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服務存儲 » 固態移動硬碟文件存儲建議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固態移動硬碟文件存儲建議

發布時間: 2022-06-02 20:54:44

❶ 請教移動硬碟應選擇多少容量的還是買移動固態硬碟更好

買移動固態硬碟,一般來說PSSD從128GB起到2TB左右都有,基本512GB或1TB就能夠滿足不同用戶的存儲需求。雖然移動硬碟容量選擇更多,但是傳輸很慢!我在用的是aigo(愛國者)移動固態硬碟S7 Pro,它搭配了USB3.2GEN2高速數據介面,讀取速度可達520MB/s,1GB文件2秒搞定,省時省事,推薦題主試試看。另外要注意選擇移動固態硬碟不是越大越好,而是要選擇適合的。

❷ 選擇移動硬碟還是移動固態硬碟呢

您好,看需求,但比較建議移動固態硬碟(很多人也叫PSSD)。U盤不用說了,除了小沒什麼突出的,容量速度都很差。至於移動硬碟無非是機械硬碟套個殼,容量是很大,但磕碰一下都可能涼,所以還是移動固態硬碟吧!移動固態硬碟可不是固態硬碟套個殼這么簡單,而是沿用固態硬碟技術、主控、快閃記憶體顆粒等等打造的存儲產品,像我在用的aigo移動固態硬碟S7採用USB3.1高速數據介面,讀取速度可達520MB/s,3GB高清電影傳輸僅需5秒,傳個電影、文件不要太快啊!而且容量大但體積小,名片三分之一的大小攜帶很方便。最重要的是金屬機身抗震防摔,能夠有效保護數據安全。所以綜合來看,移動固態硬碟的性價比還是很高的。

❸ 想買一個移動硬碟存數據,希望保存時間越久越好,選機械硬碟好還是固態SLC或者MLC

機械硬碟保存時間長,如果不怕泄密的話用網盤保存時間更長,就怕會下載限速,如果資料非常重要建議用兩個硬碟用來存儲,一個做備份存儲防止硬碟損壞,這樣一個硬碟損壞另一個還能用機械硬碟壞了可以開盤維修,固態硬碟壞了就壞了,SSD不適合長期斷電保存數據。

麻煩採納一個吧

❹ 想買個存東西快的硬碟,是選擇移動硬碟還是移動固態硬碟

如果是想要快速存儲,建議選擇移動固態硬碟,在速度方面是吊打移動硬碟的!像我在用的aigo(愛國者)移動固態硬碟S7 Pro,它的讀速就達到了520MB/s,平時傳個照片視頻也就是幾秒鍾的事,非常迅速。而且aigo(愛國者)移動固態硬碟S7 Pro還有一點是它採用的直寫TLC演算法,用的時間久了也不會出現掉速的情況,穩扎穩打的傳輸,用起來更安心。

❺ 問下各位大佬,存儲重要數據用固態移動硬碟好還是機械移動硬碟好

既然是重要數據,你需要的是做到存放數據的硬碟掛了隨時都能找到另一份備份恢復,而不是要靠運氣的找數據恢復軟體、數據恢復公司去開盤恢復。對於經常需要插撥、移動攜帶的外置硬碟,不怕摔的固態移動硬碟會更好一點,這里比較推薦康佳的PS300移動固態硬碟,採用三星原廠快閃記憶體晶圓,速度快,品質有保障,數據保存方面也會相對安全一些。區別於移動機械硬碟笨重的外形來說,這款移動固態硬碟的尺寸小巧,更便於攜帶,高顏值的外觀,包公或日常中使用,也比較有面子。

