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容量為1MB的磁碟最多可以存儲( )
容量為1MB的磁碟最多可以存儲1000K個英文字母。
硬碟容量以兆位元組(MB)或千兆位元組(GB)為單位,主流硬碟容量為500G~2TB,影響硬碟容量的因素有單碟容量和碟片數量。許多人發現,計算機中顯示出來的容量往往比硬碟容量的標稱值要小,這是由於不同的單位轉換關系造成的。我們知道,在計算機中1GB=1024MB,而硬碟廠家通常是按照1GB=1000MB進行換算的。
(1)一張磁碟的存儲容量擴展閱讀:
非常大的存儲量,其容量已可達千萬兆以上;採用隨機存取方式,平均存取時間極短,實現了快速存取;由於記錄密度高和磁碟轉速快,硬碟的傳輸率很高;硬碟的結構設計保證了它有高的可靠性和工作穩定性,一般無故障時間可達8000~12000h,誤碼率低於磁帶和軟磁碟一個數量級。
硬碟的容量通常以MB(兆)和GB(千兆)為單位的,早期的硬碟容量低下,大多以MB(兆)為單位,1956年9月IBM公司製造的世界上第一台磁碟存儲系統只有區區的5MB,而隨著硬碟技術飛速的發展,數百GB容量的硬碟也已進入到普通家庭用戶的手中。
❷ 計算機硬碟容量大小怎麼計算
計算機硬碟容量大小=磁頭數×柱面數×扇區數×每扇區位元組數 =(2*2*10000*1000*512)/(1024*1024*1024) =20GB。
但是硬碟實際容量總小於規格量,
計算機內部使用二進制運算,且2的10次方等於1024,很接近1000,為方便起見,在和計算機有關的數值上,往往使用1024來代替上面的1000,即:
1k=1024
1M=1024k
1G=1024M
但是硬碟廠家往往採用更簡便的演算法,
即:1GB=1000MB, 1MB=1000KB,
這樣的話,硬碟的標識80G的實際容量只有80×1000×1000×1000/1024/1024/1024=74.51G左右,
也就是76300M左右。
拓展資料:
硬碟容量的單位為兆位元組(MB)或千兆位元組(GB),目前的主流硬碟容量為500G~2TB,影響硬碟容量的因素有單碟容量和碟片數量。
許多人發現,計算機中顯示出來的容量往往比硬碟容量的標稱值要小,這是由於不同的單位轉換關系造成的。
我們知道,在計算機中1GB=1024MB,而硬碟廠家通常是按照1GB=1000MB進行換算的。 硬碟是個人電腦中存儲數據的重要部件,其容量就決定著個人電腦的數據存儲量大小的能力,這也就是用戶購買硬碟所首先要注意的參數之一。
計算機硬碟存儲容量通常使用位元組(B,Byte)、千位元組(KB,KiloByte)、兆位元組(MB,MegaByte)、吉位元組(GB,Gigabyte)、太位元組(TB,TeraByte)、拍位元組(PB,PetaByte)、艾位元組(EB,ExaByte)、澤位元組(ZB,ZettaByte)、堯位元組 (YB,YottaByte)和BB(BrontoByte)、NB(NonaByte)、 DB(DoggaByte)等來衡量。
❸ 一張磁碟存儲容量為360 KB,可以儲存多少個英文字母
一張360KB容量的軟盤可以存儲368640B的信息;一個英文字母佔用一位元組空間。也以是可以存368640個英文字母。
1、KB,是計算機中表儲存容量大小的單位,用中文表示就是「千位元組」 。它不是最小的計算機容量單位,在它下面還有Byte(B),也就是「位元組」。
2、Byte(B),位元組(Byte /t)是計算機信息技術用於計量存儲容量的一種計量單位,也表示一些計算機編程語言中的數據類型和語言字元。
2、1 KB = 1,024 byte
軟盤(Floppy Disk)是個人計算機(PC)中最早使用的可移介質。軟盤的讀寫是通過軟盤驅動器完成的。軟盤存取速度慢,容量也小,但可裝可卸、攜帶方便。作為一種可移貯存方法,它是用於那些需要被物理移動的小文件的理想選擇。
❹ 你的固態硬碟,儲存量有多大
固態硬碟的讀寫速度快,一般應用於C盤裝系統使用,再配合一個大容量的機械硬碟作為副盤存儲其它數據就可以了。
正常C盤容量不需要太大,不是游戲玩家的話,128G的SSD固態硬碟作為C盤就夠了,256G是比較充足的准備。特殊用途的(C盤需要裝很多大文件)可以選擇512G的。
