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服務存儲 » 存儲器管理分塊調度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存儲器管理分塊調度

發布時間: 2022-06-02 00:51:18

存儲器的主要功能是什麼為什麼要把存儲系統分成若干個不同層次

一、存儲器的主要功能:

1、隨機存取存儲器(RAM)。

2、只讀存儲器(ROM)。

3、快閃記憶體(Flash Memory)。

4、先進先出存儲器(FIFO)。

5、先進後出存儲器(FILO)。

二、存儲器分為若干個層次主要原因:

1、合理解決速度與成本的矛盾,以得到較高的性能價格比。

磁碟存儲器價格較便宜,可以把容量做得很大,但存取速度較慢,因此用作存取次數較少,且需存放大量程序、原始數據(許多程序和數據是暫時不參加運算的)和運行結果的外存儲器。

2、使用磁碟作為外存,不僅價格便宜,可以把存儲容量做得很大,而且在斷電時它所存放的信息也不丟失,可以長久保存,且復制、攜帶都很方便。

(1)存儲器管理分塊調度擴展閱讀:

存儲器可做處理器,未來裝置有望更加輕薄短小:

有一群跨國研究團隊做了實驗,並真的成功運用存儲器執行一般電腦晶元的運算任務,倘若技術成熟,將有望使手機與電腦等裝置更加輕薄。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德國亞琛阿亨工業大學和歐洲最大的跨學科研究中心德國尤利希研究中心組成的研究團隊發現,在調整演演算法後,存儲器能如英特爾、高通等傳統處理器一般,進行運算處理。

目前市面上的裝置或電腦都是透過CPU從存儲器提取資訊進行運算處理,以二進制0跟1來實現指令,如字母A是用「01000001」這樣8位元的形式來處理或紀錄。而存儲器ReRAM透過不同電阻態代表0或1的數據狀態儲存資訊,其實還可實現更高基數的數據狀態記錄。

研究團隊就將ReRAM原型(prototype)調整為0、1、2的三進制,透過這樣的高基數運算系統可加速運算任務,並於存儲器就可進行邏輯運算。也節省了處理器與存儲器間數據傳輸的時間與功耗的消耗。

研究參與人之一、南洋理工大學資訊工程學系助理教授Chattopadhyay解釋,這就像一段很長的會話卻只用一個極小的翻譯器來轉換,是一段耗時且費力的過程,團隊所做的就是增加這個小型翻譯器的處理容量,使其能更有效的處理數據。

