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警惕風電光伏廢棄後的新興固廢
「雙替代」(即電力生產清潔能源替代、交通運輸電力替代)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關鍵領域。
據有關機構估算,為實現2060年碳中和目標,風電、光伏等新能源裝機量需增加12倍,電動 汽車 累積銷量需增加22倍,上述行業合計將貢獻56%以上的碳減排(48.6億噸),但同時也將帶來巨量的廢棄光伏組件、廢棄風機葉片等新興固體廢物(以下簡稱新興固廢)。
根據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合作組織發布的《中國2060年前碳中和研究報告》測算,2035年我國光伏和風電裝機量分別達到15億千瓦和11億千瓦,新能源 汽車 數量達到1.6億輛。與此同時,每年退役的光伏和風電裝機量將達到1.1億千瓦/年和0.7億千瓦/年,退役新能源 汽車 電池達到270萬塊/年,對應產生報廢光伏組件、廢棄風機葉片以及動力電池分別約105萬噸、100萬噸和300萬噸。
這些新興固廢兼具資源和環境危害雙重稟賦,利用不好或處置不當,不僅會造成戰略資源浪費、影響行業可持續發展,也會對生態環境造成威脅。因此,建議科學評估新興固廢產生情況,未雨綢繆提前規劃和布局新興行業發展方向和配套固廢利用處置設施能力建設,建立相應的技術標准體系,提升新興產業固體廢物利用處置設施能力等,為實現「減污降碳」提供保障。
新興固廢隱蔽性強容易忽略
回收利用潛力明顯,非正規利用處置風險大
新興固廢是相關行業的設施或設備長期運行後,性能退化,達到使用壽命後報廢產生的,如光伏設備長期運行後(25年左右)發電效能下降而廢棄的光電池(又稱光伏組件)、新能源 汽車 行駛一定年限後(5年-7年)續航能力下降而退役的蓄電池。另外,風力發電的風機葉片,使用一定期限後(20年)也會廢棄。
新興固廢通常在設施或設備退役後產生,滯後於項目建設和運行期,因此具有隱蔽性,容易被忽略。另一方面,其產生量隨著新興行業發展呈現爆發式增加。
新興固廢物質組成與相應產品相同,因而含多種有價金屬,資源回收價值極高。以光伏行業為例,晶體硅光伏組件中玻璃、鋁和半導體材料比重可達92%,另外還含1%左右的銀等貴金屬。若能全量回收,到2030年,可從廢棄光伏組件中得到145萬噸碳鋼、110萬噸玻璃、54萬噸塑料、26萬噸鋁、17萬噸銅、5萬噸硅和550噸銀。而薄膜光伏組件中含有的碲、銦、鎵等稀貴金屬,主要依賴國外進口,因此其高效回收利用不僅具有巨大的經濟效益,同時有利於減少相關資源的進口依賴,防範原材料供給風險,對保障國家資源安全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另外,新興固廢的原材料生產通常耗能較大,材料回收或者直接梯級利用可以有效地減少生產過程的能耗,碳減排效益明顯。據有關機構預測,通過實施新能源 汽車 電池的梯級利用,未來10年可減少超過6334萬噸碳排放,等於1/3中國森林的碳匯量。與此類似,對於晶體硅而言,其生產過程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非常大;反之,從廢棄光伏組件中回收則小得多,因此通過回收而不是再生產獲得晶體硅材料將顯著減少碳排放。
大部分新興固廢均含有重金屬等有毒有害組分,如晶體硅電池中含鉛,碲化鎘和銅銦鎵硒等薄膜電池含鎘,新能源 汽車 和電化學儲能行業廣泛使用的鋰電池含鎳、六氟磷酸鋰等有毒有害物質。另外,新能源 汽車 及分布式光伏等行業固廢產生源分散,規范收集難度大,流入非正規渠道將造成嚴重的水、氣和土壤污染,危害生態環境安全和人民群眾身體 健康 。
未納入行業整體規劃
高效循環再生技術缺失,集中處置能力存短板
