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網頁前端 » 戰斗機前端中央設計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戰斗機前端中央設計

發布時間: 2022-08-09 06:11:25

① 米格-29戰斗機的設計特點

米格-29在氣動設計上的最大特色,就是其精心設計的翼身融合體。米格-29的主機身和機翼內段之間呈圓滑過度,機翼內段前端形成邊條,後掠角73.5度。機翼外段前沿後掠角42度,展弦比3:5,2度下反角。翼身融合體帶來的升力占總升力的40%。外段機翼上有液壓控制的副翼。全翼展寬度的液壓控制前沿襟翼分成三段,由計算機控制與後沿開縫襟翼共同工作,以提供更好的機動性能。副翼俯仰范圍為+25度到-15度。垂尾採用雙垂尾方式,分別位於機身中線外1690mm處。垂尾向機身外側傾斜6度,前沿後掠角47度50分,方向舵偏轉角為±25度。全動平尾後掠角約50°,操縱面上均無調整片。垂尾是碳纖維復合材料和蜂窩結構,平尾和操縱面選用的是金屬蜂窩構件。總的來看米格-29的外形和蘇-27相似。
垂尾的前沿向前伸展到機身與機翼接縫處的上方,與BVP-30-26M箔條/紅外誘餌發射器相連。這一設計相當獨特,增大縱向安定面的面積,提高了從尾旋中擺脫的能力。而通常箔條/紅外誘餌發射器一般是安排在機腹或機身兩側的。兩個差動平尾前沿後掠角50度,平尾翼展7.78米,俯仰范圍為+15度到-35度。位於機身前端的邊條設計類似於F-16,可防止飛機在以最大攻角(也作迎角,angle of attack)出現副翼失效的現象。在第100架出廠後,後續生產的米格-29的垂尾方向舵增大了面積。 米格-29機身結構主要為鋁合金組成,部分機身加強隔框使用了鈦材料,以適應特定的強度和溫度要求,另少量採用了鋁鋰合金部件。主翼有三條截面為圓形的翼梁,覆以鋁鋰合金的蒙皮。鋁鋰部件廣泛採用電子束焊或氬弧焊。機身內的第1號主油箱容積2550升,安裝在第一條翼梁前面。兩塊減速板分別安裝在兩台發動機之間的機身上部和底部。米格-29的機身整體油箱採用氬弧焊、電子束焊製造,該油箱與蘇聯D16鋁合金鉚接油箱相比,減重24%。其中,由於1420鋁鋰合金的密度小,減重12%(若重新設計,可減重15%~16%);另12%是因為焊接結構省掉金屬重疊部分、鉚釘、螺栓和密封膠。
在此設計下,米格-29的油箱可在機場條件下修理,因為該結構補焊後無需熱處理工序。機身有四條縱向主梁,兩條位於發動機之間,另兩條分別在發動機外側。靠外的兩條主梁向後延伸出機身范圍,作為平尾的安裝支撐點。米格-29上採用的復合材料約占整機的4%,少於西方第三代戰斗機的比率,主要分部在平尾、副翼、襟翼和方向舵面上。機頭雷達罩為介電質復合材料。 米格-29採用的RD-33(PД-33)渦扇發動機由克里莫夫設計局研製,雙軸,低涵道比,採用共11個單元體的單元體結構。單台不加力推力為50千牛(5040千克力),加力推力為81.4千牛(8300千克力),採用全許可權數字式控制。最大加力耗油率2.09。發動機推重比按干質量計算為7.87,按交付狀態質量6.62。後機身左側裝有輔助動力裝置,並開有相應進氣口。該發動機由莫斯科契爾尼舍夫工廠(又稱紅十月工廠)生產。該發動機工作穩定,可在飛行包線內任一點空中再起動和接通加力,並且設有俄羅斯發動機普遍採用的補氧系統。按蘇聯戰斗機發動機傳統,RD-33的高空高速特性突出。
米格-29的兩台發動機間有較大空間,在機背上形成了一個長條狀的凹陷。兩個發動機進氣口分別安裝在兩主翼前端下方,截面呈矩形,內傾8度,以配合機翼不同部分的厚度變化。進氣口前沿呈60度楔形,在高迎角條件下仍能提供良好的進氣條件。在起飛和著陸時,擋板與前起落架隨動,擋板擋住主進氣口,則輔助進氣口工作,此時輔助進氣口向下打開,空氣從輔助進氣口的百葉窗形縫隙和887個小孔中進入進氣道。在主進氣道關閉,發動機只能從輔助進氣口吸入空氣的情況下,米格-29仍能以0.85馬赫飛行。使用輔助進氣口可避免發動機吸入地面異物,這對於經常要在野戰機場起降的米格-29尤為重要。 米格-29的基礎型米格-29A首創性的採用了以雷達、光電和頭盔瞄準具三者組成的綜合火控系統。早期雷達為NO-193「黑縫」脈沖多普勒雷達,性能近似於美國APG-65雷達。該雷達採用倒置式卡塞格倫天線(Twist Cassegrain Antenna),這種天線能夠滿足脈沖多普勒雷達的需求,NO-193搜索距離80千米,跟蹤距離前半球56千米,後半球24千米。對轟炸機等大目標的作用距離要稍遠。具有下視/下射能力,上仰角度45度,下視角度15度,天線直徑93cm。NO-193雷達具有多種可選擇的工作模式,能夠與機載Shchel-3UM頭盔瞄準具、OEPS29光電系統共同跟蹤鎖定目標。
當光電系統失掉目標時,雷達自動間歇性工作跟蹤目標,同時二者互為替補備份。在近距格鬥中,紅外跟蹤系統和激光測距器協同工作,可准確確定目標方位,從而具有控制R-73近距空空導彈進行離軸瞄準和發射的能力。機上還裝有SRIU-2敵我識別器和「警笛」3型(СеренаⅢ)360°雷達告警系統,邊條處裝有兩個SO-69電子對抗天線。OEPS29光電系統重8千克,裝在風擋前方,偏向飛行員右側。對典型戰斗機目標尾追搜索距離15千米,跟蹤距離12千米。搜索范圍正負方向基本上與雷達相同,這是俄制IRST的一大特點。如OEPS29可達到左右各30度,俯仰各30度。激光測距器的最大測距距離在200米至6000米之間。
米格-29的頭盔瞄準具是整個火控系統中最有特色的部分。配合上R-73近距格鬥空空導彈,米格-29能在近距格鬥中占據有利地位。R-73是一種具有全向攻擊能力的新型格鬥導彈,尾噴口的四周裝有4片舵面,實現了矢量推力控制,主動段的最大機動過載可達60G。該彈與頭盔瞄準具交聯,最大離軸角達正負60度,可對偏離飛機縱軸正負60度的目標實施有效攻擊。但由於米格-29本身的機械式操縱系統、人機工程的缺陷,使得頭盔瞄準具與R-73都無法發揮最大效能,實戰能力要打折扣。座艙的設計使得飛行員實際視野無法達到正負60度。但是機頭方向斜向下的視野很好,對飛行員攻擊地面目標時非常有利。 米格-29翼下有七個掛點,機翼每側3個+機身中軸線下一個。機炮埋入機首左側的翼邊內,從正面看是一個小孔。米格-29A以及後續型號使用的標准配置武器包括: 一門30mm口徑Gsh-301(ГШ-30-1)機炮,攜帶150發30*165mm高爆燃燒彈和穿甲曳光彈;炮重50千克,翻修壽命為2000發 BDZ-UMK2B掛架 APU-470,APU-73-1D和APU-68-85E發射架 R-27R1、R-27E、R-73空空導彈 S-8(80 mm)、S-24B(240 mm)火箭彈及相應類型的發射器、250千克、500千克航空炸彈,最大載彈量2000千克

② 中國殲-10戰斗機的布局有什麼優點

外界根據資料和設想圖判斷推測,殲-10是一種單發單垂尾10噸級中輕型空中優勢多用途戰機,採用國際上新一代戰機流行的機腹進氣、雙三角中單翼加三角前翼的近耦合鴨式氣動布局,其優點是既能發揮三角翼飛機高空高速的優勢,又通過前翼增加升力,保證中低空亞音速格鬥的機動性並大幅縮短起降距離。這些推測反映了殲-10的作戰任務與「獅」有所不同:「獅」採用下單翼和固定式進氣道,以戰場遮斷為主,奪取制空權為輔;

而殲-10則是中單翼,帶中心激波錐的二元可調進氣道,強調低空空戰格鬥性能和高空高速的機動性,並兼有對地攻擊性能。而且因為進氣口前移,進氣道略帶S形,翼身融合體更加飽滿,所以殲-10的隱身性能和內部油箱容量也更佳。殲-10前起落架為雙輪,考慮了粗暴著陸的需求。主起落架在機身下方,讓出了寶貴的機翼下方空間,便於攜帶更多外掛武器,外掛點為11個。

