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網頁前端 » 前端後世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前端後世

發布時間: 2022-07-23 21:00:46

1. 中國古代冷兵器眾多,為何這幾種幾乎後世都不再出現過

導語:在中國幾千年的古代史上,戰爭眾多,與戰爭相關的武器也不斷在發展,為何這幾種兵器後世很難再看到,也不再沿用?今天兜風哥就和大家一起盤點中國古代歷史上那些消失的著名冷兵器。

中國古代冷兵器眾多,自古以來都非常強大,強大到任何一種拿出來都可能讓人不寒而慄,讓敵人聞風喪膽。但是這幾種兵器逐漸消失在了歷史長河之中。下面我們就一起盤點:

一、鉞

商周時期青桐鉞。青銅鉞受限於當時熔煉技術。所以基本我們今天看到的多為出土文物青銅器材。本身存在的時期約為商周時期到西漢時期。這是一種非常強大的斬殺武器,有點像西方吊著的鍘刀。

直到秦王朝,這種粗獷的武器還在使用,一直稱為「五兵」之一。在戰場中,往往是勇武之人使用,在戰車上叫車鉞,也有步兵使用的兵鉞。一般來說,都較為沉重,因此多為劈斬方式殺敵。

二、三棱銎(或者叫燕翅三棱箭)

這種箭頭在中國西周時期出現。因為它的前端是三棱面,因此得名。這是一種非常恐怖的箭頭,一旦射中人體,箭頭就取不出來,而流血也止不住,只能等死了。

在現代戰場中,就有國家沿用了三棱的這種兵器殺敵。後來我國被禁用的三棱刺就是一個例子。殺傷力太大。

三、鐵蒺藜

在中國主要是宋元時期,這種特有的防禦和暗器大量出現。尤其是在北宋時期的遼代大量使用。鐵蒺藜一般是用於防禦和作為突發迎面暗器使用,帶有劇毒,形式非常多,有專門對於敵方馬匹或者對於人的。一般在打造好之後都是抹有劇毒,撒在路上可以當地雷,撒在陣地或城池之外當環衛武器。

還有一種鐵蒺藜是中間帶有小孔,可以用繩子串好,直接放出去可以收回來,它還有一個別名叫「鬼見愁」。一旦被這種武器黏上,幾乎半隻腳就進了鬼門關,很短時間就會斃命。歐洲並非發現這種武器,而在旁邊的倭奴忍者卻盜用並發展出很多用途。

四、諸葛弩

在今天很多旅遊景區都會有這種玩意兒,不過大多數都是現代人仿製或者根據自己的想法做出來的,然而並不是最原始的諸葛弩。

相傳諸葛弩是諸葛亮在統一西南少數民族用來對付他們大象和崇林之中猛獸的。

一種連弩,稱作元戎弩,一次能發射十支箭,火力很強,但是體積、重量偏大,單兵無法使用,主要用來防守城池和營塞。

後來大發明家馬鈞欲對其進行改進,使之成為一種五十矢連弩,威力更大,但是因為生產很復雜,所用的箭矢也必須特製。

五、血滴子

主要出現於中國的清代,不過這一點很多人表示疑問,認為有可能是杜撰的。今天主要作為列出名單,不作為解釋。

六、床弩

在中國歷史上還有一種很常見的連發武器,床弩。這種一般用多人合作的方式進行連發。不過多用於攻城作戰,製作也比較復雜。

2. 崇德修身的名人故事



摘要:今年以來,閔行區從頂層設計到具體策劃,組織推出了一系列的文明修身項目,深入推進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引領百姓一步步從「學」到「修」再到「行」,最終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於心、外化於行。

近年來,閔行區持續深入推進全國文明城區創建工作,百姓的知曉率和參與度大幅提升,城市的角角落落也快速呈現出「整潔美」、「氣質美」,與此同時,城市居民的文明素質和道德素養也得到逐步提升……不過,「創全」的核心和難點還在於「人」,在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度養成」。

「德厚閔行 文進萬家」——在閔行區的「創全」口號中,「德」字被放到了最前面。這既是個人的德,也是一種大德。當下,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基礎意義上來講就是要勤學修身,崇德向善,勵志篤行……今年以來,閔行區從頂層設計到具體策劃,組織推出了一系列的文明修身項目,深入推進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引領百姓一步步從「學」到「修」再到「行」,最終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於心、外化於行。

