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春江花月夜 賞析
春江花月夜》的作者張若虛是初唐後期著名的詩人。關於他的生平,材料很少,只知道他是揚州人,曾經做過兗州兵曹。唐中宗神龍年間已揚名於京都,玄宗開元初年與賀知章、張旭、包融並稱「吳中四士」。
張若虛的詩留傳至今的統共只有兩首了,除了這首《春江花月夜》,還有一首《代答閨夢還》。
附:代答閨夢還
關塞年華早,樓台別望違。
試衫著暖氣,開鏡覓春暉。
燕入窺羅幕,蜂來上畫衣。
情催桃李艷,心寄管弦飛。
妝洗朝相待,風花暝不歸。
夢魂何處入,寂寂掩重扉。
《春江花月夜》為樂府吳聲歌曲名,相傳為南朝陳後主所作,原詞已不傳,《舊唐書·音樂志二》雲:「《春江花月夜》、《玉樹後庭花》、《堂堂》,並陳後主作。叔寶常與宮中女學士及朝臣相和為詩,太樂令何胥又善於文詠,采其尤艷麗者以為此曲。」
後來隋煬帝又曾做過此曲。《樂府詩集》卷四十七收《春江花月夜》七篇,中有隋煬帝的兩篇。
張若虛的這首為擬題作詩,與原先的曲調已不同,卻是最有名的。目前具體的創作背景已不可考。
這首詩從月生寫到月落,把客觀的實境與詩中人的夢境結合在一起,寫得迷離惝恍,氣氛很蒙矓。也可以說整首詩的感情就像一場夢幻,隨著月下景物的推移逐漸地展開著。亦虛亦實,忽此忽彼,是跳動的、斷續的,有時簡直讓人把握不住寫的究竟是什麼,可是又覺得有深邃的、豐富的東西蘊涵在裡面,等待我們去挖掘、體味。
全詩三十六句,四句一轉韻,共九韻,每韻構成一個小的段落。
詩一開頭先點出題目中春、江、月三字,但詩人的視野並不局限於此,第一句「春江潮水連海平」,就已把大海包括進來了。第二句「海上明月共潮生」,告訴我們那一輪明月乃是伴隨著海潮一同生長的。詩人在這里不用升起的「升」字,而用生長的「生」字,一字之別,另有一番意味。明月共潮升,不過是平時習見的景色,比較平淡。「明月共潮生」,就滲入詩人主觀的想像,彷彿明月和潮水都具有生命,她們像一對姊妹,共同生長,共同嬉戲。這個「生」字使整個詩句變活了。三四句:「灧灧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灧灧是水波溢滿的樣子。江海相通,春潮渙渙,月光隨著海潮湧進江來,潮水走到哪裡,月光跟隨到哪裡,哪一處春江沒有月光的閃耀呢?
接下來:「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這四句由江寫到花,由花又回到月,用其他景物來襯托月光的皎潔。「芳甸」,就是生滿鮮花的郊野。「霰」,是雪珠。「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是說江水繞著生滿鮮花的郊野曲折流過,明月隨江水而來,把她的光輝投到花林上,彷彿給花林撒上了一層雪珠。「空里流霜不覺飛」,因為月色如霜,所以空中的霜飛反而不能察覺了。古人以為霜是從天上落下來的,好像雪一樣,所以說「流霜」。「汀上白沙看不見」,是說在潔白的月光之下,江灘的白沙也不易分辨了。一句寫天上,一句寫地上,整個宇宙都浸染上了明月的白色,彷彿被凈化了似的。從這樣的境界,很自然地會想到深邃的人生哲理,所以第三段接著說: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江天一色,連一粒微塵也看不見,只有一輪孤月高懸在空中,顯得更加明亮。在江邊是誰第一個見到這輪明月呢?這江月又是哪一年開始把她的光輝投向人間的呢?這是一個天真稚氣的問,是一個永無答案的謎。自從張若虛提出這個問題以後,李白、蘇軾也發出過類似的疑問。李白說:「青天明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把酒問月》)蘇軾說:「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水調歌頭》)這已不僅僅是寫景,而幾乎是在探索宇宙的開始,追溯人生的開端了。
第四段由疑問轉為感慨:「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人生易老,一代一代無窮無盡地遞變著,而江月卻是年復一年沒有什麼變化,她總是生於海上,懸於空中,好像在等待著什麼人,可是總沒等到。長江的水不停地流著,什麼時候才把她期待的人送來呢?詩人這番想像是從「孤月輪」的「孤」字生發出來的,由月的孤單聯想到月的期待,再由月的期待一跳跳到思婦的期待上來: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浦,水口,江水分岔的地方,也就是江行分手的地方。白雲一片悠悠飄去,本來就足以牽動人的離愁,何況是在浦口,青綠的楓葉點綴其間,更增添了許多愁緒。「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月光之下,是誰家的遊子乘著一葉扁舟在外飄盪呢?那家中的思婦又是在哪座樓上想念著他呢?一句寫遊子,一句寫思婦,同一種離愁別緒,從兩方面落筆,頗有一唱三嘆的韻味。
從第六段以下專就思婦方面來寫。曹植的《七哀》詩說:「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婦,悲嘆有餘哀。」張若虛化用這幾句的意思,對月光作了更細致的描寫:「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台。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那美好的月光似乎有意和思婦作伴,總在她的閨樓上徘徊著不肯離去,想必已照上她的梳妝台了。月光照在門簾上,卷也卷不去;照在衣砧上,拂了卻又來。她是那樣的依人,卻又那樣的惱人,使思婦無法忘記在這同一輪明月之下的遠方的親人:「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一輪明月同照兩地,就和我想念你一樣,你一定也在望著明月想念我。有明月像鏡子似地懸在中間,我們互相望著,但彼此的呼喚是聽不到的。我願隨著月光投入你的懷抱,但我們相距太遠了。上有廣袤的天空,善於長途飛翔的鴻雁尚且不能隨月光飛度到你的身邊;下有悠長的流水,潛躍的魚龍也只能泛起一層層波紋而難以游到你的跟前。我又怎麼能夠和你相見呢?「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思婦回想昨夜的夢境:閑潭落花,春過已半,可惜丈夫還不回來。江水不停地奔流,快要把春天送走了;江潭的落月也更斜向西邊,想借明月來寄託相思也幾乎是不可能了。這四句把夢境與實境結合在一起寫,是夢是醒,思婦自己也分辨不清了。
最後一段,天已快亮:「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斜月沉沉,漸漸淹沒在海霧之中,月光下的一切也漸漸隱去了,好像一幕戲完了以後合上幕布一樣。這整夜的相思,這如夢的相思,怎樣排遣呢?遊子思婦,地北天南,不知道今夜有幾人趁著月華歸來!看那落月的余輝搖動著照滿江樹,彷彿懷著無限的同情呢!
