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網頁前端 » 前端八股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前端八股

發布時間: 2022-08-17 03:10:49

① 第一架照相機誰發明進入清史稿的

鄒伯奇
中國第一架照相機的發明創造者,其事跡入編清史稿。

鄒伯奇
(1819~1869 廣東南海人),清代物理學家,對天文學、數學、光學、地理學等都很有研究。他自己動手製作照相機並拍攝照片,並著有《攝影之器記》和《格術補》,專門探討攝影技藝及理論問題。他曾獨立製造了中國第一台照相機,比西方僅僅晚了4年;還曾參與測繪畫出中國第一張有經緯線的中國地圖,另外還測繪了廣東地圖、南海縣地圖、廣州城地圖、南海各司(相當於鎮)地圖甚至他所在的潯峰洲(金沙洲所在江島)地圖。

再引一篇來自鳳凰網的文章

采寫/記者王月華
超越時代
清末嶺南書生
科學王國起舞

今天,如果自家孩子拿了物理學國際大賽的獎項,父母肯定會笑逐顏開。把時光倒推兩百年,情況就完全不同了。你很難想像會有中國小孩托著腮幫子坐在樹下,苦苦思考蘋果為什麼會掉到地上的問題。就算真有特聰明好奇的孩子,想安安靜靜做幾道有難度的算術題,也多半會挨上父母的一頓笤帚:不多背幾篇八股文,考個功名光宗耀祖,反而去整這些沒幾個人看得明白的「閑篇兒」,不是自個討打嘛?
不說別人,就拿晚清名臣曾國藩來說吧,小兒子曾紀鴻酷愛數學,他壓根沒給什麼鼓勵,不過是沒有打壓而已,就成了現在歷史學者眼裡不可多得的開明父親,可見數學家在當時的地位實在太低,壓根入不了主流人群的法眼。
再翻翻本土地方誌,狐仙蛇妖的傳說時有出現,科學家的故事卻幾乎沒影,倒不是當時一個「科學工作者」都沒有,而是這個團體實在太不顯山露水,沒幾個人理解他們工作的價值。
早慧少年
探究問題不眠不休
鄒伯奇就是在這樣貧瘠的土壤里成就自己的科學傳奇的。1819年,鄒伯奇出生在南海泌沖一個教書人家,父親和外祖父都是學養深厚的「數學愛好者」,因而給了他當時少有的數理啟蒙教育。這個早慧的少年表現出了極其罕見的探究精神,用同時代大儒、其知交好友陳醴的話來說,鄒伯奇「讀書遇名物制度必究,晝夜探索,務得其確」。正因熱愛探究,他發現古代「諸經義疏」中的算學錯誤後,就開始孜孜不倦研究數學,而人們司空見慣的湖光塔影,又使他一頭扎進對光學的研究中,那時他剛滿17歲。
這么個滿腦子「為什麼」的早慧少年,如果非要他死記硬背,到科場里混個功名出來,那可就太「毀人不倦」了。還好,沒人硬逼著鄒伯奇走科舉的路子,他的最高頭銜不過是個生員(秀才)。據學者陳志國、倪根金的研究,這還是因為當時的廣東學政戴煦見鄒伯奇精通訓詁之學,才將他破格提拔進官學的,之後他再未踏入科場一步。
成為通才
學識橫跨幾大領域
把鄒伯奇這樣一個身著長袍、頭戴瓜皮帽的晚清秀才,比作科學王國里的孤獨舞者,聽上去很不搭調,卻也符合事實。因為在自然科學幾乎被知識界全然漠視的時代背景之下,他卻在數學、光學、力學、天文、地理等諸領域都取得了不錯的成就。
根據學者李迪和白尚恕的研究,在數學上,鄒伯奇曾寫了《乘方捷術》一書,深入介紹了乘方、開方和對數的知識,他還自己設計了對數表和刻算板;在力學上,他找到了求解各種不規則形體重心的方法;在光學上,他獨立研製出了中國第一台照相機,其研究幾乎與歐洲同步;在天文學上,他計算了自1861年開始的若干年內五大行星的運行情況,還繪出了兩幅巨大的「赤道南、北恆星圖」;在地理學上,他率先採用經緯法畫出了全國地圖,並將經過北京的一條經線定為本初子午線。說實話,任何一個現代科學家,只要在以上任何一個領域作出成績,就足可「笑傲江湖」了,兩百年前的一個民間學者,卻可以成為橫跨幾大科學領域的通才,的確是個奇跡。
有趣的是,鄒伯奇一生「好覃思而懶著述」,留下的成書寥寥,大量遺稿只為備忘而記,很不系統。這一點,倒與文藝復習時期的最偉大通才達芬奇有得一拼。後者既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畫家之一,同時還是卓有成就的數學家、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地質學家、水力學家、建築學家、解剖學家……成就之高,令人仰止。達芬奇同樣是腦子轉得遠比筆快,除了不成系統的《達芬奇筆記》之外,少有著述傳世。
達芬奇生活的文藝復興時期,是世界科學初迎曙光的年代;鄒伯奇生活的晚清年間,是中國近代科學初迎曙光的年代。他們一個生活於貿易發達,中世紀的觀念桎梏漸次松動的佛羅倫薩;一個生活於商業繁榮,儒家傳統觀念桎梏悄然松動的廣州。鄒伯奇的科學成就,當然遠不能與達芬奇相提並論,但這驚人的相似,是否意味著某種歷史的必然?
科學精神
靈感多多 著迷製造儀器
實驗燒錢 日子越過越窮
既然說起了達芬奇,咱們再不妨說說一部被小資青年熱捧的美劇——《達芬奇的惡魔》。在這部「神劇」里,牛氣沖天的青年達芬奇研製炮彈、發明照相術和照相機,試造原始飛行器,搗鼓1.0版潛水服和潛水艇,總之是上天下海,無所不能。電視劇免不了誇張,但達芬奇留下發明創造無數,卻是史實。翻開後人整理出版的《達芬奇筆記》,看一看他研製設計的「祖宗級」自行車、懸掛式滑翔機、升降機、降落傘、嵌齒輪、風速計和潛水呼吸器……種類之多,足可令人目瞪口呆。
靈光一閃
率先發明照相機
本來是為了寫鄒伯奇,結果又扯到達芬奇身上,當然不是因為他們的名字里都有一個「奇」字,而是因為鄒伯奇對科學實驗的痴迷程度,與達芬奇有得一拼。他發明設計了大量的科學儀器,其中最著名的當屬中國第一台照相機。按自然科學史專家戴念祖的研究,鄒伯奇在用透鏡取火的時候,腦中靈光一閃,開始研製起了照相機的「鼻祖」——暗箱,當時他剛滿26歲。不過,以筆者的理解,若不是在光學研究上花了近10年工夫,鄒伯奇不會有這「靈光一閃」的時刻,比如,像你我這樣的普通人,腦中「靈光一閃」,多半隻會想著去哪撮一頓,絕不會想到什麼科學發明。
在一份遺稿中,鄒伯奇詳述了暗箱的製作過程:找一個木箱,前端開孔,安一個凸透鏡,箱中放一張白紙,木箱後端再開一孔,將木箱後半部分用黑布蒙上,將凸透鏡對准「拍攝」對象,影像就會清晰地出現在白紙之上。這一發明看似簡單,但從墨子做出「小孔成像」的實驗,到利用光學原理做成暗箱,中國人花了兩千年的時間。
暗箱研製成功後,鄒伯奇開始孜孜不倦地尋找感光材料。他的配料清單上有雞蛋清、食鹽、松香炭、火酒、鹿角汁、紅信石鐵銹水、銀粉、桃樹膠、苦木膠等不下數十種材料,其中一些還取自於嶺南特有的植物。再看西方,1839年,法國人達蓋爾發明了「銀板照相術」;1847年,歐洲人又發明了「玻板照相術」,用玻璃板取代了銀銅合金板。歐洲照相術的發明與改進日期被記得清清楚楚,但學者要考證鄒伯奇發明「玻板照相術」的日期,卻不是一般的困難。戴念祖先生費了好一番周折,才推測出鄒伯奇應該是在1846年~1850年之間的某一年,用「光葯水」和「雞蛋膠」獨立發明了玻板照相術,這幾乎與歐洲不相上下。
科研燒錢
富家子啃起菜根
照相機是鄒伯奇最廣為人知的發明,此外,他發明的科學儀器與其理論研究如影隨形。換言之,鄒伯奇痴迷於研製科學儀器,其目的就在於驗證基礎理論,這是科學精神的真正體現。在天文學上,他以自己繪制的赤道南、北恆星圖為藍本,製成了一台高約半米的天球儀,當時,哥白尼的日心說才傳入中國不久,他率先運用日心說,製造出了中國第一台太陽系表演儀;在物理學上,他造出了「水銀流溢式取准器」、氣壓計(鄒稱其為風雨針);在測量學上,他造出了多種日晷,設計時還特意考量了廣州的磁偏角問題……種種發明,盡顯奇思妙想。
如果放在當代,像鄒伯奇這樣創造了多個「第一」的發明家多半不用為科研經費發愁,可在兩百年前,他痴迷於科學儀器的研製,真是在跟自己的錢袋子過不去。作為一個民間學者,鄒伯奇幾乎不可能獲得任何資金支持,科學實驗又相當之燒錢,鄒家在南海有房有地,原本是個小康之家,可到了鄒伯奇手裡,日子越過越窮,昔日的「高富帥」不得不嚼起了菜根。可就算這樣,鄒伯奇仍兩度拒絕了出仕的邀請。現在,絕大多數人將他的選擇解讀為清苦守志,可我不揣冒昧,覺得假如鄒伯奇聽到這樣的言論,定會一笑置之。雖然身處南海一隅,但他的心靈可以在太陽系裡徜徉,這樣的日子,快樂還來不及,哪裡用得著「清苦守志」?

