禁食,當日免早餐;如當日下午檢查,早餐可吃清淡半流質食物,中午禁食。
Ⅳ 胃鏡操作進口腔的技巧
這是《胃鏡進鏡技巧》你參考一下吧
1 持鏡:左手置於胸前,左手持內鏡的操作部,保持操作部直立狀態,以虎口及腕部的力量撐住內鏡,僅以左手無名指及小指持握內鏡操作部,不要抓持過緊,抓持過緊會影響操作的靈活性;以左手的拇指和中指及無名指調節大小旋鈕,兩指配合保持旋鈕的穩定性,以防止圖像晃動而影響觀察(調整小旋鈕時視野的晃動幅度很大,可以用旋轉鏡身替代);左手中指用來控制給水、給氣,左手食指控制吸引按鈕,同時控制凍結圖像以及解除凍結;為了防止過度送氣,可以僅僅用食指控制兩個按鈕,將食指放在吸引按鈕上。
右手持軟管部,控制內鏡的進退,同時可以輔助旋轉鏡身,當左手旋轉操作部時,右手不可握持過緊,否則鏡身前端無法旋轉;當右旋鏡身時左手無法再向右旋轉時,可以用右手向左推鏡身在體外的軟管部或者右旋鏡身的軟管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輔助右旋;同樣手柄放平或者無法左旋時,可以用右手向右上拉鏡身在體外的軟管部或者左旋鏡身的軟管部,可在一定程度上以輔助左旋;如果要向左右方向旋轉,也可暫時用右手旋轉。
右手抓持鏡身應不小於15cm,以20~30cm為宜;其優點有二:首先,胃鏡插入食管前,握持胃鏡軟管部的右手不必更換位置;抓持過短會導致內鏡剛剛進入食道時,右手已經抵住口墊,不得不倒手換鏡,這樣會使剛剛進入食道的胃鏡先端部脫出來;握持較長的軟管部的另一個優點是,即使在口腔或咽部存在未能預料的抵抗,因為內鏡自身具有彎曲度和彈性,也能防止給被檢者帶來痛苦和危險的發生。
我們在動旋鈕之前,一定要明白自己的鏡身的位置:是否發生過旋轉以及旋轉了多少度,旋鈕的上下左右是指鏡身處於正常狀態沒有發生任何旋轉或者翻轉時的運動方向。發生了旋轉或者翻轉後的情況就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了。當然,對於圖像而言up的時候都由上方向下移動,鏡身先端部上彎曲;Left時候圖像由左向右移動。鏡身先端部向左彎曲。
循腔進鏡有2個技巧:A、盡可能沿小彎側前進,痛苦小,到達幽門鏡身短;B、前進時右手把鏡身輕微向舌面方向推壓,減少鏡身與咽後壁的會厭和懸雍垂的接觸,患者不適反應小。
咽部到食管入口的操作:胃鏡通過舌根後即可看到會厭軟骨,偶爾可見聲帶,食管入口通常處於關閉狀態(食管開口位於杓狀會厭襞中的兩個小角軟骨之間的後方,參見下圖),因為患者一般取左側卧位,內鏡先端部多數自然從下咽部左側進入,應以左側梨狀隱窩為目標推動內鏡前進,從左側楔狀結節的背側間隙開始向中央(順時針方向)邊旋轉邊輕輕插入,很容易進入食管入口。插入食管入口的過程中,手下會感知到輕微阻力,通過食管入口的時候,可以看到直行的毛細血管,這些血管的走行方向就是我們的進鏡方向,內鏡先端部通過食管入口後術者會有「落空感」。
以下四幅圖片就是內鏡從口腔到咽部所看到的示意圖,c圖箭頭所指為會厭,d圖線條所指由上至下依次為:聲帶、聲襞,梨狀窩、楔結節。
