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網頁前端 » 戲曲創編腳本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戲曲創編腳本

發布時間: 2022-08-04 18:31:57

A. 戲曲的來源與發展

戲曲源遠流長,它最早是從模仿勞動的歌舞中產生的。
(一)先秦——戲曲的萌芽期。《詩經》里的「頌」,《楚辭》里的「九歌」,祭神時歌舞的唱詞。從春秋戰國到漢代,在祭神的歌舞中逐漸演變出娛人的歌舞。從漢魏到中唐,又了以競技為主的「角抵」(即百戲)、以問答表演的「參軍戲」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搖娘」等,萌芽狀態的戲劇。
(二)唐代(中後期)——戲曲的期。中唐以後,我國戲劇飛躍發展,戲劇藝術逐漸。
(三)宋金——戲曲的發展期。宋代的「雜劇」,金代的「院本」和講唱的「諸宮調」,從樂曲、結構到內容,都為元代雜劇打下了基礎。
(四)元代——戲曲的成熟期。到了元代,「雜劇」就在原有基礎上大大發展,新型的戲劇。它具備了戲劇的特點,標志著我國戲劇成熟的階段。
(五)明清——戲曲的繁榮期。戲曲到了明代,傳奇發展起來了。明代傳奇的前身是宋元時代的南戲(南戲是南曲戲文的簡稱,它是在宋代雜劇的基礎上,與南方地區曲調而發展起來的新興的戲劇。溫州是它的發祥地)。南戲在體制上與北雜劇不同:它不受四折的限制,也不受一人唱到底的限制,有開場白的交代情節,多是大團圓的結局,風格上大都纏綿,不像北雜劇那樣慷慨激昂,在上自由,更便於生活。可惜早期南戲的本子保留下來的極少,直到元末明初,南戲才開始興盛,文人的加工和,本來嚴整的短小戲曲,終於變成完整的長篇劇作。例如高明的《琵琶記》一部由南戲向傳奇過渡的作品。這部作品的題材,來源於民間傳說,完整地了故事,並且有的戲劇性,曾被譽為「南戲中興之祖」。明代中葉,傳奇作家和劇本涌現,成就最大的是湯顯祖。他一生寫了許多傳奇劇本,《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作品杜麗娘和柳夢梅死生離合的故事,歌頌了反對封建禮教,追求幸福愛情,要求個性解放的反抗精神。作者給愛情以起死回生的力量,它戰勝了封建禮教的束縛,了最後勝利。點,在當時封建禮教牢固統治的社會里,是有深遠的社會意義的。劇作問世三百年來,一直受到讀者和觀眾的喜愛,直到,「閨塾」、「驚夢」等片斷還活躍在戲曲表演的舞台上,放射著它那藝術的光輝。
古代戲劇因以「戲」和「曲」為主要因素,稱做「戲曲」。戲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戲、元明雜劇、傳奇和明清傳奇,也包括近代的京戲和地方戲的傳統劇目在內,它是民族戲劇文化的通稱。

戲劇藝術的特點我們可以概括為藝術的綜合性、演員在舞台空間中的直觀表演性和由此而來的時空限制性。

戲劇是一種綜合藝術,這是一個為大多數人認可的結論,當然也是一個符合戲劇藝術的基本風貌的認識。一部劇作的演出,總是一次集體勞動的成果:劇作家提供演出腳本即戲劇文學文本,美術家、化妝師、燈光師通力合作完成舞檯布景的設計、人物的造型等,音樂家(樂師)完成戲劇音樂、唱腔的創作,而演員則通過自己的形體表演來展示整個劇情。在這里,文學、美術、音樂、舞蹈、表演等藝術類型相互融匯,既取消了各自的獨立性,又通過它們自身具有的不可為其它藝術所替代的獨特作用的發揮,綜合為一種獨立的藝術樣式。

戲劇藝術的綜合性是在"外在的綜合"和"內在的綜合"兩個層面上發生的。無論從"外在的綜合"來看,還是從"內在的綜合"來看,戲劇無論如何不能缺少的是演員和觀眾,以及一個可供演員表演的空間即舞台。戲劇是一個通過舞台空間發生在演員和觀眾之間的"事件"。它的核心因素是演員在舞台空間中的表演。

戲劇作為一個通過舞台空間發生在演員和觀眾之間的"事件",使它必然地要受到時間和空間的嚴格限制。它必須在一定的時間內完成一個由連續的"動作"構成的戲劇事件,即劇情,同時,它必須在一個有限的空間內即舞台上完成對於劇情的展示。從具體文本的實際形態來看,一篇小說和一首歌也都有一定的長度,因此也包含一個相對明晰的時間段落,但是,從理論上說,小說和詩歌是沒有時間限制的,只要可能,它們的篇幅甚至可以無限度地延長。但一出戲卻不能沒有時間限度地無休止地演下去,它必須考慮到觀眾的耐性和演員的承受力,因此它必須被限定在一個人為的、被硬性規定的從開始到結束的時間長度之內。同時,雖然戲劇展示的劇情於小說敘述的"故事"具有同樣的性質,即它們都是經過選擇、提煉、加工過一定的社會生活事件的藝術化的表現,但由於不受時空的限制,小說的藝術空間的開放性與現實生活空間的開放性是大體一致的。而戲劇則永遠必須面對生活空間的無限開放性和演出空間的有限封閉性之間的矛盾。這意味著,戲劇只能展示宜於被直觀展示的內容。

