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什麼是前端匯流排,什麼是匯流排
匯流排是將信息以一個或多個源部件傳送到一個或多個目的部件的一組傳輸線。通俗的說,就是多個部件間的公共連線,用於在各個部件之間傳輸信息。人們常常以MHz表示的速度來描述匯流排頻率。匯流排的種類很多,前端匯流排的英文名字是Front Side Bus,通常用FSB表示,是將CPU連接到北橋晶元的匯流排。選購主板和CPU時,要注意兩者搭配問題,一般來說,如果CPU不超頻,那麼前端匯流排是由CPU決定的,如果主板不支持CPU所需要的前端匯流排,系統就無法工作。也就是說,需要主板和CPU都支持某個前端匯流排,系統才能工作,只不過一個CPU默認的前端匯流排是唯一的,因此看一個系統的前端匯流排主要看CPU就可以。
北橋晶元負責聯系內存、顯卡等數據吞吐量最大的部件,並和南橋晶元連接。CPU就是通過前端匯流排(FSB)連接到北橋晶元,進而通過北橋晶元和內存、顯卡交換數據。前端匯流排是CPU和外界交換數據的最主要通道,因此前端匯流排的數據傳輸能力對計算機整體性能作用很大,如果沒足夠快的前端匯流排,再強的CPU也不能明顯提高計算機整體速度。數據傳輸最大帶寬取決於所有同時傳輸的數據的寬度和傳輸頻率,即數據帶寬=(匯流排頻率×數據位寬)÷8。目前PC機上所能達到的前端匯流排頻率有266MHz、333MHz、400MHz、533MHz、800MHz幾種,前端匯流排頻率越大,代表著CPU與北橋晶元之間的數據傳輸能力越大,更能充分發揮出CPU的功能。現在的CPU技術發展很快,運算速度提高很快,而足夠大的前端匯流排可以保障有足夠的數據供給給CPU,較低的前端匯流排將無法供給足夠的數據給CPU,這樣就限制了CPU性能得發揮,成為系統瓶頸。顯然同等條件下,前端匯流排越快,系統性能越好。
外頻與前端匯流排頻率的區別:前端匯流排的速度指的是CPU和北橋晶元間匯流排的速度,更實質性的表示了CPU和外界數據傳輸的速度。而外頻的概念是建立在數字脈沖信號震盪速度基礎之上的,也就是說,100MHz外頻特指數字脈沖信號在每秒鍾震盪一萬萬次,它更多的影響了PCI及其他匯流排的頻率。之所以前端匯流排與外頻這兩個概念容易混淆,主要的原因是在以前的很長一段時間里(主要是在Pentium 4出現之前和剛出現Pentium 4時),前端匯流排頻率與外頻是相同的,因此往往直接稱前端匯流排為外頻,最終造成這樣的誤會。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人們發現前端匯流排頻率需要高於外頻,因此採用了QDR(Quad Date Rate)技術,或者其他類似的技術實現這個目的。這些技術的原理類似於AGP的2X或者4X,它們使得前端匯流排的頻率成為外頻的2倍、4倍甚至更高,從此之後前端匯流排和外頻的區別才開始被人們重視起來。此外,在前端匯流排中比較特殊的是AMD64的HyperTransport。
所謂匯流排是指計算機、測量儀器、自動測試系統內部以及相互之間信息傳遞的公共通路,是計算機和內部測試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性能在計算機和自動測試系統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匯流排是計算機、自動測試系統乃至網路系統的基礎。利用匯流排技術,能夠大大簡化系統結構,增加系統的兼容性、開放性、可靠性和可維護性,便於實行標准化以及組織規模化的生產,從而顯著降低系統成本。匯流排的類別很多,分類方式多樣,僅按應用的場合可分為晶元匯流排、板內匯流排、機箱匯流排、設備互連匯流排、現場匯流排及網路匯流排等多種類型。
❷ 請問什麼是前端匯流排它的作用又是什麼
匯流排是將信息以一個或多個源部件傳送到一個或多個目的部件的一組
傳輸線
。通俗的說,就是多個部件間的公共連線,用於在各個部件之間傳輸信息。人們常常以MHz表示的速度來描述匯流排頻率。匯流排的種類很多,前端匯流排的英文名字是Front
