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小腸的起始端是什麼
小腸位於腹中,上端接幽門與胃相通,下端通過闌門與大腸相連,是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場所。小腸盤曲於腹腔內,上連胃幽門,下接盲腸,全長約4-6米,分為十二指腸、空腸和回腸三部分。小腸內消化是至關重要的,因為食物經過小腸內胰液、膽汁和小腸液的化學性消化及小腸運動的機械性消化後,基本上完成了消化過程,同時營養物質被小腸黏膜吸收了。
中文名小腸外文名small intestine分 段十二指腸,空腸和回腸位 置腹腔的後上部
解剖結構
小腸上端起於胃幽門口,下端止於回盲瓣,是消化管中最長的一部分,在成人全長5-7m,按位置與形態,分為十二指腸、空腸和回腸三部分,是食物消化與吸收的主要場所,小腸管徑由十二指腸(約3-5cm)向下逐漸變細,末端回腸管腔僅1.0-1.2cm,異物易在此處嵌頓。
生理功能
小腸的組織結構學特點為小腸的吸收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小腸的生理功能表現毛小腸的運動、分泌、消化及吸收等方面,並且與葯物代謝密切相關。如小腸平滑肌的各種形式的運動可以完成對食糜的研磨、混合、攪拌等機械消化,小腸腺分泌的小腸液與小腸內膽汁、胰液一起完成食糜的化學消化,小腸黏膜分泌內分散存在有許多內分泌細胞,可分泌多種消化道激素,如促胰液素、膽囊收縮素、抑胃肽和胃動素等,它們對胃腸運動和分泌有重要的調節作用。
⑵ 小腸有哪幾個部分,又有哪些區別
小腸分為十二指腸、空腸和回腸三部分。十二指腸、空腸和回腸有位置、結構、功能的區別:
1、位置不同:
十二指腸:介於胃與空腸之間,
空腸:哺乳類動物的小腸十二指腸以後,回腸以前。
回腸:位於腹腔右下部,部分位於盆腔內。
2、結構不同:
十二指腸:由於相當於十二個橫指並列的長度而得名,全長約25cm。十二指腸整體上早「C」形,包繞胰頭,可分為上部、降部、水平部和升部。十二指腸除始、末兩端被腹膜包裹,較為活動之外,其餘大部分均為腹膜外位器官,被腹膜覆蓋而固定於腹後壁。
空腸:稍粗,由於有很多血管分布而微帶紅色。
回腸:形狀彎曲,其特點是色淡紅,管壁薄管徑小,粘膜面環形皺襞稀疏而低,除有孤立淋巴濾泡外,還可見集合淋巴濾泡,系膜內血管弓較多,脂肪較豐富。
3、長度不同:
十二指腸:是小腸中長度最短、管徑最大、位置最深且最為固定的部分。
空腸:始於十二指腸空腸曲,占空回腸全長的2/5,占據腹腔的左上部;
回腸:占空回腸全長遠側3/5,在右髂窩續盲腸。
⑶ 小腸在什麼部位
您好:
小腸位於腹腔內,整個腹腔均有分布。小腸分為十二指腸、空腸及回腸三部分。其中空、回腸被小腸系膜固定於腹後壁,故合稱系膜小腸。小腸是消化管中最長的一段,也是進行消化吸收的最主要部位。小腸的上端起自幽門,下端與盲腸相接,成人全長約5--7米。
⑷ 小腸的結構
小腸(small intestine),一般根據形態和結構變化分為三段,分別為十二指腸(odenum),空腸(jejunum)和回腸(ileum)。
十二指腸位於腹腔的後上部,全長25厘米。它的上部(又稱球部)連接胃幽門,是潰瘍的好發部位。肝臟分泌的膽汗和胰腺分泌的胰液,通過膽總管和胰腺管在十二指腸上的開口,排泄到十二指腸內以消化食物。十二指腸呈「c」字形,從右側包繞胰頭,可分為上部、降部、水平部和升部等四部分。
1、上部(superior part)在第l腰椎的右側起自胃的幽門,行向右後方至肝門下方急轉向下移行為十二指腸降部。上部與幽門相接的2.5cm的一段腸管,管壁較薄,黏膜光滑無環形皺襞又稱十二指腸壺腹(球),是十二指腸潰瘍的好發部位。
