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網頁前端 » 再別康橋朗讀腳本設計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再別康橋朗讀腳本設計

發布時間: 2022-09-28 10:28:31

『壹』 《再別康橋》說課稿

一、教學理念

情感自我體驗,喚起愛學。

開放自主協作,培養會學。

聯想探索實踐,鼓勵善學。

二、教材研究

1、學情分析

高中一年級的學生往往對那種純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情感體會較為膚淺,《再別康橋》是新月派詩人徐志摩的傳世之作,有極高美學價值,它所抒發的離愁別緒是人類共同的情感經歷,通過誦讀容易將學生帶人詩境,喚醒他們沉寂的真情,從而引起強烈的共鳴。

2、教材地位及作用

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和良好的審美創造力是語文學科的任務,高中語文第一冊即為詩歌單元,收錄了中國現當代的一些優秀詩篇。《再別康橋》排在本單元的第二課,屬於必讀課。學生可以藉此體會、比較、鑒別不同題裁、不同風格、不同流派的詩詞,這又契合了新課改特別關注學生多方位情感體驗,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

3、教學目標

由於本詩是徐志摩的傳世之作,在其它書籍和網路上有豐富的學習資源,加上詩歌獨特的藝術魅力及研究性學習的理論,我把本課的學習目標定位成:

認知目標:品味詩的意象,領悟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真情。(工具性)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收集資料、自主探索、協作創新的能力。(研究性)

德育目標:體悟作者情懷,引發共鳴,逐漸養成良好的審美情趣培養審美能力。(人文性)

4.教學重難點

學生對詩歌並不陌生,但是他們對傳統教學模式的依賴和對大語文環境下自主學習能力的缺失,鑒於此我把本課的重難點作了如下設定:

教學重點:領悟詩情,獲得情感體驗;品析「三美」, 感受藝術性 。

教學難點:培養學生通過意象體悟詩人情感的鑒賞能力及查詢收集、整理歸納、協作探索的能力。

三、說教法

本課採用以誦讀法為主其它教學法為輔的綜合教學法。

誦讀法:詩歌是情感的藝術,多誦讀有助於學生很好地把握內容理解作者情思,從而獲得自我的情感體驗,詩歌的語言是獨特的、精練的、優美的,誦讀有助於品味詩歌的語言美。誦讀是詩歌教學不可或缺的方法。我遵循「怎樣讀――為什麼這樣處理」逐字逐句落實朗讀,在分析中完成教學目標中的認知目標。

發現問題法:讓學生在誦讀的基礎上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從而引導他們進行積極的思考,當然教師要進行適當的目標控制,否則將流於為提問而提問的形式。

四、說學法:

加強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尤為重要。教是為了不教,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要比單純的知識傳授要重要得多。

1.誦讀法 :這是閱讀詩詞的一般方法

2.聯想鑒別、協作探究

徐志摩是現代詩壇獨具魅力的詩人,單憑一首詩是很難「窺一斑而知全豹」為更好地培養培養學生的比較分析鑒別能力,我們引入聯想比較法。學生可課外查尋有關抒寫離愁別緒的.詩詞和課文進行比較,另外可以引導喜愛徐志摩的學生閱讀詩人的其他詩並作進一步深人鑽研。

五、教學過程(結合課件)

1.導入新課

結合本單元幾首詩歌,由復習舊知導入。

2.課件展示完成作者及背景介紹

「知人論事」在文學作品類的教學中是必要的。因為每個詩人都是獨特的,每首詩都有它產生的社會根源及個性特點。因而對詩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適當的介紹,可以幫助學生走進詩人的內心,深入理解詩歌的情感。

3.誦讀體味(教學重點的解決)

先讓學生自由朗誦。要求學生談談對全詩的整體感受教師稍加點撥,答案不需標准,只要整體把握正確即可。然後逐字逐句指導朗誦並結合作者獨特的人生際遇分析本詩所體現的詩情和藝術上的「三美」,從而達到准確把握作品主旨的目的。這種引導是循序漸進的,也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4.鑒賞品評(教學難點的解決)

物象——意象----意境:體會作者通過意象選擇營造的意境。

5.知識鞏固遷移

為了拓展學生的閱讀,培養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我布置作業讓學生利用課件進行復習,自學徐志摩的另一首離別詩《沙揚娜拉》,並進行比較賞析。

7.板書設計(略)

『貳』 高一語文《再別康橋》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背誦並默寫詩歌;

2、了解徐志摩的經歷和詩歌創作背景;

3、以本詩教學為契機,激發學生學習新詩的興趣,走進徐志摩;

4、品讀詩歌意象,理解情感,感悟詩歌的美。

【教學設想】

1、以多媒體輔助教學,通過音頻、視頻等多種信息載體的綜合呈現,營造氛圍,讓學生感受詩歌的意境美;

2、重在誦讀和感悟,引導學生把握詩歌的意象,結合徐志摩的經歷和時代背景,理解詩情。

3、品讀鑒賞,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播放英國劍橋大學的照片,配以輕音樂,了解康橋。

二、作者及寫作背景介紹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浙江海寧硤石人,現代詩人、散文家。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學英國時改名志摩。曾經用過的筆名:南湖、詩哲、海谷、谷、大兵、雲中鶴、仙鶴、刪我、心手、黃狗、諤諤等。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詩人,新月詩社成員。

1915年畢業於杭州一中,先後就讀於上海滬江大學、天津北洋大學和北京大學。 1918年赴美國克拉克大學學習銀行學。十個月即告畢業,獲學士學位,得一等榮譽獎。同年,轉入紐約的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院,進經濟系。

1921年赴英國留學,入劍橋大學當特別生,研究政治經濟學。在劍橋兩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歐美浪漫主義和唯美派詩人的影響,奠定其浪漫主義詩風。1923年成立新月社。1924年任北京大學教授。1926年任光華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前身)、大夏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前身)和南京中央大學(1949年更名為南京大學)教授。1930年辭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職務,應胡適之邀,再度任北京大學教授,兼北京女子師范大學教授。1931年11月19日因飛機失事罹難。代表作品有《再別康橋》,《翡冷翠的一夜》。

沈鈞儒是徐志摩的表叔,金庸是徐志摩的姑表弟,瓊瑤是徐志摩的表外甥女。

重點信息:現代詩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詩人,新月詩社成員;代表作品有《再別康橋》,《翡冷翠的一夜》。

寫作背景:《再別康橋》是徐志摩的代表作。寫於他第二次歐游歸來之時,實是回憶之作。「康橋」,今通譯劍橋,是英國學術、文化中心,風景勝地,在倫敦北面八十公里左右,靠近康河(劍河),以劍橋大學馳名於世。1920年9月徐志摩因景仰羅素,放棄了他在美國即將獲得的哥倫比亞大學的博士學位,前往英國,想成為羅素的弟子,但羅素因在歐戰時力倡和平而被康橋的三一學院解聘,離開康橋。徐志摩只好當一名沒有學籍的選修生,在康橋度過了一年(1921——1922),攻讀經濟學學位。本詩作於1928年秋再次訪問母校後的歸途中。

三、誦讀體悟,整體感知。

1、聽朗讀錄音;

2、學生分角色朗讀,情感重現;

3、討論:這首詩的`基本內容是什麼?詩人的情感是怎樣變化的?請結合詩歌意象具體分析。

明確:

這首詩寫的是離別康橋時的所見所感,表達了對康橋的依依惜別之情。

全詩共七節:

第一節:以「作別」開頭,營造了一種別離氛圍,無限依戀。

第二、三、四節:「河畔的金柳」、「軟泥上的青荇」、「榆陰下的一潭」等意象,分別寫出康橋的美麗、慈愛和浪漫,並逐步推進,將「我」對康橋的依戀、難忘等復雜的感情具體化、形象化。

