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現代氣象預測是建立在哪些理論基礎之上的
試圖預測天氣的人們,其工作費力不討好。很少有科學預測不受到嘲笑,因為天氣預報一出現差錯,其難堪可想而知。然而,盡管許多人抱怨所出的差錯,人們還是看新聞,了解早上出門時該不該帶傘。
現代氣象預測是建立在16世紀末至18世紀的科學家們所創建的理論基礎之上的。像艾薩克·牛頓和羅伯特·玻意耳這樣的觀測者們得出空氣熱脹冷縮基本理論,以及物質和能量守恆,還有大氣運動時產生的力的有關理論。其他觀測者們注重觀察日復一日的天氣這一現實。19世紀興起的觀測網,電報匯報速度使氣象觀測者們穿越中緯地區,向東前行,查出高壓區和低壓區。
19世紀,氣象預報人員們試圖用所謂持續性方法預測天氣,他們認為,風暴運動的速度及方向通常是持續的。許多懷疑論者認為不可信賴預測天氣,但天氣預測越來越得人心,不久國家氣象服務部門也成立了。到1900年,美國和歐洲各報上都刊登地圖和天氣預報。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觀測天氣的革命方法從挪威興起,這是伴隨著對鋒面系統概念的形成的了解,及對低壓系統的生命史的了解而產生的。這些想法為更復雜的天氣預報指明一條道路,從而超越了氣候學和固守論。
1922年,英國數學家理查遜幻想,成千上萬的人們用數學加、減法來解運動方程式,並用數學方法預測天氣。他們的想法得到普林斯頓大學的認同。1950年,該大學首次研製出計算機天氣預報,以現有的標准來看,當時實在太粗略了,但他們為後續工作奠定了基礎。現在,全球更完善的計算機把大氣層物質用數學模式加以控制,為地方氣象服務人員提供指導。這種計算機每日兩次從全球范圍內獲取觀測結果,所獲數據通過計算機模型轉化成有用的形式。這些模型模擬大氣,但各國不盡相同。他們用三維框標出某地區、某個大陸、某個半球甚至整個地球,來跟蹤那裡的風、濕度、氣壓和溫度。許多主要的預測中心用一至兩個短期模型,其中一個持續48小時,另一個較長時期模型可持續10天。計算機提供的半成品還遠不能大眾化,它的主要價值是表明特定天氣特色的特點,指出當地天氣形勢,如鋒面、高壓中心、低壓中心、高空槽和脊以及急流中心。計算機輸出的資料在獲得全球觀測結果後幾個小時就要送達地方預報單位一採取世界時0000點和12帕。
這里有一幅人類觀測者的智慧所要破解的圖片,他們必須用許多方法釋譯計算機輸出的資料;各種模型是否一致?沒有完美無瑕的模型,每個模型在各自描繪陸地形狀、描述大氣物理狀況時都有各自的特點。這些特點可將天氣特色顯示出來。例如:低壓中心可以過度發展。弱冷鋒不知不覺進入到一個模型最低垂直的層面下,有時失蹤的數據在某一特定日子裡會破壞模型的演示,預測者們必須認出這些斜線,並對它們加以修正。
地方性天氣預報,經常從統計模型開始。還要和大模型相連,因為大模型能指明某一特定城市的溫度和降水量。實際上,經過長時間的拖拽,這些統計工具運行良好,它們所提供的預報比人工預報精確。但當統計數字有誤,預報准確度就會大大降低。這種情況在天氣變化異常時經常發生。尤為需要准確預測時,預測者們要高度警惕科學家們常說的「氣象癌」——一種不加以人工判斷,利用統計輸出的資料使錯誤滋延的一種趨勢。
經過數小時商榷,預測者們得出一系列推測,在未來幾天內或達一周之久,這些推測通常包括所預料到的高溫或低溫,多雲,風向及風速,降水量(如果考慮降雪,還包括降雪量)。預測者們管轄區有幾千平方公里,有時在一小地域氣象條件變化極大,在預測范圍內,不同區域同時提供的預測也大不一樣。
並非所有氣象預報都由政府提供。商家提供的數據賣給私人預測部門,並在國際互聯網路上顯示出來。