目前,相關行業產業未將固體廢物處理處置納入行業產業整體規劃,存在由於末端固廢處置能力受限,反向制約行業可持續發展的風險。同時,行業碳排放核算未考慮廢棄退役產品處置的碳排放,存在低估行業碳排放,最終影響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的風險。此外,監管機制體制不健全,存在非法收集處置的環境污染風險。
從循環利用技術角度來說,新興固廢中有價元素分散,含量低,且以合金等復雜形態存在,加之前端設計和生產缺乏可回收性的考慮,增加了有價元素回收的技術難度。如光伏電池中稀有金屬(銀、銦、鎵等)佔比通常不足1%,但與玻璃等成分緊密結合,高效分離難度極大;與此類似,風機葉片通常採用雙相玻璃鋼結構,其中的纖維成分也難以有效分離。
另外,由於現狀產生量少,企業和市場對新興固廢缺乏足夠重視,技術研發投入少,再生利用技術儲備嚴重不足,導致動力蓄電池生態設計和梯次利用、有價金屬高效提取等關鍵共性技術嚴重缺失。隨著新技術新產品的不斷出現,新興固廢的類型和利用處置特性將更趨復雜,高效利用技術缺失的短板問題更為明顯。
對於低利用價值或無利用價值,以及當前技術水平下無法資源化利用的廢物,無害化處置(填埋、焚燒等)是托底保障手段。
目前來看,新興固廢的處置保障存在以下短板:一是總體保障能力偏緊。生態環境部自2019年以來發布系列文件,指導各地評估固廢危廢產生與處置能力匹配情況,制定實施處置能力建設規劃,提升集中處置保障能力,取得明顯成效。但新興固廢由於現狀產生強度較低,各地在規劃制定過程未予充分考慮,隨著其未來產生強度快速增加,總體處置能力不足的短板將日益凸顯。二是在具體項目層面,在開展風電、光伏等建設項目的可行性研究和環境影響評價階段,企業通常忽略新興固廢的產生,對其利用處置去向缺乏論證,導致固廢產生後缺乏合理處置去向。另外,新興固廢的產生區域和利用處置能力區域分布不均衡,產生量大的西北、西南地區利用處置能力低,使得新興固廢處置短板問題更為突出。
如何完善頂層設計?
多管齊下突破技術瓶頸,補齊基礎處置能力短板
對此,建議:一是將固體廢物處理處置納入相關行業產業發展規劃,與主體項目統一規劃、設計、建設,保障新興固廢產生及時、安全處置;同時,綜合考慮銀、銦、鎵、鎘、碲等戰略資源儲備、市場供給風險、以及資源再生利用能力,合理規劃行業和技術發展方向,降低戰略資源依存度,減少資源不足導致的風險。二是開展行業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將末端固廢處置的碳排放納入計算,通過全鏈條減污降碳協同優化,切實減少行業全壽命碳排放。三是借鑒《廢鉛蓄電池污染防治行動方案》實施經驗,在光伏和風力發電等其他領域推廣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明確設計、生產、銷售、使用、報廢、回收、利用等產業鏈上下游各環節相關企業的相應責任,構建閉環管理體系;健全相關管理規范,明確回收利用處置資質要求,同時建立收集、貯存、運輸和利用處置過程技術和污染控制國家標准。
在針對高效利用難的問題,多管齊下突破技術瓶頸。一是加強生態設計,從資源可回收性角度進行設計和製造,降低回收過程技術難度;二是加強關鍵技術攻關,如加快推動退役電池梯次利用、有價金屬高效提取等技術與裝備研發;三是推廣應用回收率高、二次污染少的利用處置技術。
在補齊基礎處置能力短板方面,建議各地根據相關行業發展情況,加強新興固廢產生量預測,科學評估新興固廢產生與現有處置能力匹配情況等。
❷ 固體廢物的處理原則是什麼
