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晶元組的主要廠商
到目前為止,能夠生產晶元組的廠家:
1、Intel(美國英特爾)
2、AMD(美國超微半導體)
3、NVIDIA(美國英偉達)
4、ⅥA(中國台灣威盛)
5、SiS(中國台灣矽統科技)
6、ULI(中國台灣宇力)
7、Ali(中國台灣揚智)
8、ServerWorks(美國)
9、IBM(美國)
10、HP(美國惠普)
在為數不多的10家,其中以英特爾和AMD的晶元組最為常見。在台式機的英特爾平台上,英特爾自家的晶元組佔有最大的市場份額,而且產品線齊全,高、中、低端以及整合型產品都有,其它的晶元組廠商ⅥA、SIS、ULI以及最新加入的ATI和NⅥDIA幾家加起來都只能佔有比較小的市場份額。在AMD平台上,AMD在收購ATI以後,也開始像INTEL一樣,走向了自家晶元組配自家CPU的組合,產品越來越多,而且市場份額也越來越大。而曾經AMD平台上最大的晶元組供應商ⅥA已經在市場上看不到了,原本憑借nForce2、nForce3、nForce4、nForce5系列晶元組打敗ⅥA,成為AMD平台最大的晶元供應商NⅥDIA,也在AMD收購ATI並推出自有的6、7、8、9、A、E系列晶元組後,完全退出了晶元組市場。AMD自身在6系列晶元組的基礎上,發出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7系列組晶元組,不但牢牢站穩了AMD平台晶元組銷售量第一的寶座,也通過強大的780G(第一次,同時代集成顯卡擊敗低端獨立顯卡)集成晶元組打了英特爾個措手不及,一掃前段時間被酷睿2壓著打的局面。而SIS與ULI依舊是扮演配角,主要也是在中、低端和整合領域。
筆記本方面,英特爾平台具有絕對的優勢,所以英特爾自家的筆記本晶元組也占據了最大的市場份額,其它廠家都只能扮演配角以及為市場份額較小的AMD平台設計產品。伺服器/工作站方面,英特爾平台更是絕對的優勢地位,英特爾自家的伺服器/工作站晶元組產品占據著大多數的市場份額,但在基於英特爾架構的高端多路伺服器領域方面,IBM和HP卻具有絕對的優勢,例如IBM的XA32以及HP的F8都是非常優秀的高端多路伺服器晶元組產品,只不過都是只應用在該公司的伺服器產品上而名聲不是太大罷了;而AMD伺服器/工作站平台由於市場份額較小,主要都是採用AMD自家的晶元組產品。值得注意的是,曾經在基於英特爾架構的伺服器/工作站晶元組領域風光無限的ServerWorks在被Broadcom收購之後已經徹底退出了晶元組市場;而ULI也已經被NⅥDIA收購,也極有可能退出晶元組市場。
⑵ U盤主控晶元廠家都有哪些
U盤主控晶元(IC)是U盤主控制電路,不包含flash(快閃記憶體)的控制電路板,下圖為群聯主控晶元圖示:
U盤主控晶元廠家很多,最為常見的有以下這些:
慧榮,群聯,銀燦,安國,鑫創,芯邦,聯陽,邁科微,擎泰,等等。
⑶ 生產內存顆粒的廠商有哪幾家
三星,海力士,力晶,華邦,奇夢達。
韓國的三星內存顆粒可能當下最多產能的,標識也比較明顯分為兩種。一種是直接帶有samsung標志,另外一種則是sec英文開頭。海力士與前生的現代顆粒合二為一,hynix標志為現代,S K hynix標志為現在的海力士。
力晶,中國台灣內存顆粒生產廠商,其簡稱為PSC,標志明顯。與南亞、茂矽並稱台灣內存製造業三巨頭。華邦也是台灣著名的內存晶元生產商,內存晶元標志為Winbond。奇夢達是英飛凌科技公司旗下,總部位於德國慕尼黑,德國最大的半導體產品製造商。事後我國的浪潮集團收購。
生產內存顆粒注意事項
通常內存顆粒裡面都有無數電路單元,因此很容易產生不良品(Low yield),如果把顆粒打散混雜生產,那麼隱患就不可避免了,有些不正規生產商就會選擇這樣未經過檢測程序的半成品晶圓進行封裝加工為內存模組,這樣生產出來的內存顆粒,品質是毫無保障的。
而品牌內存晶元出廠必須嚴格經過前工序、後工序和檢測工序三個階段。前工序將高純度硅晶片切割為晶圓晶元(die),進行簡單的EDS測試完成基本功能測試;後工序對晶片做I/O設置和保護;檢測工序對晶元所有電性參數進行全面測試,這一工序最重要時間也最長,大約需要將近1000秒。
⑷ 做雲存儲的廠家有哪幾家
網盤類的雲存儲有:115,金山快盤等。這類網盤是面向終端用戶的。還有一類是面向開發者的企業級的雲存儲:阿里雲的oss, 盛大雲,七牛雲存儲。前面兩家是雲平台,後面七牛專注做雲存儲的。
⑸ 電腦晶元的廠家有哪些
電腦晶元廠家有金士頓、宇瞻、 威剛、 芝奇、 博帝、 金泰克、 三星等等。
⑹ 國內生產數據採集卡的廠家有哪些
上海天沐自動化儀表公司生產數據採集卡
