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腦中究竟能儲存多少知識
人類大約有幾百億個腦細胞,每個腦細胞大約有幾百條腦神經,每條神經上大約有幾百個突觸,每個突觸有幾百到幾千個蛋白質,一個腦細胞的作用大約相當於一台大型計算機,一個突觸的作用大約相當於計算機的一塊晶元。可以很簡單地推算出來,人的大腦相當於上千億塊或上萬億塊晶元。 人類目前最大型的並行計算機,美國的白色戰略加速計算機(White ASCI)也不過8000塊晶元,和人類的大腦比,相差大約一億倍,也就是差8到9個數量級。 計算機的運算能力一般用一秒鍾能做多少次加法運算來統計,目前最快的是日本的「地球模擬器」,40億次。 如果用計算機類比人的大腦,由於人腦是超級巨大的並行運算系統,所有突觸以及每個突觸上的所有蛋白質,都可以瞬間同時運動,蛋白質之間又只有幾納米距離,電流在這個距離上一秒可運行幾千億次,人腦運算速度的數量級就大得沒法形容,大約1後面跟27個零到30個零。要知道,40億次,才不過是4後面跟10個零而已,差了大約20個數量級。 所以,如果用計算機來模擬人類大腦的功能,以目前研究進展的速度而言,大約還要一百年才能實現。因為根據著 摹澳Χ �傘保 撲慊 腦慫闥俁讓?8個月提高一倍,也就是每年大約提高0.57倍,要提高20個數量級就需要100多年。俺這輩子肯定是看不到了。 另外還有一個因素沒有考慮,計算機就兩種電路狀態,開或關,而腦細胞、腦神經、突觸、蛋白質以及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都有很多種,運動起來遠比電路復雜得多了。所以人類搞清人腦功能的時間還要推後。 --------------- 人的大腦是人體中最微妙的智能器官。它重約1.3千克,體積只有1.4立方米,大約由100多億個神經細胞所組成。每個神經細胞的周圍,有1000~10000個突觸伸展出去,和相鄰的神經細胞的突觸相交聯。這些突觸像電路一樣,都具有一個能通過或停止「電子流動」的「閘門」,因此,大腦能夠儲存10萬億位的信息量。這樣的存貯能力可與1萬台計算機的存貯容量相媲美。 人腦的思維形式有兩種:一種是形式化思維,是人腦演繹能力的表現,具有邏輯的循序的特點:一種是模糊性的思維,是人腦歸納能力的表現,可同時進行綜合的整體的思考。盡管在人的一生中,每小時約有1000個神經細胞發生障礙,一年內有近900萬個神經喪失功能,然而,即使如此,大腦仍能正常地工作,其主要原因,就是大腦有足夠的「後備力量」。一些神經細胞發生故障,另一些「備用」的神經細胞馬上頂替上來。 科學家從人腦的功能原理上,受到了啟發,研製成功了電子計算機。電子計算機是20世紀最重大的發明之一。它具有非凡的計算能力,現代最快的計算機在1秒鍾內,能完成上億次運算,這樣的計算速度和計算過程的可靠性,是人工計算望塵莫及的。計算機還能模仿人的某些感覺和思維功能,按照一定的規則進行判斷和推理,代替人的部分腦力勞動。正因為這樣,計算機受到了人們的高度重視,被稱之為「電腦」,而且在各個領域里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現代計算機總是按照人規定的程序進行工作的。在這些程序中,人要為計算機預見到一切可能發生的情況,並安排好計算機該如何作出反應。一旦出現了意料之外情況,計算機也會暈頭轉向,束手無策。 計算機的體積很大,雖然它的元件和人腦細胞的數量一樣多,每個元件的體積為1立方厘米,耗能為0.1瓦;眾多的元件組裝起來,其體積已經是1萬立方米的龐然大物了,它是大腦體積的600萬倍,所需要的能量高達100萬千瓦,相當於一座現代化大型水電站的發電量。 因此,盡管電子計算機的才能非凡,神通廣大,在某些方面遠勝於人,但人腦仍然是世界上最完善的「天然計算機」。