❻ 筆記本電腦內存不夠存東西了,是安裝個固態盤好,還是買個移動硬碟好

假如內存有4G的情況下,還是換固態更好

為什麼:因為一般的用戶,硬碟都至少用2-3年了,反映都很慢了。

固態可以讓啟動的速度加快:也就是載入的速度變快,

內存嗎,說實在的,2G 提升至4G,硬碟不給力的情況下,等於沒什麼區別。
根據個人需要選擇加固態好還是內存條,固態是提高單機速度,內存才是提高運行速度。固態硬碟可以提升硬碟的讀寫速度,而內存可以加大緩存容量,同樣可以提升讀寫速度。內存建議加到16GB。
內存條硬體有2個主要的作用,第一作用就是:內存條為CPU提供緩存容量來運算數據。第二作用就是:內存條為軟體提供運行的通道。
固態硬碟的作用是時刻與內存條聯系著,時刻准備著暫存轉儲存命令,另外,電腦操作系統是裝載固態硬碟內,固態硬碟時刻准備著被調取系統數據或個人數據。總體來說我認為內存條硬體的作用要大於固態硬碟作用。

(6)固態移動硬碟文件存儲建議擴展閱讀:
內存條和固態硬碟的區別:
一、性質不同
1、固態硬碟:用固態電子存儲晶元陣列而製成的硬碟。
2、內存條:CPU可通過匯流排定址,並進行讀寫操作的電腦部件。
二、性能不同
1、固態硬碟:
(1)讀寫速度快:採用快閃記憶體作為存儲介質,讀寫速度比機械硬碟快。固態硬碟不需要磁頭,尋道時間幾乎為零。連續的書寫速度是驚人的。大多數固態硬碟製造商都會宣稱自己的固態硬碟讀寫速度超過500MB/s。
(2)防震抗摔性:傳統硬碟為磁碟型,數據存儲在磁碟扇區。
(3)低功耗:固態硬碟的功耗低於傳統硬碟。
2、內存條:
(1)存儲容量:即存儲條可以容納的二進制信息量。例如,168個常用存儲條的存儲容量通常為32兆、64兆和128兆。而DDRII3普遍為1GB到8GB。
(2)存取速度(存儲周期):即兩個獨立存取操作之間所需的最短時間,也稱為存儲周期,半導體存儲器的存取周期一般為60納秒到100納秒。
(3)存儲器的可靠性:存儲器的可靠性是以平均故障間隔時間來衡量的,可以理解為兩個故障之間的平均時間間隔。
(4)性能價格比:性能主要包括存儲容量、存儲周期和可靠性。性能價格比是一個綜合性指標,對不同的存儲器有不同的要求。

❼ 請教各位大佬,存儲重要數據用移動固態硬碟好還是移動機械硬碟好

您好,儲存重要數據用移動固態硬碟好還是移動機械硬碟好,其實要看您儲存重要數據的頻繁率和這個移動硬碟是否會隨身隨帶這到處跑了。您需要考慮下面的幾個方面:

1)震動、碰撞從而導致數據丟失的可能性:假如這個移動硬碟需要很頻繁的帶著到處跑,或是每次備份都需要拿進拿出,接上系統;那麼固態硬碟要比機械硬碟更好些。主要的理由在於固態硬碟是儲存晶元焊在一個小的PCB版上,較能夠承受小震動或是碰撞的影響而不會失去數據,但機械硬碟因為有馬達運轉著磁頭在盤上寫入和讀取數據,對於震動和碰撞比較敏感,尤其是在備份時。通常拔除後,機械硬碟的磁頭會放到一個安全區鎖住,否者一旦震動會刮傷盤面,導致數據丟失。這兩種盤從桌面掉到地上,機械硬碟通常直接報廢了,而固態硬碟可能還可以承受得住。

2)數據備份所需要的時間:假如備份數據很頻繁,比如每天都有軟體進行自動定時的備份,那麼使用固態硬碟可以省去很多時間。最差的國產SATA固態硬碟速度都可以到每秒300兆左右,而SATA固態硬碟最快大概在每秒530兆左右;移動機械硬碟要看是3.5英寸的還是2.5英寸的,而機械硬碟的速度和磁碟的轉數是對等的,轉數越快,讀取和寫入速度越快。目前來說7200轉的硬碟大概最快可以到每秒100兆,而10000轉,甚至15000轉的3.5英寸就更快了。但假如是最慢的國產SATA固態硬碟的每秒300找也要比最快的7200轉的2.5英寸機械硬碟快3倍速度了。可以節省很多時間,尤其是當備份結束後,還需要移除盤鎖起來等其他工作了。

