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地對空部隊是什麼時候成立的
1958年8月6日,中國空軍地對空導彈部隊正式成立,該部隊只有4個營,裝備的是蘇制「1059」型地對空導彈。這是在中國這片土地上使用最早的導彈,也是中國的工程技術人員見到的最早的導彈。當時根據中蘇有關協定,引進的導彈系統共5套,導彈62枚。這些導彈引進之後,主要有兩個用途,一個是當做樣品,供中國的科研人員解剖學習使用;再一個是裝備新成立的地對空導彈部隊。這兩部分人員,在導彈的研究和使用道路上,都創造了輝煌的成就。前者在此基礎上,研製出了完全國產化的地空導彈;後者則通過自己刻苦學習和訓練,先後打下了國民黨軍和美軍的高空飛機。導彈對於中國官兵來說,既是新武器,更是高技術。對於文化水平偏低,科學技術落後的中國軍隊來說,掌握導彈發射和使用技術,確實是個很大的難題。中國空軍地對空導彈部隊剛剛組建時,還有前蘇聯的教官給予指導並幫助訓練。但是,部隊還未訓練出來,中蘇關系破裂,蘇聯單方面撕毀合同,斷然撤走了專家。那些幫助訓練的教官,還根據他們自己的上級的指示,帶走了所有的材料。留給中國官兵的是不認識、不了解的導彈系統和黑乎乎的導彈。這些裝備是中國人勒緊腰帶,花大價錢買回來的,當時一枚導彈價值數十萬元,一套發射系統價值數百萬元。這是集電子技術、火箭推進技術、材料力學、工程力學於一體的高技術兵器,不能隨便拆卸,也不能像用槍彈打靶那樣試射。怎麼辦?沒有洋人指導,中國的官兵能不能把這些現代化裝備「玩轉」?中國的官兵們作了肯定的回答。
導彈營的官兵們,在蘇聯專家撤走之後,立即收集整理已經作過的筆記,並憑借每個人的回憶,把蘇聯人教過的東西盡可能多地整理出一些材料。就是在這樣的基礎上,他們自己編寫出教材和訓練大綱。搞訓練不能僅僅紙上談兵,在沒有任何儀器和訓練裝備的情況下,他們利用木板、廢鐵皮等,自己動手,製造出導彈的彈體、彈頭、發動機、推力室模型。一邊按照自己編寫的講義學習,一邊利用這些粗糙原始的訓練器材進行演練。經過幾個月的努力,這支新成立的部隊,終於掌握了地對空導彈的發射技術。
軍事訓練的質量要靠實戰來檢驗,新成立的導彈部隊究竟頂不頂用,就看它能不能打掉高技術性能的敵人飛機。當我軍裝備地對空導彈時,台灣海峽的關系正處於非常緊張時期。美國海軍第七艦隊進駐台灣海峽並在台灣大量駐軍,解放軍炮擊金門島。蔣介石叫嚷要反攻大陸。當時,國民黨憑借美國支援的高性能飛機,頻繁向大陸派遣高空偵察機。特別是美國為蔣介石提供了RB-57D大型遠程高空戰略偵察機後,國民黨空軍的偵察行動更加猖狂。先是在江南一帶偵察,後來竟然竄到黃河以北地區。這種飛機確實讓中國空軍頭疼。其飛行高度在20000米以上,解放軍空軍的高射炮打不著,殲擊機也飛不到這樣的高度。看到大陸空軍對該飛機無可奈何,國民黨空軍膽子增大。把偵察的范圍延伸到了北京地區。
解放軍空軍司令員根據敵情的變化,斷然下達命令,殲擊機退出空域,由導彈部隊負責消滅敵人偵察機。這是對導彈部隊的考驗,也是對中國軍人的考驗。導彈部隊參加實戰還是第一次,使用這一型號的導彈攻擊高空偵察機也是第一次。1959年10月7日上午7時,導彈部隊接到敵情通報,一架國民黨RB-57D高空偵察機,從台灣的桃園機場起飛,進入大陸空軍控制區域,並繼續向北飛行。10時左右,進入江蘇地區,並沿津浦路向北偵察。部署在北京通縣的空軍導彈部隊,立即進入戰斗監視狀態。敵軍這架飛機的駕駛員膽子確實太大了,竟然飛越天津,直逼北京。飛到北京郊區,導彈部隊通過雷達指揮系統,鎖定目標並即時發射了3枚導彈,其中一枚導彈命中目標。國民黨的偵察機被導彈擊落在北京郊區的玉米地中。