這些部門運用觀測結果和模擬結果來增強他們自身在特殊客戶方面的前景,如投資者;或用在農業業主身上,因為農業業主更需要政府預測所不及的不同詳情。許多電台、電視台擁有自己的天氣預報員。他們中一些人仍從事天氣預報工作,另外一些人受過氣象知識的訓練,根據自己的判斷改變預測;還有一些人成為私家天氣預報顧問。
② 氣象是如何預報的
現代天氣預報有五個組成部分:
收集數據
最傳統的數據是在地面或海面上通過專業人員、愛好者、自動氣象站或者浮標收集的氣壓、氣溫、風速、風向、濕度等數據。世界氣象組織協調這些數據採集的時間,並制定標准。這些測量分每小時一次(METAR)或者每六小時一次(SYNOP)。
使用氣象氣球氣象學家還可以收集上空的氣溫、濕度、風值。氣象氣球可以一直上升到對流層頂。
氣象衛星的數據越來越重要。氣象衛星可以採集全世界的數據。它們的可見光照片可以幫助氣象學家來檢視雲的發展。它們的紅外線數據可以用來收集地面和雲頂的溫度。通過監視雲的發展可以收集雲的邊緣的風速和風向。不過由於氣象衛星的精確度和解析度還不夠好,因此地面數據依然非常重要。
氣象雷達可以提供降水地區和強度的信息。多普勒雷達還可以確定風速和風向。
數據同化
在數據同化的過程中被採集的數據與用來做預報的數字模型結合在一起來產生氣象分析。其結果是目前大氣狀態的最好估計,它是一個三維的溫度、濕度、氣壓和風速、風向的表示。
數據天氣預報
數字天氣預報是使用電腦來模擬大氣。它使用數據同化的結果作為其出發點,按照今天物理學和流體力學的結果來計算大氣隨時間的變化。由於流體力學的方程組非常復雜,因此只有使用超級計算機才能夠進行數字天氣預報。這個模型計算的輸出是天氣預報的基礎。
輸出處理
模型計算的原始輸出一般要經過加工處理後才能成為天氣預報。這些處理包括使用統計學的原理來消除已知的模型中的偏差,或者參考其它模型計算結果進行調整。
過去氣象學家必須自己做處理工作,今天24小時以上的天氣預報主要是使用多種不同模型後對其結果進行綜合。氣象學家還必須分析預報出來的模型數據來使最終用戶能夠理解它。此外天氣預報的模型一般解析度不是特別高。當地的氣象學家還必須通過當地的經驗在涉及地區性的影響,使得當地的天氣預報更加精確。不過隨著天氣預報模型的不斷精密化這個工作量越來越小了。
展示
對於最終用戶來說天氣預報的展示是整個過程中最重要的。只有知道最終用戶需要什麼信息、如何才能將這些信息易懂地傳達給最終用戶才能完成這個任務。
③ 氣象台是如何預測天氣的
氣象台是如何預測天氣的
天氣預報不準的七個理由
http://news.xinhuanet.com/health/2004-11/12/content_2207888.htm
理由一:她還很年輕
雖然古人觀察現象、尋找規律,早已經有了很多預測天氣的經驗,但是現代科學基礎上的天氣預報只有100多年的歷史,她是通過簡單的定時觀測得出氣壓場、高低壓、冷暖鋒,並進行簡單的線性推算這樣一個簡陋的手工作坊里發展起來的,而以數值預報為代表的對天氣變化的簡化物理過程的求解和運算只有幾十年的時間。對於很多天氣現象的發生、演變的內在機理和規律,人們還並沒有完全掌握。氣象科學還是早晨七八點鍾的太陽,是一個極其年輕的學科。年輕人總是要犯錯誤的。
理由二:有無數只蝴蝶的翅膀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洛倫茲用一種形象的比喻來表達他的這個發現:一隻小小的蝴蝶在巴西上空煽動翅膀,可能在一個月後的美國得克薩斯州會引起一場風暴。這就是混沌學中著名的「蝴蝶效應」,也是最早發現的混沌現象之一。在我們的眼前,似乎有「無數只蝴蝶的翅膀」在煽動著。且不論城市熱島、工業排放所產生的溫室效應,就是這個星球錯綜復雜的地形地貌就對天氣的變化產生著決定性的影響,而且植被、水體等等都在發生著微妙的變化,而這一切在模擬運算中無法進行詳盡的描述。