注意:我們以左側梨狀隱窩為進鏡方向,但是並不是真正的進入梨狀窩,只是內鏡稍向杓狀會厭襞的左側緣傾斜即可( 指向杓狀會厭襞中的小角軟骨與楔狀軟骨之間的楔結節),內鏡先端部最終抵住的部位是楔結節,然後稍稍右旋的同時推進內鏡就可以很容易的進入食管了;如果內鏡真的進入梨狀窩就會沒有視野,而且有一定的風險,梨狀窩和食管下段的穿孔(多見於側視鏡操作)佔全部穿孔的50%;因此內鏡通過咽部時不可過度用力,直接向前推進內鏡也是危險的,且不易成功,應該在推進內鏡的同時輕輕的向右旋轉(左手操作手柄順時針旋轉),右旋之前可以輕輕down。有的操作者習慣通過咽部的時候抬高左手,實際上這樣的操作和右旋的結果是一樣的,都是使內鏡的先端部輕微右旋。總結起來就是:左手先慢慢up,看到梨狀窩後(多取左側),左手輕輕down,鏡身前端抵住楔結節,並有略微右旋的動作(在右側進鏡時稍左旋即可進入),同時右手輕輕推送鏡子。推論——對於通過由於病變引起的狹窄的食管的時候,也可以用此方法,將鏡身先端部指向管腔,向前推進的過程中遇到有阻力的時候可以一邊旋轉鏡身一邊向前推進內鏡,往往可以順利的通過狹窄部,而且比較安全。因為簡單的向前推進的過程中,受力部位僅僅是一個點,而旋轉推進的時候可以將原來集中於一點的力量分散開來,因此比較安全,而且旋轉推進的力量也比簡單推進的力量大,而且可以使鏡身的先端部自己尋找最容易擴張的進鏡方向。
Ⅳ 胃鏡的檢查過程
胃鏡檢查的全名為「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它是利用一條直徑約一公分的黑色塑膠包裹導光纖維的細長管子,前端裝有內視鏡由嘴中伸入受檢者的食道→胃→十二指腸,藉由光源器所發出之強光,經由導光纖維可使光轉彎,讓醫師從另一端清楚地觀察上消化道內各部位的健康狀況。必要時,可由胃鏡上的小洞伸入夾子做切片檢查。全程檢查時間約10分鍾,若做切片檢查,則需20至30分鍾。
注意:
1、上午做胃鏡檢查: 前一天晚上8時以後,不進食物及飲料,禁止吸煙。 前一天晚飯吃少渣易消化的食物。因為病人即使飲少量的水,也可使胃黏膜顏色發生改變,如顯著萎縮性胃炎的本色病變,飲水後胃黏膜可變為紅色,使診斷出現錯誤。 2、下午做胃鏡檢查: 可讓病人當天早8點前可喝些糖水,但不能吃其他東西,中午不吃東西。如幽門梗阻病人,在檢查前一天晚上必須進行洗胃,徹底洗清胃內容物,直到沖洗的迴流液清晰為止。 在洗胃後胃管抽出以前,病人採取頭低足高仰卧姿勢,以使胃內殘留液完全排出。 不能在當天洗胃,因為洗胃後能使胃黏膜顏色改變。 3、已做鋇餐檢查: 此鋇餐鋇劑可能附於胃腸黏膜上,特別是潰瘍病變的部位,使纖維胃鏡診斷發生困難,故必須在鋇餐檢查3天後再做胃鏡檢查。
Ⅵ 哪位老師教我一下插胃鏡入食道的要領我總是失敗
1.前視型 左手握住操縱部,右手扶持鏡身距頭部30CM處,,稍向上轉動距柄使鏡頭端成弧形彎曲,將鏡前端通過口墊沿舌面送入口腔。操縱鏡角方向,使鏡前端與患者身體平行,沿咽後壁輕輕推進。可看到會厭、聲帶及食管入口。對准食管口,松開角度控制鈕,輕輕推進,送入食管,開始觀察。胃鏡通過齒狀線,即進入胃的賁門部。適當注氣後可見胃體大彎側的縱行屈曲的皺壁及粘液池。繼續注氣體使胃腔擴張,沿大彎皺襞方向循腔向前推進。若遇瀑布胃,注入氣後仍不能找到胃腔時則需變換體位,必要時採取俯卧位。胃鏡進入45~50cm刻度處時,輕輕調節上下角度鈕,即可看到拱門形的胃角,圓弧向上。繼續前進,鏡前端到60cm左右時,鏡角稍向上即可看到胃角的正面像,如一根橫梁,兩端寬中間窄,將胃分為兩腔,上方為胃體,下方為胃竇。