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喝酒斷片怎麼恢復
斷 片,在英語里叫做「Blackout」,非常形象得描述了那種眼睛一黑就什麼都不知道的狀況。我們醉酒期間的記憶都去哪裡了呢?多重記憶系統模型 (Atkinson-Shiffrin memory mode)指出,人類的記憶可以分為感覺記憶、短時記憶以及長時記憶。在這三種記憶當中,長期記憶是最可靠也是最不容易遺忘的一種記憶。而短時記憶如果沒 有經過多次的刺激很容易就被遺忘。
假設我們的大腦是一台電腦,那麼其中一隻叫做「海馬體」的器官就類似於電腦的內存儲器。任何短時的記憶 都會被存儲在海馬體里。而酒精的作用會嚴重影響海馬體的功能。喝酒其實就好像讓電腦的內存儲器短路。隨著酒精攝入量的增加,海馬體的功能也會逐漸衰減。大 量的酒精,尤其是如果在短時間內被快速攝入,可能導致一個短時間內部分或完全的記憶缺失。你的大腦變成了一個只能讀取內存文件既不能下載也不能Ctrl C和Ctrl V的殘次品。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斷片了。
幸運的是,酒精對於大腦的影響不會讓已經建立的長期記憶譬如家庭住址,電話號碼這樣每天都會使用的信息受到太大影響。所以,完全不用擔心喝到Blackout了之後會記不清名字。斷片的你還是在接收信息,並未被麻痹,也沒有錯過任何事,只不過沒有形成新的記憶罷了。
那麼我們在斷片期間究竟會忘記什麼記憶呢?隨著喝酒人群的擴大,斷片現象在酒桌上變得更加普遍。統計顯示,斷片期間,包括簡單的談話,距離的移動甚至性事都可能成為遺忘的記憶。所以酒後亂性這樣喜當爹的肥皂劇劇情在現實生活中並非不可能。
曾 經有一篇《醉酒不是逃避責任的借口》的文章引用了美國心理學會(APA)的《變態心理學期刊》上的一項新研究報告指出,「我喝醉了」也許並不能作為不提交回答負責 任的借口。被酒精沖昏頭腦的人更少地會為他們的行為感到煩惱,甚至時常不在乎這些。實驗證明,在限制酒駕的濃度下,醉酒的人和清醒的人一樣,都擁有一定判 斷是非和感到內疚的能力。
然而事實上,我們所謂的醉酒遠比酒駕濃度高出許多,在斷片的情況下人體已經步履蹣跚喪失知覺了真的還擁有實驗對象所謂的價值觀和是非觀嗎?
不論如何,有一點卻是所有人的共識:「我喝醉了」決不是一個可以用來為你的行為開脫的理由。不管是喝到微醺還是斷片兒,從飲酒本身這個前提上來看,你已經開了一個錯誤的頭,之後的一切,自然需要你自己承擔。
㈡ 多重記憶系統是什麼
多重記憶系統認為內隱記憶和外顯記憶是由各自不同的操作系統所組成,記憶就是由這些各自不同的操作系統所組成的一個復合系統。在每個子記憶系統系統中,理論上允許其有各自特定的神經機制和行為指標,因此,多重記憶系統理論把內隱記憶和外顯記憶的差異歸因於假設存在的不同記憶系統所致。Squire根據對主要是來自腦損傷患者的研究,認為記憶系統由陳述性記憶和非陳述性記憶組成,陳述性記憶是唯一能進入意識中的記憶;而非陳述性記憶即是被試不能意識到的記憶,它包括啟動效應、條件反射以及技能學習等,只能在操作中表現出來,不能被有意識的察覺,因此這兩類記憶反映了不能相互替代的兩種表徵方式。系統說將記憶和神經結構以及神經過程聯系起來,很好地揭示了遺忘症患者的記憶分離現象,同時也較好地解釋了正常人身上內隱和外顯記憶的分離。但是,目前對多重記憶系統的劃分標準是什麼,按照什麼神經機制的指標,實驗的分離現象是否就有充足的理由說明存在著不同的記憶系統等等問題均都還沒得到很好的解決,這表示該理論還有模糊和不足的地方。
㈢ 多重存儲模型如何解釋首因效應和近因效應
首因效應是指最初接觸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對我們以後的行為活動和評價的影響,實際上指的就是「第一印象」的影響。即人們根據最初獲得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不易改變,甚至會左右對後來獲得的新信息的解釋
近因效應是指當人們識記一系列事物時對末尾部分項目的記憶效果優於中間部分項目的現象。
㈣ 學過認知心理學的請進,問幾個簡單的專業性問題~~~
