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北航解決手機發熱等難題了嗎
手機發熱耗電快?電腦燙手運行「卡」?銀行卡消磁不能用?是不是很煩躁?別擔心,這個北航人想到了釜底抽薪的辦法!
Christoph Sürgers教授文章截圖
北航參與此研究的人員包括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蔣成保教授、王敬民副教授、劉敬華博士、研究生馮澤鑫和閆晗。此外,我校「外專千人」、國際著名磁學專家J. M. D. Coey教授對此工作也給予了指導。理論工作由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陳鏵教授和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Allan H. MacDonald教授完成,對實驗觀察進行了很好的物理解釋。
該項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青年拔尖人才計劃的資助。
② 急求!! 「光存儲技術」所需要的專業知識以及它的就業前景
光存儲技術,在國內是非常新穎的課題,本科和研究生專業都沒有開設。個別物理專業非常強的專業院校,有開設有相關的博士課題。例如:北京大學微電子電子學院、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北京郵電大學,開設有信息材料專業:
信息材料專業
1.《信息顯示技術》信息顯示材料主要包括各類具光電性質的小分子、寡聚物、高分子聚合物或金屬配合物等有機電致發光材料和載流子傳輸功能材料,研究內容主要包括有機電致發光材料及功能材料的設計、合成、性能優化以及機理探索;信息顯示技術主要研究紅、綠、藍三基色及白色有機發光原型器件的制備、工作原理、老化機理及封裝,以及全彩OLED集成化驅動和控制技術研究。OLED是最具前途的下一代平板顯示技術。這種顯示技術使用有機半導體材料發光,具有可實現柔性、驅動電壓低、能耗低、發光亮度與發光效率高、響應速度快等優點。
2.《光電信息材料》研究的主要內容是光電響應性材料的制備及其在信息技術中的應用。光電信息材料主要包括高效穩定的有機發光材料、水溶性發光材料及感測材料等新型光電材料的設計、制備及其物性研究;新型激光材料的制備,及其在高功率和超短脈沖激光技術中的原理和應用;納米材料光子學、自旋光子材料與特殊物理性能。
3.《有機光伏技術》屬於太陽能光利用(太陽能電池技術)。有機光伏技術是採用含有少量碳的有機分子而不是傳統的硅基材料,可以做成超薄和柔性電池,因而有望極大降低成本。這種有機太陽能電池可以在塑料襯底上使用類似於列印或者濺射沉積的方法來製造。太陽電池是利用有機半導體內部的光電效應,有機半導體內的電子在光照下被從HOMO能級激發到LUMO能級,產生一對電子和空穴。電子被低功函數的電極提取,空穴則被來自高功函數電極的電子填充,由此在光照下形成光電流。
4.《有機電子材料》主要研究各類有機電活性材料。這些具有電活性的有機材料,不論是小分子,寡聚物,或是高分子聚合物,從化學結構來看,它們都具有非定域的π共軛電子。由於存在HOMO及LUMO(或者說,能帶中價帶與導帶)之間的能量差距,它們可屬於半導體或導體,這些有機材料呈現多樣的導電性質及各種不同的光物理性質,而具有廣泛的應用。如:當能量的差距較小,這些材料往往可以吸收可見光,具有顏色,可以作為染料應用於雷射光碟等。
5.《納米生物信息》通過納米技術來研究生物體系中信息的感知、傳輸和處理。主要包括在研究生物分子中各種生化反應的化學信息及其與生物功能關系的基礎上,設計並合成納米尺寸的無機、有機和高分子材料,模擬生物功能的基本原理,應用先進感測、計算和通信技術,用於制備生物納米處理器和感測器等,從而實現快速、簡便、高效的獲得復雜生物系統的性態信息。