《春江花月夜》是樂府清商曲吳聲歌舊題,據說是陳後主創制的,隋煬帝也曾寫過這個題目,那都是浮華艷麗的宮體詩。張若虛這首詩雖然用的是《春江花月夜》的舊題,題材又是漢末以來屢見不鮮的遊子思婦的離愁,但張若虛還是以不同凡響的藝術構思,開拓出新的意境,表現了新的情趣,使這首詩成為千古絕唱。而張若虛也就以這一首詩確立了文學史上永不磨滅的地位。
詩人把遊子思婦的離愁放到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良辰美景更襯出離愁之苦;又以江月與人生對比,顯示人生的短暫,而在短暫的人生里那離愁就越發顯得濃郁。這首詩雖然帶著些許感傷和凄涼,但總的看來並不頹廢。它展示了大自然的美,表現了對青春年華的珍異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那種對於宇宙和人生的真摯的探索,也有著深長的意味。
《春江花月夜》,題目共五個字,代表五種事物。全詩便扣緊這五個字來寫,但又有重點,這就是「月」。春、江、花、夜,都圍繞著月作陪襯。詩從月生開始,繼而寫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後就月下的思婦反復抒寫,最後以月落收結。有主有從,主從巧妙地配合著,構成完整的詩歌形象,形成美妙的藝術境界。
這首詩對景物的描寫,採取多變的角度,敷以斑斕的色彩,很能引人入勝。同是月光,就有初生於海上的月光,有花林上似霰的月光,有沙汀上不易察覺的月光,有妝鏡台上的月光,有搗衣砧上的月光,有斜月,有落月,多麼富於變化!詩中景物的色彩雖然統一在皎潔光亮上,但是因為襯托著海潮、芳甸、花林、白雲、青楓、玉戶、閑潭、落花、海霧、江樹,也在統一之中出現了變化,取得班斕多彩的效果。
——袁行霈《春江花月夜賞析》
相關評論
明·胡應麟《詩藪》內篇卷三雲:「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流暢婉轉,出劉希夷《白頭翁》上,而世代不可考。詳其體制,初唐無疑。」
管世銘《讀雪山房唐詩鈔》卷八,七古凡例雲:「盧照鄰《長安古意》,駱賓王《帝京篇》,劉希夷《代悲白頭翁》,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何嘗非一時傑作,然奏十篇以上,得不厭而思去乎?非開、寶諸公,豈識七言中有如許境界?」
清·王闓運《論唐詩諸家源流(答陳完夫問)》雲:「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調,孤篇橫絕,竟為大家。李賀、商隱,挹其鮮潤;宋詞、元詩,盡其支流,宮體之巨瀾也。」 陳兆奎案:《春江花月夜》,蕭楊父子時作之,然皆短篇寫興,即席口占。至若虛乃擴為長歌,濃不傷纖,局調俱足。前幅不過以拔換字面生情耳,自「閑潭夢落花」一折,便縹渺悠遠,王維《桃源行》從此濫觴。
唐·鄭處誨《明皇雜錄》:「天寶中,劉希夷、王昌齡
② 春江花月夜的歌曲賞析
《春江花月夜》是中國古典音樂名曲中的名曲,是中國古典音樂經典中的經典。這是一首典雅優美的抒情樂曲,它宛如一幅山水畫卷,把春天靜謐的夜晚,月亮在東山升起,小舟在江面盪漾,花影在西岸輕輕搖曳的大自然迷人景色,一幕幕地展現在我們眼前。樂曲通過委婉質朴的旋律,流暢多變的節奏,巧妙細膩的配器,絲絲入扣的演奏,形象地描繪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盡情贊頌江南水鄉的風姿異態。
全曲就象一幅工筆精細、色彩柔和、清麗淡雅的山水長卷,引人入勝。此曲擴展為10段,分別為:一、夕陽簫鼓;二、花蕊散回風;三、關山臨卻月;四、臨水斜陽;五、楓荻秋聲;六、巫峽千尋;七、簫聲紅樹里;八、臨江晚眺;九、漁舟唱晚;十、夕陽影里一歸舟。各分段標題是:回風、卻月、臨水、登山、嘯嚷、晚眺、歸舟。
《春江花月夜》意境優美,樂曲結構嚴密,旋律古樸、典雅,節奏比較平穩、舒展,用含蓄的手法表現了深遠的意境,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此曲音樂的主題旋律盡管有多種變化,新的因素層出不窮,但每一段的結尾都採用同一樂句出現.聽起來十分和諧。在漢族民間音樂中,這種手法叫「換頭合尾」,能從各個不同角度揭示樂曲的意境,深化音樂表現的內容。《春江花月夜》構思非常巧妙,隨著音樂主題的不斷變化和發展,樂曲所描繪的意境也逐漸地變換,時而幽靜,時而熱烈,實現了大自然景色的變幻無窮。
第一段「江樓鍾鼓」描繪出夕陽映江面,熏風拂漣漪的景色。然後,樂隊齊奏出優美如歌的主題,樂句間同音相連,委婉平靜;大鼓輕聲滾奏,意境深遠。第二、三段,表現了「月上東山」和「風回曲水」的意境。接著如見江風習習,花草搖曳,水中倒影,層迭恍惚。進入第五段「水深雲際」,那種「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的壯闊景色油然而生。樂隊齊奏,速度加快,猶如白帆點點,遙聞漁歌,由遠而近,逐歌四起的畫面。第七段,琵琶用掃輪彈奏,恰似漁舟破水,掀起波濤拍岸的動態。全曲的高潮是第九段「欸乃歸舟」,旋律由慢而快,由弱而強,激動人心。表現歸舟破水,浪花飛濺,櫓聲「欸乃」,由遠而近的意境,達到了情緒的頂峰。隨後音樂在快速中戛然而止,又回復到平靜、輕柔的意境之中,然後便轉入尾聲。尾聲的音樂是那樣飄渺、悠長,好像輕舟在遠處的江面漸漸消失,春江的夜空幽靜而安詳,全曲在悠揚徐緩的旋律中結束,使人沉湎在這迷人的詩畫意境中……
③ 《春江花月夜》的內容及賞析。
春江花月夜