② 前端八股文指的是什麼

八股文就是指文章的八個部分。
文體有固定格式由破題、承題、起講、入題、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八部分組成,題目一律出自四書五經中的原文。
後四個部分每部分有兩股排比對偶的文字,合起來共八股。

③ 八股文指的是什麼

八股文又叫制義、時藝、時文、八比文,八股文是一種俗稱,它是明代
朱元璋創制的一種科舉考試文體。
八股文是明朝考試制度所規定的一種特殊文體。八股文專講形式、沒有內容,文章的每個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裡面,連字數都有一定的限制,人們只是按照題目的字義敷衍成文。分為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落下等組成部分。顧炎武《日知錄·試文格式》條詳細說明了八股文的起源、格式和演變情況:「『經義之文』,流俗謂之『八股』,蓋始於(明憲宗)成化(1465—1487)以後。股者,對偶之名也。……成化二十三年,會試《樂天者保天下》,文起講先提三句,即講『樂天』四股,中間過接四句,復講『保天下』四股,復收四句,再作大結。……每四股之中,一反一正,一虛一實,一淺一深。……故今人相傳,謂之『八股』。若長題則不拘此。……發端二句或三四句,謂之『破題』,大抵對句為多,此宋人相傳之格。下申其意,作四五句,謂之『承題』。然後提出夫子為何而發此言,謂之『原起』。至萬曆中,破止二句,承止三句,不用原起。篇末敷演聖人言畢,自攄所見,或數十字或百餘字,謂之『大結』。明初之制,可及本朝時事,以後功令並密,恐有藉以自炫者,但許言前代,不及本朝。至萬曆中,大結止三四句,於是國家之事,罔始罔終,在位之臣,畏首畏尾,其象已見於應舉之文矣。」
清人陶福履甚為簡明地敘述了經義文體演變為八股的歷史:「四書文,經義也,宋熙寧中王安石所創。《宋史》:熙寧四年二月丁巳朔,罷詩賦明經諸科,以經義論策試士,命中書省撰大義式頌行,試義者須有文采,乃為中格。元仁宗皇慶初,復科舉,仍用經義,體式小變,其文有破題、接題、小講、謂之冒子,冒子後入官題,題下有原題、大講、余意、亦曰從講,又有原經,亦曰考經,有結尾。後又小變,然冒題、原題、講題、結題,一定不易。明初小變,然文後尚有大結,猶其遺法,成、宏以後純為八比之格矣。」1

有些學者從構成八股的各種成分如破題、對偶等方面來追論八股的起源,2 也有的學者從原始結構和義理來源溯其遠祖,3 從而把八股的萌芽追溯到明初、元、宋乃至於唐、漢、戰國、春秋,不一而足。本文不擬細探八股文的源流,也不欲明確系年八股產生的時間,因為這里首先涉及到一個標準的問題,4 即首先要確定什麼是標准、典型的八股文?如果說入語氣、用排偶即為八股,則宋人文天祥乃至王安石的經義文已經是八股了;如果說對偶句段為八方為八股,則清代制義亦非全是八股,晚清許多試卷其實只是六比也屬正格,更勿論還有許多或二、或三、或十、十二比等種種變化了。所以,更重要的可能還是要看全體、看整篇,看是否已形成垂之長久的定式。5 故本文僅擬緊密聯系科舉考試來看一種較完整成形、長期固定的經義八股,這種八股文作為一種綜合的文體樣式,尤其是作為一種相當持久固定、為千百萬人小心遵循的文章程式,6 離開考試就確實是一件難以解釋的事情。本文想強調八股形成過程的長期性、漸進性和自然而然性。

自明代延至晚清的經義應試文(八股)的基本格式是:

──破題(兩句散行)

──承題(三、四散句)

冒子 ──起講(七、八句或十餘句,散行渾寫題意)

……入題(一、二或三四散句)

──起二比(兩股對偶成文)

……出題(一、二或三四散句)

比 ──中二比(兩股對偶成文)

──後二比(兩股對偶成文)

……束二比(兩股對偶成文)

收結(三、四散句)7

元倪士毅說,宋之盛如張才叔自靖義,「至宋季則其篇甚長,首有破題,之下有接題、有小講,有繳結,以上謂之『冒子』,然後入官題,官題之下有原題,有大講(有上段、有過段、有下段),有餘意(亦曰從講),有原經、有結尾。篇篇按其次序,其文多拘於捉對,大抵冗長繁復可厭,宜今日又變更之。今之經義不拘格律,然亦當分冒題,原題,講題,結題四段。」8 由此可大略得出發展到宋季時的經義文結構如下:

破題
接題
冒子 小講
繳結
原題
上段
入官題 大講 中段
下段
從講(余意)
原經

結尾

元代基本上如宋,但比其簡單,一定不易的只有以下四個部分的結構:

冒題
原題
講題
結題

從北宋熙寧四年(1071)到南宋末(1279)約二百年間,經義文已發展到一個格式相當繁復固定的程度,甚至可說與明中葉以後的八股格式相差無多。此又不僅經義,宋代的「論」這一應試文也在這期間形成了與經義相差無幾的格式。紀昀說∶宋代考試「論」體使用得比其他文體還要多些,其始也不拘成格,如蘇軾「刑賞忠厚之至論」,自出機杼,未嘗屑屑於頭項心腹腰尾之式,南渡以後,講求漸審,程式漸嚴,試官執定格以待人,人亦循其定格以求合,於是雙關三扇之說興,而場屋之作遂別有軌度,雖有縱橫奇偉之才,亦不得逾越。「論」體中之破題、接題、小講、大講、入題、原題諸式,基本上跟經義式一樣,甚至更為發達,「實後來八比之濫觴。」9 這說明了什麼呢?說明任何考試內容都有一種向客觀程式化、甚至向日益嚴格固定的客觀程式化發展的自然趨勢,即便是並無經題之限,而是要求「自出機杼」的論也不例外。只要有百十年的昇平,任一考試科目都有可能演成繁復嚴密的程式。當時論體限五百字以上,卻無下限,經義亦同。這易助長繁復之風,實際上,在南宋晚期,已經形成了一種雖不叫「八股」,卻很接近於八股(至少比元代及明初經義文更接近)的經義式,其文不僅略具三部分結構,且已「拘於作對」,也就是說,在「八股」之前,經義式已經走過了類似「八股」的一圈。

宋末戰亂,元代早期科舉考試又停了幾十年,客觀上可能反有助於斬斷繁復瑣碎的嚴密程式之風,10 所以,元代,明初的經義文反趨朴實,不再拘於比偶,格式也只需循大要而不必嚴守細節。明初四書義又限三百字以內,五經義五百字以內,文較短小簡明。但時間一長,試文又漸至嚴密,要求一種更固定的程式以便考官衡文和士子准備,後人習稱的「八股」也就在此情況下應運而生了。

八股在明代的產生正如顧亭林所言:「經義之文,流俗謂之八股,蓋始於成化(1465~1487)以後。股者,對偶之名也。天順(1457~1464)以前經義之文,不過敷演傳注,或對或散,初無定式,其單句題亦甚少。成化二十三年會試「樂天者保天下」,文起講先提三句,即講『樂天』四股,中間過接四句,復講『保天下』四股,復收四句,再作大結。弘治九年會試「責難於君謂之恭」,文起講先提三句,即講『責難於君』四股,中間過接二句,復講『謂之恭』四股,復收二句,再作大結。每四股之中,一反一正,一虛一實,一淺一深。其兩扇立格,則每扇之中各有四股,其次第之法,亦復如之。故今人可傳,謂之八股。若長題則不拘此。嘉靖以後,文體日變,而問之儒生,皆不知八股之何謂矣。」又說:「發端二句或三四句,謂之破題,大抵對句為多,此宋人相傳之格。下申其意,作四五句,謂之承題。然後提出夫子為何而發此言,謂之原起。至萬曆中,破止二句,承止三句,不用原起,篇末敷演聖人言畢,自攄所見,或數千字,或百餘字,謂之大結。明初之制,可及本朝時事,以後功令益密,恐有藉以自炫者,但許言前代,不及本朝。至萬曆中,大結止三四句。」11 清代八股比較起明代中葉來,變化主要是大結縮短,起講延長和字數增加。12