一、假設考驗說認為,人在概念形成過程中,需要利用現在獲得的和已存貯的信息來主動提出一些可能的假設,即設想所要掌握的概念可能是什麼。假設可看作認知的單元,它是人解決概念形成問題的行為的內部表徵。這些可能的假設組成一個假設庫。在概念形成的實驗中,對任何一個刺激作出反應之前。被試必須從他的假設庫中,取出一個或幾個假設並據此作出反應,也即對所應用的假設進行考驗。如果被試作出的這個反應被主試告知為正確的,這個假設就將繼續使用下去(成功—繼續),否則就會更換假設(失敗—更換),格原用的假設送回假設庫,再取出其他的假設進行考驗。這個過程如此繼續下去,直到獲得某個正確的假設,即形成某個概念。這種假設考驗的過程也就是概念形成的過程。假設考驗說的名稱也由此而來。
三、中樞能量理論由卡尼曼(D.Kahneman,1973)提出。該理論不同於上述模型的是,它不是把注意的有限性看作是信息通道的接受有限,而是看作人能用於執行任務的能量或資源的數量是有限的,用能量或資源的分配來解釋注意。
資源的分配決定注意的取向。資源的分配受下列4個因素制約:①受制於喚醒因素的可能的能量;②當時的意願;③對完成任務所需能量的評價;④個人的長期傾向。
根據該理論,能量或資源的分配可進一步分為資源限制過程和材料限制過程。資源限制過程是指其作業受到所分配的資源限制,一旦得到較多的資源,其作業能順利進行。材料限制過程是指其作業受到任務的低劣質量的影響,即使分配較多的資源也難以順利完成任務。例如,在噪雜的背景中,要聽清楚一個微弱的說話聲,即使分配更多的資源,也難以聽清。
該理論能較合理地解釋日常生活中看到的一些現象,如一心二用。一個人能同時做兩種事而不受干擾,這是因為這兩種活動所需資源未超過個人能量分配的資源總和。又如某些活動不能一心二用或只有一種活動能操作得好,這是由於該種活動分配了更多的資源,或者是兩種活動所需資源超過了總資源。
注意是一種復雜的心理現象,不可能由單一的機制來實現。上述理論正是從不同角度揭示了注意的特性,使我們能多方位地把握注意的本質。
四、當前得到公認的解釋記憶儲存的模型是記憶的三存儲模型,該模型認為記憶加工有三個不同的階段,它們分別是感覺記憶,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來自環境的信息首先到達感覺記憶.如果這些信息被注意,它們則進入短時記憶.正是在短時記憶中,個體把這些信息加以改組和利用並作出反應.為了分析存人短時記憶的信息,你會調出儲存在長時記憶中的知識.同時,短時記憶中的信息如果需要保存,也可以經過復述存入長時記憶. 一,感覺記憶 感覺記憶又稱感覺寄存器或瞬時記憶,是感覺信息到達感官的第一次直接印象.感覺寄存器只能將來自各個感官的信息保持幾十到幾百毫秒.在感覺寄存器中,信息可能受到注意,經過編碼獲得意義,繼續進入下一階段的加工活動,如果不被注意或編碼,它們就會自動消退. 各種感覺信息在感覺寄存器中以其特有的形式繼續保存一段時間並起作用,這些存儲形式就是視覺表象和聲音表象,稱視象和聲象.它們雖然保存的時間極短,但在生活中也有自己的作用.例如,在看電影時,是視象幫助我們把相繼出現的一組圖片看成是一個平滑連續的畫面.大多數視象持續的時間不會超過一秒鍾,但在有些情況下,一些視象可以持續更長的時間.這取決於刺激的強度(如亮度),視覺剌激的強度越大,視象消失得越慢. 聲象記憶和視象記憶基本上具有相同的性質,只是聲象在感覺寄存器中的持續時間較長,可達幾秒鍾.使得我們能夠有更多的時間加工語音信息,達到詞的意義.研究表明,視象和聲象是物理刺激的忠實復製品,是感覺器官提供的信息的有效拷貝.選擇性注意控制著什麼信息將得到進一步的加工,傳遞到短時記憶. 二,短時記憶 短時記憶(STM)也稱工作記憶,是信息加工系統的核心.在感覺記憶中經過編碼的信息,進入短時記憶後經過進一步的加工,再從這里進入可以長久保存的長時記憶.信息在短時記憶中一般只保持20~30秒,但如果加以復述,便可以繼續保存.復述保證了它的延緩消失.短時記憶中儲存的是正在使用的信息,在心理活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短時記憶扮演著意識的角色,使我們知道自己正在接收什麼以及正在做什麼.其次,短時記憶使我們能夠將許多來自感覺的信息加以整合構成完整的圖像.第三,短時記憶在思考和解決問題時起著暫時寄存器的作用.例如在做計算題時每做下一步之前,都暫時寄存著上一步的計算結果供最後利用.最後,短時記憶保存著當前的策略和意願.這一切使得我們能夠採取各種復雜的行為直至達到最終的目標.正因為發現了短時記憶的這些重要作用,在當前大多數研究中被改稱為工作記憶.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綜合網路和已有的知識,呵呵。
