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北斗主動安全雲平台下載的監控音視頻保存位置
存儲在SD卡或硬碟中。北斗GPS定位車載攝像頭的視頻一般存儲在SD卡或硬碟中,把SD卡或硬碟取出通過USB線連接電腦,使用本公司專用回放分析播放器直接查看對應的視頻文件。
⑵ 解放軍使用的「北斗」衛星導航手持機,都有什麼功能請說的詳細一點
一、整機組成
手持機外觀結構:整機外觀由軍綠色和暗灰色組成;整機具備一定的防雨水、積雪、高低溫和防腐蝕能力;具有觸摸屏和鍵盤兩種操作模式;外形尺寸≤225×8165×5850mm3,重量:720g;
手持機內部結構:手持機內部包括天線、射頻模塊、主板、電池等;主板上設有電源開關和顯示終端工作狀態的指示燈,即:電源和發射狀態指示燈、鎖定衛星信號指示燈(2個);RS232介面(1個),介面數據線2米;機內配置的電池能夠保證終端持續工作88小時以上(發射頻度不超過1次/分鍾)。
二、基本功能
1、定位功能
設備應能夠通過北斗定位申請指令實時提供其所在位置的經度、緯度與高程,定位精度小於20米,並以標准形式顯示(經度,度分秒)、(緯度,度分秒)、(高程,米)、(時間,年月日時分秒)。採用BJ54坐標系。
設備收到北斗定位信息時,根據設定給出聲、光或符號提示,並可方便轉化到其它界面。
設備可以設定北斗自動定位頻度,定位頻度受終端的用戶等級限制,設備在自動定位時仍可以正常進行通信。
終端接到授權用戶(指揮機)發出的北斗激發定位指令後,自動發出定位請求。
2、通信功能
用戶每次最多可以傳送120個漢字的信息,特快通信一次最多隻能發送13個漢字。
終端設備本身具有電文鍵入、編輯、發送、接收和顯示功能。
信息發射後具有要求系統回執功能,該功能可人工設置。
接收到通信信息時,根據設定給出聲、光或符號提示,實時顯示通信時間、發信地址和通信電文。
通信電文中的數字、字元採用ASCII碼編碼,漢字採用GB2312編碼;對外設傳入的數據不改變編碼,透明傳輸。基本漢字字型檔要求為國標GB2312-80一級字型檔。
按先進先出的原則動態存儲接收的通信信息,通信信息含通信時間、發信地址和通信電文,接收的通信信息可人為鎖定存儲、解鎖和刪除。存儲容量為20包數據,鎖定存儲能力為10包數據,每包數據不超過200個位元組。
用戶終端可向中心控制系統查詢其他用戶發給本用戶的通信電文和通信回執。
3、校時功能
終端設有時鍾(年-月-日-時-分-秒),用系統接收信息進行自動校對。
4、集成了氣壓計、溫度計和電子羅盤
5、遙閉功能
終端設備在收到控制中心發出的遙閉指令後,將終端永久關閉。
6、數據介面功能
用戶終端機應具備通用數據介面(RS232串口),以便於與外部設備進行數據通信。
7、用戶識別功能
終端具有多用戶識別功能,採用智能IC卡的方式來實現,智能IC卡的相關規定和協議參見衛星定位總站的相關技術文檔;
三、工作環境:
溫度:-20~+55℃存儲環境:-40~+80℃;
濕度:5%~98%沖擊:6g/s
振動:0.1g/(20~100)Hz
⑶ 北斗衛星系統
北斗衛星定位系統是由中國建立的區域導航定位系統。該系統由四顆(兩顆工作衛星、2顆備用衛星)北斗定位衛星(北斗一號)、地面控制中心為主的地面部份、北斗用戶終端三部分組成。北斗定位系統可向用戶提供全天候、二十四小時的即時定位服務,授時精度可達數十納秒(ns)的同步精度,北斗導航系統三維定位精度約幾十米,授時精度約100ns。美國的GPS三維定位精度P碼目前己由16m提高到6m,C/A碼目前己由25-100m提高到12m,授時精度日前約20ns。。北斗一號導航定位衛星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製造。四顆導航定位衛星的發射時間分別為:2000年10月31日;2000年12月21日;2003年5月25日,2007年4月14日,第三、四顆是備用衛星。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它將在交通、場館安全的定位監控方面,和已有的GPS衛星定位系統一起,發揮「雙保險」作用。
