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儲存卡存儲數據原理
儲存卡也可以叫做快閃記憶體主要分為NOR Flash和NAND Flash兩種,兩種快閃記憶體的原理有所不同,下面介紹的就是這兩種快閃記憶體運作的基本原理。
NOR Flash
快閃記憶體將數據存儲在由浮閘晶體管組成的記憶單元數組內,在單階存儲單元(Single-level cell, SLC)設備中,每個單元只存儲1比特的信息。而多階存儲單元(Multi-level cell, MLC)設備則利用多種電荷值的控制讓每個單元可以存儲1比特以上的數據。
快閃記憶體的每個存儲單元類似一個標准MOSFET, 除了晶體管有兩個而非一個閘極。在頂部的是控制閘(Control Gate, CG),如同其他MOS晶體管。但是它下方則是一個以氧化物層與周遭絕緣的浮閘(Floating Gate, FG)。這個FG放在CG與MOSFET通道之間。由於這個FG在電氣上是受絕緣層獨立的, 所以進入的電子會被困在裡面。在一般的條件下電荷經過多年都不會逸散。當FG抓到電荷時,它部分屏蔽掉來自CG的電場,並改變這個單元的閥電壓(VT)。在讀出期間。利用向CG的電壓,MOSFET通道會變的導電或保持絕緣。這視乎該單元的VT而定(而該單元的VT受到FG上的電荷控制)。這股電流流過MOSFET通道,並以二進制碼的方式讀出、再現存儲的數據。在每單元存儲1比特以上的數據的MLC設備中,為了能夠更精確的測定FG中的電荷位準,則是以感應電流的量(而非單純的有或無)達成的。
邏輯上,單層NOR Flash單元在默認狀態代表二進制碼中的「1」值,因為在以特定的電壓值控制閘極時,電流會流經通道。經由以下流程,NOR Flash 單元可以被設置為二進制碼中的「0」值。
1. 對CG施加高電壓(通常大於5V)。
2. 現在通道是開的,所以電子可以從源極流入汲極(想像它是NMOS晶體管)。
3. 源-汲電流夠高了,足以導致某些高能電子越過絕緣層,並進入絕緣層上的FG,這種過程稱為熱電子注入。
由於汲極與CG間有一個大的、相反的極性電壓,藉由量子穿隧效應可 以將電子拉出FG,所以能夠地用這個特性抹除NOR Flash單元(將其重設為「1」狀態)。現代的NOR Flash晶元被分為若干抹除片段(常稱為區扇(Blocks or sectors)),抹除操作只能以這些區塊為基礎進行;所有區塊內的記憶單元都會被一起抹除。不過一般而言,寫入NOR Flash單元的動作卻可以單一位元組的方式進行。
雖然抹寫都需要高電壓才能進行,不過實際上現今所有快閃記憶體晶元是藉由晶元內的電荷幫浦產生足夠的電壓,所以只需要一個單一的電壓供應即可。
㈡ 內存卡和U盤的存儲原理是什麼和硬碟一樣么
內存卡和U盤是晶元儲存,內部沒有機械裝置。
區別從內容和本質上差距比較大
一、存儲的原理不同
U盤是以半導體材料(晶元)作為存儲單元,又叫固體存儲器,本質上是快閃記憶體EEPROM ,沒有機械部分.
移動硬碟則是以磁性介質作為存儲器,有機械部分.
二、能耗不同
U盤沒有機械部分,需要提供的能量相比小得多,一般不會超過 100mA,而移動硬碟耗能相對較大,有的時間一個USB口提供的電流不能很好的保證其正常運行,因此移動硬碟一般配的數據線都是可以查兩個USB埠,甚至需要配置專門的電源。這也是有的移動硬碟不正常工作的主要原因。
三、體積不同
U盤比移動硬碟明顯的體積小了很多,攜帶更為方便。
四、安全性不同
U盤由於沒有機械部分,因此比移動硬碟具有優異的抗震動、潮濕性能。但要按照規定的程序操作和使用,U盤也要買質量過硬的,萬一出了問題,數據挽救就比移動硬碟難度大多了,數據無價啊!