殲-10外掛副油箱最大4100升這些數據表明,殲-10除維持正常平飛外,還有足夠的推力來滿足執行各種機動動作的需要,使水平加速、爬升、盤旋等性能均有較大提升,甚至可以在空中格鬥狀態下毫不費力地垂直向上爬升。

殲-10在沿襲殲-9的鴨式布局基礎上,採用了類似於「獅」式戰斗機於上世紀80年代初期設計時的氣動布局,但為了滿足中國空軍的要求而進行了修改,採用了中國新型戰斗機最初設計時的大尺寸和大重量。

殲-10採用大三角翼加鴨翼布局。同時,殲-10保留了「獅」採用的活動翼面技術:外翼前緣為機動襟翼,固定內翼在全動鴨殲十座艙模擬系統翼的配合下產生絕佳的氣動性能。常規飛機的水平尾翼位置被三角翼後緣的四塊活動副翼所佔據。翼尖部分沒有設置用於輕型空空導彈的掛架,這一點與「獅」和「鷹獅」不同。

殲-10布局最為稱道之處是它的翼身融合。通過精心設計主翼與機身中部結合處的曲面,既增加了機內容積,也有效利用了它帶來的空氣動力增升效果。主翼後部機身兩側沒有安排其他結構,這再次體現了翼身融合的設計理念,只是在尾噴管前端機腹下加裝了兩片外斜腹鰭。這兩片腹鰭用於戰機大迎角飛行時,配合高大的垂直尾翼保持飛機的穩定性。與「獅」相同的是,殲-10也設計了四片減速板,其中兩片位於機身上部主翼後方,其餘兩片僅位於機尾下部腹鰭之間。

除了機翼,殲-10與「獅」的另外一處重大不同在於進氣道。「獅」的進氣道與F-16類似,為固定幾何形狀。而殲-10採用的是帶中心激波錐的二維可調式進氣道,這種帶調節板的進氣道布局與F-4「鬼怪」Ⅱ有些類似。只是殲-10將「鬼怪」的進氣道平移至機腹下,由調節板構成進氣道的前部,這為發動機提供了不同飛行狀態所需的氣流,更加適合高性能空空作戰。

此外,可調節進氣道所增加的高效整流壓縮能力極大地提高了飛機超音速飛行時的發動機推力,從而使飛機獲得更好的爬升和高速性能。這種進氣道布局的不足主要包括隱身效果欠佳、重量偏大且結構復雜和生產費用增加,同時調節板的動力和調節系統還加大了飛機的維護負擔。

適合超音速飛行的氣動布局、強勁的發動機和可調節式進氣道使殲-10最大速度能夠達到2600千米/小時,大於「獅」宣稱的2340千米/小時。殲-10的高超性能集中於空空作戰,因此無論是執行空防還是截擊任務都將是一把利器。

③ 求殲10戰斗機研發背景及對中國空軍的影響

[編輯本段]簡介

殲10戰斗機是中國最新一代單發動機多用途戰斗機。殲10戰斗機是中國自行研製的第三代戰斗機。殲10戰斗機在國際上被定位成了「三代半」戰機已得到一致的公認。殲10戰斗機具有很強的超視距空戰、近距格鬥和空對地攻擊能力。殲10擁有空中對接加油能力。2007年2月,殲10戰斗機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中國官方於2006年12月底正式公布殲10戰斗機服役的消息以及新聞片斷,在此之前民間已經流傳一些照片證實其存在。2008年11月5日,殲10戰斗機在中國珠海航展上首次對公眾公開亮相並進行了飛行表演。
殲10戰斗機由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也稱611所)設計,成都飛機工業公司製造。殲10戰斗機項目驗證研究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殲10戰斗機從1986年起正式開始研製,90年代中期原型機首飛。據中國官方報道,殲10戰斗機於1998年3月首飛。中國空軍首個裝備殲10的戰斗機團於2005年底形成作戰能力。
殲10戰斗機有單座及雙座的改型型號,殲10採用了大量的新設計、新技術、新工藝,突破和掌握了一批有重大影響的核心技術、關鍵技術和前沿技術。殲10裝備的航電系統基本由國內研發生產。殲10最初裝備俄制AL-31FN發動機,同時正改進測試國產WS-10發動機。
殲10項目設計淵源可追溯到由成都飛機公司設計的殲9戰斗機。原殲9戰斗機項目是為設計一種速度達到2.5馬赫,鴨式氣動布局空防型戰斗機,後來發生了重大變化,該項目下馬。
1994年10月美國軍方聲稱,間諜衛星拍到了一張模糊的中國新一代戰斗機照片。經過分析認為,殲10採用與歐洲的「台風」戰斗機和法國的「陣風」戰斗機類似的帶有前翼的鴨式氣動布局。
曾經有猜測認為以色列於1987年在美國施壓促其放棄了「幼獅」戰斗機項目後,以色列將該項目的研究成果轉讓給了中國。中國和以色列官方都否認雙方在戰斗機研發進行了合作。殲10與「幼獅」是完全不同的戰斗機,作戰需求、設計尺寸完全不同。也有猜測裝備美製F-16A的巴基斯坦也有可能向中國提供了部分先進技術信息。但上述猜測缺乏證據。
[編輯本段]概況
殲10戰斗機採用大三角翼加近耦合鴨式前翼氣動布局的氣動布局,主翼與機身中部結合處採用翼身融合設計。在尾噴管前端機腹下加裝了兩片外斜腹鰭,配合垂直尾翼保持飛機大迎角飛行時的穩定性。四片減速板中兩片位於機身上部主翼後方,其餘兩片僅位於機尾下部腹鰭之間。殲-10戰斗機的位於機腹下進氣道採用二維可調式進氣道,為發動機提供了不同飛行狀態所需的氣流。
殲10戰斗機為放寬靜穩度設計,採用四餘度數字式線傳飛行控制系統,這是中國戰斗機首次採用中國自主研發的飛行控制系統。殲-10的單座座艙採用了大屏幕抬頭顯示儀、液晶多功能平顯,油門和推桿控制系統、數據存儲系統、先進的自動航行系統。採用了高度綜合化航空電子系統,通過計算機綜合處理、集中顯示,將各任務系統的操作進行集中控制。殲10採用一種多模「邊掃描邊跟蹤」雷達。
殲10的首批生產型將採用俄制AL-31FN渦輪風扇發動機(蘇-27戰斗機也採用了AL-31系列發動機)。由於俄羅斯未提供AL-31FN的生產許可證,因此殲10將採用國產發動機,如黎明發動機公司生產的WS-10(太行發動機)。
殲-10裝備一門半埋入式雙管23毫米口徑機炮,位於進氣口下方前起落架左側。殲-10戰斗機有11個武器掛架:六個在機翼下、一個在機腹下中軸線上、其餘四個為機腹下方兩側串聯掛架。中國官方尚未公布殲-10的外掛載荷能力。
[編輯本段]研製過程
1980年代初,航空工業重新制定了「更新一代、研製一代、預研一代」的發展方針,即用較先進的殲-7、殲-8 替代部分老式戰機;研製殲-7、殲-8的後繼改進型;預研能夠滿足2000年前後作戰需要的先進戰斗機。1982年,時任中央軍委主席的鄧小平聽取鄒家華(時任國防科工委副主任)匯報後,提出要搞新型飛機。
殲10-01架樣機1986年1月,國務院、中央軍委聯合下發文件,批准殲-10立項研製,代號為「十號工程」。宋文驄擔任殲-10總設計師,他此前曾擔綱設計殲-7C。殲-10自研製起就鎖定當時最盛行的「鴨式」氣動布局。作為國產第三代戰斗機,它的任務是趕超世界先進水平。從第二代機械傳動戰機,到第三代數字電傳飛機,從氣動外形布局,到數字式電傳飛控系統,從綜合化航電系統,到計算機輔助設計,僅新成品率高達60%。
1997年11月,殲10-01架樣機出廠。1998年3月23日,殲10-01樣機首飛。1999年進入型號調整試飛,殲10定型前一共試飛了3000 多個起落。
2003年開始生產型殲10陸續交付給中國空軍,殲10戰斗機開創中國軍機在設計定型前進行小批量生產並交付部隊領先試用的先河。
[編輯本段]性能數據
(推測值)
機長 14.57米
翼展 8.78米
推力 122千牛頓
最大速度 2.0馬赫
最大升限 18000米
作戰半徑 1100公里
全機空重 8840千克
起飛重量 19277公斤
載彈量 7000公斤

