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服務存儲 » 英特爾存儲器排行榜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英特爾存儲器排行榜

發布時間: 2022-05-05 00:47:12

1. 晶元公司排名前十

晶元公司排名前十如下:

1、Intel英特爾

英特爾公司創始於1968年,總部地點位於美國加州聖克拉拉,是半導體行業和計算創新領域的全球領先廠商。

英特爾公司處理器產品有英特爾®至強®可擴展處理器、英特爾®至強®處理器、英特爾®酷睿™處理器、英特爾®奔騰®處理器、英特爾®賽揚®處理器、英特爾凌動®處理器、英特爾®Movidius™視覺處理器。

伺服器產品有單節點伺服器、多節點伺服器、英特爾®數據中心管理平台(英特爾® DCB)、伺服器機箱、伺服器主板、SAS/RAID。

2、Qualcomm高通

高通公司創始於1985年,總部地點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聖迭戈市。經營范圍涉及無線電通信技術研發,晶元研發,是全球領先的無線科技創新者。

高通公司主要產品包含驍龍5G數據機及射頻系統、驍龍移動平台、Wi-Fi、AI、汽車、PC、XR、物聯網、固定無線寬頻、網路設備。

3、Hisilicon海思半導體

海思半導體成立於2004年,總部地點位於中國廣東省深圳市,是全球領先的Fabless半導體與器件設計公司。

海思晶元產品有移動處理器、通訊基帶、AI處理器、伺服器處理器、網路處理器。

4、Mediatek聯發科技

聯發科技成立於1994年,總部地點位於中國台灣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經營范圍涉及無線通訊、數字多媒體等,是全球無晶圓廠半導體公司。

聯發科技主要產品涉及智能手機、個人計算設備、智能家居、智能音頻、無線連接與網路技術、物聯網、ASIC晶元定製、車用解決方案。

5、NVIDIA英偉達

英偉達公司創立於1993年,總部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聖克拉拉市。經營范圍涉及顯示晶元和主板晶元組製造,是全球可編程圖形處理技術領袖,也是人工智慧計算的引領者。

6、Broadcom博通

博通公司成立於1991年,總部地點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爾灣市,是全球領先的有線和無線通信半導體公司。

博通公司主要市場涵蓋有線/衛星機頂盒解決方案、GigabitEthernet、伺服器/存儲網路、無線網路、有線數據機、數字電視解決方案、移動通信、企業交換、DSL、寬頻處理器、Voice over IP(VoIP)、網路基礎結構、數字電視、Bluetooth、GPS。

7、TI德州儀器

TI德州儀器創始於1930年,總部地點位於美國德克薩斯州達拉斯。經營范圍涉及半導體、電子產品,是一家半導體跨國公司。

德州儀器應用領域涵蓋地球物理、國防電子、半導體、硅晶體管、集成電路、TTL、微處理器、聲音合成晶元、新產業。

8、AMD超威半導體

AMD成立於1969年,總部地點位於美國加州矽谷桑尼維爾。經營范圍涉及CPU、顯卡、主板等電腦硬體設備,是一家專注於微處理器設計和製造的大型跨國公司。

9、ST意法半導體

意法半導體集團成立於1987年,總部地點位於瑞士,是世界最大的半導體公司之一。

意法半導體產品范圍分為專用產品和標准產品。專用產品有片上系統、定製晶元、標准產品、微控制器、安全IC、存儲器、分立器件,標准產品有存儲器、智能電源、標准器件、分立器件、RF、實時時鍾。

10、NXP恩智浦半導體

恩智浦半導體公司成立於2006年,總部地點位於荷蘭埃因霍溫,全球最大的汽車半導體供應商。

恩智浦半導體主要市場涵蓋安全互聯汽車、工業物聯網、移動設備、通信基礎設施支持雲管理、5G連接的世界。

2. 英特爾在儲存器市場所佔份額是如何變化的

英特爾率先進入存儲器市場,70年代前後它在存儲器市場上占的份額幾乎為百分之百。後來存儲器市場出現十多家公司,爭相拿出自己的最新成果。贏家並不總是英特爾。

3. 目前的硬碟品牌有哪些

1希捷(Seagate)硬碟(全球硬碟領導品牌)

2邁拓(Maxtor)硬碟(全球硬碟領導品牌)

3三星(Samsung)硬碟(中國馳名商標,世界品牌)

4日立(Hitachi)硬碟(世界品牌)

5西部數據(WesternDigital)硬碟(世界品牌)

6IBM硬碟(世界品牌,國家免檢產品)

7富士通(Fujitsu)硬碟(知名品牌)

8易拓(Excelstor)硬碟(知名品牌)

9昆騰(Quantum)硬碟(知名品牌)

10東芝(Toshiba)(世界品牌)

如今隨著藍光、4K等視頻出現,以及大型硬核游戲的普及,玩家對硬碟的容量要求越高越高。

船長記得在2003年的時候,電腦硬碟還是40G-80G的存儲空間,

當年一部熱血傳奇解壓完1G多,隨著後面的更新,越來越大。

1.【硬碟發展】

機械硬碟從SATA1.0升級到2.0,直到如今普及的3.0版本,讀取速度和穩定性越來越好,空間也越來越大。

隨著固態硬碟的問世和普及後,玩家基本上首選固態硬碟,因為速度更快。

2.【固態硬碟】

那我們先來說說固態盤和機械盤的各自優缺點:

優點:無噪音、讀寫速度極快、防震動、發熱量低、輕便等。

缺點:價格高,容量小,固態硬碟有PE寫入次數有限,因此壽命要比機械硬碟更低。

3.【機械硬碟】

優點:容量大,價格便宜,穩定性更好。

缺點:噪音大,怕震動,發熱量高,讀寫速度慢。

4.【穩定性】

為什麼技術更先進的固態硬碟穩定性不如機械硬碟呢?