2、降部(descending part)沿第1—3腰椎右側下降,至第3腰椎體平面折轉向左移行為水平部。降部的後內側壁有一縱行黏膜皺襞,稱十二指腸縱襞(longitudinal fold of odenum),其下端有十二指腸大乳頭(major odenal papilla),為膽總管與胰管的共同開口處。它距中切牙約75cm,可作為插放十二指腸引流管深度的參考值。
3、水平部(horizontal part)在第3腰椎平面由右向左橫過下腔靜脈和第3腰椎體的前方,在腹主動脈前方移行為升部。水平部的前方有腸系膜上動、靜脈跨過。
4、升部(ascending part)自水平部斜向左上方升至第2腰椎的左側,轉向前下續於空腸,此轉折部形成的彎曲稱十二指腸空腸曲(odenojejunal flexure)。
十二指腸空腸曲的後上壁被十二指腸懸肌(suspensory muscle 0f odenum)固定在腹後壁。 十二指腸懸肌由肌纖維與結締組織構成,表面有腹膜覆蓋,臨床上稱Treitz韌帶,是手術中確認空腸起始部的重要標志。
空腸連接十二指腸,佔小腸全長的2/5,位於腹腔的左上部。回腸位於右下腹,佔小腸全長的3/5。空腸和回腸之間沒有明顯的分界線。
⑸ 小腸的解剖和組織學特點及功能
小腸(small intestine),一般根據形態和結構變化分為三段,分別為十二指腸(odenum),空腸(jejunum)和回腸(ileum)。
十二指腸位於腹腔的後上部,全長25厘米。它的上部(又稱球部)連接胃幽門,是潰瘍的好發部位。肝臟分泌的膽汗和胰腺分泌的胰液,通過膽總管和胰腺管在十二指腸上的開口,排泄到十二指腸內以消化食物。十二指腸呈「c」字形,從右側包繞胰頭,可分為上部、降部、水平部和升部等四部分。
⑹ 小腸分為哪幾個部分
小腸分為十二指腸、空腸和回腸,是連接胃的幽門部,長約6~7米的管道。由十二指腸開始,經空腸、回腸在腹腔內曲折下行,在右下腹部與盲腸(大腸的開始部位)相接。
小腸通過蠕動慢慢運送食物,約經過3~4個小時就可運到大腸。食物在這個過程中,接受各種消化液的作用而被充分消化和吸收。
十二指腸自幽門部開始呈「J」字型彎曲,與空腸相接,長約25~30厘米。膽囊和胰臟由一根細管與十二指腸相連,向十二指腸輸送在消化上起重要作用的膽汁和胰液。膽汁可乳化脂肪使其易於消化,胰液則是含有糖、蛋白、脂肪等消化酶的強力消化液。
空腸和回腸在腹腔里曲折下行通向盲腸部,其粘膜有許多皺褶。而且粘膜表面生長著密密麻麻的稱為絨毛的小突起,使小腸的吸收面積顯著擴大,同時又加快了吸收速度。
絨毛內的毛細血管和淋巴管像網一樣張開,旺盛地攝取吸收進來的養分。另外,在絨毛之間還有許多腸腺開口,分泌含有各種消化酶的腸液。
腸液與膽汁和胰液一道作用於食物,在通過小腸的過程中,將食物中的糖、蛋白質、脂肪分別消化分解成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和甘油。
小腸的運動和調節小腸的運動有三種,振子動動、分節運動和蠕動運動。振子運動和分節運動是攪拌腸內的內容物,使食物與腸壁充分接觸以易於吸收;蠕動運動則起運送內容物的作用。
小腸的粘膜也能分泌出各種激素以調節腸的功能。
腸促胰液肽可促進胰液和腸液的分泌,腸促胰酶素會促使排出胰液,縮膽囊素可促使排出膽汁,縮腸絨毛素具有使粘膜表面的絨毛運動活潑化的作用。
⑺ 直腸回腸和十二指腸,哪個部位微生物含量較少
應該是十二指腸。
直腸位於大腸末端,回腸位於小腸與大腸的連接處,而十二指腸位於胃與小腸的連接處。
在消化系統中,大多數微生物屬於正常寄生菌,如大腸桿菌、雙歧桿菌、乳酸桿菌、類桿菌等。其數量以胃部最少,越往大腸末端越多。到直腸處,微生物數量達到最大值。
所以,位於小腸前端的十二指腸中的微生物相對較少。
⑻ 小腸和大腸在人體什麼位置
小腸和大腸在人體腹腔內,小腸上端與胃連接,包括十二指腸、空腸、回腸,下端在回盲部與大腸連接,大腸有盲腸,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下端與直腸連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