北斗一號衛星定位系統的英文簡稱為BD,在ITU(國際電信聯合會)登記的無線電頻段為L波段(發射)和S波段(接收)。 北斗二代衛星定位系統的英文為Compass(即指南針),在ITU登記的無線電頻段為L波段。
北斗一號系統的基本功能包括:定位、通信(短消息)和授時。
北斗二代系統的功能與GPS相同,即定位與授時。 [編輯本段]系統工作原理「北斗一號」衛星定位系出用戶到第一顆衛星的距離,以及用戶到兩顆衛星距離之和,從而知道用戶處於一個以第一顆衛星為球心的一個球面,和以兩顆衛星為焦點的橢球面之間的交線上。另外中心控制系統從存儲在計算機內的數字化地形圖查尋到用戶高程值,又可知道用戶出於某一與地球基準橢球面平行的橢球面上。從而中心控制系統可最終計算出用戶所在點的三維坐標,這個坐標經加密由出站信號發送給用戶。
「北斗一號」的覆蓋范圍是北緯5°一55°,東經70°一140°之間的心臟地區,上大下小,最寬處在北緯35°左右。其定位精度為水平精度100米(1σ),設立標校站之後為20米(類似差分狀態)。工作頻率:2491.75MHz。系統能容納的用戶數為每小時540000戶。 [編輯本段]與GPS系統對比1、覆蓋范圍:北斗導航系統是覆蓋我國本土的區域導航系統。覆蓋范圍東經約70°一140°,北緯5°一55°。GPS是覆蓋全球的全天候導航系統。能夠確保地球上任何地點、任何時間能同時觀測到6-9顆衛星(實際上最多能觀測到11顆)。
2、衛星數量和軌道特性:北斗導航系統是在地球赤道平面上設置2顆地球同步衛星顆衛星的赤道角距約60°。GPS是在6個軌道平面上設置24顆衛星,軌道赤道傾角55°,軌道面赤道角距60°。航衛星為准同步軌道,繞地球一周11小時58分。
3、定位原理:北斗導航系統是主動式雙向測距二維導航。地面中心控制系統解算,供用戶三維定位數據。GPS是被動式偽碼單向測距三維導航。由用戶設備獨立解算自位解算在那裡而不是由用戶設備完成的。為了彌補這種系統易損性,GPS正在發展星際橫向數據鏈技術,使萬一主控站被毀後GPS衛星可以獨立運行。而「北斗一號」系統從原理上排除了這種可能性,一旦中心控制系統受損,系統就不能繼續工作了。
4、實時性:「北斗一號」用戶的定位申請要送回中心控制系統,中心控制系統解算出用戶的三維位置數據之後再發回用戶,其間要經過地球靜止衛星走一個來回,再加上衛星轉發,中心控制系統的處理,時間延遲就更長了,因此對於高速運動體,就加大了定位的誤差。此外,「北斗一號」衛星導航系統也有一些自身的特點,其具備的簡訊通訊功能就是GPS所不具備的。
綜上所述,北斗導航系統具有衛星數量少、投資小、用戶設備簡單價廉、能實現一定區域的導航定位、通訊等多用途,可滿足當前我國陸、海、空運輸導航定位的需求。缺點是不能覆蓋兩極地區,赤道附近定位精度差,只能二維主動式定位,且需提供用戶高程數據,不能滿足高動態和保密的軍事用戶要求,用戶數量受一定限制。但最重要的是,「北斗一號」導航系統是我國獨立自主建立的衛星導少的初步起步系統。此外,該系統並不排斥國內民用市場對GPS的廣泛使用。相反,在此基礎上還將建立中國的GPS廣域差分系統。可以使受SA干擾的GPS民用碼接收機的定位精度由百米級修正到數米級,可以更好的促進GPS在民間的利用。當然,我們也需要認識到,隨著我軍高技術武器的不斷發展,對導航定位的信息支持要求越來越高。 [編輯本段]雙星定位不同於「多星」定位「一代『北斗』只用雙星定位,比GPS等投資小、建成快,」範本堯說這是我國國情決定的,也對一代「北斗」的技術路線提出了特殊的要求,「所以我們的定位系統具有自己的特點。」