第五、六節:詩人對康橋的情感在「尋夢」中達到高潮!詩人多想「放歌」,但此時此境,離愁別緒,只能是「悄悄」與「沉默」。

第七節:「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與開頭呼應,節奏一致卻又富有變化,回環往復。看似瀟灑的離去,卻有著逝者如斯的無奈。雲彩雖然帶不走,但康橋在詩人心中永遠定格,那是一種情結、一種永久的懷念。

點撥:徐志摩在《吸煙與文化》中寫道,「我在康橋的日子可真是享福,深怕這輩子再也得不到那樣蜜甜的機會了。我不敢說康橋給了我多少學問或是教會了我什麼。我不敢說受了康橋的洗禮,一個人就會變氣息,脫凡胎。我敢說的只是——就我個人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的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康橋的學習經歷對於徐志摩來說,是意義非凡的,讓他的思想和意識發生了改變,所以作者對康橋這一具體的環境,有一種依戀,一種情結。

四、再讀詩歌,感悟提升。

討論:這首詩是一篇華美的樂章,請仔細閱讀、思考、分析、歸納,你覺得它的美體現在哪些方面?

點撥:詩歌的美體現在很多方面,這種美感是豐富而多樣的,語言、意境、意象、韻律等等,請大家結合具體的內容,談談自己的理解。

明確:新月詩派有一個重要的理論,就是「三美」——建築美、繪畫美、音樂美。(一)韻式上嚴守二、四押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這優美的節奏象漣漪般盪漾開來,既是虔誠的學子尋夢的跫音,又契合著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種獨特的審美快感。(二)詩的結構形式嚴謹整齊,錯落有致。全詩7節,每節4行,組成兩個平行台階;1、3行稍短,2、4行稍長,每行6至8字不等,詩人似乎有意把格律詩與自由詩二者的形式糅合起來,使之成為一種新的詩歌形式,富有民族化,現代化的建築美。(三)繪畫美即是辭藻美,如「金柳」「柔波」「星輝」「軟泥」「青荇」這些形象具有色彩,而且有動態感和柔美感。詩人將具體景物與想像糅合在一起構成詩的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巧妙地把氣氛、感情、景象融匯為意境,達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五、拓展延伸,走進志摩。

課後活動:請同學們課後通過查閱資料了解一下徐志摩的生活經歷,再讀一讀徐志摩其他的詩歌和散文,判斷一下徐志摩是個什麼樣的人?他的詩文有什麼特點?

【板書設計】

再別康橋

徐志摩

意 象:金柳 柔波 星輝 軟泥 青荇

情感:悄悄 輕輕 沉默——無限依戀之情

『叄』 有沒有《再別康橋》的誦讀腳本

再別康橋 (普通語速,略慢) 輕輕

的/我走了 )略高興,贊美的充滿愛意的心( 正如我/輕輕的來 (飽滿的、贊

)美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想像那多麼美好的畫面,幸福的( 那河畔的金柳 (贊美,喜悅,由衷地愛

)這片美麗的土地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艷影, 在我

。的心頭盪漾

)幸福的聲音,拖滿音(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里

)!多可愛的景物!我多麼愛他(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很甜的,很美的,很幸福的,依戀(

)的 那榆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

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著/彩虹

。幸福,甜美)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

,溯 縱情不羈,朗聲而唱,釋放感情最高(

)點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里放歌 但

,我不能放歌 有點不舍,但更多的是堅決——告別(

)康橋,回到祖國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

!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不要過於低沉,普通音量,是兩種感(

)情的結合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

,揮一揮衣袖

)堅定的,平靜的,更期待著( 。不帶走/一片雲彩

『肆』 《再別康橋》教學設計

【學情分析】

現代詩歌較之於當代詩歌,思想內容比較容易把握。因為《再別康橋》是新詩中的名作,特別適宜朗誦,所以課堂上應少作分析,多多朗誦,進而把握詩歌的感情變化流程。

【教材分析】

對這首詩的理解有兩種說法:一是作者為了躲避與陸小曼的感情糾纏,再次到英國尋找以前與林徽音的舊夢,聊作排遣,另一種是說此詩就是表達對康橋的留戀與熱愛。教學中,可以根據文本寫景抒情的特點,採用第二種說法。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了解徐志摩及本詩歌的寫作背景;體會詩歌的意境,理解詩歌的主題;了解現代派詩歌的語言特點。

2、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感受作者對母校的眷戀之情和如煙似波的離情別緒。

【教學方法】

在熟讀和背誦的過程中,深切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欣賞詩歌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

【課時安排】

1課時。

【課前准備】

搜集徐志摩的生平資料。

【教學過程】

一、交流了解作者及時代背景(5分鍾)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新月詩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不少詩作,神秘、膘朧、感傷、頹廢的傾向明顯,但也不乏語言清新、比喻貼切,具有輕柔明麗風格的佳作。選自《猛虎集》的《再別康橋》就以音節和諧、意境優美,備受讀者們的青睞。

1931年11月19日,他搭濟南號飛機從南京到北京,在距濟南50里的黨家莊,忽遇大霧,飛機觸山著火,不幸遇難。

康橋=劍橋,想到了英國的劍橋大學,牛津大學以及美國的哈佛大學等世界名校。

作者徐志摩出身於富商家庭,筆名雲中鶴。曾經在美國、英國留過學,回國後歷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與胡適等人成立了新月社,為新詩代表人物。用他本人的話說,在英國劍橋大學研究文學期間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這首《再別康橋》是作者在1928年第三次來到康橋後的歸國途中寫下的切身感受。很可惜,詩人在他35歲時乘飛機從南京去北平,途中飛機失事,不幸遇難,死於泰山腳下。

(設計意圖:對徐志摩的個人經歷的了解是感知詩歌真情的前提。)

二、整體感知課文

1、學生自由朗讀,說說各自的初讀感受。(2分鍾)

(述說感受:隻身悄悄來到和離開康橋時的情景,同時透露了難分難舍的離情,並且以輕微跳躍的節奏,襯託了緩步飄然而去的形象,)

2、指名朗讀,交流詩歌內容:

全詩以離別康橋時感情起伏為線索,抒發了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

第1節,連用三個輕輕的,實寫隻身悄悄來到和離開康橋時的情景,同時透露了難分難舍的離情,並且以輕微跳躍的節奏,襯託了緩步飄然而去的形象,給全詩定下抒情的基調。

第2節,寫岸邊柳樹倒影在康河裡的情景,浸透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

第3節,寫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詩人對康橋永久的戀情。

第4節,寫榆樹下的青潭。詩人融情人景,將留戀全都融入康橋的風光中。

第5節,詩人感情達到了高潮。他幻想著撐一桿長篙,泛舟到青草更青處尋他彩虹似的夢,向星輝斑斕里放聲高歌。

第6節,詩人由幻想回到現實。悄悄吹奏別離的簽蕭,在沉默中體味別離的'惆悵。詩境依舊復歸和沉浸於寂然。

第7節,跟開頭呼應。雲彩本來是不能帶走的,然而詩人卻說不帶走一片雲彩。這種誇張手法,表露出詩人不願驚動他心愛的康橋的一片情意。這里,節奏相同,但以詞句的變換融入更多的不得不離去的哀愁。至此,詩人把對康橋的濃得化不開的感情,於沉默、輕輕、悄悄中表現了出來。

(設計意圖:了解詩歌內容的目的在於為下一步分析詩人抒發感情的方式、技巧,以及進一步理解詩人的感情夯實基礎。)

3、自讀詩歌初步感知詩人情懷。

(設計意圖:初步立即基礎上的再朗讀可以加強學生對詩歌感情的理解。)

4、欣賞配樂詩朗誦。

5、自由朗讀。

6、讀交流誦讀感受。

(感情變化:依戀──歡欣──陶醉──執著──激動──沉默──平靜)

(設計意圖:欣賞的同時學生會不自覺地與自己的朗讀進行比較,從而進一步體味詩歌的感情為進一步研究詩歌的三美創造條件)

三、再讀詩歌

完成練習:字詞注音(青荇

榆陰

漫溯

斑斕

笙蕭)

四、分析鑒賞──引導學生感受意象美

預設問題:

1、讀了許多遍課文,大家除了能感受到詩人依依惜別的深情外,對於作者所描寫的康橋有什麼印象?