㈤ 試述記憶的三個儲存系統(心理學),有誰能給個詳盡的答案
一、三個記憶系統
認知心理學用信息加工的觀點來看待人的認知活動,認為人的認知活動也可以看作是對信息進行加工的過程。它把記憶也看作是人腦對輸入的信息進行編碼、儲存和提取的過程,並按信息的編碼、儲存和提取的方式的不同,以及信息儲存時間長短的不同,將記憶分作瞬時記憶、短視記憶和長時記憶三個系統。這三個系統無論在信息的編碼、加工、儲存和提取方式上,還是在信息儲存的時間長短上,都不同與其他系統。
二、三個記憶系統的特點及相互聯系
(一)瞬時記憶
瞬時記憶又叫感覺記憶或感覺登記,是指外界刺激以極短的時間一次呈現後,信息在感覺通道內迅速被登記並保留一瞬間的記憶。一般又把視覺的瞬時記憶叫圖像記憶,把聽覺的瞬時記憶叫聲像記憶。
瞬時記憶有如下的特點:
1.瞬時記憶的編碼方式,即瞬時記憶記住信息的方式,是外界刺激物的形象。因為瞬時記憶的信息首先是以感覺後象的形式在感覺通道內加以登記的,因此,瞬時記憶具有鮮明的形象性。
2.瞬時記憶的容量很大,但保留的時間很短。一般認為,瞬時記憶的容量為9—20比特,在斯波林的實驗中瞬時記憶的容量有9個以上的項目。圖像及以保持的時間為0.25—1秒,聲像記憶保持的時間可以超過1秒,但不會長於4秒。
3.如果對瞬時記憶中的信息加以注意,或者說當意識到瞬時記憶的信息時,信息就被轉入短時記憶了。否則,沒有注意到的信息過1秒鍾便會消失,也就是遺忘了。
(二)短時記憶
短時記憶是指外界刺激以極短的時間一次呈現後,保持時間在1分鍾以內的記憶。
短時記憶有如下特點:
1.短時記憶的容量有限,一般為7±2,即5—9個項目,這也就是平常我們所說的記憶廣度。如果超過短時記憶的容量或插入其他活動,短時記憶容易受到干擾而發生遺忘。為擴大短時記憶的容量,可採用組快的方法,即將小的記憶單位組合偉大的單位來記憶,這是較大的記憶單位就叫做塊。例如,將單個的漢字(人、學、機)變成雙的詞(人民、學習、機器)來記,記憶的容量便擴大了一倍。
2.語言文字的材料在短時記憶中多位聽覺編碼,即容易記住的是語言文字的聲音,而不是它們的形象;非語言文字的材料主要是形象的記憶,而且視覺記憶的形象佔有更重要的地位。此外,也有少量的語義記憶。
3.短時記憶中的信息是當前正在加工的信息,因而是可以被意識到的。在短時記憶中加工信息的時候,有時需要藉助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這是又要從長時記憶中把這些知識和經驗提取到短時記憶中來。因此,短時記憶中既有從瞬時記憶中轉來的信息,也有從長時記憶中提取出來的信息,它們都是當前正在加工的信息,所以短時記憶又叫工作記憶。
4.短時記憶的信息經過復述,不管是機械的復述,還是運用記憶術所做的精細復述,都可能轉入長時記憶系統。
(三)長時記憶
長時記憶是指外界刺激以極短的時間一次呈現後,保持時間在1分鍾以上的記憶。
長時記憶有如下特點:
1.長時記憶的容量無論是信息的種類或數量都是無限的。
2.長時記憶的編碼有語義編碼和形象編碼兩類。語義編碼是用語同對信息進行加工,按材料的意義加以組織的編碼。形象編碼是以感覺映像形式對事物的意義進行的編碼。
3.長時記憶中儲存的信息如果不是有意回憶的話,人們是不會意識到的。只有當人們需要藉助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時,長時記憶儲存的信息在被提取到短時記憶中,才能被人們意識到。
4.長時記憶的遺忘或因自然的衰退,或因干擾造成。干擾又分為前攝抑制和倒攝抑制兩種。前攝抑制是指先前學習的材料,對識記和回憶後學習材料的干擾作用;倒攝抑制是指後學習的材料,對識記和回憶錢學習的材料的干擾作用。系列位置效應是干擾對記憶效果造成影響的非常明顯的例子。
㈥ 簡述記憶的多重存貯模型
當前得到公認的解釋記憶儲存的模型是記憶的三存儲模型,該模型認為記憶加工有三個不同的階段,它們分別是感覺記憶,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來自環境的信息首先到達感覺記憶.如果這些信息被注意,它們則進入短時記憶.正是在短時記憶中,個體把這些信息加以改組和利用並作出反應.為了分析存人短時記憶的信息,你會調出儲存在長時記憶中的知識.同時,短時記憶中的信息如果需要保存,也可以經過復述存入長時記憶.