學——勤學修身

求知是樹立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前提。但只有勤學明辨,弄懂修身的內涵和深意,才能更好地領悟並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閔行創新推出的「修齊講堂」,帶領當地百姓開啟了崇德修身之旅的第一步。這是該區打造市民修身齊家、睦鄰友善的道德文化新空間,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細落小落實的新平台,可以讓市民朋友在潤物細無聲的文化熏陶中見賢思齊,進一步提升自身的文化內涵和道德水準,並共同來傳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自2017年設立以來,「修齊講堂」已經在閔行全區172個點舉辦了1800餘場,其中名家專場147場,直接聽眾14餘萬人次,成為深受閔行市民喜愛的有溫度、有標識度的特色文化品牌。今年,講堂進一步挖掘屬地文化潛力資源,先後邀請鮑鵬山、俞麗拿、敬一丹、朱迅、陳美齡等文化名人和專家學者來到閔行市民家門口,講述修齊故事、闡明修齊道理、分享修齊經驗,以個人講述與現場互動相結合的方式,凸顯「為價值搭台,向品質致敬」的文化追求,實現核心價值理念與實際生活世界的無縫對接,著力營造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活情景和社會氛圍。

如果說「修齊講堂」是高端大氣的文化大餐,那麼「閔理故事團」則是更加貼近市民生活的文化小菜。「閔理團」通過「身邊人講身邊事、身邊人講自己事、身邊事啟身邊人」的方式,積極發揮凡人民星的道德感化作用,傾力疏通閔行新時代宣傳思想文化「源頭」。2018年,閔行區「閔理故事團」深入全區14個街鎮、工業區開展百姓故事巡講,通過組織百姓編故事、講故事、聽故事、傳故事,引導市民群眾一同參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大眾傳播。故事團還先後邀請首屆全國文明家庭獲得者張燦紅家庭,新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核心」鈾部件加工者、閔行區居民原公浦等凡人民星擔任故事團講師,以事釋理,舉例明理,訴說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

王海濱的故事在閔行家喻戶曉,他被大家親切地稱為「上海好鄰居,救火真英雄」。2018年,閔行聚焦全國道德模範王海濱開展「浴火重生、海濱歸來」先進事跡巡迴報告會,旨在號召廣大幹部群眾共同學習王海濱身上勇敢、堅韌、友善的道德品質,努力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轉化為日常的生活習慣和行為准則。迄今,王海濱先進事跡報告會在上海航天局、上海交通大學閔行校區、全區各街鎮(園區)舉辦了10場,在基層不同受眾群體間再次掀起了學習身邊先進典型的熱潮。

這樣的「身邊好人」,在閔行區還有許許多多。劉小路,是閔行中醫醫院的一名普通醫生,但同時也是聯合國人道主義事務協調辦公室里的「上海醫生」,迄今為止已經參加了若干次國際救援任務,比如2014年參加魯甸地震救援,2015年參加尼泊爾地震救援等。2015年厄瓜多地震,他再次跨越國界、跨越語言,肩負中國扶貧基金會救援使命,飛越太平洋,救治災區民眾。每一次有新的救災任務出現,他總是第一時間報名,從不猶豫。他說:「大愛無疆,不分種族,沒有國界!」

好人是走在道德之路前端的先行者,好人是引領社會崇德向善的踐行者。2018年,閔行區文明委研究出台了進一步深化先進典型培育和宣傳工作的實施意見,並精心設計打造了區級媒體宣傳新品牌——「最美人物周五見」,媒體平台先後報道了穿行於田間岸邊、只為青山綠水的康建權,無國界醫生劉小路,用白發換取「銀發」笑容的孫惠珍,奔走於中風預防治療的趙靜等。新時代、新舞台,閔行區將先進典型的挖掘和宣傳工作放在各項宣傳工作的重要位置,全區上下著力將挖典型、樹典型、學典型、揚典型作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地區中心工作的重要抓手,從而在制度上、機制上保證了像王海濱、劉小路這樣的身邊好人層出不窮。