美國的GPS和俄羅斯的GLONASS,都是使用24顆衛星(GPS還另有3顆備份衛星,GLONASS則因經費問題損失了幾顆衛星)組成網路。這些衛星不中斷地向地面站發回精確的時間和它們的位置。GPS接收器利用GPS衛星發送的信號確定衛星在太空中的位置,並根據無線電波傳送的時間來計算它們間的距離。等計算出至少3~4顆衛星的相對位置後,GPS接收器就可以用三角學來算出自己的位置。每個GPS衛星都有4個高精度的原子鍾,同時還有一個實時更新的資料庫,記載著其他衛星的現在位置和運行軌跡。當GPS接收器確定了一個衛星的位置時,它可以下載其他所有衛星的位置信息,這有助於它更快地得到所需的其他衛星的信息。
「1983年,『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陳芳允院士和合作者提出利用兩顆同步定點衛星進行定位導航的設想,經過分析和初步實地試驗,證明效果良好,」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的黃秉英研究員說,這一系統被稱為「雙星定位系統」。
一代「北斗」採用的基本技術路線最初來自於陳芳允先生的「雙星定位」設想,正式立項是在1994年。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由空間衛星、地面控制中心站和用戶終端等3部分即可完成定位。一代「北斗」與GPS系統不同,對所有用戶位置的計算不是在衛星上進行,而是在地面中心站完成的。因此,地面中心站可以保留全部北斗用戶的位置及時間信息,並負責整個系統的監控管理。
有源無源是關鍵不同點
「一代『北斗』採用的是有源定位,GPS和GLONASS等都是無源定位,」範本堯說,「這是它們質上的不同點。」
所謂有源定位就用戶需要通過地面中心站聯系及地面中心站的傳輸,通訊就不必通過其他的通訊衛星了,一星多用符合我國國情。GPS和GLONASS沒有設計通訊功能,主要原因就在於不需要地面站中轉服務的無源定位不能提供通訊服務。
區域性基於技術水平
北斗定位導航系統是覆蓋中國本土的區域導航系統。中國衛星導航工程中心副主任冉承其介紹,北斗定位導航系統的開發具有重要意義,並有一些GPS系統所沒有的長處,如在靜態地圖的基礎上,可以把道路擁堵的實時情況在導航儀上反映出來。
一代「北斗」是區域衛星導航系統,只能全天候、全天時用於中國及其周邊地區;而GPS和GLONASS都是全球導航定位系統,在全球的任何一點,只要衛星信號未被遮蔽或干擾,都能接收到三維坐標。「區域性是我國雙星定位的技術特點、水平以及國家需求決定的,」範本堯說。
GPS和GLONASS的空間部分是高度在2萬千米左右的衛星組成的網路。GPS的衛星平均分布在6個軌道平面上,GLONASS衛星平均分布在3個軌道平面上,不停地繞地球旋轉。這樣,在全球的任何位置、任何時間都可同時觀測到4顆以上的衛星,通過它們就可以獲得高精度的三維定位數據。
「北斗」一號是雙星定位,軌道偏高,距離地面3萬6千千米,是地球同步靜止軌道衛星。之所以要在這么高的高度是因為我們只有兩顆定位衛星,不能覆蓋整個地球,如果在較低軌道上繞地運行,每天就要有一定時間不能監控我國所在區域。
二代「北斗」可稱「中國的GPS」
「我國發展二代『北斗』不會採取一步到位的方式,也不會停掉一代,另外發展二代,」範本堯說,「我們會在一代的基礎上不斷補充衛星數,增加其功能,提高其整體水平。」這位將繼續承擔二代「北斗」設計工作的科學家說:「二代『北斗』可以稱為『中國的GPS』,不過它仍然會比GPS多一個通訊為發展我國二代「北斗」的關鍵技術提供了准備。範本堯舉例說,此次定位的「北斗」一號備份衛星上新裝載了用於衛星定位的激光反射器,能夠參照其他星,把自身位置精確定格在幾個厘米的尺度以內。這顆衛星已定位成功,表明這種技術是有效而可靠的。這樣,當我們不斷發射新的衛星構建二代「北斗」體系時,眾多衛星就會找准自己的位置,構成符合標準的網路。此外,「北斗」一號的3顆星壽命都是8年,專家正不斷研究,預計下一次發射的衛星壽命就能達到10年左右了;而目前GPS衛星的壽命都是12年左右,GLONASS衛星的壽命則是3到5年。