㈢ 快閃記憶體卡的存儲原理是什麼
要講解快閃記憶體卡的存儲原理,還是要從EPROM和EEPROM說起。
EPROM是指其中的內容可以通過特殊手段擦去,然後重新寫入。其基本單元電路(存儲細胞),常採用浮空柵雪崩注入式MOS電路,簡稱為FAMOS。它與MOS電路相似,是在N型基片上生長出兩個高濃度的P型區,通過歐姆接觸分別引出源極S和漏極D。在源極和漏極之間有一個多晶硅柵極浮空在SiO2絕緣層中,與四周無直接電氣聯接。這種電路以浮空柵極是否帶電來表示存1或者0,浮空柵極帶電後(譬如負電荷),就在其下面,源極和漏極之間感應出正的導電溝道,使MOS管導通,即表示存入0。若浮空柵極不帶電,則不形成導電溝道,MOS管不導通,即存入1。
EEPROM基本存儲單元電路的工作原理如下圖所示。與EPROM相似,它是在EPROM基本單元電路的浮空柵的上面再生成一個浮空柵,前者稱為第一級浮空柵,後者稱為第二級浮空柵。可給第二級浮空柵引出一個電極,使第二級浮空柵極接某一電壓VG。若VG為正電壓,第一浮空柵極與漏極之間產生隧道效應,使電子注入第一浮空柵極,即編程寫入。若使VG為負電壓,強使第一級浮空柵極的電子散失,即擦除。擦除後可重新寫入。
快閃記憶體的基本單元電路,與EEPROM類似,也是由雙層浮空柵MOS管組成。但是第一層柵介質很薄,作為隧道氧化層。寫入方法與EEPROM相同,在第二級浮空柵加以正電壓,使電子進入第一級浮空柵。讀出方法與EPROM相同。擦除方法是在源極加正電壓利用第一級浮空柵與源極之間的隧道效應,把注入至浮空柵的負電荷吸引到源極。由於利用源極加正電壓擦除,因此各單元的源極聯在一起,這樣,快擦存儲器不能按位元組擦除,而是全片或分塊擦除。 到後來,隨著半導體技術的改進,快閃記憶體也實現了單晶體管(1T)的設計,主要就是在原有的晶體管上加入了浮動柵和選擇柵,
在源極和漏極之間電流單向傳導的半導體上形成貯存電子的浮動棚。浮動柵包裹著一層硅氧化膜絕緣體。它的上面是在源極和漏極之間控制傳導電流的選擇/控制柵。數據是0或1取決於在硅底板上形成的浮動柵中是否有電子。有電子為0,無電子為1。
快閃記憶體就如同其名字一樣,寫入前刪除數據進行初始化。具體說就是從所有浮動柵中導出電子。即將有所數據歸「1」。
寫入時只有數據為0時才進行寫入,數據為1時則什麼也不做。寫入0時,向柵電極和漏極施加高電壓,增加在源極和漏極之間傳導的電子能量。這樣一來,電子就會突破氧化膜絕緣體,進入浮動柵。
讀取數據時,向柵電極施加一定的電壓,電流大為1,電流小則定為0。浮動柵沒有電子的狀態(數據為1)下,在柵電極施加電壓的狀態時向漏極施加電壓,源極和漏極之間由於大量電子的移動,就會產生電流。而在浮動柵有電子的狀態(數據為0)下,溝道中傳導的電子就會減少。因為施加在柵電極的電壓被浮動柵電子吸收後,很難對溝道產生影響。
㈣ 儲存卡的儲存內部原理
都知道U盤,內存卡,硬碟是存東西的,你知道它們的原理嗎 ?