3)硬碟的壽命:機械硬碟的壽命通常以馬達的運轉的時間為主,因為機械硬碟的內置空間屬於封閉式的,只有一些高端的有通氣口作為磁碟受熱和海拔的不同而自動調整內部空間的受壓。所以盤的壽命可能是3萬個小時,5萬個小時,甚至到10萬或是20萬的企業級硬碟。而固態硬碟的壽命通常以寫入的數據量為主,一些國產的固態硬碟的壽命在100TB,有的在160TB,或是200TB;國外的固態硬碟壽命在300TB,好的可以到600TB,甚至企業級的1PB,1個TB是1000GB。也就是一旦寫入的總數據容量達到了這個數,固態硬碟就報廢了。假如您買的是國產的只有100TB壽命的,那麼每天需要備份的數據是100GB,而且是每天都需要備份,那麼1年365天就需要寫入36.5TB的數據,那麼100TB的固態硬碟大概可以用3年就需要更換了。

4)數據一旦損失需要恢復的成本:機械硬碟的好處在於就算機械硬碟的主板燒了,或是磁頭壞了,或是磁碟刮傷了,導致數據丟失,磁碟上的數據通常可以恢復的,就看損壞的程度,是直接換一個主板,還是把磁碟拿出來放到另一個同型號的機身里。但恢復是有可能的。但固態硬碟就無法了,因為固態硬碟是儲存是含在晶元裡面的,晶元裡面的數據通常是無法恢復了,丟失就丟失了。

5)硬碟數據儲存的時限:機械硬碟因為數據是寫在磁碟上,利用電控磁極寫入數據,讀取時也是如此,每一個數據只有0和1,所以數據是一連串的0和1組成的。通常大小的磁碟,儲存的容量倍增是依靠這詞兒數據的橫向密度而定,密度越大數據可以儲存越多。比如同樣的500GB和1TB的機械硬碟都是單面磁碟,而1TB的密度就是500GB的兩倍了。這種依靠磁性單層儲存的方式有利於數據的較長時間儲存和恢復。只要儲存地點不是在比如微波爐或是冰箱後面有較大磁場或是發動機等可能會影響到磁性的地點,其他地方基本上都可以放很久的。但固態硬碟就無法了。固態硬碟是電子產品,是使用電極的方式儲存數據。第一代的SLC是單層,後面的MLC是雙層,再來的TLC是三層,到現在的QLC是四層了。固態硬碟的容量是縱向疊加,也就是在同一個儲存點,往上再加一層,容量就是4倍了,再加一層,容量就是16倍了。這個是因為2進制,SLC是2^1,只有0和1;而MCL是2^2=4,有 0, 1, 2, 3的二進為模式(00,01,10,11),而TLC就是2^3=8。但這樣的儲存方式盡管可以達到很高的容量但不宜儲存較長時間的。這個就導致了所謂的(熱數據)和(冷數據)的問題。熱數據是頻繁寫入的數據,表示每一次的寫入,同一個點會重新接受新的電極;但當某一個點很久都沒有更新過,那麼電極會開始變得薄弱,導致儲存的數據開始產生變異了,比如QLC的固態硬碟是4層疊加可以在同一點儲存16個不同的電極,當1層出事了,會直接導致其他3層的數據產生變化,比如原本的數據是(0010)中間的一層出事了,變成了(0110)時,數據直接就產生了問題了。一些較便宜的固態硬碟沒有把冷數據重新轉換成熱數據的功能,因為這樣做會導致固態硬碟的寫入數據增加,從而降低壽命時間。所以好的固態硬碟,比如三星的高端產品使用的主控晶元可以在電腦開機空檔時,把一些冷數據復制到其他空間轉成熱數據,從而使數據可以保存更長的時間。如此做,比如您每天備份100GB,而系統保存1個月以內的每天的備份,那麼1號的備份要到隔月的1號才會被刪除,也就是到了30號,1號所做的備份已經有29天沒有動過了,此時固態硬碟的主控可能會在第15天(由主控決定)把1號的100GB直接復制到另一個空間,是這15天的數據不會變成冷數據。但這就等於每天固態硬碟需要寫入200GB的數據了(100GB是您的備份,100GB是主控為了避免冷數據而主動轉移數據為熱數據用的),這就要求固態硬碟需要使用到較好的儲存晶元,因為需要很頻繁的反復寫入,讀取,擦拭,刪除的過程。差的晶元經受不起這樣的折騰的。