綜上所述,戲劇藝術的特點我們可以概括為藝術的綜合性、演員在舞台空間中的直觀表演性和由此而來的時空限制性。

相應的,戲劇文學文本具有的戲劇價值,也集中在有效地突出戲劇的表演性和處理好時空關系這一層面上體現出來。

那些最精粹的戲劇,最能體察人類精神的最基本需要,所以它總是在不斷提醒觀眾:你是在看戲。現在你看見的一切都與你無關,少安毋躁。比如中國的傳統戲劇,比如民間那些裝扮離奇而演出古怪的戲劇,有些演出,比如說西北的血社火,甚至不惜以最極致的方式讓觀眾看見:面前的一切都是扮演,不必害怕。它會以極其可怕的方式提示你:並不可怕。而觀望對於個人而言,觀望對象不在他人而在自己。當一個能於大禍臨頭之時睜開第三隻眼睛觀望自身處境,觀望自己的時候,他必然能找到最有智慧的應對之策。

在黨的「雙百」方針指導下,新舊兩種戲劇形式都得到了很大發展。建國初到一九五六年是新中國戲劇創作的第一個高潮。一九五一年先後開展了對《武訓傳》、《新天河配》討論,促進了戲劇朝著民族化、大眾化的道路前進。產生了老舍的《龍須溝》、《茶館》,田漢的《關漢卿》、《文成公主》,郭沫若的《蔡文姬》,朱祖貽的《甲午海戰》等優秀作品。一九六二至一九六五年間主要以現實生活為題材的話劇創作再次形成高潮。劉穿川的《第二個春天》、胡萬春的《激流勇進》、張仲朋的《青松嶺》、江文等的《龍江頌》、藍澄的《豐收之後》、沈西蒙的《霓虹燈下的哨兵》、王樹元的《杜鵑山》、葛翠林的《草原小姐妹》成為這一時期的名作。戲曲的創編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紅燈記》、《奇襲白虎團》、《蘆盪火種》、《杜鵑山》、《智取威虎山》等深受群眾歡迎。文革中,《紅燈記》、《沙家浜》、《奇襲白虎團》、《杜鵑山》、《智取威虎山》同歌舞劇《白毛女》、《紅色娘子軍》被稱作「八大樣板戲」,家喻戶曉。歌劇創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出現了《洪湖赤衛隊》、《紅霞》、《江姐》、《劉三姐》等優秀作品。一九七八年以後戲劇發展進入了新時期,數量、質量、深度和廣度上均有重大突破。蘇叔陽的《丹心譜》、宗福先的《於無聲處》、曹禺的《王昭君》、丁毅的《傲雷·一蘭》、陳白塵的《大風歌》、魏明倫的《四姑娘》、馬中俊等的《屋外有熱流》、《街上流行紅裙子》、沙葉新的《陳毅市長》、高行健的《絕對信號》呈現出了五彩繽紛,百花齊放的良好局面。

B. 關於一些戲劇的知識

戲劇基礎知識簡介
戲劇文學指各種具體樣式的劇本。與其他文學作品不同的是,創作劇本的目的主要不是為了供閱讀,而是為了演出。像關漢卿、莎士比亞,這樣偉大的戲劇家,用畢生的精力寫的幾十部劇本,莫不如此。因此寫作劇本的規律,必須受舞台藝術規律的制約。戲劇文學的特點是:第一,要凝練地反映生活,以強烈的戲劇沖突,把人物、時間、場景高度集中在有限的舞台的空間和時間內,使舞台的小天地,盡量地容納下人間的大天地,將錯綜復雜的現實生活,經過濃縮,以較短的篇幅,較少的人物,較省的場景,較單純的事件,藝術地再現於舞台之上。第二,劇本中的語言,主要是人物語言(台詞),必須是個性化的,有一定性格的人物,發自於心,吐之於口的語言。讓觀眾通過對話見出人物間性格的交鋒,產生動作感,從而展示出劇情。第三,要有集中的沖突。只有沖突才能推動劇情的發展,沒有集中的沖突,就沒有戲劇。戲劇文學不是小說那樣的敘述體,而是代言體,只能讓人物出場以自己的方式去說話,人物的性格對立和沖突才能形成,才有「戲」。第四,劇本的結構布局要巧妙安排,要使劇情的發展和結局十分巧妙,甚至引人入勝,令人莫測,增強戲劇效果。戲劇文學的分類法是多樣的。從內容性質分類,有悲劇、喜劇和正劇(悲喜劇);從表現手法分類,有話劇、歌劇、舞劇、歌舞劇、詩劇;從結構形式上分類,有獨幕劇和多幕劇;從題材上分類,有歷史劇、現代劇、童話劇等。