一,感覺記憶
感覺記憶又稱感覺寄存器或瞬時記憶,是感覺信息到達感官的第一次直接印象.感覺寄存器只能將來自各個感官的信息保持幾十到幾百毫秒.在感覺寄存器中,信息可能受到注意,經過編碼獲得意義,繼續進入下一階段的加工活動,如果不被注意或編碼,它們就會自動消退.
各種感覺信息在感覺寄存器中以其特有的形式繼續保存一段時間並起作用,這些存儲形式就是視覺表象和聲音表象,稱視象和聲象.它們雖然保存的時間極短,但在生活中也有自己的作用.例如,在看電影時,是視象幫助我們把相繼出現的一組圖片看成是一個平滑連續的畫面.大多數視象持續的時間不會超過一秒鍾,但在有些情況下,一些視象可以持續更長的時間.這取決於刺激的強度(如亮度),視覺剌激的強度越大,視象消失得越慢.
聲象記憶和視象記憶基本上具有相同的性質,只是聲象在感覺寄存器中的持續時間較長,可達幾秒鍾.使得我們能夠有更多的時間加工語音信息,達到詞的意義.研究表明,視象和聲象是物理刺激的忠實復製品,是感覺器官提供的信息的有效拷貝.選擇性注意控制著什麼信息將得到進一步的加工,傳遞到短時記憶.
二,短時記憶
短時記憶(STM)也稱工作記憶,是信息加工系統的核心.在感覺記憶中經過編碼的信息,進入短時記憶後經過進一步的加工,再從這里進入可以長久保存的長時記憶.信息在短時記憶中一般只保持20~30秒,但如果加以復述,便可以繼續保存.復述保證了它的延緩消失.短時記憶中儲存的是正在使用的信息,在心理活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短時記憶扮演著意識的角色,使我們知道自己正在接收什麼以及正在做什麼.其次,短時記憶使我們能夠將許多來自感覺的信息加以整合構成完整的圖像.第三,短時記憶在思考和解決問題時起著暫時寄存器的作用.例如在做計算題時每做下一步之前,都暫時寄存著上一步的計算結果供最後利用.最後,短時記憶保存著當前的策略和意願.這一切使得我們能夠採取各種復雜的行為直至達到最終的目標.正因為發現了短時記憶的這些重要作用,在當前大多數研究中被改稱為工作記憶.