所以您會發現很多企業不缺錢,要的是速度和保障,會使用SLC晶元的固態硬碟作為備份工具,因為SLC有速度,單層,是壽命最長的。假如每一個疊層導致壽命少了30%;那麼MLC有是SLC的170%速度,雙層,壽命是SLC的7成(假如SLC是10年,MLC可以看作是7年);那麼TLC有速度,三層,壽命再少3成,此時是MCL的7成,那麼TLC就是4.9年;QLC是四層,也就是TLC再降3成,變成了不到3.5年了。這樣的籠統的計算是不恰當的,但可以讓你知道疊層盡管提供了速度,但壽命是更短的。這也是為什麼同樣的1TB,三星有黑盤、灰盤、藍盤、紅盤等不同的款式共消費者挑選了。

所以回歸正傳,假如您不差錢,或是您的公司不差錢,那麼使用2個SLC固態硬碟作為備份,採用RAID的模式是最好的,兼顧了速度和數據安全和時限,但無法兼顧到錢包了。假如無法,那麼可以考慮2個MCL固態硬碟,或是1個SLC固態硬碟。作為重要數據備份來說,個人不建議使用QLC的固態,盡管是目前最便宜的。對於TLC個人也不建議,除非您的備份數據是頻繁的,而且預定每2到3年就會換盤。假如價位還是問題,那麼就考慮10000轉的3.5英寸的機械硬碟,假如價位還是問題,那麼就考慮7200轉的2.5英寸使用Type-C Gen2的機械硬碟,磁碟會建議考慮企業級的。不過一個您沒有提出的是,很多大型企業的備份(尤其是那些需要儲存較長時間的)既不用固態硬碟,也不用機械硬碟,他們用的是磁帶,高密度的磁帶,便宜還省空間。

所以選擇:NVME固態硬碟首選(但燒錢),再來是SATA的固態硬碟(採用M.2介面的較好),再來是 SATA的固態硬碟(採用 2.5英寸硬碟介面),然後是3.5英寸的10000轉的機械硬碟,最後才是7200轉的機械硬碟。你需要對於上面提出的5點進行一定程度的分析,這個重要數據的備份多平常,是一直連接電腦,還是需要拔除,每次備份的數據量、時間;還有每一個備份需要保留多長時間才會重新被刷新。

希望這樣的解釋可以幫助到您選擇恰當的備份媒介。

❽ 求備份最優方案,選擇移動硬碟(固態,機械)、台式機硬碟(固態、機械)、還是光碟好

光碟的話只適合存無需變動的永久資料,這邊建議可以除了雲盤之外,再買一個移動固態硬碟手動存儲更新備份,機械硬碟不宜移動,容易損壞,這邊看你個人需求,像我經常需要攜帶備份的不太適合機械硬碟,個人自用的是英睿達X8,總體來說確實是給備份減負,這家背靠著美光原廠,性價比是很不錯的。

❾ 平時會有一些重要文件要保存,量不是很大,應該選擇U盤還是移動固態硬碟

如果需要方便攜帶,那是可以選擇U盤的,因為U盤有這樣的特性,小巧而方便攜帶。
如果不需要攜帶,只要文件存放在電腦當中,那可以存放在固態硬碟當中,主要固態硬碟較大,不太方便攜帶。
文件量大無所謂的,U盤也有2TB的容量,不比硬碟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