修——崇德向善

最近,不少乘坐輕軌5號線的市民發現,一列「德厚閔行、文明傳習」文化主題列車全新上線,里里外外的裝飾讓乘客耳目一新。而這正是閔行區通過環境營造,助力市民修身的探索之一。

據介紹,這趟文化主題列車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題,從「什麼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如何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公民道德建設工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等五個角度出發,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核心內容在地鐵車廂中進行濃縮提煉,並以生動活潑的形式傳遞給市民群眾,成為上海市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一場移動展覽、一間流動教室。

與「德厚閔行、文明傳習」文化主題列車立足於公民道德觀念養成相對應,定位於文明行為實踐養成的「閔行創全號2.0」文化主題列車也正式上線運營。「閔行創全號2.0」是全國為數不多的內外全景展示的公益文化主題列車,它以一整套創意視覺設計、生動活潑的畫面和文字,吸引市民「眼球」,普及「創全」知識,展示閔行本土文化,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尤其是該列車將2018年閔行區公益廣告設計大賽的獲獎作品刻畫於身,將文化與文明、藝術與文明深度融合,成為名副其實的移動風景線。

實際上,漫步於閔行的城市街頭,穿梭於閔行的公共空間,你會發現文明無處不在,你更會發現,閔行這座城,實實在在地將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諧宜居的「創全」標准,融入自己的發展基因之中。

前不久,閔行首座24小時開放的城市公園——莘城中央公園宣布開放。在這座佔地65畝的城市公園里,一條「修身長廊」特別引人注意。夜幕下的「修身長廊」燈光炫酷,周圍的花草樹木與莘庄獨有的人文氣息完美融合在一起。據介紹,這是區委宣傳部、莘庄鎮精心布置設計的。長廊按照「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的修身理念加以創作,加上本鎮人文特色,展示文明風尚的14塊展板每季度更新一次,未來還將陸續展示鉤針編結、蛋殼畫等具有莘庄特色的內容。顓橋鎮充分挖掘輕軌五號線的地表空間潛力,將自己的海派剪紙特色文化與城市更新項目完美結合,主打「雅、善、美」特色主題,其中今年為閔行顓橋籍抗戰烈士曹仁壽新建的雕塑,吸引了眾多市民駐足瞻仰。梅隴鎮更是以外環綠帶生態改造為契機,打算在「十三五」期間一口氣新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十大文化主題公園。2018年,梅隴好人公園、廉潔文化公園、永聯文化生態園、國防教育基地公園、集心24節氣公園已開門迎客。

據了解,2018年,閔行區委宣傳部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眾化、可視化這一命題,精心策劃設計了「德厚閔行、文明傳習」公益廣告視覺展示方案。在展示方案的整體布局下,從離市民城市生活最密切的牆面、涼亭、公園、街角、長廊著手,建設形成一批具有高品質城市景觀的公益宣傳陣地。古美的32座文明亭、華漕的百米花牆、七寶的好人一條街等,充分體現文明與文化的融入,體現公益廣告與城市景觀風貌相融合、與城市歷史文化相承接、與市民接受方式和欣賞習慣相契合。

如此,崇德修身、文明傳習的理念,浸潤在閔行的城市空間里,嵌入到市民生活中。閔行區的社會宣傳工作正以打造「可閱讀的景觀、可漫步的街區、有溫度的城市」為目標,處處體現向上向善、公平正義的社會正能量。

行——勵志篤行

年輕姑娘的一次「闖紅燈」行為,竟然碰巧被應聘公司的面試官撞見了,會不會影響她的面試成績?小夥子去飯店用餐,吃起了別人的剩飯剩菜,結果引起了女孩和其他食客的反感,他「不浪費糧食」的理念能得到理解嗎……

這一個個似乎「誇張」的故事情節,節選自閔行區今年正在播出的「尋找改變的你」互動創意周播劇。據悉,這樣的周播劇,就是針對閔行從商從學從業流動人口較多的特點,充分發揮新媒體平台優勢,用老百姓聽得懂的話,講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將市民熟悉但卻容易忽視的不文明行為寫進劇本,通過誇張的藝術表現手法引起老百姓的共鳴,引發探討,從而喚起市民群眾對自身不文明行為的反思和改變。周播劇的創作和傳播,真正做到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宣傳工作「接地氣」、「有人氣」。周播劇從今年9月上線以來,陸續推出五部,內容聚焦上海新「七不」規范和文明行為養成,目前官方H5平台在線互動觀看達到2.6萬人次,在感動上海、上海閔行等微信公眾號累計閱讀量約11.6萬人次,騰訊、樂視、PPTV等視頻網站、微信視頻累計推送播放約28萬人次。今日頭條、搜狐、網易新聞等門戶APP紛紛對閔行周播劇做了推薦播放。其中,上海網球大師賽期間推送的文明觀賽專題宣傳,單篇累計推送閱讀達到95萬人次,將整個宣傳活動推上高潮。