[編輯本段]相關報道
總設計師:宋文驄院士
雙座型總設計師:楊偉(西工大)
試飛總師:周自全(西工大)
總工程師:薛熾壽(西工大)
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公司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中國一航副總經理耿汝光表示,中國一航大力推進自主創新,實現了重點型號的「三大跨越」:一是以殲10系列飛機研製成功為標志,實現了我國軍機從第二代向第三代的歷史性跨越;二是以太行發動機研製成功為標志,實現了我國軍用航空發動機從第二代向第三代的跨越;三是以新一代空空導彈研製成功並裝備部隊為標志,實現了我國空空導彈從第三代向第四代的跨越。
據殲10戰斗機總設計師宋文驄介紹,殲-10戰斗機採用了中國自主研製的放寬靜安定性的鴨式氣動布局。鴨式布局的飛機由於鴨翼與機翼相互作用的復雜性通常會產生飛機力矩的非線性,放寬靜安定性的飛機如沒有其他措施也很難進行控制。這些技術的採用標志著殲-10戰斗機擁有先進的數字電傳飛控系統。
據殲10戰斗機雙座型號總設計師楊偉介紹,數字電傳飛控系統將飛行員對駕駛桿和腳蹬的操縱,以及飛機的飛行情況輸送給飛行控制計算機,通過計算機的運算處理再將控制指令傳遞到飛機各操縱舵面。系統能夠自動檢測故障、隔離故障,並自動將無故障的部分重新組合以正常工作。
據了解,在殲10戰斗機的研製過程中,除了飛機本身採用了大量的航空先進技術外,飛機的設計與研製開發的手段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計算機輔助設計的應用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飛機的總體氣動設計、結構設計、系統設計等很多部分通過計算機輔助完成,加速了設計時間,最終形成更為優化的設計結果。通過殲10戰斗機的研製,中國擁有了自主的、完整的、覆蓋飛機設計各個方面的計算機輔助設計體系。

④ 殲十戰機的結構是什麼樣子的

,殲-10是一種單發單垂尾10噸級中輕型空中優勢多用途戰機,採用國際上新一代戰機流行的機腹進氣、雙三角中單翼加三角前翼的近耦合鴨式氣動布局,其優點是既能發揮三角翼飛機高空高速的優勢,又通過前翼增加升力,保證中低空亞音速格鬥的機動性並大幅縮短起降距離。這些推測反映了殲-10的作戰任務與「獅」有所不同:「獅」採用下單翼和固定式進氣道,以戰場遮斷為主,奪取制空權為輔;而殲-10則是中單翼,帶中心激波錐的二元可調進氣道,強調低空空戰格鬥性能和高空高速的機動性,並兼有對地攻擊性能。而且因為進氣口前移,進氣道略帶S形(渦輪葉片不至於一覽無遺,可以降低發動機的雷達反射回波),翼身融合體更加飽滿,所以殲-10的隱身性能和內部油箱容量也更佳。推測認為,殲-10前起落架為雙輪,考慮了粗暴著陸的需求。主起落架在機身下方,讓出了寶貴的機翼下方空間,便於攜帶更多外掛武器,預計外掛點可達到11個。
殲-10外掛副油箱最大4100升(1500×2、1100×1)這些數據表明,殲-10除維持正常平飛外,還有足夠的推力來滿足執行各種機動動作的需要,使水平加速、爬升、盤旋等性能均有較大提升,甚至可以在空中格鬥狀態下毫不費力地垂直向上爬升。
殲-10在沿襲殲-9的鴨式布局基礎上,採用了類似於「獅」式戰斗機於上世紀80年代初期設計時的氣動布局,但為了滿足中國空軍的要求而進行了修改,採用了中國新型戰斗機最初設計時的大尺寸和大重量。
殲-10採用大三角翼加鴨翼布局(翼展比後者長一米多,翼面積增加15~18%)。同時,殲-10保留了「獅」(還有瑞典的「鷹獅」)採用的活動翼面技術:外翼前緣為機動襟翼,固定內翼在全動鴨翼的配合下產生絕佳的氣動性能。常規飛機的水平尾翼位置被三角翼後緣的四塊活動副翼所佔據。翼尖部分沒有設置用於輕型空空導彈的掛架,這一點與「獅」和「鷹獅」不同。
殲-10布局最為稱道之處是它的翼身融合。通過精心設計主翼與機身中部結合處的曲面,既增加了機內容積(用於載油、裝備,以及為爾後發展預留空間),也有效利用了它帶來的空氣動力增升效果。主翼後部機身兩側沒有安排其他結構,這再次體現了翼身融合的設計理念,只是在尾噴管前端機腹下加裝了兩片外斜腹鰭。這兩片腹鰭用於戰機大迎角飛行時,配合高大的垂直尾翼保持飛機的穩定性。與「幼獅」相同的是,殲-10也設計了四片減速板,其中兩片位於機身上部主翼後方,其餘兩片僅位於機尾下部腹鰭之間。
除了機翼,殲-10與「獅」的另外一處重大不同在於進氣道。「獅」的進氣道與F-16類似,為固定幾何形狀。而殲-10採用的是帶中心激波錐的二維可調式進氣道,這種帶調節板的進氣道布局與F-4「鬼怪」Ⅱ有些類似。只是殲-10將「鬼怪」的進氣道平移至機腹下,由調節板(位置在邊界層分離板的後方)構成進氣道的前部,這為發動機提供了不同飛行狀態所需的氣流,更加適合高性能空空作戰。此外,可調節進氣道所增加的高效整流壓縮能力(在1.5馬赫時為5%,在1.8馬赫增加至15%,在2馬赫時為25~30%)極大地提高了飛機超音速飛行時的發動機推力,從而使飛機獲得更好的爬升和高速性能。這種進氣道布局的不足主要包括隱身效果欠佳(這也是所有機腹進氣道布局飛機的通病)、重量偏大且結構復雜(F-16為此增重80~100公斤)和生產費用增加,同時調節板的動力和調節系統還加大了飛機的維護負擔。
適合超音速飛行的氣動布局、強勁的發動機和可調節式進氣道使殲-10最大速度能夠達到2.2馬赫,大於「獅」宣稱的1.8馬赫。殲-10的高超性能集中於空空作戰,因此無論是執行空防還是截擊任務都將是一把利器。
[編輯本段]推進系統
殲-10的首批生產型將採用久經考驗的俄制AL-31FN渦扇發動機。蘇-27家族也採用了AL-31FN渦扇發動機AL-31系列發動機,不過FN型增加了一個經完全重新設計的檢修艙。這一檢修艙的設置是標準的俄式風格,在最初的AL-31型號中位於發動機上方,還包括部分壓氣機上部機殼的外側位置,但FN型的檢修艙則調整到與西方戰斗機發動機檢修艙同樣的位置,位於發動機和壓氣機下部機殼外側的位置。
除了殲-10原型機和預生產型使用的發動機外,據稱俄羅斯於2001年一次性向中國提供了54台AL-31FN(另有渠道報道說是100台)。這些發動機用於首批生產型殲-10。但俄羅斯拒絕向中國提供該型發動機的生產許可證。基於這個原因,中國正在研製可以替代AL-31FN的國產發動機。不過,即使所有的殲-10都將使用AL-31FN,中國也將尋求一種更加先進的改型,其最重要的技術要求當是配備軸向360度矢量噴管,以提升飛機的機動性能和發動機與機身有效配合帶來的推進效能。這種發動機曾經在1998年的珠海航展上首次露面,俄羅斯明顯是領會到了中國對發動機的潛在興趣。實際上,被西方奇怪地忽視了的發動機矢量控制技術卻在亞洲得到了廣泛歡迎,它首先被印度空軍裝備的戰斗機採用,接著是馬來西亞,而現在可能是中國。
把目光投向未來,中國可能最終採用「土星」公司的AL-41型發動機。目前,該型發動機正在為俄羅斯下一代的戰斗機進行研製。AL-41的體積可能與AL-31相同,但推力要增大30~40%。因此,AL-41可能成為未來殲-10型號的潛在選擇,並使其具備與同在概念驗證階段的F-16Block60相同的作戰能力。
目前,強勁且省油的AL-31FN為殲-10在空戰中發揮高超性能提供了有力支持,使其無論是在高速、大爬升率飛行,還是在大過載機動時都勿須擔心發動機停車。該型發動機由於油效比極高,因此使戰機在執行遠程滲透任務時同樣表現不凡。加之殲-10具有容積達5000升的內置油箱,這雖然比加兩個保形油箱的F-16要少700升,但戰機仍能夠在攜帶較大載荷的情況上達到一個理想的作戰半徑。殲-10還能攜帶三個副油箱,雖然目前尚不具備空中受油能力,但據悉中國已有開發殲-10空中受油能力的遠期計劃。
WS-10A「太行」渦扇發動機由於俄羅斯拒絕提供AL-31FN的生產許可證,而且考慮到中國一直在努力實現裝備采購的國產化率,因此殲-10極有可能將在未來採用一種國產發動機,如黎明發動機公司生產的WS-10A。但目前知道的信息僅包括WS-10A的推力水平(與AL-31相近)和布局(雙軸小涵道比並帶加力燃燒室的渦扇發動機),並且黎明公司已計劃在該發動機上加裝矢量噴管。