㈡ 操作系統的五個基本功能是

操作系統的五大功能模塊分別是處理器管理、存儲器管理、設備管理、文件管理和作業管理。

1、處理器管理

處理器管理最基本的功能是處理中斷事件,配置了操作系統後,就可對各種事件進行處理。處理器管理還有一個功能就是處理器調度,針對不同情況採取不同的調度策略。

2、存儲器管理

存儲器管理主要是指針對內存儲器的管理。主要任務是分配內存空間,保證各作業佔用的存儲空間不發生矛盾,並使各作業在自己所屬存儲區中不互相干擾。

3、設備管理

設備管理是指負責管理各類外圍設備,包括分配、啟動和故障處理等。主要任務是當用戶使用外部設備時,必須提出要求,待操作系統進行統一分配後方可使用。

4、文件管理

文件管理是指操作系統對信息資源的管理。在操作系統中,將負責存取的管理信息的部分稱為文件系統。文件管理支持文件的存儲、檢索和修改等操作以及文件的保護功能。

5、作業管理

每個用戶請求計算機系統完成的一個獨立的操作稱為作業。作業管理包括作業的輸入和輸出,作業的調度與控制,這是根據用戶的需要來控製作業運行的。

㈢ 存儲管理分區分配演算法實現的課程設計

—、計算機操作系統課程設計方案
課程概況
計算機操作系統是中央電大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本科)的一門統設必修課。課程教學總學時72,4學分,開設一學期。前修課程為計算機組成原理、面向對象程序設計和數據結構。
計算機操作系統課是計算機專業的重要課程之一,通過學習使學員掌握計算機操作系統的設計基本原理及組成;計算機操作系統的基本概念和相關的新概念、名詞及術語;了解計算機操作系統的發展特點和設計技巧和方法;對常用計算機操作系統(DOS、Windows和UNIX或Linux)會進行基本的操作使用。
• 課程主要內容
主要內容包括:計算機操作系統概述、作業管理、文件管理、存儲管理、輸入輸出設備管理、進程及處理機管理、操作系統結構及程序設計。
二、教學內容體系及教學要求
第一章 操作系統概述
教學內容:
操作系統定義及發展;操作系統的形成和五大類型;操作系統的五大功能;表徵操作系統的屬性;操作系統的配置、「生成」概念
教學要求:
熟練掌握:什麼是操作系統;知道操作系統有五大類型和五大功能;
掌握:至少掌握一種實際攬操作系統的安裝、使用和維護;
了解:初步了解如何認識、熟悉和解剖操作系統

第二章 人機交互界面、任務、作業管理
教學內容:
人機交互界面的發展特點;第一、二、三代界面開發特點;基本的鍵盤命令和系統調用操作系統Shell語言;作業調度演算法;
教學要求:
熟練掌握:能進行一些人機介面界面的設計;
掌握:掌握操作系統人機介面界面的基本設計思想;
了解:操作系統傳統的介面界面

第三章 文件管理
教學內容:
文件管理的任務與功能;文件的結構與分類;文件的物理結構和邏輯結構;文件的目錄結構;文件的存取控制和安全機制;文件系統與模型結構;
教學要求:
熟練掌握:文件的基本存取控制和系統管理;
掌握:文件系統的目錄分類管理特點;
了解:文件系統的編程設計

第四章 內部存儲管理
教學內容:
內存的分區、分頁、分段管理概念;物理地址與邏輯地址;內存「擴充」技術;頁式存儲管理;段式存儲管理;內存的分配演算法
教學要求:
熟練掌握:內存管理中基本分配和調度方法;
掌握:掌握內存管理中各種分區、分頁和分段方法的特點;
了解:內存空間的有效利用

第五章 輸入輸出設備管理
教學內容:
輸入輸出設備功能與分類;獨享、共享、虛擬設備的管理特點;輸入輸出設備處理程序;輸入輸出設備的管理策略;
教學要求:
熟練掌握:掌握輸入輸出設備的管理特點;
掌握:掌握輸入輸出設備的分類設計方法;
了解:輸入輸出設備處理程序的編程要點

第六章 低級處理機管理
教學內容:
操作系統核心功能;「進程」概念;進程的並發與並行;進程的基本狀態與轉換;進程調度演算法;進程的同步與互斥;進程的P—V操作;「死鎖」概念;
教學要求:
熟練掌握:操作系統核心運行與「進程」的基本概念;
掌握:「進程」的基本轉換狀態與應用特點;
了解:進程調度演算法的程序編制