風光如畫。

2、詩中的哪些景物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為什麼?

雲彩,金柳,艷影,青荇,潭水,長篙,星輝。

這些事物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它們都已超越了它們的自然屬性,浸透了作者對康河的永久戀情。而是融入了作者主觀情意的意象。

五、再次朗讀

找一位朗讀水平較高的同學配樂朗誦,全班深入體會。

六、作業

背誦詩歌、體會詩人感情。

『伍』 高一《再別康橋》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

1、感知《再別康橋》的詩意美,音樂美,建築美,繪畫美。

2、學會新詩的鑒賞方法:

⑴ 通過教師的指導朗讀學會欣賞詩歌的音樂美;

⑵ 通過教師的分析賞析,學會從詩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賞析詩歌。

【教學重點】

1、詩人獨具特色的意象選擇。

2、《再別康橋》的音樂美,建築美,繪畫美。

【教學方法】

誦讀吟詠法,欣賞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一首帶有淡淡哀愁的離別詩牽動了多少文人學者的心。徐志摩,他就這樣悄悄地來,又這樣悄悄地走了。詩人志摩是怎樣一個人呢?讓我們和志摩一起《再別康橋》,走進詩人內心。

二、徐志摩其人及寫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富商家庭。筆名雲中鶴、南湖、詩哲。中學與郁達夫同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學,並於同年應父命與年僅16歲的張幼儀成婚,1918年赴美留學,1920年赴英國,就讀於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其間徐志摩於婚外愛戀林徽音,並於1922年3月與元配夫人張幼儀離異。同年8月辭別劍橋啟程回國。歷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經常發表詩作,1923年與胡適等成立新月社,為主要成員,1924年,印度大詩人泰戈爾訪華,徐志摩任翻譯,後隨泰漫遊歐洲。同年認識有夫之婦陸小曼並相戀,1926年10月,與陸小曼結婚,1927年在上海光華大學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華書局編輯。1930年秋,應胡適之邀,到北京大學任教授。在此期間,徐志摩為了生計,往返於北平與上海之間疲於奔命,然而仍舊難以滿足早已移情別戀的陸小曼,只是礙於舊情與面子,不好再次離異。他已陷於深深的痛苦中。1931年11月19日,從南京乘飛機去北平,途中飛機失事,不幸遇難,死於泰山腳下,時年35歲。

他的不少詩作,神秘、膘朧、感傷、頹廢的傾向明顯,但也不乏語言清新、比喻貼切,具有輕柔明麗風格的佳作。選自《猛虎集》的《再別康橋》就以音節和諧、意境優美,備受讀者們的青睞。1931年11月19日,他搭「濟南號」飛機從南京到北京,在距濟南50里的黨家莊,忽遇大霧,飛機觸山著火,不幸遇難。「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再別康橋》中的詩句竟成了他的語。他真的化作一片「雲彩」,時年僅36歲。

《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風格。

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含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康橋,即劍橋,英國著名劍橋大學所在地。康橋的一切,早就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別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湧上心頭。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於是便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

三、播放黃磊朗讀的《再別康橋》

老師指導朗讀。注意詩歌的節奏及飽含的深情。

四、整體鑒賞《再別康橋》

1、自古寫離別詩之作可以說是數不勝數,大家比較熟悉的還記得有哪些詩詞?

明確:

駱賓王的《於易水送人一絕》:「此地別燕丹,壯士發沖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李白的《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2、如果我們把這些詩歌和徐志摩的這首詩一下,在送別的對象上有什麼不一樣呢?

明確:一般離別詩離別的是人,這首詩離別的卻不是人,是「西天的雲彩」,告別對象由人間向自然景物轉移,跳出了寒喧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這些物象(雲彩等)寄託著詩人的感情,這種有著詩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詩歌的意象。詩人如何選擇意象來表達自己的感情,正是我們要重點賞析的部分。

五、從詩歌的意象入手賞析詩歌

1、本文在意象的選擇上獨具特色,請同學們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別是哪些?

明確:雲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景物。

2、討論這些意象的選擇有什麼作用?

(串講詩句)

⑴ 全詩以離別康橋時感情起伏為線索,抒發了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

第1節,連用三個「輕輕的」,實寫隻身悄悄來到和離開康橋時的情景,同時透露了難分難舍的離情,並且以輕微跳躍的節奏,襯託了緩步飄然而去的形象,給全詩定下抒情的基調。

第2節,寫岸邊柳樹倒影在康河裡的情景,浸透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

第3節,寫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詩人對康橋永久的戀情。

第4節,寫榆樹下的青潭。詩人融情人景,將留戀全都融入康橋的風光中。

第5節,詩人感情達到了高潮。他幻想著撐一桿長篙,泛舟到青草更青處尋他「彩虹似的夢」,「向星輝斑斕里」放聲高歌。

第6節,詩人由幻想回到現實。悄悄吹奏別離的簽蕭,在沉默中體味別離的惆悵。詩境依舊復歸和沉浸於寂然。

第7節,跟開頭呼應。「雲彩」本來是不能帶走的,然而詩人卻說「不帶走一片雲彩」。這種誇張手法,表露出詩人不願驚動他心愛的康橋的一片情意。這里,節奏相同,但以詞句的變換融入更多的不得不離去的哀愁。至此,詩人把對康橋的「濃得化不開」的感情,於「沉默」、「輕輕」、「悄悄」中表現了出來。

⑵ 全詩使用了多種修辭手法:

第一節:借代;

第二節:暗喻;

第三節:擬人;

第四節:移就、誇張;

第五節:照應開頭;

第六節:暗喻、擬人、移情;

第八節:重疊復唱。

⑶ 寄託情感尋求解脫的詩歌有個共同的抒情特點,其抒情結構大體表現為:「物我相對」→「物我相融」→「物我相對」。讀者在詩的開頭往往能看到一個清晰的抒情主體,因某種現實原因而面對著一個或物象或情境的客體。然後,因出神於這些物象或情境,使抒情主體融於客體中,或神與物游,或物我皆忘。當神遊或忘我到達極致後,不能繼續維持這種物我和諧時,抒情主體會幡然回到與客體的相對之中。這種抒情結構常常被詩人用來表達失意之後的虛幻寄託、抑鬱縈懷的短暫解脫。

⑷ 詩人告別康橋時,避開送行的人,周圍的高樓大廈,車水馬龍等平常物象,而選取雲彩等自然景物,這就避開了人間煙火,造出一種清新感。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陽中的新娘,這樣就把無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動,溫潤可人。柳樹倒映在康河裡的情景,浸透了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夕陽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層嫵媚的金黃色。那金色的枝條隨風輕輕搖擺,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麗的新娘。這波光里的艷影,在水中盪漾,也在詩人的心頭盪漾。景中見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選擇也如此。綠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搖,彷彿在向詩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歸來,水波與星光交相輝映,所以詩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輝斑斕里放歌」。詩人的快樂通過恰當的意象選擇達到了頂點。這正是本詩意象選擇的獨具特色之處。