技術性能

考慮到中國明顯地將美國戰斗機視為其主要空中威脅,加之美國的戰斗機設計一直殲-10戰斗機結構圖強調奪取空中優勢的能力,因此不難理解中國要將空空作戰能力(包括進攻和防禦)視為其戰斗機發展的主要需求。同理,殲-10在結構設計上強調機動過載要達到9G(所有最新型戰斗機都追求的目標),這無疑體現出中國空軍要求這款新型多功能戰斗機要在制空作戰中技壓群芳,至少要達到F-16最新型號的性能。
殲-10為放寬靜穩度設計,並採用四餘度線傳飛行控制系統。這是中國戰斗機首次採用這種當前最先進的飛行控制系統。中國空軍使用一架經過特殊改制的殲-8Ⅱ技術驗證機測試經過重新設計的線傳飛控系統,這顯示出殲-10的線傳飛控系統應是中國自主研發的產物。
殲-10極有可能同其他第四代戰斗機一樣,採用四重數位化線傳飛控系統。使用四重系統而非三重系統的好處是可以允許戰機在執行任務時出現兩次故障。如果出現第二次故障,對於三重系統來說,將會出現好壞各一的局面,萬一好的系統要向左轉,壞的系統要向右飛,飛機將無所適從。但若是四重數位化線傳飛控系統,好壞系統的比例仍是2比1,按照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飛機仍可正常飛行。殲-10的多個獨立翼面,若皆由四重數位化線傳飛控系統控制,那麼當這些控制面協調動作完成機身轉向時,可以讓飛機在沒有俯仰、傾斜的狀態下上下左右轉換方向。
由於需控制的翼面較多,已不可能再用人力和機械傳動系統來控制,殲-10也可能相應地採用先進的四餘度電傳控制,通過感測器感受手對操縱桿的壓力,轉為電信號送往控制電腦,由電腦根據飛機實時情況計算出最佳控制量,並把控制信號送往舵面操縱系統,再調整飛機姿態。這樣既減輕了飛行員的負擔,又充分發揮鴨式飛機機動性,也保證了控制系統的冗餘度和生存能力。
[編輯本段]雷達航電設備
殲-10的單座座艙為飛行員提供了良好的全向視野,這比以往繼承前蘇聯設計風格的中國戰機進步了不少。飛機的航電設備採用了符合西方機工程原理的設計組合:大屏幕抬頭顯示儀、三台液晶多功能平顯,油門和推桿控制系統、數據存儲系統、先進的自動航行和氣象數據計算機和頭盔瞄準具。雖然這些產品的提供商目前還不能確定,但頭盔瞄準具已經基本能夠確定將採用國產型號,由洛陽航空設計所設計生產。
殲-10採用採用國產JL-10脈沖多普勒雷達,搜索距離100千米~130千米,攻擊距離80千米~90千米,可同時跟蹤6個目標,並選定4個加以鎖定摧毀;遠期將採用國產相控陣雷達或俄羅斯「甲蟲」、「珍珠」雷達。
中國的殲-11(蘇-27和蘇-30)裝備了一種高性能的紅外搜索跟蹤和激光測距一體化系統,這為戰機提供了完全被動搜索和跟蹤能力。殲-10自然也有可能裝備一種同樣或者類似的系統。但在殲-10的原型機和預生產型機上看不到用於容納紅外搜索跟蹤系統的球狀結構,似乎也沒有其他的機身窗口顯示有內置的該類系統。
[編輯本段]武器裝備
殲-10裝備了一門半埋入式雙管23毫米機炮(俄制Gsh-23型機炮的中國版),位置在進氣口下方前起落架左側。殲-10的機身下設計了11個掛架:六個在機翼下、一個在機腹下中軸線上、其餘四個為機腹下方兩側半共開工的串聯掛架(與幻影-2000、「陣風」和F-15E的機腹掛架配置類似)。中國官方尚未公布殲-10的外掛載荷能力,但估計為5500公斤。
根據照片可以看出,殲-10的原型和預生產型機大多掛載兩枚PL-8(以制「怪蛇」Ⅲ)近程紅外製導導彈。殲-10的武器系統還將包括已經在殲-11上使用的俄制空空導彈(R-73近程和R-77中程主動制導導彈),以及中國的PL-12中程雷達制導空空導彈。在執行對地攻擊任務時,殲-10也可以攜帶國產和俄制的空地導彈和激光制導炸彈(包括鷹擊-8K反艦導彈和新型鷹擊-9反輻射導彈),以及非制導炸彈和航空火箭彈。
據報道,用於殲-10的導航和目標指示吊艙正在研發之中,這些設備可能與機炮對稱安置在進氣道的右側。
[編輯本段]技術和作戰考慮
當獲得有關殲-10的首批情報時,雖然西方國家知道它先進的氣動布局和技術直接來自以色列「幼獅」戰斗機,但還是認為它是一種輕型戰斗機。實際上直到最近,大部分西方媒體在提供殲-10的評估數據時仍是基於「幼獅」戰斗機的重量、尺寸和技術性能。
但在獲得了准確的數據後,顯露在人們面前的卻是另外一番景象。殲-10實際上是一種中型戰斗機,在作戰性能上類似於F-16C Block 50和幻影2000-5,或者更准確點說,就像單發的歐洲戰斗機或「陣風」。因此,說殲-10與最新的F-16型號具有相當的作戰能力一點也不為過,只是它的機身更大,並有更好的發展前景。殲-10最初的設計選擇中,與當前西方戰斗機設計思路不謀而合的地方得到了加強,特別是採用可調節式進氣道。
殲-10與其他亞洲國家的國產戰斗機一樣,當前最現實的問題是其航電設備和制導武器的發展進程和可靠性。另外一個需要關注的是數字線傳飛控系統,它不僅存在著可靠性問題,而且在與滿載現代航電系統的戰斗機結合以後,它是否能夠全面發揮潛能也將令人拭目以待。
[編輯本段]性能參數(預計)
機長:14.57米
殲-10戰斗機三視圖 機高:5.3米
翼展:8.78米
起飛重量:19277千克
全機空重:8840千克
發動機推力:132千牛
推重比:1.1
高空最大速度:2.0馬赫
低空最大速度:1馬赫
作戰半徑:1100千米(2008年珠海航展亮相2架空中加油型,但續航數據不詳。)
最大航程:3500千米
載彈量:7000千克

⑤ 為什麼中國戰斗機的機頭前端都仿照蘇聯的飛機有兩片機翼,美國的幾乎沒看到啊

蘇聯跟美國製造武器的方式完全不同,su-27能做出眼鏡蛇機動的動作 空中停車 蘇聯的矢量發動機 和 前置鴨翼 具有更高的機動性 蘇聯注重的是近距空戰格鬥能力 美國注重的是機載電子設備的先進性,隱身性,先敵發現和先敵攻擊能力,當然近距空戰也很強,但是根據空氣動力學來講,一旦進入近距空戰格鬥,純機炮較量,理論上當然機動性強的更具優勢,不過美國還有一套實戰空戰得來的迎擊,迎戰的空戰戰術呢

⑥ 噴氣式戰斗機的頭部為什麼設計成圓錐狀

沙堆表面的沙粒還在重力、彈性和摩擦力的作用下,所以(稱為摩擦角)小項2:由於黃沙靠牆堆積,只能堆成半錐形。因為體積不變,所以不變。為了最小化場地面積,Rx取最小值。因此,魚雷頭部設計成弧形的原因如下:1。在實際使用中,魚雷不可能以90度的標准角度擊中敵艦。如果魚雷的頭部設計成錐形,引信管會彎曲,撞針不會釋放,從而導致魚雷爆炸。2.實際上,由於水中流體和漩渦等各種因素的影響,

這個頂端物體是一個皮託管。它可以幫助飛行員理解和掌握飛機在飛行中的速度。世界上所有的拳手都是尖兵!還是曾經帶了一把鋒利的!那個尖點是皮託管!空速管數據是最好的!但是容易結冰!危及飛行安全!因此,皮託管被大氣感測器取代了!這不是什麼高科技!世界和中國的新生代拳手都不犀利!具有「鋒利」前端的所謂戰斗機被稱為皮託管。速度越快,氣壓越大。隨著氣壓的增加,戰斗機艙內的速度指示器會不斷改變速度指標。

⑦ 戰機結構

F-22戰斗機
研製國家:美國名稱型號:F/A-22(LOCKHEED F-22)「猛禽」戰斗機研製單位:美國洛克希德公司造 價:F/A-22單價1.2億美元(不含研製成本)。現 狀:在研。2005年12月將具備初始作戰能力。將擁有72架飛機和6架備用機。

一、概述

F/A-22是美國空軍研製的新一代戰斗機,也是目前唯一面世的「第四代戰斗機」,它將成為21世紀初的主戰機種。它的任務包括:奪取制空權,向美軍作戰提供空中優勢,在戰區空域有效實施精確打擊;防空火力壓制和封鎖、縱深遮斷,近距空中支援。與第三代戰斗機相比,F/A-22飛機最具里程碑意義的技術特性是:採用全隱身與氣動綜合布局、持續的超音速巡航能力、過失速機動、短距起降、先進的機載設備和火控系統與綜合航空電子系統。

