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我國將光存儲時間提升至1小時,此成就是誰的功勞
據我所知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團隊的功勞。除了他們團隊以外還有國家的功勞,如果沒有國家的大力支持他們也不能這樣安穩研究,甚至現在達到了突破。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團隊在光量子存儲領域取得了重要突破,光的存儲時間增加到1小時,刷新了世界紀錄1分鍾德國團隊的光存儲,這對於實現實現量子U盤至關重要。量子計算機的可能性。 發明特殊材料將光的傳播速度降低還要保證光的基本特性或信息變化小是很難的,這項技術的成功必然會產生更多的光學應用,特別是光傳輸與存儲材料的發展應用。留住光是不可能的,這是我們努力將光能或光信息保留在特定空間中更長的時間的方向。 該項目的前景非常廣闊,尤其是在光學的發展方面。
『貳』 量子十問之九:量子也有存儲U盤
存儲器的功能就是把信息存儲起來,直到需要用到的時候再讀出。信息的存儲是是人類文明傳遞的重要手段,也是現代信息技術的一個核心環節。伴隨著人類歷史的發展,信息存儲的介質也在不斷變化。語言是人類最初的交流方式,大腦是信息存儲的最早介質。它使得人類能夠持續生存與進化。從語言到文字是人類文明進步的一個轉折點,信息可以脫離人本身以文字等形式保存起來並傳遞下去。人們先後使用過石頭雕刻、繩子打結、書本、磁碟、光碟等各種形式的存儲器。
「科普中國」是中國科協攜同社會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開展科學傳播的科學權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國融合創作出品,轉載請註明出處。
『叄』 全息存儲器的全息存儲的運作原理
全息存儲是受全息照相的啟發而研製的,當你明白全息照相的技術原理,對於全息存儲就可以更好地理解。我們在拍攝全息照片時,對應的拍攝設備並不是普通照相機,而是一台激光器。該激光器產生的激光束被分光鏡一分為二,其中一束被命名為「物光束」,直接照射到被拍攝的物體,另一束則被稱為「參考光束」,直接照射到感光膠片上。當物光束照射到所攝物體之後,形成的反射光束同樣會照射到膠片上,此時物體的完整信息就能被膠片記錄下來,全息照相的攝制過程就這樣完成了。乍看過去,全息照片上只有一些亂七八糟的條紋,但當我們使用一束激光去照射這張照片時,真實的原始立體圖像就會栩栩如生地展現出來。
『肆』 量子通信和量子計算機原理一樣嗎
1982年,法國物理學家Alain.Aspect和他的小組通過實驗證實了微觀粒子「量子糾纏」現象確實存在,從而證實了超距作用(愛因斯坦的幽靈)的存在,即任何兩種物質之間,不管距離多遠,都有可能相互影響,不受四維時空的約束。
1993年,在量子糾纏理論的基礎上,美國科學家C.H.Bennett提出了量子通信的概念。量子通信是由量子態攜帶信息的通信方式,其利用光子等基本粒子的量子糾纏效應實現保密通信過程。隨後,一個由6位來自不同國家的科學家組成的物理學國際小組基於量子糾纏理論,提出了利用經典與量子相結合的方式實現量子隱形傳輸的方案。即將某個粒子的未知量子態傳送到另一個地方,把另一個粒子制備到該量子態上,而原來的粒子仍留在原處,這是量子通信最初的方案。
1997年,在奧地利留學的中國青年學者潘建偉與荷蘭學者波密斯特等人合作,首次實現了未知量子態的遠程傳輸。這是國際上首次在實驗上成功地將一個量子態從甲地的光子傳送到乙地的光子上。實驗中傳輸的只是表達量子信息的「狀態」,作為信息載體的光子本身並不被傳輸。
2008年,一支義大利和奧地利科學家小組宣布,他們首次識別出從地球上空1500公里處的人造衛星上反射回地球的單批光子。2012年,中國科學家潘建偉等人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實現百公里量級的自由空間量子隱形傳態和糾纏分發,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雜志稱這一成果基本上解決了量子通信衛星的遠距離信息傳輸問題,是「遠距離量子通信的里程碑」。