Side
Bus,通常用FSB表示,是將CPU連接到
北橋晶元
的匯流排。計算機的
前端匯流排頻率
是由CPU和北橋晶元共同決定的。
北橋晶元負責聯系內存、顯卡等數據吞吐量最大的部件,並和
南橋晶元
連接。CPU就是通過前端匯流排(FSB)連接到北橋晶元,進而通過北橋晶元和內存、顯卡交換數據。前端匯流排是CPU和外界交換數據的最主要通道,因此前端匯流排的數據傳輸能力對計算機整體性能作用很大,如果沒足夠快的前端匯流排,再強的CPU也不能明顯提高計算機整體速度。數據傳輸最大帶寬取決於所有同時傳輸的數據的寬度和
傳輸頻率
,即數據帶寬=(匯流排頻率×數據位寬)÷8。目前PC機上所能達到的前端匯流排頻率有266MHz、333MHz、400MHz、533MHz、800MHz幾種,前端匯流排頻率越大,代表著CPU與北橋晶元之間的數據傳輸能力越大,更能充分發揮出CPU的功能。現在的
CPU技術
發展很快,
運算速度
提高很快,而足夠大的前端匯流排可以保障有足夠的數據供給給CPU,較低的前端匯流排將無法供給足夠的數據給CPU,這樣就限制了CPU性能得發揮,成為系統瓶頸。
❸ 主板匯流排和前端匯流排有什麼分別
叫法不一樣而已,有的叫HT,有的叫FSB。都是前端匯流排。
主板匯流排真不太清楚,愛莫能助
前端匯流排是指各個硬體所工作的頻率范圍,有主板前端匯流排,和CPU前端匯流排等等
❹ 主板的「系統匯流排」和「前端匯流排」到底有什麼不一樣郁悶了2天了!
系統匯流排又稱內匯流排或板級匯流排。因為該匯流排是用來連接微機各功能部件而構成一個完整微機系統的,所以稱之為系統匯流排。系統匯流排是微機系統中最重要的匯流排,人們平常所說的微機匯流排就是指系統匯流排,如PC匯流排、AT匯流排(ISA匯流排)、PCI匯流排等。
前端匯流排是處理器與主板北橋晶元或內存控制集線器之間的數據通道,其頻率高低直接影響CPU訪問內存的速度;BIOS可看作是一個記憶電腦相關設定的軟體,可以通過它調整相關設定。BIOS存儲於板卡上一塊晶元中,這塊晶元的名字叫COMS RAM。但就像ATA與IDE一樣,大多人都將它們混為一談。
❺ 匯流排是不是就是前端匯流排
FSB只指CPU與北橋晶元之間的數據傳輸速率,又稱前端匯流排。FSB=CPU外頻*4。這個參數指的就是前端匯流排的頻率,它是處理器與主板交換數據的通道,既然是通道,那就是越大越好,現在主流中最高的FSB是800M,向下有533M、400M和333M等幾種,它們價格是遞減的。 FSB(或是FrontSideBus,前端匯流排)是超頻最容易和最常見的方法之一。FSB是CPU與系統其它部分連接的速度。它還影響內存時鍾,那是內存運行的速度。一般而言,對FSB和內存時鍾兩者來說越高等於越好。然而,在某些情況下這不成立。例如,讓內存時鍾比FSB運行得快根本不會有真正的幫助。同樣,在AthlonXP系統上,讓FSB運行在更高速度下而強制內存與FSB不同步(使用稍後將討論的內存分頻器)對性能的阻礙將比運行在較低FSB及同步內存下要嚴重得多。 FSB在Athlon和P4系統上涉及到不同的方法。在Athlon這邊,它是DDR匯流排,意味著如果實際時鍾是200MHz的話,那就是運行在400MHz下。在P4上,它是「四芯的」,所以如果實際時鍾是相同的200MHz的話,就代表800MHz。這是Intel的市場策略,因為對一般用戶來說,越高等於越好。Intel的「四芯」FSB實際上具有一個現實的優勢,那就是以較小的性能損失為代價允許P4晶元與內存不同步運行。每個時鍾越高的周期速度使得它越有機會讓內存周期與CPU周期重合,那等同於越好的性能。 uoj
❻ 系統匯流排和前端匯流排的區別是什麼
區別如下:
1、系統匯流排簡單的說就是主板上各晶元的連接用的匯流排,現在有PCI和PCI-E匯流排(相對於局部匯流排)。
前端匯流排是CPU和北橋之間連接的匯流排.。
2、cpu外頻是cpu與主板同步工作的時鍾頻率,簡單的說主板為cpu提供了一個比如100Mhz或133Mhz或更高的時鍾頻率,然後cpu內的倍頻器再把這個頻率提高到主頻。都要以外頻為基準.