第七章 操作系統程序結構
教學內容:
操作系統的層次、模塊結構;操作系統的設計與檢測;
教學要求:
本章教學基本要求:了解現代計算機操作系統的基本設計思想與方法

三、課程教學媒體說明
本課程使用的教學媒體主要有:文字教材、錄像教材和網上教學輔導。
1. 文字教材
《計算機操作系統》(第2版)吳企淵著清華大學出版社
註:課程實驗含在主教材中。
文字教材為該課程的主媒體。文字教材的編寫既保持了學科體系的先進性、科學性,又兼顧操作系統的理論、技術、實現三方面的融合,並強調能力的培養。
2. 錄像教材
該課程已經製作16講課程錄像,每講50分鍾,講授課程的重點、難點、課程總結。幫助學生理解,建立操作系統的整體概念和思想,由吳企淵教授主講。
課程錄像與文字教材相對應,注意發揮錄像教材藝術表現力、形象化教學的作用。
3.網上教學輔導
網上教學輔導與上述媒體有機配合,有幾方面作用:(1)發布教學指導性文件、課程公告、問題咨詢、參考資料;(2)按照教學進度,發布輔導文章,刊登練習自測題;(3)在課程論壇上進行實時答疑和日常答疑;(4)開展網上的教師培訓和教學研討等工作。
文字教材是學生學習的基本依據,錄像教材是文字教材的補充,網上輔導則是教與學交互的便捷方式。總之,多種媒體的分工和搭配為學生提供較大的自學空間,便於學生自由選擇、自主學習,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四、教學安排建議
1. 課程主教材及課程實驗教學安排建議
教學點請根據中央電大的統一要求安排課程的面授輔導,見表1。
表1 課程主教材及課程實驗教學安排建議
周次 教學內容 建議學時 實驗內容 建議學時
一 操作系統課程教學安排概況介紹 2
二 操作系統定義、五大類型和五大功能 4
三 人機交互界面管理 2 Linux實踐准備 1
四 作業管理任務調度 4
五 文件管理的任務和功能 2 Linux操作命令使用 1
六 文件的邏輯結構和物理結構 4
七 存儲管理的任務和功能 2 命令解釋程序編制 2
八 分區式分配存儲管理 4
九 頁式、段式分配存儲管理 6 作業調度模擬編程 4
十 設備管理的任務和功能 2
十一 設備分配技術和管理 4 存儲管理設計 4
十二 進程的定義和特徵 4
十三 進程調度與通信 6 進程調度模擬編程 4
十四 死鎖的產生和處理 2
十五 操作系統的層次模塊結構 4
十六 (總復習) 4
總計 56 16

課程錄像內容,見表2。
表2 錄像教材內容
章 教學內容 課內學時 錄像學時分配
一 操作系統概述 8學時 4
二 作業管理 8學時 2
三 文件管理 8學時 2
四 存儲管理 8學時 2
五 設備管理 8學時 2
六 進程管理 10學時 4
七 操作系統程序結構 6學時 0
總計 56學時 16

2、網上輔導
網上輔導內容包括課程的教學文件、課程輔導、網路課堂。充分利用網路資源,定期與不定期的在網上提供有關的課程輔導材料,根據教學需要,適當安排網上輔導和考前答疑活動。具體安排如下:
• 教學文件
包括課程說明、教師介紹、教學大綱、教學設計方案。
• 課程輔導
包括課程作業及解答、專題輔導、練習和解答、期末自測、考核說明等;網上還提供了教師講課教案,供各教學點教學使用。
• 網路課堂
包括直播課堂和IP課件。
網上教學活動:中央電大一般將每學期集中安排1次對學生的實時在線輔導,和1次對教師的教研活動。具體的時間安排每學期在電大在線主頁上公布。
• 論壇:進行課程的日常答疑。

3、直播課堂
課程首開學期,通過教育電視台直播方式,安排4次直播課堂,每次50分。前3講為對教學重點、難點,對教學過程中反映的共性問題和有代表性的問題進行輔導,後1講為復習輔導和有關考試說明。直播課堂的內容掛在課程網頁內。

4、作業
該課程有一份形成性考核冊,即課程作業冊。作業成績計入課程總成績。中央電大將不定期地抽查作業,檢查作業的評審及完成情況。
關於課程考核的具體內容,請參考中央電大「計算機操作系統課程考核說明」。
五、教學方法的建議
• 教學建議
(1)計算機操作系統是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其特點是概念多、涉及面廣。要求教學輔導要由淺入深對易混淆的概念加以詳細說明,對每章的重點,管理和控制的調度演算法技巧作詳細介紹。
(2)在實驗中著重培養學員熟練使用操作系統,以及在維護操作系統工作中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
• 學習建議
(1)學習操作系統要從宏觀和微觀兩方面把握。在宏觀上要認識操作系統在計算機系統中的地位,清楚操作系統的整體結構;微觀方面應掌握操作系統是如何管理計算機的各種資源的(進程、處理機、存儲器、文件、設備),理解有關概念、原理及技術。
(2)操作系統是計算機技術與管理技術的結合,學習時可以聯想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管理示例反復體會操作系統的管理方法,以加深對問題的理解。
(3)注意加強對自主學習能力和動手能力的培養,努力實現「學以致用」的目標。

