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網頁前端 » 東北抗聯精神的腳本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東北抗聯精神的腳本

發布時間: 2022-08-07 07:56:21

Ⅰ 抗聯精神的內涵和意義

在長期、艱苦、壯烈的東北抗日斗爭中,東北抗聯將士用鮮血和生命鑄就了「勇赴國難,自覺擔當,頑強苦鬥,捨生取義,團結禦侮」的東北抗聯精神。東北抗聯精神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北抗日聯軍在14年抗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艱苦鬥爭中形成的,是東北抗聯將士崇高精神風貌和高尚思想品格的集中體現。今天,面對「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立足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歷史方位和14年抗戰的歷史背景,從更大的視野和新的視角進一步思考和把握東北抗聯精神的主要內涵,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重要的現實意義。
東北抗聯精神體現了勇赴國難的愛國情懷,弘揚了愛國主義主旋律。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空前的民族災難喚起了中國人民前所未有的民族覺醒。為了挽救民族危亡,維護國家的獨立和領土完整,中國共產黨創建和領導的東北抗日聯軍高舉愛國主義旗幟,反抗國民黨不抵抗政策,將民族覺醒化為實際行動。無數仁人志士奔赴東北,投身抗日洪流。東北抗日聯軍的許多指戰員並不是在貧困潦倒中選擇參軍抗戰,而是為了祖國和人民毅然參加東北抗日武裝。他們放棄優渥的生活,揮別了父母親人,在個人得失和家國之間,毫不猶豫地選擇保衛祖國,用血肉之軀築起民族希望的長城。回顧歷史,正是深深植根於中華民族心中的愛國主義精神,使抗聯將士把自己的生命與祖國的命運、人民的利益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用鮮血和生命譜寫出壯麗的愛國主義詩篇,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為祖國的生存發展而不懈奮斗。東北抗聯精神體現了自覺擔當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氣節,凸顯了舍我其誰的歷史責任感。民族精神和民族氣節,是一個民族的人格化特徵,是一個民族所堅持的信仰追求、文明准則、價值尺度等高尚的道德和優秀的品質。與堅持不抵抗政策的蔣介石和國民黨截然不同,中國共產黨這一無產階級的政黨,以堅守人民的利益高於天的信念,不惜一切代價抗擊日本侵略者。東北抗聯憑借簡陋的武器,面對日軍的瘋狂「討伐」和「圍剿」,同侵略者展開頑強的斗爭,始終表現出堅定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氣節。面對敵人的殺戮酷刑,他們堅貞不屈,毫不動搖。歷史告訴我們,在艱苦卓絕的東北戰場上,是東北抗聯浴血奮戰於抗戰最前線,是他們勇擔歷史使命,譜寫了一曲曲感天動地、氣壯山河的抗日史詩。東北抗聯精神體現了頑強苦鬥的英勇不屈意志,繼承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東北抗聯斗爭的極端艱苦在世界戰爭史上極為罕見。東北地處高緯度地帶,冬季漫長而寒冷,自然環境極其殘酷。「火烤胸前暖,風吹背後寒」,便是抗聯艱苦生活的真實寫照。東北抗聯的給養嚴重缺乏,七七事變後,為了消滅東北抗聯,日偽軍進行「討伐」,實行經濟封鎖,隔斷了抗日武裝和人民群眾的聯系,特別是自1938年後,糧食問題一天比一天嚴重。在相當長時間里,抗聯將士幾乎完全斷絕了給養,靠樹皮、草根、野果充飢,吃飯就得用戰士們的鮮血來換,可以稱之為「一粒糧食一滴血」。東北抗聯將士不畏艱險,百折不撓,堅持苦鬥,用赤子般的忠誠與熱情,在最為惡劣的斗爭環境中,爬冰卧雪,征戰不息,以頑強的意志堅持抗戰14年,迎來了中華民族的獨立與解放。東北抗聯精神體現了捨生取義的英雄主義氣概,宣示了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在強敵入侵、山河破碎的危急關頭,唯有對祖國赤膽忠心,堅信人民必勝、反法西斯正義戰爭必勝的民族英雄,才能挺起民族的脊樑。東北抗聯將士之所以能在飢寒交迫、孤軍奮戰、彈盡糧絕的極端環境下不言敗、不放棄、不投降,就是因為在這些抗聯將士身上始終有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他們始終將國家的利益、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而將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東北抗聯人數最多時只有3萬餘人,最少時不足千餘人。在日軍連續不斷的軍事「討伐」,時時刻刻的政治誘降,苛刻嚴密的經濟封鎖下,東北抗聯的旗幟始終不倒,就是因為他們胸懷共產主義理想和信念,無論條件怎樣惡劣、形勢怎樣險惡,都沒有動搖他們為黨和人民的事業奮斗的決心。抗聯將士清楚地看到東北抗日斗爭的長期性和艱巨性,明知自己在有生之年可能看不到勝利的曙光,也明知自己犧牲後可能連個名字都無法留下,但他們在堅定理想信念的指引下,捨生取義,拋頭顱、灑熱血,為中華民族的獨立與解放前赴後繼,矢志不渝。東北抗聯精神體現了團結禦侮的國際主義胸懷,彰顯了維護人類正義事業的國際主義精神。東北抗戰,拉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從這個意義上講,東北抗聯的斗爭從一開始就不僅具有救亡圖存的民族性質,還具有維護人類正義事業的國際意義。在統一戰線的旗幟下,流亡到東北的大批朝鮮革命者和民眾,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北抗日聯軍,與東北抗聯共同抗擊日本侵略者。東北抗聯英勇頑強的戰斗,牽制了日本關東軍的大批兵力,使其遲遲無法對蘇聯發動戰略進攻。1941年後,東北抗聯與蘇聯遠東軍建立協同作戰的關系,始終把對東北地區的敵情偵察,當作對日作戰的一項十分重要的任務來完成,為蘇聯紅軍出兵東北迅速殲滅日本關東軍打下了基礎。面對共同的敵人,東北抗聯貫徹落實統一戰線政策,以包容開放的姿態接納朝鮮、蘇聯人民的抗日斗爭,與他們同仇敵愾,並肩作戰,發揚了國際主義精神,不僅對日本法西斯的徹底覆滅起到重要作用,而且對各國人民奪取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維護世界正義與進步的事業也產生了深遠影響。

