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glance 支持哪些後端存儲
要看你的預算了。 1、如果您的錄像資料比較重要,可以選擇存儲伺服器,採用磁碟陣列; 2、如果預算相對比較低,直接用NVR比較好; 3、如果選擇了存儲伺服器,不用硬碟錄像機。
② 簡述android平台提供了哪些數據存儲方法
數據存儲在開發中是使用最頻繁的,Android平台主要有5種實現數據存儲的方式。
第1種: 使用SharedPreferences存儲數據
SharedPreferences是Android平台上一個輕量級的存儲類,主要是保存一些常用的配置比如窗口狀態,一般在Activity中 重載窗口狀態onSaveInstanceState保存一般使用SharedPreferences完成,它提供了Android平台常規的Long長 整形、Int整形、String字元串型的保存。
它的本質是基於XML文件存儲key-value鍵值對數據,通常用來存儲一些簡單的配置信息。
其存儲位置在/data/data/<包名>/shared_prefs目錄下。
SharedPreferences對象本身只能獲取數據而不支持存儲和修改,存儲修改是通過Editor對象實現。
實現SharedPreferences存儲的步驟如下:
一、根據Context獲取SharedPreferences對象
二、利用edit()方法獲取Editor對象。
三、通過Editor對象存儲key-value鍵值對數據。
四、通過commit()方法提交數據。
SharedPreferences對象與sqlite資料庫相比,免去了創建資料庫,創建表,寫SQL語句等諸多操作,相對而言更加方便,簡潔。但是SharedPreferences也有其自身缺陷,比如其職能存儲boolean,int,float,long和String五種簡單的數據類型,比如其無法進行條件查詢等。所以不論SharedPreferences的數據存儲操作是如何簡單,它也只能是存儲方式的一種補充,而無法完全替代如SQLite資料庫這樣的其他數據存儲方式。
第2種: 內部文件存儲數據
關於文件存儲,Activity提供了openFileOutput()方法可以用於把數據輸出到文件中,具體的實現過程與在J2SE環境中保存數據到文件中是一樣的。
文件可用來存放大量數據,如文本、圖片、音頻等。
默認位置:/data/data/<包>/files/***.***。
openFileOutput()方法的第一參數用於指定文件名稱,不能包含路徑分隔符「/」 ,如果文件不存在,Android 會自動創建它。
創建的文件保存在/data/data//files目錄,如: /data/data/cn.itcast.action/files/itcast.txt ,通過點擊Eclipse菜單「Window」-「Show View」-「Other」,在對話窗口中展開android文件夾,選擇下面的File Explorer視圖,然後在File Explorer視圖中展開/data/data//files目錄就可以看到該文件。
openFileOutput()方法的第二參數用於指定操作模式,有四種模式,分別為:
Context.MODE_PRIVATE = 0
Context.MODE_APPEND = 32768
Context.MODE_WORLD_READABLE = 1
Context.MODE_WORLD_WRITEABLE = 2
Context.MODE_PRIVATE:為默認操作模式,代表該文件是私有數據,只能被應用本身訪問,在該模式下,寫入的內容會覆蓋原文件的內容,如果想把新寫入的內容追加到原文件中。可以使用Context.MODE_APPEND
Context.MODE_APPEND:模式會檢查文件是否存在,存在就往文件追加內容,否則就創建新文件。
Context.MODE_WORLD_READABLE和Context.MODE_WORLD_WRITEABLE用來控制其他應用是否有許可權讀寫該文件。
MODE_WORLD_READABLE:表示當前文件可以被其他應用讀取;
MODE_WORLD_WRITEABLE:表示當前文件可以被其他應用寫入。
