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主存儲器可以和什麼直接交換信息
主存儲器可以和CPU直接交換信息。
主存儲器(Mainmemory)簡稱主存。是計算機硬體的一個重要部件,其作用是存放指令和數據,並能由中央處理器(CPU)直接隨機存取。
現代計算機是為了提高性能,又能兼顧合理的造價,往往採用多級存儲體系。即由存儲容量小,存取速度高的高速緩沖存儲器,存儲容量和存取速度適中的主存儲器是必不可少的。
主存儲器是按地址存放信息的,存取速度一般與地址無關。32位(比特)的地址最大能表達4GB的存儲器地址。這對多數應用已經足夠,但對於某些特大運算量的應用和特大型資料庫已顯得不夠,從而對64位結構提出需求。從70年代起,主存儲器已逐步採用大規模集成電路構成。
CPU包括運算邏輯部件、寄存器部件和控制部件等,英文Logic components;運算邏輯部件,可以執行定點或浮點算術運算操作、移位操作以及邏輯操作,也可執行地址運算和轉換。
寄存器部件,包括通用寄存器、專用寄存器和控制寄存器。
通用寄存器又可分定點數和浮點數兩類,它們用來保存指令執行過程中臨時存放的寄存器操作數和中間(或最終)的操作結果。
通用寄存器是中央處理器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多數指令都要訪問到通用寄存器。通用寄存器的寬度決定計算機內部的數據通路寬度,其埠數目往往可影響內部操作的並行性。
專用寄存器是為了執行一些特殊操作所需用的寄存器。
控制寄存器(CR0~CR3)用於控制和確定處理器的操作模式以及當前執行任務的特性。CR0中含有控制處理器操作模式和狀態的系統控制標志。
CR1保留不用;CR2含有導致頁錯誤的線性地址;CR3中含有頁目錄表物理內存基地址,因此該寄存器也被稱為頁目錄基地址寄存器PDBR(Page-Directory Base address Register)。
Ⅱ cpu與存儲器的連接圖怎麼畫
第一步:將16進制的地址碼轉換為2進制地址碼,確定其總容量
系統程序區:6000H~67FFH
6000:0110 0000 0000 0000
67FF:0110 0111 1111 1111
因為有16根地址線,所以排列為A0~A15
A15
A14
A13
A12
A11
A10
A9
A8
0 1 1 0 0 0 0 0
0 1 1 0 0 1 1 1
(後面的用不到了,做題的時候表格要體現<最好是全部都寫出>)
同理用戶程序區:6800H~6BFFH
A15
A14
A13
A12
A11
A10
A9
A8
0 1 1 0 1 0 0 0
0 1 1 0 1 0 1 1
第二步:選擇合適的晶元
RAM用來存儲當前運行的程序和數據,並可以在程序運行中反復的更改其內容,所以用戶程序一般選用RAM晶元,而ROM基本上存儲不變或基本不變的程序和數據,所以系統程序一般選用ROM晶元。
接下來就是選擇晶元大小的問題
系統程序區:A0~A10編碼從全0變為全1,一共11根地址線,也就是2k,8根數據線,系統程序區總容量2k x 8位,所以我們就選取一片2k x 8位的ROM晶元
用戶程序區:A0~A9編碼從全0變為全1,一共10根地址線,也就是1k,8根數據線,用戶程序區總容量為1k x 8位,但根據題干未給出1k x 8位的RAM晶元,此時我們需要進行位擴展(如果對於字擴展和位擴展不熟悉,就去找一下其他博客了解一下吧,或者評論我也可以),我們就選取2片1k x 4位的RAM晶元。
第三步:分配地址線畫圖
說明:
A0~A10接2k x 8位的ROM
A0~A9分別接1k x 4位的RAM
A11~A15作為片選線
38解碼器:A11、A12、A13分別連接A、B、C
G1 高電平(A14根據那個表可以看到始終為1->高電平)
G2A、G2B需要高電平工作(A15始終為高電平,但是連接的位置注意有個小圈圈哦–取反的是意思MREQ低電平有效)
