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載入和存儲的區別
載入:將存儲器一個存儲單元的數據讀入一個寄存器。
存儲:將一個寄存器中的數據寫到存儲器的一個存儲單元。
希望能幫到您。
Ⅱ PS里通道的「載入選區」和「存儲選區」是什麼意思,有何作用
儲存選區就是把畫好的選區保存起來,載入選區就是在需要的時候,在儲存的選區載入,就可以進行使用。
1、打開PS,畫一個選區。
Ⅲ C#里講的載入到內存是什麼意思
覺得你應該是指對象,變數等的載入,通過棧和堆臨時存放在內存中進行計算或者保留,如果你這么問可能你對內存的概念也不是很了解,我覺得通俗的可以把內存理解為草紙,要計算就需要空間,內存就是這個計算空間,演算完成得到最終值,草紙也就沒用了,銷毀,裡面的東西(對象等)也就銷毀。
Ⅳ FPGA配置文件在載入後是存儲在FPGA片內還是在片外內存
FPGA配置文件在載入後是存儲在FPGA片內的,否則FPGA是無法配置成你所設計的邏輯的。由於FPGA是易失性器件,所以還需要同時將配置文件存儲在非易失性器件中。這個非易失性器件,既可以置於FPGA片內,也可以放在片外。這要看你選用哪一種FPGA晶元了。
Ⅳ 在ARM中載入和存儲在概念上有什麼區別
arm是內存儲器斷電之後內容就消失了
硬碟是外存儲器斷電之後內容不會消失
Ⅵ 程序為什麼要載入到內存運行
所以把代碼從存儲器拷貝到RAM中,變成了bootloader的工作之一。一般的,嵌入式系統的存儲器以Flash應用最廣,Flash分為兩種:norFlash和nandFlash,打個不恰當的比方,norFlash相當於ROM,程序可以直接在其上運行,nandFlash相當於硬碟,只負責存儲程序。所以一般的bootloader代碼都存儲在norFlash中,上電後晶元可直接讀取其上的代碼來運行,而S3C2410晶元比較特別,以它為平台構建的系統可以用nandFlash來儲存bootloader。因為它自帶了4K的RAM,上電後通過硬體機制將存儲器中的前4K代碼拷貝到晶元自身的RAM里。
總結一下,硬碟、光碟機、軟盤等外存設備,由於介面的不同,CPU是不能直接訪問的,而CPU
能訪問的只有和它共享地址、數據匯流排的內存因此,程序無法在硬碟、光碟機、軟盤等外存設備上直接運行,必須讀入內存運行,這就是程序載入的原因。也是BOOTLOAD
存在的原因。
BIOS等都是norFlash,程序可以直接在上面運行。
內存與外存的區別
ROM
、
norflash
、nandflash
的區別主要是介面、存儲器單元組織的不同:
程序ROM、norflash
是
匯流排型可以隨機按位元組讀取,容量小;nandflash
是特殊介面,只能頁讀,容量大
程序ROM
是位元組讀寫單位;norflash
、nandflash
是FLASH
有頁、塊的概念特別是擦除,必須塊擦除。硬碟更是有扇區、簇的概念,便於文件管理,但是也必須有專門的控制器管理
這就是為什麼程序都是由
硬碟、光碟等外存讀入內存再執行的原因。
Ⅶ 什麼是軟體定義存儲
什麼是軟體定義存儲(SDS)(參考資料:網路:SDS)
軟體定義存儲工作機制
SDS 軟體通過虛擬數據平面對底層存儲進行抽象化,這使得虛擬機(和應用)成為了存儲調配和管理的基本單元。
通過在應用和可用資源之間實施靈活的隔離措施,常見的 hypervisor 可為應用均衡分配所需的全部 IT 資源(包括計算、內存、存儲和網路連接)。
軟體定義存儲 vs.傳統存儲架構
雖然沒有官方的定義,但軟體定義存儲就是將存儲硬體中的典型的存儲控制器功能抽出來放到軟體上。這些功能包括卷管理、RAID、數據保護、快照和復制等。軟體定義存儲允許用戶不必從特定廠商采購存儲控制器硬體如硬碟、快閃記憶體等存儲介質。並且,如果存儲控制器功能被抽離出來,該功能就可以放在基礎架構的任何一部分。它可以運行在特定的硬體上,在hypervisor內部,或者與虛機並行,形成真正的融合架構。
軟體定義存儲特點
自動化:管理得到簡化,成本也隨之下降。
標准介面:用於管理和維護存儲設備和服務的應用編程介面 (API)。
虛擬化數據路徑:可通過應用寫入數據的塊、文件和對象介面。
可擴展性:能在不影響性能的情況下橫向擴展存儲基礎架構。
透明:能夠監控並管理存儲空間的使用情況,並清楚知曉有哪些可用資源以及相應的成本。
軟體定義存儲優勢
您可以自行選擇運行存儲服務的硬體。您所選購的 SDS 和硬體不一定要來自同一家公司。您可以使用任意商用或 x86 伺服器來構建基於 SDS 的存儲基礎架構。這意味著,您可以充分利用現有硬體來滿足不斷增長的存儲需求,