如果希望文件被其他應用讀和寫,可以傳入: openFileOutput(「itcast.txt」, Context.MODE_WORLD_READABLE + Context.MODE_WORLD_WRITEABLE); android有一套自己的安全模型,當應用程序(.apk)在安裝時系統就會分配給他一個userid,當該應用要去訪問其他資源比如文件的時候,就需要userid匹配。默認情況下,任何應用創建的文件,sharedpreferences,資料庫都應該是私有的(位於/data/data//files),其他程序無法訪問。
除非在創建時指定了Context.MODE_WORLD_READABLE或者Context.MODE_WORLD_WRITEABLE ,只有這樣其他程序才能正確訪問。 對於私有文件只能被創建該文件的應用訪問,如果希望文件能被其他應用讀和寫,可以在創建文件時,指定Context.MODE_WORLD_READABLE和Context.MODE_WORLD_WRITEABLE許可權。
Activity還提供了getCacheDir()和getFilesDir()方法: getCacheDir()方法用於獲取/data/data//cache目錄 getFilesDir()方法用於獲取/data/data//files目錄。
第3種: 外部文件存儲數據
把文件存入SDCard:
使用Activity的openFileOutput()方法保存文件,文件是存放在手機空間上,一般手機的存儲空間不是很大,存放些小文件還行,如果要存放像視頻這樣的大文件,是不可行的。對於像視頻這樣的大文件,我們可以把它存放在SDCard。
SDCard是干什麼的?你可以把它看作是移動硬碟或U盤。 在模擬器中使用SDCard,你需要先創建一張SDCard卡(當然不是真的SDCard,只是鏡像文件)。
創建SDCard可以在Eclipse創建模擬器時隨同創建,也可以使用DOS命令進行創建,如下: 在Dos窗口中進入android SDK安裝路徑的tools目錄,輸入以下命令創建一張容量為2G的SDCard,文件後綴可以隨便取,建議使用.img: mksdcard 2048M D:\AndroidTool\sdcard.img 在程序中訪問SDCard,你需要申請訪問SDCard的許可權。
在AndroidManifest.xml中加入訪問SDCard的許可權如下:
要往SDCard存放文件,程序必須先判斷手機是否裝有SDCard,並且可以進行讀寫。
注意:訪問SDCard必須在AndroidManifest.xml中加入訪問SDCard的許可權。
Environment.getExternalStorageState()方法用於獲取SDCard的狀態,如果手機裝有SDCard,並且可以進行讀寫,那麼方法返回的狀態等於Environment.MEDIA_MOUNTED。
Environment.getExternalStorageDirectory()方法用於獲取SDCard的目錄,當然要獲取SDCard的目錄,你也可以這樣寫:
第4種: SQLite資料庫存儲數據
SQLite是輕量級嵌入式資料庫引擎,它支持 SQL 語言,並且只利用很少的內存就有很好的性能。此外它還是開源的,任何人都可以使用它。許多開源項目((Mozilla, PHP, Python)都使用了 SQLite.SQLite 由以下幾個組件組成:SQL 編譯器、內核、後端以及附件。SQLite 通過利用虛擬機和虛擬資料庫引擎(VDBE),使調試、修改和擴展 SQLite 的內核變得更加方便。
特點:
面向資源有限的設備,
沒有伺服器進程,
所有數據存放在同一文件中跨平台,
可自由復制。
SQLite 基本上符合 SQL-92 標准,和其他的主要 SQL 資料庫沒什麼區別。它的優點就是高效,Android 運行時環境包含了完整的 SQLite。
SQLite 和其他資料庫最大的不同就是對數據類型的支持,創建一個表時,可以在 CREATE TABLE 語句中指定某列的數據類型,但是你可以把任何數據類型放入任何列中。當某個值插入資料庫時,SQLite 將檢查它的類型。如果該類型與關聯的列不匹配,則 SQLite 會嘗試將該值轉換成該列的類型。如果不能轉換,則該值將作為其本身具有的類型存儲。比如可以把一個字元串(String)放入 INTEGER 列。SQLite 稱這為「弱類型」(manifest typing.)。 此外,SQLite 不支持一些標準的 SQL 功能,特別是外鍵約束(FOREIGN KEY constrains),嵌套 transcaction 和 RIGHT OUTER JOIN 和 FULL OUTER JOIN, 還有一些 ALTER TABLE 功能。 除了上述功能外,SQLite 是一個完整的 SQL 系統,擁有完整的觸發器,交易等等。