這一勝利,對中國發展自己的導彈起到了巨大的鼓舞作用。對國民黨軍隊是一個巨大的震懾。
進入60年代,美國研製出U-2高空偵察機,這種飛機裝備了電子干擾設備和預警系統,能夠躲過雷達跟蹤。蔣介石得到這種飛機之後,又開始了對大陸的空中偵察。空軍導彈部隊,在經歷了幾次失敗之後,終於總結出打擊敵機的竅門。此後,他們打下了4架美國造的U-2偵察機和1架無人駕駛偵察飛機。
新組建的導彈部隊的輝煌業績,使人們充分認識到了這種新式裝備的威力,為導彈的研製提供了有利的支持。
Ⅱ 空空導彈的戰斗部主要有哪兩類
空空導彈常用的戰斗部一般分為三種,分別是聚能破片戰斗部、連續桿式戰斗部和非連續桿式戰斗部(離散桿式戰斗部)三種。
受限於戰斗機的裝載能力,空空導彈的體積與重量通常都不大,而聚能破片戰斗部為了達到一定范圍內的毀傷效果,通常都需要多達幾十公斤以上高爆炸葯,因此一般都用於遠程主動雷達制導空空導彈,小型的格鬥彈是裝備不了的。而且在高速的運動狀態下,想要依靠聚能定向爆破的碎片殺傷戰斗機相對來說是比較難的。
離散桿戰斗部的原理構造都和普通的連續桿式戰斗部很相似,唯一不同的是其所用的金屬桿條首尾沒有相連,可別小看這一小小的升級改進,其威力可是大出許多,不僅保留下了所有連續桿式戰斗部的優勢,而且桿條擴散的速度比前者快得多,殺傷距離得到很大的提高,它也是目前空空導彈戰斗部的主要構成模式。
Ⅲ 美國麻雀空空導彈是在什麼背景下研製的
麻雀空空導彈系列的研製工作於1946年始,至今發展了十個型號。由於不斷改進使導彈的性能不斷提高,各型導彈的性能也不盡相同。其射程從開始的8千米增加到46千米。最新的型號為AIM-7M,其射程為46千米,速度3.5馬赫,可全向攻擊。彈長3.60米,彈徑203.2毫米。採用半主動雷達制導,具有下視下射能力。該彈出口到十多個國家。圖中白色的導彈為掛在F-15戰斗機上的「麻雀」空空導彈。
發展
麻雀空空導彈是戰後美國研製並裝備使用的第二個空空導彈,也是世界上裝備使用最為廣泛的一個中距空空導彈系列。與當時分別由休斯飛機公司和美國海軍軍械試驗站自籌資金研製的「獵鷹」和「響尾蛇」空空導彈不同,該彈是唯一由軍方主動投資發展的空空導彈。
研製背景
美國軍方決定發展這種雷達型中距空空導彈,是出於其冷戰戰略考慮。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標志著一個新的時代-冷戰時代的到來。世界的政治地理格局發生劇變,出現了以美、蘇為首的兩大陣營對峙的軍事態勢,蘇聯在1953年試驗成功氫彈,英、法步其後塵,先後有了原子彈和氫彈,更加劇了核軍備競賽。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唯一有效地運載核炸彈的工具是遠程戰略轟炸機,唯一有效地抗擊遠程戰略轟炸機的工具是截擊機,而具有全天候、遠距攔截能力的雷達制導的空空導彈則是截擊機的有效武器。
當時,美國海軍航空局制訂了一個雄心勃勃的空空導彈發展計劃,要求其M數達到3、射程達到31.5千米、65千米;但為加快研製進度,要求在現有技術基礎上研製一種雷達型空空導彈,即將該航空局已經取消的「雲雀」地空導彈用的雷達波束制導系統,用到現有的12.7毫米口徑航空火箭彈上,要求其最大射程至少達到2千米、最小射程不超過305毫米,能夠攔截M數1的空中目標。這種導彈的關鍵是波束制導控制系統,故美國海軍航空局選擇從事該系統研製的斯佩里公司為主承包商,於1946年5月開始研製該導彈。
