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請大家幫我解答一下計算機組成原理問題
計算機原理的問題
97年的好像。
一、選擇
1、B.-0100011B
2、B.補碼
3、A.398
4、C.指令寄存器
5、D.((R))+(Ad)-->Ad
6、C.地址解碼
7、A.I/O設備讀寫周期大於內存存儲周期
8、D.主存與CPU速度不匹配
9、D.馮•諾依曼
10、D.補碼運算的二進制加法器
二、簡答
1、
最大正數=01111111
最小正數=00000001
最大負數=10000001
最小負數=11111111
2、A題
TA=HT1+(1-H)T2
2、B題
H越大,1-H越小,故TA越接近M1的存取速度T1
3、中斷處理優先順序從高到低是:1-->2-->3-->5-->4
㈡ M1,M2,M3,M4,分別代表什麼
基礎貨幣M0=流通中現金
M1=M0+企事業單位活期存款
M2=M1+單位定期存款和儲蓄存款
M3=M2+金融界信用保證金
M4=M3+央行票據
㈢ M2, M1 里包括的是什麼
M1:即宏觀經濟。包括一國國民經濟總量、國民經濟構成、產業發展階段與產業結構、經濟發展程度(人類發展指數、社會發展指數、社會福利指數、幸福指數)。
M2:即廣義貨幣。包括M1+准貨幣(定期存款+居民儲蓄存款+其他存款+證券公司客戶保證金+住房公積金中心存款+非存款類金融機構在存款類金融機構的存款)。
銀行儲蓄額:即居民存在銀行的存款數量。
MMF:貨幣市場基金(Money market funds)是指投資於貨幣市場上短期有價證券的一種投資基金。
(3)由m1m2構成的二級存儲體擴展閱讀
M2、 M1的影響:
1、一般說來,中央銀行發行的鈔票具有極強的流動性和貨幣性,隨時都可以直接作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進入流通過程。
2、商業銀行的活期存款,由於可以隨時支取、隨時簽發支票而進入流通,因此其流動性也很強。
3、有些資產,如定期存款、儲蓄存款等,雖然也是購買力的組成部分,但必須轉換為現金,或活期存款,或提前支取才能進入市場購買商品,因此其流動性相對較差。
參考資料
網路-貨幣市場基金
網路-M1
㈣ 2、在中國,M0,M1,M2,M3的具體含義是什麼基礎貨幣包括了M0,還包含了哪些人民幣存款余額指的是什麼
1.M0:流通中的現金;
2.M1:M0+企業活期存款+機關團體部隊存款+農村存款+個人持有的信用卡類存款;
3.M2:M1+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企業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質的存款+外幣存款+信託類存款;
4.M3:M2+金融債券+商業票據+大額可轉讓存單等。
基礎貨幣由銀行體系的法定準備金、超額准備金、庫存現金以及銀行體系之外的社會公眾的手持現金等四部分構成。
人民幣存款余額是指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在截止到某一時點的以人民幣種存儲金額的總和,包括儲蓄和對公的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存放同業及存放中央銀行等的人民幣存款之和。
擴展資料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金融的宏觀調控作用日益明顯。作為行使中央銀行職能的中國人民銀行,其貨幣政策的最終目的是保持人民幣幣值的穩定,這一轉變意味著,中央銀行分析和判斷經濟、金融運行趨勢,調整及實施貨幣政策的分析指標體系將發生明顯轉變。