FLASH 晶元 是應用非常廣泛的存儲材料,與之容易混淆的是 RAM晶元 ,我們經常在有關IT的文章裡面談到這兩種晶元。由於它們的工作條件與方式不一樣,決定它們性能和用途也有差異。 這里簡單介紹一下它們的工作原理。首先介紹一下計算機的信息是怎樣儲存的。計算機用的是二進制,也就是0與1。在二進制中,0與1可以組成任何數。而電腦的器件都有兩種狀態,可以表示0與1。比如三極體的斷電與通電,磁性物質的已被磁化與未被磁化,物質平面的凹與凸,都可以表示0與1。 硬碟( FLASH晶元)—— 硬碟就是採用磁性物質記錄信息的,磁碟上的磁性物質被磁化了就表示1,未被磁化就表示0,因為磁性在斷電後不會喪失,所以磁碟斷電後依然能保存數據。而內存的儲存形式則不同,內存不是用磁性物質,而是用RAM晶元。現在請你在一張紙上畫一個「田」,就是畫一個正方形再平均分成四份,這個「田」字就是一個內存,這樣,「田」裡面的四個空格就是內存的儲存空間了,這個儲存空間極小極小,只能儲存電子 內存(RAM晶元) ——內存通電後,如果我要把「1010」這個信息保存在內存(現在畫的「田」字)中,那麼電子就會進入內存的儲存空間里。「田」字的第一個空格你畫一點東西表示電子,第二個空格不用畫東西,第三個空格又畫東西表示電子,第四個格不畫東西。這樣,「田」的第一格有電子,表示1,第二格沒有,表示0,第三格有電子,表示1,第四格沒有,表示0,內存就是這樣把「1010」這個數據保存好了。電子是運動沒有規律的物質,必須有一個電源才能規則地運動,內存通電時它很安守地在內存的儲存空間里,一旦內存斷電,電子失去了電源,就會露出它亂雜無章的本分,逃離出內存的空間去,所以,內存斷電就不能保存數據了。 再看看U盤、MP3,它們的儲存晶元是Flash晶元,它與RAM晶元的工作原理相似但不同。現在你在紙上再畫一個「田」字,這次要在四個空格中各畫一個頂格的圓圈,這個圓圈不是表示電子,而是表示一種物質。好,Flash晶元工作通電了,這次也是保存「1010」這個數據。電子進入了「田」的第一個空格,也就是晶元的儲存空間。電子把裡面的物質改變了性質,為了表示這個物質改變了性質,你可以把「田」內的第一個圓圈塗上顏色。由於數據「1010」的第二位數是0,所以Flash晶元的第二個空間沒有電子,自然裡面那個物質就不會改變了。第三位數是1,所以「田」的第三個空格通電,第四個不通電。現在你畫的「田」字,第一個空格的物質塗上了顏色,表示這個物質改變了性質,表示1,第二個沒有塗顏色,表示0,以此類推。當Flash晶元斷電後,物質的性質不會改變了,除非你通電擦除。當Flash晶元通電查看儲存的信息時,電子就會進入儲存空間再反饋信息,電腦就知道晶元裡面的物質有沒有改變。就是這樣,RAM晶元斷電後數據會丟失,Flash晶元斷電後數據不會丟失, 還有一點RAM的讀取數據速度遠遠快於Flash晶元,所以運行游戲、程序速度快慢看的是RAM,也就是動態內存,而FLASH的大小並不影響運行速度。
?