固態硬碟以NAND類型,存儲密度高,寫入和擦除速度更快,

雖然寫入以page為單位,但是擦除必須以block為單位。所以固態硬碟有PE寫入次數有限。

那麼何為PE呢?就是指寫入和擦除一次算一PE。

打個形象的比喻,固態硬碟就像一張白紙,PE次數就相當於每次在上面寫字或用橡皮擦除,

那麼這張紙質量再好也會有寫入和擦除的壽命次數。

5.【機友選擇】

機友大部分用固態硬碟裝系統和軟體,系統和軟體速度更快。

資料和數據存儲大部分選擇機械硬碟,穩定性強,空間大,價格便宜。

4. 英特爾公司的cpu都有哪些

1、4004微處理器

4004晶元基本具備了微處理器的特點,用它來做計算器,改變了傳統計算器的形象。採用4004晶元後,再配用一塊程序存儲器,數據存儲器,移位寄存器,再加上鍵盤和數碼管,就構成了一台完整的微型計算機。

2、8008微處理器

8008它的性能是4004的兩倍,擁有3500晶體管數量,速度為200KHz,並且於1974年被一款名為Mark-8的設備採用,Mark-8是第一批家用計算機之一,此時台式機基本上形成了一個最初雛形。

3、80286

(也稱286)是處理器進入全新技術的標准產品,具備16位字長,集成了14.3萬只晶體管,具有6MHz、8MHz、10MHz、12.5 MHz四個主頻的產品。

286是Intel第一款具有完全兼容性的處理器,即可以運行所有針對其前代處理器編寫的軟體,這一軟體兼容性也成為了Intel處理器家族一個恆久不變的特點。

4、Intel80486處理器

486處理器是英特爾非常成功的商業項目。很多廠商也看清了英特爾處理器的發展規律,因此很快就隨著英特爾的營銷戰而轉型成功。80486處理器集成了125萬個晶體管,時鍾頻率由25MHz逐步提升到33MHz、40MHz、50MHz及後來的100Mhz。

5、IntelPentium中央處理器晶元

英特爾奔騰處理器採用了0.60微米工藝技術製造,核心由320萬個晶體管組成。支持計算機更輕松的集成「現實世界」數據,如語音、聲音、手寫體和圖片等。

「奔騰」二字頻繁出現在漫畫和電視談話節目中,使其在推出之後很快成為一個家喻戶曉的詞語。 奔騰是一個劃時代的產品,並且影響了PC領域十年之久,該「名字」依然在沿用。

5. 英特爾下面有幾個品牌CPU

Intel公司是IT史上最偉大的公司之一,尤其是在處理器領域,甚至可以說Intel公司三十多年的發展史就是PC處理器的進化過程。從最早的存儲器(Intel創業發家靠的就是存儲器)到最新的「Tera-scale」 萬億次晶元技術,Intel推出了無數處理器,它們中的有些在市場上大放光芒,有的卻又黯然離場。梳理Intel公司的處理器產品線,我們從中擷取了15 款可說最經典的X86處理器(嵌入式等領域的處理器暫不考慮),回顧這些處理器的歷史不僅是為了溫故更為了知新,我們看到處理器性能越來越強大,功耗卻在漸漸降低,未來的處理器有望繼續延續這一道路,可以說是會「更好更強大」。下面就讓我們一起看看15款處理器的光輝時刻吧!

1、8086:第一款PC處理器

8086是第一款面世的X86 CPU-在此之前,英特爾公司已經發布了4004,8008,8080,8085等CPU。8086可以使用外部20位地址匯流排管理1MB的內存。不過 IBM選定的4.77MHz速度實在是有些低了,在最終退市前它的速度可以達到10MHz。

世界上第一台PC使用的處理器就是8086的衍生品-僅有8位(外部)數據匯流排的8088。有趣的是,美國太空梭上的控制系統用的就是8086處理,2002年的時候NASA(美國宇航局)還在eBay上購買了幾塊8086,因為英特爾早已不再供貨了。

2、80286:支持16MB內存,依然是16位

發布於1982年的80286在同頻率下性能要三倍於8086處理器。它可以支持16MB內存,不過依然是16 位處理器。它是第一款帶有MMU(內存管理單元,memory management unit)模塊的處理器,使得它可以管理虛擬內存。和8086一樣,它也沒有浮點運算單元(FPU),不過它可以使用X87協處理器。它的最大頻率為 12.5MHz,相比之下,競爭對手的速度已經能夠達到25MHz了。

3、80386:32位,高速緩存

英特爾公司的80386是第一款32位的X86處理器,有好幾個版本存在,其中最知名的是16位數據匯流排的 386 SX(Single-word eXternal)和32位數據匯流排的386 DX(Double-word eXternal),其餘的兩個版本就不值一提了:386 SL首次提供了(外部)緩存管理功能,386 EX用在了太空計劃中(哈勃望遠鏡使用的就是它)。

4、486:首次擁有APU(浮點運算單元)和Multipliers(乘法器)

486的出現則是一個時代的標志,很長時間內486 DX2/66都是游戲玩家的最低配置。這款發布於1989年的CPU帶來了幾項有趣的新功能:板載APU,數據緩存和第一個時鍾乘法器。板載APU和 x87協處理器的搭配組成了486 DX(不是SX)系列。處理器內部擁有一塊8KB L1緩存(寫回速度比寫入速度稍快些),同時也使主板上具備集成L2緩存的可能(運行在匯流排頻率下)。

第二代486開始擁有一個CPU乘法器,隨著DX2(2組乘法器)和DX4(3組乘法器)系列的發布,處理器的頻率開始高於FSB(前端匯流排)的頻率。還有一個小故事,作為486SX的APU出售的487SX實際上就是屏蔽掉部分核心的486DX。