此時如將鏡角再向上彎並繼續推進,則可看到竇小彎及角切跡的竇側,此時角切跡呈月牙形,並可看到鏡身,即所謂丁形反轉。將鏡稍後拉,鏡角稍向下則可遙望幽門為一圓洞,此時可觀察胃竇部。在胃竇部縱行皺襞已消失,蠕動明顯。充分觀察胃竇以後,使幽門保持在視野正中,繼續前進即可進入十二指腸球。胃鏡進入十二指腸球時,可見位於視野右下方的十二指腸上角,呈半月形,此面為下壁,在相對側是十二指腸球上壁,視野左下為前壁,右上為後壁。若要進入十二指腸降部,須右旋鏡身90°~180°,並將鏡角向上彎,輕輕進鏡,即可看到環形皺襞,即十二指腸降部。將鏡後退,胃鏡拉直,前端會繼續向前滑動一定距離。前視鏡對降部的十二指腸乳頭觀察不夠滿意,側視鏡則可滿意地觀察乳頭及其開口。退出至球部,仔細觀察球部各壁之後,再邊退鏡邊觀察。退至體上部,應觀察胃底、賁門。前視型胃鏡觀察胃底賁門,需用U形返轉才能使觀察滿意。U型返轉是將胃鏡送入胃體中部,在看到胃腔轉向後壁側時,將內鏡角度向上旋,並將鏡身順時針旋轉90°~180°,邊觀察後壁粘膜,邊將胃鏡向前推進,內鏡則向賁門側前進,直到可以看到賁門及從賁門進入胃內的鏡向,此時插入管已成U形,故稱U型返轉。U型返轉時,所見物像與常規位置相比,前後顛倒。
胃內有四個重要的定位標記:胃體大彎皺襞、角切跡、幽門及十二指腸上角。胃鏡插入及觀察方法見圖2-8-24所示。
2.側視型 側視鏡頂端為圓形,較易通過咽部,但在食管內為盲區,在食管下端活動鏡角可以見到部分食管壁。在通過食管時,應用輕柔力量,有阻力不應推進。正常在通過賁門時有輕微的阻力。進入胃內使鏡角向下,吸盡粘液池中胃液並注氣。進鏡時保持鏡角向下,以得到軸向的圖像。鏡角伸直後可通過轉動鏡身對各壁進行仔細觀察。當鏡端達體部大彎側時使鏡角向下,才能見到幽門口,對向幽門口,然後使鏡角恢復伸直狀態,此過程中見幽門向視野下方移動,像太陽落山。至不見幽門時推進鏡身,即可進入十二指腸球。鏡身旋轉180°,再使鏡角向上,向前推進,胃鏡即進入十二指腸降部。
3.斜視型 特點介於前視型與側視型兩者之間,觀察側面時,須使鏡角稍向上,觀察前面時,則須使鏡角稍向下。
Ⅶ 胃鏡檢查的檢查方法
1.觀察及操作
(1)幽門及胃竇部以幽門為中心,調節彎角旋鈕分別觀察胃竇四壁,如果小彎無法全部窺視,可將胃鏡沿大彎側做反轉觀察。正常幽門收縮時呈星芒狀,開放時為一圓形開口,經幽門腔可看到十二指腸的部分黏膜,甚至可觀察到球部的一些病變。胃竇部尤其是胃竇小彎側是胃癌的好發區域,胃鏡檢查中應在俯視全貌後做近距離仔細觀察,注意有無潰瘍、糜爛、結節、局部褪色、僵直變形等病灶,發現胃癌病灶後應仔細觀察幽門管開發是否正常、對稱,以了解胃癌是否已累及幽門管,一般而言,早期胃癌較少累計幽門管。
(2)胃角切跡胃角切跡是胃內觀察的難點之一,它由胃小彎黏膜轉折而成,從賁門側觀察呈拱門型,看到的是賁門側黏膜;在胃竇部可用低位反轉法(J形反轉法),即盡量使彎角旋鈕向上,推進胃鏡,胃鏡居高(可見幽門口),此時圖像上下顛倒。胃角及其附近兩側是早期胃癌最常見的部位,必須重點觀察。
(3)胃體胃體腔類似隧道,下方大彎側黏膜皺襞較粗,縱向行走如腦回狀,上方小彎為胃角延續部,左右分為胃體前後壁。胃體較大,分別稱為胃體上、中、下部,中部又稱垂直部,由於後壁與鏡軸面呈切線關系,因而易遺漏病變。胃體部的觀察一般採用U形倒鏡以及退鏡觀察相結合的方法,發現可疑病變時將鏡頭貼近病變部位作重點觀察,在疑及垂直部有病變時,可調彎角鈕向右作仔細觀察。
