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web 2.0到底是什麼
是互聯網的讀者,你也應該是互聯網的作者;
你不該只是在互聯網上沖浪,你本身就是波浪製造者。Web 2.0 之於Web 1.0 ,如同分布式計算之於集中式計算,網格之於大型主機。
WEB2.0概念詮釋
Web2.0,是相對Web1.0(2003年以前的互聯網模式)的新的一類互聯網應用的統稱,是一次從核心內容到外部應用的革命。由Web1.0單純通過網路瀏覽器瀏覽html網頁模式向內容更豐富、聯系性更強、工具性更強的Web2.0互聯網模式的發展已經成為互聯網新的發展趨勢。
Web1.0到Web2.0的轉變,具體的說,從模式上是單純的「讀」向「寫」、「共同建設」發展;由被動地接收互聯網信息向主動創造互聯網信息邁進!從基本構成單元上,是由「網頁」向「發表/記錄的信息」發展;從工具上,是由互聯網瀏覽器向各類瀏覽器、rss閱讀器等內容發展;運行機制上,由「Client Server」向「Web Services」轉變;作者由程序員等專業人士向全部普通用戶發展;應用上由初級的「滑稽」的應用向全面大量應用發展。
總之,Web2.0是以 Flickr、Craigslist、Linkedin、Tribes、Ryze、 Friendster、Del.icio.us、43Things.com等網站為代表,以Blog、TAG、SNS、RSS、wiki等應用為核心,依據六度分隔、xml、ajax等新理論和技術實現的互聯網新一代模式。
應用:
1、 Blog(from wiki)
歷史:
Blog一詞本起源於 weblog,意思是網上日誌。1997年由 Jorn Barger所提出。在1998年, infosift 的編輯Jesse J. Garrett (http://www.jjg.net),將一些類似blog的網站收集起來,寄給Cameron Barrett。 Cameron隨後將名單發布在CamWorld網站上,許多人亦陸續將blog的URL給Cameron,慢慢的,一個新的網路社區儼然成型。1999年,Brigitte Eaton (http://www.eatonweb.com)成立一個weblog 目錄,收集她所知道的blog站。1999年,Peter Merholz (http://www.peterme.com)首次使用縮略詞「blog」,成為今天常用的術語。但是,blog 真正開始快速發展的轉折點,是在1999年6月,當時Pitas開始提供免費的weblog服務,緊接著8月,Pyra lab推出了現在的blogger.com。blogger.com 提供了簡單易學的說明,以及能通過FTP直接將blog發表在個人網站上的功能,這帶給使用者很大的方便。目前已經有了很多Blog託管服務商(BSP),業內人士對其盈利前景,持謹慎樂觀態度。
Blog的特點
Blog是個人或群體以時間順序所作的一種記錄,並且不斷更新。blog之間的交流主要是通過回溯引用(TrackBack)和回響/留言/評論(comment)的方式來進行的。blog的操作管理用語,也借鑒了大量檔案管理用語。一個blog亦可被視為一個檔案(archives),或是卷宗(fonds)。與傳統檔案不同的是,blog的寫作者(blogger),既是這份檔案的創作人(creator),也是其檔案管理人(archivist)。
Blog大量採用了RSS(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或者Rich Site Summary或者RDF Site Summary)技術,所有的RSS文件都必須符合由W3C發布的XML 1.0規范。對讀者來說,可以通過RSS訂閱一個blog,確知該blog作者最近的更新。對Blog作者來說,RSS可以使自己發布的文章易於被計算機程序理解並摘要。
對知識管理和創造而言,blog提供了新的形態和途徑。對漢語為母語的人而言,blog寫作既接續了漢語筆記文學的優秀傳統,更充分鼓勵了個人表達。從交往形態考察,網志空間(blogosphere)設定了積極的讀者、作者、編者互動轉換關系,「言者互重,閱者相惜 」。
2、 Tag (from blogbus)
什麼是Tag?