6.《信息存儲材料》主要研究利用材料在光、電、磁誘導下外在物性的可逆變化來實現信息的大容量存儲。主要包括納米級有機超高存儲材料的合成、性能優化與理論探索;以電子俘獲光存儲技術為指導,合成電子俘獲材料,從而實現信息存儲與傳輸的無限擦/寫循環;在材料合成基礎上,對信息存儲器件、記錄材料和光纖通道等關鍵技術實現器件優化與調控。
7.《硅基液晶顯示》硅基液晶顯示是結合半導體硅CMOS電路技術和液晶顯示技術兩者優勢的一類主動式液晶顯示技術,具有解析度高,可視頻顯示的優點。結合現在的LED技術和光學系統可以實現可移動的大面積、高解析度顯示。主要研究方向為光學系統的設計集成,提高光利用率。
8.《有機場效應晶體管》主要內容包括應用有機半導體材料制備場效應晶體管的工藝、性能、工作原理,驅動和電路應用,從而實現可實用的廉價電子器件應用,如RFID、FPD的驅動電路等。同時,作為OLED顯示的驅動技術,OTFT也是重要有源OLED顯示的核心組件之一。研究方向側重高遷移率材料的設計與合成以及高性能OTFT的制備和工作機理等。
9.《場發射顯示技術》利用納米材料制備場發射針尖,研究材料的制備工藝、工作原理和控制技術等
國內的專業畢業生,都留在中國科學院材料研究所做技術員,還有很多同學都去國外的實驗室深造了。這個專業,談不上就業了,因為太少,屬於高尖人才了。
③ 我國研製出的超高密度信息存儲優點是什麼
材料是超高密度信息存儲的關鍵。經過對數十種有機材料的反復篩選和實驗,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高鴻鈞研究員領導的研究小組,設計出有特色的電荷轉移有機功能分子體系作為信息存儲的介質,利用體系的特性成功實現了超高密度信息存儲,顯示出在分子尺度上存儲時具有穩定性、重復性和可擦除性好的獨特優點。研究小組將信息存儲點的直徑減小到1納米左右,並可對信息點進行反復擦除。
④ 半導體硅是如何儲存信息的
不管你是否用過3.5英寸或5.25英寸的軟盤,在塑料套里的軟盤著起來和用起來都很像唱片、錄音帶或錄像帶。只不過唱片、錄音帶或錄像帶保存的是音樂、影像,而軟盤存儲的是信息或數據。
製作軟盤的特殊材料可以使信息磁化。因為磁體有庫已北極,存儲在磁碟上的信息被磁化成北或南兩個方向。也就是說,信息基本上是以坐標形式存儲在磁碟上,就像地球儀上的坐標。
信息在磁碟上以極小的顆粒形式存儲,這些顆粒被交替磁化為南、北方向。軟盤驅動器能把軟盤上所載有的信息——即這些被磁化的顆粒翻譯成開或關,使計算機通過開關轉換實現信息處理。驅動器像唱機一樣以一定速度轉動磁碟。唱機有一個移動的、可從唱片獲取信息的臂,軟盤驅動器也有一個移動的、可從磁碟獲取信息的讀/寫頭。但是,與唱機臂不同,讀/寫頭實際上並不接觸磁碟,而是按某個方向磁化磁碟表面的那些顆粒。
硬碟驅動器的工作原理也大致如此。它密封在計算機裡面的一個特別的盒子里,像軟盤驅動器轉動磁碟一樣,它轉動金屬磁碟,但速度要快得多。這就是為什麼在硬碟上存取信息或調用程序要比在軟盤上快得多。
你把磁鐵靠近過指南針嗎?
當你這樣做時,指南針並不指向北方,而是指向磁鐵。把磁鐵靠近一個無關緊要的軟盤,軟盤上磁化的小顆粒會被弄亂。當你試圖再使用這個軟盤時,你可能已經無法讀出它上面的信息或存儲更多的信息了。
⑤ 關於信息儲存
一、信息載體
最早:數手指頭、結繩記事、石頭代替法、在洞穴岩壁上繪畫
之後,中國:竹簡、木簡、金屬容器表面、帛、絲綢、蔡倫造紙。外國:闊葉植物的葉子(熱帶地區)、動物皮、紙張
如今,紙張是人們較為廣泛使用的信息載體,而且磁性存儲介質、電子信息存貯介質,光學存儲介質等也已滲入你我的生活。
未來,人們會探索儲存密度更大,存儲狀態更穩定的信息載體。如生物存儲——用DNA存儲信息。
二、記錄方法
最早,「以物記物」或「借物記物」,即用更易於攜帶的事物代替所要記錄的事物,但此時所有的「物」都是現實意義上的物。
之後,人類懂得了用更加簡練的符號代替事物。從「象形文字」到後來不斷發展更新的的「現代文字」。
而且,隨著計算機的發展,人們利用二進制數字的簡潔特點,將二進制數字與信息通過公式轉換進行關系對應,從而能利用上面所說的磁性存儲介質(磁碟)光學存儲介質(光碟)或電子信息存貯介質(內存、U盤)進行記錄。
三、信息處理工具
手稿演算,算盤,計算器……
我的回答你滿意么?