5、Pentium:帶來麻煩的BUG

1993年面世的Pentium引人注意的原因很多:放棄傳統數字命名方式,因為Intel被禁止使用數字作為商標,最出名的就是它的一個BUG,第一代Pentium的某些除法操作會產生不正確的結果,盡管英特爾很快更換了這些處理器,但是不良影響已經造成,這個罕見的BUG一度讓IT媒體的報道鋪天蓋地。

Pentium總共有三個不同版本出售,最初的沒有CPU乘法器,第二個版本帶有一個乘法器(其包括著名的Pentium 166),最後的則開始支持X86架構的SIMD指令集-MMX,Pentium MMX還增加了L1緩存的大小,並做了小幅改進。這是英特爾公司第一款能同時執行兩條指令的X86 CPU,它的L2緩存集成於主板上,運行頻率等同FSB頻率。

這里我們解釋一下Pentium 的這個BUG:使用FPU進行的某些計算會導致不正確的結果。出現這個錯誤的幾率非常罕見,況且Inel也迅速免費更換了問題產品。下面是Pentium出錯的一個實列:

4195835.0/3145727.0 = 1.333 820 449 136 241 002 (正確結果) 4195835.0/3145727.0 = 1.333 739 068 902 037 589( 問題Pentium上的錯誤結果)

6、Pentium Pro:首次支持超過4GB的內存

發布於1995年的Pentium Pro是首款支持超過4GB內存的處理器,它利用36位物理地址擴展(PAE)技術最大可支持64GB內存。這款CPU也是第一款P6架構(酷睿2核心也源自於此)處理器,也是首次在CPU內部集成L2緩存。實際上256KB到1MB的緩存置於CPU核心旁邊,而且與CPU同速,不再是板載方式。

這款CPU也有一個性能問題,運行32位程序性能很不錯,但是運行16位程序(例如Windows 95系統)就就慢得多了,因為16位的寄存器管理32位的寄存器可能有些問題,這抵消了Pentium Pro的亂序執行架構的優勢。

7、Pentium II and III: 同門兄弟

發布於1997年的Pentium II是Pentium Pro開始走向普通公眾的產物(Pentium Pro叫好不叫座),整體上與Pentium Pro很相似,只是緩存方面有些不同,L2緩存不再與CPU核心保持同速(這么做的代價高昂),P II的512KB 緩存工作於CPU半速,另外Intel拋棄了傳統的封裝方式,開始把L2緩存也封裝在外殼內部,不再像之前那樣集成在主板上或者處理器內。

相比Pentium Pro,Pentium II原生支持MMX(SIMD)指令,擁有雙倍的L2緩存。1999年發布的Pentium III(Katmai核心)除了支持SSE(SIMD)指令外其他方面與Pentium II是一樣的。

Pentium II and III都有512KB L2緩存,但使用180nm工藝製造的Pentium II 移動版Dixon只有256KB L2緩存,不過這款處理器的運行速度比桌面版快多了。

8、Celeron and Xeon:瞄準低端/高端

90年代後期,Intel推出了兩個熟知的品牌:Celeron(賽揚)and Xeon(至強)。前者瞄準入門級市場,後者意圖染指伺服器和工作站領域。第一代賽揚其實就是閹割掉L2緩存的Pentium II,當時其性能可以說非常爛,相比之下那時至強擁有更大的L2緩存。直到現在這兩個品牌依然存在:面向入門級的賽揚(通常是減少L2緩存,降低FSB速度),以及面向伺服器領域的至強(高頻率,高FSB速度和大容量緩存)。

Intel後來還是給賽揚增加了L2緩存(只有128KB),其中賽揚300A憑借著50%的超頻幅度長時間內都是市場上最炙手可熱的明星產品。

與PⅡ一樣,至強外殼內也有外置L2緩存,容量介於512KB到2MB之間,晶體管數量在31M到124M之間。

9、沖擊1GHz的Pentium Ⅲ

Coppermine核心的Pentium Ⅲ是Intel歷史上首款達到1Ghz的X86處理器,之後甚至推出了1.13GHz的型號,不過由於不穩定它很快退出了市場。新版Pentium Ⅲ提高了核心內的L2緩存容量,要比早期外置512KB L2緩存的型號運行的更快,Intel宣稱它還可以加速網路沖浪。共有三個版本的P Ⅲ發布:伺服器級(Xeon),入門級(Celeron),移動版(第一次引入SpeedStep技能技術)。

2002年又發布了一個改進版:Tualatin(圖拉丁)奔三,其擁有512KB L2緩存,使用更先進的130nm工藝製造。原本它是Intel准備用於伺服器和移動市場的,因而它在消費級市場也只是曇花一現,並不為人熟知。

10、Pentium 4:高噪音低性能的代名詞

2000年Intel宣布了新一代的處理器-Pentium 4。盡管有著更高的時鍾頻率(最低速度都達到了1.4GHz),但是同頻率的性能表現比競爭對手的要差遠了,ADM的Athlon(甚至是自家的 Pentium Ⅲ)在相同的頻率下都比它運行的快。最要命的是,Intel決定棄主流的內存規格不顧,只支持RAMBUS的RDRAM內存(當時唯一能滿足 Pentium 4帶寬需求的內存),但是最後失敗了。盡管價格昂貴,發熱量也大,Pentium 4依靠多項技術改進(如加入L3緩存,支持超線程技術)還是在市場上生存了幾年。

市場上一共有Mobile(新增了一組變數乘法器),Clerlon(精簡了L2緩存),Xeon(加入L3緩存)三種P4處理器有售。超線程技術和L3首先出現在伺服器市場上,之後引入到了普通處理器上(L3緩存也只是出現在EE至尊級型號上)。