1、研發背景

1981年11月,美國空軍正式提出了研製作為F-15後繼機的新型制空戰斗機的要求。1983年年9月美國空軍與7家公司簽訂了概念研究合同,同時與普•惠公司和通用電氣公司簽訂發動機的驗證和鑒定合同。1985年9月,空軍公布了正式的先進戰術飛機的戰、技術要求,同年11月空軍要求在先進戰術飛機的設計中要把隱身作為一項指標,也是專家們所指的目前唯一面世的「第四代戰斗機」,它將成為下世紀初葉的主戰機種。主要用途是壓取戰區制空權,因而也是F-15的後繼型號。1990年9月原型機首飛,最初計劃采購750架,經過兩肖減最後確定的采購數量是438架。1997年9月EMD型飛機首飛,預計2002年開始交付生產型飛機,2004年形成初步作戰能力,2013年交付第438架飛機。該計劃原稱ATF,始於1982年,ATF要求,也是首次要求將以下五個特點集在一架飛機上,即低可探測性(隱身性)、高度機動性和敏捷性、使用軍用推力即可作超音速巡航(而不是只滿足於以往老型號的短時間超音速沖刺)、有效載重不低於F—15和具有飛越包括第三世界戰區在內的所有戰區的足夠遠的航程。面對如此先進的設計要求,F—22採用一切已有的世界級航空頂尖技術是毫無疑問的。

2、研發歷程

1986年10月31日洛克希德、波音和通用動力3家公司聯合研製小組的YF-22中標,並按要求製造兩架原型機。1990年9月29日,第1架YF-22首飛,10月26日進行了第1次空中加油。10月30日第2架原型機進行首次飛行。11月3日YF-22原型機進行了不使用加力的超音速飛行。隨後於11月28日在加州的中國湖海軍武器試驗中心首次發射了未裝彈葯的「響尾蛇」導彈,12月20日在加州的太平洋導彈試驗場發射未裝彈葯的AIM-120「阿姆拉姆」導彈。

1991年8月2日空軍正式授予研究洛克希德公司一份95.5億美元的工程發展合同,製造13架試驗型飛機。1991年12月16日,空軍確定了F-22戰斗機的外形,並製造了風洞試驗和測定雷達反射截面使用的模型;開始准備內部設計和飛機製造用的工具。

1992年6月4日,洛克希德公司完成了F-22的設計修改。同月,進行了F119型試驗型發動機部件的關鍵性設計評審,完成了發動機詳細設計階段的工作,決定進行F119發動機的生產和組裝。12月27日F119的第1台工程發展階段的發動機開始進行試驗。

1994年10月6日,洛克希德航空系統公司開始製造第1架F/A-22的部件。1995年6月,F-22的關鍵設計評審工作全面完成,至此F/A-22飛機機身的詳細設計階段的工作完成。

1997年3月6日,第1架F-22基本組裝完畢,開始進行加註燃料和發動機試車。4月9日洛克希德•馬丁航空系統公司首次公開了F-22戰斗機,並正式公布了「猛禽」的綽號。1997年9月7日,該機在羅賓斯空軍基地進行了58分鍾的首次試飛。隨後,該機於1998年春返回愛德華空軍基地,交由空軍試驗。

2001年8月,F-22研製成功10年後,美國終於下定決心投入巨資批量生產F-22戰斗機。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承接生產295架F-22的生產訂單,如果價格成本令軍方滿意,五角大樓將會增加訂數。

2002年1月,美國空軍官員宣布F-22"猛禽"戰斗機的首支作戰聯隊將駐扎在弗吉尼亞州的蘭利空軍基地。首批F-22戰斗機計劃於2004年9月抵達蘭利空軍基地,2005年12月將具備初始作戰能力。蘭利基地成立三個F-22戰斗機中隊,共擁有72架飛機和6架備用機。

2002年5月31日,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在完成F-22靜力試驗之後,又成功地進行了F-22的疲勞試驗。F-22機體要求使用壽命為20年或8000飛行小時。

2002年8月,美國空軍宣布,將F-22更名為F/A-22,以更准確地體現F/A-22的使命,包括對地攻擊能力,同時也是為了配合空軍提出的FB-22轟炸機型的任務。

2002年11月,F/A-22已完成初始飛行試驗,在試驗中,F/A-22實現了以2倍音速飛行;飛行高度15240米以上,並完成了高過載機動飛行,如9g轉彎。在3048米以上高度進行了亞音速飛行。

2003年7月,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將困擾多時的F/A-22軟體問題予以解決。這標志著F/A-22項目又取得一次顯著的進展。改進版本的軟體安裝在F/A-22上後,顯著改善了座艙系統的可靠性。而在此之前,由於軟體的問題,座艙系統每運行兩小時就要關閉一次,現在則可以連續運行21小時以上。

2003年9月19日,一架F/A-22試驗飛機在例行試飛時差點墜毀,據空軍初步調查稱,事故是因駕駛員沒按原定程序進行飛行機動而致,並非飛機本身出現問題。

2004年3月,空軍決定略微增加訂購F/A-22的數量,主要的原因是該項目在削減成本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並認為當前的項目估算支持采購277架F/A-22,而此前美空軍確定的采購目標是276架。2004年4月29日,美國空軍宣稱F/A-22進入初始作戰試驗與鑒定階段,這為擴大「猛禽」戰斗機的采購掃清了障礙。

2004年6月,美國空軍宣布授予洛克希德•馬丁公司一項價值4.92億美元的固定價格確認合同,用於購買製造24架F/A-22所需的先進器材和相關設備,這標志著第五批「猛禽」戰斗機即將投入低速初始生產。

2004年9月,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對F/A-22的生產速度作了進一步的調整,加快了戰斗機的生產步伐。該公司的目標是2004年生產19架戰斗機,並計劃在大批量生產階段每年生產24架F/A-22戰斗機。2004年12月21日,一架美軍F/A-22「猛禽」戰斗機墜在美國內華達州南部的內利斯空軍基地墜毀。

雖然美國防部還未正式宣布,但據消息靈通人士透露,國防部已經批准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研製的F/A-22戰斗機進入全速生產。F/A-22單價1.2億美元(不含研製成本)。5月12日,首架作戰型F/A-22已交付給位於弗吉尼亞州蘭利空軍基地的第1戰斗機聯隊第27戰斗機中隊。

二、性能指標:

F—22尺寸:翼展13.56米;機身18.92米;機高5.00米;機翼面積78.80米。重量:額定起飛重量27.216公斤。動力裝置:兩台普惠公司的F119-PW-100帶加力的渦輪風扇發動機(2×13,900公斤力)。飛行特性:最高飛行速度1950公里/小時;近地最高飛行速度1480公里/小時;實際最大飛機高度18,000米;作戰半徑1,300~1,500公里;最大使用過載9.0。
F/A-22的起落架

F/A-22艙蓋

三、結構特點

在平面內為帶高位梯形機翼的帶尾翼的綜合氣動力系統,包括彼此隔開很寬和帶方向舵並朝外傾斜的垂直尾翼,並且水平安定面直接靠近機翼布置。按照技術標准(小反射外形、用吸收無線電波的材料、用無線電電子對抗器材和小輻射的機載無線電電子設備裝備戰斗機,其設計最小有交錯射面為0.1平方米左右。F/A-22是美國戰斗機中使用鈦合金與復合材料最多的機型。其中鈦-64合金約36%、熱定型復合材料約24%、鋁合金約16%、鋼約6%、鈦-52222合金約3%、熱塑復合材料約1%、其它約15%。F-22機身蒙皮全都是高強度、耐高溫的BMI復合材料。新研究開發的高強度鈷-62222合金,初問世就用在F—22上。主起落架使用鋼材。武器艙門與起落架艙門使用熱塑復合材料。兩側翼下菱形截面發動機進氣道為不可調節的進氣道,為敷設發動機壓氣機冷壁進氣道呈S形通道。發動機二維噴管,有固定的側壁和調節噴管橫截面積及按俯仰±20°角偏轉推力矢量而設計的可動上調節板和下調節板.