「20世紀原子鍾最輝煌的應用莫過於由它構成了全球定位系統的核心,」黃秉英說,導航星和地面站全離不開它。目前的原子鍾主要有3種:銣鍾、銫鍾和氫鍾。結構緊湊、可靠性高、壽命長的原子鍾正是發展全球定位系統必需的。在結構方面,銣鍾最小體積已達到6立方厘米;在頻率穩定度方面,氫鍾最好;而在長期頻率穩定度和准確度方面,則以銫鍾最佳。目前,設在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的國家授時中心使用的就是被稱為「激光冷卻-銫原子噴泉頻率基準」的銫鍾,我國的授時基準---UTC(NIM)都是由它提供並不斷同國際基準校正的,而「北斗」將建成,屆時,國民經濟各領域都將從中獲得更大的效益。
2003年5月25日,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將第三顆「北斗一號」導航定位衛星送上太空,標志著我國擁有了自己的第一代完善的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北斗衛星導航定位系統是第一代全天候、全天時提供衛星導航信息的區域導航系統,它由兩顆工作星和一顆備份星組成。前兩顆「北斗一號」衛星分別於2000年10月31日和12月21日發射升空。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可以為船舶運輸、公路交通、鐵路運輸、野外作業、水文測報、森林防火、漁業生產、勘察設計、環境監測等眾多行業以及其他有特殊調度指揮要求的單位提供定位、通信和授時等綜合服務。
2000年,北斗導航定位系統兩顆衛星成功發射,標志著我國擁有了自己的第一代衛星導航定位系統,這對於滿足我國國民經濟、國防建設的需要,促進我國衛星導航定位事業的發展,具有重大的經濟和社會意義。北斗導航定位系統由北斗導航定位衛星、地面控制中心為主的地面部分、北斗用戶終端三部分組成。
北斗導航定位系統服務區域為中國及周邊國系統可廣泛應用於船舶運輸、公路交通、鐵路運輸、海上作業、漁業生產、水文測報、森林防火、環境監測等眾多行業,以及軍隊、公安、海關等其他有特殊指揮調度要求的單位。
⑷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原理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原理是基準站接受衛星導航信號後,會通過數據處理系統形成相應的信息,再由衛星、廣播、移動通信等手段將信息實時發送至應用終端,實現定位服務。北斗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的定位精度為10米,測速精度為0.2米/秒,授時精度為10納秒。
北斗導航為是我國自主建設的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和美國的GPS、歐洲伽利略(GALILEO)、俄羅斯格洛納斯(GLONASS)都屬於全球衛星導航系統(NGSS)。
北斗導航系統的構成。
北斗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由空間段、地面段和用戶段三部分組成。據《蘭州晚報》報道,空間段由若乾地球靜止軌道衛星、傾斜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和中圓地球軌道衛星三種軌道衛星組成;地面段包括基準站、主控站、時間同步/注入站和監測站等若乾地面站;