樓主,您好。固體廢物處理是指通過物理、化學、生物等不同方法,使固體廢物轉化成適於運輸、儲存、資源化利用以及最終處置的一種過程。隨著對環境保護的日益重視以及正在出現的全球性的資源危機,工業發達國家開始從固體廢物中回收資源和能源,並且將再生資源的開發利用視為「第二礦業」,給予高度重視。我國於20世紀80年代中期提出了「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的控制固體廢物污染的技術政策,今後的趨勢也是從無害化走向資源化。(1)無害化指通過適當的技術對廢物進行處理,使其不對環境產生污染,不至對人體健康產生影響。目前,固體廢物無害化處理技術有垃圾焚燒、衛生填埋、堆肥、糞便的厭氧發酵、有害廢物的熱處理和解毒處理等。(2)減量化指通過實施適當的技術,減少固體廢物的產生量和容量。這需要從兩方面著手:一是減少固體廢物的產生,詳情請參考國家標准物質網www.rmhot.com這屬於物質生產過程的前端,需從資源的綜合開發和生產過程物質資料的綜合利用著手;二是對固體廢物進行處理利用,即固體廢物資源化。另外,對固體廢物採用壓實、破碎、焚燒等處理方法,也可以達到減量和便於運輸、處理的目的。(3)資源化指採取各種管理和技術措施,從固體廢物中回收具有使用價值的物質和能源,作為新的原料或者能源投入使用。廣義的資源化包括物質回收、物質轉換和能量轉換三個部分。資源化應遵循的原則是:資源化技術是可行的;資源化的經濟效益比較好,有較強的生命力;廢物應盡可能在排放源就近利用,以節省廢物在儲放、運輸等過程的投資;資源化產品應當符合國家相應產品的質量標准,並具有與之相競爭的能力。
❸ 固體廢物管理的原則有哪些,請列舉出來並加以解釋
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以下簡稱「三化」)是我國固體廢物管理遵循的基本原則。由於其通俗易懂、指向性強,且順應了國際上固體廢物管理的發展趨勢,成為社會各界廣泛接受和使用的概念,並在促進固體廢物處理行業發展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盡管「三化」概念深入人心,但在應用於固體廢物管理的具體實踐中,仍然存在一定的模糊地帶和混亂之處。其中,較為典型的是認為「三化」是平行並列關系,並且減量化、資源化的優先序高於無害化,甚至有人將無害化和減量化、資源化對立起來,揚減量化、資源化而抑無害化。
(3)固廢前端擴展閱讀
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缺乏明確定義如果不加區分地將前端分流的廢物全部納入減量化、資源化指標,無異於認同電子廢物的作坊式金屬回收、餐廚垃圾「野火私煉」、地溝油煉制後回餐桌也是資源化手段。產生上述模糊認識的主要原因,是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在法律和學術上缺乏統一、明確的定義。
《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2005年4月1日起施行,2015年修訂)是我國固體廢物管理的主要依據,但只出現了無害化字眼,並未出現減量化、資源化的提法,相關定義並未涉及「三化」。
第三條規定,「國家對固體廢物污染環境的防治,實行減少固體廢物的產生量和危害性、充分合理利用固體廢物和無害化處置固體廢物的原則,促進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發展」。
其中,「減少固體廢物的產生量和危害性」對應於減量化,「充分合理利用固體廢物」對應於資源化,「無害化處置固體廢物」對應於無害化。但這些僅是在內涵上大致對應,並非明確定義。
❹ 減少危險廢物危害性的措施
1、物理處理:物理處理是通過濃縮或相變化改變固體廢物的結構使之成為便於運輸、貯存、利用或處置的形態,包括壓實、破碎、分選、增稠、吸附、萃取等方法。
2、化學處理:化學處理是採用化學方法破壞固體廢物中的有害成分,從而達到無害化,或將其轉變成為適於進一步處理、處置的形態。其目的在於改變處理物質的化學性質,從而減少它的危害性。這是危險廢物最終處置前常用的預處理措施,其處理設備為常規的化工設備。
3、生物處理:生物處理是利用微生物分解固體廢物中可降解的有機物,從而達到無害化或綜合利用。生物處理方法包括好氧處理、厭氧處理和兼性厭氧處理。