在此,有一種說法尤須加以辨析,即認為八股文體是由朱元璋所定,由朝廷立法所定,其根據大概是來自《明史·選舉志》:「科目者,沿唐宋之舊而稍變其試士之法,專取四子書及易、詩、書、春秋、禮記五經命題試士,蓋太祖與劉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經義,然代古人語氣為之,體用排偶,謂之八股,通謂之制義。」13 明洪武三年定考試文字程式,並沒有釐定八股程式,明洪武二十四年所定「文字格式」也僅規定:「凡作四書經義,破承之下,便入大講,不許重寫官題。」14 固定的兩兩對偶及全篇之式看來還是如顧炎武所說直到十五世紀中葉以後的成化、弘治年間才逐漸定型,至此以後四百多年,在格式上方無大變。

④ 什麼是「冷兵器時代」其前後是什麼時代

冷兵器時代,指由遠古時兵器由生產工具分化出來,也就是兵器發明開始,到火葯發明並廣泛使用於戰爭的這段時期。

人類的戰爭主要有三個階段:人類與野獸之間的戰爭,冷兵器作戰時代,熱兵器作戰時代。

冷兵器的發展經歷了石器時代、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三個階段。時間主要經歷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熱兵器最早出現在12世紀時的中國南宋時期。熱兵器隨後首先在歐洲普及,到了16世紀歐洲首先進入了熱兵器時代。

到了18世紀,隨著技術進步,出現了來復槍,自動步槍,自動機槍等新的輕武器,滑膛炮,榴彈炮,迫擊炮等自動化重武器相繼出現,改變了整個戰爭形態,人類進入了熱兵器時代,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美國首先使用了核武器,標志著人類進入了核武器時代。

到了20世紀80年代隨著信息技術,航空航天技術的快速發展,人類戰爭形態開始向信息化戰爭發展。

(4)前端八股擴展閱讀:

人類戰斗戰斗方式發生轉變的關鍵:

1、火的發現和使用,基本扭轉了人與動物之間戰爭的不利局面,並加速了人類向更智慧方向進化的過程。這一階段的結束實際上是另一階段的開始,當絕大多數動物對部落不構成威脅的時候,部落之間的相互威脅便產生了,從此,以冷兵器為戰爭工具的時代開始了。

2、人類的文明史,大多數時間是冷兵器作戰的歷史,一直延續到工業革命時期,利用槍炮等武器不緊密接觸便可大規模殺傷敵人時,熱兵器時代才來臨。

3、熱兵器時代的先進文明之間的戰爭,最後決定勝負的,不是戰場的幾個勝利,而是經濟實力、科技實力以及科技實力轉化為先進武器的能力。熱兵器時代下,裝備先進火器的軍隊,在和冷兵器的文明進行作戰時,基本佔有戰場的絕對優勢。

⑤ 判官筆是什麼

判官筆是一種兵器,主要用於取穴打位。

判官筆武術雜兵械之一,屬暗器類。又稱狀元筆。器形似筆,筆頭尖細,筆把粗圓,也有兩端均為筆頭的,筆身中間有一圓環,形狀比較接近峨眉刺,環套在手指筆可以旋轉,還有的只是一端有筆頭在筆的尾部有環也是可以讓筆旋轉的。

筆長約20厘米——30厘米,前端稍重於後端,多以硬木或金屬製成。主要用法有穿、點、挑、刺、戳等。動作招勢有穿喉、仙女引針、白猿獻果、葉底偷桃,雙蝶舞花等。

(5)前端八股擴展閱讀

判官筆主要用於取穴打位。對於判官點穴筆,武學有雲:「一寸短,一寸險!」普通的判官筆二尺八寸。

唐朝大內三大高手之一的宇文通(安祿山門下武士)所用的判官筆只有七寸長,實是短得不可再短,因此每一招都是欺身進搏,凶險萬分。

而更絕的是他這對判官筆在對敵時能陡然暴長七寸,原來他的判官筆共有四節,每一節長度七寸,一按機關,便可以一節一節的伸出來,全長仍是與普通的判官筆一樣。但他這判官筆能瞬間暴長,威脅極大,不是武藝驚人之士難以躲避。(見梁羽生《大唐游俠傳》)

武當七俠中的張翠山也曾使一柄鑌鐵判官筆,使對手聞風喪膽。他使判官筆在石壁上使倚天屠龍功刻出「武林至尊,寶刀屠龍,號令天下,莫敢不從;倚天不出,誰與爭鋒?」二十四個大字,令武功蓋世的金毛獅王謝遜也不得不甘拜下風。(見金庸《倚天屠龍記》)

⑥ 像《三國演義》《西遊記》之類的古代小說最初是怎麼發行的當時有出版社一類的東西嗎

古代有書商,但古代寫小說的文人都覺得寫小說丟人,所以,就是為了糊口,才「有辱斯文」。(一直到金庸先生那代人,都不認為文人寫小說是好事,金庸先生健在的幾位友人都認為他寫小說是「明珠暗投」。)

當然,古代也就不會要什麼版權,交稿拿錢再無瓜葛,跟做了壞事似的。

也有那種,本來就是社會上有手抄本的小說,書商找幾個人一攢就是個小說,隨便標個什麼筆名就行了。

明代是中國刻書的一個高峰期,有官刻、私刻、坊刻等。官刻是朝廷官方的印書機構所出的書,除國子監、太醫院、經廠還有窮極無聊的宗室藩王自己辦的刻坊;私刻是私人出資延請刻工雕版成書,多是一次性的,比如給自己老師老爹刊印著作。真正決定明代印刷行業氣質的,是坊刻。坊刻就是書坊出的書,書坊的地位跟現在的圖書出版公司差不多。

都說明代有資本主義萌芽,而且都舉紡織業為例,其實書坊也是一個極好的例證。明代的書坊非常興旺,各地尤其是江南蘇杭,本來就是工商聚集之地,市民階層初步形成,又多文人墨客,文化昌盛,連帶著印刷業也跟著發展起來。江南一些大城市有專門的圖書鋪子一條街,裡面賣書的叫坐商,還有走門串巷的書客。定期有書市,運輸有書車、書船,物流非常發達。雕版印刷的工坊也鱗次櫛比,大的書商往往都是有自己的後端工坊和前端銷售網點,產銷一條龍。

這些明代書商最可愛的地方在於,他們不像士大夫一樣板著面孔把書籍當成神聖的東西,而是當成一件商品。既然是商品,那麼作為商人就要絞盡腦汁將之利益最大化、成本最小化,因此他們的思維非常活躍,客觀上促進了技術進步。比如為了招徠買主,他們促進了套色印刷的出現,推動了版畫藝術的進步,還初步催生了廣告和版權意識;比如為了節約成本,嘉靖年間的書商在要求工匠在雕版時使用以平直為風格的字體,提高刻字速度,稱為匠體,即後世宋體字之濫觴。宋體出來以後,刻板效率大增,製作成本一路下滑。以嘉靖年出的《豫章羅先生文集》為例,一共刻了八十三片板子,上下兩帙,一共一百六十一頁,付給刻工的酬勞是二十四兩銀子。若以字數來算,當時汲古閣每百字三分五厘左右,三分銀子刻一百字。當真是低廉得緊。

而當時的書價又相當貴。萬曆年間余獻可在居余堂刻的《新刻李袁二先生精選唐詩訓解》,一部七本,每部紋銀一兩。而《大明統一志》更貴,每部紋銀三兩。其他書籍相對便宜,但少說也有數錢之價。比照萬曆年《宛署雜記》提供的價格,一兩銀子可以買三百多斤大米,上好豬肉可買八十多斤。賣書在那個時候,可謂是暴利行業了。

書商們的銷售渠道非常暢通,銷售理念十分先進,製造成本十分低廉,利潤十分巨大,那麼他們還缺什麼呢?

跟現在書商面臨的情況差不多,缺好稿子。

明代書商們無所不印,經史子集、醫書農書,道藏佛典等等,時人詩文乃至高考作文精選,每年刊行數量巨大。但他們很快發現,明代的老百姓、尤其是城市裡的老百姓——所謂初步形成的市民階層和市井文化——最喜聞樂見的是各種通俗小說。書坊里賣的最好的,永遠都是三國演義、水滸傳之類的暢銷書。清人金纓《格言聯璧》:「賣古書不如賣時文,印時文不如印小說」,正是書商經營的訣竅。康有為亦有詩為證詩證:「我游上海考書肆,群書何者銷流多,經史不如八股盛,八股無奈小說何。」

羅貫中、施耐庵生不逢時。他們雖然寫出好書,但沒趕上市場上的好時候,古人又沒版權意識。三國水滸被各大書商印了一次又一次,版本無數,但他們並沒得到什麼大利。這些暢銷書從明初開始,出了一遍又一遍,連書商自己有抱怨說「坊間所梓《三國》,何止數十家矣」、「《水滸》一書,坊間梓者紛紛」。時間長了,市場飽和,人民群眾難免膩煩,需要書商推出新產品,市場出現了新的需求。

書商們看到這種巨大利益,自然不會不心動,決定要把這個市場做大做深。當時的情形是:「宋元舊種, 亦被搜括殆盡, 肆中人見其行世頗捷, 意當別有秘本圖書而衡之」

寫新鮮東西?沒問題,但作者得有才氣、有學識。古代識字率低,有文化的人都得從士林里找,可偏偏當時士林風氣視小說為小道,都不願意寫,願意寫的也不敢露名。

到了嘉靖年間,稿荒和對新書的渴求已經到了巔峰。書商們絞盡腦汁,終於想出一條特別奇葩的路來。

這條奇葩之路,是福建建陽書坊清白堂主楊湧泉想到的。

當時的福建建陽,是東南最著名的刻書中心,號稱閩刻。建陽書商們最大的特點就是走低端市場,他們的書質量一般,勝在便宜、量大,雖然口碑不及蘇杭,但市場佔有率相當高。建陽書坊的商人們頭腦思維靈活,對市場極其敏感,什麼點子都想得出來。

楊湧泉當時在印一本書,記錄岳飛事跡的《精忠錄》。印完了審校,他突然腦子一激靈:
《精忠錄》是史書,沒什麼意思,但如果把它寫成三國那樣的小說呢?關於岳爺爺的通俗演義,那得多牛逼啊!