當然,我們並不會因為有「無數只蝴蝶的翅膀」就遷就天氣預報的不準確,就如同學生不會因為自己考不了滿分就慨嘆考題太難。經常用「混沌」來進行自我安慰的人,還不具備預報天氣的職業心理素養。
理由三:我們的眼睛有盲區
要預測天氣,首先要觀察天氣,從理論上講,要明察秋毫,任何一個細微之處都不能放過。而人類本身並不具有千里眼、順風耳,我們的眼睛有盲區。
自從有了氣象衛星,我們眼睛的盲區減少了,視野更加開闊了。台風無論多狡猾,都不會騙過衛星敏銳的目光,台風的螺旋雲型、台風眼都一目瞭然,我們也才會胸有成竹地發布那些台風警報。但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氣象衛星也一樣。地球同步氣象衛星目不轉睛地注視著天氣變化,但是它離地面的距離是36,000公里,比較遙遠,分辨能力比較有限;極軌氣象衛星的高度是800多公里,離地球近一些,但是它不可能目不轉睛地觀察特定區域,它的雲圖是拼接而成的,在觀察一個特定區域時,相當於衛星有「眨眼睛」的毛病,而有一些天氣就在「眨眼間」發生了。另外,如果有雲層覆蓋,我們就難以觀察並測算植被、水體、沙塵的面積和強度等等,雲層會掩蓋很多秘密。
我們沒有一雙可以洞察一切的慧眼,在分析和預測的時候會產生誤差,這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理由四:東邊日出西邊雨
人們常用「東邊日出西邊雨」來形容天氣的局部差異。在地形比較復雜的地區,或者強對流天氣 如暴、冰雹等 比較流行的季節,在一個范圍很小的區域中,天氣也常常會迥然不同。
一座大山,迎風坡和背風坡,氣溫、降水量的差別非常大,因而植被的面貌也大相徑庭。僅僅一山之隔,卻展現著兩種氣候類型,古人說:始悟一嶺隔,氣候殊寒暄。
而我們國家幅員遼闊,既有中高緯度大陸性天氣系統的影響,也有低緯度海洋性天氣系統的影響,各種天氣災害琳琅滿目,是天氣災害種類最繁多、表現最劇烈的國家之一。我們用一兩分鍾的時間概述全國天氣,只能「從大局出發」,描述大范圍的特點,肯定會刪減很多局地特殊性的天氣現象,會遺漏很多天氣情節,它無法表述那麼紛繁復雜的天氣變化。
理由五:疑難病誤診
疾病的種類很多,而診治各種疾病的難度各不相同。再妙手回春的醫生也有誤診的時候,為天氣把脈也常常碰到疑難雜症。
我清晰地記得一個例子:一個台風剛剛生成,就氣勢洶洶地向東南沿海奔襲而來,我們發布了警報。可是台風卻很詭異地停止前進,在原地就地休整。但是正當人們稍稍鬆了一口氣的時候,它又殺了一個回馬槍,重新瞄準東南沿海,於是我們再次警覺地發布台風警報,然而當警報聲響起的時候,台風卻大搖大擺地朝向太平洋揚長而去。最終這個台風讓人們虛驚一場。事後有幾位同事總結說:這個台風好像是專門來戲弄我們的。
即使某種常規的天氣過程,預報了不發生(行話叫:報空了),沒預報發生(行話叫:報漏了)的情況也時常出現。長期以來,為了減少負面的社會影響,一些業內人士有一種「寧空勿漏」的心態。且不去議論業內的預報心態,我個人覺得,正是因為很多難度極大的預報,報錯了 尤其是漏報 ,人們(包括領導)對於錯誤缺乏公允的評價,很多從事預報的同行經常有一種如履薄冰、如驚弓之鳥的感覺。我的一位領導有一句掛在嘴邊的話:一萬年之後,人們還會談論天氣預報准確性的問題。天氣預報永遠有不準確的時候。但願他的這句話給一萬年之後的觀眾也打個預防針。——天氣預報的難題將長期存在。摸准老天爺的脾氣的確是一件很艱難的事情。
理由六:你的感覺欺騙自己
2004年春天,有位實習生對我說:到了夏天,你們怎麼辦啊?這一句話讓我摸不著頭腦。他解釋說:大家都說,高溫季節明明是40多度,你們卻總報36度、37度的樣子,怕引起恐慌,所以不敢報也不願報高溫。
聽了這樣的分析,我真是覺得冤枉啊!