年代:【唐】 作者:【張若虛】 體裁:【樂府】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灧灧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台。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花搖情滿江樹.賞析如下:《春江花月夜》描寫了春江花月夜的奇麗景色,展示了大自然的美,抒寫了相思離別之情,表現了對青春年華的珍惜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詩篇起筆便用景語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美妙圖畫,然後以江月為中心,用濃淡相宜的筆觸,描繪出一幅幅春江、花林、江月的畫卷,詩人即景生情,從江月美景中托出客子離愁的情懷,融情於景。春江花月夜的良辰美景襯出離愁之苦,而離愁又將美景染上了感情色彩。那徘徊在明月樓的月光,成了知人意、通人情的有情體。那月夜扁舟中的遊子,樓上鏡台前的思婦,月光中飛去的鴻雁,江流里躍水的魚龍,是景?是情?難以區分。全詩成功地融情於景,攝情入詩,相偕相融,構成了完美的藝術境界。
全詩緊扣春、江、花、月、夜五字鋪寫。開篇前八句用出生法,將五字逐字吐出;結尾後八句用消歸法,又將五字逐字收拾。首尾遙相呼應。題目五字,環轉交錯,各自生趣,但以「江 」、「月」二字為中心。「春」字出現四次,「江」字十二次,「花」字二次,「月」字十五次,「夜」字二次。詩人循著江月交融的藝術構思,極力瀉染春江浩闊,反復詠唱春月皎潔。並在「江」上,用了海、潮、波、流、汀、沙、浦、潭、魚龍、瀟湘、碣石等為陪,在「月」上用了天空、霰、霜、雲、樓、妝台、簾、砧、鴻雁、霧等作襯,增強了形象的豐富感,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春江月夜圖。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灧灧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開始四句暗示我們所吟詠的月夜位於長江下游,因為從詩中可以看出這里水面寬闊,春潮高漲,江海相連,更有那一輪明月伴隨著海潮一同升起。月漸升高,皎潔的清輝隨春潮奔涌,光耀千萬里。這里明為寫景,其實是寓情於景的。因為潮水漲落有定時,所以在中國傳統古典詩歌中海潮往往與信誓相連。這首詩中所寫的「 明月共潮生」,應該在望日前後。潮生,使離人想起離別時的信約誓言;月圓,更使離人渴望親人團聚。「何處春江無月明」以設問的形式,透露出了不知親人今夜飄零何處的相思之情,同時也使我們聯想到客人面對潮信明月,倍受思親之苦襲擾的情景。「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這四句的著眼點由江海交匯處轉到岸汀之上,寫江水繞著長滿芳草野花的江邊小洲流過,月亮的清輝灑滿散發著幽香的花林,彷彿給花林撒上了一層雪珠兒。月色潔白如霜,反而使空中的霜飛不易被人覺察,因而也使江邊的沙灘象鋪上了一層銀霜,以致只看得見月色而「看不見」白沙了。這里既描繪了月下江流、月下芳甸、月下花林、月下沙汀的潔靜,寧謐的景緻,同時也襯托出人物心靈的純潔無瑕,達到了主、客觀之美的和諧統一。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這八句由岸汀江天的美景,引發出人生哲理的探求:江天明凈如洗,沒有絲毫纖塵,只有一輪孤月高懸空中,顯得分外皎潔。在江邊是誰最早見到了這明月?而這明月又是何年何月開始照耀人間呢?人生易老,一代一代地生息無窮;然而蒼天不老,江月總是以她「年年只相似」的姿容升起,不知她在執著地等待著什麼人,然而她所能見到的也只有長江一浪推一浪地送著流水。這八句通過景物描寫,把人們的思緒引向宇宙,引向人生的真締。它的哲理浸透了思念的詩情,是思婦感情波濤澎湃激盪到極點的升華,而決不是概念化的邏輯思維的產物。詩中人生哲理的火花,是由「孤月輪」的一個「孤 」字與思婦的心靈撞擊所產生的。一個「孤」使讀者很容易透過明月的孤寂聯想到思婦的孤單,體味出她胸中的相思期待之苦,並給下文作了鋪墊。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四句是寫一片白雲隨風悠悠飄走,在這昔日與親人分手的江岸見到遠去的白雲,就更使人的離愁別緒苦不堪言。皎潔的月光之下,是誰家的遊子乘著一葉扁舟漂游在外呢?能寄託相思的只有這明月樓了。這里,「不勝」二字突出了思婦的相思斷腸之愁苦已達到難以忍受的程度,而「扁舟」、「明月樓」又把「兩地相思一樣愁」的苦楚渲染得淋漓盡致,情濃欲滴。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台。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這四句是全詩感情沖動的高潮所在。天上孤寂的明月彷彿找到了樓上思婦這個「同病相憐」人,它踱上樓台閨閣,徘徊著,不肯離去,也照在了她的梳妝台。月光照在閨房的門簾上,卷也卷不走;照在曾為丈夫搗過衣服的衣砧上,拂去了卻又回來。「卷不去」、「拂還來」這兩個富有典型意義的細節描寫,表面上是寫月光,實際上是渲染思婦心中揮遣不去的離愁。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這兩句是寫一輪明月同照兩地,我們夫婦只能遙遙相望卻不能互通音訊。我是多麼希望隨著月光照在你的身上呵。可是,天空廣袤,連善於長飛的大雁都不能飛出無邊的月光世界,連善游的魚龍也只能掀起一層層波紋卻游不到你的身邊,我又怎麼能和你相會呢?這里以鴻雁、魚龍與自己渴望夫妻團聚的急切心情相比,就更顯出了思婦的離愁之深。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這四句把夢境與實境交織在一起,虛實相間,從而把月夜將盡、夢境難以實現的愁悵之情烘托得纏綿悱惻。
最後一段,天已將曉:「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這四句是寫離愁夜曲結束,新的一天的思戀情歌開始。「搖情」二字描摹出了思婦那搖人心旌的如夢似幻的真摯相思之情,使無形的感情真實可感。