FLASH 晶元 是應用非常廣泛的存儲材料,與之容易混淆的是 RAM晶元 ,我們經常在有關IT的文章裡面談到這兩種晶元。由於它們的工作條件與方式不一樣,決定它們性能和用途也有差異。 這里簡單介紹一下它們的工作原理。首先介紹一下計算機的信息是怎樣儲存的。計算機用的是二進制,也就是0與1。在二進制中,0與1可以組成任何數。而電腦的器件都有兩種狀態,可以表示0與1。比如三極體的斷電與通電,磁性物質的已被磁化與未被磁化,物質平面的凹與凸,都可以表示0與1。 硬碟( FLASH晶元)—— 硬碟就是採用磁性物質記錄信息的,磁碟上的磁性物質被磁化了就表示1,未被磁化就表示0,因為磁性在斷電後不會喪失,所以磁碟斷電後依然能保存數據。而內存的儲存形式則不同,內存不是用磁性物質,而是用RAM晶元。現在請你在一張紙上畫一個「田」,就是畫一個正方形再平均分成四份,這個「田」字就是一個內存,這樣,「田」裡面的四個空格就是內存的儲存空間了,這個儲存空間極小極小,只能儲存電子 內存(RAM晶元) ——內存通電後,如果我要把「1010」這個信息保存在內存(現在畫的「田」字)中,那麼電子就會進入內存的儲存空間里。「田」字的第一個空格你畫一點東西表示電子,第二個空格不用畫東西,第三個空格又畫東西表示電子,第四個格不畫東西。這樣,「田」的第一格有電子,表示1,第二格沒有,表示0,第三格有電子,表示1,第四格沒有,表示0,內存就是這樣把「1010」這個數據保存好了。電子是運動沒有規律的物質,必須有一個電源才能規則地運動,內存通電時它很安守地在內存的儲存空間里,一旦內存斷電,電子失去了電源,就會露出它亂雜無章的本分,逃離出內存的空間去,所以,內存斷電就不能保存數據了。 再看看U盤、MP3,它們的儲存晶元是Flash晶元,它與RAM晶元的工作原理相似但不同。現在你在紙上再畫一個「田」字,這次要在四個空格中各畫一個頂格的圓圈,這個圓圈不是表示電子,而是表示一種物質。好,Flash晶元工作通電了,這次也是保存「1010」這個數據。電子進入了「田」的第一個空格,也就是晶元的儲存空間。電子把裡面的物質改變了性質,為了表示這個物質改變了性質,你可以把「田」內的第一個圓圈塗上顏色。由於數據「1010」的第二位數是0,所以Flash晶元的第二個空間沒有電子,自然裡面那個物質就不會改變了。第三位數是1,所以「田」的第三個空格通電,第四個不通電。現在你畫的「田」字,第一個空格的物質塗上了顏色,表示這個物質改變了性質,表示1,第二個沒有塗顏色,表示0,以此類推。當Flash晶元斷電後,物質的性質不會改變了,除非你通電擦除。當Flash晶元通電查看儲存的信息時,電子就會進入儲存空間再反饋信息,電腦就知道晶元裡面的物質有沒有改變。就是這樣,RAM晶元斷電後數據會丟失,Flash晶元斷電後數據不會丟失, 還有一點RAM的讀取數據速度遠遠快於Flash晶元,所以運行游戲、程序速度快慢看的是RAM,也就是動態內存,而FLASH的大小並不影響運行速度。
㈤ SD卡存儲原理。
關於SD CF卡的儲存原理
U盤的存儲原理是:計算機把二進制數字信號轉為復合二進制數字信號(加入分配、核對、堆棧等指令)讀寫到USB晶元適配介面,通過晶元處理信號分配給EPROM2存儲晶元的相應地址存儲二進制數據,實現數據的存儲。
EPROM2數據存儲器,其控制原理是電壓控制柵晶體管的電壓高低值(高低電位),柵晶體管的結電容可長時間保存電壓值,也就是為什麼USB斷電後能保存數據的原因。只能這么通俗簡單的解釋了。
http://wenku..com/view/38f2258171fe910ef12df89b.html
㈥ 內存卡的儲存數據的原理
存儲原理,還是要從EPROM和EEPROM說起。