北京國威通達科技有限公司生產數據採集卡
北京科爾特興業測控技術研究所生產數據採集卡
希望能找到你滿意的產品。
⑺ 國內一流的分布式存儲廠商有哪些
杉岩數據是其中之一。
作為一款國產分布式存儲軟體產品,技術架構上採用業內領先的全分布式高可用設計,全平台無單點故障,並且可以提供文件存儲、塊存儲和對象存儲三種不同類型的存儲模塊。
這些存儲模塊可以靈活的組合搭配,提供快速簡便的訪問方式,滿足新一代應用的敏捷開發需求,能夠根據應用的發展進行靈活的彈性擴展。
提供了全語義、跨協議數據訪問,幫助企業打通數據孤島、實現傳統應用間的數據共享,一體化極簡架構與分鍾級擴容、秒級數據檢索,加速企業上雲轉型。在數據安全和價值發掘領域,採用全國密演算法,確保數據絕對的安全。
(7)揭陽數據存儲晶元廠家擴展閱讀:
杉岩數據優勢
1、多種數據冗餘模式
杉岩數據提供多副本和糾刪碼兩種數據冗餘策略,多副本策略以數據鏡像的方式提供數據冗餘,確保冗餘數據的完整性,同時也縮短了數據讀取路徑。
2、完善的容災體系
存儲系統支持多站點容災機制、數據跨地域存放、延展集群、非同步災備,保證數據的安全性和最高空間利用率,極大的降低RPO和RTO。
3、數據脫敏
USP採用數據脫敏技術,幫助企業提高安全性和保密等級,防止數據被濫用。同時幫助企業符合安全性規范要求,以及由管理/審計機關所要求的隱私標准。
⑻ 提供晶元組的廠家都有哪些
我國SMIC成為世界第三大合約晶元生產商
據報道,我國大陸的合約半導體生產商中芯國際集成電路製造有限公司(SMIC)已經擠掉新加坡特許半導體製造公司,在2005年成為世界第三大硅晶元供應商。
SMIC去年的市場份額為6.4%,銷售額11.7億美元,年增20.1%,超過了特許半導體的6.2%、11.3億美元、2.6%。
在SMIC之前位列第一和第二的分別是我國台灣的TSMC(台積電)和UMC(聯電)。2005年TSMC的份額高達44.8%,銷售額82.2億美元,年增7.2%;UMC份額為15.4%,銷售額28.2億美元,下降19.3%。排名第五的是IBM生產部門,份額4.5%,銷售額8.23億美元,年增2.1%。
其他排名前十的合約晶元生產商還有:韓國MagnaChip半導體(2.1%,3.96億美元)、台灣Vanguard國際半導體(1.9%,3.54億美元)、韓國Dongbu半導體(1.9%,3.47億美元)、我國上海Hua Hong NEC(1.7%,3.05億美元)、美國捷智Jazz半導體(1.1%,2.10億美元)。
晶元生產商一覽表
A-Data Technology
Advanced Analogic Technologies
Advanced Linear Devices
Advanced Micro Devices (美國先進微電子器件公司)
Advanced Monolithic Systems
Advanced Power Technology
Advanced Semiconctor
AECO(日本阿伊闊公司)
AEG-TELEFUNKEN(德國德律風根公司)
Aeroflex Circuit Technology
Agere Systems
Agilent(Hewlett-Packard)
Allegro MicroSystems
Alpha Instries
Altera Corporation
AMIC Technology
ANADIGICS, Inc
Analog Devices (美國模擬器件公司)
Analog Intergrations Corporation
Analog Microelectronics
Analog Systems (美國模擬系統公司)
Apuls Intergrated Circuits
Asahi Kasei Microsystems
ATMEL Corporation
AUK corp
austriamicrosystems AG
AVX Corporation
AZ Displays
Boca Semiconctor Corporation
Brilliance Semiconctor
Burr-Brown Corporation
Bytes
C&D Technologies
California Micro Devices Corp
Calogic, LLC
Catalyst Semiconctor
Central Semiconctor Corp
Ceramate Technical
Cherry Semiconctor Corporation (美國切瑞半導體器件公司)
Chino-Excel Technology
Cirrus Logic
Clare, Inc.