總之,這首詩運用多角度寫景的手法,從月生、月照、月輪、月徘徊、月華、月斜,直寫到月落,輔以江潮、江流、江天、江畔、江月、江浦、江潭、江樹等特定場景襯托,由九個形象畫面構成了一幅完整的藝術境界,淋漓盡致地表現了遊子離婦的離愁。詩人緊扣這一離愁至重、意境濃郁的中心來謀篇布局,做到情景交融,景隨情移,從而使詩的意境既見層次又渾然一體,具有巨大的藝術感染力。
語言的聲韻之美,對《春江花月夜》詩情也同樣起到了較好的烘托作用。全詩三十六句,四句一轉韻,韻腳平仄交錯,音節和諧,每韻都構成了一幅富有鮮明的感情色彩的形象畫面。有些句子用了律句的平仄加上不少偶句,排比句,頂針句的運用,使詩歌錯落有致。其中對春江明月詩人能把詩歌聲韻節奏的外在律與詩人感情的內在律有機融合,以聲韻來透露思婦情緒變化的升級,顯示出自然美景無人共賞青春虛度的凄楚,使思婦的離愁與景自然和諧,表現出巧奪天工的藝術功力。這首詩雖然帶有許多感傷和凄涼的韻味,但由於詩人善於嚴格把握聲韻,因此給人總的印象卻是凄婉而不頹廢,纏綿而不消沉。
此外,《春江花月夜》的許多詩句還富於哲理。「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照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等詩句情理結合,抒發了個人生命短暫,宇宙永無窮盡的哲理性感嘆。
④ 春江花月夜的朗讀腳本設計
你是什麼學校的
⑤ 求《春江花月夜》的朗讀腳本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灧灧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台。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春江花月夜》是樂府《清商曲辭·吳聲歌曲》舊題。創制者是誰,說法不一。或說「未詳所起」;或說陳後主所作;或說隋煬帝所作。今據郭茂情《樂府詩集》所錄,除張若虛這一首外,尚有隋煬帝二首,諸葛穎一首,張子容二首,溫庭筠一首。它們或顯得格局狹小,或顯得脂粉氣過濃,遠不及張若虛此篇。這一舊題,到了張若虛手裡,突發異彩,獲得了不朽的藝術生命。時至今日,人們甚至不再去考索舊題的原始創制者究竟是誰,而把《春江花月夜》這一詩題的真正創制權歸之於張若虛了。
【注釋】:
這是「宮體詩」中最完美的作品。被聞一多先生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宮體詩的自贖》)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來使無數讀者為之傾倒。一生僅留下兩首詩的張若虛,也因這一首詩,「孤篇橫絕,竟為大家」。
詩篇題目就令人心馳神往。春、江、花、月、夜,這五種事物集中體現了人生最動人的良辰美景,構成了誘人探尋的奇妙的藝術境界。
詩人人手擒題,一開篇便就題生發,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壯麗畫面:江潮連海,月共潮生。這里的「海」是虛指。江潮浩瀚無垠,彷彿和大海連在一起,氣勢宏偉。這時一輪明月隨潮湧生,景象壯觀。一個「生」字,就賦予了明月與潮水以活潑潑的生命。月光閃耀千萬里之遙,哪一處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彎彎地繞過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瀉在花樹上,象撒上了一層潔白的雪。詩人真可謂是丹青妙手,輕輕揮灑一筆,便點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異之「花」。同時,又巧妙地繳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題面。詩人對月光的觀察極其精微:月光盪滌了世間萬物的五光十色,將大千世界浸染成夢幻一樣的銀輝色。因而「流霜不覺飛」』「白沙看不見」,渾然只有皎潔明亮的月光存在。細膩的筆觸,創造了一個神話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顯得格外幽美恬靜。這八句,由大到小,由遠及近,筆墨逐漸凝聚在一輪孤月上了。
清明澄徹的天地宇宙,彷彿使人進入了一個純凈的世界,這就自然地引起了詩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詩人神思飛躍,但又緊緊聯系著人生,探索著人生的哲理與宇宙的奧秘。這種探索,古人也已有之,如曹植《送應氏》:「天地無終極,人命若朝霜」,阮籍《詠懷》:「人生若塵露,天道邈悠悠」等等,但詩的主題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恆,人生短暫。張若虛在此處卻別開生面,他的思想沒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個人的生命是短暫即逝的,而人類的存在則是綿延久長的,因之「代代無窮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這是詩人從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種欣慰。詩人雖有對人生短暫的感傷,但並不是頹疲與絕望,而是緣於對人生的追求與熱愛。全詩的基調是「哀而不傷」,使我們得以聆聽到初盛唐時代之音的回響。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這是緊承上一句的「只相似」而來的。人生代代相繼,江月年年如此。一輪弧月徘徊中天,象是等待著什麼人似的,卻又永遠不能如願。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騰遠去。隨著江水的流動,詩篇遂生波瀾,將詩情報向更深遠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無情,詩人自然地把筆觸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轉到了人生圖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離愁別恨。