❺ 磁碟的存儲大小是什麼決定的
好專業的問題呀,簡單點說,磁碟的存儲大小是由磁碟的碟片數量,單位存儲密度,磁頭數量,磁軌數量,柱面,扇區共同決定的.硬碟的容量=柱面數*磁頭數*扇區數*512B
硬碟最基本的組成部分是由堅硬金屬材料製成的塗以磁性介質的碟片,不同容量硬碟的碟片數不等。每個碟片有兩面,都可記錄信息。碟片被分成許多扇形的區域,每個區域叫一個扇區,每個扇區可存儲128×2的N次方(N=0.1.2.3)位元組信息。在DOS中每扇區是128×2的2次方=512位元組,碟片表面上以碟片中心為圓心,不同半徑的同心圓稱為磁軌。硬碟通常由重疊的一組碟片構成,每個盤面都被劃分為數目相等的磁軌,並從外緣的「0」開始編號,具有相同編號的磁軌形成一個圓柱,稱之為磁碟的柱面。磁碟的柱面數與一個盤面上的磁軌數是相等的。由於每個盤面都有自己的磁頭,因此,盤面數等於總的磁頭數。所謂硬碟的CHS,即Cylinder(柱面)、Head(磁頭)、Sector(扇區),只要知道了硬碟的CHS的數目,即可確定硬碟的容量,硬碟的容量=柱面數*磁頭數*扇區數*512B。
文件當然是以數字0或1數據形態存儲的,在讀取這些數據後,CPU會通過處理還原解析這些數據.並確定該如何操作這些文件.
❻ 什麼是硬碟單碟容量
什麼是單碟容量
單碟容量(Storage
Per
Disk)的標准單位為GB(千兆位元組),是指每張碟片的存儲容量,例如我們常見的160GB硬碟通常就是使用了兩張單碟容量為80GB的碟片。影響單碟容量的直接因素有兩個:一是碟片中記錄信息的面積大小,二是碟片的存儲密度(單位面積上數據存儲量的大小)。
為什麼要提升單碟容量
隨著高清晰視頻的流行,所耗硬碟空間越來越大,人們需要更大容量的硬碟來滿足日益增長的需求。在現有製造水平下,要提升硬碟容量理論上有三種方法:一、增加硬碟的碟片數量;二、增加碟片中記錄信息的面積;三、增加碟片的存儲密度。由於現有硬碟受到標准體積尺寸(3.5英寸)的限制,增加硬碟的碟片數量和面積是行不通的,因此在現階段增加碟片的存儲密度,即增加單碟容量是提升硬碟容量唯一可行的方法。
另外,在相同硬碟容量的情況下,單碟容量越大,則需要的碟片數和磁頭數就越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硬碟的功耗、發熱量和噪音,簡單的結構也有助於降低硬碟故障率並提高壽命。
提升單碟容量對硬碟性能的影響
理論上,單碟容量越大,就意味著碟片的存儲密度越大,硬碟的數據傳輸率(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速度)越高。我們可以想像一下撒網捕魚的情境,在撒網之前丟一把魚餌,這樣可以吸引一大群魚,魚群都擠在一起,相比不丟魚餌的情況,同樣大的漁網能捕到更多的魚。同樣,由於硬碟的磁頭在單位時間內所掃描(讀取/寫入)過的區域面積是一定的,碟片的存儲密度越大,則磁頭在單位時間內所能讀寫的數據就越多,硬碟數據傳輸率就越高。
不過由於實用情況下數據的存儲並不完全是連續的,硬碟操作數據就需要大量的定址而造成延時,所以提升單碟容量並不能同比例地提高硬碟的數據傳輸率。
提升單碟容量的困難之處
既然單碟容量對硬碟性能的影響是如此之大,那麼,大幅度提高硬碟的單碟容量的難度究竟在哪裡呢?硬碟碟片上由許多極其微小的磁性顆粒構成的。碟片上的磁性顆粒越多,碟片的存儲密度越大,能夠達到的單碟容量也就越大。
在相同尺寸的碟片上要附著更多的磁性顆粒,就必須降低磁性顆粒的體積。但是在磁性顆粒的體積減小的時候要保持其磁性的強度是很困難的,而且這也對硬碟磁頭和步進馬達的控制精度有更高的要求。因此要大幅度提高硬碟的單碟容量是十分困難的。
盡管如此,不斷前進的「技術車輪」仍然推動著硬碟技術的發展,在2003年9月,希捷的酷魚7200.7
Plus達到了100GB的單碟容量,一年之後的酷魚7200.8又達到了133GB的單碟容量,在這一年裡,人類將磁性顆粒的體積降低到原來的65%左右。在不久的將來,實現175GB至200GB的單碟容量也已經可以預見了。
可見提高單碟容量對硬碟性能很有提高,當然越大越好.