2. 都說人的大腦潛力無限,人的大腦究竟能儲存多少知識
大腦是人體的“司令官”,人的所有的思維和活動都是受它控制的。大腦是有左右兩個大腦半球組成,上面分布了大腦皮層,它主導了人體的一切活動以及對外界環境的平衡。人的大腦有非常大的潛力,它存儲知識的量是非常驚人的。
人類的大腦大部分都出於未開發狀態,但是依然可以有驚人的知識儲備量。如果大腦被全部開發完,它對知識的儲備量更是會到達一個無法想像的地步。
3. 人腦能存多少知識
人的大腦有100多億個神經細胞,如果是正常的一天的話,每天能記錄生活中大約8600萬條信息,其記憶貯存的信息超過任何一台電子計算機
。
可能你並沒有意識到會有這么多信息進入你的腦袋,因為大腦收集整理到的信息可以歸你主觀調用的實際只有5%,而其他95%的的信息是大腦自動處理進入你的潛意識以備以後的不時之需。
據估計,人的一生能憑記憶儲存100萬億條信息。
根據神經學家的部分測量,人腦的神經細胞迴路比今天全世界的電話網路還要復雜1400多倍。
每一秒鍾,人的大腦中進行著10萬種不同的化學反應。
人體5種感覺器官不斷接受的信息中,僅有1%的信息經過大腦處理,其餘99%均被篩去。
大腦神經細胞間最快的神經沖動傳導速度為400多公里/小時
。
人腦細胞有140——160億條,被開發利用的僅佔1/10。人腦子里儲存的各種信息,可相當於美國國會圖書館的50倍,即5億本書的知識。
4. 人的腦容量到底有多大,最多能記多少東西
人的大腦腦容量是非常大的,由於我們的大腦的開發度不同,1/10的大腦相當於200萬g的內存,大腦可以記住的東西很多,但是大腦會選擇性的遺忘,對於一些長期不使用的知識,大腦會將他們以往以方便新的知識存儲進來。
對於極少數的人來說,他們幾乎可以記得生活中的所有細節,但是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其實這是一種好處,因為擁有這種能力可能會使他們的生活變得更加有負擔。記住生活的細節,這就意味著無論生活中的瑣事,他們都會記得而且無法忘卻,特別是一些痛苦的記憶,會讓他們的生活更加艱難。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遺忘是我們大腦整理記憶的方式,所以最相關的記憶可以被隨時喚起,正常的遺忘可以被確認為大腦不會因為過度飽和的安全機制。遺忘對於人類來說是十分正常的,如果想要達到完全不忘記的效果,可以通過一些電子設備來達到這樣的目的,因為電子設備不僅方便存儲,而且提取起來也非常方便,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大腦是不能夠完全記住的,而通過電子設備的存儲功能可以讓我們的生活工作更加方便。
5. 人的大腦一生能存儲多少東西
大腦能存儲的東西可以說是無限的。人在出生時,大約有一千億個神經細胞,這些神經細胞被稱作神經元,連接神經元的是突觸,神經元通過突觸傳遞信號,這些突觸之間會形成神經迴路/連接。這些連接的數量,決定了一個人的記憶和學習能力。而這些神經連接會持續變換,即便到了六十歲,它仍在發展。我們要做的就是活到老學到老,不斷地去學習和記憶。
想要提高大腦的記憶能力,要在記憶時充分調動左右腦的功能同時來參與記憶:
1、運用想像。想像力是大量記憶的源泉,想像得越生動,記憶越容易。想像是有方法可尋的,簡單來講就是把要記憶的那些無意義的數字或文字, 通過「諧音、形象轉化、意義轉化」進行編碼,從而更好的完成記憶。在「精英特速讀記憶訓練軟體」中將編碼記憶分為具體的「數字編碼、人體編碼、傢具定位(位置記憶/宮殿記憶)」三種。例如數字編碼,軟體中把需要編碼的數字分為「0到9「」和「00到99」共計110個,只要把這110個數字進行了編碼,並熟記下來,無論多長的數字你都能夠把它記住了。等熟練掌握了編碼記憶,在以後的學習中,無論是數字,還是文字,孩子都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實際需要,來進行靈活切換,從而更好的記憶。
