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快閃記憶體是啥 還有個什麼工業級快閃記憶體和商業級的。區別是什麼
1. 簡介
快閃記憶體產品行業在商業與工業市場有主要的不同,因此相關產品也瞄準了這些市場的不同點。本白皮書概述了這2種市場產品的不同點,並解釋了OEM客戶為什麼考慮從仙人掌科技選擇可靠的大容量的工業級快閃記憶體產品。
2. 商業與工業級快閃記憶體市場
從歷史上看,依據電子元件與半導體的操作溫度與電壓誤差,可以分為3個等級
類別 溫度 供電誤差
商業級 0-70度 ±5%
工業級 -40-85度 ±10%
軍工級 -55-125度 ±10%
表格1:電子設備的溫度與電壓誤差分類
商業級快閃記憶體市場重點在消費類數字設備,例如數碼相機,數碼錄像機,手機與移動多媒體播放器。他們中常常使用商業級半導體設備,這些設備在使用中不需要達到工業級的溫度與寬的電壓范圍。這個市場主要關心的是價格與容量。買家大多喜歡采購這些快閃記憶體,用最低的成本滿足最高的存儲容量。對很多消費者來說很少關心產品的可靠性,穩定性與性能。
工業級快閃記憶體市場主要是對系統持續存儲,有高可靠性要求的OEM客戶,磁碟由於環境因素而不合適。這些系統包括網路路由器,工業測量與控制系統,汽車與其他高可靠性系統。工業與OEM客戶對價格不是很敏感,但是他們要求產品的可靠性,穩定性與性能。在設計的工作環境下,產品必須穩定與可靠。很多高性能要求的應用取代了磁碟驅動器。
商業級與工業級市場的需求有些矛盾,對很多設計者,在消費類電子產品的高可靠性系統設計中,證明使用商業級快閃記憶體的設計是困難的。只有在產品生命周期的維護階段實現。
03. 仙人掌科技工業級產品的優勢
仙人掌科技的工業級快閃記憶體產品,對工業OEM客戶有如下優勢:
1. 產品穩定性
2. 擴展的工作條件
3. 高耐力與可靠性
4. 可獲得額外的諸如生命周期管理的特徵
5. 長產品生命周期
6. 詳細的技術的文檔與技術支持。
03.1 產品穩定性
仙人掌科技在所有工業級快閃記憶體產品上,保持使用穩定的元器件,產品正式上市後核心元件將不再改變。這個包括核心控制器、快閃記憶體IC與低級格式化固件。根據設備的特徵規格與最低性能目標,一份穩定的材料清單與固件能確保產品穩定性。
更重要的是,邏輯設備的製程工藝,存儲容量與自身標識信息,在產品官方發布上市後,都會按出版的產品手冊嚴格保持。這樣可以確保主機與快閃記憶體設備的介面之間的一致性,因此可以避免主機設計者因為需要改變規格參數,也可以避免由於不同的產品批次之間意外的改變,去適配不同的邏輯設備特徵。
在發展期間,設計者能確保仙人掌科技目前運輸與生產的每個快閃記憶體設備,與已經校驗過的快閃記憶體設備功能完全一樣。
如果因為技術或者其他原因,要求改變BOM或者邏輯設備特徵,仙人掌科技將會在客戶使用之前,通過正式PCN(產品變更通知)文檔通知受影響的客戶,來解釋說明具體的變更。為了給到客戶足夠的時間,將重新認證修改後的產品。
03.2 擴展的工作條件
仙人掌科技工業級快閃記憶體設備,設計並檢驗於如下苛刻工作環境條件下:
震動
擺動
潮濕
高海拔
高溫
仙人掌科技提供了商業級(0-70度)與工業級(-45-90度)范圍的不同工作溫度范圍的設備。工業級溫度的產品超過了工業級溫度范圍的接受標准,具體參考第一章節。
所有的工作環境規格與技術標准,已通過知名的專門的測試實驗室的檢驗。工作環境測試報告的副本,可以從仙人掌科技的全球銷售代表處獲得。
03.3 高耐力與數據可靠性
SLC快閃記憶體對比經常應用於商業級的MLC快閃記憶體,有如下的優勢:
更快的訪問與擦除性能
在編程/擦除循環測試期間,10萬次更高的耐力。
更高的數據可靠性
工作環境超過商業級與工業級溫度范圍。
為了商業級與工業級溫度的模塊有更高的性能與可靠性,仙人掌科技的工業級快閃記憶體設備只使用SLC。
即使SLC快閃記憶體IC本身有更高的可靠性與耐力,快閃記憶體的控制器也很重要,它可用來實現磨損均衡,錯誤校正與缺陷管理演算法,對比磁碟可以延長其使用壽命。