我國是世界上量子通信應用最早的國家。2009年5月,中科大在安徽省蕪湖市試運行世界上首個量子政務網。2012年3月,合肥城域量子通信試驗示範網投入使用,該網覆蓋合肥市主城區,通過6個接入交換和集控站,連接40組量子電話用戶和16組量子視頻用戶,用戶主要包括政府機關、金融機構、醫療機構、軍工企業及科研院所等。2014年,世界第一條量子通信保密干線啟動建設,該干線全長2000多千米,連接北京與上海,貫穿山東濟南、安徽合肥等地,是千公里級高可信、可擴展的廣域光纖量子通信網路,預計2016年下半年建成。
量子通信的研究方向與應用
量子通信技術主要研究量子隱形傳態和量子秘鑰分發。量子隱形傳態利用量子糾纏將量子態傳送至任意位置,具有「不可探測、無空間約束」的特點,在原理上絕對安全。但是基於隱形傳態的量子通信目前只存在概念中,尚無實際應用的例子。國內權威專業團隊也表示,若無革命性的突破,該技術在近幾十年內都沒有實用化的可能。所以,目前的量子通信通常特指基於量子秘鑰分發技術的安全保密通信。其通信過程與經典的加密通信基本相同,都是由信息加密、信息傳輸、信息解密三個步驟組成,不同之處在於,加解密的過程中將普通密鑰換成量子密鑰,而信息的傳輸一般是通過經典方式(如光纖、衛星等)來進行。在目前以及不遠的將來,量子通信的應用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種。
基於量子光纖。現今已建成的光纖量子城域網和正在建設的2000公里「京滬干線」均採用的是該方式。即專門鋪設光纖作為量子密鑰分發的主要途徑。由於光纖傳輸過程中,光量子的能量有衰減,所以每隔一段距離就需要加入專用中繼設備,讓光量子能夠傳輸得更遠。
基於量子衛星。當需要進行量子密鑰分發的距離過大或不具備建設專用光纖線路條件的時候,可以通過專用衛星作為中繼進行傳輸。預計在2016年7月發射的量子衛星就將對該方式進行試驗。500公斤重的量子衛星,由量子密鑰通信器、量子糾纏發射器、糾纏源、處理單元和激光通信器構成,衛星將在中國和歐洲的兩個地面站之間中繼傳輸量子密鑰。項目的首席科學家潘建偉院士表示,如果該試驗成功,中國將發射多顆衛星,於2020年建成連接亞洲和歐洲的量子密鑰分配網路,2030年建成全球化的廣域量子通信網路。
基於移動量子存儲器。國外研究機構已經研製出手持式量子存儲及加解密設備,用來存儲制備好的量子密鑰。採用這種方式,需要進行保密安全通信的場合,僅需在發送端和接收端配發相互糾纏配對的量子密鑰存儲設備,接入通信鏈路,對信息進行加解密處理。加密後的密文可以通過電台、衛星、甚至民用移動通信網路(移動、聯通、電信等)進行通信。這種方式對於軍隊與國防安全領域具有更重要的意義。
對量子通信研究運用的思考
量子保密通信在國外均處於實驗室技術研究階段,包括美國在內,沒有進入實際工程應用,這其中的原因值得深思。除中國外,世界上其他研究量子通信的機構和國家都沒有進行大規模工程應用,包括美國。在美國,早在2003年,DARPA和NIST(美國國家標准局)製造出世界上第一台QKD(量子密鑰分發)實驗床,此後,公開的信息中再也沒有出現過量子通信方面的進展。這就產生了幾種猜測:一是美國政府將量子通信技術的進展作為核心機密,外界無法獲得與之有關的任何線索;二是美國政府暫未將量子通信技術作為重點發展對象。關於第一點,我們只能憑借猜測。關於第二點倒是有幾個佐證。眾所周知,美國如果要發展某項新技術,會在其各類「規劃」中有所體現,如大數據技術、激光武器技術等。而且,如果要將某項新技術大規模工程應用,其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必然是定標准或協議。如當年,DARPA在互聯網領域就是通過定下各種互聯網通用協議,從而確立了美國在信息領域的霸主地位。時至今日,美國依然沒有為量子保密通信定標準的打算,反而投入力量進行後量子加密技術研究。
量子保密通信技術從原理上來說是「絕對安全」的,但是「有人參與的量子通信」卻存在各種問題。量子保密通信並非無懈可擊,例如通信鏈路上的身份認證問題。目前我國應用的量子通信主要依靠光纖網路傳輸密鑰,當距離足夠遠時,需要進行信號中繼。澳大利亞一研究團隊已經研發出通過信號中繼加入自己信息的技術,可以向目標發送任何信息,而由於量子通信過程中沒有相應的身份認證過程,目標端無法分辨真偽。隨著研究的深入,目前的量子保密通信技術肯定會有更多的問題被發現。