Tag(標簽)是一種更為靈活、有趣的日誌分類方式,您可以為每篇日誌添加一個或多個Tag(標簽),然後您可以看到BlogBus上所有和您使用了相同Tag的日誌,並且由此和其他用戶產生更多的聯系和溝通。不僅如此,我們還通過與Technorati的合作,把您的Tag發送到全球Blog空間,和全世界的人們共同分享。
Tag體現了群體的力量,使得日誌之間的相關性和用戶之間的交互性大大增強,可以讓您看到一個更加多樣化的世界,一個關聯度更大的Blog空間,一個熱點實時播報的新聞台。Tag為您提供前所未有的網路新體驗……
當然,您也可以簡單地把一個Tag(標簽)理解為一個日誌分類,但是Tag和分類的不同之處也很明顯:
首先,分類是您在寫日誌之前就定好的,而Tag是在您寫完日誌之後再添加的;
其次,您可以同時為一篇日誌貼上好幾個Tag(標簽),方便自己隨時查找,而原先一篇日誌只能有一個分類;
再次,當您積累了一定數量的Tag之後,您可以看看自己在Blog中最經常寫的是哪些話題;
最後,您可以看到有哪些人和自己使用了一樣的Tag(標簽),進而找到和您志趣相投的Blogger。
舉一個例子,比如說:您寫了一篇到西湖旅遊的日誌,原來您都是把這一類的日誌放到自己的「驢行天下」分類下,但是有了Tag之後,您可以給這篇日誌同時加上「旅遊」、「杭州」、「西湖」、「驢行天下」等幾個Tag,當瀏覽者點擊其中任何一個Tag,他都可以看到您的這篇日誌。同時您自己也可以通過點擊這幾個Tag,看看究竟有誰最近也去了杭州旅遊,或許你們還可以交流一下旅遊心得,成為下一次出遊的夥伴呢!
3、 SNS
Social Network Service,社會性網路軟體,依據六度理論,以認識朋友的朋友為基礎,擴展自己的人脈。並且無限擴張自己的人脈,在需要的時候,可以隨時獲取一點,得到該人脈的幫助。
SNS網站,就是依據六度理論建立的網站,幫你運營朋友圈的朋友。
4、 RSS(from wiki)
RSS是一種用於共享新聞和其他Web內容的數據交換規范,起源於網景通訊公司的推"Push"技術,將訂戶訂閱的內容傳送給他們的通訊協同格式(Protocol)。RSS可以是以下三個解釋的其中一個:
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真正簡單的整合)
RDF (Resource Description Framework) Site Summary
Rich Site Summary(豐富站點摘要)
但其實這三個解釋都是指同一種Syndication的技術。
目前RSS規范的主要版本有0.91、1.0和2.0。
0.91版和1.0版完全不同,風格不同,制定標準的人也不同。0.91版和2.0版一脈相承。1.0版更靠攏XML標准。
RSS目前廣泛用於blog、wiki和網上新聞頻道,世界多數知名新聞社網站都提供RSS訂閱支持。
5、 Wiki(from wiki)
Wiki一詞源自夏威夷語的「wee kee wee kee」,本是「快點快點」之意。在這里Wiki指的是一種超文本系統。這種超文本系統系支持那些面向社群的協作式寫作,同時也包括一組支持這種寫作的輔助工具。有人認為,Wiki系統屬於一種人類知識的網路系統,我們可以在Web的基礎上對Wiki文本進行瀏覽、創建、更改,而且這種創建、更改、及發布的代價遠比HTML文本小;與此同時Wiki系統還支持那些面向社群的協作式寫作,為協作式寫作提供了必要的幫助;最後,Wiki的寫作者自然構成了一個社群,Wiki系統為這個社群提供了簡單的交流工具。與其它超文本系統相比,Wiki有使用簡便且開放的優點,所以Wiki系統可以幫助我們在一個社群內共用某個領域的知識。
Wiki起源
1995年沃德?坎寧安(Ward Cunningham)為了方便模式社群的交流創建了全世界第一個wiki系統-WikiWikiWeb,並用它建立了波特蘭模式知識庫(Portland Pattern Repository)。在建立這個系統的過程中,沃德?坎寧安創造了Wiki的概念和名稱,並且實現了支持這些概念的服務系統。這個系統是最早的Wiki系統。從1996年至2000年間,波特蘭模式知識庫圍繞著面向社群的協作式寫作,不斷發展出一些支持這種寫作的輔助工具,從而使Wiki的概念不斷得到豐富。同時Wiki的概念也得到了傳播,出現了許多類似的網站和軟體系統。
Wiki的歷史不長,無論是Wiki概念本身,還是相關軟體系統的特性,都還在熱烈的討論中;所以怎樣的一個站點才能稱得上是一個Wiki系統還是有爭議的。與Wiki相關新近出現的技術還有blog,它們都降低了超文本寫作和發布的難度。這兩者都是同內容管理系統密切相關的。