用戶段包括北斗兼容其他衛星導航系統的晶元、模塊、天線等基礎產品,以及終端產品、應用系統與應用服務等。北斗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將通過這三部分實現精準定位。
以上內容參考人民網——北斗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精準定位就是它的最強技能
⑸ 北斗設備的選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北斗設備的選擇是北鬥技術應用的首要環節。想要在品牌與種類眾多的北斗設備中挑選出適合地質工作需要的產品,需要對其特性和使用方法有詳盡的了解。
按照設備的功能,北斗設備首先可以分為指揮機和移動終端兩大類。
一、北斗指揮機
北斗指揮機是指具備監控和指揮功能的北斗設備,可對一定數量的下屬終端進行監控和指揮,一般部署於具備管理功能的固定結點。根據下屬用戶數量以及配置的差異,一般可分為中心式指揮機與普通式指揮機兩種。
(一)北斗中心式指揮型用戶機
北斗中心式指揮型用戶機的主要功能是對下轄用戶進行監控管理。中心式指揮機可管理1000個下屬用戶。北斗指揮機不但具有定位、通信、導航和授時功能,而且具有指揮、調度、監收和通播的功能。適應比較固定的指揮結點使用。中心指揮機自帶顯示屏和操作系統,可當做普通伺服器使用。
圖6-1 北斗中心式指揮型用戶機
(1)指揮機配置與部署
北斗中心式指揮型用戶機主要由主機、天線、電纜和附件組成。如圖6-1、圖6-2所示。
設備部署時應注意將天線置於建築物頂部,並保持天線南向空中開闊無遮擋,以便接收北斗信號。
圖6-2 北斗一號中心式指揮型用戶機部署圖
(2)性能指標
1)接收指標:接收信號誤碼率≤1×10-5(用戶機天線埠輸入信號功率≥-157.6dBW);
2)發射指標:發射功率EIRP值≤19dBW(方位角0~360°仰角10°~75°);
3)接收衛星通道數:6個通道;
4)設備零值:1ms±10ns。
(3)功能指標
1)定位功能:定位精度:20m(1σ)(有標校站地區);100m(1σ)(無標校站地區);
2)簡訊息通信功能;
3)導航功能;
4)指揮功能:可以同時監收指揮下屬用戶數量≤1000。
(二)北斗普通式指揮型用戶機
北斗普通式指揮型用戶機與中心式指揮機功能上的主要區別是監控的終端數量不同。普通式指揮機最多可監控100個下屬用戶。它具有定位、通信、導航和授時功能,而且具有指揮、調度、監收和通播的功能。普通指揮機自身不帶有伺服器,需與其他PC 機或伺服器連接配合使用。故整機成本較中心式指揮機也較低(圖6-3、圖6-4)。
圖6-3 北斗一號普通式指揮型用戶機部署圖
(1)產品特點
1)採用「一線通」專利技術,即通過一根射頻同軸電纜實現北斗收發信號、電源信號三種信號的雙向傳輸。從而方便了天線和主機的連接,使得用戶的使用更加方便、可靠。
2)支持RS232介面。
(2)性能指標
1)接收指標:接收信號誤碼率≤l×10-5(用戶機天線埠輸入信號功率≥-157.6dBW):
2)發射指標:發射功率EIRP值≤19dBW(方位角0~360。仰角10°~75°);
3)接收衛星通道數:6個通道:
4)設備零值:1ms±10ns。
(3)功能指標
1)定位功能:定位精度:20m(1σ)(有標校站地區);100m(1σ)(無標校站地區);
2)簡訊息通信功能;
3)動態組網功能:可根據用戶需求進行靈活的動態組網,實現對下屬用戶信息的監收。
圖6.4 北斗普通式指揮型用戶機
(三)北斗指揮機的選擇與配置