仙人掌科技的工業級快閃記憶體設備的板上智能控制器,能為保護數據提供復雜的ECC錯誤檢測與糾正演算法。此外,它利用磨損均衡演算法,在持續的讀寫操作中確保操作安全可靠。這個演算法可以擴大典型SLC快閃記憶體的SD卡的編程/擦除循環次數,從10萬次增加到大約30萬次(806系列SD卡可以到達100萬次),其他產品可達到200萬次。為進一步保護數據,智能控制器還能實現實時缺陷塊重映射演算法,並完全傳送給主機,將缺陷塊擴大到超過快閃記憶體設備的壽命的機會降到最低,這會導致由於不可恢復的ECC錯誤或者編程/擦除失敗導致數據丟失。
03.4 額外的特徵
仙人掌科技提供額外的特徵,例如批次號條形碼標簽用於追溯產品。僅PIO傳輸模式,客戶文明用語序列號與工業級CF卡的完整壽命循環管理,PC卡ATA卡,SSD系列與DOM裝置。客戶也可以要求專門的定製化特徵與自定義標簽。
03.5 長的產品生命周期
仙人掌科技將試圖保持量產中的產品,盡技術可行的能給客戶在他們的產品中保證一份穩定的BOM。
如果一個產品由於技術過時宣布停產,仙人掌科技將通過正式的EOL(壽命結束)通知,通知所有相關的客戶,我們的應用工程師會協助客戶切換他們的設計到當前的產品線。
03.6 技術文檔與支持
仙人掌科技工業級快閃記憶體設備都有完整的文檔,驗證過的技術規范,與基於客戶需求可獲得的產品手冊,涵蓋技術規范,設備-主機介面規范,與支持的操作命令的介紹。
仙人掌科技也提供技術支持給客戶,解決我們的產品的相關問題。
2. 工業級存儲卡的優勢是什麼
主要表現在更大的儲存空間,更快的讀寫速度,以及長期高負荷運行的穩定性。可以選擇國際大牌,性能穩定。
3. 主存儲器和二級存儲器的優點和差別
主存儲器(Main memory),簡稱主存。是計算機硬體的一個重要部件,其作用是存放指令和數據,並能由中央處理器(CPU)直接隨機存取。現代計算機是為了提高性能,又能兼顧合理的造價,往往採用多級存儲體系。即由存儲容量小,存取速度高的高速緩沖存儲器,存儲容量和存取速度適中的主存儲器是必不可少的。主存儲器是按地址存放信息的,存取速度一般與地址無關。32位(比特)的地址最大能表達4GB的存儲器地址。
二級存儲(secondary storage,auxiliary storage)是計算機主存儲器或內存之外的所有可訪問數據存儲器。
二級緩存(L2 CACHE)是處理器內部的一些緩沖存儲器。它分內部和外部兩種晶元:內部的晶元二級緩存運行速度與主頻相同,而外部的二級緩存則只有主頻的一半。
由於一級緩存容量的限制,為了再次提高CPU的運算速度,在CPU外部放置一高速存儲器,即二級緩存。
二級緩存工作主頻比較靈活,可與CPU同頻,也可不同。CPU在讀取數據時,先在一級緩存中尋找,再從二級緩存尋找,然後是內存,在後是外存儲器。所以二級緩存對系統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
4. 什麼是二級存儲器
Secondary Storage,指與來自主存儲的存儲器相連的輔助存儲設備。如硬碟、光碟、快閃記憶體卡、U盤或其他速度緩慢但擁有很高容量的設備。
按照與CPU的接近程度,存儲器通常分為內存儲器與外存儲器,簡稱內存與外存。內存儲器又常稱為主存儲器(簡稱主存),屬於主機的組成部分;外存儲器又常稱為輔助存儲器(簡稱輔存),屬於外部設備。CPU不能像訪問內存那樣,直接訪問外存,外存要與CPU或I/O設備進行數據傳輸,必須通過內存進行。在80386以上的高檔微機中,還配置了高速緩沖存儲器(cache),這時內存包括主存與高速緩存兩部分。對於低檔微機,主存即為內存。
把存儲器分為幾個層次主要基於下述原因:
1、合理解決速度與成本的矛盾,以得到較高的性能價格比。半導體存儲器速度快,但價格高,容量不宜做得很大,因此僅用作與CPU頻繁交流信息的內存儲器。磁碟存儲器價格較便宜,可以把容量做得很大,但存取速度較慢,因此用作存取次數較少,且需存放大量程序、原始數據(許多程序和數據是暫時不參加運算的)和運行結果的外存儲器。計算機在執行某項任務時,僅將與此有關的程序和原始數據從磁碟上調入容量較小的內存,通過CPU與內存進行高速的數據處理,然後將最終結果通過內存再寫入磁碟。這樣的配置價格適中,綜合存取速度則較快。