2、注意順序和條理。就是把要記憶的內容按照一定的順序和條理分門別類地裝起來,這樣提取記憶的時候很方便,對使用記憶大有裨益。這其實也是思維導圖記憶(結構式記憶)用到的方法,根據內容梳理出一條條線索和一個個的關鍵詞,畫出一幅思維導圖,記憶的時候就根據這些線索進行串聯和聯想。
3、調動感受。感受包括形、聲、聞、味、觸,也就是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在記東西時,感官感受參與得越多,就記得越清楚。就好比聽課,如果只是用眼睛看或者豎著耳朵聽,聽著聽著可能你就睡著了,更別說聽完之後能記住多少。但如果你邊聽、邊看、邊動腦思考、邊用手摘記一些要點,那聽完課後,你還能夠回憶起來大部分內容。
4、進行關聯。 關聯就是是嘗試將新知識與已經知道的知識建立聯系。如此一來,學習新知的時候就不是學習一個完全陌生的概念,而只需要了解與已經具備知識的差異。具體的做法比如:①用「這和_______一樣……」的心態學習;②告訴自己「這只是________概念的延伸」。這可以讓我們更快地理解所學的知識,讓大腦記住更多信息的同時還減小了記憶的負擔。
5、還需要記住一點:記憶不是一勞永逸的,在記憶技巧的基礎上,還要懂得根據遺忘曲線(規律)進行「間隔重復」和「檢索記憶」。
6. 人腦是怎麼存儲記憶的,相當於電腦的多大內存的
根據此前的研究,有科學家認為人腦的存儲容量大約為1TB,不過也有科學家認為應該有100TB。
人腦雖然不是自然界中最大的,但卻是最發達的。在所有哺乳動物中,人腦占身體的比例最大。人腦雖然只佔了身體重量的2%,卻消耗著20%的能量。在人類的進化史中,人類的腦容量一直在增加,現在已經接近1500毫升了。
記憶是智力的基石,一個記憶力強的人,智力通常也比較強。可以肯定,人腦的記憶潛能很大,只要是智力正常的人,通過長期反復的學習,多學多用,一定能成為一個博學多識的人。
如果將一個圖書館中的內容都裝進腦中,用處也不大,因為數據太多反而會拖累讀取速度,我們需要的是在理解的基礎上建立更有效的神經連接通路。
7. 人的知識在大腦的哪個部分存貯
大腦如何儲存記憶?可以想像的出,這個過程非常復雜,涉及多種分子、途徑。現在,一項新的研究通過對神經元進行深入研究,弄清了大腦如何更新製造新記憶所需的分子的機理。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研究人員的這一發現是12月22日Neuron雜志的封面故事。 在新研究中,通過對培養的處於生活狀態的大鼠細胞進行研究,研究人員發現了明顯的證據來推翻之前認為的有關突觸上的受體一直被細胞中的「庫存」補充替代的假說。相反,研究人員發現突觸受體相對比較穩定,在被替換掉之前能夠存活16個小時之久。
全文請見:
http://www.ebiotrade.com/newsf/2005-12/2005122795017.htm
有人說,記憶是連接一個人的過去、現在和將來的「精神膠水」。每個人心中的某個角落,總有某些揮之不去、刻骨銘心的記憶,而這種記憶往往和悲歡或恐懼等事件密切相關。
因此,如何發生記憶、如何儲存記憶,是腦科學研究的核心問題之一。當前,科學家們主要圍繞兩類重要問題進行研究。一種是,人類各種形式的記憶在大腦中是如何組織的?另外一種是,記憶的編碼、儲存、讀出和遺忘是如何實現的?