六、從詩歌的形式入手賞析詩歌

《再別康橋》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繪畫美,音樂美,建築美。

1、形式:四行一節、錯落排列、字數相近、回環呼應──建築美。

明確:首句連用三個「輕輕的」,使我們彷彿感受到詩人踮著足尖,象一股清風一樣來了,又悄無聲息地盪去;而那至深的情絲,竟在招手之間,幻成了「西天的雲彩。」最後一節以三個「悄悄的」與首闕回環對應。瀟灑地來,又瀟灑地走。揮一揮衣袖,抖落的是什麼?已毋須贅言。既然在康橋涅槃過一次,又何必帶走一片雲彩呢?──首尾回環呼應、結構嚴謹,給人以整體之美。

2、語言:節奏感、旋律美、彈跳性──音樂美。

明確:這首詩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四行一節,每一節詩行的排列兩兩錯落有致,每句的字數基本上是6、7字(間有八字句),於參差變化中見整齊;每節押韻,逐節換韻,追求音節的波動和旋律感。此外,「輕輕」「悄悄」等疊字的反復運用,增強了詩歌輕盈的節奏。詩的第一旋律上帶著細微的彈跳性,彷彿是詩人用腳尖著地走路的聲音;詩的第2節在音樂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滿弓奏出的歡樂的曲子;詩的尾節與首節句式相似,遙相呼應,給人一種夢幻般的感覺。

如詩歌的第一節,便三次用了「輕輕的」,這個形容詞,顯得節奏輕快、旋律柔和,帶著細微的彈跳性,彷彿是詩人用腳尖著地走路的聲音;詩的第2節在音樂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滿弓奏出的歡樂的曲子;韻式上嚴守二、四押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這優美的節奏象漣漪般盪漾開來,既是虔誠的學子尋夢的跫音,又契合著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種獨特的審美快感。七節詩錯落有致地排列,韻律在其中徐行緩步地鋪展,頗有些「長袍白面,郊寒島瘦」的詩人氣度。可以說,正體現了徐志摩的詩美主張。

3、意境:金柳、新娘、招搖、彩虹似的夢──繪畫美。

明確:八節詩,幾乎每一節都包含一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給人視覺上美的享受。畫面表現之一是,詩人使用了色彩較為絢麗的詞語,創造了一系列鮮明生動的意境,披著夕

照的金柳,軟泥上的青荇,樹蔭下的水潭──映入眼底。兩個暗喻用得頗為精到:第一個將「河畔的金柳」大膽地想像為「夕陽中的新娘」,使無生命的景語,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溫潤可人;第二個是將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後,竟變了「彩虹似的夢」。正是在意亂情迷之間,詩人如莊周夢蝶,物我兩忘,直覺得「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頭盪漾」,並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條招搖的水草。這種主客觀合一的佳構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錘百煉之功;第5、6節,詩人翻出了一層新的意境。借用「夢/尋夢」,「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四個疊句,將全詩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處,星輝斑斕里跌足放歌的狂態終未成就,此時的沉默而無言,又勝過多少情語啊!。詩人彷彿在悉心呵護一個情人的睡夢,生怕這個夢境有絲毫的殘損,輕柔的嘆息般的旋律與依依別情離緒完美地統一在一起。畫面美表現之二是,詩人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盪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使每一幅畫面變成了動態的畫面,給人以立體感。

【有關資料】

一、新詩特點

中國新詩是隨著「五四」新文化運動,中國文學進入了光輝的現代時期而形成的。把「五四」以後的詩歌視為中國詩歌的一個獨立階段和特殊部分,稱之為新詩,不僅因為它在時間上屬於現代,更因為它反映了中國詩歌現代化的進程,是現代意義上的詩歌,這也就是新詩之所以新的所在。就其主流而言,新詩的特徵主要為:

1、作為中國現代文學的先鋒和一個縱隊,在科學與民主的文化啟蒙下,它是以現代的民主主義、社會主義思潮為思想基礎的,集中表現了對於人的命運和人民命運、民族命運的關注,並在創作主體的個性、自我意識和描寫對象社會化的廣度和深度上,都得到了從未有過的加強。

2、以改變詩歌語言為突破口,以白話為武器,經歷了真正的「詩界革命」,而與舊傳統決裂,有意識地擺脫古典詩詞的嚴整格律,終於實現了「詩體的大解放」,「從很接近舊詩的詩變到很自由的新詩」從而形成了完全獨立於傳統的詩詞之外的嶄新詩歌形式,並建立起現代詩歌的新傳統。

3、新詩既以舊詩為革命對象,則自必以引進外來形式為詩體模式,我們的新詩在『五四』時代基本上是從外國詩(主要是英國詩)借來音律形式的」(朱光潛《新詩從舊詩學習得些什麼》,因而它乃是『累積了幾百年世界進步文學傳統的一個新拓的支流」,在中國詩歌流變史上,是「截然異質的突起的飛躍」。這樣就決定了中國新詩不斷接受外來影響並溶化自己民族風格中,以致在語言鑄造和詩藝運營上,愈來愈與外國詩歌趨同,逐漸增加了它的世界性色彩。

4、新詩誠然完成了舊傳統的打破和新傳統的建立;但打破或者叫決裂,並不意味著割斷,而只能是揚棄與吸收、批判與繼承,也就是推陳出新。不推陳便不能出新,而沒有可推之陳也便沒有可出之新。每一時代的新詩歌,總是在民歌和前代詩歌基礎上,吸取其他民族的新因素而生發創造出來,但它的根須卻必然深深扎在社會現實生活的土壤中。

人所共知,胡適是新詩最早的開拓者,從1915~1916年就著手白話詩的試驗,一開始就朝著打破舊詩詞最頑固的語言形式移桔的方向沖擊:「若想有一種新內容和新精神,不能不先打破那些束縛精神的枷鎖鐐銬」。他主張:詩要「合乎語言的自然」,「話怎麼說,詩就怎麼寫」,他曾說:「詩歌革命自何始,要須作詩如作文」,他把這種「詩探索」叫作詩的「嘗試」,並概括為「詩體的大解水』(《談新詩))。

鴿子

胡 適

雲淡天高,好一片晚秋天氣!/有一群鴿子,在空中游戲。/看他們三三兩兩,/回環來往,/夷猶如意,──忽地里,翻身映日,白羽村青天,十分鮮麗!

──(原載《新青年》1918年)

從藝術上來看,這首中國早期新詩的代表作也有很多特色,尤其是它較好地體現了作者本人提出的一套開風氣的新詩理論。如胡適曾指出:關於新詩的音節,靠的是「語氣的自然節奏」和「每句內部所用的字的自然和諧」,平民並不重要;而用韻方面,可以有多種自由,或「用現代的韻」,或「平厭互押」,「有韻固然好,沒有韻也不妨」;至於藝術表現方法,則需要用「具體的做法」,換言之,「凡是好詩,都是具體的;越偏向具體的,越有詩意詩味。凡是好詩,都能使我們腦子里發生一種或多種──明顯的逼人的影像」(《談新詩》)。對照《鴿子》一詩,正是如此。首先,該詩的音節確實大體上做到了自然和諧,全詩基本上用自然的語氣一氣貫注下來,相當流暢;其次,該詩注意押的,且全詩又押同一韻(i),然而詩中用的又是現代韻,也不受平區限制,這樣,全詩既自由地表達了思想,但又具有詩歌的音樂感;還有,該詩的主旨(表達新文化運動倡導者的自豪感)雖是抽象的,但作品的確採用了「具體的寫法「,即把筆墨集中在描繪潔白的鴿子在藍天中「回環往來,夷猶如意」和「研身映四』這幅鮮麗的畫面上,這就避免了「抽象的題目用抽象的寫法」的弊病,也給讀者留下了聯想和回味的`餘地。

相隔一層紙

劉半農

屋子裡攏著爐火,/老爺分付開窗買水果,/說「天氣不冷火太熱,/別任它烤壞了我。」/屋子外躺著一個叫化子,/咬緊了牙齒對著北風喊「要死」!/可憐屋外與屋裡。/相隔只有一層薄紙!