CML Microcircuits
Comchip Technology
Compensated Deuices Incorporated
Cypress Semiconctor
Daewoo Semiconctor (韓國大宇電子公司)
Dallas Semiconcotr
Dc Components
DENSEI-LAMBDA
Diodes Incorporated
Diotec Semiconctor
Dynex Semiconctor
EIC discrete Semiconctors
ELAN Microelectronics Corp
Elantec Semiconctor
Elpida Memory
Epson Company
Ericsson
ETC
Etron Technology, Inc.
Exar Corporation
Fairchild Semiconctor (美國仙童公司)
Filtronic Compound Semiconctors
Formosa MS
Fuji Electric
Fujitsu Media Devices Limited (日本富士通公司)
General Semiconctor
General Instruments [GI] (美國通用儀器公司)
Gilway Technical Lamp
GOLD STAR[韓國金星(高爾達)電子公司]
GOOD-ARK Electronics
Hamamatsu Corporation
Harris Corporation
Hi-Sincerity Mocroelectronics
Hirose Electric
Hitachi Semiconctor (日本日立公司)
Hittite Microwave Corporation
Holt Integrated Circuits
Holtek Semiconctor Inc
Humirel
Hynix Semiconctor
IMP, Inc
Impala Linear Corporation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InnovASIC, Inc
inntech (美國英特奇公司)
Integrated Circuit Solution Inc
Integrated Circuit Systems
Integrated Device Technology
Intel Corporation
International Rectifier
Intersil Corporation (美國英特錫爾公司)
ITT(德國ITT-半導體公司)
Jinan Gude Electronic Device
KEC(Korea Electronics)
Kemet Corporation
Knox Semiconctor, Inc
Kodenshi Corp
Kyocera Kinseki Corpotation
Lattice Semiconctor
LEM
Leshan Radio Company
Level One�?s
Linear Technology
Lite-On Technology Corporation
Littelfuse
LOGIC Devices Incorporated
LSI Computer Systems
Macronix International
Marktech Corporate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Nais)
Maxim Integrated Procts (美國)美信集成產品公司
Micrel Semiconctor
Micro Commercial Components
Micro Electronics
Micro Linear Corporation
MICRO NETWORK(美國微網路公司)
MICRO POWER SYSTEMS(美國微功耗系統公司)
AMERICAN MICRO SYSTEMS(美國微系統公司)
Microchip Technology
Micron Technology
Micropac Instries
Microsemi Corporation
Mitel Networks Corporation
MITEL SEMICONDUCTOR(加拿大米特爾半導體公司)
Mitsubishi Electric Semiconctor (日本三菱電機公司)
Mosel Vitelic, Corp
Mospec Semiconctor
MOSTEK(美國莫斯特卡公司)
Motorola, Inc (美國莫托羅拉半導體產品公司)
MULLARD(英國麥拉迪公司)
National Semiconctor (美國國家半導體公司)
NEC ELECTRON(日本電氣公司)
New Japan Radio (新日本無線電公司)
Nippon Precision Circuits Inc
NITRON(美國NITROR公司)
NTE Electronics
OKI electronic componets (日本沖電氣有限公司)(美國OKI半導體公司)
ON Semiconctor
OTAX Corporation
Pan Jit International Inc.