F/A-22的F119-PW-100 發動機

F119-PW-100 發動機在場內例試

四、電子系統和武器裝備

1、電子系統

航空電子:F/A-22配備綜合航空電子系統。綜合航空電子系統是第四代戰斗機的主要特點之一,它通過數據匯流排進行信息傳送,採用模塊化結構實現結構的簡化和資源共享,通過感測器數據融合獲取更豐富、准確、質量更高的目標信息,所有作戰信息通過平面顯示器和多功能顯示器顯示,為飛行員提供關鍵的飛行及作戰信息,明顯降低飛行員的工作負擔,通過機內自檢和系統重構,使系統具有容錯能力,提高了系統的可靠性和可維修性。高性能的綜合航空電子系統使F/A-22具有良好的識別、選擇、瞄準、快攻和幫助飛行員決策的能力。航空電子共分以下幾部分:通用合成處理器、ADA軟體、高級數據合成座艙顯示器;合成電子戰系統、合成通信、導航和識別系統、光纖數據傳輸系統;AN/APG-77主動相控陣多功能火力控制雷達。

通用合成處理器:通用合成處理器由休斯公司製造,負責將雷達、電子戰和識別感測器數據、通信、導航、武器和系統狀況等數據合成到一起,並通過多功能顯示器向飛行員顯示。每架F/A-22有兩台通用合成處理器,每台處理器中有66個模塊化插槽。F-22的所有信號和數據處理需求可僅由7類處理器完成,這些處理器都是通過一個容錯網路連接在一起。目前,第1通用合成處理器中66個插槽中有19個、第2通用合成處理器中有22個未被使用,以供未來升級使用。F/A-22通用合成處理器的主任務電腦每秒能發出105億條指令、其內存為300兆。

Ada軟體:Ada軟體有4種版本:版本0是首次試飛階段使用的版本。只有基本功能,有27.2萬行源語言代碼;版本1是工程發展型4號機試飛時使用的版本,有86.6萬行源語言代碼;版本2將是1999年底擴充雷達功能後的版本,有102.4萬行源語言代碼;版本3是首批批產型使用的版本,有155.6萬行源語言代碼。

這些軟體負責通訊、導航、識別處理功能,雷達處理功能,電子戰處理功能,任務處理功能,慣性基準處理功能,外掛物管理處理功能,控制和顯示處理功能,核心處理功能,飛行器管理功能,通用分系統功能。

座艙顯示器:平視顯示器,顯示戰術信息和飛行儀表信息。戰術信息顯示武器和目標狀態、射擊標記、武器包線和探測器標記。總視場為20°×30°,由英國GEC-馬可尼航空電子公司研製。

綜合控制板,裝在平視顯示器的駕駛員顯示裝置的組合玻璃下方,其上的鍵盤和行顯示器用於輸入數據和系統控制。上前方顯示器,是通訊、導航、識別系統的顯示器。顯示系統狀態、綜合提示、注意、告警信息。上前方顯示器,是備用飛行儀表,顯示關鍵的飛行信息:姿態、空速、高度、航向和燃油。兩個上前方顯示器的功用可以互換。 輔助多功能顯示器,是防禦電子系統顯示器。顯示空中和地面威脅的平面視圖及其探測器的作用距離,使駕駛員能對威脅作出反應和迴避。輔助多功能顯示器,是攻擊顯示器。顯示空中威脅的平面視圖並標出其相應的高度、射擊清單、目標航跡、導彈發射包線、武器控制標記和導彈射出標記。輔助多功能顯示器,是外掛物管理系統顯示器。顯示有關發動機、武器和投放外掛物的信息。主多功能顯示器,是戰術信息顯示器。顯示戰術態勢的平面圖,包括竄航跡、地面上的陣地和F-22探測器的搜索范圍。目標符號的形狀和顏色表示威脅的屬性、目標航跡特性和射擊的優先次序。

電子戰系統:電子戰系統是探測、電子和處理設備的集合,它能探測和確定來自其它飛機的信號,並且控制F/A-22的箔片和曳光彈等干擾設備。電子戰系統還包括雷達預警接收機和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生產的「檀木」導彈發射探測器,為飛機提供全方位保護。

通信、導航和識別系統:F/A-22通信、導航和識別系統負責履行通信、導航和識別功能,它使用通用合成處理器進行信號和數據處理。

飛行中數據鏈:飛行中數據鏈可使所有F/A-22在飛行中自動共享目標和系統數據,而不需無線電呼叫。在飛行中數據鏈的幫助下,飛行員能更自主飛行。長機可以通過數據鏈告訴僚機其油料、武器狀態,以及敵機狀況。只要一按按鈕,就能自動地按優先順序排列打擊目標,並且建立打擊清單。長機和僚機的導彈飛行狀態都能在座艙顯示器上監控。根據這些能力,基於視覺識別和編隊機動等傳統的戰術可能會完全得到改變。數據鏈同樣允許另外的F/A-22加入網路進多機協調攻擊。

AN/AGP-67雷達系統:AN/AGP-67主動電子掃描陣列雷達。由諾斯羅普•格魯曼與雷聲公司合作研製。天線與機身完全合成到一起,提高了頻率的捷變、降低雷達的橫截面積、增加了帶寬,從而更好支持F/A-22的空中主宰任務。雷達對F/A-22的合成航空電子和感測器的能力至關重要,它在敵雷達發現飛機前就能向飛行員提供多個敵目標的詳細信息。

APG-77雷達

APG-77雷達掃描跟蹤示意圖

APG-77雷達系統:最大特點是合成了捷變光束控制,它允許一部雷達同時履行搜索、跟蹤和目標瞄準任務。捷變光束控制同樣使雷達搜索其它空域,而同進可能繼續跟蹤優先打擊的目標。另外,雷達的低截獲率能力使F/A-22在瞄準裝備有雷達警報接收機和電子干擾設備的敵機時,而敵機還不知道其已被瞄準。

APG-77雷達的主要特性:工作頻率:8至12GHz;掃描范圍:電子掃描,±方位90°;真實波束地形測繪:148公里;多普勒波束銳化:18.5公里、37公里或74公里;活動目標指示:74公里;邊測距邊搜索:296公里(迎頭);邊速度搜索邊測距 296公里(迎頭)。平均故障間隔時間450小時(預測值)。

2、武器裝備

F/A-22除執行空中優勢任務外,也能使用聯合直接攻擊彈葯等精確制導武器進行精確對地攻擊。由於隱身和超音速巡航的需要,F/A-22的基本武器裝備安置在機內。不過它也有用於掛副油箱和導彈的4個翼下掛點,用於在非隱身狀態掛載副油箱和武器。

(一)機炮

F/A-22戰斗機原計劃裝備1門新研製的先進技術機炮,但在該型機炮實用前,目前裝備的是1門改進的M61A2機炮。機炮安裝在飛機右進氣口上方的炮艙內。射擊時,炮艙的前部艙門必須向後打開,以便射擊和排除廢氣。炮艙內除安裝M61A2機炮外,還安裝有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研製的無殼彈葯線性供彈系統,並備有480發炮彈。

武器艙內的6枚空空導彈

(二)空對空導彈和空對地武器

F/A-22戰斗機的空空武器有AIM-9「響尾蛇」短程和AIM-120「阿姆拉姆」中程導彈。每加裝1枚AIM-120導彈,武器系統將增重205公斤,其中導彈重160公斤,發射裝置重45公斤。由於武器掛在機身武器艙內,飛行阻力和雷達反射面積並不增大。空對地武器主要是454公斤的GBU-32聯合直接攻擊彈葯。也可以掛載由MK84或BLU-109/B的改裝的聯合直接攻擊彈葯。為改善F/A-22的主武器艙中攜帶未來彈葯的能力,美國空軍進行了武器的優化研究。所考慮的方案包括:兩枚精度在3米以內的改進型聯合直接攻擊彈葯;兩枚由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研製的風力修正彈葯布撒器;8枚115公斤的小口徑精確彈葯;或者24枚激光/雷達復合制導自主式子彈葯。

打開主武器艙的F/A-22戰斗機

(三)武器艙和武器懸掛裝置

機身武器艙。F/A-22戰斗機前部機身下有1個主武器艙,在機身兩側各有1個副武器艙,因此,除了炮艙外,F/A-22機身內部共有3個武器艙,保證所有的武器都能安裝在飛機內部。

武器掛架和導彈發射器。F/A-22安裝了由EDO公司研製的LAU-142/A「阿姆拉姆」導彈垂直彈射發射器,主武器艙內共安裝了6具這樣的發射架。這種轉向彈射器可以減小武器艙體積,從而節省重量,並能在所有飛行條件下發射導彈。彈射器使用氣動液壓裝置在1秒內發射導彈。另外,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戰術飛機系統部在F-16飛機的翼尖發射軌的基礎上,為F/A-22飛機研製了LAU-141A掛架式發射器發射AIM-9導彈。這種發射器能迅速地伸縮,但不能彈射導彈,而是從側武器艙的前端射出「響尾蛇」導彈。從而增大了導彈紅外導引頭的視場。這種發射器也適應F/A-22的較新的AIM-9X導彈要求。

外部掛架。F/A-22有4個翼下掛點,每個掛點能掛載2270公斤重量。翼下掛點在不掛武器時能掛載4個2270升副油箱,也可在掛2個副油箱時攜帶4枚導彈

武器懸掛裝置示意圖

五、作戰使用

(一)作戰任務

根據設計,F/A-22戰斗機將要承擔的三類任務:一是對付蘇-30等空優戰斗機;二是對付現代的地空導彈,打擊時間敏感目標;三是參與巡航導彈防禦。由於F/A-22具有超聲速巡航能力,在對巡航導彈實施第一次攻擊不中之後,可以發起第二次攻擊。

(二)作戰范圍

可能隨時從駐地快速轉場至世界的各地區執行作戰任務。並依靠隱形性能突擊敵防護嚴密的縱深或核心目標。但是為了避免潛在對手可能動用精確制導武器對美國空軍基地的打擊,「猛禽」一般不會部署在一線機場,這決定了其將採取遠程奔襲的戰術,從後方基地到戰區襲擊後返回。