「白雲」四句總寫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婦與遊子的兩地思念之情。「白天」、「青楓浦」托物寄情。白雲飄忽,象徵「扁舟子」的行蹤不定。「青楓浦」為地名,但「楓」「浦」在詩中又常用為感別的景物、處所。「誰家」『何處」二句互文見義,正因不止一家、一處有離愁別恨,詩人才提出這樣的設問,一種相思,牽出兩地離愁,一往一復,詩情盪漾,曲折有致。
以下「可憐」八句承「何處」句,寫思婦對離人的懷念。然而詩人不直說思婦的悲和淚,而是用「月」來烘托她的懷念之清,悲淚自出。詩篇把「月」擬人化,「徘徊」二宇極其傳神,一是浮雲游動,故光影陰滅不定;二是月光懷著對思婦的憐憫之情,在樓上徘徊不忍去。』已要和思婦作伴,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輝灑在妝鏡台上、玉戶簾上、搗衣砧上。豈料思婦觸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趕走這惱入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還來」,真誠地依戀著她。這里「卷」和「拂」兩個痴情的動作,生動地表現出思婦內心的愁悵和迷惘。月光引起的情思在深深地攪擾著她,此時此刻,月色不也照著遠方的愛人嗎?共望月光而無法相知,只好依託明月遙寄相思之情。望長空:鴻雁遠飛,飛不出月的光影,飛也徒勞;看江面,魚兒在深水裡躍動,只是激起陣陣波紋,躍也無用。「尺索在魚腸,寸心憑雁足」。向以傳信為任的魚雁,如今也無法傳遞音訊--該又憑添幾重愁苦!
最後八句寫遊子,詩人用落花、流水、殘月來烘托他的思歸之情。「扁舟子」連做夢也念念歸家——花落幽潭,春光將老,人還遠隔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遊子的青春、幸福憧憬。江潭落月,更襯托出他凄苦的寂寞之情。沉沉的海霧隱遮了落月;碣石、瀟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麼遙遠。「沉沉」二字加重地渲染了他的弧寂;「無限路」也就無限地加深了他的鄉思。他思忖:在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幾人能乘月歸回自己的家鄉!他那無著無落的離情,伴著殘月之光,灑滿在江邊的樹林之上……
「落月搖情滿江樹」,這結句的「搖情」——不絕如縷的思念之情,將月光之情,遊子之情,詩人之情交織成一片,灑落在江樹上,也灑落在讀者心上,情韻裊裊,播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與藝術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單純模山范水的景物詩,「羨宇宙之無窮,衰吾生之須臾」的哲理詩,抒兒女別情離緒的愛情詩。詩人將這些屢見不鮮的傳統題材,注入了新的含義,融詩情、畫意、哲理為一體,憑借對春江花月夜的描繪,盡情贊嘆大自然的奇麗景色,謳歌人間純潔的愛情,把對遊子思婦的同情心擴大開來,與對人生哲理的追求、對宇宙奧秘的探索結合起來,從而匯成一種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遠的意境。詩人將深邃美麗的藝術世界特意隱藏在惝恍迷離的藝術氛圍之中,整首詩篇彷彿籠罩在一片空靈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著讀者去探尋其中美的真誠。
全詩緊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來寫,而又以月為主體。「月」是詩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動著詩人的脈搏,在全詩中猶如一條生命紐帶,通貫上下,觸處生神,詩情隨著月輪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間經歷了升起——高懸——西斜——落下的過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灘、天空、原野、楓樹、花林、飛霜、白雲、扁丹、高樓、鏡台、砧石、長飛的鴻雁、潛躍的魚龍,不眠的思婦以及漂泊的遊子,組成了完整的詩歌形象,展現出一幅充滿人生哲理與生活情趣的畫卷。這幅畫卷在色調上是以淡寓濃,雖用水墨勾勒點染,但「墨分五彩」,從黑白相輔、虛實相生中顯出絢爛多彩的藝術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國水墨畫,體現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詩的韻律節奏也饒有特色。詩人灌注在詩中的感情旋律極其悲慨激盪,但那旋律既不是哀絲豪竹,也不是急管繁弦,而是象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夢幻曲,含蘊,雋永。詩的內在感情是那樣熱烈、深沉,看來卻是自然的、平和的,猶如脈搏跳動那樣有規律,有節奏,而詩的韻律也相應地揚抑迴旋。全詩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換韻,共換九韻。以平聲庚韻起首,中間為厭聲霰韻、平聲真韻、仄聲紙韻、平聲尤韻、灰韻、文韻、麻韻,最後以仄聲遇韻結束。詩人把陽轍韻與陰轍韻交互雜沓,高低音相間,依次為洪亮級(庚、霰、真)——細微級(紙)—柔和級(尤、灰)——洪亮級(文、麻)——細微級(遇)。全詩隨著韻腳的轉換變化,平厭的交錯運用,一唱三嘆,前呼後應,既回環反復,又層出不窮,音樂節奏感強烈而優美.這種語音與韻味的變化,又是切合著詩情的起伏,可謂聲情與文情絲絲入扣,宛轉諧美。