量子保密通信在達到核心理論、核心技術、核心元器件三方面完全自主化之前,投入需謹慎。有專家指出,到目前為止,我國量子通信領域的元器件70%~80%依賴進口,做科學試驗沒有問題,但這樣是無法保證其產業健康發展的,安全性也有問題。
量子保密通信技術只是實現安全通信的一種手段,並非不可替代。現有的量子通信嚴格意義上只是一種密鑰分發技術,就整個通信系統來說,其架構還是經典的,並非無懈可擊。量子通信技術只能對整個通信系統中的部分環節起作用,要實現安全通信,完全可以從其他環節入手,或直接在整體架構上進行革新。例如,美國沒有大力發展量子通信,可能就是認為經典密碼體系現階段足以滿足其通信安全的需求。
『伍』 請問光是如何被凍結的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物理學家傑文·朗戴爾及其同事利用新型光陷阱,首次成功地將一個光脈沖「凍住」了足足1秒鍾的時間,這是以前最好成績的1000倍。將「凍住」光束的時間大大延長,意味著可能據此找到實用方法,來製造光計算機或量子計算機用的存儲設備。
要使光停住腳步,需要一種特殊的陷阱,其中的原子溫度極低,幾乎靜止,以至於每個原子都有著同樣的量子態。通常情況下,這樣一團凍結的原子是不透明的,但仔細校準後的激光能夠在其中「切割」出一條通道,使得一個光脈沖從另一方向傳播過來時,陷阱相對於它來說是透明的。一旦切斷激光,陷阱立刻又變得不透明,光脈沖就被困在陷阱里了。恢復激光照射,光脈沖將繼續傳播。
陷阱的秘密在於它並不像普通陷阱困住物體那樣困住光線,而是通過建立「量子沖突」來保存住光脈沖的信息。激光和光脈沖對原子的作用是相反的,導致原子發生「糾纏」,處於兩種量子態的混合狀態。切斷激光時,原子吸收光脈沖,但光脈沖並沒有丟失,原子仍然糾纏在不同量子態中,光脈沖的信息給它們留下了印記。只要原子不移動或改變,就能完全保有光脈沖的信息
http://news.xinhuanet.com/st/2005-08/15/content_3355223.htm
「研究團隊著手開發量子計算機用的存儲設備,將會有一種新的存儲和處理信息的方法,改變現有計算機,速度更快,功能更強大」,Matthew Sellars說,「光速的『凍結』是基於量子存儲器(存儲和重復光量子態的器件)的能力。光是一種很好的傳輸介質,其唯一的不足是速度太快了,我們必須要在短時間內保存信息。我們如何存儲傳送的量子信息,又可以在哪裡將其存儲一段時間。我們採用了摻有稀土元素鐠的硅酸鹽晶體,由於晶體是固態的,而且鐠的磁穩定性非常好,因此可以保存光脈沖信息。
通常激光脈沖照射這個晶體是相對較集中的。光脈沖不能通過這晶體。然後我們增加另一個激光束,他們就開始接合,接合後晶體變的透明,用第一個激光束照射,光脈沖將繼續傳播。也就是通過建立「量子沖突」來保存住光脈沖的信息,一旦切斷激光,光脈沖就被困住,不能傳播,此時就可以實現存儲了」。使用這個方法,可以將300,000 km/s的光速減到幾乎不到100m/s。意味著可能據此找到實用方法,來製造光計算機或量子計算機用的存儲設備。
http://www.plnmag.com/news/newsinfo2.asp?news_id=1588&news_path=/news/html/&news_hits=24&news_html=200593001588.htm
『陸』 光學存儲器的工作原理
抓住光波
(英)《新科學家》
在慕尼黑大學的實驗室里,阿希姆.維克斯福特和他的同事們找到了一種捕獲光束的方法,他們可以把光束存儲一會兒,然後再把它放走。
光學夢想
這是一種絕妙的方法,並且可能具有深遠的意義,因為在現有的計算機中攜帶和傳送數據的電子有其局限性,它們會相互影響。它們需要電線才能運動,並且它們傳送信息的速度較慢。
而光束則具有通信和計算機技術人員所盼望的理想特性,其信息載運能力(或者說帶寬)非常巨大。一束激光脈沖一秒鍾可傳輸整部《不列顛網路全書》。光束還能輕而易舉地分成很多單束光束,使其成為並行處理的理想媒介,而人們廣泛認為並行處理是高速計算技術的未來發展趨勢。當然,光束還具有速度快的優點,宇宙中沒有什麼東西比光束更快了。