基礎貨幣是貨幣供應量的前提條件。要控制貨幣供應量,必須把基礎貨幣限制在合理的范圍內。超額准備金的大小又是商業銀行系統內信貸擴張能力的制約條件。而整個貨幣供應量又是基礎貨幣與信貸擴張能力(即貨幣乘數)的乘積。
在貨幣供應量調控機制中,「基礎貨幣超額准備及它的倍數放大效應貨幣供應量」這三個基本因素的重要作用是不可忽視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貨幣供應量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人民幣存款余額
㈤ 關於計算機計數系統的概念
1. 計算機系統的構成:
a. 由軟硬體兩大部分組成;
b. 硬體:是指實體部分,通常指主機(MPU、內存及其支持部件)、介面、外設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
c. 軟體:是指程序和相關附件(程序的產品說明、使用說明等),軟體不僅能充分調動硬體的功能而且能局部模仿人類思維,因此軟體也是評價系統好壞的重要標志;
d. 軟體通常分為兩大類:
i. 系統軟體:底層軟體,和相應的硬體緊密相連,通用性較差,基於硬體平台,主要有這幾類:
*1. 標准程序庫:例如開機啟動程序BIOS;
*2. 語言處理程序:特指匯編以及高級語言編譯器;
*3. 操作系統:有批處理、分時、實時等類型;
*4. 服務程序:例如連接、診斷、調試程序等;
*5. 資料庫管理程序:基於操作系統,又低於應用程序;
*6. 網路通信程序等;
ii. 應用軟體:位於最高層次,基於系統軟體,比如游戲軟體、事務管理軟體、文本編輯器等;
舉例:比如游戲里的存檔功能就是調用了操作系統提供的文件寫入功能,因此游戲軟體是基於操作系統的;
2. 計算機系統的層次結構:
a. 三級層次結構:
第三級(最高級) 虛擬機M3(高級語言機器)
實質是編譯器,將高級語言編譯成匯編語言再傳給M2執行,
從外部看上去就是一台可以直接運行高級語言的機器,將M2的功能隱藏了
第二級 虛擬機M2(匯編語言機器)
實質也是編譯器,將匯編語言編譯成機器語言再傳給M1執行,
從外部看上去就是一台可以直接運行匯編語言的機器,將M1的功能隱藏了
第一級(最底層) 實際機器M1(機器語言機器)
可以直接運行機器語言程序
b. 嚴格來講以上虛擬機都屬於翻譯程序,通常翻譯程序可以分為兩類:
i. 編譯型:就像a.中的結構,直接將源程序最終全部翻譯成可直接在M1上運行的機器語言,程序一次性執行;
ii. 解釋型:直接運行源程序,而且是一條一條執行源程序中的語句,只不過是每執行一條就將其翻譯成可直接在M1上運行的機器語言,即翻譯一次執行一次,即使下一次重復執行該語句也必須得走該流程,這種層次結構就只有兩層;
註:該過程同樣也是三層結構的,相當於M3每執行一次高級語言就將其先翻譯成匯編語言,再翻譯成機器語言最後再執行,這種模式更加貼近人的思維,就好像真的在執行高級語言一樣,並且是「一條一條執行高級語言」的;
c. 四級層次結構:就是講第一層再向下分解出一個微程序機器,又因為實際機器和微程序機器都是實際機器,因此將第一層的實際機器改稱為傳統機器以示區別
第一層 傳統機器M1
還是機器語言機器
將每一條機器指令按照不同的部分分解成更小的原子操作,即按照「指令類型+操作數1+操作數2」的形式進行分解,
分解成更小的一組微指令,再將不同類型的微指令傳給相應的M0直接運行,例如一條機器指令(為了方便,用匯編
語言描述)」MOV AL,X;「,將其分解成更小的三條微指令MOV、AL、X,分別為移動指令、尋找寄存器存儲單元的定址
指令和尋找內存存儲單元的定址指令,然後將這三個微指令交由各自相應的微程序機器運行(分別交由移動控制單元、
寄存器定址控制單元和內存定址控制單元來運行),這樣就將實際機器M1分解成了若干更小的微程序機器M0,這更加
體現了分工合作的高效性;
第零層 微程序機器M0
微指令系統
可以直接運行各自的微指令,因此由機器指令分解而來的各條微指令可以看做更小的微程序