話劇、歌劇、舞劇 戲劇文學按藝術形式和表現手法分類,有話劇、歌劇、舞劇。話劇的特點是以對話為主要表現手段。對話必須是規范化的文學語言,要通俗易懂,便於觀眾接受,適於反映生活。歌劇是一種聲樂和器樂綜合而成的戲劇形式,所以也稱歌劇為樂劇。有的歌劇只有歌唱,沒有獨白和對話,有的則是三者兼而有之。歌劇的唱詞和音樂十分重要,歌詞的語言應是詩的語言。舞劇是把舞蹈、音樂和戲劇結合在一起的戲劇藝術。它的特點是:劇情的發展、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靠演員的舞蹈動作(還有音樂語言)來表現的。劇中的舞蹈分情節舞和表演舞兩種:情節舞用來表現戲劇情節,表演舞用來描繪劇情發生的時代和環境的特徵。

獨幕劇、多幕劇 根據戲劇的結構形式,容量的大小,分為獨幕劇和多幕劇。獨幕劇是獨成一幕的短劇。由於展示劇情受到嚴格的時間、場景等限制,要求結構緊湊,矛盾沖突的展開比較迅速,而情節的基本部分——開頭、發展、高潮、結局卻均應表現出來。多幕劇是大型的戲劇。容量大,故事情節復雜。由於它分幕分場,用能換幕表現時間的間隔和空間的轉移,就可以把不便於在舞台上演出的事件轉移到幕後,處理不同時間,不同空間的事件,反映更廣闊的社會生活。此兩種戲劇文學樣式各有所長,無可代替;也各有眾多的傳世之作。多幕劇如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關漢卿的《竇娥冤》、曹禺的《雷雨》等。獨幕劇如契訶夫的《結婚》、丁西林的《三塊錢國幣》等。
http://art.cersp.com/Channel06/pxjs/200603/404_2.html

C. 戲劇劇本的特點

什麼是戲劇及戲劇的特點
戲劇,
指以語言、
動作,
舞蹈,
音樂,
木偶等形式達到敘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藝術的總稱。
文學上的戲劇概念是指為戲劇表演所創作的腳本,
即劇本。
戲劇的表演形式多種多樣,
常見
的包括話劇、歌劇、舞劇、音樂劇、木偶戲等。
戲劇舊時專指戲曲
,
後用為戲曲、話劇、歌劇、舞劇、詩劇等的總稱。
-
戲劇的特點:
1
.空間和時間要高度集中
劇本不像小說、散文那樣可以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它要求時間、人物、情節、場景
高度集中在舞台范圍內。
小小的舞台上,
幾個人的表演就可以代表千軍萬馬,
走幾圈就可以
表現出跨過了萬水千山,
變換一個場景和人物,
就可以說明到了一個全新的地方或相隔多少
年之後„„相隔千萬里,跨越若干年,都可通過幕、場變換集中在舞台上展現。
劇本中通常用「幕」和「場」來表示段落和情節。
「幕」指情節發展的一個大段落。
「一
幕」可分為幾場,
「一場」指一幕中發生空間變換或時間隔開的情節。劇本一般要求篇幅不
能太長,人物不能太多,
場景也不能過多地轉換。
初學改編短小的課本劇,
最好是寫成精短
的獨幕劇。
2
.反映現實生活的矛盾要尖銳突出
各種文學作品都要表現社會的矛盾沖突,
而戲劇則要求在有限的空間和時間里反映的矛
盾沖突更加尖銳突出。
因為戲劇這種文學形式是為了集中反映現實生活中的矛盾沖突而產生
的,所以說,沒有矛盾沖突就沒有戲劇。
又因為劇本受篇幅和演出時間的限制,所以對劇情
中反映的現實生活必須凝縮在適合舞台演出的矛盾沖突中。
劇本中的矛盾沖突大體分為發生、
發展、
高潮和結尾四部分。
演出時從矛盾發生時就應
吸引觀眾,
矛盾沖突發展到最激烈的時候稱為高潮,
這時的劇情也最吸引觀眾,
最扣人心弦。
3
.劇本的語言要表現人物性格
劇本的語言包括台詞和舞台說明兩個方面
劇本的語言主要是台詞。台詞,就是劇中人物所說的話,包括對話、獨白、旁白。獨白
是劇中人物獨自抒發個人情感和願望時說的話;
旁白是劇中某個角色背著台上其他劇中人從
旁側對觀眾說的話。
劇本主要是通過台詞推動情節發展,
表現人物性格。因此,台詞語言要
求能充分地表現人物的性格、身份和思想感情,要通俗自然、簡練明確,要口語化,要適合
舞台表演。
舞台說明,
又叫舞台提示,
是劇本語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是劇本里的一些說明性文字。
舞台說明包括劇中人物表,劇情發生的時間、地點、服裝、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動

D. 如何寫話劇劇本

一、話劇劇本
劇本是戲劇的文學因素,是供演員在舞台上演出的文學腳本,它是戲劇的基礎,是一劇之本。

劇本主要由劇中人物的對話、獨白、旁白和舞台指示組成。對話、獨白、旁白都採用代言體,在戲曲、歌劇中則常用唱詞來表現。劇本中的舞台指示是以劇作者的口氣來寫的敘述性的文字說明,包括對劇情發生的時間、地點的交代,對劇中人物的形象特徵、形體動作及內心活動的描述,對場景、氣氛的說明,以及對布景、燈光、音響效果等方面的要求。