這里提一下FSB,借著名為QDR(四倍速數據傳輸)技術的支持它的速度要四倍快於額定時鍾頻率。400MHz的匯流排速度實際上只有100MHz,533MHz也只有133MHz的真實速度。2005年Intel還發布了64位P4處理器,後文我們將談到它。

11、Pentium M:在膝上型電腦市場上開始發力

2003年Portable PC(便攜型電腦)市場開始爆發式地增長。此時Intel只有兩款CPU可供選擇:落後的圖拉丁P3和P4,但P4巨大的發熱量決定了它不可能適於便攜型電腦處理。就在此時,從以色列實驗室來了一個救星:Banias(又名Pentium M)。這款基於P6架構(與Pentium Pro一樣)的處理器擁有超越P4的高性能,而且功耗超低。它成了英特爾迅馳(Centrino)平台的處理器,在2004年又被更快的Dothan核心取代。Pentium M在移動平台留下了深深的烙印,Stealey(A100)至今還在使用Dothan架構(只不過頻率低些功耗低些罷了)。

與桌面版P4一樣,其FSB也是四倍速於額定頻率(QDR),插槽使用了Socket 479,實際上只有478個針腳,不過每個針腳的定義與桌面P4的Socket 478不一樣。

12、Pentium 4:開始支持64位,變身雙核

2005年Intel兩次改進了P4處理器:先是帶來Prescott-2M,接著又發布了Smithfiel核心產品。前者是基於Proscott的64位處理器,後者是一款雙核處理器。他們和P4很相似,面臨的問題是也是一樣的:低IPC(每周期指令)運算量,難於提高頻率。這兩款處理器已經不是Intel重點關注的了,(他們的重心在未來的酷睿2),何況Pentium D說是雙核心處理器,實際不過是在一個外殼里封裝了兩個Proscott核心罷了。

有趣的是,雖然面向消費級市場的P4並不支持PAE技術(使用36位而非32位管理內存),因此最大支持內存被限制在4GB,但它可以突破這個限制。實際上地址匯流排依然限於36位(Xeon上是40位),但PAE技術已經成了歷史―64位程序可以可以充分利用所有內存。

某些特定型號上可以支持超線程技術(Xeon和EE至尊版),Intel稍後又發布了65nm的9x0系列P4,不過並沒有什麼重要改進。

13、第一款移動版雙核

2006年Intel宣布了酷睿雙核處理器。這是第一款面向攜帶型電腦設計的雙核處理器,擁有極佳的性能,至少比P4快多了。這也是第一款真雙核X86處理器,共享緩存設計,之前的Pentium D雙核更像是一個外殼內封裝兩個處理器。酷睿處理器是Intel迅馳平台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市場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唯一的缺點就是還是32位處理器,不像P 4那樣支持64位技術。

單核的Core Solo也出現在了市場上,這款追求低功耗的產品FSB速度由667 MHz降到了533MHz,它被應用在了伺服器上(代號Sossaman)。這也是專為移動設計的CPU首次用在伺服器領域。實際上酷睿處理器沒有使用酷睿2處理器的架構,在便攜PC市場上它很快被Merom核心的酷睿2取代了。另外,Yonah核心的Socket 479插槽和Pentium M的Socket 479插槽是不一樣的(盡管名字一樣)。

14、今天的中流砥柱:酷睿2

2006年Intel發布了酷睿2處理器,接著它就變成了市場上的搶手貨。這款源自Pentium M的處理器擁有全新的Core架構。此前Intel有兩個產品線:專注桌面市場的P4和主攻移動市場的Pentium M,二者還共同構築了伺服器產品線。而現在,Intel只需要一個微架構就可以滿足各個產品線,一個64位的酷睿2就可以打遍從低端到高端,從桌面,到便攜再到伺服器的所有領域。

酷睿2架構在市場上擁有眾多型號,主要根據配置的不同來劃分等級,包括核心數量的不同(從1到4,單核到四核),緩存大小(從512KB到12MB),FSB快慢(從400MHz到1600MHz)。

下表所示的是最初的酷睿2數據,不過最新的45nm版也同樣適用。

移動版Merom規格大體相同,只是FSB略微降低了些,而EE至尊版速度更快些。酷睿2也有四核的,實際上只是兩個Core核心封裝在一起。45nm酷睿2(Penryn)緩存更大,發熱量更低,但是基本架構根跟上面的差不多。

15、未來:Nehalem,Atom等等

當然這些只是本文的一部分,有關AMD處理器(也包括AMD-ATI顯卡在內)的第二部馬上就要來到。Intel X86處理器的故事不會隨著Core 2 Duo結束,有關Intel未來處理器的部分已經在計劃中,因為Nehalem,Atom也是X86處理器。而且據透露,Intel進入顯卡市場的 Larrabee也是基於X86處理器核心的。

轉自:

6. 英特爾至強處理器排名

面向伺服器市場的至強目前有E3 E5 E7 E D W 傳統 擴展八個家族,主要設計來運行商業軟體、網際網路服務、公司數據儲存、數據歸類、資料庫、電子,機械的自動化設計等

特點是沒核顯,需要自備獨顯,俗稱洋垃圾,實際上12年的e5 2690跑分秒殺默頻8700k,價格三分一(更新:2020/05/27,2690價格已經跌破400,反觀8700k仍然保持在2500左右)

估計進來看的都是垃圾佬。老實說E5平台性價比確實非常高,打游戲剪輯完全勝任,但存在兩個毛病,一個是平台老了M.2介面固態都不好插,另一個是體積大,雜訊大,耗電大,整不了itx。想要E5的性能,ITX的身材,只能換平台。