(4)賁門及胃底部此部位可採用高位或中位U形反轉法觀察,U形反轉是將胃鏡送入胃體中部,在看到胃腔彎向後壁側時,將內鏡角度旋鈕向上順時針旋轉90°-180°,邊觀察後壁黏膜邊將內鏡向前推進,此時內鏡則向賁門側前進,直至可以看到賁門及從賁門進入胃內的插入管,此時插入管已呈U形,故稱U形反轉。U形反轉時看到的內鏡插入管(鏡身)位於小彎側,內鏡的前端物鏡是從大彎側對向小彎側,插入管遮蓋的是小彎側的黏膜,旋轉操縱部即可將遮蓋的部分露出。要注意在反轉觀察時,胃鏡下方為小彎,上方為大彎,左側為後壁,右側為前壁。如需全棉觀察賁門及胃底部,檢查手法的關鍵是多方位轉動鏡身及提拉胃鏡,這種檢查手法也是當前提高早期賁門診斷水平中最重要的的內鏡操作環節。
(5)食管、賁門觀察結束胃部觀察後,應吸盡胃內氣體以減少術後腹脹,將胃鏡退至食管下方,正面觀察賁門口,除仔細觀察賁門黏膜和齒狀線外還應注意賁門啟閉運動情況。食管全長25cm左右,等分為上、中、下三段,食管中段有左心房壓跡,並可見搏動運動。由於食管為一直行的管道,因而食管壁定位與胃及十二指腸稍有不同,視野上方為右側壁,下方為左側壁,左右側扔分為前後壁。
2.活體組織檢查及細胞學檢查
(1)選擇活檢部位發現病灶後先做全面仔細的觀察,初步了解病變的性質,確定活檢部位,調節好胃鏡的方向,史病灶置於視野正中部位,並史活檢鉗盡可能垂直地指向活檢部位,胃鏡的頭端離病灶的距離適中(3~5cm)。隆起病灶應取其頂部(易於發現糜爛、惡變等)及其基底部的組織;糜爛、微凹或黏膜粗糙、色澤改變等平坦性病灶應在病灶周邊黏膜皺襞中斷處及中央處取活檢;胃癌時以潰瘍凹陷性病灶最常見,應在潰瘍隆起邊緣上特別是在結節性隆起及潰瘍邊緣內側交界處下鉗以提高陽性率,因為在胃癌的組織壞死處取材陽性率較低。
(2)活檢數量不同的疾病在不同用途時會有差別。早期胃癌的活檢次數與陽性率呈正比,在多塊活檢標本中只有一塊,甚至只有一塊中的小部分為胃癌組織的情況並不少見,一般活檢數為4~8塊;慢性胃炎在用於研究時活檢部位定位為5點,而用於臨床時只需3點。不同部位的活檢標本應分裝在不同的試管中,標本應注意及時浸入甲醛固定液中。
Ⅷ 做胃鏡是什麼樣感覺
會有一些不適的感覺、十分鍾左右。
以為是藉助一條纖細、柔軟的管子伸入胃中,醫生可以直接觀察食道、胃和十二指腸的病變,尤其對微小的病變。胃鏡檢查能直接觀察到被檢查部位的真實情況,更可通過對可疑病變部位進行病理活檢及細胞學檢查,以進一步明確診斷,是上消化道病變的首選檢查方法。
(8)胃鏡前端轉彎教程擴展閱讀
胃鏡檢查是利用一條直徑約一公分的黑色塑膠包裹導光纖維的細長管子,前端裝有內視鏡由嘴中伸入受檢者的食道→胃→十二指腸,藉由光源器所發出之強光,經由導光纖維可使光轉彎,讓醫師從另一端清楚地觀察上消化道內各部位的健康狀況 。
必要時,可由胃鏡上的小洞伸入夾子做切片檢查。全程檢查時間約10分鍾,若做切片檢查,則需20至30分鍾。
普通胃鏡檢查,醫生多以右手持鏡前端,將胃鏡慢慢放入口腔至舌根部,這時多有惡心感。當惡心明顯時,或行吞咽動作時,食管上口隨之呈開放狀、醫生會在開放的瞬間順著開口將胃鏡插進食道。有的人配合欠佳時,醫生常囑做吞咽動作就是這個道理 。
Ⅸ 如何照胃鏡
胃鏡檢查一般有以下過程:
(1)檢查前准備:包括禁食6小時等准備,咽部噴霧麻醉3次,每次間隔3~5分鍾(請見上一問)。
(2)體位與姿勢:最常用的是左側卧位,頭稍向前,含胸,松開領扣,以免影響頸部活動。松解褲帶,雙下肢半屈曲,放鬆腹肌,以減低腹壓。
(3)取出活動性假牙,咬住牙墊,放置一彎盤接收口腔流出的分泌物。
(4)醫生多以右手持鏡前端,將胃鏡慢慢放入口腔至舌根部,這時多有惡心感。當惡心明顯時,或行吞咽動作時,食管上口隨之呈開放狀、醫生會在開放的瞬間順著開口將胃鏡插進食道。有的人配合欠佳時,醫生常囑做吞咽動作就是這個道理。由咽部進食道是胃鏡檢查過程中感覺最明顯之處,也是人們所說的最難接受的痛苦之處:絕大多數人在1~3秒內醫生已順利將胃鏡插進了食道,因此惡心等不適很輕微。極少數人過於緊張,誤以為是要自己將胃鏡吞下,所以配合不好。
(5)胃鏡進人食道後由上向下循腔檢查,觀察食道粘膜的顏色、有無潰瘍及糜爛、有無腫瘤。
(6)胃鏡深入大約距門齒40厘米左右,即到達了食管與胃的交界處,稱為賁門
Ⅹ 日本胃腸鏡檢查用的是什麼技術
日本的胃腸鏡檢查其實就是利用內窺鏡檢查來做的。內窺鏡是一個配備有燈光的管子,它可以經口腔進入胃內或其他天然孔道進入體內,可以利用內窺鏡可以看到X射線不能顯示的病變,藉助內窺鏡醫生可以觀察胃內的潰瘍或腫瘤,據此制定出最佳的治療方案,可以說對醫生非常有用,。在體檢中,一般用來做胃鏡或者腸鏡。
胃鏡 Gastroscope,藉助一條纖細、柔軟的管子伸入胃中,醫生可以直接觀察食道、胃、十二指腸的內部情況,尤其對微小和早期的病變有最直觀的判斷。
胃鏡管前端裝有內視鏡,由光源器所發出強光,經光纖使其轉彎,讓醫生從另一端顯示屏幕上清楚地觀察上消化道內各部位的狀況。必要時,可由胃鏡上的小孔伸入夾子取細胞切片檢查(活檢)。
利用內窺鏡做的胃鏡檢查
中國國內普遍採用的胃鏡設備是口腔進入式,胃鏡軟管直徑較粗,通過咽喉敏感處,容易產生嘔吐感,讓不少人對胃鏡有恐懼感。不少檢查者會選擇全身麻醉的無痛方法,但麻醉劑畢竟對人體神經系統有損傷。
胃鏡檢查其實檢查時,只要放鬆、正確而有節奏的唿吸就能有效緩解不適,對於胃鏡檢查的方式、作用和好處有足夠的了解,有效的認知可以消除不少心理上的焦慮和痛苦。
更多詳情關注多睦健康
日本是世界上最早發明和使用醫療內窺鏡技術的國家,目前日本體檢的胃鏡都已經採用鼻腔進入式設備,內窺鏡管較細,比小拇指還略細一點。
腸鏡檢查前,醫生在調試設備
胃鏡前8小時內不能進食。檢查時先喝了一杯用於消除胃部氣泡的葯水,然後在鼻腔中滴入一些幫助通氣的葯物,選擇比較通暢的一側滴入麻醉液,麻醉液會順著鼻孔流入到口中,需要咽下去,減少咽喉敏感反應,之後放內窺鏡管子的時候就不會很難受。
胃鏡檢查醫生會慢慢將內窺鏡管子放入鼻腔,然後再深入到食道和胃部,他會將內窺鏡先放入最深的十二指腸部位,然後從深到淺慢慢檢查。
總體來說,消化道內部應該是光滑的,如果遇到異物,就會用內窺鏡頭部微型噴嘴噴水,確定是消化道內長出來的東西,比如息肉,還是粘在內壁上未消化的食物。看不清楚時,還會噴灑碘酒染色,如果發現什麼問題,醫生會用頭部微型設備取樣,隨後化驗檢查。整個過程大概20-30分鍾左右,內窺鏡會拍攝大量照片以便時候再二次觀察確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