Android 集成了 SQLite 資料庫 Android 在運行時(run-time)集成了 SQLite,所以每個 Android 應用程序都可以使用 SQLite 資料庫。
對於熟悉 SQL 的開發人員來時,在 Android 開發中使用 SQLite 相當簡單。但是,由於 JDBC 會消耗太多的系統資源,所以 JDBC 對於手機這種內存受限設備來說並不合適。因此,Android 提供了一些新的 API 來使用 SQLite 資料庫,Android 開發中,程序員需要學使用這些 API。
資料庫存儲在 data/< 項目文件夾 >/databases/ 下。 Android 開發中使用 SQLite 資料庫 Activites 可以通過 Content Provider 或者 Service 訪問一個資料庫。
創建資料庫 Android 不自動提供資料庫。在 Android 應用程序中使用 SQLite,必須自己創建資料庫,然後創建表、索引,填充數據。
Android 提供了 SQLiteOpenHelper 幫助你創建一個資料庫,你只要繼承 SQLiteOpenHelper 類,就可以輕松的創建資料庫。SQLiteOpenHelper 類根據開發應用程序的需要,封裝了創建和更新資料庫使用的邏輯。
SQLiteOpenHelper 的子類,至少需要實現三個方法:
1 構造函數,調用父類 SQLiteOpenHelper 的構造函數。這個方法需要四個參數:上下文環境(例如,一個 Activity),資料庫名字,一個可選的游標工廠(通常是 Null),一個代表你正在使用的資料庫模型版本的整數。
2 onCreate()方法,它需要一個 SQLiteDatabase 對象作為參數,根據需要對這個對象填充表和初始化數據。
3 onUpgrage() 方法,它需要三個參數,一個 SQLiteDatabase 對象,一個舊的版本號和一個新的版本號,這樣你就可以清楚如何把一個資料庫從舊的模型轉變到新的模型。
接下來討論具體如何創建表、插入數據、刪除表等等。調用 getReadableDatabase() 或 getWriteableDatabase() 方法,你可以得到 SQLiteDatabase 實例,具體調用那個方法,取決於你是否需要改變資料庫的內容:
update()方法有四個參數,分別是表名,表示列名和值的 ContentValues 對象,可選的 WHERE 條件和可選的填充 WHERE 語句的字元串,這些字元串會替換 WHERE 條件中的「?」標記。
update() 根據條件,更新指定列的值,所以用 execSQL() 方法可以達到同樣的目的。 WHERE 條件和其參數和用過的其他 SQL APIs 類似。
delete() 方法的使用和 update() 類似,使用表名,可選的 WHERE 條件和相應的填充 WHERE 條件的字元串。 查詢資料庫 類似 INSERT, UPDATE, DELETE,有兩種方法使用 SELECT 從 SQLite 資料庫檢索數據。
1 .使用 rawQuery() 直接調用 SELECT 語句; 使用 query() 方法構建一個查詢。
Raw Queries 正如 API 名字,rawQuery() 是最簡單的解決方法。通過這個方法你就可以調用 SQL SELECT 語句。
例如: Cursor c=db.rawQuery( 「SELECT name FROM sqlite_master WHERE type=』table』 AND name=』mytable』」, null);
在上面例子中,我們查詢 SQLite 系統表(sqlite_master)檢查 table 表是否存在。返回值是一個 cursor 對象,這個對象的方法可以迭代查詢結果。 如果查詢是動態的,使用這個方法就會非常復雜。
例如,當你需要查詢的列在程序編譯的時候不能確定,這時候使用 query() 方法會方便很多。