㈦ 喝斷片會發生什麼事情
斷片兒,在英語里被叫做「Blackout」,非常形象得描述了那種眼睛一黑就什麼都不知道的狀況。理論得說就是「短時失憶」。 我們醉酒期間的記憶都去哪裡了呢?多重記憶系統模型(Atkinson—Shiffrin memory mode) 指出,人類的記憶可以分為感覺記憶、短時記憶以及長時記憶。在這三種記憶當中,長期記憶是最可靠也是最不容易遺忘的一種記憶。而短時記憶如果沒有經過多次的刺激很容易就被遺忘 假設我們的大腦是一台電腦,那麼其中一隻叫做「海馬體」的器官就類似於電腦的內存儲器。任何短時的記憶都會被存儲在海馬體里。而酒精的作用會嚴重影響海馬體的功能。喝酒其實就好像讓電腦的內存儲器短路。隨著酒精攝入量的增加,海馬體的功能也會逐漸衰減。大量的酒精,尤其是如果在短時間內被快速攝入,可能導致一個短時間內部分或完全的記憶缺失。你的大腦變成了一個只能讀取內存文件既不能下載也不能Ctrl C 和Ctrl V 的……殘次品。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斷片兒了。幸運的是,酒精對於大腦的影響不會讓已經建立的長期記憶譬如家庭住址,電話號碼這樣每天都會使用的信息受到太大影響。所以,完全不用擔心喝到Blackout了之後會記不清名字。斷片兒的你還是在接收信息,並未被麻痹,也沒有錯過任何事,只不過沒有形成新的記憶罷了。 那麼我們在斷片兒期間究竟會忘記什麼記憶呢?隨著喝酒人群的擴大,斷片兒現象在酒桌上變得更加普遍。統計顯示,斷片兒期間,包括簡單的談話,距離的移動甚至性事都可能成為遺忘的記憶。所以酒後亂性這樣喜當爹的肥皂劇劇情在現實生活中並非不可能。
㈧ 簡述Tulving提出的多重記憶系統的內容
多重記憶系統的理論基礎:
SPI摸型
一次編碼事件——對一個視覺刺激看一眼——就產生著多重記憶系統的效果。例如,在呈現一個有意義的陌生句子時,關於這個時間的不同信息就登記到相應的子系統中:體現在字詞結構特徵中的信息登記在知覺表徵的字詞形式系統中;這些產物會傳送到語義系統,以便對字詞和意義間的關系作更抽象的加工,語義系統的產物告訴大腦關於世界上各種事物的可能性;這些產物還會到達工作記憶和情景記憶系統,工作記憶以各種編碼和提取操作對信息對進一步的精細加工;情景記憶系統參照已經存在的情景信息確定新進入信息的時—空關系。在這個完整的加工過程中,不同記憶模塊對信息的解釋、編碼和存儲操作是以串列方式進行的,各個模塊之間彼此依賴。例如,形成清晰的知覺表徵可以更快地獲得語義,有關的語義信息激活也同樣可以完善知覺表徵。在這個最初的編碼過程完成後,關於這個句子的各種信息就會並行的存放在不同的系統中,獲得不同類型信息的通路也將是相互獨立的。例如,當你再次看到這個句子時,你記得它的含義,但卻想不起曾經在那裡看到過它。
㈨ 論述感覺記憶 短時記憶 長時記憶的信息加工(急需,14號上午9點前告訴我啊)
思維過程論的體系構成 《思維過程論》將圍繞思維是什麼,用什麼方法研究思維,解開思維奧秘的心理狀態假說模型,心理活動的信息輸入,信息編碼,信息存儲,信息激活,信息輸出,心理活動信息加工的總體特徵,以及心理或思維活動信息處理的數學表達等十個專題展開。 1、思維是什麼思維到底是什麼?這是任何思維理論首先必須問答的問題,本文以這一問題的闡述作為《思維過程論》體系的出發點。在一章中先對思維進行了界定。論述了日常用語,哲學理論,傳統心理學,現代認知心理,腦科學,當代思維科學對思維的不同理解;闡述了《思維過程論》對思維的界定。提出思維分成廣義與狹義思維二個層次。廣義思維是以人腦神經活動為載體,以主客體相互作用存在及信息為內容的信息輸入、加工、輸出的廣義信息過程,思維是人類智能的信息處理部分,它的功能是指導主體的行為輸出,為主體的生存發展服務。狹義思維是指以符號系統為主要成份的心理狀態和心理過程;提出了狹義思維沒有獨立於人的心理活動之外的單獨的信息加工機制定這一命題。其次,針對思維活動的本質,詳細論述了什麼是信息。指出信息是通過一定媒介對客觀事物及運動狀態的一種顯示(映射反映)它標志著事物及現象的間接存在;論述了信息的基本性質及特徵。