為解決高速的CPU與速度相對較慢的主存的矛盾,還可使用高速緩存。它採用速度很快、價格更高的半導體靜態存儲器,甚至與微處理器做在一起,存放當前使用最頻繁的指令和數據。當CPU從內存中讀取指令與數據時,將同時訪問高速緩存與主存。如果所需內容在高速緩存中,就能立即獲取;如沒有,再從主存中讀取。高速緩存中的內容是根據實際情況及時更換的。這樣,通過增加少量成本即可獲得很高的速度。
2、使用磁碟作為外存,不僅價格便宜,可以把存儲容量做得很大,而且在斷電時它所存放的信息也不丟失,可以長久保存,且復制、攜帶都很方便。
5. 工業實時歷史資料庫是什麼有推薦的平台嗎
實時歷史資料庫是實現工業海量數據採集的有效手段,應用OPC、螺旋門等工業協議來搜集與壓縮存儲能源信息。工業實時資料庫的誕生,不僅能將分散的海量過程數據採集並存儲下來,解決了關系資料庫應用難題,還為企業將「數據轉化為信息」提供穩定可靠的數據支持平台。亞控在2006年推出國內首款工業實時歷史資料庫產品,KingHistorian是國內首款商品化工業實時資料庫,5000餘個項目的成功實踐證明,KingHistorian資料庫擁有著世界頂尖的技術水平及性能,其開放的數據訪問介面足以滿足不同層次人員的資料庫二次應用開發。推薦你可以去了解下,亞控科技的實力和口碑都還挺好的。
6. 實時資料庫是什麼意思
實時資料庫(RTDB-Real Time DataBase)的一個重要特性就是實時性,包括數據實時性和事務實時性。數據實時性是現場IO數據的更新周期,作為實時資料庫,不能不考慮數據實時性。一般數據的實時性主要受現場設備的制約,特別是對於一些比較老的系統而言,情況更是這樣。事務實時性是指資料庫對其事務處理的速度。它可以是事件觸發方式或定時觸發方式。事件觸發是該事件一旦發生可以立刻獲得調度,這類事件可以得到立即處理,但是比較消耗系統資源;而定時觸發是在一定時間范圍內獲得調度權。作為一個完整的實時資料庫,從系統的穩定性和實時性而言,必須同時提供兩種調度方式。
實時資料庫可用於工廠過程的自動採集、存儲和監視,可在線存儲每個工藝過程點的多年數據,可以提供清晰、精確的操作情況畫面,用戶既可瀏覽工廠當前的生產情況,也可回顧過去的生產情況,可以說,實時資料庫對於流程工廠來說就如同飛機上的「黑匣子」。
7. sql server 2008資料庫和工業實時資料庫有什麼區別 兩者能把數據合並在一起作為實時數據使用嗎
你是說sql server 和insql的區別吧
使用的查詢語句基本一致,但數據存儲與資料庫結構完全不同, sql server 是關系型資料庫 insql 是實時資料庫,1內部是關系型表結構,2是實時性標簽結構。完全不一樣的東西哦。insql只是藉助了sql的查詢顯示語句而已。
8. 實時資料庫對工業行業來說重要嗎
企業MES核心是實時歷史資料庫,實時資料庫可用於工廠過程的自動採集、存儲和監視,可在線存儲每個工藝過程點的多年數據,可以提供清晰、精確的操作情況畫面,用戶既可以瀏覽工廠當前的生產情況,也可回顧過去的生產情況,可以這樣說,實時資料庫對於流程工廠來說,就如同飛機上的「黑匣子」,對企業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公司的實時資料庫用的就是亞控科技的,KingHistorian資料庫擁有著世界頂尖的技術水平及性能,其開放的數據訪問介面足以滿足不同層次人員的資料庫二次應用開發,挺好的。
9. 數據存儲中,工業級和商業級有什麼區別
工業級的數據存儲有學術意義,更多表現為測算數據存儲的最多形式。
商業級的數據存儲有應用價值,更多表現為適用客戶需要的數據存儲最優形式。
10. 什麼是二級數據高級緩存