(三)兵力使用

在美國空軍全球打擊的戰略行動中,將首先利用F/A-22的隱身優勢,壓制敵地面防空系統,然後用B-2A隱身轟炸機進行突防轟炸,打擊敵防空和指揮系統,摧毀其防禦體系,為隱身和非隱身作戰飛機向戰區部署,並實施大規模的空中突擊行動創造條件,保持戰區的空中優勢,為後續聯合打擊部隊開辟通道。按照美國空軍的戰略,執行全球打擊特遣任務將由48架F/A-22戰斗機(兩個中隊)和12架B-2轟炸機組成。另外,在美國本土防禦中,美空軍將出動E-10飛機和F/A-22協同行動,實施巡航導彈防禦。

(四)武器使用

F/A-22可以攜帶「阿姆拉姆」中距空對空導彈、「響尾蛇」近程空對空導彈、聯合直接攻擊彈葯和小口徑炸彈,根據不同的作戰任務,F/A-22攜帶不同的彈葯:F/A-22以內掛方式攜帶兩枚450公斤聯合直接攻擊彈葯,在主武器艙內側與2枚AIM-120並排懸掛。在作戰中典型的武器配備方案如下:

隱形作戰狀態:20毫米M61A2機炮(480發)+4枚AIM-120A「阿姆拉姆」導彈(掛主武器艙內)+2枚AIM-9M「響尾蛇」導彈(掛在側武器艙內);空空作戰:20毫米M61A2機炮(480發)+6枚AIM-120C「阿姆拉姆」導彈(掛在主武器艙內)+2枚AIM-9M「響尾蛇」空對空導彈(掛在側武器艙內);對地攻擊20毫米M61A2機炮(480發)+2枚AIM-120C「阿姆拉姆」導彈(掛在主武器艙內)+2枚GBU-32聯合直接攻擊彈葯(與AIM-120並排掛在主武器艙內)+2枚AIM-9M「響尾蛇」空對空導彈(掛在側武器艙內);

非隱形作戰狀態:轉場時,最多可在機翼下掛4個副油箱和8枚AIM-120「阿姆拉姆」導彈;空對地攻擊時,20毫米M61A2機炮(480發)+2顆GBU-32聯合直接攻擊彈葯(掛在主武器艙內)+2枚AIM-9M「響尾蛇」空對空導彈(掛在側武器艙內)+機翼下掛載空對地武器。
F-35
美國聯合攻擊戰斗機(Joint Strike Fighter JSF)是20世紀最後一個重大的軍用飛機研製和采購項目。JSF被定位為低成本的武器系統,這是因為目前先進戰斗機,如F-22的成本不斷高漲,美國及其他國家均感到,單純依靠這樣的高性能且高價格的戰斗機組成戰斗機部隊,在財政上難以承受。因此美國各軍種改變以往各自研製戰斗機的傳統,聯合起來,共同研製一種用途廣泛、性能先進而價格可承受的低檔戰斗機。這就是JSF。隨後英國看到了JSF的種種好處,也加入了進來。按F-16的銷售往績,JSF也將進入眾多國家的空軍,這將令JSF的成本更加低廉。在競爭階段,波音公司(Boeing)和洛克希德·馬丁(LockheedMartin)公司形成了兩個競爭集團。目前洛克西德的X-35已經取得勝利,將為美國空軍、海軍、海軍陸戰隊和英國皇家海軍4個用戶提供21世紀的20噸級新型F-35單發戰斗機。我們來回顧一下JSF到目前為止的歷程。

點擊查看X-35視頻資料:X-35獲得獎項

洛克希德·馬丁公司聯合了諾斯羅普·格魯門公司和英國宇航公司,正在研製X-35作為JSF的候選機(左圖)。

JSF在美國空軍中將與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研製的F-22戰斗機形成高低搭配,就象F-16和F-15之間的關系那樣。為了實現低成本,其生產量應該要大,因此應該具有較廣泛的適用范圍。相應的,JSF將有多種型號,分別是:一、空軍常規起落型(CTOL),目標采購價格為每架2800萬美元(1994年幣值,下同);二、美國海軍的常規起降艦載型,單價3400萬美元;三、美海軍陸戰隊和英國海軍用的短距起飛垂直著陸型(STOVL),單價3100萬美元。由於受到成本目標的限制,空軍表示它首先需要1763架CTOL型,可能還要3個中隊的STOVL型,以便對近距支援任務做出快速反應。美國海軍需要400~500架能艦載的JSF。海軍陸戰隊表示它需要609架STOVL型。英國皇家海軍首先需要60架STOVL型用於替換「海鷂」(是否是1對1的替換目前還沒有決定)。

對於美國空軍來說,JSF既要取代F-16執行制空和戰術武器投放任務,還要接替A-10執行近距空中支援任務。在接替A-10時,軍方希望JSF象A-10一樣不易被地面火力摧毀,但它主要依靠技術手段,而不是依靠裝甲來實現這一目的。此外,JSF還將比A-10具有更大的航程。左圖中可以看到預計使用的武器。包括各種普通炸彈、激光制導炸彈、使用GPS制導的JDAM、JSOW、HARM反雷達導彈、SLAM巡航導彈、「小牛」反坦克導彈、各種空空導彈和27mm「毛瑟」機關炮(後改為採用GAU-12 25mm五管加特林炮)等。2004年4月,美軍確定所有型號的JSF將可使用機內武器艙裝載8顆波音公司研製的113千克小口徑炸彈(SDB),同時也可在機外懸掛該小口徑炸彈。美國軍方的JSF項目辦公室官員說,將把增加機內武器艙裝載SDB的數量,作為JSF增強作戰能力的長期目標之一,但具體增加多少還沒有透露。

對於美國海軍來說,JSF將接替F/A-18A/B的制空和攻擊任務,以及更老的A-6所承擔的戰術武器投放和縱深攻擊任務。海軍希望JSF同F/A-18E/F一道承擔起制空和攻擊的雙重任務。艦載型JSF和F/A-18E/F精確的搭配方式目前仍沒有確定。在接替A-6時,JSF將用做夜間、低空突防的中型轟炸機,這一點同A-6的設計任務一樣。但是,JSF還要具有白天攻擊的能力,在執行這類任務時,JSF必須利用先進技術避免戰斗中的過量損失。為此,JSF將具有隱身和遠距離發射導彈的能力。

對於海軍陸戰隊來說,STOVL型的JSF將利用其短距起飛/垂直著陸能力接替AV-8B執行近距支援、灘頭支援和戰場攻擊任務。它還將取代海軍陸戰隊的F/A-18承擔制空和攻擊任務。美國海軍陸戰隊希望STOVL飛機能夠擁有F/A-18的航程、載荷以及迅速加速到超音速的能力。如何將隱身、STOVL能力和超音速能力結合到一架飛機上,可能是JSF計劃所面臨的最大技術挑戰。在設計海軍陸戰隊的飛機時,還有其他要考慮的因素。海軍陸戰隊的任務有時需要單獨完成,無法從其他兵種獲得支援,並且只能動用相對較少的資源進行作戰。這就使海軍陸戰隊需要一套獨立的武器系統。

對於英國皇家海軍來說,JSF將用來取代現有幾種型別的「海鷂」戰斗機,執行制空和攻擊任務,並且要求它能夠從現有的輕型航母上以短距起飛的方式升空作戰。在不超過美國空軍對戰斗機重量要求的前提下,要想滿足美國海軍、海軍陸戰隊和英國皇家海軍的各項使用要求,必須採取一種獨特的飛機/發動機組合。目前的估計是,美國海軍陸戰隊和英國皇家海軍的JSF將比美國空軍型重500~1000磅(227~454千克),而美國海軍型可能要比美國空軍型重1500~2000磅(681~908千克)。

所有這些型別的JSF都將在一條生產線上製造,使用同一種針對CTOL和STOVL優化的發動機,並且擁有盡可能多的通用部件。此外所有的JSF還必須使用同一種通用的支援和維護系統。JSF不僅是多年來第一種滿足多軍種使用需要的戰斗機,JSF還是第一種在一條生產線上生產的具有多種配置的戰斗機。而且,該項目的主要推動力量是減少費用,這在過去的項目中也還沒有過

目前參與JSF競爭的雙方都選擇了普惠公司生產的F-119的新改型作為動力裝置。據普惠公司大型軍用發動機分部項目經理介紹,改進之後的JSF發動機推力更大,維護性和支援能力更好。發動機被設計成能夠「自動」管理,它不但能在故障發生之前感受到故障,而且能夠補償那些損壞的電子部件,使它在沒有這些部件的情況下繼續工作。故障發生時,系統將自動向飛機基地發出信號,報告故障情況,從而使維修人員准備好備件,當飛機著陸之後,立即把這些部件換上。為了加快更換工作,發動機設計成所有安裝在框以外的部件都能在20分鍾或者更短的時間內卸下並更換。

由於兩家競爭公司對飛機的要求不同,從而要求普惠公司研製2種略有不同的F-119改進型以滿足每個競爭者各自的需要。波音型F-119發動機的代號是JSF/119-SE614,洛克希德·馬丁型的代號是JSF/F119-SE611。這兩種型別的發動機之所以要存在這些差異,主要是因為兩個JSF機體製造商所採用的垂直升力系統有所不同。波音公司採用了導流槽的布局,這有點象「海鷂」發動機上所採用的升力系統(上圖為波音版本的F-119)。而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則選用了升力風扇系統來實現垂直飛行。波音公司的發動機帶有一個與YF-22相似的噴管,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發動機採用了軸對稱噴管,與F-15、F-16上用過的噴管相似。

⑧ 戰斗機的頭部為啥都是很尖的尖啊

1。高速飛機前端是尖的,為了有更好的流體力學外形。減少飛行阻力。
2。超音速戰斗機的前端更是尖的,不是尖的也要在前端加根長長的針狀突前桿。那是為了突破音障。

伴隨著突破音障的瞬間,飛機所發出的聲音不能先於飛機本身將飛機前端的空氣震開,所以才會產生此效應。此時飛機顛簸劇烈,而且會有很大的一聲轟鳴!