指出信息存在的客觀性、普遍性、相對獨立性,對信源和載體的依存性、信息的反映性、映射性、信息存在的間接性信息的多樣性,多層次性,信息存在的非實體性,信息相互作用的單向性,信息劃分的相對性以及信息可轉化性等;論述了與信息相關的若干深層問題。信息與物質能量的關系,信息與相互作用的關系,信息與時間和空間的關系,信息與信號的關系,信息的質與量,信息的功能;論述了信息的處理。指出信息處理是一個信息加工者通過物質、能量、相互作用操縱信源,信息載體以改變信息的語法、語義、語用信息的輸入、加工、輸出過程,信息處理是一個將多種因素進行捆綁的過程;指出思維是涉及語法、語義和語用的廣義信息過程,而不是申農的狹義信息過程。第三,針對思維的載體論述了腦的進化及基本結構,神經元及神經元之間的通訊,人腦的三個功能系統。腦的動態神經元集群活動與心理狀態,指出動態神經集群活動是心理狀態的直接神經基礎和信息加工載體。第四,針對思維的信息內容,論述了主體、客體、主客體相互作用,思維是人腦對主客體關系存在的反映。思維反映主客體關系的有效性。指出思維不是對客體存在的反映,大腦只可能處理來自主客體相互作用存在的混合信息,思維不能徹底回答離開主體的客體單獨存在時本體上是什麼的問題。思維只能回答客體向人呈現了什麼?表現為什麼,對主體意謂著什麼,主體應該如何反應等。然而,主體可以通過思維的這種信息處理解決主客體之間的關系,人類生存到現在說明了思維信息處理的有效性。第五,針對思維的功能及在智能中的地位,論述了對智能的定義、智能的進化及類型。指出,智能是主體自我生成的,自主能動處理主客體關系的能力,包括信息處理與行為二部分,思維活動是人類智能的組成部分。指出,精神現象、心理活動、廣義思維的等價性。論述了狹義思維在人心理活動中的獨特地位,指出狹義思維是人與動物相區別的根本標志,人類智能包含心理活動,心理活動包含狹義思維,掌握了第二信號系統語言的人類的心理活動多數情況下就是思維活動。思維是智能進化的最高階段,是生物智能中的高等智能。 2、用什麼方法研究思維研究方法歷來是心理學和思維研究的關鍵問題,方法問題不解決,思維科學的發展就是一句空話。在二章中首先闡述了思維研究方法的歷史發展,論述了心理學研究經歷的思辯方法,自然科學實驗方法和當代綜合研究方法。現有的思維研究方法體系及特點。其次,提出了本文自創的「狀態論」方法,論述了系統觀的歷史進步及面臨的若干問題,狀態論的基本原理,狀態論的現實意義。指出本文自創的狀態論是研究心理和思維現象的哲學和具體科學的方法。第三,論述了假說在科學研究中的作用,心理和思維研究為什麼需要假說方法,建立心理學或思維理論假說的原則與初步設想。第四,論述了模型方法對科學研究的意義。心理或思維研究為什麼需要模型方法,思維過程論需要建立哪些基本模型的問題。指出本研究建立的是定性與定量的綜合模型。第五,論述了自我觀察法是直接研究心理活動信息加工內容的有效方法,是心理學和思維研究進入高級階段的必然產物,對自然觀察法的科學性作了進一步的補充說明。 3、解開思維奧秘的心理狀態假說模型心理狀態假說模型是《思維過程論》的核心內容。思維過程論的體系就是圍繞這一核心問題展開的。在三章中首先論述了心理狀態的概念,結構和特徵對心理狀態進行了界定,所謂心理狀態是在特定時刻或時間區間(平均500ms)某種心理活動內容形成且保持相對穩定不變時的心理現象存在的總合。這些心理現象存在總合構成一個相對完整,相對獨立的共時態歷時態相干統一的有機整體。從信息處理角度看,心理狀態是指完成一次相對完整相對獨立的信息處理的最小功能單位。心理狀態由共時態維度和歷時態維度的結構組成。共時態維度包括三個子系統,知、情、意子系統,需要、動機、興趣子系統和氣質、能力、性格子系統。歷時態維度包括信息的輸入、加工和輸出三個階段。還有共時態與歷時態統一產生的信息三態。靜息態、潛意識態和顯意識態。闡述了心理狀態具有整體性,亦靜亦動性,非實體性,功能間隔性,非線性復雜性以及狀態間關系的隨機性等特徵。其次,論述了心理狀態的功能和神經基礎。心理狀態具有對各類信息及信息的捆綁功能,相對獨立地信息處理功能,作為心理過程的最小單位具有間隔功能,針對語法信息,產生語義和語用信的功能。指出了心理狀態的直接生理基礎是大腦內特定時刻的動態神經元集群活動。