Wiki的特點
使用方便
維護快捷:快速創建、存取、更改超文本頁面(這也是為什麼叫作 "wiki wiki" 的原因)。
格式簡單:用簡單的格式標記來取代 HTML 的復雜格式標記。(類似所見即所得的風格)
鏈接方便:通過簡單標記,直接以關鍵字名來建立鏈接(頁面、外部連接、圖像等)。
命名平易:關鍵字名就是頁面名稱,並且被置於一個單層、平直的名空間中。
可增長
可增長:頁面的鏈接目標可以尚未存在,通過點擊鏈接,我們可以創建這些頁面,從而使系統得以增長。
修訂歷史:記錄頁面的修訂歷史,頁面的各個版本都可以被獲取。
開放性
開放的:社群內的成員可以任意創建、修改、或刪除頁面。
可觀察:系統內頁面的變動可以被來訪者清楚觀察得到。
由於Wiki的自組織,可增長以及可觀察的特點,使Wiki本身也成為一個網路研究的對象。對Wiki的研究也許能夠讓人們對網路的認識更加深入
理論和技術:
1、 六度關系理論
目前流行的「六度分隔」理論是20世紀60年代由美國的心理學家米格蘭姆(Stanley Milgram)提出的,這個理論可以通俗地闡述為: 最多通過六個人你就能夠認識任何一個陌生人。「六度分隔」成為人際關繫世界中無可否認而又令人震驚的特徵,許多社會學上的深入研究也給出令人信服的證據,說明這一特徵不只是特例,在一般情形下也存在。 最近,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學系的瓦茨教授領導的EMAIL試驗也再次證明了這一人際關繫世界中驚人的規律。然而,在現實世界中,六十億人怎麼可能真的構成如此緊密的相互關聯呢?是互聯網使一切成為現實。
2、 Xml
XML即可擴展標記語言(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標記是指計算機所能理解的信息符號,通過此種標記,計算機之間可以處理包含各種信息的文章等。如何定義這些標記,既可以選擇國際通用的標記語言,比如HTML,也可以使用象XML這樣由相關人士自由決定的標記語言,這就是語言的可擴展性。XML是從SGML中簡化修改出來的。它主要用到的有XML、XSL和XPath等。
3、 AJAX
Ajax並不是一種技術。它實際上是幾種已經在各自領域大行其道技術的強強結合。Ajax混合了:
* 基於XHTML/CSS
* 由DOM(Document Object Model)實現動態顯示與交互
* 通過XML和XSLT進行數據交換及處理
* 使用JavaScript整合上述技術
直觀一點的說Ajax能夠實現不刷新瀏覽器窗口(當然更不用安裝額外的插件)而滿足用戶的操作,現在一些看上去很Cool的網站,很多是用這項技術實現的,其中包括:orkut、Gmail、Google Group、Google Suggest、Google Maps、Flickr、A9.com等。2SIMPLE的Co-mment系統雖然沒有用到XML/XSLT,其理念已經暗合容Ajax,實現了不刷新網頁提供動態內給用戶。
現有的產品:
Wiki網路、Wallop 、yahoo360 、openbc 、 cyworld 、43things 、 flickr、 del.icio.us、 cragslist 、glob 、客齊集、 friendster 、 linkin 、UU通 、 優友 、 天際網 、愛米網 、linkist 、新浪點點通、skype、億友、cyworld
現在說說web2.0的具體應用。
歷史很重要。對一個技術的學習也應當從歷史出發,通過其在時間形成歷史的流變,得以知曉現狀,甚至能夠預知未來。
那Web 1.0是什麼呢?
他們說,記得靜態HTML的WWW時代么?
(那個時代的WWW應用、人們的Web體驗、對社會的影響如何?)
那麼動態HTML和靜態HTML下的Web相比,是多少版本?1.5?對了,他們是真這么叫的。
(在效果和影響上,與1.0相比,擴展和加深多少?)
要呈現的數據存儲在資料庫中,通過Web服務端的程序,應用戶的請求,取出數據,加上事先設計的模板,動態的生成Html代碼,發送到用戶的瀏覽器那裡。
他是1.0系列,應為用戶在瀏覽器中所見和Web 1.0一樣,它有0.5的升級,因為數據不是事先製作並發布,而是動態生成,和用戶的需要交互生成。
那好,在加0.5,到Web 2.0,變化是在哪裡呢?
(看到了正在崛起的和改變的,會繼續朝著什麼方向改變互聯網和社會呢?)