CPU緩存(Cache Memoney)位於CPU與內存之間的臨時存儲器,它的容量比內存小但交換速度快。在緩存中的數據是內存中的一小部分,但這一小部分是短時間內CPU即將訪問的,當CPU調用大量數據時,就可避開內存直接從緩存中調用,從而加快讀取速度。由此可見,在CPU中加入緩存是一種高效的解決方案,這樣整個內存儲器(緩存+內存)就變成了既有緩存的高速度,又有內存的大容量的存儲系統了。緩存對CPU的性能影響很大,主要是因為CPU的數據交換順序和CPU與緩存間的帶寬引起的。
緩存的工作原理是當CPU要讀取一個數據時,首先從緩存中查找,如果找到就立即讀取並送給CPU處理;如果沒有找到,就用相對慢的速度從內存中讀取並送給CPU處理,同時把這個數據所在的數據塊調入緩存中,可以使得以後對整塊數據的讀取都從緩存中進行,不必再調用內存。
正是這樣的讀取機制使CPU讀取緩存的命中率非常高(大多數CPU可達90%左右),也就是說CPU下一次要讀取的數據90%都在緩存中,只有大約10%需要從內存讀取。這大大節省了CPU直接讀取內存的時間,也使CPU讀取數據時基本無需等待。總的來說,CPU讀取數據的順序是先緩存後內存。
最早先的CPU緩存是個整體的,而且容量很低,英特爾公司從Pentium時代開始把緩存進行了分類。當時集成在CPU內核中的緩存已不足以滿足CPU的需求,而製造工藝上的限制又不能大幅度提高緩存的容量。因此出現了集成在與CPU同一塊電路板上或主板上的緩存,此時就把 CPU內核集成的緩存稱為一級緩存,而外部的稱為二級緩存。一級緩存中還分數據緩存(I-Cache)和指令緩存(D-Cache)。二者分別用來存放數據和執行這些數據的指令,而且兩者可以同時被CPU訪問,減少了爭用Cache所造成的沖突,提高了處理器效能。英特爾公司在推出Pentium 4處理器時,還新增了一種一級追蹤緩存,容量為12KB.
隨著CPU製造工藝的發展,二級緩存也能輕易的集成在CPU內核中,容量也在逐年提升。現在再用集成在CPU內部與否來定義一、二級緩存,已不確切。而且隨著二級緩存被集成入CPU內核中,以往二級緩存與CPU大差距分頻的情況也被改變,此時其以相同於主頻的速度工作,可以為CPU提供更高的傳輸速度。
二級緩存是CPU性能表現的關鍵之一,在CPU核心不變化的情況下,增加二級緩存容量能使性能大幅度提高。而同一核心的CPU高低端之分往往也是在二級緩存上有差異,由此可見二級緩存對於CPU的重要性。
CPU在緩存中找到有用的數據被稱為命中,當緩存中沒有CPU所需的數據時(這時稱為未命中),CPU才訪問內存。從理論上講,在一顆擁有二級緩存的CPU中,讀取一級緩存的命中率為80%。也就是說CPU一級緩存中找到的有用數據占數據總量的80%,剩下的20%從二級緩存中讀取。由於不能准確預測將要執行的數據,讀取二級緩存的命中率也在80%左右(從二級緩存讀到有用的數據占總數據的16%)。那麼還有的數據就不得不從內存調用,但這已經是一個相當小的比例了。目前的較高端的CPU中,還會帶有三級緩存,它是為讀取二級緩存後未命中的數據設計的—種緩存,在擁有三級緩存的CPU中,只有約5%的數據需要從內存中調用,這進一步提高了CPU的效率。
為了保證CPU訪問時有較高的命中率,緩存中的內容應該按一定的演算法替換。一種較常用的演算法是「最近最少使用演算法」(LRU演算法),它是將最近一段時間內最少被訪問過的行淘汰出局。因此需要為每行設置一個計數器,LRU演算法是把命中行的計數器清零,其他各行計數器加1。當需要替換時淘汰行計數器計數值最大的數據行出局。這是一種高效、科學的演算法,其計數器清零過程可以把一些頻繁調用後再不需要的數據淘汰出緩存,提高緩存的利用率。
CPU產品中,一級緩存的容量基本在4KB到18KB之間,二級緩存的容量則分為128KB、256KB、512KB、1MB等。一級緩存容量各產品之間相差不大,而二級緩存容量則是提高CPU性能的關鍵。二級緩存容量的提升是由CPU製造工藝所決定的,容量增大必然導致CPU內部晶體管數的增加,要在有限的CPU面積上集成更大的緩存,對製造工藝的要求也就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