Ⅱ 如何弘揚東北抗聯精神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委黨校、哈爾濱市東北抗聯精神研究會召開「弘揚偉大東北抗聯精神鑄就黨性教育特色品牌」理論研討會,就挖掘、研究、傳承和弘揚東北抗聯精神進行交流探討,並對優秀理論成果進行表彰,來自全國及省內從事東北抗聯精神研究的130餘名專家學者參加會議。哈爾濱市委黨校常務副校長、哈爾濱市東北抗聯精神研究會會長孫永文致辭,研究會副會長、哈爾濱市委黨史研究室副巡視員張偉作大會主旨報告。在聽取主題報告後,會議圍繞「東北抗聯歷史與精神」「東北抗聯精神教育與培訓」兩個議題,回顧東北抗聯艱苦抗戰、救國圖存的輝煌歷史,緬懷革命先烈浴血奮戰、報效祖國的豐功偉績,挖掘、傳承東北抗聯精神,並賦予其新的時代意義。

會議指出,哈爾濱市東北抗聯精神研究會成立以來,一是深入開展調研,挖掘其歷久彌新的時代價值。組建課程研發團隊深入全省各地開展調研,打造東北抗聯精神黨性教育課程體系,建立東北抗聯精神現場教學基地13家。二是籌建文獻資料庫,整合紅色文化研究資源。在全國和省內27家權威出版機構選購東北抗聯歷史記述、人物追憶和理論分析等方面的書籍46種,從民間搜集東北抗聯珍貴史料115冊,多角度呈現東北抗聯歷史和人物原貌,為東北抗聯精神研究提供良好平台和共享資源。三是開展主題徵文活動,推動東北抗聯歷史和理論研究,弘揚抗聯精神。

會上,專家學者們分別就「東北抗聯精神的豐富內涵」「東北抗聯精神及其新時代價值」「東北抗聯紀律建設及其當代價值」「東北抗日游擊戰爭特點」等,深入交流東北抗聯精神理論研究成果,促推東北抗聯歷史資料挖掘與東北抗聯精神理論研究不斷深化,力爭構築具有東北特色的黨性教育品牌。

Ⅲ 張洪興東北抗聯精神書設計思路

摘要 東北抗聯精神是在東北抗日聯軍14年的奮斗中孕育、形成、豐富和發展起來的,抗聯精神在中國革命精神發展史上具有獨特的地位與價值。抗聯精神與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中國革命精神一起成為一種精神財富,在新時期賦予抗聯精神新內涵,對抗聯精神的內涵和時代價值進行綜述性評價,有利於學界對抗聯精神的研究更深入,有利於紅色文化資源的傳承、保護和利用。