㈣ 請寫出用位示圖法進行磁碟存儲空間管理的盤塊分配步驟


資料來源:T客邦

㈤ 計算機存儲系統分為哪幾個層次

在計算機系統中存儲層次可分為高速緩沖存儲器、主存儲器、輔助存儲器三級。高速緩沖存儲器用來改善主存儲器與中央處理器的速度匹配問題。輔助存儲器用於擴大存儲空間。

存儲系統的性能在計算機中的地位日趨重要,主要原因是:

1、馮諾伊曼體系結構是建築在存儲程序概念的基礎上,訪存操作約佔中央處理器(CPU)時間的70%左右。

2、存儲管理與組織的好壞影響到整機效率。

3、現代的信息處理,如圖像處理、資料庫、知識庫、語音識別、多媒體等對存儲系統的要求很高。

(5)存儲器管理分塊調度擴展閱讀:

移動存儲特點:

1、獲國家保密局認證,安全可靠;

2、與加密系統無縫結合,防護能力倍增;

3、 國內首創,將普通U盤變為加密U盤,徹底解決U盤的方便性帶來的風險;

4、 採用雙因子認證技術;

5、專用加密移動存儲與系統無縫結合,管理更流暢;

6、功能多樣,可滿足各種不同需求的保密要求;

7、 完善的審計功能,隨時掌握U盤持有人的行為。

移動存儲功能:

1、集中注冊與授權。可通過注冊信息實現U盤身份識別和介質追蹤;

2、主機身份認證。所有安裝客戶端的計算機都須經管理員分配實名信息後方可使用;

3、加密上鎖。對加密上鎖後的U盤需要用戶進行身份認證;

4、訪問控制。可靈活控制移動存儲介質注冊策略和信息,設定允許使用的計算機或租;

5、外出拷貝。拷入U盤內的數據可與外界的計算機進行數據交互使用,也可實現定向拷貝;

6、用戶審計。移動管理存儲系統提供詳細的審計記錄及審計報告。

主存儲器:

存放指令和數據,並能由中央處理器直接隨機存取的存儲器,有時也稱操作存儲器或初級存儲器。主存儲器的特點是速度比輔助存儲器快,容量比高速緩沖存儲器大。

計算機存儲介質:

計算機存儲介質是計算機存儲器中用於存儲某種不連續物理量的媒體。計算機存儲介質主要有半導體、磁芯、磁鼓、磁帶、激光碟等。

㈥ 內存管理的基本問題

內存管理是指軟體運行時對計算機內存資源的分配和使用的技術。其最主要的目的是如何高效,快速的分配,並且在適當的時候釋放和回收內存資源。一個執行中的程式,譬如網頁瀏覽器在個人電腦或是圖靈機(Turing machine)裡面,為一個行程將資料轉換於真實世界及電腦內存之間,然後將資料存於電腦內存內部(在計算機科學,一個程式是一群指令的集合,一個行程是電腦在執行中的程式)。一個程式結構由以下兩部分而成:「本文區段」,也就是指令存放,提供CPU使用及執行; 「資料區段」,儲存程式內部本身設定的資料,例如常數字串。

技術簡介
內存可以通過許多媒介實現,例如磁帶或是磁碟,或是小陣列容量的微晶元。 從1950年代開始,計算機變的更復雜,它內部由許多種類的內存組成。內存管理的任務也變的更加復雜,甚至必須在一台機器同時執行多個進程。