⑥ 《春江花月夜》的解釋和賞析
《春江花月夜》的解釋和賞析如下:
一、解釋:
春天的江潮水勢浩盪,與大海連成一片,一輪明月從海上升起,好像與潮水一起湧出來。
月光照耀著春江,隨著波浪閃耀千萬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繞著花草叢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著開遍鮮花的樹林好像細密的雪珠在閃爍。
月色如霜,所以霜飛無從覺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天空成一色,沒有一點微小灰塵,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輪孤月高懸空中。
江邊上什麼人最初看見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著人?
人生一代代地無窮無盡,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總是相像。
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著什麼人,只見長江不斷地一直運輸著流水。
遊子像一片白雲緩緩地離去,只剩下思婦站在離別的青楓浦不勝憂愁。
哪家的遊子今晚坐著小船在漂流?什麼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樓上相思?
可憐樓上不停移動的月光,應該照耀著離人的梳妝台。
月光照進思婦的門簾,卷不走,照在她的搗衣砧上,拂不掉。
這時互相望著月亮可是互相聽不到聲音,我希望隨著月光流去照耀著您。
鴻雁不停地飛翔,而不能飛出無邊的月光;月照江面,魚龍在水中跳躍,激起陣陣波紋。
昨天夜裡夢見花落閑潭,可惜的是春天過了一半自己還不能回家。
江水帶著春光將要流盡,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霧里,碣石與瀟湘的離人距離無限遙遠。
不知有幾人能趁著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搖盪著離情,灑滿了江邊的樹林。
二、賞析:
1、歷史意義:《春江花月夜》這首詩的作者是初唐張若虛,開元初,他與賀知章、張旭、包融並稱「吳中四士」。他留給後人的作品不多,《全唐詩》中僅存二首,而這首《春江花月夜》又是是最聞名的一首,它號稱以「孤篇橫絕全唐」,奠基了張若虛在唐代文學史的不朽位置。
2、全詩賞析:此詩題目,以春、江、花、月、夜這五種事物集中體現了人生最動人的良辰美景,構成了誘人探尋的奇妙的藝術境界。整首詩由景、情、理依次展開,第一部分寫了春江的美景,第二部分寫了面對江月由此產生的感慨,第三部分寫了人間思婦遊子的離愁別緒。
3、分段賞析:題目《春江花月夜》是樂府《清商曲辭.吳聲歌曲》舊題,此曲調開創於陳後主,其首要特徵是艷麗柔靡。這首長篇歌行以春江花月夜為布景,將畫意、詩情與對宇宙奧妙和人生哲理的體察融為一體,發明出情形融合、小巧透闢的詩境。
「春江潮流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詩人起首從春江月夜的美景寫起,月色中,煙波浩淼而透明純潔的春江前景展示出年夜天然的美好神奇。在感觸感染無限美景的同時,詩人睹物思情又不由自主地引出對宇宙人生的思考。
「江干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頭照人? 人生代代無量已,江月年年只類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時空無限,生命無限,表示出一種廣大深邃深摯的宇宙認識,可是時光似流水,一去不復返,詩人此時又墮入了無限的感傷和悵惘。
所以接下來從「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堪愁」開端敘寫人世遊子思婦的離愁別緒,明靜的詩境中融入了詩人淡淡的哀傷。這種憂傷跟著月光、流水的流淌冉冉改動。 最後全詩以「不知乘月幾人歸? 落月搖情滿江樹」 結尾,密意緬邈,令讀者墮入了對宇宙人生的深思。
4、詩歌評價:《春江花月夜》沿用陳隋樂府舊題來抒寫真摯感人的離別情緒和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語言清新優美,韻律婉轉悠揚,完全洗去了宮體詩的濃脂艷粉,給人以澄澈空明、清麗自然的感覺。
張若虛在詩中將畫意、詩情與對宇宙奧秘和人生哲理的體察融為一體,創造出情景交融、玲瓏透徹的詩境。而在明凈的詩境中,又融入了一層淡淡的憂傷。
詩人將真切的生命體驗融入美的形象,詩情與畫意相結合,表明唐詩意境的創造已進入爐火純青的階段。清末王闓運評價稱「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調,孤篇橫絕,竟為大家;李賀、商隱,挹其鮮潤;宋詞、元詩,盡其支流」,足見其非同凡響的崇高地位和悠悠不盡之深遠影響。
(6)春江花月夜微視頻腳本擴展閱讀:
《春江花月夜》原文及創作背景:
《春江花月夜》 作者:張若虛 朝代:唐代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灧灧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台。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創作背景:《春江花月夜》為樂府吳聲歌曲名,相傳為南朝陳後主所作,原詞已不傳,《舊唐書·音樂志二》雲:「《春江花月夜》《玉樹後庭花》《堂堂》,並陳後主作。叔寶常與宮中女學士及朝臣相和為詩,太樂令何胥又善於文詠,采其尤艷麗者以為此曲。」後來隋煬帝又曾做過此曲。