Ⅳ 東北抗日聯軍身上體現的是一種什麼精神

愛國主義精神,頑強不屈的斗爭精神,民族精神

Ⅳ 以《銘記抗聯精神》為題1500字 論文

2015年8月5日訊 由省委宣傳部、省軍區政治部聯合舉辦的「長白山講壇·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專題報告會,今天上午在省賓館大禮堂召開。國防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徐焰少將為參會人員作報告。省委常委、省紀委書記崔少鵬,省委常委、宣傳部長高福平,省政協副主席劉麗娟,省軍區司令員苗雨豐、政治委員邵忠海、副政治委員洪偉出席報告會。省直機關部分黨員幹部、省國資委黨委系統企業部分幹部職工及駐長部隊部分官兵等1000餘人參加了報告會。
報告會上,徐焰站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高度,以中國抗戰與中日關系為主線,以大量珍貴的史料史實為支撐,全方位、多維度對中國抗聯與日本侵略者14年的斗爭歷史進行了全景回顧。
參會人員紛紛表示,報告以一個軍事史專家的寬廣視野、敏銳的洞察力和卓有建樹的研究成果,使大家對東北抗戰歷史有了更加詳盡的了解,對東北抗聯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聽後很受啟發、很受教育。報告對於大家進一步弘揚傳承抗聯精神、進一步投身強國強軍偉大實踐、進一步強化軍民融合深度發展、進一步為推進吉林振興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Ⅵ 東北抗聯精神是什麼

在長期、艱苦、壯烈的東北抗日斗爭中,東北抗聯將士用鮮血和生命鑄就了「勇赴國難,自覺擔當,頑強苦鬥,捨生取義,團結禦侮」的東北抗聯精神。

Ⅶ (急需)東北抗聯英雄事跡

東北抗聯戰士的英雄事跡,是中國抗日戰爭中一段最壯烈、最英勇的史詩。以楊靖宇將軍為代表的東北抗日聯軍將士們,面對人世罕見的艱難困苦和惡劣的戰爭環境,意志堅定、英勇頑強、堅貞不屈、浩然正氣,充分反映了他們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高尚的愛國主義情操,頑強的艱苦奮斗精神,壓倒一切敵人的英雄氣概,形成了東北抗聯精神。這種精神同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紅岩精神一樣,構成了中華民族精神的恢宏篇章。
1940年2月23日,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總司令兼政治委員楊靖宇在吉林深江(今靖宇縣)與日本侵略軍孤軍奮戰五晝夜後英勇犧牲,年僅35歲。兇殘的敵人割下他的頭顱,又剖開他的腹部,看到的只是草根和棉絮,發現胃裡除尚未消化的草根、樹皮、棉絮外,竟沒有一粒糧食……所有在場的人都驚呆了。這種以草根棉絮充飢戰至最後一人的氣概,在億萬國人心頭樹立起不朽的精神豐碑。
在東北與楊靖宇齊名並稱為「南楊北趙」的趙尚志將軍曾有名言:「沒有國哪有臉」,發誓不趕走日寇不結婚、不洗臉。其英雄主義氣概,令日寇聞風喪膽。1942 年2月12日,在一次戰斗中,趙尚志被叛徒出賣,受傷被捕,後因流血過多壯烈犧牲,年僅34歲。趙尚志犧牲後,日寇殘忍地從他的遺體上鋸下頭顱後,將其身軀投進松花江。趙尚志將軍戎馬一生,不但終身未娶,也沒能留下一張完整的照片。留下的只是身經百戰的磨難,對中華民族解放事業的赤膽忠心和「胸中無國、何以為家」的坦盪胸懷,給後人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抗日民族女英雄趙一曼,是東北抗日戰場上名揚四方的女英烈,連敵偽的報紙也驚嘆於她「紅槍白馬」的英姿。被郭沫若盛贊為「甘將熱血沃中華」。日軍對她施以酷刑,用鋼針刺傷口,用燒紅的烙鐵烙皮肉,逼其招供。她寧死不屈,嚴詞痛斥日軍侵略罪行。1936年8月2日,在珠河被敵人殺害。臨刑前,她高唱《紅旗歌》,高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中國共產黨萬歲!」視死如歸,從容就義,時年31歲。
東北抗日聯軍中還有著名將領周保中、李兆麟、王鳳閣、壯絕人寰的八女投江……。80多年黨史中這艱苦卓絕的14年,和八路軍、新四軍共同作戰,打敗日本侵略者的東北抗日聯軍,氣壯山河的英雄事跡產生了巨大的精神力量。正是這些不畏艱難困苦,不怕流血犧牲,同仇敵愾,奮起抗爭,讓人振奮、讓人感動的英雄事跡凝聚成一種精神——東北抗聯精神。也正是這種誓與敵人共存亡、將身家性命都置之度外的東北抗聯精神,一直激勵著我們中華兒女為祖國的繁榮富強奮勇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