1917年10月,北京

新詩運動雖從形式革新入手,但是革新形式的目的當然也是為了能容納新的內容。如果說胡適對於新詩運動的貢獻主要在於提倡白話人詩與詩體解放,那麼劉半農對新詩運動的貢獻則在於他能更鮮明地或者說更直接地強調詩的精神的革新。舊持發展到清末,由於對傳統的因循沿襲,詩體的束縛與文言的陳腐已到了十分嚴重的地步。因此解放詩體、復甦語言的功能便成為迫切的任務。然而,舊詩之所以舊,不僅僅在於形式的保守封閉性,還在於內容的陳腐老朽,這就是說,新詩運動必須對形式與內容進行同步變革。劉半農是最早從理論上和實踐上關注新詩內容革新的詩人之一。

這首詩在新詩史上的意義,就在於它運用正在嘗試著的新詩的形式表達一種新的、體現新的時代精神的內容。劉半農認為,詩貴在一個「真」;「只須將思想中最真的一點,用自然音響節奏寫將出來便算了事,便算極好」。新詩要汲取自《國風》以來的優秀傳統,「為野老征夫游女怨婦寫照」,善於在「社會現象中見到真處」。顯然,這首詩明顯地借鑒了傳統詩歌,尤其是在意念與表現方法上得到杜甫「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詩句的暗示與啟迪,通過兩個反差極大的場景的對比描寫,鮮明、具體地揭示了社會不平等現象和貧富的懸殊對立,具有較強的批判性。這首詩還顯示了劉半農運用語言的工力。敘事與描寫簡潔概括,人物的語言鮮明有個性,諸如老爺的語言漫不經心,顯示其富貴而傲慢;而叫化子的語言強烈,節奏突兀,令人感受到他的憤怒之情。

二、術語:意象

意象既是詩歌形象化的基本要素,那它就廣泛存在於詩歌作品之中,因此理應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就意象的分類而言,大體可分為六類:

1、實體意象(簡稱物象或實象)。即由現實中客觀存在的事物的具象在詩人胸中、筆下的藝術反映。

2、虛幻意象(簡稱虛象)。系由詩人大腦對客觀現實作哈哈鏡式的變態反映、從而幻化虛構出的非現實中存在的幻象,諸如夢境或神仙鬼蚊世界中的種種意象,還包含一著神仙大顯神通與鬼蜮興妖作怪的虛構事象。

3、事態意象(簡稱事象)。在詩人腦中和筆下反映出的種種事態的各自進程及其前因後果,諸如悲歡離合、喜怒哀樂的成因等。

4、自然力意象。即自然現象中那些可見可聞可感可觸的現象在詩人腦中和筆下的反映,如朝暉夕陰、寒來暑往、雷鳴電閃、雨雪陰晴、風雲變幻對詩人情緒的具體影響等等。

5、時間意象。乃是反映在詩人頭腦中和行於筆下的晨昏晝夜、春夏秋冬、古往今來的諸多意象。

6、空間意象。反映在詩人腦中、筆下的意象的空間位置與距離之類,諸如上下四方、遠近高低、長短寬窄、大小粗細等等。須注意的是:後面這兩種時空意象,在具體的詩歌作品中往往不是孤立存在,而總是與前面四種意象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因而更富有表現力。

在具體詩作的選題、構思、立意、表達的創作過程中,詩人們總是根據自己特定的創作意圖,在自己頭腦的「萬花筒」里對一連串的意象進行定向篩選、拼接與組合,從而創造出千姿百態的詩的形象、詩的意境來,並隱含或包孕著詩人的情思意趣。由於對諸意象的篩選、拼接、組合的方式各各不同,也就形成了各不相同的表現手法,便具有各自不同的妙趣。就意象之間聯系方式而言,大體就有:意象疊加、意象脫節、意象組合、意象並列、意象切割、意象密聚。意象示現、意象隱現和全意象等;乃至意象造型等也非與此不無關系。

三、《再別康橋》背景

此詩作於徐志摩第三次歐游的歸國途中。時間是1928年11月6日,地點是中國海。但他這次重遊康橋的時間,卻是在7月底的一個夏天。他是在英國哲學家伯特蘭·羅素家裡逗留了一夜之後,事先誰也沒通知,就在一個晴朗的下午,一個人懷著砰砰直跳的激動心情,悄悄地到康橋來找他的英國朋友的。所謂「康橋」,現在通澤「劍橋』,即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是一個風景秀麗的地方。因徐志摩年輕時曾在此讀書、生活過,結識過許多英國朋友,故對此常懷有一股特殊的感情。遺憾的是,因他事先沒有聯系好,他所熟悉的英國朋友一個也不在,只有他所熟悉的康橋,在那裡靜靜地等待著他。於是,他一個人就在他七八年前曾經生活過的每一塊地方、每一個角落,靜靜地散起步來,那過去的一幕幕生活圖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現…由於他當時比較忙,又趕著到達廷頓庄去會見另一位英國朋友,故未把這次感情的活動記錄下來。直到他乘船離開馬賽的歸國途中、面對洶涌的大海和遼闊的天空,才展紙執筆,記下了這次重運康轎的切身感受。

『陸』 再別康橋獲獎說課稿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就不得不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要怎麼寫好說課稿呢?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再別康橋獲獎說課稿範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特點

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和良好的審美創造力是語文學科的任務高中語文第一冊第一單元為詩歌,收錄了中國現當代的優秀詩篇是高中階段文學鑒賞的開始《再別康橋》出自人教版高中語文課程標准實驗教材(必修)第一冊第一單元排在本單元的第二課,是鑒賞學習現代詩歌的典範例文,也是鑒賞其他現代新詩的基礎學生可以藉此體會、比較、鑒別不同題裁、不同風格、不同流派的詩詞,這又契合了新課改特別關注學生多方位情感體驗,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對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有著重要的意義。

2.學習目標和重點,難點的確立

高中語文新課標對詩歌閱讀的要求是:加強誦讀涵泳,在誦讀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獲得情感的體驗、心靈的共鳴和精神的陶冶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學習從意境和意象、語言技巧等方面對作品進行賞析,感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獲得豐富的審美感受。

《再別康橋》一文是「新月派」詩人徐志摩的傳世之作,因為徐志摩崇尚聞一多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的詩學主張,因而他的詩歌具有語言清新、音韻和諧、想像豐富、意境優美、神思飄逸的特點《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這種風格特點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時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帶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

根據新課程標准及教參的要求,結合本文的特點,我確定了本文的三維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 了解現代詩的特點品味詩歌語言,把握詩歌獨特意象和意境,學習詩中象徵手法的運用;

過程和方法目標: 培養學生對詩詞的興趣和熱情;掌握背誦技巧。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體味作者對康橋依依惜別之情,感知《再別康橋》的音樂美,建築美,繪畫美。

根據以上教學目標,我把本文的教學重難點確立為:

教學重點: 訓練學生誦讀詩歌的能力,把握詩歌的獨特意象,品味詩歌的意境。

教學難點: 感受詩歌涌動著的激情,把握主題,理解意象的意義和象徵的作用。

說教法

高中語文新課標倡導合作、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過程應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本課採用以誦讀法為主其它教學法為輔的綜合教學法。