雖然光束運動速度快而且攜帶的數據多,但它正如一輛剎車失靈而失控的郵政列車,如果你想獲得數據,必須讓它撞上什麼東西使它停下來。近年來,物理學家已設計出一些非常奇特的牆壁供光束撞擊,這些研究統稱為光電子學——這是把光所攜帶的數據轉換成普通機器所使用的電子形式的技術。
光電子學使你能夠把信息以光速從一個地方傳送到另一個地方,在越洋電話線纜、電視遙控器等各個領域都可見到光電子設備的身影。但歸根結底,你仍然要把光束的驚人速度和傳輸容量轉換成緩慢的電子流,從而受到導電物體變幻莫測的電學現象的限制。如果你能夠使用光而不是電子,那麼就有可能建造超高速的設備——如光學計算機。
為了實現這一夢想,必須設法讓光束在某些地方滯留一段時間以備使用——實際上滯留時間要足夠長,以使光束能夠充當光傳導數據的存儲器。
光存儲器
人們多年來一直在尋找製造這種光學存儲器的方法。他們嘗試了各種各樣的方法,有的方法要利用古怪的量子效應,有的方法則顯得直截了當(比如讓光在一個光纖做成的線圈中運行一段時間等)。
維克斯福特說,這些裝置的缺點在於它們的體積一般很龐大,為了把光滯留百萬分之一秒,你需要300米長的光纖,並且它們還難以控制。他說:「理想的光學存儲器應該是一個小型容器,進入容器中的光信號應該能夠按人們的需要保留一段時間,然後再以光的形式釋放出來。」
這差不多就是他的研究小組今年早些時候在《科學》雜志上公布的成果:一種把光存儲在比一個句號還要小的存儲裝置中的切實可行的方法。而且,他們使用的是半導體材料,這使這種裝置非常容易製造並且與現有的電子技術相結合。
從理論上說,用半導體製造光學存儲器應該很容易。半導體中電子的能量分布在兩個寬能帶上。大多數電子處於價電子帶中,在這個能帶上電子與特定的原子結合在一起。如果給予它們足夠的能量,它們就會躍遷到傳導帶,此時它們變得能夠自由移動,留下一些行為像帶正電的粒子一樣的空穴。因此,如果你把帶有適當能量的光子打到半導體上,這些光子將被吸收,留下一些電子一空穴對,不管是電子還是空穴都可存儲原來的光。
但是,製造一種能夠捕獲、存儲和釋放光的存儲器則要困難得多。
另闢蹊徑
為了克服這個障礙,維克斯福特和同事們利用了一種令人意想不到的現象:聲波。這個科研小組是在研究控制電子運動的新方法時找到這個解決方案的。他們發現表面聲波——施加到晶體表面的波浪形壓力——是一種大有希望的控制電子的方法。
製造出這些壓力很簡單——只需要在鈮酸鋰等壓電材料上施加交流電壓即可。變化的電壓使壓電材料的晶格舒張和彎曲,產生一種沿著材料運動的壓力波。當壓力波運動時,會產生一個強電場,這個電場能夠用來捕捉和傳送電子。
維克斯福特和同事們使用這些聲波移動電子時意識到,這些波還有另外一個用途:把由光導致的電子—空穴對分隔開來。這些波產生的強大電場把半導體平整的傳導帶和價電子帶扭曲成規則的正弦波形狀。當電子—空穴對遇到波峰和波谷時,它們會被彼此分隔,電子移動到波峰,而空穴則移動到波谷。
1997年,由維克斯福特的學生之一卡斯滕*勒克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宣布,他們用以銦鎵為基礎的多層半導體在壓電材料上製成了一個微小的「三明治」,並且使用一個高頻電場製造出一種聲波。
一束紅外激光脈沖使半導體產生一些電子—空穴對,這些電子和空穴旋即被電場分隔開來。由於電子和空穴隔開的距離大約有1微米,從而無法再次結合,這些電子—空穴對只好保存促使它們產生的光子的能量。
勒克和他的同事們設法把能量保存了幾個微秒的時間——這比自然條件下電子—空穴對的存在時間長了幾千倍。
但是這里有個難題:所有這些實驗都是在只比絕對零度高4度的液氦低溫中進行的,並不便於在日常電器中使用。目前,維克斯福特則向人們表明,通過採用砷化鎵和砷化鋁半導體層,並且在表面裝上一個透明的電極用來產生電場,在液氮溫度下也能取得同樣的結果。
他們設法把光存儲了35微秒。而且,通過使用一種靜止的電場把電子和空穴隔開,他們做出的晶元在尺寸上只是勒克所用晶體的一個零頭。通過進一步改善設計,他們認為能夠在室溫下運行的裝置沒有理由不會很快做成。
前景遠大
維克斯福特說,只要你知道了原理,就像生活中的平常事情一樣,製造一個光學存儲器是非常容易的。