楊湧泉想到這兒,趕緊去找他的親戚,也是個書商、忠正堂主熊大木。楊湧泉說我水平是不行了,但你讀書多,寫東西沒問題。咱們找不到人寫稿子,可以自力更生嘛!熊大木一聽也對,挽起袖子,當即就搞出了一部《大宋演義中興英烈傳》。熊大木在序里謙稱「才不及班、馬之萬一,顧奚能用廣發揮」,自己其實內心很自得。

熊大木認識字,可實在沒什麼寫作天分。羅貫中是七實三虛,他是十實無虛,就是把史書拿大白話講了一遍,還捨不得刪,把岳飛的所有奏章、題記、檄文、書信全扔進去了,文學效果慘不忍睹。熊大木自己也覺得太枯燥,腦子一轉,往岳飛傳里硬夾了一段路遇關勝的故事,還得意洋洋地加註釋說這個關勝是梁山的人曾經征討方臘雲雲,借來水滸傳的大皮給自己宣傳。

別看這書寫得糟糕,當時銷量卻十分驚人。現在能查到的版本,就有七種,也就是說至少先後被七家出版商翻刻過,甚至其中一個版本還是內府本。換句話說,嘉靖修道有暇,還讓經廠刻成御本來欣賞。

熊大木一戰成名,士氣大振,一口氣又」翻譯「了《唐書志傳通俗演義》、《南北宋志傳》與《全漢志傳》三部通俗小說,銷量都不錯。

可見當時市場上的讀者飢渴到了什麼地步。

自古跟風者眾,熊大木的成功,引燃了建陽書商們的雄心。這些書商親自挽起袖子,開始改史寫文,一時如過江之鯽,有道是十億書商九億寫,還有一億在發帖——當然,質量也極其堪憂。

到了萬曆年間,在這股低劣仿古的大潮中,建陽書系出現了一位絕世強者,姓余,名象斗。

余象斗字仰止,坊名雙峰堂、三台館,自稱三台山人。此人生平履歷不詳,但研究明代出版, 卻是繞不開的一位巨擘。

他有個長輩叫余邵魚,當時也投身到這股創作大潮,寫了本書叫《列國志傳》,講春秋戰國的,銷量不錯。余象斗接了書坊生意以後,親自寫了一本《列國前編十二朝傳》,從盤古講到商周。在這本書後面,余象斗夾了一頁廣告說:「至武王伐紂而有天下,《列國傳》上載得明白可觀,四方君子買《列國》一覽盡識。」 然後把《列國志傳》重新翻印了一遍。讀者買了《列國前編》,自然就得去買《列國志傳》,兩部書互相帶動,又大賺了一筆。

得了甜頭,余象斗先後又推出了《京本通俗演義按鑒全漢志傳》、《新刊京本春秋五霸七雄
全像列國志傳》、《新刻皇明開運輯略武功名世英列傳》、《全像按鑒演義南北兩宋志傳》、和《新鐫全像東西兩晉演義志傳》等等,幾乎要把中國歷史搞過一遍。

萬曆二十年,一部神書橫空出世,書名《西遊記》。市場上都瘋了,沒見過這么牛逼的小說,情節有趣,文筆也極贊,是文人中的高手,跟原來那些粗製濫造不可同日而語。余象斗一看,一拍桌子:」他賣的好,咱們也能賣的好,跟風唄!「

但跟風也得有人寫啊?沒問題,我余象斗也是文人啊!我也寫過小說嘛!

然後這位有眼光沒節操的營銷大師親自上陣操刀,速成了一部講真武大帝的《北游記》,然後又出了一部講華光的《南遊記》,全是自己寫的,文字粗陋不堪。他還從吳元泰那兒買來講八仙的《東游記》,盜了《西遊記》的版權,湊成一部東南西北俱全的《四游記》,扔到市場上去賣。讀者早聽說西遊記的大名,聽說又出了三部,高興壞了,立刻掏錢去買。

萬曆二十二年,有一個作者叫安遇時,通過與耕堂出了本公案小說,叫《包龍圖判百家公案》。余象斗看見成了暢銷書,一拍桌子:「跟!」 可是時間緊、任務急,又沒人會寫,怎麼辦?余象斗一拍桌子:」抄「,找人搬來了刑部和各地衙門的卷宗,硬是拼湊出一部《皇明諸司廉明奇判公案傳》。這部公案是部奇書,羅列了一百多件案子,一半的故事慘不忍睹,一半連故事都沒有,就是把
判詞、訴狀往那兒一扔……但當時正流行公案小說,讀者照單全收,高高興興也買了,銷量大好。
在他之後,一群反應遲鈍的書商在抓住這個主題,一時間奇案、公案滿天亂飛,市面上全是此類。可大明的案子素材也就那麼多,又沒人會編新的,於是這些人就互相抄襲,讓這類書的質量更加慘不忍睹。最後連官府都看不下去,一紙禁文下來說,才算稍微消停。

這幾件事可以看出余象斗的行事風格:緊隨市場風潮,運用營銷手段刺激銷量。無關產品質量,無關人品節操——這是一個標準的市場營銷天才。

余象斗在市場營銷領域的傑作還不止於此。比如他對圖書插圖十分重視,每本書做得好似連環畫,上面是圖,下面是字。雖然余家的刻工比起蘇杭一代的雕工水平差得遠,但架不住圖多,圖多就易讀,讀者就願意買。在書的細節上,余象斗也下了大工夫,他印的書,多冠以「新鐫」、「新刻」、「新鍥」、「新刊」、「新鋟」,他往舊書摻雜私貨,就可以當成新書來賣了。余象斗出過《新刊京本校正演義全像三國志傳評林》, 往裡面多加了花關索的一段故事。水滸傳也難逃他的毒手,被出了一版《新刊京本全像插增田虎王慶忠義水滸全傳》,看名字就知道他幹了些什麼。書名後綴還往往以「批評」、「評林」結尾。這是因為余象斗首創了彈幕體,對一些舊書夾以注釋批評,讀者邊讀邊看他在書旁發的議論,等於是買了一條導演評論音軌。這樣一來,既可以借名著的東風,再賺讀者一筆,又不會被說是舊書新印,裡面有原創的內容,更刺激讀者去買。

其他的如書頁廣告、牌記廣告、在自序里反復提醒讀者注意購買雙峰堂品牌,都是余象斗的創舉。這哥們兒後來自戀到每出一本書,必在後面加一頁自己的自畫像,號為「三台山人余仰止影圖」,雖然自戀,但品牌影響不容忽視。

余象斗雖然人品有限,但還有個不錯的原則,就是只做忠義,不碰色情。他出的書,多是歷史演義或怪力亂神,但總體來說三觀頗正,忠義廉恥不會輕忽。雙峰堂發行量那麼大,卻幾乎一本色情書都沒有。嘉靖、萬曆年間色情書那麼泛濫,銷量那麼好,余象斗也沒碰過。

老先生活到76歲,臨死前還刻了一本《五刻理氣詳辯纂要三台便覽通書正宗》,真是生命不息,出書不止。

說跑題了。

總之,以建陽書商為基地,熊大木、余象斗為巨擘,書商們在稿荒的時候,找出一條原創之路。可是因為他們水準太低,這條路只可以取得一時之效,卻後勁不足。讀者們開始讀著新鮮,但很快就意識到其品質太過低劣,要求推陳出新,出些好書。

於是回到了原來的問題:文人不肯寫,書商寫不好。

好在這時候朝廷幫了大忙。一是科舉之路愈漸艱險,使才不如使錢,讓很多讀書人舉官無能,只能另謀出路;二是經濟發展,言商不再是什麼丟人事,士林和商賈之間的聯系日益緊密,先以財生文,再以文生財變得稀鬆平常。有人評論當時情況:」古者士之子恆為士,後世商之子方能為士.此宋、元、明以來變遷之大較也。天下之士多出於商……」

所以到了明中葉,文人終於放下身段,願意鬻文以求財,如唐寅、文徽明、徐渭這樣的大才子,可以靠賣畫、給別人寫碑文墓誌銘賀詞什麼的為生,像吳承恩這種仕途失意、文名不顯的,就只能「賣文為生「,這個賣,就是給書商寫稿,所謂」潤筆「。