E3

Xeon E3相對I7加入了ECC糾錯內存的支持,是針對工作站和入門級伺服器的單路處理器系列

E3家族為四核,3.0G以上。V1-V6,針腳兩代一換

V1V2為1155 ddr3 ,這兩代是絕大部分萌新垃圾佬入坑的首選。

V1釺焊溫度低但功耗大,頂級1290功耗95w,V2功耗控制更好頂級1290v2功耗87w,大部分ITX主板限制cpu功耗為90w,超了功耗能用是能用,只是超過了功耗就降頻,以至於1290v1跑分還不如1230v1。

V3V4為 1150 ddr3

V5V6為1151,加入核顯,增加15xxM系列 1440針腳。ddr4

後兩位30以下不支持超線程

相當多的人認為是E3是I7的馬甲

最新數據:2020/05/27:1230v1二手價:200,流暢吃雞最低要求的U

E5

Xeon E5是針對高端工作站及伺服器的處理器系列

E5家族為4核起步(2637除外),頻率2.0G以上,v1-v4,針腳只有兩種

E5家有

,16xx單路2011針

,24xx雙路1356針

,26xx雙路2011針

,46xx四路2011針

V3V4由2011(x79 ddr3)改為了2011-3(x99 ddr4),介面依然與酷睿I7-EE通用

多路可以單路用,性能不變!

華南沒有x99,因為x99主板大都支持reg,所以ddr4的reg十分昂貴,和ddr3完全兩個情況。

更新:華南2020已出x99,甚至支持部分CPU插ddr3內存,但是cpuV3 V4降價幅度不夠大,並沒有換代的理由。ddr4 reg 16g單條依然達到了600一條,非reg也要500一條。反觀ddr3 reg,16g單條三星1866也才160一條。預計x99作為新垃圾佬入坑平台需要再等三年左右。

26xx與46xx 中,同名的U 新一代都比上一代多兩個核心與緩存,降低一些頻率,16xx新一代則加一些頻率和緩存。
E7

Xeon E7是面向關鍵任務和數據中心的處理器系列,強調可靠性、可用性和可服務性(RAS)

E7基本為4核以上,1.0G以上,雙路以上

v1有28xx 48xx 88xx為1567針,後三位相同的性能完全相同,只是支持的路數不同

V2與V1相同,只是改為了2011針,只支持ddr3

v3v4取消了28xx系列,同樣為2011針,加入ddr4支持

另外,名稱相同,但此款LGA 2011是Xeon E7專用,並不兼容Xeon E5或Core i7

另外win 7旗艦版最大支持192GB

7. 英特爾cpu,i7、E5、E3有何區別高手詳細分析一下

具體區別如下:

Intel E3,E5,代表了不同檔次的至強CPU,E系列是伺服器專用,i7屬於高端 ,i系列的是桌面級

1:英特爾至強E3處理器主要面向低端伺服器和微型伺服器。這是新興的高密度伺服器種類,主要用於網站託管和雲實現。微型伺服器通常配置低功率處理器,旨在處理大量的輕型網路交易或者雲交易,如搜索查詢和社交網路網頁效果等。


2:至強E5處理器用於中檔伺服器,最多可用於四路伺服器。這種處理器將取代代號為「Romley」的老式至強E5處理器。那是英特爾迄今為止最暢銷的伺服器處理器

3、i7是最新一代酷睿四核,08年11月推出。比之前Intel旗艦四核Core 2 Quad更昂貴。
同頻的i7比老的四核處理能力強20-30%,內存帶寬強50-100%。i7支持超線程,所以相當於8核;緩存方面十分特別:二級緩存不大,共享8M三級緩存;i7支持全新的三通道DDR3,內存帶寬驚人。

(7)英特爾存儲器排行榜擴展閱讀:

計算機處理器是解釋和執行指令的功能單元,也稱為中央處理器或cpu,它是計算機的中樞神經系統,與處理器和內存周圍被稱為外設的設備形成對比,如鍵盤、顯示器、磁碟、磁帶機等都是外設。

每一種處理器都有一套獨特的操作命令,可稱為處理器的指令集,如存儲、調入等之類都是操作命令。計算機的設計者喜歡將計算機稱為機器,因此,指令集有時也稱為機器指令,編寫這些指令的二進制語言也叫機器語言。中央處理器(英文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是一台計算機的運算核心和控制核心。

中央處理器(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是一塊超大規模的集成電路,是一台計算機的運算核心(Core)和控制核心( Control Unit)。它的功能主要是解釋計算機指令以及處理計算機軟體中的數據。

中央處理器主要包括運算器(算術邏輯運算單元,ALU,Arithmetic Logic Unit)和高速緩沖存儲器(Cache)及實現它們之間聯系的數據(Data)、控制及狀態的匯流排(Bus)。它與內部存儲器(Memory)和輸入/輸出(I/O)設備合稱為電子計算機三大核心部件。

(7)英特爾存儲器排行榜擴展閱讀:網路-計算機處理器

8. Intel系列CPU型號都有哪些(全部)

Intel(英特爾) 奔騰以前的8088 8086 80286 80386 80486

1.Pentium.(奔騰)

P5家族的第一代處理器出現於的1993年3月。自從法庭拒絕了英特爾反對AMD公司關於著名權的官司後,英特爾不再重復i486的錯誤,決定把他們的最新下一代產品賦予全新的名字(事實上在後來的確成為了眾所周知的非常普遍流行的名字)。第一代奔騰產品被稱為P5,就像80501一樣為人所知。?D?D它採用0.80微米製造工藝,支持60和66MHz 前端匯流排速度(FSB),安全工作電壓為5V。其下一代產品是一年後推出的P54(aka 80502),它支持3.3V的內核電壓,使用了0.50微米甚至是0.35微米的製造工藝,處理器的時鍾頻率達到了75-200MHz,匯流排頻率50-66MHz。P5帶有一個16KB的 一級緩存。要特別提到的是,這次英特爾首次運用了二個獨立的高級緩存:8KB用於數據,另8KB用於指令;其採用Socket 5. IA32 架構。這套指令系統自從他們推出i386就沒改變過。 Pentium w/MMX 技術。