d. 五級層次結構:即在M1和M2(即機器機和匯編機之間)還應有一層虛擬機,即操作系統,因為它具有控制並管理計算機全部硬體資源的作用,因此上層虛擬機的很多實現都必須有操作系統支持,比如malloc需要有操作系統的內存映射來支持,但從高級語言角度來看malloc沒有任何意義,操作系統不是翻譯程序,而是上層程序的運行環境;
3. 從層次結構來劃分軟硬體:
a. 以操作系統為分界線,上層虛擬機是軟體的主要研究對象,而下層的傳統機和微程序機是硬體的主要研究對象,組成原理主要的研究對象就是傳統機和微程序機;
b. 軟硬體界線並非一成不變,隨著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的發展出現了固件,即將軟體永久存於只讀存儲器中;
例如,現在已經實現部分操作系統的固化(固態C盤),這樣就省去了開機時將操作系統載入進內存的時間,MPU可以直接讀操作系統中的內容,相當於一個專門存放操作系統的永久性內存;
4. 計算機系統結構和計算機組成的區別:
a. 計算機系統結構:
i. 即計算機系統的屬性,比如指令系統、數據類型、存儲技術等;
ii. 是一種概念性的結構與功能;
iii. 只在程序員層面上可見,由於計算機系統具有多級層次結構,因此站在不同層次上的程序員所看到的計算機系統結構是不同的;
iv. 例如在C程序員看來完全相同的兩種系統結構,但在匯編程序員看來可能完全不一樣;
b. 計算機組成:
i. 是對於程序員來說是透明的(隱藏的)實現系統結構的硬體細節;
ii. 例如指令系統是一種結構問題,而如何用硬體實現(用什麼電路、用那些器件進行組合)具體的指令系統就是計算機組成問題了;
c. 最為典型的例子:
廠商一般會生產同一系列不同型號的各種計算機,不同型號之間性能以及價格等會有較大的差別,但是這些型號的計算機上面開發的軟體可以相互兼容;
其中同一系列就是指這些計算機的系統結構都是相同的,因此對於程序員來說其看到的系統屬性都是相同的,因此開發的軟體相互都可以兼容(從而使用戶的軟體投資不浪費),而不同型號就是指這些計算機組成互不相同,但是這些不同的組成都實現了相同的體系結構,不同組成使得其運行速度有較大差異,一些方面的性能可能不同,這樣可以針對不同性能需求的用戶提供同一種體系結構的產品;
目錄
(一)計算機發展歷程
(二)計算機系統層次結構
1. 計算機系統的基本組成
2. 計算機硬體的基本組成
3. 計算機硬體和軟體的關系
4. 計算機的工作過程
(三)計算機性能指標
(一)計算機發展歷程
1.世界上第一台電子數字計算機是1946年問世的ENI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
2.根據計算機採用的電子器件可分為四類:
(1)第一代——電子管計算機
(2)第二代——晶體管計算機
(3)第三代——小、中規模集成電路(SSI,MSI)計算機
(4)第四代——大、超大規模集成電路(LSI,VLSI)計算機
(二)計算機系統層次結構
1. 計算機系統的基本組成
1.1 一個完整的計算機系統包括硬體系統和軟體系統。
1.2 早期的馮·諾依曼機特點:
計算機硬體系統由運算器、存儲器、控制器、輸入設備和輸出設備5大部件組成。
指令和數據以同等地位存放於存儲器內,並可按地址尋訪。
指令和數據均用二進制數表示。
指令由操作碼和地址碼組成,操作碼用來表示操作的性質,地址碼用來表示操作碼在存儲器中的位置。
指令在存儲器內按順序存放。通常,指令是順序執行的,在特定條件下,可根據運算結果或根據設定的條件改變執行順序。
機器以運算器為中心,輸入輸出設備與存儲器間的數據傳送通過運算器完成。
註:現代計算機以存儲器為中心。
2. 計算機硬體的基本組成
2.1 計算機硬體的組成及作用:
運算器(ALU):完成算術運算和邏輯運算,並將運算的中間結果暫存在運算器內。
存儲器:存放數據和程序。