於是書商開始四處搜購,籠絡文人,或者從他們手裡購稿,或者約寫主題。文人們雖覺此系小道,但家中貧寒,仕途無亮,只要能賺錢,寫寫字又算得了什麼?從嘉靖、萬曆以降,文人們開始悄然介入小說創作。比如天許齋刻印《古今小說題辭》,明確交代了稿件來源: 「本齋購得古今名人演義一百二十種,先以三之一為初刻。」 就是書商從文人手裡收上來若乾稿子,編撰之後刊行。凌濛初在《二刻拍案驚奇》小引里把這層關系說的更明白:「同儕過從者索閱一篇竟,必拍案曰「『奇哉所聞乎!』為書賈所偵,因以梓傳請。遂為鈔撮成編,得四十種。「 可見當時書商缺稿何其嚴重,要派人專門去各大名家那裡去」偵「 察。像馮夢龍這種超級寫手,還會應邀做題,他的《古今小說》,就是「家藏古今小說甚富,因賈人之請,抽其可以嘉惠里耳者,兒四十種,畀為『一刻」,明顯就是約稿了。

不過馮、凌二人本是名家,凌濛初自己家就是開書店的,所以待遇奇好,他們是在金字塔的尖端。對了,比較出名的還有一個王世貞。王世貞是明後七子的領袖,大文豪,可是他在出版界的待遇,和白岩松在微博的遭遇差不多,古往今來第一大馬甲。無論什麼書,只要作者來歷有疑問的,都有人說是這可能王世貞寫的。比如《金瓶梅》,有傳說他是為了報復嚴世藩故意寫的,還在書頁之間用毒葯粘連,嚴世藩看得入迷,用指頭蘸口水去捻書頁,然後中毒而死。還有的民間故事更荒唐,說嚴世藩死後,嘉靖聽說《金瓶梅》好黃好暴力,找王要來看。王世貞怕皇上也被毒死,連夜趕了另外一部獻上,就是《封神演義》——你說王世貞招誰惹誰了……

前面說的是名家。次一級的作者,是書商一次性買斷書稿。《歸田瑣記》里引用林樾亭講的一個特別有意思的故事,說從前有個書生,大女兒出嫁罄盡家財。二女兒說我出嫁時候該怎麼辦啊!這書生說我想辦法!然後回家翻書,看到《尚書》里有句話叫「惟爾有神,尚克相予」,一拍腦袋說有了!花了幾個月寫了一部長篇小說給女兒做陪嫁。二女婿把書稿拿給書商一看,大為激賞,重金購得,於是嫁妝問題就解決了。這位書生叫許仲琳,這部書叫《封神演義》。

你說《封神演義》招誰惹誰了……

《封神演義》的作者到底是誰,這故事是真是假,無可考。但讀書人可以寫小說拿去賣錢,而且賣的不少,這是明確確鑿無疑的。

類似的情況還有清代袁枚。臨死前他寫了份遺囑跟兒子說「我一生著序,都已開雕,尚有《隨園隨筆》三十卷,正想付梓,而大病忽來,因而中止,他日汝二人行有餘力,分任刻之,定價發坊,兼可獲利。」 也是類似情形。可見手裡若有新稿,大可以賣給書商賺一筆錢。

更牛的書商,還會自己養一批專職寫手,那就更便宜了。比如明代有一位奇幻作家叫鄧志謨,極有才華,」兩腳書櫥「這個外號,就是從他這里傳出來的。鄧志謨因為生活貧困,寄寓在福建建陽,在余象斗家當塾師,其實是被包養,半是寫手半是編輯。余象斗給他的任務,就是寫神魔小說,學西遊記,於是他寫了諸如呂純陽飛劍記、許旌陽擒蛟鐵樹記、咒棗記等一系列奇幻小說,編了故事黃眉、故事白眉等辭書,銷量頗高。但他的利益,都被他的出版商余象斗拿走了,以致於生活只能勉強糊口。鄧志謨給朋友寫的信里哭訴:「仆窮愁著書,雕蟲技爾,然不能藏之名山,徒為梨棗也者。" 梨棗指梨木和棗木,這是雕版最常用的兩種材料,代指出版。鄧志謨覺得自己寫的這些雕蟲小技上不了廳堂,藏不進名山,但是沒辦法,還必須得寫,因為他太窮了,「弟今歲厄甚,薄田數畝,悉燔於驕陽,稼穡之枯,且如蜀之眉山草,家人泣餒也。」

像這種小作者,命脈全被出版商掐住。出版商讓寫什麼,就得寫什麼,不然全家都要餓死。和現在的一些人的境遇……呃,也差不多。

總之在明代中、晚期,各大書商家裡涌現出一大批塾師,他們都是落魄文人出身,為書商提供各類稿子,半作者半編輯,生活凄苦,生活在出版界食物鏈的最低層。他們所出的書良莠不齊,多以神怪、色情為主,其中放盪肆意之處,令人驚嘆。我手裡有七百多部明清二、三流小說的文檔,曾經隨便打開過幾個看,其中一部——我名字忘了——的開頭,就是書生、小姐、丫鬟、家丁幾個人在閨房裡圍成一圈,前後相插,群P為樂。

順帶一提,到了清代,古今第一才子(我個人這么認為)李漁就想開了。

李漁本來也是懷才不遇,寫書賣給書商。書商說你這故事不錯,就是太短,你再給我寫十個,湊個短篇集我就給你出。李漁只能答應,他很快意識到,這樣下去永遠沒出路,就對自己進行了一次SWOT分析,認為「一藝即可成名,農圃負販之流,皆能食力。古人以技能自顯,見重於當世賢豪,遂至免於貧賤者,實繁有徒,未遑仆數。即今耳目之前,有以博弈、聲歌、蹴趵、說書等技,邀游縉紳之門,而王公大臣無不接見恐後者。「

所以他痛痛快快甩開文人那點矜持。自己寫書,自己印書,還自己賣書,開了個芥子園書肆,還自己當導演自己當編劇還找來喬、王二姬來排戲,活得瀟灑自得,成了徹底的職業作家。紅樓夢之前,四大奇書三國水滸西遊金瓶梅,就是從他的書肆刊行里叫出來的。

但和現在一樣,李漁這種作者兼書商的定位,也遭遇到了他的剋星。

盜版。

盜版古已有之。

這里先要推薦一下李漁的所有小說,極其有才,有才到你不敢相信這是古人寫的,充滿了一派現代氣息。

他的小說太有才了,太受歡迎了,蘇杭的書商都盯著。先是蘇州,然後是杭州,然後是南京,後來他每出一本,書商都盜刻一本,不出擊日,千里外市面上就有盜版了。有一次,李漁南下廣東,走到一半想起來東壁簡陋,恐有盜賊侵入,就寫信回家,提醒家人把出書用的雕版擋在東邊。等到他回來,發現雕版也被偷走了,過了幾天,市面上出現一模一樣板式的盜版書…盜版盜版,即從此事而來。

更有無良書商,乾脆找個槍手寫本爛書,也說是李漁寫的,影響極壞。李漁大怒,叫上女婿沈心友去告官維權。李漁在蘇州告贏過幾次,當地官員孫道台判書商賠償,還發了公告。書商群起攻之,朝廷要維穩,要大事化小。李漁雖然滿腔憤懣,卻也無可奈何。他要起訴的書商太多了,為這個甚至把家都從杭州遷到南京,方便上庭。

他在《閑情偶寄》里對盜版一事說得十分慷慨:「是集中所載諸新式,聽人效而行之。惟箋帖之體裁,則令奚奴自製自售,以代筆耕,不許他人翻梓,已經傳札布告誡之於初矣。倘仍有壟斷之豪,或照式刊行,或增 減一二,或稍變其形,即以他人之功冒為己有,食其利而抹煞其名者,此即中山狼之流亞也,當隨所在之官司而控告焉,伏望主持公道。至於倚富恃強,翻刻湖上笠 翁之書者,六合以內,不知凡幾。我耕彼食,情何以堪,誓當決一死戰,布告當事。即以是集為先聲。總之天地生人,各賦以心,即宜各生其智,我未嘗塞彼心胸,使之勿生智巧,彼焉能奪吾生計,使不得自食其力哉!」

這一篇聲討盜版的檄文鏗鏘有力,擱到現在,一點不過時,特此錄全,推薦大家仔細讀讀。

其實文人和盜版之間,早有糾葛。宋代朱熹,就曾經因為自己的《論孟精義》一書被浙商盜版,一紙告到當地,嚇得官府立刻下公告禁止翻印,以免得罪這位大儒。從此以後,朱熹的書都是自印自賣,獲利極豐潤,一生不愁吃穿。朱氏子孫對朱熹著作的刻印出版享有壟斷權,延至明清,都獨得其利。

沒辦法,李漁寫的是小說,盜就盜了。朱熹寫的是馬哲、馬經,事關意識形態,誰盜那就是真不知死了。明清兩代政府對這類書監督都非常嚴,連版式、字體都不準妄改,生怕錯一處而誤人子弟,兩類書境遇大不相同。