1誦讀法詩歌是情感的藝術,誦讀有助於學生很好地把握內容,理解作者情思,從而獲得自我的情感體驗,詩歌的語言是獨特的、精練的、優美的,誦讀有助於品味詩歌的語言美。

2問答欣賞法讓學生在誦讀的基礎上,對《再別康橋》中康橋美景的賞析和意象進行解讀,引導學生欣賞詩歌的畫面美,從而受到審美的體驗。

3探究式學習法引導學生對《再別康橋》情感和主題的探究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引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

說學

加強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尤為重要教是為了不教,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要比單純的知識傳授要重要得多1.聯想鑒別、協作探究徐志摩是現代詩壇獨具魅力的詩人,單憑一首詩是很難「窺一斑而知全豹」為更好地培養培養學生的比較分析鑒別能力,我們引入聯想比較法學生可課外查尋有關抒寫離愁別緒的詩詞和課文進行比較,另外可以引導喜愛徐志摩的學生閱讀詩人的其他詩並作進一步深人鑽研。

說教學過程

根據「教指導學,為了學,服務於學」的指導思想,我准備採用以下教學步驟來達到教學目的:

1.導入新課

首先,播放黃磊演唱的歌曲《再別康橋》,音樂能陶冶人的性靈,使學生進入到情景之中其次,我借用課件展示徐志摩的簡要情況和劍橋大學校園的圖片,即以圖片加文字的形式讓學生從視覺上對課文有一定的感知,幫助理解詩人的「康橋情結」再次,用多媒體以文字形式展示時代背景因為每個詩人都是獨特的,每首詩都有它產生的社會根源及個性特點對詩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適當的介紹,可以幫助學生走進詩人的內心,深入理解詩歌的情感好的導語猶如唱戲前的開台鼓一樣未開台先叫座,這樣的導入課文,自然就能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慾望。

2.詩意朗讀,感受詩歌的音樂美

在這一環節中,先讓學生自由朗讀,再欣賞配樂朗誦《再別康橋》,能讓學生從中找出差距然後教師范讀,並進行誦讀指導(注意音節、重音、基調)讓學生在優美的樂曲中感受到詩歌的音樂魅力。

3.激發想像,體會詩歌營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動的畫面美

為了讓學生充分發揮想像力,進入詩歌夢幻般的氛圍,首先把全詩分成七幅畫面,精心挑選了一系列與詩歌每一幅畫面相配的優美圖片,並用多媒體展示讓學生根據詩意選畫面再找個別學生朗讀自已最喜歡的一節詩歌,結合圖片畫面,說出喜歡的理由,,讓學生深入體會每一節的畫面美老師抓住詩中的亮點,關鍵詞進行適當的點撥,藉此指導學生鑒賞詩歌的方法,受到審美的熏陶。

4.比較閱讀, 體會建築美。

為了讓學生理解和感受新格律詩的建築美,我選取了唐代詩人劉禹錫的格律詩《望洞庭》進行比較。通過比較,學生發現了新格律詩的結構特點:一、三句詩排在前面,二、四句詩低格排列,空一格錯落有致,建築有變化;再者一三句短一點,二四句長一點,顯出建築美。

5.整體感知詩歌離而不傷、別而不愁的格調。

自古以來,離別總免不了沉重的愁緒,我從中國詩詞中找了幾個寫黯然銷魂的離別的詩句,拿來與《再別康橋》比較一下:(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李商隱《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柳永《雨霖鈴》)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通過比較是學生深入體會到《再別康橋》是一場深情的離別,卻透露出輕快的情調,學生可以准確把握這首詩有幾分無奈,又有幾分灑脫的基調。

6.遷移應用

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新月詩派是新詩史上極為重視形式美的一個流派。通過學習《再別康橋》,可以從中體會到新詩的「三美」,即繪畫美、音樂美和建築美,也使學生對詩詞格律的認識有了更多的了解。為了拓展學生的藝術靈感,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再用多媒體展示徐志摩的另外兩首詩《偶然》和《沙揚娜拉》,感受新詩的特點和「三美」,並留課下作業:根據對《再別康橋》三美的分析,試分析這兩首詩中的「三美」。

說板書設計

一篇優美的板書設計有「微型教案」之稱,一篇好的板書設計能體現本節課的教學思路,教學重點、難點,也易於學生學習。這節課我採用圖示式的板書設計,兼以簡潔的文字說明,體現課文內容,並利於學生背誦理解。根據求實、求精、求新、求美的原則,我設計了如下板書:(客觀物象)+(主觀情意)=意象 金柳 雲彩。

『柒』 教學設計思路怎麼寫

教學設計思路:

教學目標:

一、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二、品味詩歌生動形象的語言。

三、有感情地朗誦詩歌,背誦詩歌。

教學重點:

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朗誦詩歌。

教學難點:

品味詩歌生動形象的語言。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了解學生重回母校的情況,結合學生再次離開母校時的感受導入新課。(去年的這個季節,大家離開了伴隨你六年的母校,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來到了附中,(在這將近一年的時間里,大家有沒有從她的大門前經過或者利用假日重回母校去看看?)

當你再次離開她時,你的感受是怎樣的?請用一個詞語來描述。生交流感受,師引入:詩人徐志摩在告別自己的大學母校康橋時,他的感情又是怎樣的?讓我們一起走進他的詩歌《再別康橋》,來了解他的內心,體會他的感情。)(板題)。

二、解題,了解作者及作品寫作背景。

(誰能解釋一下題目的含義?讀注釋,了解作者及作品背景,從注釋中的哪句話里可以感受到詩人對康橋的深情?)

1、學生思考,交流自己的理解。

2、老師點撥,總結:

再一次告別康橋或又一首告別康橋的詩。

兩次重返母校。

三、初讀詩歌,整體感知。

1、生自讀詩歌,畫出重點詞語。

2、聯系注釋、運用工具書,小組交流,掌握其讀音和含義。

3、個別質疑,老師點撥,強調:

浮藻沉澱?長篙?漫溯斑斕笙簫。

4、再讀詩歌:

1)自由讀。

2)個別讀,其他同學點評,強調。

3)齊讀。

四、理解體會,朗誦詩歌。

1、你從中讀出了作者對康橋怎樣的感情?

2、你認為應該怎樣進行有感情的朗讀?請任選一節,從語速、語氣、語調、重音、停頓五個方面設計朗讀腳本,並進行朗誦。

1)學生交流各自的理解,老師點撥:依戀(眷戀)之情。

2)老師示範設計一節朗讀腳本,並進行范讀。

3)學生交流自己的設計,並進行朗誦,其他同學點評補充,再讀本節詩。

4)老師示範朗誦,學生閉上眼睛想像詩中景物,感受詩人的感情。

五、品味語言,賞析詩歌。

1、老師任選詞句進行賞析示範。

2、學生交流各自的理解賞析。

3、個別質疑,師生共同探究解惑。

六、小組競賽,協作背誦。

七、拓展延伸,學以致用。

請大家發揮自己的寫作才能,創造性的寫一首小詩,來抒發你對母校的深情。

1、學生動筆寫作。

2、小組代表交流,師生共同點評。

八、總結本課,學有收獲。

1、學生交流。

2、老師補充,並以一首小詩結束本課。

『捌』 《再別康橋》公開課教案

作為一名老師,通常需要准備好一份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案是怎麼寫的嗎?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再別康橋》公開課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再別康橋》公開課教案 篇1

【教案設計說明】

《再別康橋》是現代著名的詩人徐志摩的代表作。現被選入粵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二,在教學中要體現《語文新課程標准》規定的「課程目標」——閱讀優秀作品,品味語言,感受其思想、藝術魅力,發展想像力和審美力;在閱讀中,體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發珍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感情,感受藝術和科學的美,提高審美的境界的目標。