EPROM是指其中的內容可以通過特殊手段擦去,然後重新寫入。其基本單元電路(存儲細胞)如下圖所示,常採用浮空柵雪崩注入式MOS電路,簡稱為FAMOS。它與MOS電路相似,是在N型基片上生長出兩個高濃度的P型區,通過歐姆接觸分別引出源極S和漏極D。在源極和漏極之間有一個多晶硅柵極浮空在SiO2絕緣層中,與四周無直接電氣聯接。這種電路以浮空柵極是否帶電來表示存1或者0,浮空柵極帶電後(譬如負電荷),就在其下面,源極和漏極之間感應出正的導電溝道,使MOS管導通,即表示存入0。若浮空柵極不帶電,則不形成導電溝道,MOS管不導通,即存入1。
EEPROM基本存儲單元電路的工作原理如下圖所示。與EPROM相似,它是在EPROM基本單元電路的浮空柵的上面再生成一個浮空柵,前者稱為第一級浮空柵,後者稱為第二級浮空柵。可給第二級浮空柵引出一個電極,使第二級浮空柵極接某一電壓VG。若VG為正電壓,第一浮空柵極與漏極之間產生隧道效應,使電子注入第一浮空柵極,即編程寫入。若使VG為負電壓,強使第一級浮空柵極的電子散失,即擦除。擦除後可重新寫入。
快閃記憶體的基本單元電路如下圖所示,與EEPROM類似,也是由雙層浮空柵MOS管組成。但是第一層柵介質很薄,作為隧道氧化層。寫入方法與EEPROM相同,在第二級浮空柵加以正電壓,使電子進入第一級浮空柵。讀出方法與EPROM相同。擦除方法是在源極加正電壓利用第一級浮空柵與源極之間的隧道效應,把注入至浮空柵的負電荷吸引到源極。由於利用源極加正電壓擦除,因此各單元的源極聯在一起,這樣,快擦存儲器不能按位元組擦除,而是全片或分塊擦除。 到後來,隨著半導體技術的改進,快閃記憶體也實現了單晶體管(1T)的設計,主要就是在原有的晶體管上加入了浮動柵和選擇柵,
在源極和漏極之間電流單向傳導的半導體上形成貯存電子的浮動棚。浮動柵包裹著一層硅氧化膜絕緣體。它的上面是在源極和漏極之間控制傳導電流的選擇/控制柵。數據是0或1取決於在硅底板上形成的浮動柵中是否有電子。有電子為0,無電子為1。
快閃記憶體就如同其名字一樣,寫入前刪除數據進行初始化。具體說就是從所有浮動柵中導出電子。即將有所數據歸「1」。
寫入時只有數據為0時才進行寫入,數據為1時則什麼也不做。寫入0時,向柵電極和漏極施加高電壓,增加在源極和漏極之間傳導的電子能量。這樣一來,電子就會突破氧化膜絕緣體,進入浮動柵。
讀取數據時,向柵電極施加一定的電壓,電流大為1,電流小則定為0。浮動柵沒有電子的狀態(數據為1)下,在柵電極施加電壓的狀態時向漏極施加電壓,源極和漏極之間由於大量電子的移動,就會產生電流。而在浮動柵有電子的狀態(數據為0)下,溝道中傳導的電子就會減少。因為施加在柵電極的電壓被浮動柵電子吸收後,很難對溝道產生影響。
㈦ 內存卡儲存信息的原理是什麼
如果是內存的話內存是ROM——read only memory,也就是只讀存儲器、固化存儲器,一次寫入,反復讀取 存儲卡卡呢,就是快閃記憶體卡啦——Flash Card是利用快閃記憶體(Flash Memory)技術達到存儲電子信息的存儲器,U盤、CF卡、SM卡、SD/MMC卡、記憶棒都是一個原因
㈧ 儲存卡的儲存內部原理是什麼
將存儲卡看做網狀結構,也就是矩陣結構,這叫作Flash存貯矩陣,由網格中的小存貯單元構成,靠的是儲存晶元Flash,儲存的都是二進制信息,具體的情況可以參考下面的內容。
㈨ 內存卡的存儲原理
你想問的是內存還是存儲卡?
如果是內存的話
內存是ROM——read only memory,也就是只讀存儲器、固化存儲器,一次寫入,反復讀取
存儲卡卡呢,就是快閃記憶體卡啦——Flash Card是利用快閃記憶體(Flash Memory)技術達到存儲電子信息的存儲器,U盤、CF卡、SM卡、SD/MMC卡、記憶棒都是一個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