由特定時刻的動態神經元集群活動產生和維持特定內容的心理狀態。第三,論述了心理狀態與相關層次的關系。闡述了心理狀態與思維的關系提出心理狀態的集合組成廣義心理過程,而人的思維活動就包括在心理狀態和心理過程之中,狹義思維就是以符號操作為主要成份的心理狀態和心理過程。指出了心理狀態涉及的生物物理層次,化學層次,腦神經細胞層次,人的心理活動層次以及人的行為層次及關系。第四,論述了心理狀態假說的來源與證據。闡述了心理狀態假說來源於哲學層次的狀態論,來源於對現有心理學理論中的概念的改造,來源於聯想主義心理學,結構主義,詹姆斯的意識流精神分析的潛意識理論,格式塔的完形理論,現代認知心理學的信息加工理論和動態神經元集群理論。例舉了支持心理狀態假說的部分反應時研究證據,神經電生理學證據。第五,論述了心理狀態假說模型的意義。闡述了心理狀態假說的提出重新劃分了心理學研究對象及構成體系,指出心理狀態的提出,實現了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的創新,使人們找到一個研究心理現象的最佳層次,使心理學的研究得以從整體上進行定量的數學表達。 4、心理活動的信息輸入信息輸入是人腦進行信息加工的起點,不建立信息輸入的相關模型無法具體討論心理活動的信息加工問題。在四章中首先論述了心理活動的信息輸入。信息輸入就是指以人的感官和大腦的神經活動為載體以反映主客體關系存在為內容的信息對人心理系統的作用。信息輸入是由神經沖動輸入所負載的。指出信息輸入的多種類型,信息輸入的主要來源。其次,論述了心理信息輸入與注意機制。指出了現有的注意的理論即信息加工心理學注意模型的不足。第三,論述了心理狀態假說的注意模型,指出注意是用於調控信息輸入的一種輸入至輸出反應,是指向自身信息輸入窗口的調控過程,其功能是選擇信息,切分信息,壓縮信息。注意對信息的選擇按max擇大原則自動進行。還論述了顯意識知覺的信息是經中樞注意選擇的信號較強者。闡述了注意的信息處理與數學表達。注意對信息處理的四個階段,三種輸入、輸出模式,注意的神經機制。以及心理狀態注意模型的特點,注意對部分心理現象的解釋等。 5、心理活動的信息編碼在五章中首先論述了信息編碼的概念。信息編碼是人腦進行信息處理的基礎,無論是信息通訊、存儲、轉換和利用都離不開信息編碼和解碼問題。指出,信息編碼就是指將信息與某種載體以特定方式結合在一起使之變成載體與信息結合的信號的過程。而解碼則是信息從載體從剝離出來的過程。信息編碼有物理、化學、神經活動的信息編碼,信息編碼的普遍性與多樣性。其次,論述了心理活動的信息編碼。論述了來自體內外的各種信息與大腦中的物質、能量、神經活動結合在一起的編碼問題,指出心理活動的信息編碼涉及分子水平編碼,神經元水平編碼和神經元網路關系的信息編碼。指出了心理活動信息編碼的基本過程。心理活動信息編碼的多通道、多水平、多類型問題。第三,論述了感官水平的信息編碼。論述了感官水平的不同通道神經脈沖對信息的編碼。指出感官水平的編碼主要是對事物局部特徵的編碼。第四,論述了中樞的信息編碼。論述了中樞水平的多級編碼以及動態神經元集群關系的信息編碼與Hebb原則的關系。第五,論述了動態神經元集群活動的時空統一編碼。指出大腦內對象整體信息的編碼與心理狀態的關系。第一信號信息與第二信呈信息的編碼問題,論述了編碼與功能之間的關系。第六,論述了心理狀態假說模型信息編碼理論的特點。論述了動態神經元集群編碼決定心理狀態的信息內容及信息之間的關系結構。 6、心理活動的信息存儲信息存儲是心理學信息加工理論的核心問題之一。信息以什麼方式存儲於大腦中將決定信息的檢索提取和輸出。在六章中首先論述了現有信息存儲理論。闡述了人們對學習與記憶的理解,學習與記憶研究的幾個發展階段特別是認知心理學的信息存儲理論。其次,提出了心理狀態假說的信息存貯模型。闡述了信息存貯的概念和分類,人腦是如何存貯信息的,信息存儲的單位化模型,信息存儲的多重記憶模型。指出輸入大腦的信息按時間相關性原理存儲,即同時或繼時呈現於大腦中的信息捆綁在同一記憶結構中,長時記憶以功能離散的單位化的形式存貯於人腦系統中。記憶的信息負載於多種通道多種載體的多種水平之上。第三,提出了長時記憶的動態變化及數學表達。