控制器:控制、指揮程序和數據的輸入、運行以及處理運算結果。
輸入設備:將人們熟悉的信息形式轉換為機器能識別的信息形式,常見的有鍵盤、滑鼠等。
輸出設備:將機器運行結果轉換為人們熟悉的信息形式,如列印機輸出、顯示器輸出等。
2.2 計算機軟體的組成:
系統軟體:標准程序庫、語言處理程序、操作系統、服務性程序、資料庫管理系統、計算機網路軟體等。
應用軟體(應用程序):科學計算程序、數據處理程序、過程式控制製程序、事務管理程序、各種APP等。
2.3 說明
中央處理器(CPU):運算器和控制器。
I/O設備:輸入設備和輸出設備。
地址寄存器(MAR):存放欲訪問的存儲單元地址。
數據寄存器(MDR):暫存要從存儲器中讀或者寫的信息。
運算器:包含若干通用寄存器,如累計器(ACC)、乘商寄存器(MO)、操作數寄存器(X)、變址寄存器(IX)、基址寄存器(BR)、程序狀態寄存器(PSW)等。
控制器由程序計數器(PC)、指令寄存器(IR)、控制單元(CU)組成。
3. 計算機硬體和軟體的關系
硬體和軟體是一個完整的計算機系統互相依存的兩大部分,它們的關系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硬體和軟體互相依存:硬體是軟體賴以工作的物質基礎,軟體的正常工作是硬體發揮作用的唯一途徑。計算機系統必須要配備完善的軟體系統才能正常工作,且充分發揮其硬體的各種功能。
硬體和軟體無嚴格界線: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在許多情況下,計算機的某些功能既可以由硬體實現,也可以由軟體來實現。因此,硬體與軟體在一定意義上說沒有絕對嚴格的界面。
硬體和軟體協同發展:計算機軟體隨硬體技術的迅速發展而發展,而軟體的不斷發展與完善又促進硬體的更新,兩者密切地交織發展,缺一不可。
4. 計算機的工作過程
計算機的工作過程可分為以下幾個過程:
把程序和數據裝入到主存儲器中。
從程序的起始地址運行程序。
用程序的首地址從存儲器中取出第一條指令,經過解碼、執行步驟等控制計算機各功能部件協同運行,完成這條指令功能,並計算下一條指令的地址。
用新得到的指令地址繼續讀出第二條指令並執行,直到程序結束為止;每一條指令都是在取指、解碼和執行的循環過程中完成的。
(三)計算機性能指標
機器字長:計算機進行一次整數運算(即定點整數運算)所能處理的二進制數據的位數。數的表示範圍越大,計算精度越高。
數據通路帶寬:數據匯流排一次所能並行傳送信息的位數。
主存容量:主存儲器所能存儲信息的最大容量,用位元組或字數×字長表示。MAR的位數反映了存儲單元的個數。
如:MAR為16位,則有216 個存儲單元(即64K內存,1K=1024),若MDR為32位,表示存儲容量為64K×32位。
運算速度:
(1)吞吐量和響應時間
吞吐量:系統在單位時間內處理請求的數量,主要取決於主存的存取周期。
響應時間:用戶向計算機發送一個請求,到系統對該請求做出響應並獲得它所需要 的 結果的等待時間。
(2)主頻和CPU時鍾周期
主頻(CPU時鍾頻率):機器內部主時鍾的頻率,即CPU時鍾周期的倒數,常以MHz為單位,1MHz表示每秒1次。
CPU時鍾周期:通常為節拍脈沖或T周期,即主頻的倒數,是CPU中最小的時間單位。
(3)CPI:執行一條指令所需要的時鍾周期數。
(4)CUP執行時間:運行一個程序所花費的時間。
CUP執行時間 = CPU時鍾周期數 / 主頻 = (指令條數 × CPI)/ 主頻
(5)MIPS、MFLOPS、GFLOPS和TFLOPS
MIPS:每秒執行多少百萬條指令。
MIPS = 指令條數 / (執行時間 × 106)= 主頻 / CPI
MFLOPS:每秒執行多少百萬次浮點運算。
GFLOPS:每秒執行多少十億次浮點運算。
TFLOPS:每秒執行多少萬億次浮點運算。
㈥ m1和m2分別代表什麼