限於當時電子器件水平低,大量採用電子管,12.7毫米口徑航空火箭彈的彈體容積不夠,斯佩里公司於1947年3月提出增大彈徑,否則減小射程。美國海軍航空局於同年5月選擇美國道格拉斯飛機公司研製203毫米彈徑的新彈體,而斯佩里公司作為主承包商仍負責系統工作,並繼續研製雷達波束導引頭,同年7月該項目被正式命名為「麻雀」項目。
第一代「麻雀I」
鑒於斯伯利公司在航空電自及精密機械方面有很好的經驗,美海軍航空局與該公司簽訂了合同。1946年5月斯伯利公司設立特種武器部開始研製工作,代號為AAM-N-2,1947年3月斯伯利公司提出三點式導引法單波束系統,5月簽訂合同,7月正式命名為「麻雀I」。1948年8月進行第一次無動力飛行,1951年開始投產,AIM-7A於1955年進入美海軍服役,1956年退役,共生產200枚。1962年統一命名AIM-7A。斯伯利公司負責制導和控制部分,彈體結構由道格拉斯公司負責。用於第一批麻雀I導彈的研發費用約3000萬美元,設計歷時六年。
AIM-7A「麻雀」導彈採用旋翼式氣動布局,彈身細長,頭部呈尖錐形,彈體為圓柱形,四片固定式三角型彈翼安定面嵌入尾部槽內,四片全動式三角型旋翼裝在彈體中部,與安定面呈十字形配置。兩對旋翼中有一對可差動偏轉用以控制導彈在飛行中的橫向滾動。導彈由三個主要部分構成:彈頭、制導和控制艙和發動機。彈頭部分安裝保險、解除保險裝置、引信、戰斗部;制導和控制艙裝有自動駕駛儀、加速度計、天線、計算機和伺服系統。電源裝在旋轉彈翼伺服機構後面。彈體採用鋁合金和鎂合金製造。
第二代「麻雀II」
由於AIM-7A導引精度機動性差,且只能尾追。而且當時轟炸機的升限已突破18km,故美海軍航空局在AIM-7A生產高潮時就提出兩種新自尋的方案,其中一種就是主動雷達導引,當時代號為AAM-N-3,1962年被命名AIM-7B。1951年由道格拉斯飛機公司負責研發,但是在1953年放棄了改方案,該彈共生產100枚。
導彈的布局結構與AIM-7A相似,旋轉彈翼呈梯形。制導採用自動尋的系統,系統主要由發射機、接受機、天線、計算機和控制器構成,可以對目標進行自動跟蹤。該彈優點是發射後便可以機動飛行,但是由於當時技術限制射程受到限制。
第三代「麻雀III」
由於50年代轟炸機速度大大提高,並裝備有大量電子干擾設備,自衛能力增強,同時還要面臨新出現的戰斗機,美軍迫切需要遠距攻擊空空導彈,雷錫恩公司於1951年提出「麻雀III」方案。經過和斯伯力和道格拉斯的競爭,最終與海軍簽訂合同成為主承包商。當時代號AAM-N-6,1958年8月裝備部隊,該彈共生產2000枚,1959年停產,1962年被命名為AIM-7C。
導彈的外形與AIM-7A相似,頭部呈尖卵形,旋轉彈翼呈直角梯形。制導採用比例引導法。該彈低空性能較好,但是由於當時技術限制電子部件多選用電子管顯得比較笨重。其改型為「麻雀IIIA」。
第三代「麻雀IIIA」
「麻雀IIIA」AIM-7D為AIM-7C的改進型,可以超音速發射的半主動連續波制導空空導彈,早期代號為AAM-N-6A,1961年裝備部隊,1964年停產退役只做訓練彈使用。改彈1962年被命名AIM-7D,共生產7500枚。
導彈的外形與AIM-7C相似,頭部呈雙曲線外形,尾段呈接錐形。彈翼的平面形狀為後掠梯形,安定面為後掠三角形,翼型均為菱形。全彈分為五部分:引導頭艙、控制艙、舵機艙、戰斗部、引信和保險裝置、發動機艙,各艙獨立。戰斗部採用預制破片式,重約30千克,呈圓柱形。