英特爾下一個最重要的轉變就是P55處理器的推出,這是第一款採用了增加57 條MMX 指令集的CPU。隨著CPU的製造工藝繼續發展,處理器已轉向到0.35微米製造工藝上,運行電壓變成了2.8V,這就要求主板進行相應的結構上改變以支持此新的CPU電壓,也就是說要對主板增加一個電壓調整器。新的CPU的一級緩存也增另到了以前的兩倍,達到了32KB。此處理器在Socket 7的架構下工作於166-233MHz 的時鍾頻率,它的匯流排頻率為66MHz…這就是桌面級Pentium 家族產品的故事。

2.Tillamook.

這款處理器本來是專為筆記本電腦設計製造的。它使用經過改良過的0.25微米製造技術使得CPU的時鍾頻率成功地超過了266MHz。與此同時其電壓和能量消耗也得到進一步的降低。這樣的高性能可使筆記本電腦的發展跟上桌面台式機發展的腳步。這款處理器與Pentium家族的以前產品一樣,也是結合有MMX指令集和32KB L1的高速緩存。當CPU工作在60-66MHz的匯流排頻率的時候,其時鍾頻率為133MHz到266MHz之間。處理器的封裝模式為TCP和MMC。它於1997年1月8日推出。

3.Pentium Pro.

奔騰Pro.這是第一款屬於第六代的產品。對Intel來說,這完全是一個具有革命性進步的產品。在此款CPU中英特爾首次將二級緩存也整合到CPU上,並且此二級緩存與處理器的內核捆綁在一起,使他的工作頻率與CPU時鍾頻率同步。此款產品是於1995年11月1日推出市場的,由於將二級緩存也整合到CPU內部,使得其製造成本變得很高。此款處理器採用了兩種製造工藝,分別是.25微米和.35微米。先進的技術可以使CPU的緩存越做越大,在這款CPU中的二級緩存從256KB、512KB、1MB一直做到2MB。而其具有16KB的一級緩存。此款CPU的時鍾頻率為150-200MHz,其系統匯流排為60-66MHz,而且其只有採用Socket 8架構的產品,此款Pentium Pro處理器支持所有以前的Pentium指令(不包括MMX),此款CPU還是第一款使用一獨立雙匯流排結構的。

4.Pentium II.

Pentium II.這個P6/x86家族產品的典型代表出現在1997年的5月。它的型號印於處理器的表面上,以有意區分市場上的不同部份。Pentium II (Klamath, Deschutes, Katmai, 等等.)--在市場上占據了中階個人電腦的大多數分額;而Celeron (Covington, Mendocino, Dixon, 等等.) - 則定位於低檔電腦的市場。Xeon (Xeon, Tanner, Cascades, 等等.) - 則是面向的高性能的伺服器和工作站。下面的這些修補資料將會在以後用到:Slot 1, Slot 2, Socket 370,對於筆記本版的也是一樣,下面讓我們來對每一個家族的產品進行一次詳細的介紹。

5.Klamath.

Klamath.它是Pentium II家族的第一款處理器。用的是過時的0.35微米製造工藝,它的處理器時鍾頻率也無法令人感到滿意:只有233-300MHz,而它的系統匯流排頻率則為66MHz,帶有512KB 的二級緩存,工作速率只能處理器時鍾頻率的一半。第一款產品所用的二級緩有256KB及512KB。而它的一級緩存則為 32KB. 工作電壓是2.8V. 這款產品當然也有值得誇耀的地方,那就是MMX模塊,除此之外,它也是第一個採用Slot 1架構的處理器,它的發布是1997年5月7日。


6.Deschutes.

Deschutes. 這款處理器向我們展示了Pentium II 家族的未來發展動向。它運用改良後的0.25微米技術,2.0v 內核電壓。這些技術運用的結果使他們成功地將內核的頻率提高到266-450+MHz,並且系統匯流排周期達到了66-100MHz。新款CPU的一級緩存為32KB , 二級緩存為512KB ,CPU採用Slot 1架構。這款新的處理器推出時間為1998年1月26號。Deschutes 也是最後一個正式用於Pentium II處理器的的內核。後來的Pentium II 350-450是建立在像Katmai(除去SSE模塊後)的內核上。

7.Tonga.

Tonga. 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小傢伙。當我們寫最近的文章時,才接觸到這個以前沒遇見過的名字。筆記本電腦用的Pentium II是建立在0.25微米技術基礎之上的,但是英特爾從未看到這一點,這個後來被稱作Tonga的東西就是英特爾公司以前所忽視的一個焦點。然而已經沒有什麼好令人奇怪和驚訝的了,實際上Tonga只是個代用的名字,在進入市場後所有的處理器將有一個完全不同的名字。它首次亮相於1998年4月2日。CPU的時鍾頻率界限於233 和 300+MHz之間,匯流排頻率為標準的66MHz。Tonga被用來製造迷你型Cartridge連接器和筆記本CPU的指令倉連接器(MMC-1和2)。

8.Katmai.