2003年的夏天,南方出現長時間、大面積的高溫天氣,缺水、缺電現象非常突出,大上海的夜間照明也採取了限制措施。在福建、江西、浙江,很多地區的氣溫像進行體育競賽一樣,氣溫新高屢屢被刷新,各大「火爐」交相輝映。於是有很多觀眾反映天氣預報故意壓低氣溫結果,隱瞞不報,甚至將其上升到了「剝奪百姓知情權」的政治高度。
但實際上,對於2003年夏季的高溫天氣,氣象部門恰恰做出了非常精彩、確鑿的預報,僅中央氣象台就破天荒地發布了31次高溫預報和警報,而且對於氣溫的預報誤差一般在一度左右甚至更低。可是,科學層面的精彩和公眾層面的印象何以有如此強烈的反差呢?
我們追根溯源,氣溫與人們的身體感覺(體感溫度)的差異是引起抱怨和質疑的首要原因。
我們所說的氣溫是指百葉箱里的溫度,它是在草坪上,距離地面1.5米,通風,而且不受陽光的直射。但是我們的體感溫度卻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同樣的氣溫,陽光下和樹蔭下,感覺差別很大;有風和無風,差別很大;濕潤和乾燥,差別很大,感覺上的差別一般會在5度以上。而且在火辣辣的陽光烘烤下,地面溫度,遠遠高於氣溫,當氣溫是35度的時候,表層土地的溫度可能是50度,水泥或柏油馬路的溫度可能是70~80度,所以走在馬路上的時候你感覺溫度遠遠不止35度,於是對天氣預報的懷疑產生了。
實際上在天氣預報的歷史上,從來沒有過在盛夏季節主觀故意壓低氣溫預報結果的情況。如果真有那樣的事,完全是傷害職業道德的卑劣行為,也是我們自己難以容忍的!
理由七:缺少對不準確的總結
我拜讀過大量關於預報多麼精彩、分析多麼成功的文章和總結,但是極少看到對於預報失敗個例的分析、點評,似乎一些人不願意觸及傷疤,沒有誠懇地探討失敗的職業氛圍。一旦預報出現重要錯誤,氣氛會變得很凝重,不敢提及,生怕傷害了誰的感情。
北京電視台的天氣預報在結尾處,有一屏是「某月某日天氣預報滿意率」,由觀眾為每天的天氣預報結果打分。我每次都會認真地閱讀這條信息,這是了解觀眾對於預報質量所持態度的重要渠道。滿意率經常很高,百分之九十幾甚至百分之百。但是也有滿意率非常低的時候,比如預報了2004年6月14日和15日北京有「小雨」,但是老天爺就是不願意配合,14日颳了一陣六級大風和一場揚沙天氣,15日盡管天色陰沉、雲層濃密,但偏偏不下雨,當天我路過一座游泳館,那裡的工作人員認出我來並開玩笑地說:「這兩天天氣預報這么不準,你還敢在大街上走 」結果6月14日的天氣預報滿意率只有43%。當然,內行人都知道那幾天預報的難度的確是非常大的。6月16日似乎老天爺終於被執著的預報感動了,下了一天的雨,但預報的最高氣溫是24度,而實際上下午的氣溫僅僅是17度,穿著單薄的人們被凍得哆哆嗦嗦,怨言叢生,但是6月15日對於16日預報的滿意率是81.8%,看來雖然溫度預報離譜,但是終究預報了降雨,大家還是很寬厚的。
④ 氣象台是怎麼預測氣溫的
簡單來說,就是設計好一套龐大的計算天氣預報的程序,輸入當前已知的天氣現象,它就可以計算出未來的大氣運動狀態和天氣狀況。數值天氣預報是現代天氣預報業務的基礎。
天氣的變化是地球周圍大氣運動變化的結果。物理學中的流體力學和熱力學的基本定律可用於分析大氣的運動變化,而這些定律可以用數學語言寫成數學方程。然後,人們利用大型計算機對這些數學方程求解,就預報出某一地區未來的氣壓、溫度、風向、風速以及降水量等……
目前任何一種預測模式都不能完全真實地模擬大氣演變,只能是近似,因此必然存在誤差。而且誤差會產生累加,預報時間越長,誤差就會越大。
正因為如此,數值預報才需要人工訂正。中國天氣網發布的7天預報,是各級氣象預報員根據模式預報的結果,結合當前觀測數據、當地的氣候特徵、地形、個人預報經驗等進行二次訂正後,再對外發布。
⑤ 氣象預測經歷了哪些發展