有一種劇本主要追求文學性,不以演出為目的,或不適於上演,被稱為「案頭劇」、「書齋劇」。歐洲19世紀的浪漫主義者們曾用戲劇形式寫過不少詩作,也是只供人閱讀的。作為戲劇演出活動的文學基礎,劇本創作應該處理好本身的文學性和舞台性之間的關系,以演出作為目的和歸依。

在實際演出活動中,有的導演根據演出的需要對劇作者所寫的劇本進行適當處理,構成一種專供演出的演出本,亦稱台本。演出本一般不改變原劇本的精神實質和藝術風格。

舞台指示:劇本中不要求在演出時說出的文字說明部分。一般包括對劇情發生時間、地點的提示,對布景、燈光、音響效果等藝術處理的要求,對人物形體動作、心理活動和場景氣氛的描述等。
在劇本創作中,舞台指示的使用一般應以是否有助於人物形象的刻畫和導演、演員舞台工作者進行藝術創造為原則。好的舞台指示不僅能給劇本增添文學價值,而且能夠造成濃郁的戲劇氣氛,為舞台體現提供廣闊的天地。

二、劇本的創作
一選擇戲劇題材
面對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如何選取戲劇所需要的材料呢?戲劇選材一要合乎文章選材的一般要求,二要切合戲劇文體的特殊要求。

1.選材的一般要求

選擇作者最熟悉、感受最深刻、認識最透徹,而又有重要社會意義的題材。

要選擇當前為群眾所關心的題材。

2.要選擇符合戲劇規律的題材

①抓住人物,抓住主體

戲劇必須用人物自己的語言和行動來表現自己的性格特徵和心理活動,所以戲劇選材首先要注意必須有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且該人物要有強的動作性,能夠通過其動作將自己的性格表現出來。

每個人物都為達到自己明確的目的,強烈地不懈地行動著。人物的想、說,都是為了做,而這種「作為」推動了事物的變化,構成了戲劇動作。

②選擇那些足以引起性格之間撞擊的人物和事件,構成戲劇沖突。不同的思想性格,特別是世界觀對立的人物,各自按自己一致和願望頑強地行動著,勢必會發生沖突。黑格爾說:「因為沖突一般需要解決作為對立面斗爭的結果,所以充滿沖突的情境特別適宜於作劇藝的對象。」

要選擇那些人物行動有發展,性格沖突有曲折的人和事。具體說來,應該根據事物矛盾發展的邏輯選擇出由幾個小曲折,逐步發展形成一個大的根本的曲折,反映出事物的大發展,構成一個既單純而又富於變化的行動過程。

③根據以上規則所選取的材料必須適合舞台演出。

二塑造戲劇人物
在創作劇本時,除了在選材時要注意選取那些個性鮮明、動作性強的人物來寫,還必須掌握一些將人物寫活的技巧。

1.通過行動刻劃人物是最生動有效的方法。

這里所說的行動包括人物的形體動作、語言動作和內心動作。

恩格斯說:「一個的性格不僅表現在他做什麼,而且表現在他怎樣做;從這方面來看,我相信,如果把各個人物用更加對立的方式彼此區別得更鮮明些,基本的思想內容是不會收到損害的。」(《致斐迪南·拉薩爾》)在一切文學作品中人物自身的行動都是刻畫其性格的最主要的手段。在戲劇中這一點顯得尤其重要,因為動作特別適宜舞台藝術。

有時一個鮮明的動作,勝過許多台詞,不僅清除地顯示性格,並且給觀眾留下不易磨滅的印象。

人物的行動可分為大的行動,小的行動和細節行動。一般說來,在一出戲中,每一個人物重大行動只有一二個,它對表現人物思想性格的本質,常常是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多安排在劇情發展的轉折或高潮處。但是,人物的重大行動不是突然產生的,它是由一連串小的行動逐步發展的必然結果。因此,在藝術構思中,根據不同人物各自的性格圍繞全劇的中心事件,為每個人物設計出由許多行動導致大行動的行動貫穿線,遵循這樣的人物行動線,層次深入地揭示人物思想性格的本質特徵,才可能塑造鮮明生動的舞台形象。

揭示人物性格還可以通過一些細節動作,有時這種細節動作可能與主題思想、戲劇沖突沒有直接聯系,但對刻畫人物性格卻十分有用。

2.著力揭示人物內心世界,賦予人物濃厚的感情色彩。

曹禺曾經說:「作為一個戲劇創作人員,多年來,我傾心於人物。我總是覺得寫戲主要是寫人;用心思就是用在如何刻劃人物這個問題。而刻劃人物,重要的又在於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思想和感情。人物的動作、發展、結局,都是來源於這一點。」(看話劇《丹心譜》)

在戲劇中對於人物的心理描寫既不能像小說那樣藉助於作者抒寫或內心剖析,也不能完全指望人物的獨白,而是主要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來揭示其內心活動。以下幾點是可以考慮的:

善於把人物投入感情的旋渦,構成人物性格自身的沖突。比如郭沫若的歷史劇《蔡文姬》,作者將蔡文姬置於歸國途中,承受著感情的煎熬。

善於配置多方面的錯綜復雜的人物關系,是揭示人物豐富內心世界不可缺少的條件。

通過次要人物來烘托主要人物。

三精心安排戲劇結構
戲劇結構是由情節、幕場等戲劇要素構成的戲劇存在形態。主要包括情節的安排、分幕分場的處理等內容。戲劇由於受時間、空間的嚴格限制,所以劇本的藝術結構與其他文學樣式相比尤顯得重要。

戲劇情節的安排

1.戲劇情節的構成

戲劇情節,一般是指作品中人物與人物、人物與環境的各種關系所組成的生活事件、矛盾沖突的發展過程。

人物的行動及其發展,是戲劇情節的外在構成形式;促成人物行動的動機及其發展變化,則是戲劇情節潛在的動力。因此,有人認為戲劇情節是由意圖、達到意圖的手段以及這些手段的結局網織而成的。在不同風格種類的戲劇作品中,有的注重於行動外在的力度(如情節劇),有的則注重於心理(動機)的深細度(如心理劇)。

戲劇情節是由一個個場面連貫而成的。場面是情節發展的基本單位,情節隨著場面的次第轉移而不斷發展。

戲劇情節在作品中最主要的作用是為展示人物性格服務。同時,戲劇情節本身具有相對獨立的藝術效能和美學價值,能對觀眾產生吸引力和娛悅作用。在戲劇創作中,既不能忽視情節,使作品缺乏扣人心弦的藝術力量,又不能單純地追求情節,從而淹沒人物形象,使作品缺乏思想深度。恩格斯曾要求戲劇達到「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識到的歷史內容,同莎士比亞劇作的情節的生動性和豐富性的完美的融合。」

根據戲劇矛盾沖突的發展進程,一個劇本情節的構成可分為矛盾的開端、矛盾的發展、矛盾的激化(高潮)和矛盾的解決四個部分。

劇本的開端費城重要,因為它的好壞關繫到全局的成敗;但劇本的開端又相當困難,因為一出戲的開端決不是事件過程的開頭。究竟在哪裡開始,先讓什麼人出場,先展示什麼情節,如何追述和交代以前的種種情形,都要反復考慮。

開端的作用:簡捷而含蓄地在人物行動中把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關系、特定環境交代清楚;人物出場亮相,性格應有初步顯現;要提出矛盾,造成懸念,指明劇情發展方向,引起觀眾興趣。

發展是戲劇沖突進入高潮前的進展階段,它在全劇中所佔分量最大,也是最關鍵的部分。劇中的主要人物、主要事件、主要矛盾沖突都要在這里展現。一出戲能否緊緊吸引觀眾,戲劇高潮能否自然合理地到來,也決定於這一部分。

因此,劇作者必須一方面抓住矛盾雙方斗爭的發展規律,依據人物性格、層次分明地使矛盾沖突越來越趨於表面化、尖銳化,另一方面又要使矛盾沖突的發展避免直線上升,而應該有波瀾,有起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如此,才能十劇情富於節奏感,始終抓住觀眾。

高潮就是矛盾雙方經過幾個回合的斗爭,力量的對比不斷發生變化,到最緊張最急劇的白熱化程度,也就是決定勝負、成敗的轉折點。

高潮雖然在全劇中知識短暫的一瞬,但這是揭示戲劇沖突思想意義,突現人物思想性格最集中最深刻的弟弟呢地方,也是最激動人心的場面。難怪有人說,一切為了高潮。

要寫好高潮必須精密布置,善於抑制矛盾的發展,在作好充分准備後,選擇最適當時機,讓它突然出現。

結尾,高潮過後緊接著就是結尾。結尾應集中交代主要事件的結果,不允許節外生枝,畫蛇添足。好的結尾應做到既使觀眾滿足,又留有回味的餘地,充分顯示作者的思想深度。


#日誌日期:2006-11-13 星期一(Monday) 晴

評論人:樂連城 評論日期:2006-11-13 16:31

2.安排情節結構的主要技巧

①懸念

亦稱「緊張」。根據觀眾看戲時情緒需要得到伸展的心理特點,編劇或導演對劇情作懸而未決和結局難料的安排,以引起觀眾急欲知其結果的迫切期待心理。它是戲劇創作中使情節引人入勝,維持並不斷增強觀眾興趣的一種主要手法。

戲劇懸念源自心理學中人們由持續性的疑慮不安而產生的期待心理。在西方編劇理論中最早涉及懸念手法的是亞里士多德的《詩學》。在中國戲曲理論著作中,雖無懸念一詞,但李漁在《閑情偶寄》詞曲部格局一章中提出的有關「收煞」的要求,內涵與懸念基本相似,主張,「令人揣摩下文,不知此事如何結果」。

戲劇懸念的構成,主要依靠以下條件:①人物命運中潛伏著危機;②生與死、成功與失敗均有可能出現,存在兩種命運、兩種結局;③發生勢均力敵而又必須有結果的沖突;④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行動能引起觀眾在感情上的愛憎;⑤觀眾對未來事態發展的趨勢清楚。合乎邏輯的劇情發展和對人物的強烈愛憎,是構成懸念的兩個重要元素。

懸念在劇本中的運用,一般分為兩類:

總懸念與小懸念。亦稱整體懸念與主要場面中的小緊張格局。總懸念是全劇主要沖突的焦點所在,在劇本開始即要提出,並隨著沖突的上升而不斷加強,一直到高潮。它是貫串全劇的戲劇性結構的情緒支柱。小懸念則屬於劇本的每一個發展段落或主要場面中出現的局部緊張情勢,它起著不斷豐富和加強總懸念,並在每一幕或每一場結束時,把觀眾的注意力和興趣引向下一幕或下一場的作用。

期望式懸念和突發式懸念。期望式懸念建立在對觀眾不保密的基礎上,它是在觀眾對人物命運和事態發展有一定預感和了解的情況下所造成的期待;突發式懸念則主要依靠對觀眾保密,通過使觀眾大吃一驚來加強戲劇效果,是劇情發展過程中出乎觀眾意料之外而又在情理之中的復雜情況和險要轉折,亦稱吃驚或驚奇。

在實際創作中,不同風格類型的劇本,對這兩種懸念的運用也各不相同。側重於性格描寫的,多用期望式懸念;情節戲劇更多地採用突發式懸念。在實際運用中,二者有相輔相成的關系。一般情況下,作者總是通過期望式懸念維持觀眾的情緒,又通過突發式懸念造成戲劇情節和觀眾情緒上的跌宕,從而進一步加強沖突的緊張性。

懸念的形成、保持和加強,還需要依靠「抑制」和「拖延」的藝術手法,有的劇作理論也稱之為「延宕」或「緩解」。它指在尖銳的沖突和緊張的劇情進展中,作者利用矛盾諸方各種條件和因素,以副線上的某一情節或穿插性場面,使沖突和戲劇情勢受到抑制或干擾,出現暫時的表面的緩和,實際上卻更加強了沖突的尖銳性和情節的緊張性,加強了觀眾的期待心理。延宕手法的另一種方式,是在沖突的緊張時刻突然落幕,造成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的懸念和間隔,從而大大加強了藝術效果。

懸念和延宕交替進行的格式,與觀眾看戲時的精神忍受限度有關,始終不懈的緊張,只會使觀眾感到疲憊,暫時的緩解,是調節情緒,為進一步緊張作精力上的准備。

社會生活是復雜的,矛盾的發展受各種各樣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必然迂迴曲折有進有退,也必然會產生想不到的變化。要懂得如何在戲里安排懸念,首先必須熟悉生活中事物發展的規律,戲劇懸念的美學價值在於是否符合生活發展規律,符合人物性格的發展邏輯。

②發現與突轉

突轉,也稱陡轉、突變,指劇情向相反方面的突然變化,即由逆境轉入順境,或由順境轉入逆境。它是通過人物命運與內心感情的根本轉變來加強戲劇性的一種技法;發現,指從不知到知的轉變,它可以是主人公對自己身份或者與其他人物關系的新的發現,也可以是對一些重要事實或無生命實物的發現。在創作實踐中,發現通常總是與突轉相互聯用或者同時出現,劇本往往通過發現來造成劇情的激變。例如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第四場,俄狄浦斯為了解救城市的苦難,全力以赴查訪殺父娶母的罪人,最後由於報信人無意之中透露真情,發現正是自己在無意中犯下了這一罪孽,於是,一個公正賢明的國王成了一個自我放逐的瞎眼乞丐。

最早提出發現與突轉的是亞里士多德,他在《詩學》第十、第十一章中認為發現與突轉是情節的主要成分。長期以來,這兩種手法被認為是編劇藝術中最富於戲劇性的技巧,並被廣泛使用。在劇本創作中,好的突轉場面不光著眼於劇情的起伏跌宕,而且立足於人物刻畫,力求通過情節的合情合理的突轉寫出人物劇烈豐富的心理變化與感情活動。

③時空交錯

根據人物的夢境、幻覺、遐想、回憶等心理活動來組織舞台時間和空間,把過去、現在、未來相互穿插、交織起來。追求主觀真實的現代派戲劇常採用這種結構方式。它主要導源於「意識流」。如A.米勒的《推銷員之死》,貫串始終的是威利的心理沖突和潛意識活動,作者通過威利的神思恍惚、自言自語,在下意識中聽到笛聲、笑聲,把舞台時空自然地過渡、閃回至以往,又通過第三者的打斷,使之回到現實,以此形象地展現人物一生的悲劇命運。

時空交錯的結構方法,突破了傳統戲劇按客觀時序反映生活的局限,通過多層次、多變化的時空組織,表現人物隱秘復雜的內心生活。但由於人的意識活動帶有很大的隨意性和跳躍性,使用不當,也會形成情節結構上的凌亂、模糊。

中國戲曲由於不拘泥於舞台的寫實性,時間與空間的運用歷來比較自由,也有一些戲局部使用時空交錯的結構手法,著重表現人物內心活動,但不像現代派戲劇那樣帶有很大的隨意性與跳躍性。

巧合

戲劇情節是不排除偶然情況的,一切戲劇作品的情節幾乎無一例外的都具有偶然性因素,可以說排除偶然性就無法構成戲劇情節,正如俗話所說:無巧不成書。但是,巧必須合理、自然、有意義。要做到偶然性和必然性的以及結合。