道不可坐論,德不能空談。於實處用力,在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才能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真正樹立起來。

今年9月,按照「修身、正己、立德」的要求,結合區域內自然景觀、地域特色與人文風情等,閔行區推出八條「市民修身體驗線路」,聚焦傳統文化、人文行走、體育健身、科普文創、美麗鄉村、鄰里守望、紅色印跡、全民悅讀等64個點位,串點連線,以線帶面,形成閔行「市民修身地圖」,全方位展示閔行近年來在城市發展、社會治理、文明創建、文化涵育上取得的豐碩成果。

同時,閔行區還全新推出「尋找改變的你」文明修身打卡活動,通過寓教於樂的小游戲在潛移默化中提醒市民群眾養成文明好習慣。不僅如此,閔行區還利用深受青少年喜愛的的「創全」吉祥物「美美好好」創作出新「七不」規范漫畫長圖,通過小手牽大手的方式,提醒市民群眾糾正身邊的不文明行為。閔行區不斷思考和探索更多貼近市民群眾的方法,進一步拉近與市民群眾之間的距離,使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能夠真正地紮根在市民群眾的心裡,體現在他們的行動上。

見證改革發展,感受閔行文明溫度。今年,閔行區文明辦聯合區社建辦,共同發起「市民拍閔行、百姓說閔行、群眾看閔行」主題系列活動,以工作和生活在閔行的市民群眾為參與主體,通過拍、說、看等方式,全方位展示閔行近年來在創建全國文明城區、建設品質卓越生態宜居現代化新城區過程中取得的豐碩成果。5月至今,主辦方共徵集「精彩閔行·市民拍閔行」攝影作品556件、「幸福閔行·百姓說閔行」徵文153篇,組織「文明閔行·群眾看閔行」活動70餘批次。很多市民拿著融匯閔行96個最美「創全」點位的「手繪閔行最美地圖」,心情格外美好。確實,感同身受的對比,最有說服力,創建惠民、創建利民、創建靠民的風氣在閔行蔚然成風。

3. 上古四聖中的皋陶,為何被奉為中國司法鼻祖

上古四聖中的皋陶,被奉為中國司法鼻祖,是因為它是我國歷史文獻中第一位以法官形象記載的人,對法制社會有著啟蒙作用,影響很大,讓人類意識到了什麼叫做依法治國。

所以說皋陶是中國的司法始祖。這個稱謂當之無愧,因為他是司法第一人。

4. 周秦漢唐各個朝代,迎親的時候需要遵守什麼禮節



合發。又叫「結發」、「合鬢」,唐代出現的一種新型婚俗。將新婚夫婦的頭發「合而結之」的禮俗。高適《秋胡行》詩曰:「一朝結發從君子,將妾迢迢東魯陲。」後來,人們用「結發」指元配夫妻。

唐代,新婦要在明亮的蠟燭前端坐三天,由親友們觀看、鬧房,謂之「觀華燭」。

5. prototype js怎麼樣

作為對後世很多庫產生過重大影響的庫,Prototype 對前端技術進步做出的貢獻不可磨滅,但是鑒於其主要功能都能被更好用的 jQuery(或者其它同類型的庫)甚至是標准取代了,Prototype 早就已經事實上退出歷史舞台了。

6. 漢代建築體現了怎麼樣的思想內涵

階基
未央宮
階基為中國建築三大部分之一。其在漢代,前殿,「疏龍首山以為殿台」;「重軒三階」,文獻可稽。川康諸闕亦有下以階基承托,階基四周刻作若干矮柱及斗者。畫像石中,廳堂及闕下亦多有階基,亦用矮柱以承階面,柱與柱之間刻水平橫線,殆以表示磚縫。直至唐五代,此法尚極通行。