Regular Queries query() 方法用 SELECT 語句段構建查詢。SELECT 語句內容作為 query() 方法的參數,比如:要查詢的表名,要獲取的欄位名,WHERE 條件,包含可選的位置參數,去替代 WHERE 條件中位置參數的值,GROUP BY 條件,HAVING 條件。 除了表名,其他參數可以是 null。所以,以前的代碼段可以可寫成:
String[] columns={「ID」, 」inventory」};
Java代碼
String[] parms={"snicklefritz"}; Cursor result=db.query("widgets", columns, "name=?",parms, null, null, null);
使用游標
不管你如何執行查詢,都會返回一個 Cursor,這是 Android 的 SQLite 資料庫游標,
使用游標,你可以:
通過使用 getCount() 方法得到結果集中有多少記錄;
通過 moveToFirst(), moveToNext(), 和 isAfterLast() 方法遍歷所有記錄;
通過 getColumnNames() 得到欄位名;
通過 getColumnIndex() 轉換成欄位號;
通過 getString(),getInt() 等方法得到給定欄位當前記錄的值;
通過 requery() 方法重新執行查詢得到游標;
通過 close() 方法釋放游標資源;
在 Android 中使用 SQLite 資料庫管理工具 在其他資料庫上作開發,一般都使用工具來檢查和處理資料庫的內容,而不是僅僅使用資料庫的 API。
使用 Android 模擬器,有兩種可供選擇的方法來管理資料庫。
首先,模擬器綁定了 sqlite3 控制台程序,可以使用 adb shell 命令來調用他。只要你進入了模擬器的 shell,在資料庫的路徑執行 sqlite3 命令就可以了。
資料庫文件一般存放在: /data/data/your.app.package/databases/your-db-name 如果你喜歡使用更友好的工具,你可以把資料庫拷貝到你的開發機上,使用 SQLite-aware 客戶端來操作它。這樣的話,你在一個資料庫的拷貝上操作,如果你想要你的修改能反映到設備上,你需要把資料庫備份回去。
把資料庫從設備上考出來,你可以使用 adb pull 命令(或者在 IDE 上做相應操作)。
存儲一個修改過的資料庫到設備上,使用 adb push 命令。 一個最方便的 SQLite 客戶端是 FireFox SQLite Manager 擴展,它可以跨所有平台使用。
如果你想要開發 Android 應用程序,一定需要在 Android 上存儲數據,使用 SQLite 資料庫是一種非常好的選擇。
第五種: 網路存儲數據
前面介紹的幾種存儲都是將數據存儲在本地設備上,除此之外,還有一種存儲(獲取)數據的方式,通過網路來實現數據的存儲和獲取。
我們可以調用WebService返回的數據或是解析HTTP協議實現網路數據交互。
③ 有個監控項目兩百多個點,後端用什麼設備存儲比較方便一點.
1、監控數據是模擬信號,普通的模擬攝像機,建議多用幾台硬碟錄像機存儲。
2、監控數據是數字信號,比如是採用網路攝像機或模擬攝像機+視頻伺服器。用PC存儲,可以掛多個硬碟。像24盤位視頻監控網路磁碟陣列存儲。。
④ OpenStack選用哪種後端存儲系統比較好
和openstack融合度較好的就是ceph,國內大多數雲環境都使用ceph作為openstack的唯一後端存儲。國內使用ceph開發出分布式存儲系統的廠商有深圳元核雲、北京xsky等,性能都還不錯的。
⑤ 網站後台傳給前台的信息存儲在哪
簡單說:存在於內面內HTML代碼中
HTML代碼是先在後台處理、組織,然後輸出到瀏覽器,例如
<a href="#" class="delete" id="post_19">刪除</a>
然後通過AJAX和伺服器端交互
// 當點擊這個刪除鏈接的時候
$(".delete").click(function() {
// 獲得此鏈接中的 id 屬性,也就是 post_19
var delete_id = $(this).attr("id");
// 這里把 id 傳給後台
$.post("url", {id: delete_id}, function(data) {