本課教案設計重點圍繞詩歌的語言、藝術魅力兩個方面,來培養學生品味詩歌的語言、提高鑒賞詩歌的能力。教學目標的實現,採用反復朗讀,分析詩中的意象,通過朗讀-思考-分析-朗讀-教師范讀等幾個環節,達到理解詩歌的內容和重點詩句的意思,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的目標。

重點難點目標的突破,利用設計問題的形式,從詩歌的朗誦技巧入手,從詩歌中的主要意象和其表達的情感等方面啟發引導,藉助多媒體課件進行輔助教學,提高教學效果。

【教學目標】

1.了解徐志摩及本詩的寫作背景。

2.掌握一般的朗讀技巧,有感情地朗讀詩文。

3.分析詩中主要意象,體會詩的意境,理解詩歌的情感。

【重點難點】

1、有感情地朗讀詩文。

2、分析詩中主要意象,體會詩的意境,理解詩歌的情感。

【教具准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方法】

學生朗讀,教師引導、總結點評

【教學時間】

一課時

一、導入

歌曲《再別康橋》欣賞。

二、談談你所知道的徐志摩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新月詩派的代表人物。1921年開始寫詩,深受19世紀浪漫主義詩人拜侖、雪萊和印度詩人泰戈爾的影響。他的不少詩作語言清新、比喻貼切,風格輕柔明麗。

徐志摩的康橋情結:

1920年赴英國,就讀於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其間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過了一段美好的留學時光。1928年秋第三次到英國、再別康橋。這首《再別康橋》是作者在歸國途中寫下的切身感受。

「我在康橋的日子可真是享福,恐怕這輩子再也得不到那樣蜜甜的機會了。我不敢說康橋給了我多少學問或是教會了我什麼。我不敢說受了康橋的洗禮,一個人就會變氣息,脫凡胎。我敢說的只是——就我個人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的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

三、掌握輕重,注意節奏,讀出詩歌優美流暢的旋律

1、配樂:《安妮的仙境-班得瑞》。

2、如何讀出自己要強調的部分(教師有針對性地指導,范讀詩歌)

關於輕重音的把握 輕音如何讀出強調的意味

四、體味意象,感知內容,讀出詩中隱藏的康橋情結

試從每一節詩歌中找出一個主要意象,老師指導朗讀,分析這個意象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感情並有感情的朗讀出來。

板書設計:

星輝:狂放

↗ ↘

潭:夢想 ↘

↗ 夏蟲:沉寂

青荇 :陶醉 ↘

↗ ↘

金柳:喜悅 ↘

↗ ↘

雲彩 :傷感 雲彩:傷感

第1節,連用三個「輕輕的」,透露了難分難舍的離情,應該以輕微跳躍的節奏,襯托緩步飄然離去的形象,要讀出別離傷感的情調。

第2節,寫岸邊的金柳樹倒映在康河裡,彷彿夕陽中的新娘,要讀出詩人無限眷戀和喜悅之情。

第3節,寫在康河的柔波里,詩人甘心做一條水草,要讀出詩人對康橋深深的陶醉。

第4節,寫榆樹下的清潭,沉澱著彩虹似的夢。要讀出詩人融情入景,將夢想全部融入康橋。

第5節,詩人感情達到了高潮。要讀出他幻想著撐著一支長篙,泛舟到青草更青處尋他「彩虹似的夢」,「向星輝斑斕里」放聲高歌的狂放。

第6節,詩人由幻想回到現實,悄悄吹奏別離的笙簫,要讀出情感回歸沉寂的惆悵。

第7節,與開頭呼應。重章疊唱,但以詞句的變換融入更多的不得不離去的哀愁,也要讀出別離傷感的情調。

情感線索非常清晰:愁(1)——喜(2-5)——愁(6-7)

小結:這一系列「經詩人運思而成的寓意深刻的形象」——意象,構築了哀而不傷,離愁中有沉醉的深沉意境,表達了詩人在離別康橋時的依戀不舍。《再別康橋》優秀教學設計

五、欣賞配樂朗誦。

六、學生再次配樂朗讀。有時間請同學做朗讀點評。

七、嘗試全班一起背誦詩歌。

八、課堂小結,作業布置

1、背誦全詩

2、課後看看電影《人間四月天》。

3、朗讀並賞析徐志摩詩《沙揚娜拉》

沙揚娜拉

——贈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

那一聲珍重里有蜜甜的憂愁——

——沙揚娜拉

《再別康橋》公開課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學會意象分析,把握作者蘊含在意象中的情感。

2、過程與方法目標:學生誦讀感受美。教師指導學生討論詩歌意象蘊含的情感。

3、能力培養目標:新詩的欣賞方法。

教學重點:

新詩的鑒賞。分析理解詩人獨具特色的意象選擇。

教學難點:

詩的欣賞方法。

教學方法:

誦讀欣賞法問答法

課時安排:

2課時

一、導入。

在我們每個人的一生當中,都不可避免地會經歷離別。在座的同學們就剛剛經歷了與培養你們三年的初中母校的分別,當回憶起母校你們會想起什麼呢?有沒有寫一些離別話語?(采訪學生並總結)今天我們就來賞析大才子徐志摩的一首關於離別的詩(題目作者ppt)首先簡單了解下作者和寫作背景。關於康橋,徐志摩曾這樣評價(ppt,分析眼睛,胚胎,求知慾),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康橋對徐的重要性,沒有康橋就沒有徐志摩,沒有康橋就沒有那麼多的傳世佳作,我們今天就要來看看徐志摩這首關於康橋的離別詩歌能否與大家有心靈的共鳴。

三、學生朗讀。

1、下面先請同學們邊看視頻邊聆聽范讀,邊聽邊思考讀這首詩歌用什麼語速語調比較適合。

(板書生字詞字音)

明確:輕柔舒緩

2、是什麼內容決定要這么讀?(與《沁園春》《雨巷》做比較)

明確:離別,依依惜別的感情,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含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

3、請同學們在配樂聲中用輕柔舒緩的語調,帶著依依惜別之情齊讀一遍,讀得時候注意下黑板上的這幾個生字詞字音。(明顯比你們早讀課時好多了)

四、品詞析句

「離別」這個話題,歷代詩人寫下了許多動人的詩歌。下面請同學們回憶一下,初中時候我們學過哪些關於離別的詩歌?(學生思考,發言。)

剛才同學們說得很好。老師也搜集了一些,我們一起來分享(ppt)。

關於「別」的詩歌: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贈汪倫》)依依惜別之情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充滿詩意的離別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送元二使安西》)深情體貼的離別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高適《別董大》)(滿懷激情安慰友人的離別)

如果我們把這些詩歌和徐志摩的這首詩比較一下,在送別的對象上有什麼不一樣呢?

明確:一般離別詩離別的是人,這首詩離別的卻不是人,是「西天的雲彩」。

3、明明是「再別康橋」為何只說「作別西天的雲彩「?

——借代指康橋美好的一切。用康橋太直接,這樣更詩意。

啟發:設想一下,如果是你們要遠行,面對父母親友,你們眼中所看到會是什麼樣的情景呢?照一般情況設想,詩人告別康橋時,可能有送行的人,詩人的眼中也會看到、車水馬龍。但這一高樓大廈切,詩人都沒有寫,寫入詩中藉以寄情的物象是「雲彩」。在詩歌中,一切景語皆情語,自然中的山水草木,鳥獸蟲魚,日月星辰等,一旦寫進詩歌當中,就滲透著作者的感情,就成了藝術形象了,這就是意象。雲的意象自古就受詩人的'喜歡。(雲的意象的ppt)徐志摩的很多詩作都深深打著「中國傳統」的烙印,《再別康橋》一詩中,徐志摩為了押韻將「彩雲」改為「雲彩」,借這個意象來表達難舍難分之情。

4、因為是跟雲彩告別,所以作者是輕輕的,揮揮手,就好像作者是一位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營造出一種清新飄逸之感,所以他的告別有沒有沉重之感,沒有!而是瀟灑灑脫(板書:瀟灑)。

一找出意象。

1、好。除了「西天的雲彩」這個意象,同學們看看,這首詩還有哪些美好的景物?