AIM-7D的優點是可以攔射,並具備抗干擾能力,根據做戰環境可自動或半自動切換工作方式。缺點是體積大、笨重、所需設備復雜。
第三代「麻雀IIIB」
「麻雀IIIB」AIM-7E為AIM-7D的改進型,加大了射程具備迎頭攻擊能力,早期代號為AAM-N-6B,改彈由雷錫恩公司根據美海軍要求重新設計,1961年1月投產,1962年被命名AIM-7E,1964年裝備部隊,在越戰中代替了麻雀IIIA,該彈1972年停產,共生產2000枚。
導彈的布局和結構與麻雀I相似。戰斗部採用高能炸葯連續桿式,內置216根鋼條,重約29.5kg,呈圓柱形。
AIM-7E的優點射程大,可進行遠距攻擊。缺點是低空性能差,最小發射距離太大,不適應格鬥做戰,故障率間隔時間短等,其改進型為AIM-7E2,1965年將該彈改為RIM-7H艦載「海麻雀」。
「麻雀IIIB」AIM-7E2是美海軍的半主動雷達制導的過渡型格鬥導彈,最小發射距離較E型縮短一半,改進了戰斗部和發動機,於1969年用於越戰戰場。
導彈基本與AIM-7E相似,只是動力裝置和戰斗部有所區別。戰斗部重約32kg,呈圓柱形。
AIM-7E2的優點射程、速度和機動性好,但是低空性能不理想,為提高低空性能、攻擊下視目標,提高全向攻擊和格鬥能力,雷錫恩公司進一步研製了改進型的AIM-7F。
「麻雀IIIB」AIM-7F是脈沖多普勒+連續波半主動雷達制導空空導彈,雷錫恩公司於1967年開始研製,1977年開始投產,1981年停產。訂貨總數超過20000枚,單價14.1萬美元/枚。
導彈的氣動布局與前各型號相同,可選用兩種制導方式。AIM-7F的優點是低空性能好,中距和近戰格鬥能力強,備抗干擾能力好。其改進型為AIM-7M,此外改型為艦載點防禦RIM-7F。
「麻雀IIIB」AIM-7M採用倒置接受機、單脈沖導引頭的多普勒雷達制導空空導彈,雷錫恩公司於1975年開始研製,1981年12月年開始投產服役,派生型為艦載點防禦RIM-7M。改道彈是麻雀系列中改進最完善的一個型號,也是最後的一個型號,麻雀被其後繼彈AIM-120取代。
Ⅳ 空空導彈的戰斗部是怎樣殺傷目標的請詳細說明
1、空空導彈戰斗主要是近炸引信,威力基本上和37mm航炮相當,但是命中精度更高。
2、空空導彈還有「核戰斗部」。
R4M火箭炮使用了一個55毫米的彈頭,內含黑索金520克(17.6盎司),幾乎保證能一擊殺死。每個R4M火箭炮重達3.2千克,內含充足燃料,使戰機能在1000米的范圍外就開火,即能在轟炸機的防禦機槍射程外發射。火箭的主體由一個簡單的鋼管所組成,鋼管有一些翻轉出來的穩定翼,使其能自旋穩定。一組R4M火箭炮的通常由兩邊,每邊12枚火箭所組成。24枚R4M火箭炮發射時,將於1千米外30米成15米的空間中爆炸,幾乎可以肯定目標一定會被擊中。R4M火箭炮通常於600米左右分四次(每次6枚)發射,每次只相隔0.07秒。其射速約為1,890千米每小時(1,175英里每小時),超過Werfer-Granate21火箭炮射速近六成。德軍有兩種R4M火箭炮彈頭:通常的PB-3型作防空之用,內含0.4千克炸葯;另一款則是破甲彈,其構造類似坦克殺手(Panzerschreck),名為Panzerblitz II(簡稱PB-2),作反坦克之用。
Ⅳ 什麼是地空導彈
也稱「防空導彈」。在精確制導武器中,發展最早、進展最快的是導彈,在現有精確
制導武器中,數量最多的也是導彈。海灣戰爭中和北約空襲南聯盟的
戰斗中使用了大量的精確制導武器,其中絕大部分是各種導彈。那麼,
什麼是導彈呢?