場幕的安排

舞台的場面處理主要是導演的工作,但劇作者懂得舞台場面的處理,能夠使劇本創作更符合舞台的需要。

舞台場面處理問題很多,這里只談談場內和場外、上場和下場兩個問題。

1.場內和場外

也叫明場與暗場,事實上就是實寫和虛寫的結合。凡通過演員在舞台上直接表演,通過視覺形象可供直觀的戲,統稱為明場,也即實寫;不在舞台上直接出現視覺形象,由人物在台詞中敘述交代,或通過幕後的音響效果,基本上訴之於聽覺形象的戲,稱為暗場,也即虛。



評論人:樂連城 評論日期:2006-11-13 16:31


場內戲和場外戲的結合,可以拓展戲劇舞台的時空疆域,擴大戲劇的容量,有效避免戲劇舞台限制。

明場戲與暗場戲的選擇處理,和戲劇場面的主次劃分以及舞台形象特殊的審美要求有關。劇中的主要場面,一般都作明場處理,次要場面或有礙於舞台表演的情節場面,則作暗場處理。

2.上場和下場

舞台上情節要集中,與情節無關的人,站在台上,無戲可演,與情節有關的人,不能不在場。舞台上的人,多一個不行,少一個也不行。所以,人物上下場的處理和安排,也是編劇需要認真考慮的一個問題。

作者要從劇情出發,想個充分的理由讓人物合乎情理地上場下場,自然而然地上場下場。不能武斷地隨意擺布人物,使其貿然上場或突然下場。

四戲劇的語言
戲劇的語言包括兩個部分,一是人物的台詞,二是作者的舞台指示。二者當中自然以台詞為主,所以我們通常所說的戲劇語言就是指台詞。

台詞是劇本中人物所說的話語,是劇作者用以展示劇情,刻畫人物,體現主題的主要手段,也是劇本構成的基本成分。

戲劇的台詞一般包括對白、獨白和旁白。西洋歌劇中的台詞以詩體唱詞為主;在中國戲曲中,則是韻文體的唱詞和散文體的念白的綜合運用。戲曲的念白是一種富有音樂性的藝術語言,分為散白、韻白等多種念白形式。對白,是劇本中角色間相互的對話,也是戲劇台詞的主要形式。獨白,是角色在舞台上獨自說出的台詞,它從古典悲劇發展而來,在文藝復興時期的戲劇中使用十分廣泛,是把人物的內心感情和思想直接傾訴給觀眾的一種藝術手段,往往用於人物內心活動最劇烈最復雜的場面。旁白,是角色在舞台上直接說給觀眾聽,而假設不為同台其他人物聽見的台詞。內容主要是對對方的評價和本人內心活動的披露。中國戲曲中的「打背供」是旁白的一種。

在劇本創作中,台詞是決定戲劇作品藝術性的重要因素。由於戲劇不像小說等文學樣式那樣由作者出面向讀者敘述,只能依靠人物自身的語言與動作來表達一切,因此台詞是戲劇舞台上唯一可以運用的語言手段,台詞的寫作與安排成為劇作技巧的重要組成部分。

劇本的台詞是一種特殊的,也是很難掌握運用的文學語言。

①台詞必須具有動作性(語言動作)。動作性主要是指台詞要能揭示人物的內心動作,如焦菊隱所說的:「語言的行動性,就是語言所代表著的人物的豐富而復雜的思想活動。」(《焦菊隱戲劇論文集》)戲劇是行動的藝術,它必須在有限的舞台演出時間內迅速地展開人物的行動,並使之發生尖銳的沖突,以此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感情。這就要求台詞服從戲劇行動,具備動作的特性。

台詞的動作性首先在於它能夠推動劇情的進展。劇本中每個角色的台詞都應當產生於人物的性格沖突之中,成為人物對沖突的態度與反應的一種表露,並且能夠有力地沖擊沖突對手的心靈,促使對方採取新的行動更積極地投入沖突,從而把人物關系、戲劇情節不斷推向前進台詞的動作性更在於它能夠揭示人物豐富復雜的內心活動。簡言之,動作性語言應該具備兩個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它既能表達人物自身的心理活動,又能引起強烈的外部動作;另一方面,它也能刺激對方,促使對方產生相應的語言和動作。這樣,對話雙方互相作用,互相促進,推動劇情不斷發展。(例見《雷雨》中周萍、四鳳和侍萍之間的對話)一般有兩種表現方式,一種是直抒胸臆,一種是「潛台詞」。直抒胸臆的台詞有時通過獨白來進行;潛台詞包含有復雜隱秘的未盡之言與言外之意,它可以具體表現為一語雙關、欲言又止、意在言外、言簡意賅等多種形式。

台詞的動作性還在於它能為演員在表演時尋找准確的舞台動作提供基礎。戲劇創作的最後完成必須通過舞台演出,因此,台詞的寫作必須考慮到表演藝術創造的需要,使演員在舞台上能動得起來,把角色的內心世界形象地再現在觀眾面前。

② 台詞必須性格化。劇本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只能依靠人物自己的台詞和行動來完成,而且必須在有限的時空里進行,這兩個因素對劇本台詞的性格化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使台詞性格化,首先必須根據人物的出身年齡、職業、教養、經歷、社會地位以及所處時代等等條件,掌握人物的語言特徵。力戒千部一腔、千人一面