《樂府詩集》卷四十七收《春江花月夜》七篇,其中有隋煬帝的兩篇。張若虛這首為擬題作詩,與原先的曲調已不同,卻是最有名的。關於此詩的具體創作年份已難以確考,而對此詩的創作地點則有三種說法:
1、揚州文化研究所所長韋明鏵認為,詩人是站在揚州南郊曲江邊賞月觀潮,有感而發,創作了此詩,表現的是唐代曲江一帶的景色;
2、長期從事瓜洲文史研究的高惠年認為,此詩作於瓜洲,表現的是千年古鎮瓜洲江畔清幽如詩的意境之美;
3、長期從事大橋文史研究的學者顧仁認為,此詩作於揚子江畔,其地在今揚州市江都區大橋鎮南部。
⑦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古詩欣賞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詩人張若虛的詩作。此詩沿用陳隋樂府舊題,運用富有生活氣息的清麗之筆,下面給大家帶來一些關於春江花月夜這首詩相關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春江花月夜
唐代:張若虛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灧灧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裴回,應照離人妝鏡台。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譯文
春天的江潮水勢浩盪與大海連成了一片,一輪明月從海上升起好像與潮水一起湧出來。
月光照耀著春江隨著波浪盪漾千萬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繞著花草叢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著開遍鮮花的樹林好像細密的雪珠在閃爍。
月色如霜所以霜飛無從覺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和天空變成了一種顏色沒有一點微小的灰塵,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輪孤月懸掛。
江邊上是什麼人最初看見了月亮,江上的月亮又是哪一年最初照耀著人們?
人生一代一代地無窮無盡,而江上的月亮一年一年地總是相似。
不知道江上的月亮在等待著什麼人,只見長江不斷地一直運輸著流水。
遊子像一片白雲緩緩地離去,只剩下思婦站在離別的青楓浦不勝憂愁。
誰家的遊子今晚坐著小舟在漂盪?什麼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樓上相思?
可憐樓上不停移動的月光,應該照耀在離人的梳妝台。
月光照進思婦的門簾卷不走,照在她的搗衣砧上拂不掉。
這時互相望著月亮可是不能音信,我希望隨著月光流去照耀著您。
鴻雁不停地飛翔而不能飛出無邊的月光,月照江面魚龍在水中跳躍激起陣陣波紋。
昨天夜裡夢見花落閑潭,可惜的是春天已過了一半自己卻還不能回家。
江水帶著春光將要流盡,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霧里,碣石與瀟湘的離人距離無限遙遠。
不知道有幾人能趁著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搖盪著離情灑滿了江邊的樹林。
注釋
灧(yàn)灧:波光盪漾的樣子。
芳甸(diàn):芳草豐茂的原野。甸,郊外之地。
霰(xiàn):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形容月光下春花晶瑩潔白。
流霜:飛霜,古人以為霜和雪一樣,是從空中落下來的,所以叫流霜。在這里比喻月光皎潔,月色朦朧、流盪,所以不覺得有霜霰飛揚。
汀(tīng):沙灘。
纖塵:微細的灰塵。
月輪:指月亮,因為月圓時像車輪,所以稱為月輪。
窮已:窮盡。
江月年年只相似:另一種版本為「江月年年望相似」。
但見:只見、僅見。
悠悠:渺茫、深遠。
青楓浦上:青楓浦 地名 今湖南瀏陽縣境內有青楓浦。這里泛指遊子所在的地方。
浦上:水邊。
扁舟子:飄盪江湖的遊子。扁舟,小舟。
明月樓:月夜下的閨樓。這里指閨中思婦。
月裴回:指月光偏照閨樓,徘徊不去,令人不勝其相思之苦。
離人:此處指思婦。
妝鏡台:梳妝台。
玉戶:形容樓閣華麗,以玉石鑲嵌。
搗衣砧(zhēn ):搗衣石、捶布石。
相聞:互通音信。
逐:追隨。
月華:月光。
文:同「紋」。
閑潭:幽靜的水潭。
復西斜:此中「斜」應為押韻讀作「xiá」(洛陽方言是當時的標准國語,斜在洛陽方言中就讀作xiá)。
瀟湘:湘江與瀟水。
碣(jié)石、瀟湘:一南一北,暗指路途遙遠,相聚無望。
無限路:極言離人相距之遠。
乘月:趁著月光。
搖情:激盪情思,猶言牽情。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古詩欣賞相關 文章 :
★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欣賞(2)
★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欣賞(3)
★ 張若虛 春江花月夜
★ 樂曲春江花月夜賞析及歌曲視頻
★ 春江花月夜書法欣賞
★ 古詩詞春江花月夜隸書書法作品欣賞
★ 江樓感懷--趙瑕
★ 春江花月夜書法作品
★ 春江花月夜原文
★ 春江花月夜翻譯
⑧ 樂曲春江花月夜賞析及歌曲視頻
《春江花月夜》是中國古典民樂的代表作之一,歌曲意境深遠,樂音悠長。下面就跟隨我的步伐一起來了解一下《春江花月夜》樂曲賞析的相關內容吧!