飛行器在速度達到音速左右時,會有一股強大的阻力,使飛行器產生強烈的振盪,速度衰減。這一現象被俗稱為音障。

⑨ 中國殲-10戰斗機的總體布局是怎樣的

殲-10參考了「幼獅」式戰斗機於上世紀80年代初期設計時的氣動布局,但為了滿足中國空軍的要求而進行了修改,採用了中國新型戰斗機最初設計時的大尺寸和大重量。

在對「幼獅」戰斗機的近耦合鴨式布局進行改進之後,殲-10放棄了「幼獅」的水平尾翼,而採用大三角翼加鴨翼布局。但同時,殲-10保留了「幼獅」採用的活動翼面技術:外翼前緣為機動襟翼,固定內翼在全動鴨翼的配合下產生絕佳的氣動性能。常規飛機的水平尾翼位置被三角翼後緣的四塊活動副翼所佔據。翼尖部分沒有設置用於輕型空空導彈的掛架,這一點與「幼獅」和「鷹獅」不同。

殲-10布局最為稱道之處是它的翼身融合。通過精心設計主翼與機身中部結合處的曲面,既增加了機內容積,也有效利用了它帶來的空氣動力增升效果。主翼後部機身兩側沒有安排其他結構,這再次體現了翼身融合的設計理念,只是在尾噴管前端機腹下加裝了兩片外斜腹鰭。這兩片腹鰭用於戰機大迎角飛行時,配合高大的垂直尾翼保持飛機的穩定性。與「幼獅」相同的是,殲-10也設計了四片減速板,其中兩片位於機身上部主翼後方,其餘兩片僅位於機尾下部腹鰭之間。

除了機翼,殲-10與「幼獅」的另外一處重大不同在於進氣道。「幼獅」的進氣道與F-16類似,為固定幾何形狀。而殲-10採用的是帶中心激波錐的二維可調式進氣道,這種帶調節板的進氣道布局與F-4「鬼怪」Ⅱ有些類似。只是殲-10將「鬼怪」的進氣道平移至機腹下,由調節板構成進氣道的前部,這為發動機提供了不同飛行狀態所需的氣流,更加適合高性能空空作戰。此外,可調節進氣道所增加的高效整流壓縮能力極大地提高了飛機超音速飛行時的發動機推力,從而使飛機獲得更好的爬升和高速性能。這種進氣道布局的不足主要包括隱身效果欠佳、重量偏大且結構復雜和生產費用增加,同時調節板的動力和調節系統還加大了飛機的維護負擔。

適合超音速飛行的氣動布局、強勁的發動機和可調節式進氣道使殲-10最大速度能夠達到2860千米/小時,大於「幼獅」宣稱的2340千米/小時。殲-10的高超性能集中於空空作戰,因此無論是執行空防還是截擊任務都將是一把利器。

考慮到中國明顯地將美國戰斗機視為其主要空中威脅,加之美國的戰斗機設計一直強調奪取空中優勢的能力,因此不難理解中國要將空空作戰能力視為其戰斗機發展的主要需求。同理,殲-10在結構設計上強調機動過載要達到9G,這無疑體現出中國空軍要求這款新型多功能戰斗機要在制空作戰中技壓群芳,至少要達到F-16最新型號的性能。

殲-10為放寬靜穩度設計,並採用四餘度線傳飛行控制系統。這是中國戰斗機首次採用這種當前最先進的飛行控制系統。中國空軍使用一架經過特殊改制的殲-8Ⅱ技術驗證機測試經過重新設計的線傳飛控系統,這顯示出殲-10的線傳飛控系統應是中國自主研發的產物。

⑩ 戰斗機最前端的尖尖是什麼,有何用途

也叫皮託管,總壓管。風向標,也叫氣流方向感測器或流向角感應器,與精密電位計(或同步機或解析器)連接在一起,提供出一個表示相對於大氣數據桁架縱軸的空氣流方向的電信號

它主要是用來測量飛機速度的,同時還兼具其他多種功能。
空速管測量飛機速度的原理是這樣的,當飛機向前飛行時,氣流便沖進空速管,在管子末端的感應器會感受到氣流的沖擊力量,即動壓。飛機飛得越快,動壓就越大。如果將空氣靜止時的壓力即靜壓和動壓相比就可以知道沖進來的空氣有多快,也就是飛機飛得有多快。比較兩種壓力的工具是一個用上下兩片很薄的金屬片製成的表面帶波紋的空心圓形盒子,稱為膜盒。這盒子是密封的,但有一根管子與空速管相連。如果飛機速度快,動壓便增大,膜盒內壓力增加,膜盒會鼓起來。用一個由小杠桿和齒輪等組成的裝置可以將膜盒的變形測量出來並用指針顯示,這就是最簡單的飛機空速表。
現代的空速管除了正前方開孔外,還在管的四周開有很多小孔,並用另一根管子通到空速表內來測量靜止大氣壓力,這一壓力稱靜壓。空速表內膜盒的變形大小就是由膜盒外的靜壓與膜盒內動壓的差別決定的。
空速管測量出來的靜壓還可以用來作為高度表的計算參數。如果膜盒完全密封,裡面的壓力始終保持相當於地面空氣的壓力。這樣當飛機飛到空中,高度增加,空速管測得的靜壓下降,膜盒便會鼓起來,測量膜盒的變形即可測得飛機高度。這種高度表稱為氣壓式高度表。
利用空速管測得的靜壓還可以製成"升降速度表",即測量飛機高度變化快慢(爬升率)。表內也有一個膜盒,不過膜盒內的壓力不是根據空速管測得的動壓而是通過專門一根在出口處開有一小孔的管子測得的。這根管子上的小孔大小是特別設計的,用來限制膜盒內氣壓變化的快慢。如果飛機上升很快,膜盒內的氣壓受小孔的制約不能很快下降,而膜盒外的氣壓由於有直通空速管上的靜壓孔,可以很快達到相當於外面大氣的壓力,於是膜盒鼓起來。測量膜盒的變形大小即可算出飛機上升的快慢。飛機下降時,情況正相反。膜盒外壓力急速增加,而膜盒內的氣壓只能緩慢升高,於是膜盒下陷,帶動指針,顯示負爬升率,即下降速率。飛機平飛後,膜盒內外氣壓逐漸相等,膜盒恢復正常形狀,升降速度表指示為零。
空速管是飛機上極為重要的測量工具。它的安裝位置一定要在飛機外面氣流較少受到飛機影響的區域,一般在機頭正前方,垂尾或翼尖前方。同時為了保險起見,一架飛機通常安裝2副以上空速管。有的飛機在機身兩側有2根小的空速管。美國隱身戰斗機F-117在機頭最前方安裝了4根全向大氣數據探管,因此該機不但可以測大氣動壓、靜壓,而且還可以測量飛機的側滑角和迎角。有的飛機上的空速管外側還裝有幾片小葉片,也可以起到類似作用;垂直安裝的用來測量飛機側滑角,水平安裝的葉片可測量飛機迎角。
空速管測量出來的速度並非是飛機真正相對於地面的速度,而只是相對於大氣的速度,所以稱為空速。如果有風,飛機相對地面的速度(稱地速)還應加上風速(順風飛行)或減去風速(逆風飛行)。另外空速管測速原理利用到動壓,而動壓和大氣密度有關。同樣的相對氣流速度,如果大氣密度低,動壓便小,空速表中的膜盒變形就小。所以相同的空速,在高空指示值比在低空小。這種空速一般稱為"錶速"。現代的空速表上都有兩根指針,一根比較細,一根比較寬。寬的指針指示"錶速",而細的一根指示的是經過各種修正的相當於地面大氣壓力時的空速,稱為 "實速"。
為了防止空速管前端小孔在飛行中結冰堵塞,一般飛機上的空速管都有電加溫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