柱及礎
彭山崖墓中柱多八角形,間亦有方者,均肥短而收殺急。柱之高者,其高僅及柱下徑之三點三六倍,短者僅一點四倍。柱上或施斗拱,或僅施大斗,柱下之礎石多方形,雕琢均極粗魯。孝堂山石室正中亦立一八角柱,高為徑之三點一四倍,上下同徑無收殺。其上施大斗一枚,其下以同形之斗覆置為礎。出土漢墓磚中亦有上有斗下有斗形礎之圓柱或八角柱,殆即此類柱之磚制者;但較為修長,其高可及徑之五六倍。畫像石中所見柱,難以判其為方為圓,柱下之礎石,似有向上凸起而將柱底凹入,使相卯合者。漢代若果有此法,雖可使柱穩定,然若上面重量過大或重心偏倚,則易使柱破裂,故後代無用此法者。

門窗
漢代墓門樣式
門之實物存者唯墓門。彭山墓門門框均方頭,其上及兩側均起線兩層。石門扇亦有出土者,均極厚而短,蓋材料使然也。門上刻鋪首,作饕餮銜環圖案,明器所示,則門框多極清晰,門扇亦有作鋪首者。函谷關東門畫石,則門之兩側,有腰枋及余塞板,門扉雙合,扉各有鋪首門環。明清所常見之門制,大體至漢代已形成矣。
窗之形狀見於明器者,以長方形為多,間亦有三角,圓形或它種形狀者。窗欞以斜方格為最普通,間有窗欞另作成如籠,扣於窗外者。彭山崖墓中有窗一處,為唯一之實例,其窗欞則為垂直密列之直欞。平坐與欄干畫像石與明器中之樓閣,均多有欄干,多設於平坐之上。而平坐之下,或用斗拱承托,或直接與腰檐承接。後世所通用之平坐,在漢代確已形成。欄干樣式以矮柱及橫木構成者最普通,亦有用連環,或其它幾何形者。函谷關東門圖所見,則已近乎後世之做法與權衡矣。

斗拱
河北安平漢墓壁畫中的「塢堡」
漢斗拱實物,見於崖墓,石闕及石室。彭山崖墓墓室內八角柱上,多有斗拱。柱頭上施櫨斗(即大斗),其上安拱,兩頭各施散斗一;拱心之上,出一小方塊,如枋頭。斗下或有皿板,為唐以後所不見,而在雲岡石窟及日本飛鳥時代實物中則尚見之。拱之形有兩種,或簡單向上彎起,為圓和之曲線,或為斜殺之直線以相聯,殆即後世分瓣卷殺之初型,如魏唐以後通常所見;或彎作兩相對頂之S字形,亦見於石闕,而為後世所不見,在真正木構上究否製成此形,尚待考也。川康諸石闕所刻斗拱,則均於櫨斗下立短柱,施於額枋上。拱之形式亦有上述單彎與復彎兩種;拱心之上或出小枋頭,或不出。斗下皿板則不見。朱鮪石室殘址尚存石斗拱一朵,乃以簡單彎拱托兩散斗者,與後世斗拱形制較為相近。
明器中有斗拱者甚多,每自牆壁出拱或梁以挑承櫨斗,其上施拱,間亦有柱上施櫨斗者。「一斗三升」頗常見。又有散斗之上,更施較長之拱一層者,即後世所謂重拱之制。散斗之上又有施替木者。其轉角處則挑出角枋,上施斗拱,抹角斜置,並無角拱。
畫像石中所見斗拱多極程式化,然其基本單位則清晰可稽。其組合有一斗二升或三升者,有單拱或重拱者;有出跳至三四跳者;其位置則有在柱頭或補間者。
綜觀上述諸例,可知遠在漢代,斗拱之形式確已形成,其結構當較後世簡單。在轉角處,兩面斗拱如何交接,似尚未獲圓滿之解決法。至於後世以拱身之大小定建築物全身比例之標准,則遺物之中尚無痕跡可尋也。