與化學處理方法相比,生物處理在經濟上一般比較便宜應用普遍但處理過程所需時間長,處理效率不夠穩定。
4、熱處理:熱處理是通過高溫破壞和改變固體廢物組成和結構,同時達到減容、無害化或綜合利用的目的。其方法包括焚化、熱解、濕式氧化以及焙燒、燒結等。熱值較高或毒性較大的廢物採用焚燒處理工藝進行無害化處理,並回收焚燒余熱用於綜合利用和物化處理以及職工洗浴、生活等,減少處理成本和能源的浪費。
5、固化處理:固化處理是採用固化基材將廢物固定或包覆,以降低其對環境的危害,是一種較安全地運輸和處置廢物的處理過程,主要用於有害廢物和放射性廢物,固化體的容積遠比原廢物的容積大。
(4)固廢前端擴展閱讀
據綠色和平組織的調查報告,發達國家正在以每年5000萬噸的規模向發展中國家轉運危險廢物,從1986年到1992年,發達國家已向發展中國家和東歐國家轉移總量為1.63億噸的危險廢物。危險廢物的越境轉移給發展中國家乃至全球環境都具有不可忽視的危害。
首先,由於廢物的輸入國基本上都缺乏處理和處置危險廢物的技術手段和經濟能力,危險廢物的輸入必然會導致對當地生態環境和人群健康的損害。其次,危險廢物向不發達地區的擴散實際上是逃避本國規定的處置責任,使危險廢物沒有得到應有的處理和處置而擴散到環境之中,長期積累的結果必然會對全球環境產生危害。
危險廢物的越境轉移的危害還在於,這些廢物是在貿易的名義掩蓋下進入的,進口者是為了撈取經濟利益,根本不顧其對環境和人體健康可能產生的影響,所以都得不到應有的處理和處置。
危險廢物的越境轉移已成為嚴重的全球環境問題之一,如不採取措施加以控制,勢必對全球環境造成嚴重危害。
1989年3月在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主持下,在瑞士的巴塞爾通過了《控制危險廢物越境轉移及其處置的巴塞爾公約》。該公約於1992年5月生效。我國是該條約的簽約國。
❺ 中國現行的固體廢物政策最緊迫的工作有哪些以及對策
我國固體廢物污染控制工作起步較晚,開始於1980年代初期。由於技術力量和經濟力量有限,當時還不能在較大范圍內實現「資源化」,但也提出了把「無害化」、「減量化」作為控制固體廢物污染的技術政策,並確定以後較長一段時間內應以「無害化」為主。
誠然,將固體廢物中可利用的那部分材料充分回收利用是控制固體廢物污染的最佳途徑,但它需要較大的資金投入,並需有先進的技術作先導。我國固體廢物處理利用的發展趨勢必然是從「無害化」走向「資源化」,「資源化」是以「無害化」為前提的,「無害化」和「減量化」則應以「資源化」為條件,這是毫無疑問的。
1)無害化
固體廢物無害化處理的基本任務是將干擾廢物通過工程處理,達到不損害人體健康,不污染周圍的自然環境(包括原生環境與次生環境)程度。
目前,廢物無害化處理工程已經發展成為一門嶄新的工程技術。諸如,垃圾的焚燒、衛生填埋、堆肥、糞便的厭氧發酵,有害廢物的熱處理和解毒處理等。其中,「高溫快速堆肥處理工藝」、「高溫厭氧發酵處理工藝」在我國都已達到實用程度,「厭氧發酵工藝」用於廢物無害化處理工程的理論也已經基本成熟,具有我國特點的「糞便高溫厭氧發酵處理工藝」,在國際上一直處於領先地位。
在對廢物進行無害化處理時,必須看到,各種無害化處理工程技術的通用性是有限的,它們的優劣程度,往往不是由技術、設備條件本身所決定。以生活垃圾為例,焚燒處理確實不失為一種先進的無害化處理方法,但它必須以垃圾含有高熱值和可能的經濟投入為條件,否則,便沒有實用的意義。根據我國大多數城市垃圾平均可燃成分偏低的特點,早期內,著重發展衛生填埋和高溫堆肥處理技術是適宜的。特別是衛生填埋,處理量大,投資少,見效快,可以迅速提高生活垃圾處理率,以解決當前帶有「爆炸性」的垃圾出路問題。至於焚燒處理方法,只能有條件地採用。即使在將來,垃圾平均可燃成分提高了,衛生填埋也是必不可少的方法,故又具有一定的長遠意義。
2)減量化