從而做到經濟高效。SDS 採用了橫向擴展(而非縱向擴展)的分布式結構,允許您對容量和性能進行單獨調整。
您可以加入大量數據源,以構建自己的存儲基礎架構。您可以將目標平台、外部磁碟系統、磁碟或快閃記憶體資源、虛擬伺服器以及基於雲的資源(甚至是工作負載的專用數據)連接到同一網路中,以創建統一的存儲宗卷。
SDS 可以基於您的容量需求自動進行調整。由於 SDS 不依賴於硬體,所以 SDS 的自動化也可自動實現,可從連接的任意存儲宗卷中調取數據。這種存儲系統可以根據數據需求和性能進行調整,且無需管理員干預,也無需添加新的連接或硬體。
不存在任何限制。傳統的存儲區域網路受限於可用的節點(已分配 IP 地址的設備)數量。從定義來看,SDS 不存在類似限制。這意味著,在理論上,SDS 可以無限擴展。
軟體定義存儲用途
容器:通過在容器應用中運行持久存儲,更加充分地利用您的容器應用;或者,通過在容器中運行 SDS,更加充分地利用您的存儲。
雲基礎架構:支持私有雲、公共雲和混合雲架構,並能實現所需的敏捷性和可擴展性。
大數據分析:快速安全地分析大型數據湖,以提升業務洞察力。
超融合基礎架構:消除離散存儲層,並能與您企業中的各種虛擬化伺服器實例搭配使用。
對象存儲:靈活可靠地存儲、備份和檢索 PB 級的數據。
富媒體:您的富媒體存儲會日益擴展,因為您總是需要更多內容。
Ⅷ 存儲發展
原始的IBM PC,出現於1981年,當時它還不支持任何形式的固定式存儲器(也就是今天我們說的『硬碟』),因此在它的BIOS里沒有任何關於識別與控制此類設備的代碼。早期的DOS操作系統在目錄總數上的限制也影響到了大容量存儲設備的使用。考慮到最初的CPU僅為4.77MHz的主頻和少得可憐的內存容量(16KB,可擴展到64KB),對那時的PC來說就連軟碟機都顯得有些「奢侈」了。當時,軟碟機和裝在軟盤中的操作系統都還屬於系統中的可選部分,大多數用戶靠的還是磁帶機和記錄在ROM里的Basic程序來操作電腦。
在一台PC機里使用固定式硬碟需要滿足以下幾個條件:
提供一個獨立的IRQ(中斷請求號)
為控制器預留一段I/O介面地址。
提供一條DMA通道(這在今天已不再是必須的了)。
得到BIOS中低級程序代碼的支持。
在匯流排上開出一個物理介面(通過擴展卡或主板板載來實現)。
保證操作系統的支持。
保障相應的供電和冷卻條件。
從DOS 2開始,DOS得以在大容量存儲設備中使用「子目錄」這一概念,受此影響,終於開始有廠家推出面向PC機的硬碟設備了。當時它還是一種外置的,使用專用介面卡的特殊設備,電源也是由外部獨立供給的(因為當時PC內置的63.5W電源光對機箱內部原有的設備供電都已經顯得有些功率不足了)。使用它時,需要在PC里找出一個空餘的8bit擴展槽,插上專用介面卡,並調整系統設置為該卡留出專用的IRQ和一定范圍的I/O地址,然後在每次啟動時,都要用軟盤來引導系統時,以便向內存中載入帶有讀寫控制代碼的驅動程序,整個過程煩瑣而復雜。
但到了1983年的IBM PC XT(eXTended)問世時,有些機型就已經開始內置10MB的固定式硬碟了。IBM開始在機箱內預設硬碟控制介面,讀寫硬碟所需的程序代碼也正式被作為主板上BIOS的擴展部分而保存到了介面卡的ROM上,不用在啟動時一次次地向內存里載入了。並且,機箱內置的電源功率提高到了135W,這一性能已完全能滿足機箱內置硬碟的供電要求了。XT規格中關於硬碟介面的部分規定如下:
使用IRQ 5。
使用I/O地址320-32F。
使用DMA 3。
相應程序代碼記錄於ROM地址C8000處。
使用DOS 2.0版本以上的操作系統。
受此影響,更多的公司開始生產、銷售類似的驅動器/介面卡套件。這些第三方生產的套件都帶有各自不同的特色,有的提供了更大的容量、有的實現了更高的讀寫速度、還有的在介面控制卡上集成了軟碟機介面以節約主板上有限的擴展槽。
進入1984年後,IBM PC/AT(Advanced Technology,先進技術)規格中關於硬碟子系統的部分得到了全面更新。程序控制代碼開始被內建於主板搭載的BIOS中,從而不再依靠介面控制卡上所帶的ROM晶元了。系統開始支持新增加的高位IRQ中斷號,廢除了對DMA通道的佔用,並更改了硬碟介面所使用的I/O地址。AT規格中關於硬碟介面規定如下:
使用IRQ 14。
使用I/O介面地址1F0-1F8。
不再佔用DMA通道。
使用主板BIOS中內建的程序代碼對硬碟介面進行控制。
使用DOS 2.0版本以上的操作系統。