構架
漢代高層建築-綠釉陶樓
川康諸闕,在闕身以上,檐及斗拱以下,刻作多數交疊之枋頭,可藉以略知其用材之法。朱鮪墓址所遺殘石一塊,三角形,上刻叉手,叉手之上刻兩斗。其原位置乃以承石室頂板者。日本京都法隆寺飛鳥時代迴廊及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均用此式結構,漢代建築內部結構之實物,僅此一例而已。

屋頂與瓦飾
中國屋頂式樣有四阿(清式稱廡殿),九脊(清稱歇山),不廈兩頭(清稱懸山),硬山,攢尖五種。漢代五種均已備矣。四阿,不廈兩頭,硬山見於畫像石及明器者甚多。攢尖則多見於望樓之頂。九脊頂較少見,唯紐約博物院藏明器一例,乃由不廈兩頭四周繞以腰檐合成。二者之間成階級形,不似後世之前後合成一坡者。此式實例,至元代之山西霍縣東福昌寺大殿尚如此,然極罕見也。重檐之制,見於墓磚,其實例則雅安高頤闕。漢代遺物之中,雖大多屋頂坡面及檐口均為直線,然屋坡反宇者,明器中亦偶見之。班固《西都賦》所謂「上反宇以蓋載,激日景而納光。」固以為漢代所通用之結構法也。嵩山太室石闕,將近角瓦隴微提高,是翹角之最古實例。

檐端結構
石闕所示,由角梁及椽承托;椽之排列有與瓦隴平行者,有翼角展開者,椽之前端已有卷殺,如後世所常見。
屋頂兩坡相交之縫,均用脊覆蓋,脊多平直,但亦有兩端翹起者。脊端以瓦當相疊為飾,或翹起,或伸出,正式鴟尾則未見也。
漢瓦有筒瓦、板瓦兩種,石闕及明器所示多二者並用,如後世所常見,漢瓦無釉,而有塗石灰地以著色之法。瓦當圓形者多,間亦有半圓者。瓦當紋飾有文字,動物,植物三種,當於雕飾題下論之。磚作漢代用磚實例,均見於墓中。墓壁砌法,或以卧立層相間,或立磚一層,卧磚二三層;而各層之間,丁磚與順磚又相間砌,以保持聯絡。用畫像磚之墓,則如近代用「面磚」之法,以畫像之面向外。墓室頂部穹窿之結構,有以平砌之磚逐層疊澀者,亦有真正發券者,前者多見於遼東高麗,後者則中原及巴蜀所常見也。

磚之種類
漢代建築大殿復原圖
有普通磚,通常砌牆之用;發券磚,上大而下小;地磚大抵均方形,空心磚則製成柱樑等各種形狀,並長方條,長方塊,三角塊等等,其用途殆亦砌作墓室者也。

雕飾
崖墓門上,石闕檐下斗拱枋柱間,石室內壁面,為建築雕飾實例所在,其它出土工藝品如銅器漆器等,亦可略窺其裝飾之一般。建築雕飾可分為三大類,雕刻,繪畫及鑲嵌。四川石闕斗拱間之人獸,闕身之四神,枋角之角神,及墓門上各種魚獸人物之浮雕,屬於第一類。繪畫裝飾,史籍所載甚多,石室內壁之「畫像」,殆即以雕刻代表繪畫者,其圖案與色彩,則於出土漆器上可略得其印象。至於第三類則如古籍所謂「飾以黃金釭,函藍田璧,明珠翠羽」之類,以金玉珍異為飾者也。
雕飾之題材,則可分為人物,動物,植物,文字,幾何紋,雲氣等。
人物或用結構部分之裝飾,如石闕之角神,但石室壁面,則多以敘史紀功,武氏祠畫像,圖案多程式化,朱鮪祠則極自然寫實。動物以蒼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為最常見,川康諸闕有高度寫生而強勁有力之龍虎、四神瓦當傳世者亦多。此外如馬,鹿,魚等皆漢人喜用之裝飾母題也。植物紋有藻紋,蓮花,葡萄,卷草,蕨紋,樹木等,或畫之壁,或印之瓦當。文字多用於磚瓦銘刻,漢瓦當之以文字為飾者尤多。幾何紋則有鋸齒紋,波紋,錢紋,繩紋,菱紋,S紋等等。自然雲氣,見於武氏祠;董賢宅「柱壁皆畫雲氣花卉」,殆此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