經過一年多時間的研究和合作,復旦大學神經生物學研究所卓敏教授、李葆明教授以及韓國國立漢城大學姜奉鈞所領導的研究小組發現,大腦前扣帶皮層神經元的「nr2b」受體對恐懼記憶的形成至關重要。
李葆明教授告訴記者,通俗一點講,也就是說恐懼記憶到底能否形成,位於大腦前扣帶皮層神經元「nr2b」受體起了決定性作用。假如大腦前扣帶皮層神經元「nr2b」受體「睡覺」了,不能發揮作用時,恐懼記憶也就不能形成。
那麼,如何讓「nr2b」受體「睡」著呢?科學家採用了現成的研究工具。一種辦法是利用分子生物學的手段。因為如果「nr2b」受體要發揮作用,那麼其蛋白質就必須進行轉錄、翻譯,但是如果破壞蛋白質翻譯這一環節,「nr2b」受體就不能發揮其原有功能;第二種辦法是,通過葯理學手段把「nr2b」受體的活性阻斷。
李葆明教授解釋說,這種葯物被注射進「nr2b」受體後,就會摁住受體並強行與之結合,「就像給它套了一條繩子,這樣它就跑不動了。」
實驗多次表明,老鼠注射葯物後會「好了傷疤忘了疼」。
接下來,有趣的動物實驗開始了。研究人員選擇了膽小的老鼠,它們首先把一隻正常的老鼠放入一個籠子內,籠子里安裝了電鈴,當電鈴發出「當當當」的聲響時,老鼠會轉過頭看著電鈴。
這時候,研究人員將老鼠腳底下的鐵絲通電,此時的老鼠被電擊後嚇得亂跳亂叫。再過24小時或48小時後,研究人員再次把這只老鼠放進相同的籠子內,這只聰明的老鼠再次回到房間時,顯然長了本事,它會弓著身,顯得驚恐萬分;研究人員把這只老鼠又放進另外一個籠子內,但是只要聽到電鈴發出聲響,老鼠的恐懼記憶就會重現,它還是會把身體弓起來。
李葆明教授解釋說,老鼠弓背的動作是高度恐懼時候的一種行為狀態。這說明,老鼠對曾經受過電擊的環境和聲音都已經形成了恐懼記憶。可謂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的生動表現。
隨後,研究人員開始了真正的實驗。他們把這只老鼠注射了阻斷「nr2b」受體的葯物,這一次又給它施加一次電擊。24小時或48小時後,同樣把這只老鼠放進原先受過電擊的同一隻籠子內,可是老鼠一點過激反應都沒有,即使讓它聽電鈴聲,它也毫無反應。好像此前根本不曾經歷電擊這樣的「酷刑」。李葆明教授告訴記者,這一現象表明,「nr2b」受體的活性降低或受阻後,老鼠都不能形成恐懼記憶,也就會「好了傷疤忘了疼」。
但是李教授一再強調,實驗人員只做過老鼠害怕電擊這個具體環境的實驗,並沒有做其他測試(例如,貓鼠游戲等)。注射葯物後的老鼠可能什麼東西都不怕,但這目前只能是猜測,還沒有直接的證據。一些媒體想當然地認為,老鼠既然連電擊這樣的「酷刑」都不怕,自然也不會害怕一隻貓,把小老鼠描繪成「天不怕地不怕」的「霸王鼠」,這是極不科學、不嚴謹的說法。
研究人員預測,有望開發「治恐特效葯」。
研究小組實驗的成功讓科學家們大受鼓舞,因為這一研究成果不僅推動人類對記憶形成的神經機制有了更進一步了解,同時也為治療抑鬱症等某些心理疾病,提供了開發葯物的新途徑。
眾所周知,類似美國「9·11」或「卡特里娜」颶風等,這種突如其來的重大災難發生後,死裡逃生的人們,尤其是婦女和兒童,往往都會有嚴重的心理創傷,最終導致恐懼和抑鬱症,這就是「創傷後應激綜合症」。其實,對於這些留有恐懼等不良記憶的人來說,他們最迫切希望得到的恩賜,恐怕就是擁有一顆寧靜的心靈。