3、前端匯流排頻率簡單說就是CPU與
北橋數據交換的時鍾頻率,socket478和LGA775
cpu的前端匯流排頻率是cpu外頻的4倍;
socket462採用EV6匯流排
cpu的前端匯流排頻率是cpu外頻的2倍;
socket754和socket939採用Hypertansport匯流排,目前cpu的HT匯流排(可以不準確的理解為前端匯流排)頻率是cpu外頻的4倍!
定義如下:
系統匯流排又稱內匯流排或板級匯流排。因為該匯流排是用來連接微機各功能部件而構成一個完整微機系統的,所以稱之為系統匯流排。系統匯流排上傳送的信息包括數據信息、地址信息、控制信息,因此,系統匯流排包含有三種不同功能的匯流排,即數據匯流排DB(Data
Bus)、地址匯流排AB(Address
Bus)和控制匯流排CB(Control
Bus)
前端匯流排是處理器與主板北橋晶元或內存控制集線器之間的數據通道,其頻率高低直接影響CPU訪問內存的速度。
❼ 請問,前端匯流排和系統匯流排是一樣嗎它們有什麼不同。請術語解釋!
前端匯流排
前端匯流排是處理器與主板北橋晶元或內存控制集線器之間的數據通道,其頻率高低直接影響CPU訪問內存的速度;BIOS可看作是一個記憶電腦相關設定的軟體,可以通過它調整相關設定。BIOS存儲於板卡上一塊晶元中,這塊晶元的名字叫COMS RAM。但就像ATA與IDE一樣,大多人都將它們混為一談。
因為主板直接影響到整個系統的性能、穩定、功能與擴展性,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主板的選購看似簡單,其實要注意的東西很多。選購時當留意產品的晶元組、做工用料、功能介面甚至使用簡便性,這就要求對主板具備透徹的認識,才能選擇到滿意的產品。
系統匯流排
系統匯流排又稱內匯流排或板級匯流排。因為該匯流排是用來連接微機各功能部件而構成一個完整微機系統的,所以稱之為系統匯流排。系統匯流排是微機系統中最重要的匯流排,人們平常所說的微機匯流排就是指系統匯流排,如PC匯流排、AT匯流排(ISA匯流排)、PCI匯流排等。
系統匯流排上傳送的信息包括數據信息、地址信息、控制信息,因此,系統匯流排包含有三種不同功能的匯流排,即數據匯流排DB(Data Bus)、地址匯流排AB(Address Bus)和控制匯流排CB(Control Bus)
區別
前端匯流排是主板的參數。fbs表示的就是前端匯流排頻率。
系統匯流排是cpu的參數。指外頻,INTEL的FSB=4X外頻
❽ 前端匯流排的匯流排是什麼意思匯流排指的是什麼
前端匯流排(FSB)頻率
前端匯流排(FSB)頻率(即匯流排頻率)是直接影響CPU與內存直接數據交換速度。有一條公式可以計算,即數據帶寬=(匯流排頻率×數據帶寬)/8,數據傳輸最大帶寬取決於所有同時傳輸的數據的寬度和傳輸頻率。比方,現在的支持64位的至強Nocona,前端匯流排是800MHz,按照公式,它的數據傳輸最大帶寬是6.4GB/秒。
外頻與前端匯流排(FSB)頻率的區別:前端匯流排的速度指的是數據傳輸的速度,外頻是CPU與主板之間同步運行的速度。也就是說,100MHz外頻特指數字脈沖信號在每秒鍾震盪一千萬次;而100MHz前端匯流排指的是每秒鍾CPU可接受的數據傳輸量是100MHz×64bit÷8Byte/bit=800MB/s。