固體廢物減量化的基本任務是通過適宜的手段減少固體廢物的數量和體積。這一任務的實現,需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是對固體廢物進行處理利用,二是減少固體廢物的產生。
對固體廢物進行處理利用,屬於物質生產過程的末端,即通常人們所理解的「廢棄物綜合利用」,我們稱之為「固體廢物資源化」。例如,生活垃圾採用焚燒法處理後,體積可減少80-90%,余燼則便於運輸和處置。固體廢物採用壓實、破碎等方法處理也可以達到減量並方便運輸和處理處置的目的。
減少固體廢物的產生,屬於物質生產過程的前端,需從資源的綜合開發和生產過程物質資料的綜合利用著手。當今,從國際上資源開發利用與環境保護的發展趨勢看,世界各國為解決人類面臨的資源、人口、環境三大問題,越來越注意資源的合理利用。人們對綜合利用范圍的認識,已從物質生產過程的末端(廢物利用)向前延伸了,即從物質生產過程的前端(自然資源開發)起,就考慮和規劃如何全面合理地利用資源,把綜合利用貫穿於自然資源的綜合開發和生產過程中物質資料與廢物綜合利用的全程,亦即「廢物最小化」與「清潔生產」。其工作重點包括採用經濟合理的綜合利用工藝和技術,制訂科學的資源消耗定額等。
3)資源化
固體廢物資源化的基本任務是採取工藝措施從固體廢物中回收有用的物質和能源。固體廢物資源化是固體廢物主要歸宿。
相對自然資源來說,固體廢物屬於二次資源或再生資源范疇,雖然它一般不具有原使用價值,但是通過回收、加工等途徑,可以獲得新的使用價值。
資源化應遵循的原則是:資源化技術是可行的;資源化的經濟效益比較好,有較強的生命力;廢物應盡可能在排放源就近利用,以節省廢物在貯放、運輸等過程的投資;資源化產品應當符合國家相應產品的質量標准,並具有與之相競爭的能力。
❻ 固體廢物綜合處理應遵循哪些原則
一、應當區別對待,分類處置原則。
固體廢物的種類繁多,危害特性和方式,處置要求及安全處置年限各不同。根據所處置固體廢物對環境程度的大小和危害時間的長短分為六大類。因此,在處置固體廢物時應根據不同廢物的危害程度與特性,,區別對待、分類管理。對具有特別嚴重危害性質的危險廢物,處置上比一般廢物的污染防治更為嚴格和實行特殊控制。這樣,既能有效地控制主要的污染危害,又能降低處置費用。
二、要遵循安全處置的原則。
處置場所應當安全可靠,通過天然屏障或者人工屏障使得固體廢物 ,特別是危險廢物和放射性廢物最大限度地與自然界和人類環境隔離,處置場所要有完善的環保監測設施。處置過程要嚴格地的管理措施和維護,使其在長期處置過程中對環境和人類的影響減至最小程度。
三、集中處置原則。
對危險廢物實行集中處置,是有效地控制乃至消除危險廢物污染危害的重要形式和主要的技術手段。
四、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並重的原則
在選擇處置方法時,既要簡便經濟又要確保目前以及將來的環境效益,最終處置的固體廢物其有害組分的含量要盡可能少,體積應盡量壓縮。
❼ 啟迪環境打造的固廢產業鏈包括哪些環節
簡單來說,就是從垃圾分類的源頭做起,通過前端垃圾分類,中端垃圾清掃、轉運,將干垃圾送入焚燒發電廠,從協同處置、系統能效、多能輸出三個維度出發,打造能源環保一體化的綜合性垃圾能源站,濕垃圾通過自有處理技術和餐廚處理項目,真正實現垃圾處理無害化、資源化、減量化,從而形成一條完整固廢產業鏈。
❽ 為什麼說啟迪環境布局固廢產業鏈是明智之舉
啟迪環境將前端垃圾分類、中端回收清運、後端處置、終端產品交易的各環節打通,從協同處置、系統能效、多能輸出三個維度出發,打造能源環保一體化的綜合性垃圾能源站,濕垃圾通過自有處理技術和餐廚處理項目,真正實現垃圾處理無害化、資源化、減量化,為「無廢城市」的建立提供科學可行化解決方案,打造出「在再生資源循環到大固廢產業循環」的革命性創新模式,你也可以網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