據研究人員預測,將來有朝一日,科學家如果能在此研究基礎上,開發出無副作用、能控制大腦中負責恐懼記憶的葯物,以供人們在災難或者創傷後服用,這就有可能幫助人類消除或緩解精神創傷。但是李教授還明確表示,這項最新研究成果只是為葯物開發提供了一種新途徑,但真正的葯物問世還有待時日。
背景知識
「創傷後應激綜合症」治療現狀
「創傷後應激綜合症」,又稱「創傷後應激障礙」。人們在經歷過異乎尋常的威脅性或災難性心理創傷(幾乎能使每個人產生強烈痛苦),如身受酷刑、恐怖活動受害者、被強奸、目睹他人慘死等,通常會忘記當時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這是大腦的一種保護性反應。
但是如果沒有及時的心理干預和治療,經歷過創傷性事件的人很可能因此形成長期的精神障礙,有的人甚至會因此一輩子生活在恐怖和痛苦的情緒中。例如,一個人在小時候看到朋友死亡,十年乃至更長時間後,這個人只要一看到靈車、紙錢,就會產生恐懼,當初發生的事情會自動闖入他的頭腦中。
據著名心理干預咨詢師叢中介紹,目前,治療創傷後應激障礙主要依靠心理疏導治療:一是在應急階段進行的心理危機干預。患者經歷創傷事件後的幾天內,是接受心理治療的最佳時期。心理治療師首先會告訴患者當時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解開患者心中一直懸而不決的疑問。
患者知道真相後的第一反應是痛苦,這時工作人員會在旁邊對他進行心理支持和鼓勵,幫助他從痛苦中走出來。還有一種是遠期的補救治療,方法是一樣的,但是效果遠遠不如在應急階段進行的心理危機干預。
叢教授強調,目前我國許多患者往往不能接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首先是專業人員不能及時趕到。其次是缺乏經費的支持。還有就是政府還沒有形成相應的機制。礦難、水災等大的災難性事件發生後,民政部、醫療隊等都可能及時趕到現場,但是心理治療的專業人員卻被擋在了外面。
http://www.37c.com.cn/a1/200601/a194387060111140628.shtml
8. 人的大腦能儲存下地球上的所有知識嗎
關於人類大腦到底能儲存多少知識有以下兩種說法,由於目前對大腦的認知和了解都有有限,因此難以有明確的答復。
第一種說法:
英國《獨立報》14日報道說,研究人員首次計算出了人腦的記憶容量,發現人腦在這方面的能力超過所有的電腦。那些預言電腦的能力將超過人腦的人已經能夠被證明是絕對錯誤的。
報道說,在《大腦與思維》雜志發表了上述計算結果的科學家們說,盡管最大的電腦的記憶容量是1,000,000,000,000個位元組(10的12次,即方),人腦的記憶容量的位元組數則大到10後面跟8432個零。研究人員說,記憶是自然智慧的基礎,而人腦的記憶容量至今還是個謎,因為沒人能建立合適的計算模型將其測算出來。人腦中神經元的數量是已知的,大約為1000億個,許多分析家以此為基礎提出了電腦不久將超過人腦的觀點。但是研究人員並不局限於這個角度,他們運用一系列運演算法則,計算出了人腦的記憶總量,其中包括不同神經網路的龐大數量,這項發現可能會改變電腦設計的思路。今後的電腦可能不是增加位元組,而是模仿人腦,特別是更加註重神經網路。