❼ 硬碟存儲容量如何計算
單位簡介:
網路上的所有信息都是以「位」(bit)為單位傳遞的,一個位就代表一個0或1。
每8個位(bit)組成一個位元組(byte)。位元組是什麼概念呢?一個英文字母就佔用一個位元組,也就是8位,一個漢字佔用兩個位元組。一般位簡寫為小寫字母「b」,位元組簡寫為大寫字母「B」。
單位換算:
每一千個位元組稱為1KB,注意,這里的「千」不是我們通常意義上的1000,而是指1024。即:1KB=1024B。但如果不要求嚴格計算的話,也可以忽略地認為1K就是1000。 4)每1024個KB就是1MB(同樣這里的K是指1024),即:1MB=1024KB=1024×1024B=1,048,576B這是准確的計算。如果不精確要求的話,也可認為1MB=1,000KB=1,000,000B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存儲產品生產商會直接以1GB=1000MB,1MB=1000KB ,1KB=1000B的計算方式統計產品的容量,這就是為何買回的存儲設備容量達不到標稱容量的主要原因(如320G的硬碟只有300G左右)
每1024MB就是1GB,即1GB=1024MB,至於等於多少位元組,自己算吧。現在我們搞清楚了,常聽人說什麼一張軟盤是1.44MB、一張CD光碟是650MB、一塊硬碟是120GB是什麼意思了。打個比方,一篇10萬漢字的小說,如果我們把存到磁碟上,需要佔用多少空間呢?100,000漢字=200,000B=200,000B÷1024≈195.3KB≈195.3KB÷1024≈0.19MB
單位換算介紹:
隨著存貯信息量的增大,現在有更大的單位表示存貯容量單位,比吉位元組(GB, gigabyte)更高的還有:太位元組(TB ,terabyte)、PB(Petabyte)、EB(Exabyte)、ZB(Zettabyte)和YB(yottabyte)等,其中,1PB=1024TB,1EB=1024PB,1ZB=1024EB,1YB=1024ZB。那麼,這些單位的容量究竟有多大呢?請看一下表示: Kilobyte(KB)=1024B相當於一則短篇故事的內容。
Megabyte(MB)=l024KB相當於一則短篇小說的文字內容。
Gigabyte(GB)=1024MB相當於貝多芬第五樂章交響曲的樂譜內容。
Terabyte(TB)=1024GB相當於一家大型醫院中所有的X光圖片資訊量。
Petabyte(PB)=l024TB相當於50%的全美學術研究圖書館藏書資訊內容。
Exabyte (EB)=1024PB;5EB相當於至今全世界人類所講過的話語。
Zettabyte(ZB)=1024EB如同全世界海灘上的沙子數量總和。
Yottabyte(YB)=1024ZB相當於7000位人類體內的微細胞總和。
常用單位:
存儲容量是指該便攜存儲產品最大所能存儲的數據量,是便攜存儲產品最為關鍵的參數。一般便攜存儲的容量有16MB、32 MB、64 MB、128 MB、256 MB、512 MB、1GB、2GB,還有部分更高容量的產品,但價格已超出了用戶可以接受的地步。其中16MB~256MB的便攜存儲,目前已基本被市場淘汰;而512MB~2GB的產品是市場中的主流,價格在普通用戶可以接受的范圍內,也是廠家推出產品類型最多的容量類型;4GB~8GB的產品,因為價格昂貴,用戶群體較少,產品種類也較少。
磁碟存儲容量
如上面所說,一塊磁碟通常採用三級編址,因此,磁碟存儲器的存儲容量可以用如下公式來計算:
存儲容量C=柱面(磁軌)數T x 磁碟面(磁頭)數H x 扇區數S
應當指出,這里所說的存儲容量是指磁碟存儲器能夠保存的有效數據量,在磁碟上記錄的許多其他信息不計算在存儲容量之內。