更新:關於各個版本的差別,看看亞馬遜的例子。
事情沒有那麼幸運,Web 2.0並不是一個具體的事物,而是一個階段,是促成這個階段的各種技術和相關的產品服務的一個稱呼。所以,我們無法說,Web 2.0是什麼,但是可以說,那些是Web 2.0。
WikiPedia的Web 2.0條目下列出了這些條件:
* CSS 和語義相關的 XHTML 標記
* AJAX 技術
* Syndication of data in RSS/ATOM
* Aggregation of RSS/ATOM data
* 簡潔而有意義的 URLs
* 支持發布為 weblog
* RESTian (preferred) 或者 XML Webservice APIs
* 一些社會性網路元素
必須具備的要素有:
* 網站應該能夠讓用戶把數據在網站系統內外倒騰。
* 用戶在網站系統內擁有自己的數據
* 完全基於Web,所有的功能都能透過瀏覽器完成。
(以上內容引用自英文版維基網路)
雖然這只是一家之言,不過,對於其中談到的幾個要素,大家還是公認的。
- 基於RSS/ATOM/RDF/FOAF等XML數據的同步、聚合和遷移。
數據不再和頁面和網站混粘在一起,它獨立了,它跟著用戶走。這是Web 2.0的很重要特徵。這也是為什麼Blog是Web 2.0的代表的原因。在網志上,常主角的是相互獨立的一則則的網志。
獨立,然後有物理表現。現在,就能讓他們活躍起來。透過對XML數據的處理,這些內容能被自由的組合,被各種應用程序,不論是Web程序還是桌面程序等呈現和處理。
(更新:參看商業周刊的All Your Info in One Place)
當然,最重要的是背後的人。
- 社會性因素。
內容跟著人走,內容又能夠被用戶自由的組合,也就是說,用戶能夠自由的藉助內容媒介,創建起一個個的社群,發生各種社會性的(網路)行為。
此外還有標簽以及建立在開放標簽系統之上的Folksonomy。
- 第三個公認的因素是開放API,這個技術性稍強些,得另花時間研習,可以先看看例子:amazon、flickr、google map等。
(Web 2.0是個大筐,裝了好多東西)
從Web應用的產品/服務生產者角度來說,該如何創建Web 2.0的產品呢?
重要的是要抓住這么幾點,一個是微內容(這里有定義),一個是用戶個體。除了這兩個最基本的之外,還可以考慮社群內的分享以及提供API。
微內容:英文是microcontent。用戶所生產的任何數據都算是微內容,比如一則網志,評論,圖片,收藏的書簽,喜好的音樂列表、想要做的事情,想要去的地方、新的朋友等等。這些微內容,充斥著我們的生活、工作和學習,它的數量、重要性,還有我們對它的依賴,並不亞於那些道貌岸然、西裝革履的正統文章、論文、書籍。
對微內容的重新發現和利用,是互聯網所開創的平等、***、自由風氣的自然衍生,也是互聯網相關技術消減信息管理成本之後的一個成果。
我們每天都生產眾多的微內容,也消費著同樣多的微內容。對於Web 2.0來說,如何幫助用戶管理、維護、存儲、分享、轉移微內容,就成了關鍵。
用戶個體。對於Web 1.0的典型產品/服務來說,用戶沒有具體的面貌、個性,它只是一個模糊的群體的代名詞而已。但是對於Web2.0的產品和服務來說,用戶是個實實在在的人。Web 2.0所服務的,是具體的人,而不是一個如同幽靈般的概念。並且,這個人的具體性,會因為服務本身而不斷地充實起來。
如何為這個具體的個體服務,是Web 2.0設計的起點。
因此,一類可以被稱作Web 2.0的產品/服務將是這樣:
服務於用戶個體的微內容的收集、創建、發布、管理、分享、合作、維護等的平台。
這是表。
里呢,恐怕就設計到好些人提到的,微內容的XML表現;微內容的聚合;微內容的遷移;社會性關系的維護;界面的易用性等等。
其質,是否就是開源、參與、個人價值、草根、合作等等?
Web2.0是許多方面起頭並進又相互牽連的一個新的階段的到來。因此,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看法。那麼,對於Web開發人員來說,Web2.0意味著什麼呢?
他們說Web2.0階段,Web是一個平台,或者說,Web正在變得可編程,可以執行的Web應用。野心家們設想這個它的終極目標是Web OS。
Web 1.0時候,Web只是一個針對人的閱讀的發布平台,Web由一個個的超文本鏈接而成。現在的趨勢發生了變化,Web不僅僅是Html文檔的天下,它成了交互的場所。
Web 2.0 Conference網站的橫幅引用Jeff Bezos的話說「Web 1.0 is making the internet for people,web 2.0 is making the internet better for computers」。
具體來講,他們說Web成為一個開發環境,藉助Web服務提供的編程介面,網站成了軟體構件。
這些,就是Web Service的目標吧,信息孤島通過這些Web Service的對話,能夠被自由構建成適合不同應用的建築來。
一些例子:del.icio.us、flickr、a9、amazon、yahoo、google、msn等提供的編程介面衍生出的各種應用。
為什麼要開放APIs,這涉及到集市中的商業方面的技術策略。當然,還有更深層的原因,那是什麼呢?
這種交互不僅體現在不同的網站服務之間,同時還體現在用戶和Web之間在瀏覽器上的交互。這也是為什麼在美味書簽的收藏中Web2.0和AJAX如此相關的一個原因。
在Web頁面上使用桌面程序有的那些便利,真的是很享受的事情。這恐怕也是Web可編程的一個方面,Web頁面不再是標記和內容混合那樣的簡單,它就是一個可以編程的地方(是這樣理解吧?)