AT兼容機上的硬體設置信息都被保存在一塊CMOS晶元上,所記錄的內容受一塊小型電池的供電來維持。因此即便機箱的電源被切斷,所有設置仍舊會被保存下來。這一技術使PC機的用戶不必再受一大堆跳線和撥動開關的困擾(在早期的電腦上,每件設備所佔用的系統資源都是由用戶手動更改跳線或撥動開關來進行分配的),且CMOS中所記錄的內容可以運行一個簡單的程序方便地進行更改,此舉可算是提高電腦易用性方面的一大進步。
原始的AT規格界定了從10MB到112MB共計14種容量的硬碟,在使用那些不合規格的硬碟時,仍需要在介面卡上搭載ROM晶元或是在系統啟動時載入專用的設備驅動程序。
在DOS 4.0之前的操作系統不支持32MB以上的分區,哪怕是使用容量在100MB以上的硬碟時,也要把它切割成小區方能使用,這是因為「系統中的扇區總數不能超過16位(65,536)」這一傳統限制。想使用大於32MB的分區,就必須使用特殊的分區工具,例如Ontrack』s Disk Manager(即便是在今天,新版本Disk Manager仍舊受到用戶們的歡迎,它可是解決老主板不支持大容量硬碟的制勝法寶啊),當時有許多硬碟廠家都將Disk Manager與自家的產品捆綁銷售。但不幸的是,Disk Manager與其他許多磁碟工具都發生了兼容性問題,因為在大多數工具軟體下,用Disk Manager所分的區都會被識別成了非DOS(Non-DOS)分區。因此,許多用戶被迫選擇了分割多個32MB以下小分區的辦法來使用大容量硬碟,但這種辦法也有局限性,因為DOS 3.3之前的版本根本就不支持擴展分區這一概念……
今天的用戶當然不必理會這些限制,因為AT兼容機所支持的硬碟種類已增加為40多種,並且大多數BIOS都會提供一個可由用戶自由設定各種硬碟參數的選項。您只要打開WINDOWS操作系統中的硬碟屬性,就能看到「GENERIC IDE DISK TYPE46/47」等字樣(具體顯示46還是47與系統設置有關,在BIOS里把硬碟類型設為USER時顯示為TYPE46,而設為AUTO時系統屬性里則顯示TYPE47),這就是您的硬碟所屬的「固有的硬碟類型」。當然,在WINDOWS環境下,用戶根本用不著在意硬碟到底被設成了什麼類型,因為隨著操作系統本身的發展進步,WINDOWS本身不需要讀取這一參數就能正確地讀寫硬碟了。
不過,原始的AT規格中的部分條文在今天依舊是PC機的桎梏,例如一台PC機最多隻能連接2個硬碟、BIOS/操作系統只能識別1024柱面、16磁頭和63扇區/磁軌的限制等等(當然,這些限制現在都已被克服了)。人們已經採用了多種不同的辦法來將那些「不合規格的」物理參數與系統所能支持的邏輯參數之間進行互相轉換。
在本文中我主要介紹了早期PC機對硬碟支持方面的一些情況,關於硬碟本身發展的過程,請參看下文《硬碟綜述》。
Ⅸ 電腦出現不能載入本地存儲是什麼意思
此種情況的原因可能是當前登錄的用戶為域中的用戶,此用戶的本地配置文件被誤刪除或者被破壞,這樣
在登錄時,系統就找不到其配置文件信息。所以出現次錯誤。
當然,解決的辦法就是恢復其配置文件。步驟如下:
1、進入c:\document
and
setting
,找到依此用戶命名的文件夾,也就是該用戶原來的配置文件夾,主
要內容有桌面的設置、開始菜單的設置和收藏夾等等信息。將其復制到別處。
2、刪除c:\document
and
setting下依此用戶命名的文件夾。
3、重啟機器,用該用戶再次登錄,此時當機器登錄到域時,由於本地已經刪除了該用戶的配置文件夾,
此時會自動創建一個新的依次用戶命名的文件夾。裡面就會包含一個正確的配置文件了。
4、再將走得那個文件夾中的「桌面」、「開始菜單」、「收藏夾」等個人設置的文件夾到新創
建的文件夾下就可以恢復以前自己熟悉的桌面和開始菜單設置了。
注意:不要把走文件夾中的所有文件夾和文件覆蓋新創建的文件夾中的內容,這樣新創建的正確的配
置文件也會被覆蓋,所以只把屬於你的回來就可以了!
注意以下的幾個問題:
1.在
c:\document
and
setting
中的依此用戶命名的文件夾時,顯示所有該文件夾的文件,因為outlook的所有郵件都隱藏在該文件夾中的'local
settings",別再把它誤刪除了。
2.另外,建議
不要急於刪除c:\document
and
setting下依此用戶命名的文件夾,只要把它該文件夾改一個名字即可,等重新啟動及按照上方法完原來的一些配置後,發現機器完全恢復原來的樣子後再刪除也不遲。
3.恢復完後,outlook需要重新設置,但原來的郵件一封也沒有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