Panasonic Semiconctor (日本松下電器公司)
PerkinElmer Optoelectronics
Philips Semiconctors (荷蘭菲利浦公司)
PLESSEY(英國普利西半導體公司) Plessey
PMC-Sierra, Inc
Polyfet RF Devices
Power Innovations Limited
Power Integrations, Inc.
Power Semiconctors
Power-One
Powerex Power Semiconctors
Powertip Technology
Precid-Dip Durtal SA
Princeton Technology Corp
PRO ELECTRON(歐洲電子聯盟)
QT Optoelectronics
QUALCOMM Incorporated
RAYTHEON(美國雷聲公司)
RCA(美國無線電公司)
Recom International Power
Rectron Semiconctor
RF Micro Devices
RICOH electronics devices division
Rohm (日本東洋電具製作所)(日本羅姆公司)
Sames
Samsung semiconctor (韓國三星電子公司)
Sanken electric (日本三肯電子公司)
Sanyo Semicon Device (日本三洋電氣公司)
Seiko Instruments Inc
Seme LAB
Semicoa Semiconctor
Semtech Corporation
Semtech International Holdings Limited
SGS-ATES SEMICONDUCTOR(義大利SGS-亞特斯半導體公司)
Shanghai Lunsure Electronic Tech
Shanghai Sunrise Electronics
Sharp Electrionic Components [日本夏普(聲寶)公司]
Shindengen Electric Mfg.Co.Ltd
Siemens Semiconctor Group (德國西門子公司)
SiGe Semiconctor, Inc.
SIGNETICS(美國西格尼蒂克公司)
SILICON GENERAL(美國通用矽片公司)
Silicon Storage Technology, Inc
Sipex Corporation
SOLITRON(美國索利特羅器件公司) Solitron
SONiX Technology Company
Sony Corporation (日本索尼公司)
SPRAGUE ELECTRIC(美國史普拉格電子公司)
SSS(美國固體科學公司)
STMicroelectronics
Supertex, Inc
Surge Components
System Logic Semiconctor
Taiwan Memory Technology
Taiyo Yuden (U.S.A.), Inc
Teccor Electronics
TelCom Semiconctor, Inc
TEMIC Semiconctors
TEXAR INTEGRATED SYSTEMS(美國埃克薩集成系統公司)
Texas Instruments (美國德克薩斯儀器公司)
Thermtrol Corporation
THOMSON-CSF(法國湯姆遜半導體公司)
TOKO, Inc
Tontek Design Technology
Torex Semiconctor
Toshiba Semiconctor
TRACO Electronic AG
Traco Electronic AG
TRANSYS Electronics Limited
TriQuint Semiconctor
TRSYS
TRW LSI PRODUCTS(美國TRW大規模集成電路公司)
Tyco Electronics
UMC Corporation
UNISEM
Unisonic Technologies
United Monolithic Semiconctors
Unity Opto Technology
Vaishali Semiconctor
Vanguard International Semiconctor
Vicor Corporation
Vishay Siliconix
Vishay Telefunken
Winbond
Wing Shing Computer Components
Wolfgang Knap
Wolfson Microelectronics plc
Won-Top Electronics
Xicor Inc.
Xilinx, Inc
YAMAHA(日本雅馬哈公司)
Zetex Semiconctors
Zilog, Inc.
Zowie Technology Corporation
⑼ 計算機晶元生產廠家
註明:這里僅指民用晶元(軍用,科研用的晶元不在此范圍)
INTEL是美國的,CPU老大。
AMD是CPU老二,也是美國的。
ATI是GPU,也是美國的,現在被AMD收購了。
NV也是美國的,排名第一的GPU。
這些都是處理器類,全世界處理器類晶元,幾乎100%是美國產的,即使是其它國家產的,也是上述公司的分廠。比如以色列。
中國的龍芯倒是自主的,但佔有率沒有1%。其它國家因為市場規律的關系,即使有能力生產也不生產的,比如日本,他有能力,但是美國INTEL已經壟斷了,日本很難有市場。
你為什麼只提處理器晶元,不提存儲器晶元?這是晶元的兩大類之一,你不懂嗎?