有人反對說,AJAX的使用對搜索引擎不友好,只有Web 1.0的站長才關心這個事情吧,在Web 2.0時候,站長應該關心的是用戶參與的便利、用戶的自由度,至於搜索,有RSS/ATOM/RDF等,更本用不著操心,Google不是已經順應這個趨勢,讓大家主動提交了么?
可編程的第三個方面,是否在於Web應用和桌面應用之間的無縫連接趨勢的出現?類似這里說的「從工具上,是由互聯網瀏覽器向各類瀏覽器、rss閱讀器等內容發展」
......
自己不是專業開發人員,對Web OS的學習就點到為止,下次換個方向,否則我非頭大不可。
---------------------
cathayan和Live21說Web 2.0其實思路很古老,就是internet 1.0的回歸。
Live21那裡提到「關於概念的炒做應該不是一次兩次的問題了」。
提到概念炒作,我還真見到過,今天在一篇報道中看到作為WEB 2.0的BSP的字眼,好笑得很。
不過,我真想說明,在目前中文Blog空間內能查閱到的學習、探討Web 2.0的資料都不是炒作,因為包括我在內,大家都沒有任何商業背景(注意,新聞報道中的那些Web 2.0除外)。
[Web 2.0是個歷史學的概念,而非是個技術性的概念,它是對Web發展歷史斷代的成果。對這個概念的梳理,能幫助我更好的把握互聯網正在發生的技術與文化。]
中文網志圈談論的Web 2.0內容摘要:
- 「我覺得最有價值的一個是, web應用的數據格式開始逐漸出現了交換「標准」...這些標准...更加容易被機器自動化處理...能幫助人更好地過濾和定製化信息。其次,更多的服務將以web service的形式來提供,...這使得web 服務可以被互相集成, 從而誕生更多新的服務...人的重要性被提高了。過去web更多注重在信息提供, 而現在的越來越多的應用更加關注人,也就是所謂「社會性」。此外web的可用性改進正在被越來越重視...」[老冒:朝web 2.0潑點冷水]
- 「RSS逐漸成為在線內容提供服務的標准發行平台。Blog以及user-generated內容的興起。My Yahoo提供的RSS整合型服務。同時提出了值得密切關注的一些發展中領域,其中包括搜索技術,個性化,User-Generated內容(包括 blog,評論,圖像和聲音),音樂,短視頻和Accessibility(易訪問性)」[Owen:Mary Meeker新作 - 關於Digital World的發展報告的摘取]
- 「我們談論的Web2.0帶給我們的是一種可讀寫的網路,這種可讀寫的網路表現於用戶是一種雙通道的交流模式,也就是說網頁與用戶之間的互動關系由傳統的「Push」模式演變成雙向交流的「Two- Way Communication」的模式。而對於Web服務的開發者來說,Web2.0帶來的理念是服務的親和力,可操作性,用戶體驗以及可用性。」[Owen:BaCKpACK-體驗可讀寫的Web服務]
- 「web 2.0是一種可以被分發的信息概述,web文檔被格式化成了web數據。我們不會再看到不同舊地信息,現在我們所注意到是一種聚合、再混合內容的工具。」[songzhen:也說Web 2.0的翻譯]
- 「從這些應用中可以看到:如果基於傳統的HTML,同樣的功能實現將變得非常復雜和不穩定,數據的再生產和交換成本是很高的。所以:RSS這個標准最終要的貢獻就是使得互聯網的大部分網站變得可編程:類似的例子還有Blog中的:TrackBack Ping等機制,這些機制都是依賴XML/RPC實現的。當初為Lucene設計一個RSS/XML的介面也是為了這個初衷,它使得全文檢索服務可以輕松的嵌入到各種應用中,通過關鍵詞將各種內容之間實現更豐富的關聯(Well Referenced)。」[車東:RSS,簡單協議使得互聯網可編程]
- 「聚合的可能性以及如何更好地聚合(通常來說,更好的聚合應該基於個人知識管理和人際關系管理)很顯然應該成為新一代或者說web2.0架構的核心之一。還有,你會重新發現,恰好是分散帶動了聚合,聚合促進了分散,通過聚合的思維,互聯網的網路狀變得越來越豐富和密集,web2.0就變得越來越有趣味,它將web1.0時代的碩大節點即門戶網站不斷消解,去努力創造一個更加和諧的自然網路圖譜。」[Horse:rss,聚合的無數可能]
- 「新的web2.0網站都依賴於用戶參與、用戶主導、用戶建設」。[Horse:Web 2.0這個詞]
- Keso:Web 1.0與Web 2.0的區別