Katmai是Deschutes之後的產品,與Deschutes相比,它增加了SSE (Streaming SIMD Extensions)指令,還增加了一些MMX 指令設置 ,提高了存儲流。Katmai採用的是0.25微米的製造工藝。工作時鍾頻率為450-600MHz 。其512KB的二級緩存位於位於主板上。支持的匯流排頻率達到100MHz,然而,因為銅礦的推遲發布,在9月份533 和 600MHz 的產品已經向市場上推出(支持133MHz的系統匯流排)。

9.Celeron(賽揚)

Celeron.此CPU稱得上是革命性的產品:英特爾最終還是重視起低價位市場上的潛力。因為它的價位很低,所以這款CPU沒有L2緩存。當前賽揚家族中的成員有:Covington, Mendocino, Dixon, 其中有部份產品現在仍然還在研製之中。第一塊Celeron晶元正式發布於1998年4月。可以用於Socket 370 和Slot 1 架構。

10.Covington.

Covington.它是Celeron家族的第一款產品。這款CPU採用Deschutes內核,採用0.25微米製造工藝。內核工作時鍾頻率為266-300MHz,而其匯流排頻率為66MHz。它有32KB的一級緩存(其中16KB用於存放數據,另16KB用於存放指令),它沒有二級緩存。Covington發布於1998年4月15日,為了減小製造的成本,它沒有裝備L2緩存。工作電壓2.0V。物理介面為是Slot 1(SEPP)。

11.Mendocino.

Mendocino也是Celeron家族的成員,不像其前代產品,他有128KB的二級緩存,CPU的時鍾頻率為300-533MHz,匯流排頻率為66MHz。使用的是.25微米的製造工藝,對於Socket 370系列採用的是.22微米的製造工藝,這使其超頻性更好。此款CPU具有傑出的性能。正式發布時間為1998年8月8日。核心電壓為2.0V。首先推出的產品Slot 1架構的(300A-433MHz),而後推出為Socket 370版的產品(300Ak-533MHz)。現在我們看到市場上Socket 370的產品正在逐漸取代Slot 1。

12.Dixon.

Dixon.這是Celeron 時代的第二篇章。它是面向低價位市場而推出的產品,採用.25微米製造工藝,專為筆記本電腦而設計。它的一級緩存為32KB,這與Mendocino 處理器一樣;但是Dixon不像其前代產品,它有一個容量相當大的二級緩存---256KB。此款Celeron處理器的時鍾頻率為300MHz(Celeron 3090A)和500MHz;匯流排頻率為66MHz,按照正式的官方分類,它被劃分為筆記本型的Pentium II晶元。

13.Coppermine(銅礦)

Coppermine.這是運用0.18微米製造工藝及帶有256KB 二級高速緩存的Pentium III晶元 。內核頻率在533MHz以上。除了前端匯流排頻率(FSB)為133以外,也有前端匯流排頻率為100的產品(例如:667/650MHz)。現在最大可能的內核頻率上線是1GHz ,我們希望能在2000年的後半年看到1GHz 晶元的出現。這也是最後一款使用Slot 1架構的處理器。

14.Coppermine (FC-PGA 370)

銅礦Coppermine(FC-PGA 370)是一款比較便宜的採用FlipChip PGA 370 架構的晶元。它是為Socket 370主板專門定製的(雖然他們在Celeron Socket370主板上存在與PPGA不兼容的情況)。FC-PGA Coppermine 處理器晶元的內核頻率在600MHz 以下,所以它不支持SMP配置。在Coppermine CPU家族中,最低的時鍾頻率是500MHz,要求最低的內核電壓為1.65V。在今年上半年推出的產品為Slot 1架構的。

15.Coppermine 128K。

Coppermine 128K是對Celeron家族產品的擴展,它採用了Coppermine 處理器的內核,但將Coppermine的二級緩存減小到128KB,這意味著此款新Celeron處理器的性能可能逼近於Pentium III的性能,因為他們使用了相同的內核。另外這也是第一款提供對SSE支持賽揚處理器。它的時鍾頻率有望於今年上半年提高到667MHz。

16.Timna

這是在Coppermine 128K 中整合了有顯卡核心及SDRAM控制器的新款CPU,也就是說,它更像一個晶元組;這將能組裝更便宜的PC及游戲站。此新款CPU提供的時鍾頻率的起值為667MHz,此處理器預計於2000年9月出貨。

17.Xeon.(至強)

為了能得比Coppermine CPU更高的系統性能,Intel公司推出了Xeon(至強)處理器。此款新產品的二級緩存與CPU的時鍾頻率同步。它是第一款基於Slot 2架構的推出的面向伺服器及工作站的高能處理器,它能進行多處理器協作。此新款CPU基於Deschutes內核,採用.25微米的製造工藝。緩存大小有512KB、1MB、2MB,這導致了高成本與高發熱量。

18.Tanner.

Tanner.這是一款Pentium III Xeon,它不同於Xeon就像Katmai與Deschutes的區別。這也是第一款專為高性能伺服器而設計的,其核心工作頻率為500MHz,匯流排頻率為100MHz;與其它Xeon處理器一樣,它有與處理器頻率同步的512KB、1MB及2MB的CSRAM 二級緩存。當然此款處理器還有32KB的一級緩存及提供對MMS和SSE的支持。

19.Cascades.

這是一款採用.18微米製造工藝的Pentium III Xeon晶元,實際上,是一種銅礦伺服器,在處理器內自帶有256KB 二級緩存。此款CPU的核心頻率為600MHz,匯流排頻率133MHz,這也是第一款能雙CPU協同工作,及前端匯流排頻率FSB為133MHz的處理器。預計於今年的第一季度推出866MHz的產品,並將其二級緩存增加到2MB。

20.Willmatte.

Willmatte,這是英特爾公司在銅礦處理器之後推出的面向普通PC的新型CPU,其將採用新的IA-32體系架構,同時它使用一種新的系統匯流排以替代原有的GTL+匯流排。新款的CPU的一級緩存為256KB,二級緩存低於1MB。除此之外,在新處理器還增加了許多新的措施以提高系統性能:如增加執行單元、解碼器和增加緩存的容量等等。今天看來,此款Willametta 與Coppermine 的時鍾頻率是一樣的。在整數運算方面與Coppermine很近似,而且被證實浮點運算快了 5% 。INTERL將把0.18微米技術轉化為0.13微米開始製造這款CPU。它的核心時鍾頻率將達到1GHZ以上。處理器將會引進為Socket-423架構,並將會於2000年10月份推出。

21.Northwood.