至於小說作者,就只能發布聲明,說說氣話,指望能稍微震懾到有良心的盜版書商。崇禎年有本書叫《道元一氣》,上頭牌記寫了類似聲明:「倘有無知利徒影射翻刻,誓必聞之當道,借彼公案,了我因緣」。氣魄挺大,口氣卻很無奈。

馮夢龍在《智囊》里講過一個故事,說某書坊主怕自己的書被盜,還沒出,就先跑到衙門說有人盜版。衙門發出海捕文書去抓盜版者。其他書商嚇得惶惶不可終日,他趁機再上市,總算版權得全——不過這個大概只是文人的美好願望吧。

說到盜版,不得不再提一下天才營銷家余象斗。這哥們兒盜版盜起來毫不臉紅,還換著馬甲盜。余君召、余文台、余元泰、余世騰、余象烏,都是他的馬甲。發起狠來,他甚至把熊大木的《大宋中興岳王傳》那麼爛一本書給盜了,重出一本,作者名改成了余應鰲,真是喪心病狂。以至時人評價說「福建書坊⋯⋯專以獲利為計,但遇各省所刻好書,聞開價高,即便翻刻」。

當時建陽書坊的質量不好,金陵的刻本質量高。余象斗二話不說,把要出的新書全都加上京本二字,魚目混珠。如果你們看到《新刊京本春秋五霸七雄全像列國志傳》、《新刊京本編集二十四帝通俗演義西漢志傳》之類的名字,還有雙峰堂的印記,別多疑,肯定是盜版。

別看余象斗盜別人書毫無含糊,可容不得盜自己的書。前面講了他盜了吳承恩,湊出《四游記》。南北二記是他自己寫的,質量低劣,《東游記》是吳應泰的手筆,水準不錯,銷路最好。結果這書就被蘇杭書商給盜了,余象斗大怒,再刊的時候,在序言里大罵說盜版的都是浪棍、都是逃奴,無恥之甚乎!據說他在自己每本書里加自己的肖像,也是有類似於激光防偽標簽兒一樣的防偽功能,至於效果只有天曉得。

最後說一個無關的人。清代有個大文人袁枚,這一輩子被盜版過無數次,他的《小倉山房詩集》卷三十三有首詩《余所梓尺牘、詩話被三省翻板近聞倉山全集亦有翻者戲作一首》——光看詩名就知道心情有多糟糕——可為千古讀書人對盜版的心情:
自梓詩文信未真
麻沙翻板各家新
左思悔作三都賦
枉是便宜賣紙人。