- 「表面上看,Bloglines取代了門戶,成為一個新的中心,但這里有一個重大的區別。門戶是只讀的,它帶有某種鎖定的性質。你可以離開門戶,但你無法帶走門戶的內容。Bloglines則完全不同,你覺得它好用,就會繼續使用,有一天你不再喜歡Bloglines,你完全可以導出你的OPML,到另一個 RSS訂閱網站,或者乾脆用客戶端軟體瀏覽同樣的內容。所以,像Bloglines這樣的網站,是可寫的,你可以導入,也可以導出。就像你對信息擁有選擇權,對服務提供商也同樣擁有選擇權,沒有人可以鎖定你,主動權在你自己手上。」[Keso:再說信息選擇權]
- 「Flickr、del.icio.us、Bloglines等Web 2.0服務,通過開放API獲得了很多有趣、有用的想法,並藉助外部的力量,讓用戶獲得了更好的體驗。更多大公司也加入到開放API的潮流中,Google、Yahoo!、Amazon、Skype。Google桌面搜索今年3月才開放API,很快就產生了大量的創造,大大擴充了可搜索的文件格式。」[Keso:開放API]
- 「歸納:web1.0天天談門戶,web2.0談個人化;web1.0談內容,web2.0談應用;web1.0商業模式,web2.0談服務;web1.0談密閉、大而全,web2.0大家談開放、談聯合;web1.0網站中心化,web2.0談個人中心化;web1.0一對一,web2.0談社會性網路;web1.0不知道你是狗,web2.0你去年夏天幹了什麼我一清二楚甚至想要干什麼呢。。。」[van_wuchanghua:發現了N.HOOLYWOOD,我還知道你今年夏天要干什麼]
- 「我認為Web2.0有下面幾個方面的特性: 個性化的傳播方式. 讀與寫並存的表達方式. 社會化的聯合方式.標准化的創作方式. 便捷化的體驗方式. 高密度的媒體方式.」[飛戈:Web2.0與未來的網路]
- 「用RAILS寫的網站帶有典型的讀寫網路的特徵:RAILS創建的三個架構中的ACTIVE RECORD這個模塊中,如果你讀讀它最重要的基類 ActiveRecord::Base,你會發現有CREAT,EDIT,SAVE,DESTROY這些方法已經天然包含在內了,這讓實現一個資料庫的CRUDS行為變得如此簡單。由於這些類的方法直接和網頁的名稱映射到一起,這使得網頁本身就像一個可以編緝的資料庫的數據項。」[Blogdriver:RUBY ON RAILS,wEB2.0世界新生的創造力]
- 「Greasemonkey一定名列前茅。這個通過User Script就能修改任何網頁輸出效果的插件極大的提高了用戶閱讀的自主性,一推出就引起了轟動,同時也引來了不少爭議。」[Webleon:platypus,完全可寫的互聯網]
- 「Web1.0到Web2.0的轉變,具體的說,從模式上是單純的「讀」向「寫」、「共同建設」發展;從基本構成單元上,是由「網頁」向「發表/記錄的信息」發展;從工具上,是由互聯網瀏覽器向各類瀏覽器、rss閱讀器等內容發展;運行機制上,由「Client Server」向「Web Services」轉變;作者由程序員等專業人士向全部普通用戶發展;應用上由初級的「滑稽」的應用向全面大量應用發展。 」
Blog:個人媒體崛起
在Web 2.0 的世界中,Blog(中文翻譯作「網志」、「博客」)絕對是個「招牌菜」,它已獲得了廣泛的知名度。
「911 事件」是Blog發展史上的里程碑階段。人們發現,恐怖事件現場當事人建立的Blog才是最可能給出第一手和最真實信息的人。一個重要的博客類戰爭Blog(WarBlog )因此繁榮起來。「對911 事件最真實最生動的描述不在《紐約時報》,而在那些倖存者的Blog中」一位Blog作者寫道。
在中文世界,讓「博客」一舉成名的人當屬「木子美」,她對個人隱私毫不避諱的曝光,完全顛覆了中國人的倫理傳統。網民們蜂擁而至「木子美」的Blog,「木子美」私生活曝光的同時,Blog也走進大眾傳播領域。
Blog並不是一個充滿技術含量的概念,為了便於理
Ⅱ web開發都需要學什麼內容
主要分為4部分吧,前端、後台、資料庫和web伺服器,下面我簡單介紹一下:
1.前端:這個毋庸置疑,你所看到的所有web頁面幾乎都是基於Html,CSS和JS的,頁面的布局、色彩的搭配、動態效果的實現,幾乎都是基於前端的,這個是網頁的骨架和基礎,所以做web應用開發的話,首先需要學習的就是前端,不需要你對前端知識多麼的精通,掌握Vue、React等框架,但最起碼能看懂頁面大概代碼,標簽屬性等,所以,如果你對前端一點都不了解的話,建議花個幾天時間學習,很簡單,網上資料很多:
2.後台:前端開發出來的頁面都是靜態的,一成不變的,要實現數據的實時更新顯然是不可能的,這個時候就需要後台開發語言,完成與資料庫的交互,將資料庫中存儲的數據實時取出展現到前台頁面,開發語言就很多了,像常見的Java,C#,Php,Python,Go等都可以(幾乎都有對應web框架),如果你沒有任何基礎,又想快速開發出網頁的話,可以學習一下Php,專門用於web開發的語言,學習起來很簡單:
3.資料庫:這個就不多說了,你所看到的幾乎所有網站在存儲數據的時候,都會使用資料庫,不管是關系型還是非關系型的,一是存儲方便,二是容易管理,至於資料庫的種類,這個就很多了,像常見的MySQL,SQL Server,Oracle,PostgreSQL等,都可以作為後端存儲資料庫,至於選擇哪個資料庫,這個根據實際項目需求而定,如果你沒有任何資料庫基礎的話,可以學習一下MySQL資料庫,開源、簡單、容易學習:
4.web伺服器:開發的網站,當用戶進行訪問時,需要對用戶提供服務,也就是對用戶的請求做出響應,用戶請求哪一個頁面,返回哪一個頁面,這時候就需要web伺服器,至於種類的話,有Apacha,Tomcat,IIS和Nginx等,比較流行的是Nginx,這個需要根據項目實際需求而定,性能、負載等都需要考慮,感興趣的話,可以自己研究一下:
就分享這4個方面吧,要想完完全全弄懂這4個方面需要花費很大的功夫和時間,建議選擇一兩個方向學懂學通就行,其他方面可以了解一下,網上也有相關教程和資料
Ⅲ web開發的發展前景怎麼樣
1、Web前端人才需求量大
據國內第三方數據統計,未來五年我國信息化人才總需求高達1500萬-2000萬人。其中「網路工程」「UI設計」「Web前端」等人才的缺口最為突出,所以2020年Web前端的市場需求很大。更有甚者目前不僅大型互聯網公司相繼成立了專屬的Web前端部門,中小型公司和創業公司也急需專業的Web前端工程師。
2、Web前端薪資待遇高
前端開發行業薪資水平呈上漲趨勢,Web前端開發早已不是做帶動動畫的下拉菜單的時代,他們已成為互聯網的主宰者,各行業都用其開發互聯網應用。
3、前端就業方向多
Web前端開發在軟體開發中,就業門檻較低好就業,薪資待遇平均超過13k。在目前互聯網只要公司有需要開發互聯網產品,包括網站,網頁h5,小程序,APP等等,就需要前端開發工程師崗位,具體的就業的方向還可以按公司的技術需求來區分,側重點各有不同,就業行業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已經變得越來越廣泛。
4、Web發展前景好
隨著5G時代的到來,知否在移動互聯網領域將會出現新的開發場景,包括自動駕駛,車聯網,物聯網,人工智慧還有可穿戴設備等領域將帶來大量的額前端開發需求,有需求就會有市場。
以上就是總結的Web前端今年的就業前景。可以看出,Web前端工作無法被替代,客戶需求存在前景巨大。但IT行業只有不斷的自我學習更新才不會被行業所淘汰。
Ⅳ 20個真實的web開發項目集合,一起來看看!(一)
項目一:PC端網站布局
所含知識點:HTML基礎,CSS基礎,CSS核心屬性,CSS樣式層疊,繼承,盒模型,容器,溢出及元素類型,瀏覽器兼容與寬高自適度,定位,錨點與透明,圖片整合,表格,CSS屬性與濾鏡。
項目二:HTML5+CSS3基礎項目
所含知識點:HTML5新增的元素與屬性,表單域增強元素,CSS3選擇器,文字字體相關樣式,CSS3位移與變形處理,CSS3 2D轉換與過度動畫,CSS3 3D轉換與關鍵幀動畫,彈性盒模型,媒體查詢,響應式設計。
項目三:WebApp頁面布局項目
所含知識點:移動端頁面設計規范,移動端切圖,文字流式/控制項彈性/圖片等比例/特殊設計的100%布局,等比縮放布局,viewport/meta,rem/vw的使用,flexbox詳解,移動web特別樣式處理(reset, 1px border, 高清圖片)。
項目四:原生Java交互功能開發項目
所含知識點:基本語法,循環語句,函數與數組,String與Date,BOM與DOM,事件,拖拽效果,cookie存儲,正則表達式,Ajax,面向對象基礎,運動與游戲開發。
項目五:面向對象進階與ES5/ES6應用項目
所含知識點:Promise/A+,設計模式(觀察者模式等),原型鏈,構造函數,執行上下文棧與執行上下文,變數對象與活動對象,作用域鏈,閉包,this,ES5,ES6。
以上就是環球青藤小編關於20個真實的web開發項目集合的相關內容分享,希望對各位小夥伴們有所幫助,想要了解更多相關知識,請關注本平台哦!