北斗指揮機可以使指揮結點實時掌控下屬終端的動態情況,對其進行指揮監控、安全保障和信息服務的推送。具體選擇中心式或普通式指揮機,要根據指揮結點的規模以及經費成本等因素綜合考慮。對於地調局或地調中心級別的固定結點,由於其下屬用戶眾多,可考慮選用中心式指揮機,甚至多台並聯的方式;對於省級地調院或野外駐地結點,由於其規模較小,有的還需經常拆卸移動,選擇普通式指揮機就較為合適。
裝配北斗指揮機時,應注意將天線固定於南向開闊處,以保證北斗信號的順利接收。
二、北斗移動終端
北斗移動終端用於移動單兵結點,包括人員、車輛和大型設備等。隨著北鬥技術的成熟,北斗二代的晶元級產品的出現,更促進了北斗終端機多樣化與小型化。根據終端使用方式的區別可分為車載機,手持一體式終端機和藍牙分體式終端機。如何選擇適合野外工作的北斗終端機是北鬥技術推廣應用的關鍵。
(一)北斗車載用戶機
北斗車載用戶機按照組裝方式可以分為嵌入式北斗車載用戶機和分離式北斗車載用戶機。嵌入式北斗車載用戶機是將顯控終端潛入到車體操控版中,一般採用手觸式顯示屏,用戶可以通過觸摸屏控制北斗相關功能,並且設備會隨著車輛啟動而自動開機啟動。分離式北斗車載用戶機的顯示終端不與車體先關聯,用戶通過操作手柄控制北斗功能,一般情況下,顯示屏幕比較小,並且需要車輛通過車載電源為手柄和天線提供電源。每次啟動車輛都需要手動重新啟動手柄控制端。
北斗車載用戶機可以安裝在各種不同的車輛上進行使用。它不但具有北斗定位、通信、導航和授時等功能,還具有GPS 導航定位以及接收中國衛星導航增強系統廣播的差分信息,實現差分GPS導航定位等工作模式,能提供用戶手動設置工作模式及編輯工作模式切換策略功能。
北斗車載用戶機主要由一體機、電纜、鋰電池、操作手柄及附件組成(圖6-5)。
(二)北斗手持一體式終端機
北斗手持型用戶機將北斗導航通信與GPS相結合,並自帶顯示屏與操作系統,攜帶方便,易於操作,可實現北斗定位、通信及導航功能,適合野外單兵使用。
北斗設備廠商根據用戶使用需求和場合的不同,設計出不同類型的終端機。操作系統方面,既有傳統的W indows CE,也有目前較流行的Android系統:外觀設計上,既有適合野外的工業級三防設計,也有適合商用的輕薄設計;使用方式上,既有集成度高的一體化設計,也有可拆卸式的分體設計。下面列舉幾種常見的北斗手持終端機。
(1)「北斗一號」/GPS雙模手持用戶機
「北斗一號」手持型用戶機是「北斗一號」系統用戶終端的一種,它將北斗一號與/GPS功能組合應用,採用Windows CE操作系統,可以滿足單兵手持使用時的定位通信需求。將天線、射頻單元以及信號處理主板集成在一個單元中,主機含顯示觸摸屏和按鍵鍵盤,也集成有對外數據介面和供電介面(圖6-6)。用戶機使用電池供電,通過手寫筆或鍵盤完成信息輸入,通過在手持機上安裝的人機交互軟體,來完成用戶機的各項應用。雙模型用戶機具有北斗定位、GPS定位導航以及接收中國衛星導航增強系統廣播的差分信息,實現差分GPS導航定位等工作模式。
圖6-5 北斗車載雙模型用戶機
圖6-6「北斗一號」手持一體式終端機
(2)三防北斗二代手持機
該機採用工業級三防設計,集成了北斗二代導航與通信、GPS、藍牙、W ifi、3G等多種技術,配備Android 4.0操作系統,集成度較高,可擴展性好(圖6-7)。
圖6-7 三防北斗二代手持機
(3)可拆卸式北斗二代手持機
該機採用了靈活的可拆卸式設計,其底座可用於北斗發送北斗簡訊。主機端相當於一部手機,具備北斗二代定位、GPS和3G通信等功能。平時在手機網路覆蓋的條件下完全可以單獨使用主機,而在進入無網路的野外環境時可臨時裝配底座以實現北斗通信(圖6-8)。
圖6-8 可拆卸式北斗二代手持機
(三)北斗藍牙分體式終端機
北斗藍牙分體式終端機是一種單獨運行的北斗數據接入模塊,可通過藍牙功能與各種顯控終端配合使用,靈活方便,簡單易用。由於該設備小巧,便於攜帶,並且可以與現有的數字地質調查野外數據採集設備配合使用(圖6-9)。
圖6-9 北斗藍牙分體式終端機與顯控終端配合使用
除具備定位與通訊的北斗基本功能以外,該終端還具備以下特色功能:
1)「北斗一號」定位通訊與G PS的組合使用:採取北斗和GPS雙模一體化技術,能夠利用北斗衛星定位,也能夠利用GPS定位。在沒有顯示終端的情況下,也可自動按頻度向不同級別指揮機發回定位信息。
2)簡訊緩存功能:當終端處於開機狀態而未與掌上電腦連接時,收到的簡訊(最多20條)將存儲於內部緩存,等到與掌上電腦連接時,再將緩存的簡訊一並「吐」出。
3)一鍵式「安全報」和遇險報警功能:提供「安全」和「危險」兩個快捷按鈕,並支持用戶通過軟體設置兩個快捷鍵的發送地址和簡訊內容,實現一鍵式的安全報或遇險報警功能。
4)一鍵式離線簡訊查詢:提供離線簡訊(即終端關機狀態下或者信號不好時未能收到簡訊的情況)查詢快捷按鈕。在終端關機狀態下或者信號不好時未能收到簡訊的情況下,當有信號時,實現在衛星總站查詢全部離線簡訊,確保簡訊不遺漏。
(四)北斗移動終端的選擇
不同的北斗設備在基本功能上都具有定位、通訊功能,但不同的設備的應用模式和適合的用戶群體不同。用戶應根據自身野外使用的需要配備合適的北斗移動設備。
對於北斗車載用戶機的選擇而言,應根據車輛改裝的工作量和用戶需求進行綜合考量,因為嵌入式車載北斗終端操作方便、但需要改造車體,組裝的技術要求比較高,後期的維護難度比較大。所以適合於新購車輛的配置選擇,在車輛出廠交付之前,通過與車廠協商,將車載北斗終端內嵌到車輛的操作面板中,既美觀、便於操作,也相對固定、不易損壞。相比於嵌入式車載北斗用戶機,分離式車載北斗終端組裝技術要求比較低、對車輛的改動比較小,拆卸方便,後期維護技術要求難度低,更加適合於已有車輛的組裝。
對於用戶終端機的選擇而言,應根據用戶已有的設備裝備情況、用戶應用目的和設備的優缺點進行分析,從而確定合適的終端設備。對於已經開展數字填圖工作的野外項目,由於已經配備有一定的掌上電腦等設備,這時僅需配置北斗藍牙分體式終端機即可達到北斗通信、定位服務和野外數字地質調查工作的需求,並且能夠有效控製成本。而對於尚未開展數字填圖或不需要進行野外數據採集的項目組,把北斗設備僅僅作為僅用於通信和安全保障時,應配備北斗手持一體式終端機。因為北斗藍牙分體式終端機採用藍牙連接,當藍牙由於某種原因斷開時無法保障信息的實時性,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隨著基於Android系統的數字地質調查系統的開發,用戶在新購置數字地質調查設備終端時也可以選擇基於Android 系統的可拆卸式北斗二代手持機,當用戶進行數字地質調查工作時,可以將終端分拆,並與用戶操作。當用戶需要其作為安全保障終端,可以一體化應用,避免了藍牙傳輸的不穩定性。
⑹ 北斗系統一共有幾顆衛星
北斗系統一共有35顆衛星。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空間段由5顆靜止軌道衛星和30顆非靜止軌道衛星組成。35顆衛星在離地面2萬多千米的高空上,以固定的周期環繞地球運行,使得在任意時刻,在地面上的任意一點都可以同時觀測到4顆以上的衛星。
每一顆北斗導航衛星都是有壽命的,一般的衛星壽命在10年左右,有的更短,有2到3年的。最先發射升空的北斗已經是接近20年前,早已過了有效壽命,所以得經常補網。
(6)北斗存儲擴展閱讀:
發展歷程
中國高度重視北斗系統建設發展,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探索適合國情的衛星導航系統發展道路,形成了「三步走」發展戰略:
第一步,建設北斗一號系統。1994年,啟動北斗一號系統工程建設;2000年,發射2顆地球靜止軌道衛星,建成系統並投入使用,採用有源定位體制,為中國用戶提供定位、授時、廣域差分和短報文通信服務;2003年,發射第3顆地球靜止軌道衛星,進一步增強系統性能。