這是一款筆記本電腦型Willamette。這款CPU被認為是英特爾的0.13微米技術的測試平台(也就是說,它有可能扮演像銅礦在0.18微米技術中那種過度期內的轉型角色)。它的發布被預期在2001年。

22.Foster.

這是一款Willamette伺服器型處理器。它的系統匯流排周期頻率將達到400MHz。L1 和 L2 緩存將會顯著的提高。CPU的時鍾頻率可望會超過1GHz。這款晶元將在2000年底、2001年初正式推出。並且它的架構被推測為Slot M。看起來就好象這款處理器是INTEL最後的IA-32?D?D一種和IA-64很相象的(使用和McKinley一樣的匯流排介面)的過度連接裝置。

23.Merced

這是第一款使用IA-64架構並可以和IA-32很好的進行硬體兼容的處理器。 它將在包含一個三級緩存區3層超速緩沖內存儲器的2-4MB和0-層內存好,而且它並且將工作執行的是TANNER 的3倍。這個處理器被製成0。18微米技術,將在800MHZ核和266MHZ系統BUS頻率下工作。它將幾乎比PENTIUM正面在FPU操作要酷20倍,它將是可行的和SLOT M物理介面並受MMX,SSE(2)支持。它預計會於2000年中旬問世。應該會象ITANIUM一樣暢銷。 ITANIUM 它們將會出售以此商標命名的處理器。

24.McKinley.

此處理器計劃發布於2001年中旬,並取代第二代的IA-64體系結構處理器。它支持1000MH核心的時鍾頻率。它的性能被期望是MERCED工作的兩倍。同時,數據匯流排的帶寬(帶有常規頻率400MHZ的物理介面)將會增長3倍,L2緩存與MERCED相比將會變的更大一些。此外,它將使用.18微米製造工藝,一年後製造工藝將改為.13微米。同時它也採用Slot M物理介面,它將和i870 晶元組一樣在IA32中得到廣泛應用。

25.Madison.

Madison:它是McKinley的繼承者,將在2002年面世。換句話說,它將因使用新的.13微米的銅製造工藝而代替舊的MCKINLEY。

26.Deerfield.

Deerfield: 這個處理器將於2003年問世。它將使用一種由Motorola公司提出的銅.13微米製造工藝。它的物理介面也是Slot M,此款CPU定位於低價位的IA-64工作站及中階伺服器.

9. 常見的存儲器有哪些

ROM

只讀內存(Read-Only Memory)是一種只能讀取資料的內存。最常見的就是光碟,如下圖所示:

CDROM

在製造過程中,將資料以一特製光罩(mask)燒錄於線路中,其資料內容在寫入後就不能更改,所以有時又稱為「光罩式只讀內存」(mask ROM)。此內存的製造成本較低,常用於電腦中的開機啟動。

rom的分類:

可編程只讀存儲器

可編程只讀存儲器(英文:Programmable ROM,簡稱:PROM)一般可編程一次。PROM存儲器出廠時各個存儲單元皆為1,或皆為0。用戶使用時,再使用編程的方法使PROM存儲所需要的數據。

PROM需要用電和光照的方法來編寫與存放的程序和信息。但僅僅只能編寫一次,第一次寫入的信息就被永久性地保存起來。例如,雙極性PROM有兩種結構:一種是熔絲燒斷型,一種是PN結擊穿型。它們只能進行一次性改寫,一旦編程完畢,其內容便是永久性的。由於可靠性差,又是一次性編程,目前較少使用。

可編程可擦除只讀存儲器

可編程可擦除只讀存儲器(英文: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 Only Memory,簡稱:EPROM)可多次編程。這是一種便於用戶根據需要來寫入,並能把已寫入的內容擦去後再改寫,即是一種多次改寫的ROM。由於能夠改寫,因此能對寫入的信息進行校正,在修改錯誤後再重新寫入。

擦除遠存儲內容的方法可以採用以下方法:電的方法(稱電可改寫ROM)或用紫外線照射的方法(稱光可改寫ROM)。[2]光可改寫ROM可利用高電壓將資料編程寫入,抹除時將線路曝光於紫外線下,則資料可被清空,並且可重復使用。通常在封裝外殼上會預留一個石英透明窗以方便曝光。

一次編程只讀內存

一次編程只讀內存(One Time Programmable Read Only Memory,OPTROM)之寫入原理同EPROM,但是為了節省成本,編程寫入之後就不再抹除,因此不設置透明窗。

電子可擦除可編程只讀存儲器

電子可擦除可編程只讀存儲器(英文: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簡稱:EPROM)之運作原理類似EPROM,但是抹除的方式是使用高電場來完成,因此不需要透明窗。

閃速存儲器

閃速存儲器(英文:Flash memory)是英特爾公司90年代中期發明的一種高密度、非易失性的讀/寫半導體存儲器它既有EEPROM的特點,又有RAM的特點,因而是一種全新的存儲結構。

10. 英特爾cpu型號大全

賽揚雙核 e1200 e1400

奔騰雙核 e2140 e2160 e2180 e2200 e2210 e2220

賽揚雙核 e3200 e3400

奔騰雙核e5200 e5300 e5400

奔騰雙核 e6300 e6500k e6700

酷睿2雙核 e8200 e8300 e8400 e8500 e8600 e8700

四核有 q8200 q8300 q8400 q8500 q9400 q9500 q9650 q9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