M1:狹義貨幣供應量,即 M0+企事業單位活期存款; M2:廣義貨幣供應量,即 M1+企事業單位定期存款+居民儲蓄存款。M0與消費變動密切相關,是最活躍的貨幣; M1反映居民和企業資金松緊變化,是經濟周期波動的先行指標,流動性僅次於M0。
拓展資料:
貨幣供應量亦稱貨幣存量、貨幣供應,指某一時點流通中的現金量和存款量之和。貨幣供應量是各國中央銀行編制和公布的主要經濟統計指標之一。現在中國的貨幣供應量統計是以天為基本單位,所謂的某年某月某日的貨幣量實際上是吞吐貨幣的銀行每日營業結束之際那個時點上的數量。在這個基礎上,月貨幣量如果指的是月平均量,計算的細一些,可以是全月每天貨幣量的平均。粗一些,可以是月初、月末兩個貨幣存量數的平均。同樣,年的平均貨幣量計算亦是如此。對有些問題的分析,也可用月末、季末、年末貨幣余額這樣的數字。貨幣供應量的現實水平是一國貨幣政策調節的對象。預測貨幣供應量的增長、變動情況則是一國制定貨幣政策的依據。
貨幣供應量是指在一國經濟中,一定時期內可用於各種交易的貨幣總存量。貨幣供應量可以按照貨幣流動性的強弱劃分為不同的層次,即M0、M1、M2、M3、M4等。貨幣供應量的初始供給是中央銀行提供的基礎貨幣。這種基礎貨幣經過商業銀行無數次的存入和支取,派生出許多存款貨幣,使其出現多倍數的貨幣擴張。貨幣供應量的多少,與社會最終總需求有正相關的關系,所以中央銀行通常把貨幣供應量作為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保持貨幣供應量與貨幣需求的基本平衡,是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基本任務 。貨幣供應量是一國經濟中可用於各種交易的貨幣總量。包括現金、存款、商業票據、可流通轉讓的金融債券、政府債券等,凡是在中央銀行和金融機構以外的各經濟部門和個人可用於交易的貨幣都是貨幣供應量的組成部分。
㈦ 國家的M1M2是什麼意思
M0=流通中現金
M1=流通中現金+可交易用存款(支票存款\轉帳信用卡存款)
M2=M1+非交易用存款(儲蓄存款\定期存款)
M3=M2+其他貨幣性短期流動資產(國庫券\金融債券\商業票據\大額可轉讓定期存單等)
M0流通中的現金量作為最窄意義上的貨幣
M1反映了社會的直接購買能力,商品的供應量應和M1保持合適的比例關系,不然經濟會過熱或蕭條.
M2反映了現實的購買力,也反映了潛在的購買力,研究M2,特別是掌握其構成的變化,對整個國民經濟狀況的分析,預測都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M1 是狹義貨幣供應量, M2 是廣義貨幣供應量; M1 與 M2 之差是准貨幣。
中美兩國的區別:
在薩繆爾森的《宏觀經濟學》中M1=現鈔+支票;M2=M1+儲蓄存款。而在英國的銀行體系中還有M0、M3等項目。根據我們國家統計局的公開資料,我國是以M0、M1、M2為框架體系。其中貨幣總量:M0、M1、M2。
M0=流通中現金
M1=M0+非金融性公司的活期存款
M2=M1+非金融性公司的定期存款+儲蓄存款+其他存款。
毫無疑問,我們是模仿國外的所謂現代銀行管理、統計體系設立的M系統。但我們多年了的M系統僅僅是模仿,而沒有實際經濟意義。
比如,中美兩國的M系統,若M1數值相同,則美國的有實際經濟意義的現鈔就是M1,而中國有實際經濟意義的現鈔則要遠遠小於M1。這個差別使中國經濟單位沒有足夠的流通貨幣,而美國相對於中國則有充裕的貨幣。
造成這個差別的原因在於,中國的支票不能直接兌換成現鈔,盡管它是貨幣。
再比如在M2項目下,若M2相同,則中國的儲蓄額很大,但流通的、有實際經濟意義的貨幣卻很少,因為中國的M2被高額儲蓄佔掉了,而美國卻幾乎全部是 M1(美國儲蓄率很低)實際也就是全是M0,即決大部分是現鈔,市場有經濟意義的貨幣充足。而中國卻是市場嚴重缺少有實際經濟意義的貨幣。
這就是為什麼美國一直傾向於使用M2來調控貨幣的原因。