雲、雨、雹、雪、風和太陽都是每日頻繁出現的天氣特色,長久以來都吸引著人類。無數的人們在思考它並設法預測它的變化。祈求神靈重視它那巨大而又駭人的自然神力。占星者們利用星辰的移動預測天氣,農夫和水手們積累氣象規律,依照現有的條件顯示未來大氣狀況的特點。
然而,試圖預測天氣並不等同於成功。對於大部分人類歷史而言,氣象預測總能令人失望和驚愕。有時或絕大多數時間里,經驗法則更起作用。一旦它們失去功效,其結果是極悲哀的。公元前340年,希臘哲人亞里士多德在他的《氣象學》論著中概述了很多有價值的氣象知識,盡管亞里士多德對物質世界有些錯誤概念(例如他認為根本不存在真空),但他的觀點持續了近1500年之久,被看做氣象學科學的前奏曲。17世紀在歐洲,人們創造力的發揮導致了溫度表、晴雨表的發明,並將風速表、溫度計加以改良。這就為嚴格的天氣變數(諸如氣溫、氣壓、風和濕度)的系統記錄,奠定基礎。
⑥ 氣象預測主要分為哪三大類
氣候預測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採用統計方法,另一類為動力學數值預報。
大約100年前,有的國家已經開始用相關回歸方法作長期預報。目前世界范圍正式作月、季氣候預報的大約有30多個國家。其中工作較多的除中國以外,有美國、日本、前蘇聯等國。但是,經驗預報一般水平不高,用比較粗略的分級檢查,大約預報准確率只有55%~60%。如果嚴格地逐月進行檢查,甚至於還達不到這個水平。其中氣溫預測水平稍高,降水量預測准確率有時還不到55%。
另一條途徑為動力學數值預報。歐洲中期數值預報中心(EcMwF)按時發布10 d逐日預報。如果以預報場與實況之間相關系數達到0.6作為可以接受的標准,預報時效已超過1周。但是,逐日預報是不可能無限制地作下去的。逐日預報有一個不可逾越的鴻溝——可預報性(predictability)。理論分析及數值實驗均證明,逐日預報可預報性大約是2~3周,這就是說要做2~3周以上的逐日預報是不可能的。
⑦ 未來的氣象預測
很多人在早上出門的時候,往往要了解以下當天的天氣情況,於是天氣預報便成為他們獲得這些信息的有效手段。
17世紀以前,人們通過觀測天象、物象的變化,編成天氣諺語,以此預測當地未來幾天的天氣,尤其是「看雲識天氣「的常識得到了廣泛應用。17世紀以後,溫度表和氣壓表等氣象觀測儀器相繼出現,地面氣象站陸續建立,這時主要根據氣壓、氣溫、風、雲等要素的變化來預報天氣。但用天氣圖來預報天氣只有100多年的歷史。
1820年,德國萊比錫大學教授布蘭蒂斯繪制出世界上最早的天氣圖,它為切實可行的天氣預報創造了條件。
19世紀中期,英法兩國與沙皇俄國為了爭奪黑海海峽而發生了克里木戰爭,英法兩國派出了大批艦隊前往參戰。1854年11月14日,黑海上颳起了狂風,捲起巨浪,把停泊在海上的英法聯合艦隊軍艦猛烈摔向礁石、海岸,使聯合艦隊蒙受到巨大的損失。
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很震驚,立即命令巴黎天文台調查這場風暴的起因。天文學家勒威耶通過搜集、分析歐洲各地11月14日前後幾天的氣象資料,終於弄清了這場風暴的來龍去脈,並寫出了調查報告。勒威耶認為,只要各地的氣象觀測網用電報迅速傳遞氣象情況,便可即時繪制天氣圖,進行天氣預報了。根據勒威耶的建議,法國、英國先後開始了天氣預報,並很快普及到世界各地。
後來,觀測天氣的手段不斷增多,尤其是氣象衛星的發射,大大提高了天氣預報的准確度。
⑧ 計算機在氣象預測的應用