簡單的說,導彈是一種依靠自身動力裝置推進,由制導系統導引、
控制其飛行路線並導向目標的武器。較之其它武器,導彈具有射程遠、
速度快、精度高、威力大等特點。導彈的分類方法有多種,按照作戰
使命不同,導彈可分為戰略導彈和戰術導彈;按照發射點和目標位置
不同,可分為地(艦)地導彈、空地導彈、地(艦)空導彈、空空導
彈和岸艦導彈等;按照結構和彈道特徵,又可分為彈道導彈和飛航式
導彈。作為一種武器,導彈是一個復雜的系統,一般由導彈、地面設
備、偵察瞄準系統和指揮控制系統組成。
地空導彈,是指從陸地上發射,用來攔截飛機、導彈等空中目標
的導彈武器。其作戰火力單元一般由導彈、發射裝置、搜索探測設備、
制導設備、指揮控制設備和技術保障設備等組成。由於作戰任務、戰
斗性能、使用原則和所用技術等方面的不同,地空導彈系統的具體組
成和構造差別很大,簡單的可由單兵攜帶,有的可裝在一輛單車上,
復雜的至少需要幾輛、甚至十幾或幾十輛車裝載。導彈是整個地空導
彈武器系統的核心,一般由彈體、彈上制導裝備、戰斗部和動力裝置
等組成。
地空導彈種類繁多,各國分類方法和標准也不盡相同,按射程可
分為遠程、中程、近程和短程;按射高分為高空、中空、低空和超低
空四類;按地面機動性分為固定、半固定、機動式三種,其中機動式
又分為自行式、牽引式和攜帶型地空導彈等。
世界上最早的地空導彈,是德國在第二次大戰後期研製的「萊茵女兒」、「龍膽草」、「蝴蝶」、「瀑布」、等導彈,但均未投入使用。戰後,美、蘇、英等國在德國技術成果的基礎上,於50年代後研製出第一代實用地空導彈。
1958年10月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地空導彈部隊在華北地區用地空導彈一舉擊落了台灣國民黨空軍的美製RB─58D型高空偵察機。這是世界上首次用地空導彈實戰擊落敵機。
世界上第一種單兵肩射防空導彈是美國的「紅眼睛」式。它於1962年首次發射,1966年裝備部隊。它長僅1.22米,重8.17公斤,一個人扛在肩上即可操作發射。它採用光學瞄準,紅外線跟蹤制導,主要用於對付低空飛行目標。
Ⅵ 如何評價空政出品的電視劇《絕密543》
《絕密543》最開始聽到這個劇名,我還以為是什麼諜戰劇或抗戰雷劇,但看了才發現原來這劇是以真實的歷史事件為背景創作的。解密歷史真相、解讀英雄本色,劇情不落窠臼不說教枝虛蠢,內容真實可信,人物朴實可敬。
鏈接:https://pan..com/s/1Bv8C_bCRTvrEYSxc4rTngQ?pwd=3uw1 提取碼:3uw1
總的來說,《絕密543》算不上最佳,但也是中上水平,製作還算譽指精良,讓人在追劇的同時與劇中人物一起為新中國的領空保駕護航,熱血四溢的愛國情懷是一次全民的覺醒,宏大的格局也傳遞著正能量。相對其他劇還局限於嚴肅的愛國題材時,《絕密543》更貼近生活,讓英雄人物走入百姓的電視實現了愛國和個人的平衡。可以說該劇是近幾年來軍旅題材中相對不錯的良心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