內存晶元(包括顯存)第一大廠商是三星,第二是現代(也稱海力士,現在不知道保住位置沒有),都是韓國的。還有英飛凌(英飛凌科技的前身是德國西門子公司的半導體部門),是德國的。
韓國造了一半的內存晶元!
有美國造CPU,韓國造內存,台灣造主板的說法。
至於內存條,顯卡,主板都是沒有什麼技術含量的,就是把人家的晶元拿來安裝在電路板上,偶爾自己做幾個低技術含量的晶元,最後冠以自己公司的名字。比如金士頓(台灣的內存都這樣,別以為台灣的內存多,實際上基本都是用外國的晶元)。至於是哪個國家生產的有什麼關系??
主板是沒技術含量的,為什麼美國不生產??因為不值得。所以都交給台灣人生產。所以台灣是主板的第一大國(如果台灣算國家的話)。主板的牌子大部分是台灣的。至於晶元組,主要就是主板上的南橋晶元和北橋晶元,大部分是INTEL和VIA產的,後者是台灣的。晶元組沒技術含量。INTEL把晶元組工廠建在了中國,卻不肯把CPU工廠建在中國,就這個原因。用INTEL的晶元組的主板商最垃圾,他連製造晶元組的能力都沒有,只會組裝電路板!!!是絕對的垃圾!!!
你是不是很好奇? 我上文提到的垃圾不是真的垃圾,只是沒技術含量。沒技術,並不代表質量不好!如果都用外國著名的牌子做部件,把功能協調的很好的話,就是好牌子了,比如好的顯卡。
其實你只要知道,在晶元里,處理器類的技術含量最高,其次是內存,最沒技術含量的是主板晶元組。這也是美國人只造CPU的原因,其它的垃圾貨都讓外國人造吧?人家就是這么想的。
造晶元的比造電路板的有技術含量的多了,這也是為什麼GPU只有兩家,而顯卡生產商卻有幾百家(這幾百家你有必要一一知道嗎?在顯卡里有幾個部件是他們自己做的?)。
內存晶元主要只有三家,內存條卻有幾十家。其實那些都是垃圾,他們哪裡有技術???中國的山寨都可以做!
反正主板,顯卡,內存條是沒技術含量的,挑個國家就能做(開玩笑),所以只要信譽好,質量好就行了。
講了這么多,希望樓主給分,如果樓主非要知道一個牌子是那個國家的,網路一下不就好了??直接進官網看說明。。。
⑽ 主流存儲備份廠家有哪些
1、Dell EMC
EMC 於1979年成立於美國麻州Hopkinton市,1989年開始進入企業數據儲存市場。二十多年來,EMC全心投注在各項新的儲存技術,已獲得了1,300個已通過或審核中的儲存技術專利。
無論是全球外接RAID儲存系統、網路儲存亦或是儲存管理軟體等儲存專業領域,EMC均是業界公認的領導廠商。
2、Commvault
QiNetix的體系結構
CommVault公司創立的QiNetix軟體平台採用了一種全新的體系結構,專為操作簡單、無縫連接和可伸縮性的存儲方案而設計,以應對21世紀數據存儲和管理需求。
通過對傳統數據管理中分離功能的緊密整合,利用完整的存儲棧,從應用到設備,進行完整的、透明的管理,以自動操作的方式提供應用數據的存取和可用性。
3、Veeam Software
Veeam軟體是一家信息技術公司,由拉特米爾·蒂梅什維和安德烈Baronov成立於2006年。它側重於災難恢復,虛擬化管理和備份軟體的開發。該公司總部設在瑞士Baar。
4、Veritas
在數以萬計的企業中 ,包括97%的全球財富100強 ,均依靠Veritas來進行日常數據保護及容災恢復 ,確保數據的安全性與高可用 ,規避數據損失風險,實現數據合規 。
數字化經濟時代,Veritas所提供的技術解決方案可以幫助企業管理好數字資產 ,降低數據管理風險 ,充分發揮數據價值 。
5、雲速雲盤
基於華為19萬員工應用實踐打造的在線企業網盤,用於內部文件存儲、備份和共享,對外文件分享、展示和外部文件收集,支持多人協同的網銀級安全產品,研發持續投入,越用越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