掌握了基本的原理之後,維克斯福特和他的同事們正在越來越多地考慮這種「聲光」裝置的可能用途。他們認為,這種存儲器的靈活性為製造一系列的裝置開辟了道路,這些裝置不僅能夠存儲光,而且還能夠處理諸如復合和分解(把很多輸入的光信號合成一個信號以及把一個信號分解成多個信號)這樣的任務。維克斯福特還發現他甚至能夠改變再次發出的光的波長,只需要壓擠半導體即可。他說,最終研究人員有可能利用這種裝置對附加的信息進行編碼。
目前,他們的注意力集中在對常規的通信和計算至關重要的動態隨機存儲器上。用一系列半導體單元或者「像素」製成的能夠處理光子的一種聲光裝置,有可能完成常規電子裝置無能為力的任務。維克斯福特說:「光學動態隨機存儲器在諸如光學模式的識別和圖像處理等領域具有誘人的應用潛力。」
除了使用光,他預見還能使用表面聲波產生的電子—空穴對裝載和讀取每個存儲單元。存儲的信息甚至能夠從一個單元移動到另外一個單元以供處理。
從長遠看,聲光元件也許能夠為開發未來的光學計算機做出貢獻。使用激光而不是電線並且利用光束固有的並行性質,這種計算機可能成為除了量子計算機外的終極數碼處理器。
『柒』 量子計算機是不是完全是騙局
不是。
量子計算機(quantum computer)是一類遵循量子力學規律進行高速數學和邏輯運算、存儲及處理量子信息的物理裝置。當某個裝置處理和計算的是量子信息,運行的是量子演算法時,它就是量子計算機。
量子計算機的特點主要有運行速度較快、處置信息能力較強、應用范圍較廣等。與一般計算機比較起來,信息處理量愈多,對於量子計算機實施運算也就愈加有利,也就更能確保運算具備精準性。
2021年2月8日,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的科技成果轉化平台合肥本源量子科技公司,發布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量子計算機操作系統「本源司南」。
組成
量子計算機和許多計算機一樣都是由許多硬體和軟體組成的,軟體方麵包括量子演算法、量子編碼等,在硬體方麵包括量子晶體管、量子存儲器、量子效應器等。
量子晶體管就是通過電子高速運動來突破物理的能量界限,從而實現晶體管的開關作用,這種晶體管控制開關的速度很快,晶體管比起普通的晶元運算能力強很多,而且對使用的環境條件適應能力很強,所以在未來的發展中,晶體管是量子計算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量子儲存器是一種儲存信息效率很高的儲存器,它能夠在非常短時間里對任何計算信息進行賦值,是量子計算機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也是量子計算機最重要的部分之一。量子計算機的效應器就是一個大型的控制系統,能夠控制各部件的運行。這些組成在量子計算機的發展中佔領著主要的地位,發揮著重要的運用。
『捌』 光是怎樣被凍結的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物理學家傑文·朗戴爾及其同事利用新型光陷阱,首次成功地將一個光脈沖「凍住」了足足1秒鍾的時間,這是以前最好成績的1000倍。將「凍住」光束的時間大大延長,意味著可能據此找到實用方法,來製造光計算機或量子計算機用的存儲設備。 要使光停住腳步,需要一種特殊的陷阱,其中的原子溫度極低,幾乎靜止,以至於每個原子都有著同樣的量子態。通常情況下,這樣一團凍結的原子是不透明的,但仔細校準後的激光能夠在其中「切割」出一條通道,使得一個光脈沖從另一方向傳播過來時,陷阱相對於它來說是透明的。一旦切斷激光,陷阱立刻又變得不透明,光脈沖就被困在陷阱里了。恢復激光照射,光脈沖將繼續傳播。 陷阱的秘密在於它並不像普通陷阱困住物體那樣困住光線,而是通過建立「量子沖突」來保存住光脈沖的信息。激光和光脈沖對原子的作用是相反的,導致原子發生「糾纏」,處於兩種量子態的混合狀態。切斷激光時,原子吸收光脈沖,但光脈沖並沒有丟失,原子仍然糾纏在不同量子態中,光脈沖的信息給它們留下了印記。