其實現在「HyperTransport」構架的出現,讓這種實際意義上的前端匯流排(FSB)頻率發生了變化。之前我們知道IA-32架構必須有三大重要的構件:內存控制器Hub (MCH) ,I/O控制器Hub和PCI Hub,像Intel很典型的晶元組 Intel 7501、Intel7505晶元組,為雙至強處理器量身定做的,它們所包含的MCH為CPU提供了頻率為533MHz的前端匯流排,配合DDR內存,前端匯流排帶寬可達到4.3GB/秒。但隨著處理器性能不斷提高同時給系統架構帶來了很多問題。而「HyperTransport」構架不但解決了問題,而且更有效地提高了匯流排帶寬,比方AMD Opteron處理器,靈活的HyperTransport I/O匯流排體系結構讓它整合了內存控制器,使處理器不通過系統匯流排傳給晶元組而直接和內存交換數據。這樣的話,前端匯流排(FSB)頻率在AMD Opteron處理器就不知道從何鈣鵒恕?
❾ 什麼是系統匯流排和前端匯流排及作用
前端匯流排
匯流排是將信息以一個或多個源部件傳送到一個或多個目的部件的一組傳輸線。通俗的說,就是多個部件間的公共連線,用於在各個部件之間傳輸信息。人們常常以MHz表示的速度來描述匯流排頻率。匯流排的種類很多,前端匯流排的英文名字是Front Side Bus,通常用FSB表示,是將CPU連接到北橋晶元的匯流排。選購主板和CPU時,要注意兩者搭配問題,一般來說,如果CPU不超頻,那麼前端匯流排是由CPU決定的,如果主板不支持CPU所需要的前端匯流排,系統就無法工作。也就是說,需要主板和CPU都支持某個前端匯流排,系統才能工作,只不過一個CPU默認的前端匯流排是唯一的,因此看一個系統的前端匯流排主要看CPU就可以。
北橋晶元負責聯系內存、顯卡等數據吞吐量最大的部件,並和南橋晶元連接。CPU就是通過前端匯流排(FSB)連接到北橋晶元,進而通過北橋晶元和內存、顯卡交換數據。前端匯流排是CPU和外界交換數據的最主要通道,因此前端匯流排的數據傳輸能力對計算機整體性能作用很大,如果沒足夠快的前端匯流排,再強的CPU也不能明顯提高計算機整體速度。數據傳輸最大帶寬取決於所有同時傳輸的數據的寬度和傳輸頻率,即數據帶寬=(匯流排頻率×數據位寬)÷8。目前PC機上所能達到的前端匯流排頻率有266MHz、333MHz、400MHz、533MHz、800MHz幾種,前端匯流排頻率越大,代表著CPU與北橋晶元之間的數據傳輸能力越大,更能充分發揮出CPU的功能。現在的CPU技術發展很快,運算速度提高很快,而足夠大的前端匯流排可以保障有足夠的數據供給給CPU,較低的前端匯流排將無法供給足夠的數據給CPU,這樣就限制了CPU性能得發揮,成為系統瓶頸。顯然同等條件下,前端匯流排越快,系統性能越好。
外頻與前端匯流排頻率的區別:前端匯流排的速度指的是CPU和北橋晶元間匯流排的速度,更實質性的表示了CPU和外界數據傳輸的速度。而外頻的概念是建立在數字脈沖信號震盪速度基礎之上的,也就是說,100MHz外頻特指數字脈沖信號在每秒鍾震盪一萬萬次,它更多的影響了PCI及其他匯流排的頻率。之所以前端匯流排與外頻這兩個概念容易混淆,主要的原因是在以前的很長一段時間里(主要是在Pentium 4出現之前和剛出現Pentium 4時),前端匯流排頻率與外頻是相同的,因此往往直接稱前端匯流排為外頻,最終造成這樣的誤會。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人們發現前端匯流排頻率需要高於外頻,因此採用了QDR(Quad Date Rate)技術,或者其他類似的技術實現這個目的。這些技術的原理類似於AGP的2X或者4X,它們使得前端匯流排的頻率成為外頻的2倍、4倍甚至更高,從此之後前端匯流排和外頻的區別才開始被人們重視起來。此外,在前端匯流排中比較特殊的是AMD64的HyperTransport。