輸出Y4、Y5(這個需要看連接A、B、C的A11、A12、A13的編碼,將其三位二進制轉換為十進制就是其下標)
就像這樣,當然你需要去看大量的題來看不同的38解碼器的連接情況。
Ⅲ 在微機中,CPU,存儲器,輸入設備,輸出設備之間是通過什麼連接起
通過系統匯流排把CPU、存儲器、輸入設備和輸出設備連接起來,實現信息交換。
系統匯流排在微型計算機中的地位,如同人的神經中樞系統,CPU通過系統匯流排對存儲器的內容進行讀寫,同樣通過匯流排,實現將CPU內數據寫入外設,或由外設讀入CPU。
微型計算機都採用匯流排結構。匯流排就是用來傳送信息的一組通信線。微型計算機通過系統匯流排將各部件連接到一起,實現了微型計算機內部各部件間的信息交換。
(3)主存儲器與cpu如何連接擴展閱讀:
系統匯流排技術指標
1、系統匯流排的帶寬(匯流排數據傳輸速率)
系統匯流排的帶寬指的是單位時間內匯流排上傳送的數據量,即每鈔鍾傳送MB的最大穩態數據傳輸率。與匯流排密切相關的兩個因素是匯流排的位寬和匯流排的工作頻率,它們之間的關系:匯流排的帶寬=匯流排的工作頻率*匯流排的位寬/8。
2、系統匯流排的位寬
系統匯流排的位寬指的是匯流排能同時傳送的二進制數據的位數,或數據匯流排的位數,即32位、64位等匯流排寬度的概念。匯流排的位寬越寬,每秒鍾數據傳輸率越大,匯流排的帶寬越寬。
3、系統匯流排的工作頻率
匯流排的工作時鍾頻率以MHZ為單位,工作頻率越高,匯流排工作速度越快,匯流排帶寬越寬。
Ⅳ 8086cpu與存儲器連接時要考慮哪幾方面的因素
-數據鎖存:指令周期解碼和數據周期數據分別處理
-片選:如何避免與其他外設沖突
-讀寫信號:如何解碼才能在正確的時刻給正確的地址送數
-數據線和地址線:實際需要連多少根線
以上信號還要規劃好時序,配合好速率,看需不需要做信號間搭電平轉換
Ⅳ 主儲存器和cpu之間通過什麼信號連接
通過內存控制器進行連接。
Ⅵ cpu與存儲器連接的步驟是什麼
1)CPU可訪問的最大存儲空間看地址位數地址匯流排18條故2^18
2)CPU可提供數據匯流排8條存儲空間為16KB故要拼湊一個16K*8--->(16K*8)/(4K×4
)=8
3)要求用138解碼器實現地址解碼應該就是3-8解碼器那麼有3根地址線做解碼輸入。
全部用4K×4位的RAM晶元構成,那麼4K=2^12需要12根地址線A11-A0,之前3根就是A14-A12---這里的推算的沒考慮要求其地址范圍為08000H——0BFFFH的。
這里是從低位考慮的。
考慮地址空間必須先把地址從16進制轉成2進制觀察他們「1」最高位的位置然後設計。
Ⅶ 主存儲器和cpu的關系
一、主存就是內存:
是直接與CPU交換信息的存儲器,指CPU能夠通過指令中的地址碼直接訪問的存儲器,常用於存放處於活動狀態的程序和數據
主存又分為隨機存儲器(random access memory)和只讀存儲器(read only memory)
(1)RAM:在執行期間,程序的數據放在主存內,各個存儲單元的內容可通過指令隨機訪問,這樣的存儲器稱為隨機存取存儲器(RAM)。
(2)ROM:另一種存儲器叫只讀存儲器(ROM),裡面存放一次性寫入的程序或數據,僅能隨機讀出。RAM和ROM共同分享主存儲器的地址空間。
二、輔存就是外存:
硬碟與磁碟、光碟、軟盤、U盤等。
三、緩存:緩沖寄存器
在CPU同時處理很多數據,而又不可能同時進行所有數據的傳輸的情況,把優先順序低的數據暫時放入緩存中,等優先順序高的數據處理完畢後再把它們從緩存中拿出來進行處理
四、虛擬內存
當運行數據超過內存限度,部分數據自動「溢出」,這時系統會將硬碟上的部分空間模擬成內存——虛擬內存,並且將暫時不運行的程序或不使用的數據存放到虛擬內存中等待需要時調用
五、硬碟
硬碟即為外接的硬碟 機械硬碟或固態硬碟
速度比較
cpu>緩存>主存>輔存
Ⅷ 計算機組成原理。存儲器與CPU的連接
1k×8位就是1k位元組
2片就是2k位元組,增加一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