⑦ 怎樣認識魯迅對《儒林外史》「戚而能諧, 婉而多諷」的評價。

《儒林外史》在我國文學史上是具有獨特藝術成就的長篇小說。它不但具有與其它優秀小說共同的特點,即塑造了許多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同時,又有它自己所獨具的特色,即強烈的諷刺性。它的這兩種特點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描繪出了一幅封建社會末期的光怪陸離的長幅畫卷。 所謂諷刺是對假、丑、惡的否定,是一種特殊感情的表現形式,運用諷刺的目的在於揭露,揭露被諷刺者的矛盾所在,以及他的可笑可惡。作為一部諷刺傑作,魯迅高度評價長篇小說《儒林外史》的藝術成就,認為它達到了我國古典小說諷刺藝術的高峰,使後來者難以為繼。他在《中國小說史略》中精闢地指出:「迨吳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時弊,機鋒所向,尤在士林;其文戚而能諧,婉而多諷;於是說部中乃始有足稱諷刺之書。……是後亦解有以公心諷世之書如《儒林外史》者。」所謂「戚而能諧」,是指描寫內容上的悲劇性,作品在內容上是描寫了病態社會造就了病態人物,病態心理,這是內容上的悲劇性。在表現形式上卻具有喜劇性,描寫深入到社會的時代原因,諷刺的矛頭不是對著某一個人。所謂「婉而多諷」,是指委婉曲折的諷刺,他不直接的褒貶人物,力求隱去作者的身影,而讓形象直接同讀者接觸,在平凡、平庸、平常生活中表現出令人驚異的諷刺力量。魯迅先生對《儒林外史》在藝術形象的塑造方面的成就曾有過很高的評價。他指出:「敬梓之所描寫者……凡官師、儒者、名士、山人,間亦有市井細民,皆現身紙上,聲態並作,使彼世相,如在目前」(見《中國小說史略》)。《儒林外史》以其三十萬字的篇幅,共塑造出了三百多個人物,其中主要人物即有五、六十人。在作者的筆下,這些人物個個描繪的性格鮮明。像周進、范進、馬二先生、嚴貢生、嚴監生、匡超人、牛浦郎、楊執中、權勿用、張鐵臂、胡屠戶、王仁兄弟、杜少卿、沈瓊枝等,個個都栩栩如生,各具其不同的性格和特點。正如魯迅先生所說的:「『諷刺』的生命是真實」,「非寫實決不能成為『諷刺』。」正是如此,它所諷刺的形形色色的丑惡人物和事件,都是當時社會中實際存在著或是曾經出現過的事情。可以說是從生活中司空見慣的事物中攝取而來,作者雖不加任何評論,然而事實的可笑、可鄙、可惡和不合理的特性卻立刻躍然於紙上。作為諷刺藝術的典範,它的高明處主要在於是用真實而典型的故事情節來體現諷刺的意味,而不是由作者露面直接對形象作如此這般的揶揄和嘲弄。彷彿只是信筆寫來,讀者卻感到心馳神迷,餘味無窮。如第三回寫考官周進因為自己有過辛酸屈辱的經歷,所以對窮困不堪的老童生范進格外垂恩,先後以全副精神細讀范進的試卷,第一遍覺得不知所雲,是篇壞文字;過了一會讀第二遍,卻「覺得有點意思」,不壞了;後來讀第三遍時竟忽然認為它是「天地間至文,真乃一字一珠」,於是認定自己不是「糊塗考官」。醉心舉子業的選文名家馬二先生除了昂頭講章,其他幾乎一無所知,游覽西湖面對秀山麗水全無會心,唯見其一路大嚼不停。對眼花繚亂的各種吃食卻饞得咽唾沫,看到魚翅燕窩從眼前端過去就羨慕,看到皇帝御書就舞蹈揚塵,磕頭跪拜,看到書店裡賣他的「選本」,就翻翻看看,打聽銷路,這些如實的描寫,活畫出一個迂腐寒酸、精神空虛而可笑的落魄冬烘先生的形象。當了翰林編修的幾位老先生孤陋寡聞,經常鬧笑話;附庸風雅的楊執中抄襲前人詩作,若無其事地署上自己的尊諱,但相府公子對此嘆賞不置,魯編修也並不懷疑其為膺品。蘧駪夫得到海內孤本,添上自己的大名飲譽文壇。牛浦郎冒著別人的名字,到處招搖撞騙。一省學道連北宋蘇軾的大名都不知道,結果成了帳下門客的笑料。再如第十七回「斗方名士」浦墨卿、支劍峰和匡超人關於「中進士」和「全福」的爭論,把所謂「名士」靈魂的空虛,生活的無聊極生動地描繪了出來。作者明明是在諷刺這些官師、儒者、名士、山人,但他只是狡黠地隱在一邊,沒有片言只語的直接抨擊或挖苦,有的只是用白描手法竭力刻畫的形象和場面,那些可鄙可笑的人物一個個紛至沓來,登場作了淋漓盡致的表演。這是非常高超的諷刺藝術,它的諷刺效果遠遠高過於作者直接出面作諷刺和嘲弄。探其原因,當與吳敬梓的身世、生活、思想和奉行的創作方法有關。他出身於沒落的官僚地主家庭,從小飽受儒學的熏陶,由於中秀才後一直不曾出仕,又性耽揮霍,長期過著「困窮途而瑟縮」的生活,對科舉氛圍籠罩下的社會現實體察和感受日益加深,完全有餘裕提煉足夠的故事情節,以塑造他非常熟悉的各種人物形象。可見,對生活熟悉而真實的描繪,正是吳敬梓筆下人物之所以生動的原因之一。當然作者的思想傾向,感情愛憎更是構成作品諷刺性的基礎。加上他有極為高超的文字表現能力,於是許多「常見的,平時誰都不以為奇的」事物,經他寫出,便令人感到「可笑、可鄙甚而至於可惡」了。像那個家境豪富而又慳吝成性的嚴監生,自述其僅有「幾畝薄田」,平時捨不得買肉吃,獨生幼子吵吃,「在熟切店內買四個錢的哄他就是了」。臨終時為了燈盞燃著兩根燈草,竟伸著兩個指頭不肯咽氣。描述這樣生動的情節,就足以塑造守財奴的形象了。正因為作者有十分厚實的生活底子,又嫻熟地應用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刻畫偽妄也好,抨擊習俗也好,總能燭幽索隱,物無遁形。那些藉助直接嘲弄,缺乏真實性的諷刺作品難免詢意淺露,如同謾罵,自然不能望其項背了。 《儒林外史》有正面的人物和肯定性事物的描寫,從而集中地反映了作者的追求和理想,但揭露和諷刺知識界的丑惡、墮落以及科舉仕途的荒謬和危害,則是最主要、最突出、最精彩和部分。不過,作品並沒有停留在以此專刺某人某事,或僅作為陪襯烘托角色的程度上。它的諷刺矛頭雖也落到各個具體形象上面,但實際上它把人物的種種穢行劣跡和形形色色的丑惡現象都與腐朽僵死的科舉制度聯系了起來,把批判的鋒芒刺入到了社會的本質方面。這就大大高出於同類的作品。「讀書人既有此一條榮身之路,把那文行出處都看得輕了」,還能指望士品不破產,儒生不墮落嗎?考取了「功名」,「出」者多成寡廉鮮恥的貪官,「處」則淪為橫行地方的劣紳;考不取「功名」,孜孜砣砣,追求不息,糊塗迂腐,形同廢物,或者混充名士,奴顏婢膝,利慾熏心,自欺欺人。哄嚇詐騙,無惡不作的嚴貢生是如此,反復無常、道德淪喪的匡超人也是如此。難得仍有君子品行的馬二先生又何嘗免得了「迂腐」二字!八股文只是在特定程式里,變換些詞句來闡發所謂聖賢經傳道理的玩意兒,無論形式還是內容都已僵化透頂,中與不中,本無什麼憑准可言。小說中人物所以可笑可憐、可鄙可憎,歸根結蒂都歸咎於科舉制度的牢籠和毒害。小說描寫的兩個貧苦人家子弟匡二和牛浦,他們原先並不壞,後來為什麼成了無賴和編子?就是因為沾了科舉的邊!揭露並諷刺科舉制度在社會各方面散發的腐惡臭味,這正是這篇小說的深刻之處,正是作為諷刺藝術的精髓所在。魯迅所說的「秉持公心」、「以公心諷世」、「指摘時弊」一類評語,必須從這個角度加以理解和領會。此外,誇張手法的運用,也是構成《儒林外史》諷刺性特點的原因之一。利用藝術誇張,產生強烈的諷刺效果。我們知道,誇張是為了增強效果採取的放大手法,其本質是形象的強化。范進中舉發瘋,胡屠戶打了范進一巴掌,再也回不過手指來,都是寓諷刺於誇張之中,這些高度的誇張突出了本質。范進對名利的潛心追求把命運押在科舉業上,若痴若狂的精神狀態;胡屠戶的勢利、迷信、愚蠢都是人物性格的本質。作者把這些真實本質的東西通過變形、誇張,成倍的誇大,使其原形畢露。這樣就達到意趣橫生,諷刺之光四射,給人留下強烈的印象,起著深刻批判作用。誇張不是失實而是更加突出事物的本質。周進撞號板,痛哭而至於口吐鮮血;范進見報貼,高興得至於發瘋;嚴監生見燃著兩個燈芯就伸著兩個指頭不肯斷氣……這都是從生活中精選出的最有典型意義的細節加以誇張,把人物的精神世界鮮明地展現出來,從而收到諷刺鞭撻的良好效果。作者無限誇大假的,給假的蒙上了庄嚴的外表,在與真的對照中讓假的暴露原型,如匡超人吹噓自己有學術,他說:「我的文名也夠了,自從那年到杭州,至今五六年,考卷、墨卷、房書、行書、名家的稿子,還有……」「家裡有個賬,共是九十五本。弟選的文章,每一回出,書店定要賣掉一萬部,山東、山西、河南、陝西,北直的客人,都爭著買,……」「而今,已經翻刻過三副板。不瞞二位先生說,此處讀書的人,家裡隆重的是小弟,都在書案上,香火蠟燭,供著先儒匡之神位。」這段話匡超人吹噓自己的著作多,著作受歡迎,越吹越來勁兒,越吹越懸乎,最後說到自己受尊重時候就露了餡。我們知道,「先儒」是已經去世的儒者,因此牛布衣指出:「此言誤矣!所謂先儒者,乃已經去世儒者,今先生尚在,何得如此稱乎?」匡超人紅著臉道:「不然!所謂『先儒』者乃先生之謂也!」這樣作者讓人物自己大吹特吹,吹到一定時候,輕輕一點點出漏洞,達到諷刺的目的。《儒林外史》的諷刺性還表現在它往往是通過人物自己的行動,從場面和情節中自然而然的流露出來。而不是作者直接表露自己的看法或抽象的議論,來說明某人具有哪種性格,這可以說是中國古典優秀小說的一個顯著特色。吳敬梓繼承了這一傳統的藝術手法,並巧妙地把它和諷刺結合在一起。他以敏銳的洞察力透過事物復雜的表象,抓住人物的本質的、具有典型性的特徵,把他放在當時的典型環境中,在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沖突中,突顯人物的行動,通過行動自然地顯示出人物各自不同的性格。如第五回「嚴監生疾終正寢」的一段,作者對嚴監生無一褒貶之詞,而只靠人物臨死前一個極平常的細節活動,就使一個地主守財奴的慳吝本性活靈活鮮地表現出來。只是因為這個情節的描述,嚴監生便成為久久活在人們頭腦中的一個慳吝的典型了。作者揭示出人物前、後言行的矛盾,把事物發展的過程盡量的縮短,讓相反的兩種情況直接的相接,一針見血地刺穿靈魂。如塑造胡屠戶這一形象,是將他前後相反的言談舉止加以對比,在對比中就躍出了一個活脫脫的勢利小人的形象。胡屠戶對范進態度的變化,真可謂「大、快、自然而又准確」。他以范進舉業上的成敗為標准,像科學儀器一樣的准確,測出范進地位的浮沉變易,從而決定自己的變化和變化的幅度。他對范進的稱謂,中舉前是「現世寶窮鬼」,中舉後就變成「賢婿老爺」。對范進參加考試,他以前測之為「癩蛤蟆想吃天鵝肉」。中舉後范進就立即從「癩蛤蟆」變成「文曲星下凡」。他的語言隨著范進中舉,從訓斥、謾罵到討好、取樂。他的態度從「腆著肚子」的高傲自得,惡則一口啐在臉上,罵個狗血噴頭,變為畢恭畢敬,低聲下氣。他給范進治病以後,趕忙上去賠小心,見女婿衣裳後襟皺了許多,一路上低著頭替他扯了幾十回。前倨後恭,一副道地的奴才相。甚至范進的外貌也因為中舉,由尖嘴猴腮,不三不四,突變成方臉大耳,如此等等,變不勝變。這樣,作者讓人物的一招一式,一言一行,處於前後的尖銳矛盾之中。作者就用這種近似白描的手法,摒棄了不必要的修飾,讓人物處在自我暴露、自我嘲諷的地位,讓諷刺對像鮮明地表現出來。由於作者看透了人情世故,把握了事物的本質,諷刺被壓縮在極凝練之中,因此,諷刺就具有尖銳性。魯迅稱這種諷刺是「無一貶詞、而情偽畢現」。作者這種全讓事實說話,全讓人物自我表現,自我矛盾的諷刺手法,達到了「一撾一掌血,一鞭一條痕。」除上所述,《儒林外史》的作者,還擅於運用細節的描寫來刻畫人物的性格。如第四十五回余敷兄弟驗土相墳的一段細節描寫,可說是惟妙惟肖,繪形繪聲。作者通過對余敷、余殷兄弟二人裝腔作勢,雖明明是騙人的勾當,卻偏要使人深信不疑的神態心理的描繪,把兩個可憎的嘴臉表現得淋漓盡致。又如第四回寫「遵制丁憂」的范進,在張靜齋的慫恿下到湯知縣那裡打秋風,席上逡巡不肯用「銀鑲杯筋」,換了「瓷碗」、「象牙筋」也不肯用,可說是盡到了禮節,可是正當主人為難之際,他卻把「大蝦元子送在嘴裡」。寥寥幾筆便對所謂「孝道」的虛偽性揭露無遺。總之,通過細節的描述,對表現人物的性格特徵,揭露封建社會的虛偽,可說是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優秀的諷刺小說語言是幽默的,風趣的。《儒林外史》用富有口語特色的個性化語言,對各色人物的外貌、心理、行動進行刻畫。當范進接到報喜的捷報,證實了他的夢想成為現實,這突如其來的歡喜,似一股強大的沖擊力,使他那長期受折磨而又脆弱的心靈都承受不住了,於是他瘋了,嘴裡反復說:「噫!好了!我中了!」這簡短的三個感嘆詞,包括了很深的內容,這一連三句短促的感嘆,交織著極度的痛苦和歡樂,「好了!」是慶幸人生的轉機,屈辱窮困的生活從此可以結束了。「我中了!」是歡呼夢寐以求的名利到手了。我們知道,窮秀才,富舉人,中舉就意為著爬上了統治階級的行列,可以陞官發財,可以作威作福。范進在極度興奮的一瞬間吶喊出來的心聲,就道出了他幾十年辛苦的掙扎的奧秘,暴露出他性格中追名逐利的特點。如上所述,不難看出以諷刺見長的《儒林外史》,由於作者熟悉生活,深入生活,同時又能運用生花的藝術之筆,遵循著藝術的規律去描寫人物、刻畫人物,因而才塑造出了一組組不同性格的人物群像,從而成為封建社會的一面鏡子,對當時的社會現實做出了廣闊而深刻的反映,正因如此,才奠定了它在文學史上的不朽地位。