第二步,建設北斗二號系統。2004年,啟動北斗二號系統工程建設;2012年年底,完成14顆衛星(5顆地球靜止軌道衛星、5顆傾斜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和4顆中圓地球軌道衛星)發射組網。北斗二號系統在兼容北斗一號系統技術體制基礎上,增加無源定位體制,為亞太地區用戶提供定位、測速、授時和短報文通信服務。
第三步,建設北斗三號系統。2009年,啟動北斗三號系統建設;2018年年底,完成19顆衛星發射組網,完成基本系統建設,向全球提供服務;計劃2020年年底前,完成30顆衛星發射組網,全面建成北斗三號系統。
⑺ 貨車上的北斗行車記錄儀信息能保存多長,時間
貨車上的北斗行車記錄儀內存越大,信息的存儲時間就越長。以1080P畫質的視頻為例,通常16G內存的卡可以錄制100分鍾,32G內存的卡可以錄制200分鍾,64G內存的卡可以錄制400分鍾。
行車記錄儀的錄制是循環錄制的,錄制的視頻會以一定的時長為一個片段,時長1分鍾、3分鍾、5分鍾、10分鍾不等,並將其儲存在存儲卡中。
(7)北斗存儲擴展閱讀:
購買行車記錄儀需要注意幾點:
1、穩定性
行車記錄儀穩定性是非常重要,購買的行車記錄儀一定要避免因為質量問題出現的畫面不穩的情況發生,而且,續航能力對於行車記錄儀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大功能。
2、像素問題
行車記錄儀最基本的像素都在200萬以上,如果我們在選購的行車記錄儀像素低於200萬,拍攝可能出現圖像不清晰的情況,這樣就算我們能夠錄下來交通的情況,但是圖像不清晰,也是很難進行辨認的,因此在選購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像素問題,要選擇一些像素高、攝像清晰而且分辨度高的設備。
3、攝像頭角度
對於行車記錄儀的角度的問題,也是不能忽略的,拍攝角度太窄容易出現視野死角,影響記錄的全面性,一般攝像頭角度最好是在100度以上,現在市面上用得比較多的,以140度和160度的最為常見。
4、夜間效果
很多事故都是發生在夜間,所以,行車記錄儀的夜間拍攝效果是否清楚是非常關鍵的,很多行車記錄儀都會配置紅外線的功能,或者是有防逆光、眩光的功能,在購買的時候,一定要問清楚具有什麼功能。
⑻ 北斗數據存儲都做什麼
摘要 北斗大數據中心是項目整體運營的核心樞紐,它既承擔廣安各級政府部門已建的信息化系統的整體運維和新建系統的硬體資源調配任務,又是北斗數據的採集、存儲及開發中心。它承擔數據的匯聚、存儲、共享、挖掘、分析等工作,承載基於數據開發的各類應用,大數據中心機房及配套附屬設施將於2017年底正式運轉。
⑼ 北斗衛星的定位原理是什麼有哪些難度呢
引言:我們國家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是非常好的,而且比較安全。很多人都想知道北斗衛星的定位原理是什麼,他們存在哪些難度呢?接下來跟著小編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人們使用北斗衛星定位系統的時候是非常容易的,但是科研人員在製作之前是需要有一些難度的跨越,才能讓北斗衛星定位系統變得更加完善。首先我們要知道衛星定位,它中間可能會有一個到達時間差的概念,所以科研人員就要跨越這個難度去計算出到達時間差的一些概念。首先我們需要知道到達時間差的概念是什麼,就是利用每一顆衛星的精確位置。從而來發送出一些導航信息,就獲得一些衛星上面的接收信息這個時候到達的時間差就叫做到達時間差。而且也要知道衛星的位置,精準可知要懂得接收對衛星觀測,而且還要計算衛星到接收機之間的距離,從而計算出准確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