中國金融界無論是理論家還是主管部分一直有一個非常固執和愚蠢的見解,認為美國人不儲蓄。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見解,美國人也是人、也需要穿衣、吃飯、養老等支付,這些支付同樣需要持有貨幣存量,那麼為什麼美國的儲蓄率很低呢?其實既不是美國人不儲蓄,也不是美國人沒有錢,而是這些貨幣存量不在儲蓄項目下,而是在支票項目下,即在M1項目下。
因此,同樣的M2、M1、M0水準,美國的M體系有大量的具有實際經濟學意義的貨幣,而中國則是嚴重貨幣短缺。
如果中國金融改革僅僅改變這個M系統,則中國實際有經濟學意義的貨幣就將增加十萬億以上(儲蓄轉成支票,支票可自由兌換現鈔),而貨幣總量卻不需要任何改變。
另外一個方面,美國及西方國家設立M系統是為了便於統計和調控印鈔數量及觀測經濟動向。其中支票有大額和一般額度,這才是區分M1和M2的關鍵,也就是說有多少交易是以大額交易的、有多少交易是以一般額度交易的。大額交易主要發生在大型公司之間和投資性交易。
正如前文所述,無論M1、M2,由於支票的自由兌換性,二者都有實際的經濟學意義。在貨幣總量上意義相同,但在資金用途上卻有重要的經濟學意義。貨幣總量以M1出現,則消費和終端市場活躍;以M2出現,則投資和中間市場活躍。
美聯儲和各商業銀行可以據此判定應如何判定貨幣政策。M2過高而M1過低,表明投資過熱、需求不旺,有危機風險;M1過高M2過低,表明需求強勁、投資不足,有漲價風險。在貨幣總量則基本保持穩定。
====================
2006年3月23日,美聯儲在它的網站上公布:「鑒於M3沒有提供比M2更多的經濟活動的信息,而且多年以來對貨幣政策沒有影響,所以收集和發布這些信息的費用超過了它所能帶來的益處」,因而將停止公布M3貨幣供應數據。
㈧ 經濟學中的M1,M2各指什麼
M0、M1、M2、M3是用來反映貨幣供應量的指標。M1反映經濟中的現實購買力,M2同時反映現實和潛在購買力。
若M1增速較快,則消費和終端市場活躍;若M2增速較快,則投資和中間市場活躍。
M1過高,M2過低,表明需求強勁,投資不足,存在通貨膨脹風險;M2過高,而M1過低,表明投資過熱,需求不旺,存在資產泡沫風險。
通常,M2主要衡量經濟體系中投資市場與資本市場的買賣活動。
此條答案由有錢花提供,希望對您有幫助。有錢花作為度小滿金融(原網路金融)旗下的信貸品牌,為用戶帶來方便、快捷、安心的互聯網信貸服務,最高可借額度20萬。
㈨ M1M2什麼意思
MI:狹義貨幣供應量;M2廣義貨幣供應量
1、M0:流通中現金,即在銀行體系以外流通的現金;
2、M1:狹義貨幣供應量,即M0+企事業單位活期存款;
3、M2:廣義貨幣供應量,即M1+企事業單位定期存款+居民儲蓄存款。
4、M1反映居民和企業資金松緊變化,是經濟周期波動的先行指標,流動性僅次於M0;
5、M2流動性偏弱,但反映的是社會總需求的變化和未來通貨膨脹的壓力狀況,通常所說的貨幣供應量,主要指M2。
(9)由m1m2構成的二級存儲體擴展閱讀
中央銀行一般根據宏觀監測和宏觀調控的需要,根據流動性的大小將貨幣供應量劃分為不同的層次。我國現行貨幣統計制度將貨幣供應量劃分為三個層次。
按流動性標准劃分貨幣供應量的層次,對中央銀行而言,有兩個方面的意義:
一方面提供貨幣供應結構圖,這種貨幣供應層次的劃分,有利於為中央銀行的宏觀金融決策提供一個清晰的貨幣供應結構圖,有助於掌握不同的貨幣運行態勢,並據此採取不同的措施進行調控。
另一方面,分析經濟的動態變化,這種貨幣層次劃分方法,有助於中央銀行分析整個經濟的動態變化,每一層次的貨幣供應量,都有特定的經濟活動和商品運動與之對應,通過對各層次貨幣供應量變動的觀察,中央銀行可以掌握經濟活動的狀況,並分析預測其變化的趨勢。
參考資料
網路-宏觀經濟學M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