<第二種說法>
人的大腦是由成百上千億個細胞組成的,具有極大的貯存量,可以在每秒鍾接受十來個信息。一個信息單位叫做比特,大約相當於一個單詞。人腦的容量有一百萬億個比特,這還是較為保守的估計。這一百萬億個比特,究竟有多大呢?它可以裝下全世界所有圖書館的藏書內容。何況人類還有潛意識,有許多難以用語言表達的微妙感覺和印象。實際上,普通一個人能夠表達出的信息量只是巨大的冰山露出海面的峰面。現代科學研究表明,象愛因斯坦那樣偉大的科學家,只用了自己大腦的三分之一的功能,而一般人則更少,絕大部分腦細胞仍處於「待業」狀態。而且人腦不同於機器,使用久了會有磨損,而是越用越好用,就象有人學外語,一旦掌握了一兩門外語,再學第三門和第四門就會容易許多。
前蘇聯的報刊發表的有關文章說:「人類學、心理學、邏輯學、社會學和生理學的一系列最新研究成果證明人類的潛在能力是巨大的。當代科學使我們懂得人的大腦結構和工作情況,大腦所儲存的能力使我們目瞪口呆。在正常情況下工作的人,一般只使用了其思維能力的很小一部分。如果能迫使自己的大腦達到其一半的工作能力,我們就可以輕而易舉地學會四十多種語言,記下大網路全書的全部內容,還能夠學完數十所大學的課程。」
人的大腦可以看成是電子計算機,因為人腦和計算機一樣,在它活著的時候,能夠吸收、儲存和運控大量的信息,但人腦的功能卻比現在任何最先進的電腦強大得多。美國加利福尼亞的大腦智力研究所的一些專家認為,人的大腦功能實際上是無限的。那麼是什麼因素阻礙著我們充分利用大腦如此巨大的潛能呢?關鍵就是我們還沒有學會給自己編排解決一系列問題的程序,也就是我們迫切需要發展積極的心理態度。如果我們把大腦的構造比作電子計算機,那麼心態和意識就是輸入的程序。
9. 人的大腦能存儲多少知識
您好,中國醫療人才總部網溫馨提示您:
腦中有ROM,和電腦一樣,ROM中記錄的僅僅是一些最最簡單和基本的代碼。比如簡單的神經反射,和一些對身體各部分操作的基本調用。這部分的程序相對來說很穩定。可以猜想,這套基本程序應該是由遺傳基因當中的特定片斷記錄的。
[RAM&HD、記憶]
由於腦死亡是動物死亡的充分條件,因此很難判斷大腦的主要組成物質應當屬於RAM還是HD。但毋庸置疑,記憶是大腦的主要功能。大腦的記憶容量是驚人的,大致的容量估算不出來,用於記憶的存儲結構也不太清楚。與計算機不同,隨著記憶的深度加深,記憶的區域會由RAM轉變為ROM,一些經過長時間運用的技能,能夠被轉化為永久的記憶。
[主程序]
大腦的主要功能是推理運算,有點類似於數據挖掘。當然這需要海量的內存和快速的運算單元。大腦在推理的同時,推理演算法本身也由遺傳演算法進行優化,以適應更高復雜度的推理。所以越是善於觀察的人,其記憶的內容就越多,推理的路徑也越復雜,從而也能夠演化出更先進的推理演算法。我們稱之為「聰明」。為什麼動物沒有人聰明?因為大腦的容量還不足以容納這么多運算的中間結果,自然無法得到更深的推理結果。曾經看到過報道說人的大腦還有94%左右沒有開發,要是開發出來人將會變得很聰明。可是,這能開發么?這94%左右的容量是干什麼用的?是保存推理計算的中間結果用的吧。這部分容量應該是無法開發的,不然如此海量的推理運算如何繼續?