虛擬內存是內存管理技術的一個極其實用的創新。它是一段程序(由操作系統調度),持續監控著所有物理內存中的代碼段、數據段,並保證他們在運行中的效率以及可靠性,對於每個用戶層(user-level)的進程分配一段虛擬內存空間。當進程建立時,不需要在物理內存件之間搬移數據,數據儲存於磁碟內的虛擬內存空間,也不需要為該進程去配置主內存空間,只有當該進程被被調用的時候才會被載入到主內存。

可以想像一個很大的程序,當他執行時被操作系統調用,其運行需要的內存數據都被存到磁碟內的虛擬內存,只有需要用到的部分才被載入到主內存內部運行。

㈦ 8086/8088系統中,存儲器為什麼要分段,一個段的最大和最小各為多少位元組

8086/8088系統中,存儲器分段的主要目的是便於存儲器的管理,使得可以用16位寄存器來定址20位的內存空間。一個段最大為64KB,最小為16B。

存儲器一般用來保存程序的中間結果,為隨後的指令快速提供操作數,從而避免把中間結果存入內存,再讀取內存的操作。

由於存儲器的個數和容量都有限,不可能把所有中間結果都存儲在存儲器中,所以,要對存儲器進行適當的調度。根據指令的要求,管理安排適當的寄存器,避免操作數過多的傳送操作。

8086/8088CPU可直接定址1MB的存儲器空間,直接定址需要20位地址碼,而所有內部寄存器都是16位的,只能直接定址6KB,因此採用分段技術來解決。將1MB的存儲空間分成若干邏輯段,每段最長64KB,最短16B。這些邏輯段在整個存儲空間中可浮動。

(7)存儲器管理分塊調度擴展閱讀:

8086/8088CPU內部設置了4個16位段寄存器,它們分別是代碼段寄存器CS、數據段寄存器DS、堆棧段寄存器SS、附加段寄存器ES、由它們給出相應邏輯段的首地址,稱為「段基址」。段基址與段內偏移地址組合形成20位物理地址,段內偏移地址可以存放在寄存器中,也可以存放在存儲器中。

程序較小時,代碼段、數據段、堆棧段可放在一個段內,即包含在64KB之內,而當程序或數據量較大時,超過了64KB,那麼可以定義多個代碼段或數據段、堆棧段、附加段。

㈧ 存儲器管理的連續分配存儲管理方式有哪些

連續分配方式.它是指為了一個用戶程序分配一個連續的內存空間.可以分為單一連續分配、固定分區分配、動態分區分配以及動態重定位分區分配四種方式。不過今天我們講的是固定分區分配和動態分區分配。
固定分區分配是最簡單的一種可運行多道程序的存儲管理方式。 一、基本思想:在系統中把用戶區預先劃分成若干個固定分區(每個分區首地址固定,每個分區長度是固定),每個分區可供一個用戶程序獨占使用。注意:每個分區大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 二、主存分配與回收:藉助主存分配表。 三、地址轉換(靜態重定位):物理地址=分區起始地址+邏輯地址。其中劃分分區方法包括分區大小相等和分區大小不等。
動態分區分配是根據進程的實際需要,動態地為之分配內存空間。一、基本思想:按用戶程序需求動態劃分主存供用戶程序使用。(每個分區首地址是動態的,每個分區的長度也是動態的) 二、主存分配與回收-->(1)未分配表(登記未分配出去的分區情況);(2)已分配表(登記已經分配出去的分區情況)。 三、地址轉換:物理地址=分區起始地址+邏輯地址。 四、分區分配演算法:從空閑分區中選擇分區分www.hbbz08.com 配給用戶程序的策略。 (1)首次適應演算法(最先適應)順序查詢為分配表,從表中找出第一個可以滿足作業申請的分區劃分部分分配給用戶作業。 (2)循環首次適應演算法 (3)最佳適應演算法:從空閑分區中找出一個能滿足用戶作業申請的最小空閑分區劃分給用戶作業使用(有利於大作業執行) (4)最壞適應演算法:從空閑分區中挑最大的分區劃分給用戶程序使用(有利於中、小作業執行)