系統匯流排
微型計算機都採用匯流排結構。所謂匯流排就是用來傳送信息的一組通信線。微型計算機通過系統匯流排將各部件連接到一起,實現了微型計算機內部各部件間的信息交換。一般情況下,CPU提供的信號需經過匯流排形成電路形成系統匯流排。系統匯流排按照傳遞信息的功能來分,分為地址匯流排、數據匯流排和控制匯流排。這些匯流排提供了微處理器(CPU)與存貯器、輸入輸出介面部件的連接線。可以認為,一台微型計算機就是以CPU為核心,其它部件全"掛接"在與CPU相連接的系統匯流排上。這種匯流排結構形式,為組成微型計算機提供了方便。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將規模不一的內存和介面接到系統匯流排上,很容易形成各種規模的微型計算機。系統匯流排在微型計算機中的地位,如同人的神經中樞系統,CPU通過系統匯流排對存貯器的內容進行讀寫,同樣通過匯流排,實現將CPU內數據寫入外設,或由外設讀入CPU。
需要理解的是:地址匯流排是專門用於傳遞地址信息的,它必定是由CPU發出的。因此是單方向,即由CPU發出,傳送到各個部件或外設,每個存儲單元都有一個固定的地址編碼,一個外部設備則常常有多個地址編碼,在一台微型機中所有地址編碼都是不相重合的.8位微型機中,地址匯流排16條,最大存儲器編碼有=64K個,而16位微型機的地址匯流排是20條,最大內存編碼為=1M個。數據線用來傳送數據信號,它是雙向的,即數據既可以由CPU送到存儲器和外設,也可以由存儲器和外設送到CPU。數據匯流排的位數(也稱匯流排寬度)是微型計算機的一個重要指標.它與CPU的位數相對應。但數據的含義是廣義的,數據線上傳送的信號不一定是真正的數據,可以是指令碼、狀態量、也可以是一個控制量。控制匯流排是用於傳送控制信號的,其中包括CPU送往存儲器和輸入/輸出介面電路的控制信號如讀信號、寫信號、中斷響應信號、中斷請求信號、准備就緒信號等。從前圖可以看出,微型計算機實質上就是把CPU、存儲器和輸入/輸出介面電路正確的連接到系統匯流排上,而計算機應用系統的硬體設計本質上是外部設備同系統匯流排之間的匯流排介面電路設計問題,這種匯流排結構設計是計算機硬體系統的一個特點。有關系統匯流排的詳細介紹見本章第三節。由於上述的匯流排是用來實現微型計算機內部各部件之間信息交換的,所以系統匯流排也稱為微型計算機的內(部)匯流排。與內匯流排相對應的還有一個外(部)匯流排概念。外部匯流排是指用於實現計算機同計算機,或計算機同其它外部設備之間信息交換的信號傳輸線。
❿ 前端匯流排與匯流排有什麼不一樣
頻率是分兩個的,就是你講得前端匯流排和匯流排頻率,匯流排頻率是CPU內部運行的頻率,但並不一定能全部表現出來,真正對我們電腦起作用的其實是前端匯流排頻率。也就是表現出來的頻率,但匯流排頻率高的話說明CPU性能高,是兩個不同的指標,其實幾乎每個電腦的部件都有一個頻率,比如說主板和內存還有顯卡等都有。電腦運行出來的真正頻率是收到各個部件的總體影響的。
匯流排頻率和前端頻率不同 沒有最高 不過現在主流筆記本的前端匯流排一般到1024左右,太高了也沒用,因為內存頻率沒那麼高 只是CPU高的話就像是一個寶馬的發動機裝到了拖拉機上 沒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