氣象信息交流是現代氣象業務的基礎系統和支撐系統。他主要包括:通信網路、數據存儲管理與共享服務,高性能計算機交流等,信息交流作為氣象信息的傳輸,存儲管理、計算機處理,資源共享的基礎設施,其發生是氣象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並直接影響到氣象業務部門和廣大用戶能否及時快速的獲取和發送國內外氣象信息,關繫到氣象能否為各級政府,國民經濟國防建設等提供優質氣象服務,氣象信息交流的發展經受到其他氣象業務交流發展的驅動,又制約著其他系統的快速發展。
1、氣象信息交流的需求
氣象信息是國家基礎性,戰略性信息資源,也是國家空間基礎信息之重要組成部分。許多關繫到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之重大國際國內問題的決策。都需要大量氣象信息的支撐。如:天氣預報、氣候預測、氣候變化、可持續發展等,國家之許多重大工程項目,也迫切需要氣象信息的服務。
1.1氣象信息之收集,傳輸能力需求
在氣象信息的收集和傳輸方面,未來氣象業務服務發展的特點是:全國各級氣象部門之問,各部門之問之互聯需要寬頻網路的支持,對完善氣象資料收集網路較大影響的氣象信息包括:新一代多普勒天氣雷達資料,衛星資料、自動站時空加密觀測資料,閃電定位探測資料、GPS/MET觀測資料,風廓線控測資料、氣候交流預測所需的多圈層其他資料等;隨著各類數值模式不斷研發並業務化以及計算機加工處理能不斷提置,由此產生的預報,預測產品數量將大幅度增加。進而通過網路分發產品的要求越來越高,新一代電視天氣會商要求寬頻網路的支撐,綜合。信息加工平台既要求與本級氣象信息加工分析預測交流的網路連接,又要求與外服務的各類對象的網路聯接,氣象專用頻道的電視節目製作與傳遞也需要寬頻網路的支撐。
1.2氣象信息加工處理能力需求
氣象信息的加工處理需求主要是指用於氣象、海洋、水文、空氣質量等數值預報,預測業務和科研對高性能計算機能力的需求。隨著模式、資料同化方法的不斷改進、時空解析度和精確度不斷提高、預報時效不斷延長,集合預報的連續發展,作業種類不斷增多,對計算和存儲資源的需求量指數上升,預計到2010年,氣象加工處理時高性能計算機能力的需求為峰值性能200Tflops(200)萬億次浮點運算/秒)以上。
1.3氣象數據的存儲管理與共享需求
隨著綜合觀測系統的全面建設和不斷完善,可以獲取和利用的氣象數據量將是指數增長是,隨著預報、預測業務能力的不斷增強與發展,預報、預測產品數量將大幅度增加,各行各業對氣象信息發共享需求日益迫切;上述需求對氣象數據的存儲管理及應用均提出更高更新的需求。
2、國內氣象信息系統的現狀
氣象行業對大量信息進行收集,加工處理、分發和存檔,氣象業務工作要求必須存放地應用各類信息技術,信息技術也滲透到氣象行業的各個方面。20世紀90年代以來,以氣象通信網路,高性能計算機為代表的我國氣象信息系統已取得長遠進步,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業務化的實時氣象信息交流
⑨ 氣象台如何預測天氣變化
氣象台對某地作出未來某時段的天氣預測,是依據氣溫、濕度、露點、氣壓、氣團的改變走勢,運用特有的計算方程式、氣象衛星傳來的圖像分析、再參考過去同地、同時的氣象歷史記錄作比較,作出較可能出現的天氣狀況預測
氣象無國界,中國各地布滿了許多氣象台和氣象觀察站,各氣象站之間、和鄰國的氣象站和氣象觀察站之間,都有訊息和資料的交流
例1:在冬季時,有股冷氣團在西比利亞已成形,且有向南移動的趨勢,兩地氣象台之間有照應
例2:在台風季節,有股台風在西太平洋已形成,且有向西移動的趨勢,台還兩地氣象台之間有照應
除非很有把握時,在整體大面積氣象改變趨向急速波動和變化時,預報員一般會作出趨於「保守」的預測
對於降水的幾率,所有氣象站都以百分比的形式來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