[夢境&幻覺]
大腦和機器一樣需要休息。睡眠是大腦休息的一種表現。與其說休息,倒不如說是主程序暫停運行。人在睡覺的時候大腦並沒有真正完全休息。而是在對腦中的數據進行整理,這個過程類似於「磁碟整理」或「內存優化」。大腦把推理過程中出現的暫存數據進行清理,有價值的會重新記憶,沒有價值的則會刪除。然而,這個過程往往會干擾主程序的休眠。有時,很多記憶碎片由於在整理時被錯誤地搬動或連接,導致我們人在睡眠過程中產生夢境。夢境有時是類似真實世界的,而有時又是完全荒誕離奇的,這取決於正被清理的數據本身和清理的過程。
[驅動程序]
大腦掌控著人的所有硬體。但是有些硬體能夠實現復雜的功能,比如人類的語言。通過對聲音的控制,人能夠快速溝通。這取決於大腦中的驅動程序。其實人類可能有諸多的潛能,與其說還沒有開發,不如說沒安裝驅動程序。驅動程序從哪裡來?有可能需要通過後天的學習,在不斷的推理過程中對這些硬體進行編程;也有可能需要通過基因的重組和變異才能夠得到。也許人類以後通過皮膚都能夠感知空氣的震動從而「聽到聲音」。大腦由約140億個細胞構成,重約1400克,大腦皮層厚度約為2--3毫米,總面積約為2200平方厘米,據估計腦細胞每天要死亡約10萬個(越不用腦,腦細胞死亡越多)。 一個人的腦儲存信息的容量相當於1萬個藏書為1000萬冊的圖書館,以前的觀點是最善於用腦的人,一生中也僅使用掉腦能力的10%,但現代科學證明這中觀點是錯誤的,人類對自己的大腦使用率是100%,大腦中並沒有閑置的細胞。人腦中的主要成分是水,佔80%。它雖只佔人體體重的2%,但耗氧量達全身耗氧量的25%,血流量占心臟輸出血量的15%,一天內流經大腦的血液為2000升。大腦消耗的能量若用電功率表示大約相當於25瓦。
如果您還有不懂得問題,請直接登錄:「中國醫療人才總部網」可以幫您解決問題!
祝您全家幸福!
10. 人的大腦是如何記憶東西的知識是怎麼儲存在大腦里的
。記憶是在腦中的hippocampus
就是temporal
lobe那個區的.
然後裡面的腦細胞
掌控著記憶系統.
腦細胞不可以更新的啊.
所以才會有腦退化的病
是因為腦細胞死了,而且還不能重新生長成原來的樣子.
病例比如Parkinson's
disease和Alzheimer』s
disease.
所以才會有neural
grafting
和stem
cell的研究,
就是把腦細胞移植到腦細胞退化病人的
腦子里.
腦細胞退化就產生了記憶力衰退.
隨著年齡增長
腦細胞就開始衰退了.
如何記憶的?
你知道
腦細胞是
"wire
togeter
and
fire
together".
腦細胞和腦細胞的連接程度
是可以改變的.
比如你不斷重復做一件事情,就會導致
細胞和細胞的連接程度加強.這叫做
neural
plasticity.
所以一個刺激
會導致細胞的
很快的反映.
Ca2+
通過在細胞膜上的transporters流入細胞.
Ca2+
和
protein
kinase連在一起
改變RNA的生成.
RNA
改變
導致細胞的改變.
所以人記到了東西.
廣泛的講就是這樣.
人腦的大腦皮層、小腦、海馬體、杏仁核等等結構是有plasticity(可塑性)的,@海布里炮兵
是人腦可塑性的專家。人腦的可塑性簡單說就是可以修改神經間的網路和單個神經的反應特性。經過修改的網路,每次有同樣的輸入的時候,都會有同樣的輸出,這么一來,記憶就存在並且可以被調用了。於是自然界的事物被編碼成神經電信號和化學信號在腦中被處理,這些信號被再度編碼成為網路結構,形成短時或長時記憶。不同的結構有不同的記憶類型和時效,如杏仁核主要參與情緒的短期記憶,小腦參與肢體動作的短期及長期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