// 返回結果,處理結果
});
});
⑥ 分布式存儲和傳統存儲比較在哪些應用場景比較有優勢
1、分布式存儲優勢
分布式存儲可以使生產系統在線運行的情況下進行縱向擴展(Scale-Up)或橫向擴展(Scale-Out),且存儲系統在擴展後可以達到容量與性能均線性擴展的效果。其具有以下特性:
高性能
分布式存儲系統能夠將所有存儲節點的處理器資源、硬碟資源、網路資源進行整合,將任務切分給多台存儲節點,進行並發數據處理,避免了單個硬碟或設備造成的瓶頸,提升整個集群的處理能力。分布式存儲系統具有良好的性能擴展能力,可以滿足應用程序對存儲性能不斷增長的要求。
高擴展性
分布式存儲系統通過擴展集群存儲節點規模從而提高系統存儲容量、計算和性能的能力,通過增加和升級伺服器硬體,或者指通過增加存儲節點數量來提升服務能力。分布式存儲系統支持在線增加存儲節點,對前端業務透明,系統整體性能與存儲節點數量呈線性關系。
高可用性
分布式存儲系統同時基於硬體及軟體設計了高可用機制,在面對多種異常時(如存儲節點宕機、網路中斷、硬碟故障、數據損壞等)仍可提供正常服務,提高分布式存儲系統硬體的可用性可以通過增加存儲節點數量或者採用多種硬體冗餘機制保證。分布式存儲系統多採用副本機制或糾刪碼機制保證數據的高可用性,副本機制可以提供較高的數據冗餘度,但會降低存儲系統有效空間的利用率,糾刪碼機制可以在保證一定數據冗餘度的情況下,大幅提高存儲系統的有效空間利用率。
高安全性
分布式存儲系統支持可靠的許可權控制及互信確認機制,同時採用私有的數據切片及數據編碼機制,可以從多重角度保證集群系統不受惡意訪問和攻擊,保護存儲數據不被竊取。
2、分布式存儲應用場景
分布式的「四高」特性,使得其在高性能計算、大數據視頻雲及大數據分析等應用場景中有著廣泛的應用。
高性能計算場景
在如氣象氣候、地質勘探、航空航天、工程計算、材料工程等領域,基於集群的高性能計算,已成為必需的輔助工具。集群系統有極強的伸縮性,可通過在集群中增加或刪減節點的方式,在不影響原有應用與計算任務的情況下,隨時增加和降低系統的處理能力。根據不同的計算模式與規模,構成集群系統的節點數可以從幾個到成千上萬個。這些業務對後端的存儲系統提出了新的需求,包括統一的存儲空間、高效率的文件檢索、高帶寬的吞吐性能,高可靠的數據安全保障等。
大數據視頻雲應用場景
隨著視頻高清技術及超高清技術的普及,視頻大數據應用場景,如雪亮工程、平安城市、廣電媒資、影視製作、視頻網站等領域,對存儲設備提出了大容量、高讀寫性能、高可靠性、低延時及可擴展性等需求。針對這樣大規模視頻數據應用場景,就需要一個技術先進、性能優越的存儲系統作為後端數據存儲的支撐者。
大數據分析應用場景
伴隨著互聯網技術及人工智慧的發展,各種基於海量用戶/數據/終端的大數據分析及人工智慧業務模式不斷涌現,同樣需要充分考慮存儲功能集成度、數據安全性、數據穩定性,系統可擴展性、性能及成本各方面因素。
在數據爆發增長的「數字時代」,軟體定義的分布式存儲是存儲技術高速發展的結晶,並具有著很大的成長空間,必將應用於更廣泛的大數據業務場景。
⑦ 隊列的兩種存儲方式對比
隊列的兩種存儲方式分為消息投遞實時性:使用短輪詢方式,實時性取決於輪詢間隔時間:使用長輪詢,同寫入實時性一致,消息的寫入延時通常在幾個毫秒。總結:短輪詢:周期性的向服務提供方發起請求,獲取數據優點:前後端程序編寫比較容易。缺點:請求中有大半是無用,難於維護,浪費帶寬和伺服器資源;響應的結果沒有順序(因為是非同步請求,當發送的請求沒有返回結果的時候,後面的請求又被發送。而此時如果後面的請求比前面的請 求要先返回結果,那麼當前面的請求返回結果數據時已經是過時無效的數據了)。長輪詢:客戶端向伺服器發送請求,伺服器接到請求後保持住連接,直到有新消息才返回響應信息並關閉連接,客戶端處理完響應信息後再向伺服器發送新的請求。優點:在無消息的情況下不會頻繁的請求,耗費資源小。缺點:伺服器hold連接會消耗資源,難於管理維護。消費失敗重試Kafka:消費失敗不支持重試RocketMQ:消費失敗支持定時重試,每次重試間隔時間順延總結:kafka也可以通過編寫代碼來實現寫入和消費失敗的重試機制,這種要求需要用戶來編寫代碼實現,kafka只是提供了這種方式,但並不是他推薦的使用方式,他的設計模式上只是兼顧了這種情況,並不是重點。RocketMQ在設計上就考慮了這種情況,在提供的官方api中提供了重試的設置,用戶可以選擇多種模式的重試機制,以及自定義的重試邏輯,簡單場景下用戶只用設置一下參數即可。關於需要重試的場景例如充值類應用,當前時刻調用運營商網關,充值失敗,可能是對方壓力過多,稍後在調用就會成功,如支付寶到銀行扣款也是類似需求。這里的重試需要可靠的重試,即失敗重試的消息不因為Consumer宕機導致丟失。