《春江花月夜》樂曲賞析
《春江花月夜》是中國古典音樂名曲中的名曲,是中國古典音樂經典中的經典。這是一首典雅優美的抒情樂曲,它宛如一幅 山水畫 卷,把春天靜謐的夜晚,月亮在東山升起,小舟在江面盪漾,花影在西岸輕輕搖曳的大自然迷人景色,一幕幕地展現在我們眼前。樂曲通過委婉質朴的旋律,流暢多變的節奏,巧妙細膩的配器,絲絲入扣的演奏,形象地描繪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盡情贊頌江南水鄉的風姿異態。
全曲就象一幅工筆精細、色彩柔和、清麗淡雅的山水長卷,引人入勝。此曲擴展為10段,分別為:一、夕陽簫鼓;二、花蕊散回風;三、關山臨卻月;四、臨水斜陽;五、楓荻秋聲;六、巫峽千尋;七、簫聲紅樹里;八、臨江晚眺;九、漁舟唱晚;十、夕陽影里一歸舟。各分段標題是:回風、卻月、臨水、登山、嘯嚷、晚眺、歸舟。
《春江花月夜》意境優美,樂曲結構嚴密,旋律古樸、典雅,節奏比較平穩、舒展,用含蓄的手法表現了深遠的意境,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此曲音樂的主題旋律盡管有多種變化,新的因素層出不窮,但每一段的結尾都採用同一樂句出現.聽起來十分和諧。在漢族民間音樂中,這種手法叫「換頭合尾」,能從各個不同角度揭示樂曲的意境,深化音樂表現的內容。《春江花月夜》構思非常巧妙,隨著音樂主題的不斷變化和發展,樂曲所描繪的意境也逐漸地變換,時而幽靜,時而熱烈,實現了大自然景色的變幻無窮。
第一段「江樓鍾鼓」描繪出夕陽映江面,熏風拂漣漪的景色。然後,樂隊齊奏出優美如歌的主題,樂句間同音相連,委婉平靜;大鼓輕聲滾奏,意境深遠。第二、三段,表現了「月上東山」和「風回曲水」的意境。接著如見江風習習,花草搖曳,水中倒影,層迭恍惚。進入第五段「水深雲際」,那種「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的壯闊景色油然而生。樂隊齊奏,速度加快,猶如白帆點點,遙聞漁歌,由遠而近,逐歌四起的畫面。第七段,琵琶用掃輪彈奏,恰似漁舟破水,掀起波濤拍岸的動態。全曲的高潮是第九段「欸乃歸舟」,旋律由慢而快,由弱而強,激動人心。表現歸舟破水,浪花飛濺,櫓聲「欸乃」,由遠而近的意境,達到了情緒的頂峰。隨後音樂在快速中戛然而止,又回復到平靜、輕柔的意境之中,然後便轉入尾聲。尾聲的音樂是那樣飄渺、悠長,好像輕舟在遠處的江面漸漸消失,春江的夜空幽靜而安詳,全曲在悠揚徐緩的旋律中結束,使人沉湎在這迷人的詩畫意境中……
《春江花月夜》樂曲簡介
這首琵琶曲的 曲譜 最早見於鞠士林(約1736年—1820年)所傳《閑敘幽音》琵琶譜(現今所見者,是其弟子1860年的傳抄本),以及1819年《南北二派秘本琵琶譜真傳》,還有1842年江蘇松江張兼山的手抄本《檀槽集》琵琶譜、1875年吳畹卿的手抄本、1898年《陳子敬琵琶譜抄本》、1929年《養正軒琵琶譜》等。
《夕陽簫鼓》是一首抒情寫意的文曲,旋律雅緻優美,左手多用推、拉、揉、吟等演奏技法。樂曲以鼓聲、簫聲起始,主題富於江南水鄉情調,其後各段運用擴展、緊縮、移易音區和換頭合尾等變奏手法和水波聲、槳櫓聲等擬聲樂匯以豐富樂思。此曲以柔婉的旋律,安寧的情調,描繪出人間的良辰美景:暮鼓送走夕陽,簫聲迎來圓月的傍晚;人們泛著輕舟,盪漾於春江之上;兩岸青山疊翠,花枝弄影;水面波心盪月,槳櫓添聲……
《春江花月夜》樂曲有關發展
該曲先後被黎英海改編為鋼琴曲,劉庄改編為森管五重奏,陳培勛改編為交響音畫。全曲為民族器樂中最常見的多段體結構。
中國古典吉它演奏家殷飈將此曲改為吉它獨奏曲《潯陽夜月》,在1988年廣東、香港、澳門舉辦的吉它大賽中獲古典吉它冠軍。而黎海英則將它改編成鋼琴獨奏曲,劉庄將此曲改編為森管五重奏,陳培勛則改編其為交響音畫。
猜你感興趣:
1. 古詩詞春江花月夜隸書書法作品欣賞
2.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欣賞
3. 春江花月夜吉他獨奏譜
4. 春江花月夜古箏譜
5. 春江花月夜琵琶簡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