闡述了記憶遺忘,記憶在輸入的啟動作用下的變化,記憶的增強,記憶信息之間的重組,各記憶單元之間序關系的變化等。給出了長時記憶遺忘的數學表達。第四,論述了心理狀態模型中的感覺記憶。闡述了感覺記憶的研究,心理狀態中對感覺記憶的看法。第五,論述了短時記憶問題。闡述了短時記憶容量為什麼是7±2塊組的問題。指出短時記憶容量與心理狀態時間尺度極限有直接關系。第六、對心理狀態模型與現有模型進行了比較。闡述了心理狀態模型與人工神經網路的比較與認知心理學模型的比較。 7、心理活動的信息激活心理活動的信息激活是大腦信息加工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心理信息的激活談不上輸入信息與記憶信息之間的相互作用,信息激活的狀態決定心理活動特定時刻的輸出,離開信息激活的描述就不能建立整體的心理活動信息加工模型。在七章中首先論述了心理信息激活的原理。闡述了心理信息激活的概念,在什麼條件下心理信息會受到激活,心理信息的相似激活原理,即凡內容相同或相似的心理狀態及相應的記憶單元之間,表現為知,情,意,需要,興趣,動機,氣質,能力,性格等具體心理活動內容的相同或相似單元之間具有相互激活的關系。這叫心理狀態信息的「共鳴激活」原理。其次,論述了心理信息相似激活的機制。闡述了心理信息相似激活的神經細胞通訊機制,心理信息激活的數學表達。指出相擬激活關系可用模糊數學的隸屬函數來刻畫。特定對象的受激啟動量等於自身存在程度,乘以自身對作用於自己的對方的隸屬度再乘作用於自己的對象本身的存在程度。第三,介紹了支持心理信息相似激活的證據。闡述了聯想心理學的聯想定律,神經生理的條件反射泛化現象,格式塔的同型論,以及實驗心理學的信息相似啟動效應對相似激活原理的支持。 8、心理活動的信息輸出信息輸出是心理活動信息加工的重要組成部分,存儲於大腦中的信息要用於指導人的行為就必須從記憶系統中檢索和提取出來,信息輸出是信息利用的前提。在八章中首先論述了心理活動信息輸出的基本原理。闡述了什麼心理活動是信息輸出,如何判定有信息輸出,與信息輸出相關的三個層次,和三種輸出模式。其次,論述了心理活動信息輸出的過程。闡述了心理活動過程輸出了什麼內容的信息,對心理活動信息輸出給出了了數學表達。指出心理活動信息輸出是按競爭的擇大機制進行,闡述了信息輸出的反饋與人的顯意識知覺的關系。第三,論述了輸出模型與心理活動整體信息加工的關系。闡述了若干心理現象與輸出模型的關系,輸出與心理活動整體信息加工的關系。 9、心理活動信息加工的總體特徵能否對心理和思維活動的總體特徵作出科學的判斷關繫到思維信息加工模型建立的成敗。在九章中首先論述了思維現象是開放復雜巨系統現象指出思維現象具有整體性突現特徵,思維現象不能還原為心理要素的線性加合。其次,論述了思維過程的隨機特徵,指出由於心理狀態間的非確定性決定了心理過程近似於馬爾可夫過程。第三,論述了思維現象的動態性特徵,指出思維現象是時變現象,是一非線性動力學過程,以及思維信息處理中的並行、串列,精確與模糊,確定與隨機,不同層次量與質的轉化等特徵。 10、思維的信息處理及數學表達人的心理包括思維過程能否用數學來研究?用哪些數學方法來研究?這個問題是目前人類面臨的重大科學問題,心理學數學模型的建立將使心理科學走向成熟成為一門規范學科,也將使人工智慧研究獲得大的發展。在十章中首先探討了建立思維過程數學模型的前提,指出要實現描述對象量與質的轉化,將屬於質的問題轉化為量及量關系。要在研究開放復雜巨系統方法上有所突破。要建立良好的心理和思維活動的整體的定性理論模型。解開思維所需的數學工具要已經具備。其次,給出了心理過程和心理狀態的十多個公式。心理過程公式,心理狀態轉移公式,心理狀態內信息輸入公式,信息存儲公式,信息間相互作用激勵公式,信息存在程度公式,信息輸出公式,長時記憶保持(重現概率)公式,信息啟動效應衰退公式和信息不應期公式。第三,探討了思維數學模型與其它學科中的數學模型的關系。最後探討了思維數學模型與實現人工智慧的問題。 摘自《思維過程論》雲南大學出版社2001年7月 作者: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