⑧ 什麼是後端
前端開發主要做的是用戶所能看到的前端展示界面;後端開發主要做的是邏輯功能等模塊。其實主要區別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知識結構與實現和工作職責。
1、知識結構
(1)展示的方式不同
前端指的是用戶可見的界面,網站前端頁面也就是網頁的頁面開發,比如網頁上的特效、布局、圖片、視頻,音頻等內容。前端的工作內容就是將美工設計的效果圖的設計成瀏覽器可以運行的網頁,並配合後端做網頁的數據顯示和交互等可視方面的工作內容。
後端是指用戶看不見的東西,通常是與前端工程師進行數據交互及網站數據的保存和讀取,相對來說後端涉及到的邏輯代碼比前端要多得多,後端考慮的是底層業務邏輯的實現,平台的穩定性與性能等。
(2)所用的技術、技能與工具不同
前端開發,就是要創造上面提到的網站面向用戶的部分背後的代碼,並通過建立框架,構建沉浸性的用戶體驗。為了實現這個目標,開發需要熟練運用下列語言、框架、工具庫:
後端開發者使用這些工具編寫干凈、可移植、具有良好文檔支持的代碼來創建或更新 Web應用。但在寫代碼之前,他們需要與客戶溝通,了解其實際需求並轉化為技術目標,制定最有效且精簡的方案來進行實現。
(3)所用技術不同
前端開發用到的技術包括但不限於html5、css3、javascript、jquery、Bootstrap、Node.js 、Webpack,AngularJs,ReactJs,VueJs等技術。
後端開發 以java為例 主要用到的 是包括但不限於Struts spring springmvc Hibernate Http協議 Servlet Tomcat伺服器等技術。
2、工作職責
前端工程師主要的工作職責分為三大部分,分別是傳統的Web前端開發,移動端開發和大數據呈現端開發。Web前端開發主要針對的是PC端開發任務;
移動端開發則包括Android開發、iOS開發和各種小程序開發,在移動互聯網迅速發展的帶動下,移動端的開發任務量是比較大的,隨著5G標準的落地,未來移動端的開發任務將得到進一步的拓展;大數據呈現則主要是基於已有的平台完成最終分析結果的呈現,呈現方式通常也有多種選擇,比如大屏展示等。
後端工程師的主要職責也集中在三大部分,分別是平台設計、介面設計和功能實現。平台設計主要是搭建後端的支撐服務容器;介面設計主要針對於不同行業進行相應的功能介面設計,通常一個平台有多套介面,就像衛星導航平台設有民用和軍用兩套介面一樣;功能實現則是完成具體的業務邏輯實現。
⑨ 一般網站後台的資料庫裡面,是如何存儲一篇文章的
這種大網站上的圖片和內容都是存在資料庫中的,維護起來方便,如你所說。但他資料庫裡面也有。但是只儲,用於後台用,用戶看到的都是生成HTML以後的靜態
⑩ 後端數據指的是
指的是後端資料庫分析、推導出來的信息。
數據埋點的最終歸宿地都會是資料庫,不管它是前端埋點還是後端埋點他們都會存入MySql或MongoDB的資料庫中(資料庫類型)。
相比較前端埋點在可視化頁面上交互和觸發,後端埋點更多是在對業務數據的請求和記錄上。前後端進行比較,後端埋點在存儲用戶操作數據上會比前端晚一步 ,但在業務流程上又會比前端快一步。是因為當用戶進入頁面操作時,都是在頁面上先進行操作,所有前端埋點的觸發永遠會比後端埋點快一步。但是在業務流程上(例如登錄,訂購等),後端埋點會比前端埋點更快一步,因為業務需要後端會和資料庫進行實時「互動」,在互動結束後才會將結果反饋給前端,再由前端和用戶進行交互。
後端數據埋點不像前端那麼多花樣,要去思考用戶路徑和用戶交互,後端埋點更加註重業務沉澱和業務邏輯。後端埋點和前端埋點一樣,也分全量、模塊化和代碼埋點三種。除此之外,後端埋點還有個特殊方式就是日誌。全量和模塊化埋點我就不在過多闡述,因為他倆對於產品設計師(產品經理)來說沒有太多的要求,直接溝通研發將對應的SDK或API裝載即可,我們重點說代碼和日誌兩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