只要原子不移動或改變,就能完全保有光脈沖的信息 「研究團隊著手開發量子計算機用的存儲設備,將會有一種新的存儲和處理信息的方法,改變現有計算機,速度更快,功能更強大」,Matthew Sellars說,「光速的『凍結』是基於量子存儲器(存儲和重復光量子態的器件)的能力。光是一種很好的傳輸介質,其唯一的不足是速度太快了,我們必須要在短時間內保存信息。我們如何存儲傳送的量子信息,又可以在哪裡將其存儲一段時間。我們採用了摻有稀土元素鐠的硅酸鹽晶體,由於晶體是固態的,而且鐠的磁穩定性非常好,因此可以保存光脈沖信息。 通常激光脈沖照射這個晶體是相對較集中的。光脈沖不能通過這晶體。然後我們增加另一個激光束,他們就開始接合,接合後晶體變的透明,用第一個激光束照射,光脈沖將繼續傳播。也就是通過建立「量子沖突」來保存住光脈沖的信息,一旦切斷激光,光脈沖就被困住,不能傳播,此時就可以實現存儲了」。使用這個方法,可以將300,000 km/s的光速減到幾乎不到100m/s。意味著可能據此找到實用方法,來製造光計算機或量子計算機用的存儲設備
『玖』 中國科學家成功將光存儲1小時,刷新世界紀錄,其技術涉及了哪些行業
有時候經常會聽的一首兒歌叫做種太陽,其實這代表的是兒童們的美好心願,想要把太陽的溫暖和光亮保存下來。幫助那些黑暗當中和寒冷時候的人們,雖然看似是無法實現的願望,卻也能體現出當時人們的美好祝願。
而就在2021年4月份,中國和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長團隊就在光量儲存領域取得了重要的突破,不僅刷新了原本德國團隊光儲存一分鍾的世界紀錄,並且將光的儲存時間提升至一小時。
人們對於光的捕捉以及儲存可以幫助我們更有效地利用光場,光儲存在量子通信領域尤其重要。因為我們先儲存住光量子,還能根據光量子的儲存,進而構建量子中繼,就能夠克服信道損耗,從而建立起大尺度量子網路。
簡單一點就是先將光儲存在一個晶體當中,再一個小時之後放出。而我們知道光的傳播速度是很快的,這樣就可以先製作一個光的量子優盤,既能夠快速的存放資料,還能夠將時間儲存延長。而且運用到了通信當中,那麼我們國家的通訊就更加有保障。
這種技術其實對於我們很多普通人,看了新聞以後,我最大的感覺就是儲存方式可能發生改變,從以前的普通優盤到現在的光的量子優盤。除此之外,就是感嘆我國科技的進步,科研人員的努力。因為,這種技術被研發出來,最先使用的肯定是科技領域,而科技慢慢的走入到人的日常生活中,我們才能夠切切地體會到它所帶來的好處。
就像以前發明了電,剛發明時,我們不會覺得電有什麼實際用途,畢竟以前不用電,還可用沒有燈照亮。但是當發明電之後,連帶出電燈,電話,電視機等等這些和電相關的物品時,我們普通人才能在日常生活中真正感受到電的好處。
『拾』 中國在光量子技術中取得了哪些成就
中國通信技術試驗衛星二號發射成功
通信技術試驗衛星二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八院抓總研製,是我國新一代大容量通信廣播試驗衛星,主要用於衛星通信、廣播電視、數據傳輸等業務,並開展多頻段、寬頻高速率數據傳輸試驗驗證。
2017年1月5日23點18分,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通信技術試驗衛星二號送入預定軌道。這也是長征火箭第245次發射。
2、1月20日:中國星地高速相干激光通信實驗成功
由中科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所牽頭研製的星地高速相干激光通信載荷是2012年在中科院支持下啟動,2016年8月16日實驗載荷搭載「墨子號」量子衛星發射升空。
2016年12月28日至2017年1月15日開展了首輪在軌測試,實現了星地距離1000公里以上,低仰角(20度左右)情況下,下行單路通信速率5.12Gbps,並成功進行了圖像傳輸,圖片清晰;同時也進行上行PPM調制直接通信,通信速率20Mbps。
星地相干激光通信載荷總指揮陳衛標介紹,這是我國首次開展星地高速相干激光通信試驗,在軌測試的完成,表明該載荷已具備持續開展雙向激光通信實驗的能力,對我國高速相干激光通信技術來說,具備里程碑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