㈨ 分區存儲管理中常用哪些分配策略

1、固定分區存儲管理
其基本思想是將內存劃分成若干固定大小的分區,每個分區中最多隻能裝入一個作業。當作業申請內存時,系統按一定的演算法為其選擇一個適當的分區,並裝入內存運行。由於分區大小是事先固定的,因而可容納作業的大小受到限制,而且當用戶作業的地址空間小於分區的存儲空間時,造成存儲空間浪費。

一、空間的分配與回收

系統設置一張「分區分配表」來描述各分區的使用情況,登記的內容應包括:分區號、起始地址、長度和佔用標志。其中佔用標志為「0」時,表示目前該分區空閑;否則登記佔用作業名(或作業號)。有了「分區分配表」,空間分配與回收工作是比較簡單的。

二、地址轉換和存儲保護

固定分區管理可以採用靜態重定位方式進行地址映射。

為了實現存儲保護,處理器設置了一對「下限寄存器」和「上限寄存器」。當一個已經被裝入主存儲器的作業能夠得到處理器運行時,進程調度應記錄當前運行作業所在的分區號,且把該分區的下限地址和上限地址分別送入下限寄存器和上限寄存器中。處理器執行該作業的指令時必須核對其要訪問的絕對地址是否越界。

三、多作業隊列的固定分區管理

為避免小作業被分配到大的分區中造成空間的浪費,可採用多作業隊列的方法。即系統按分區數設置多個作業隊列,將作業按其大小排到不同的隊列中,一個隊列對應某一個分區,以提高內存利用率。

2、可變分區存儲管理
可變分區存儲管理不是預先將內存劃分分區,而是在作業裝入內存時建立分區,使分區的大小正好與作業要求的存儲空間相等。這種處理方式使內存分配有較大的靈活性,也提高了內存利用率。但是隨著對內存不斷地分配、釋放操作會引起存儲碎片的產生。

一、空間的分配與回收

採用可變分區存儲管理,系統中的分區個數與分區的大小都在不斷地變化,系統利用「空閑區表」來管理內存中的空閑分區,其中登記空閑區的起始地址、長度和狀態。當有作業要進入內存時,在「空閑區表」中查找狀態為「未分配」且長度大於或等於作業的空閑分區分配給作業,並做適當調整;當一個作業運行完成時,應將該作業佔用的空間作為空閑區歸還給系統。

可以採用首先適應演算法、最佳(優)適應演算法和最壞適應演算法三種分配策略之一進行內存分配。

二、地址轉換和存儲保護

可變分區存儲管理一般採用動態重定位的方式,為實現地址重定位和存儲保護,系統設置相應的硬體:基址/限長寄存器(或上界/下界寄存器)、加法器、比較線路等。

基址寄存器用來存放程序在內存的起始地址,限長寄存器用來存放程序的長度。處理機在執行時,用程序中的相對地址加上基址寄存器中的基地址,形成一個絕對地址,並將相對地址與限長寄存器進行計算比較,檢查是否發生地址越界。

三、存儲碎片與程序的移動

所謂碎片是指內存中出現的一些零散的小空閑區域。由於碎片都很小,無法再利用。如果內存中碎片很多,將會造成嚴重的存儲資源浪費。解決碎片的方法是移動所有的佔用區域,使所有的空閑區合並成一片連續區域,這一技術稱為移動技術(緊湊技術)。移動技術除了可解決碎片問題還使內存中的作業進行擴充。顯然,移動帶來系統開銷加大,並且當一個作業如果正與外設進行I/O時,該作業是無法移動的。

3、頁式存儲管理

基本原理

1.等分內存

頁式存儲管理將內存空間劃分成等長的若干區域,每個區域的大小一般取2的整數冪,稱為一個物理頁面有時稱為塊。內存的所有物理頁面從0開始編號,稱作物理頁號。

2.邏輯地址

系統將程序的邏輯空間按照同樣大小也劃分成若干頁面,稱為邏輯頁面也稱為頁。程序的各個邏輯頁面從0開始依次編號,稱作邏輯頁號或相對頁號。每個頁面內從0開始編址,稱為頁內地址。程序中的邏輯地址由兩部分組成:

邏輯地址
頁號p
頁內地址 d

3.內存分配

系統可用一張「位示圖」來登記內存中各塊的分配情況,存儲分配時以頁面(塊)為單位,並按程序的頁數多少進行分配。相鄰的頁面在內存中不一定相鄰,即分配給程序的內存塊之間不一定連續。

對程序地址空間的分頁是系統自動進行的,即對用戶是透明的。由於頁面尺寸為2的整數次冪,故相對地址中的高位部分即為頁號,低位部分為頁內地址。

3.5.2實現原理

1.頁表

系統為每個進程建立一張頁表,用於記錄進程邏輯頁面與內存物理頁面之間的對應關系。地址空間有多少頁,該頁表裡就登記多少行,且按邏輯頁的順序排列,形如:

邏輯頁號
主存塊號

0
B0

1
B1

2
B2

3
B3

2.地址映射過程

頁式存儲管理採用動態重定位,即在程序的執行過程中完成地址轉換。處理器每執行一條指令,就將指令中的邏輯地址(p,d)取來從中得到邏輯頁號(p),硬體機構按此頁號查頁表,得到內存的塊號B』,便形成絕對地址(B』,d),處理器即按此地址訪問主存。

3.頁面的共享與保護

當多個不同進程中需要有相同頁面信息時,可以在主存中只保留一個副本,只要讓這些進程各自的有關項中指向內存同一塊號即可。同時在頁表中設置相應的「存取許可權」,對不同進程的訪問許可權進行各種必要的限制。

4、段式存儲管理

基本原理

1.邏輯地址空間

程序按邏輯上有完整意義的段來劃分,稱為邏輯段。例如主程序、子程序、數據等都可各成一段。將一個程序的所有邏輯段從0開始編號,稱為段號。每一個邏輯段都是從0開始編址,稱為段內地址。

2.邏輯地址

程序中的邏輯地址由段號和段內地址(s,d)兩部分組成。

3.內存分配

系統不進行預先劃分,而是以段為單位進行內存分配,為每一個邏輯段分配一個連續的內存區(物理段)。邏輯上連續的段在內存不一定連續存放。

3.6.2實現方法

1.段表

系統為每個進程建立一張段表,用於記錄進程的邏輯段與內存物理段之間的對應關系,至少應包括邏輯段號、物理段首地址和該段長度三項內容。

2.建立空閑區表

系統中設立一張內存空閑區表,記錄內存中空閑區域情況,用於段的分配和回收內存。

3.地址映射過程

段式存儲管理採用動態重定位,處理器每執行一條指令,就將指令中的邏輯地址(s,d)取來從中得到邏輯段號(s),硬體機構按此段號查段表,得到該段在內存的首地址S』, 該段在內存的首地址S』加上段內地址d,便形成絕對地址(S』+d),處理器即按此地址訪問主存。

5、段頁式存儲管理

頁式存儲管理的特徵是等分內存,解決了碎片問題;段式存儲管理的特徵是邏輯分段,便於實現共享。為了保持頁式和段式上的優點,結合兩種存儲管理方案,形成了段頁式存儲管理。

段頁式存儲管理的基本思想是:把內存劃分為大小相等的頁面;將程序按其邏輯關系劃分為若干段;再按照頁面的大小,把每一段劃分成若干頁面。程序的邏輯地址由三部分組成,形式如下:

邏輯地址
段號s
頁號p
頁內地址d

內存是以頁為基本單位分配給每個程序的,在邏輯上相鄰的頁面內存不一定相鄰。

系統為每個進程建立一張段表,為進程的每一段各建立一張頁表。地址轉換過程,要經過查段表、頁表後才能得到最終的物理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