⑧ 磁懸浮列車

中國是掌握了磁懸浮列車技術但是根本達不到實用的要求,沒有掌握磁懸浮的核心技術.只能在實驗室里做研究.德國的磁懸浮列車經過了幾十年的改進,已經達到了實用的階段,也是安全性比較高的.當今,世界上的磁懸浮列車主要有兩種「懸浮」形式,一種是推斥式;另一種為吸力式。推斥式是利用兩個磁鐵同極性相對而產生的排斥力,使列車懸浮起來。這種磁懸浮列車車廂的兩側,安裝有磁場強大的超導電磁鐵。車輛運行時,這種電磁鐵的磁場切割軌道兩側安裝的鋁環,致使其中產生感應電流,同時產生一個同極性反磁場,並使車輛推離軌面在空中懸浮起來。但是,靜止時,由於沒有切割電勢與電流,車輛不能產生懸浮,只能像飛機一樣用輪子支撐車體。當車輛在直線電機的驅動下前進,速度達到80公里/小時以上時,車輛就懸浮起來了。吸力式是利用兩個磁鐵異性相吸的原理,將電磁鐵置於軌道下方並固定在車體轉向架上,兩者之間產生一個強大的磁場,並相互吸引時,列車就能懸浮起來。這種吸力式磁懸浮列車無論是靜止還是運動狀態,都能保持穩定懸浮狀態。這次,我國自行開發的中低速磁懸浮列車就屬於這個類型。

「若即若離」,是磁懸浮列車的基本工作狀態。磁懸浮列車利用電磁力抵消地球引力,從而使列車懸浮在軌道上。在運行過程中,車體與軌道處於一種「若即若離」的狀態,磁懸浮間隙約1厘米,因而有「零高度飛行器」的美譽。它與普通輪軌列車相比,具有低噪音、低能耗、無污染、安全舒適和高速高效的特點,被認為是一種具有廣闊前景的新型交通工具。特別是這種中低速磁懸浮列車,由於具有轉彎半徑小、爬坡能力強等優點,特別適合城市軌道交通。

德國和日本是世界上最早開展磁懸浮列車研究的國家,德國開發的磁懸浮列車Transrapid於1989年在埃姆斯蘭試驗線上達到每小時436公里的速度。日本開發的磁懸浮列車MAGLEV (Magnetically Levitated Trains)於1997年12月在山梨縣的試驗線上創造出每小時550公里的世界最高紀錄。德國和日本兩國在經過長期反復的論證之後,均認為有可能於下個世紀中葉以前使磁懸浮列車在本國投入運營。

磁懸浮列車運行原理

磁懸浮列車是現代高科技發展的產物。其原理是利用電磁力抵消地球引力,通過直線電機進行牽引,使列車懸浮在軌道上運行(懸浮間隙約1厘米)。其研究和製造涉及自動控制、電力電子技術、直線推進技術、機械設計製造、故障監測與診斷等眾多學科,技術十分復雜,是一個國家科技實力和工業水平的重要標志。它與普通輪軌列車相比,具有低噪音、無污染、安全舒適和高速高效的特點,有著「零高度飛行器」的美譽,是一種具有廣闊前景的新型交通工具,特別適合城市軌道交通。磁懸浮列車按懸浮方式不同一般分為推斥型和吸力型兩種,按運行速度又有高速和中低速之分,這次國防科大研製開發的磁懸浮列車屬於中低速常導吸力型磁懸浮列車。

磁懸浮列車的種類

磁懸浮列車分為常導型和超導型兩大類。常導型也稱常導磁吸型,以德國高速常導磁浮列車transrapid為代表,它是利用普通直流電磁鐵電磁吸力的原理將列車懸起,懸浮的氣隙較小,一般為10毫米左右。常導型高速磁懸浮列車的速度可達每小時400~500公里,適合於城市間的長距離快速運輸。而超導型磁懸浮列車也稱超導磁斥型,以日本MAGLEV為代表。它是利用超導磁體產生的強磁場,列車運行時與布置在地面上的線圈相互作用,產生電動斥力將列車懸起,懸浮氣隙較大,一般為100毫米左右,速度可達每小時500公里以上。這兩種磁懸浮列車各有優缺點和不同的經濟技術指標,德國青睞前者,集中精力研製常導高速磁懸浮技術;而日本則看好後者,全力投入高速超導磁懸浮技術之中。

德國的常導磁懸浮列車

常導磁懸浮列車工作時,首先調整車輛下部的懸浮和導向電磁鐵的電磁吸力,與地面軌道兩側的繞組發生磁鐵反作用將列車浮起。在車輛下部的導向電磁鐵與軌道磁鐵的反作用下,使車輪與軌道保持一定的側向距離,實現輪軌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無接觸支撐和無接觸導向。車輛與行車軌道之間的懸浮間隙為10毫米,是通過一套高精度電子調整系統得以保證的。此外由於懸浮和導向實際上與列車運行速度無關,所以即使在停車狀態下列車仍然可以進入懸浮狀態。

常導磁懸浮列車的驅動運用同步直線電動機的原理。車輛下部支撐電磁鐵線圈的作用就象是同步直線電動機的勵磁線圈,地面軌道內側的三相移動磁場驅動繞組起到電樞的作用,它就象同步直線電動機的長定子繞組。從電動機的工作原理可以知道,當作為定子的電樞線圈有電時,由於電磁感應而推動電機的轉子轉動。同樣,當沿線布置的變電所向軌道內側的驅動繞組提供三相調頻調幅電力時,由於電磁感應作用承載系統連同列車一起就象電機的「轉子」一樣被推動做直線運動。從而在懸浮狀態下,列車可以完全實現非接觸的牽引和制動。

日本的超導磁懸浮列車

超導磁懸浮列車的最主要特徵就是其超導元件在相當低的溫度下所具有的完全導電性和完全抗磁性。超導磁鐵是由超導材料製成的超導線圈構成,它不僅電流阻力為零,而且可以傳導普通導線根本無法比擬的強大電流,這種特性使其能夠製成體積小功率強大的電磁鐵。

超導磁懸浮列車的車輛上裝有車載超導磁體並構成感應動力集成設備,而列車的驅動繞組和懸浮導向繞組均安裝在地面導軌兩側,車輛上的感應動力集成設備由動力集成繞組、感應動力集成超導磁鐵和懸浮導向超導磁鐵三部分組成。當向軌道兩側的驅動繞組提供與車輛速度頻率相一致的三相交流電時,就會產生一個移動的電磁場,因而在列車導軌上產生磁波,這時列車上的車載超導磁體就會受到一個與移動磁場相同步的推力,正是這種推力推動列車前進。其原理就象沖浪運動一樣,沖浪者是站在波浪的頂峰並由波浪推動他快速前進的。與沖浪者所面對的難題相同,超導磁懸浮列車要處理的也是如何才能准確地駕馭在移動電磁波的頂峰運動的問題。為此,在地面導軌上安裝有探測車輛位置的高精度儀器,根據探測儀傳來的信息調整三相交流電的供流方式,精確地控制電磁波形以使列車能良好地運行。

超導磁懸浮列車也是由沿線分布的變電所向地面導軌兩側的驅動繞組提供三相交流電,並與列車下面的動力集成繞組產生電感應而驅動,實現非接觸性牽引和制動。但地面導軌兩側的懸浮導向繞組與外部動力電源無關,當列車接近該繞組時,列車超導磁鐵的強電磁感應作用將自動地在地面繞組中感生電流,因此在其感應電流和超導磁鐵之間產生了電磁力,從而將列車懸起,並經精密感測器檢測軌道與列車之間的間隙,使其始終保持100毫米的懸浮間隙。同時,與懸浮繞組呈電氣連接的導向繞組也將產生電磁導向力,保證了列車在任何速度下都能穩定地處於軌道中心行駛。

目前存在的技術問題

盡管磁懸浮列車技術有上述的許多優點,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1)由於磁懸浮系統是以電磁力完成懸浮、導向和驅動功能的,斷電後磁懸浮的安全保障措施,尤其是列車停電後的制動問題仍然是要解決的問題。其高速穩定性和可靠性還需很長時間的運行考驗。

(2)常導磁懸浮技術的懸浮高度較低,因此對線路的平整度、路基下沉量及道岔結構方面的要求較超導技術更高。

(3)超導磁懸浮技術由於渦流效應懸浮能耗較常導技術更大,冷卻系統重,強磁場對人體與環境都有影響。

⑨ 煩惱女孩子學前端和ui哪個找工作好一點呢

前端跟UI設計相比,UI設計更適合女生一下。UI設計師偏設計方向,代碼量相比前端來說很少很少,不會像前端這么累。但是目前市場上前端的薪資、人才需求是比UI設計要高很多的。
千鋒武漢網站有很多UI設計教學視頻,從基礎到高級都有,知識點講授非常細致。還有工具安裝包、完整版學習路線圖。可以自己去下載先學習試試,看你適不適合學UI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