Ⅳ 20個真實的web開發項目集合,一起來看看!(二)
項目六:Java工具庫自主研發項目
所含知識點:DOM庫,事件庫,AJAX庫,原型和繼承庫,MVVM核心庫,基於SPA的路由庫。
項目七:jQuery經典交互特效開發
所含知識點:時間軸特效,tab頁面切換效果,網頁定位導航特效,滑動門特效,焦點圖輪播特效,導航條菜單效果,瀑布流特效,彈出層效果,倒計時效果,抽獎效果。
項目八:PHP+MySQL後端基礎項目
所含知識點:PHP,MySQL,HTTP(s)協議詳解,Ajax進階、跨域與Defered,Apache與Nginx 環境搭建與配置,介面的定義,Mock數據,Restful,前後端聯調,前端安全(XSS,CSRF,JSON注入)。
項目九:前端工程化與模塊化應用項目
所含知識點:Gulp,Webpack,NPM,Git/SVN,CommonJS,AMD,CMD,ES6模塊化。
項目十:PC端全棧開發項目
所含知識點:大首頁、列表頁與詳情頁展示與交互特效、搜索、登錄與注冊、購物車、jQueryUI 與 jQuery EasyUI、Bootstrap(ACE)、Highcharts/Echarts、ArtTemplate、Velocity、Smarty、雲平台系統前端。
以上就是環球青藤小編關於20個真實的web開發項目集合的相關內容分享,希望對各位小夥伴們有所幫助,想要了解更多相關知識,請關注本平台哦!
Ⅵ 未來web開發的趨勢是什麼
現在,Web開發世界在不斷變化,趨勢也在不斷變化。有時,這些趨勢的變化速度遠遠快於它們的使用速度。要保持領先,就必須關注最新的流行趨勢、更新、技術和方法。此外,了解趨勢並隨時了解周圍發生的事情對於web開發是非常必要的。
Ⅶ 20個真實的web開發項目集合,一起來看看!(五)
項目二十:大數據可視化
所含知識點:數據可視化入門,數據可視化基礎,零編程工具使用:ChartBlocks、Infogram、plotly、Raw、Tableau,D3.js詳解,D3.js 入門,D3.js 高級應用,D3.js 應用工具:NVD3、n3,charts,Highcharts,FusionCharts,Polymaps
在前端學習的起步階段,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明確目標和合理的學習規劃,為此小編特別為大家總結了web前端基礎學習階段的四大學習要點,希望能讓大家的學習變得更加高效:
一、基本知識的掌握 在我們梳理的知識架構中,按照我們分析的兩個維度里最前置的、最淺顯的部分,作為打基礎的階段,必須要在這個過程中更多投入到實踐中去,我們通常做的多了、熟練了,就認為這部分知識和內容掌握。
二、常用工具的掌握 對於常用工具的掌握應該掌握一些有大公司或專業團隊背景的流行工具,這些工具的熟練掌握能夠提升專業度、職業度,同時,能提升我們的工作效率。
三、溝通技巧的掌握 在國內,技術人員通常都是自己制定方案、自己執行方案,在執行過程中又缺乏相關產品、交互設計等人員的溝通,大多是在自己的思路貫徹下進行開發,久而久之,我們習慣於信任自己的觀點、在自己的視角看問題,對於挑戰總是百般地“據理”力爭。我們需要更多提升的是,如何在對方的視角看問題、如何在用戶的視角看問題。
四、良好的開發習慣 開發習慣是養成的,一旦有不好的習慣,對於將來去修正帶來的將是很大的麻煩,培養良好的開發習慣一定要從起步時做起,例如:寫代碼之前先分析、先寫文檔、先寫注釋等等。
最後希望大家通過自己的努力與學習,都能成為一名能力全棧的web前端工程師。一起加油吧!小夥伴們。
Ⅷ 什麼是web20
沒聽說過web20
只聽說過web2.0
Ⅸ 怎麼理解web開發為什麼稱現在是web2.0時代(要詳細介紹)
其實web開發簡單一點的理解就是做成網站。也就是在java裡面所說的j2ee.
在java里提倡的就是面向對象。所以不管是web開發(j2ee)還是j2me。都不會拒絕它。
在web應用程序開發過程中,你所說的流程其實也就是專業術語的模式,一共有20幾種模式。。在web開發裡面最常用模式之一就是MVC。。
現在的很多應用系統都是web形式。比如學校的報名系統、成績系統等等。
而現在越來越多的企業將自己已有的系統遷向web應用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