——河畔的金柳,軟泥上的青荇,榆蔭下的一潭清泉。(板書:金柳新娘青荇潭天上虹等)

2、這些意象都集中在第2、3、4節,我們先來看第2節。請一位同學朗讀。

二金柳。

1、這一節寫的是柳。那麼在詩人的眼裡,「柳」是什麼柳?其「影」又是什麼影?柳是「金柳」,影是「艷影」。我們經常說「花紅柳綠」,在作者筆下,河畔的柳樹為何是「金」色的?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因在夕陽中。夕陽照射下柳樹變成了金色的。作者又把金柳比作了誰?用暗喻把柳樹比做新娘。

2、如果不是「金柳」,而是蒼松翠柏,那麼還能不能說是「新娘」,為什麼?

——不能。因為「金柳」才有新娘的那種柔美,而蒼松翠柏是陽剛之美。

3、為什麼要選擇柳樹而不是其他的樹?難道是康橋邊只有柳樹?

——不是。柳這種植物是特別的,讀一讀它的名字:柳——留。柳在中國的傳統中的意思等於留。中國古代就有折柳贈別的習俗,在送別詩中柳是常見的意象。比如「客舍輕輕柳色新」(王維《送元二使安西》)而且柳樹下垂的枝條,風一吹就像在揮手告別。原來不僅是徐志摩不想離開,河畔的金柳也不願他離開。

3、為什麼不說朝陽中的新娘?

——夕陽中的新娘是帶著憂愁的,和離別的氣氛吻合,而朝陽中4的新娘太朝氣蓬勃了,現在的你們才是這種氣質,情調不合,夕陽中的新娘比較溫柔(ppt,婚紗照對比),我們都知道新娘是少女最美麗的時候,夕陽下泛著金光的柳樹是那麼婀娜多姿,那麼的美好,有了新娘,新郎是誰?詩人自己!詩人把自己當做了新郎,作者是想透過新郎對新娘的愛來表達什麼?對康橋的愛,對康橋自然之美的喜愛之情。(板書愛)

5、金柳的艷影明明是在波光里盪漾,詩人為什麼說「在我的心頭盪漾」?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情感?

——「在我的心頭盪漾」,無非是說康橋已經在詩人的心裡紮下了根,難以忘懷,表達了詩人對康橋喜愛之情。

分析完,再次朗讀感受。

第四節:

欣賞完美麗的新娘,我們接下來來一起探討第四節的青荇。

1、請一位同學朗讀。

2、「青荇另一種叫法是什麼,只是河裡普通的水草,我們這邊河流很常見,詩人竟然說他只想做一條水草,它有什麼特別之處嗎?

明確:這個水草長得油油的,說明康橋的環境非常好,讓人直覺到它頑強的生命力。「招搖」的意思本來是故意張大聲勢,引人注意,這個——擬人,什麼樣的人可以做到招搖,無拘無束,但用擬人的手法用在植物身上就顯得很可愛。

聯系詩人在康橋的經歷,他曾經在這里求學成長,在這里邂逅他一生的摯愛,所以康橋給他的就是這樣自由成長的環境,現在離別之際,康河的流水、水草的那份安閑、自在讓詩人無比眷戀。所以才發出甘心做康河中的一條水草,字里行間滿滿的都是對什麼的嚮往?自由!(板書自由)

再次朗讀感受

四潭天上虹。

1、我們接著來看第四節,請同學齊讀第四節。這里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就是把清泉比成虹。

2、這一潭泉水就是拜倫潭。為什麼說是彩虹似的夢,他們兩者之間是不是有什麼相同的地方?

——美好的夢容易破碎,而彩虹雖然美麗,卻也容易消逝。所以說是彩虹似的夢。

3、那麼這個夢到底是什麼呢?

彩虹和夢都是在描寫詩人在康橋的生活感受,彩虹代表著風雨過後的美麗,象徵著詩意、浪漫、明麗和柔情,這里象徵著詩人在康橋的美好生活。夢是全詩理解的核心,整首詩寫的都是夢,詩人回憶其實就是一場美好的夢,年輕的時候每個人都有色彩斑斕的夢,意氣風發、豪情萬丈,徐也是,但好多夢都破碎的,最終他選擇了文學的道路,實踐了自己的文學夢。

七、品味五、六節。

1、請大家看到第五節和第六節。齊讀。這兩節的感情相同嗎?

——不同。第五節興奮歡快,第六節失意低落。(兩個詞:放歌/沉默)

2、第五節作者情不自禁「在星輝斑斕里放歌。」在那一瞬間,他忘了自己要離開,他很愉悅。他似乎已經忘記了要離別康橋而去了完全忘情了。詩人對康橋迷戀的感情到了高潮。

3、但是詩人放歌了嗎?(沒有。)你怎麼看出來的?(但我不能放歌。)

4、我為什麼不能放歌呢?

——但是作者突然意識到今晚要和康橋離別。而且是悄悄的離去,他的那種無奈,依戀,使他不能放歌。不是誰阻止,而是他覺得不應該放歌,唯有嘆息,唯有悄悄地走。

5、他為什麼要悄悄?為什麼要沉默?

同學們什麼時候要悄悄做事情?不想被人知道,或者不想人打擾,面對康河的美景,作者選擇默默享受著這一切,獨自一人分享著這一切的美好!因此這一節要讀得稍微緩慢深沉。

5、怎麼理解「悄悄是別離的笙蕭」一語?

——「笙蕭」是中國傳統的用以抒發感情的樂器之一,音質悠遠蒼涼。這一句把「悄悄」比作「別離的笙簫」,化靜為動,化虛為實,化無形為有形,具有很好的審美效果。「沉默是今晚的康橋」一句也有類似的審美效果。

6、大家再看到「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這一句,究竟是誰在沉默?這是什麼表現手法?

——康橋和康橋的夏蟲都是無知無識的事物,不可能為他沉默,因此是詩人自己沉默了。這是一種側面烘托的手法。

總結:

上述幾節詩,每一節都是一個可以畫得出來的畫面,比如河畔的金柳在康河裡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搖的水草,榆陰下的長滿浮藻的青潭。這些畫面具有意境鮮明、色彩絢麗的特點。很美。詩人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盪漾」「招搖」「揉碎」「沉澱」,使每一幅畫面變成了動態的畫面,給人以立體感。更增添了畫面的美感。(板書美)

師:帶著美再次朗讀一下。

胡適曾說,徐志摩的人生觀里只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在這首《再別康橋》里,他通過一個個美麗、可愛的意象讓我們沉浸在康橋美麗的畫面里,讓我們感受到他對康橋的那份眷戀與柔情,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情景交融(板書:情景交融)。正是因為這樣一個個充滿情感的意象,才讓我們覺得離別也可以這樣美,那這首詩不僅意象美,還說傳說中經典的「三美」,我們留著下節課來慢慢品味。

五、作業

課後欣賞徐志摩的另一首離別詩:《沙揚娜拉》,並用今天我們學習的意象分析的方法去賞析這首詩。

沙揚娜拉

——贈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

那一聲珍重里有蜜甜的憂愁——

沙場娜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