其次,台詞的性格化還要求劇作者牢牢把握人物性格的發展,把握戲劇情境的變化,把握人物錯綜復雜的相互關系,寫出此時此地、此情此景中人物惟一可能說出的話。不僅劇本中不同人物的台詞不能相互混淆,就是同一人物在不同戲劇場面中的台詞也不能任意調換。實現台詞性格化的關鍵是劇作者熟悉生活、熟悉筆下的人物,並且在寫作時深入到人物的靈魂深處,設身處地地體會人物的內心感情,揣摩人物表達內心的語言方式與特點。

③ 台詞要詩化。戲劇要在有限的時空條件內通過人物的台詞在觀眾面前樹立起鮮明的藝術形象,使觀眾受到感染,為人物的命運而動心,這就要求劇本的台詞具有詩的特質、詩的力量。台詞的詩化並不意味著都要採用詩體,而是要讓詩意滲透在台詞之中。因此台詞必須感情充沛,富於感染力;形象鮮明,富有表現力;精煉、含蓄,力求用最簡潔、最濃縮的詞句來表達豐富的內容與深遠的意境。

④台詞要口語化,要使觀眾清楚明了地看懂劇情理解人物,接受劇作者對生活的解釋,台詞就必須明白淺顯、通俗易懂,具有口語化的特點。口語化使台詞富於生活氣息、親切自然。民間語言如成語、諺語、歇後語,乃至俚語的適當運用,有助於台詞的口語化。在注意口語化的同時,也需要注意語言的規范化和純潔性,要注意對生活語言的提煉、加工,使之成為形象生活的藝術語言。

E. 戲曲三要素


戲劇三要素如下:
1、戲劇沖突。是指表現人與人之間矛盾關系和人的內心矛盾的特殊藝術形式。
2、舞台提示。又稱舞台說明,是劇作者根據演出需要,提供給導演和演員的說明性的文字。
3、語言。是戲劇表演中角色所說的話語。是劇作者用以展示劇情,刻畫人物,體現主題的主要手段。
戲劇,指以語言、動作、舞蹈、音樂、木偶等形式達到敘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藝術的總稱。文學上的戲劇概念是指為戲劇表演所創作的腳本,即劇本。戲劇的表演形式多種多樣,常見的包括話劇、歌劇、舞劇、音樂劇、

F. 什麼是戲劇是怎麼展示戲劇的

戲劇是由演員將某個故事或情境,以對話、歌唱或動作等方式表演出來的藝術。戲劇有四個元素,包括了「演員」、「故事(情境)」、「舞台(表演場地)」和「觀眾」。「演員」是四者當中最重要的元素,他是角色的代言人,必須具備扮演的能力,戲劇與其它藝術類最大的不同之處便在於扮演了,通過演員的扮演,劇本中的角色才能得以伸張,如果拋棄了演員的扮演,那麼所演出的便不再是戲劇。

G. 介紹有關戲劇方面的知識

戲劇指以語言動作舞蹈音樂木偶等形式達到敘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藝術的總稱。文學上的戲劇概念是指為戲劇表演所創作的腳本,即劇本。戲劇的表演形式多種多樣,常見的包括話劇歌劇舞劇音樂劇木偶戲等。戲劇是由演員扮演角色在舞台上當眾表演故事的一種綜合藝術。戲劇的起源實不可考,目前有種假說。

H. 腳本與劇本的區別

一、寫作上的區別:

腳本可以根據故事所要表現的主題,思想,而進行的修改。只有在腳本確定之後,則才進行劇本的編寫工作。劇本編寫完成之後,則才是分鏡的確定。場景,角色確定。

劇本的寫作,最重要的是能夠被搬上舞台表演,戲劇文本不算是藝術的完成,只能說完成了一半,直到舞台演出之後(即「演出文本」)才是最終藝術的呈現。歷代文人中,也有人創作過不適合舞台演出,甚至根本不能演出的劇本。這類的戲劇文本則稱為案頭戲(也叫書齋劇)。

腳本:

二、用途上的區別:

腳本是指表演戲劇、拍攝電影等所依據的底本又或者書稿的底本。腳本可以說是故事的發展大綱,用以確定故事的發展方向。

劇本是戲劇藝術創作的文本基礎,編導與演員根據劇本進行演出。與劇本類似的詞彙還包括腳本、劇作等等。它是以代言體方式為主,表現故事情節的文學樣式。

三、內容性質上的區別:

腳本可以說是故事的發展大綱,用以確定故事的發展方向。之後,確定故事到底是在什麼地點,什麼時間,有哪些角色,角色的對白,動作,情緒的變化,等等,這些細化的工作都是劇本上所要清楚確定下來的。

劇本主要由台詞和舞台指示組成。對話、獨白、旁白都採用代言體,在戲曲、歌劇中則常用唱詞來表現。劇本中的舞台指示是以劇作者的口氣來寫的敘述性的文字說明。包括對劇情發生的時間、地點的交代,對劇中人物的形象特徵、形體動作及內心活動的描述,對場景、氣氛的說明,以及對布景、燈光、音響效果等方面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