有些人可能已經注意到,新購買的硬碟,格式化之後顯示的存儲容量與磁碟上實際標稱的存儲容量並不符合。其主要原因是:磁碟上的標稱容量是用十進制給出的,而計算機內部實際上是用二進制來表示存儲容量的。例如,1KB=1024B,1MB=1 048 576B等,如果用MB來表示磁碟存儲器的容量,則磁碟的標稱容量與實際顯示的容量之間有近5%的誤差,如果用GB來表示,則有7.4%的誤差,如果用TB表示,則誤差高達10%。
❽ 硬碟存儲空間的大小怎麼計算
樓主你好:
理論計算,操作系統計算方法:1T=1024,G1G=1024M,1M=1024K,1K=1024位元組(Byte)
硬體廠家計算方法:
1T=1000G,1G-1000M,1M=1000K,1K=1000位元組(Byte)
這樣就導致我們買回來的硬碟或者U盤在實際使用時,實際空間減少。。。
希望能幫助到你
❾ 光碟的存儲量大,一張CD-ROM光碟的存儲容量約為
CD-ROM光碟片的存儲容量大約為650MB。
CD-ROM光碟的容量是用單倍速(150KB/秒)計算的,一張光碟可以存儲74分鍾音樂或650 MB數據,換算方法為74(分)* 60(秒)* 150(KB)=666000KB=650MB。
光碟雙速刻錄音樂CD的時間為74/2=37分鍾,即37分鍾可以刻650MB數據。
(9)一張磁碟的存儲容量擴展閱讀
原理
CD-ROM
光碟由碳酸脂做成,中心帶有直徑15mm的孔洞。在盤基上澆鑄了一個螺旋狀的物理磁軌,從光碟的內部一直螺旋到最外圈,磁軌內部排列著一個個蝕刻的「凹陷」,由這些「凹坑」和「平地」構成了存儲的數據信息。
由於讀光碟的激光會穿過塑料層,因此需要在其上面覆蓋一層金屬反射層(通常為鋁合金)使它可以反射光,然後再在鋁合金層上覆蓋一層丙烯酸的保護層。
需要注意的是CD-ROM光碟的表面變臟和劃傷時都會降低其可讀性。盡管光碟是從下方讀取的,盡量避免使用圓珠筆之類的硬制筆在光碟正面寫字,容易劃傷保護層下的數據層。
記錄在母盤上的數據呈螺旋狀,由中心向外散開,磁碟表面有許許多多微小的坑,那就是記錄的數字信息。讀CD-ROM上的數據時,是利用激光束掃描光碟,根據激光在小坑上的反射變化得到數字信息。盤中的信息存儲在螺旋形光道中。
❿ 磁碟存儲容量計算
磁碟空間按照一定的磁碟陣列排布方法,有序且很規則得劃分為若干個扇區,然後再把其中的所有存儲介質的電離子清除,使之上面不管有無數據,都清零。
在格式化中,要插入一些停頓位,寫入一些輔助位,使得格式化後的容量小於格式化前的容量。磁碟格式化後能存儲有用信息的總量稱為存儲容量,其計算公式如下:
存儲容量 = n×t×s×b
其中n為保存數據的總盤面數;t為每面磁軌數;s為每道的扇區數;b為每個扇區存儲的位元組數。
(10)一張磁碟的存儲容量擴展閱讀
磁碟的存儲時間包括尋道時間和等待時間。尋道時間(查找時間,seek time)為磁頭移動到目標磁軌所需要的時間(movable-head disk),對於固定磁頭磁碟而言,無需移動磁頭,只需選擇目標磁軌對應的磁頭即可。等待時間為等待讀寫的扇區旋轉到磁頭下方所用的時間。
一般選用磁軌旋轉一周所用時間的一半作為平均等待時間。尋道時間由磁碟機的性能決定,目前主流硬碟典型的AST(average seek time)一般在10ms左右,而轉速則有2400r/min,5400r/min,7200r/min,等等.軟盤轉速較慢,一般只有360r/min(因為磁頭與盤面接觸性讀寫)。
磁碟的數據傳輸速率是指磁頭找到地址後,單位時間寫入或讀出的位元組數:
R = TB÷T
其中TB為一個磁軌上記錄的位元組數,T為磁碟每轉一圈所需的時間,R為數據傳輸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