⑥ 有關現代與古代在信息存儲方面所採用的材料、方法和工具等資料
信息載體古代:數手指頭、結繩記事、石頭代替法。
在洞穴岩壁上繪畫,國內記事載體有中竹簡、木簡、金屬容器表面、帛、絲綢、蔡倫造紙。外國:闊葉植物的葉子(熱帶地區)、動物皮、紙張如今,紙張是人們較為廣泛使用的信息載體。
現代有磁性存儲介質、電子信息存貯介質,光學存儲介質等。記錄方法最早是以物記物或借物記物,即用更易於攜帶的事物代替所要記錄的事物。
(6)信息存儲材料能耗擴展閱讀:
遠古的時代人類還沒有進化,相互間的交流也沒有現在這么多樣式,都是通過「嗚嗚嗚」的各種不同的聲音,以及肢體語言進行表達溝通。逐漸結繩記事這種方法開始流行。
為了把部落的風俗傳統、傳說以及重大事件記錄下來,流傳下去,便用不同粗細的繩子,在上面結成不同距離的結,結又有大有小,每種結法、距離大小以及繩子粗細表示不同的意思。
而這種方式由專人循一定規則記錄,並代代相傳。即使在語言產生以後,依舊是人類記事的主要方法。但是隨著事情越來越多,結也會越來越多,直到文字的產生。
⑦ 內存卡和U盤的存儲原理是什麼和硬碟一樣么
內存卡和U盤是晶元儲存,內部沒有機械裝置。
區別從內容和本質上差距比較大
一、存儲的原理不同
U盤是以半導體材料(晶元)作為存儲單元,又叫固體存儲器,本質上是快閃記憶體EEPROM ,沒有機械部分.
移動硬碟則是以磁性介質作為存儲器,有機械部分.
二、能耗不同
U盤沒有機械部分,需要提供的能量相比小得多,一般不會超過 100mA,而移動硬碟耗能相對較大,有的時間一個USB口提供的電流不能很好的保證其正常運行,因此移動硬碟一般配的數據線都是可以查兩個USB埠,甚至需要配置專門的電源。這也是有的移動硬碟不正常工作的主要原因。
三、體積不同
U盤比移動硬碟明顯的體積小了很多,攜帶更為方便。
四、安全性不同
U盤由於沒有機械部分,因此比移動硬碟具有優異的抗震動、潮濕性能。但要按照規定的程序操作和使用,U盤也要買質量過硬的,萬一出了問題,數據挽救就比移動硬碟難度大多了,數據無價啊!
⑧ 信息儲存的存儲介質
優點:存量大,體積小,便宜,永久保存性好,並有不易塗改性。存數字、文字和圖像一樣容易。
缺點:傳送信息慢,檢索起來不方便 優點:存儲密度大。查詢容易
缺點:閱讀時必須通過介面設備,不方便,價格昂貴。 優點:存取速度極快,存儲的數據量大
信息存儲應當決定,什麼信息存在什麼介質行比較合適。總的來說憑證文件應當用紙介質存儲;業務文件用紙或磁帶存儲;而主文件,如企業中企業結構;人事方面的檔案材料;設備或材料的庫存賬目,應當存於磁碟,以便聯機檢索和查詢
⑨ 試述目前此記錄信息存儲對材料物理性能有哪些要求
磁記錄是以磁記錄材料受外磁場磁化,去掉外磁場後仍能長期保持其剩餘磁化狀態的基本性質為基礎的。所以一種優秀的磁記錄信息存儲材料首先得具有良好的電磁性能和化學穩定性、熱穩定性,並且要滿足磁記錄材料對高矯頑力和搞得剩餘磁化強度。在制備過程中材料還須具有較好的防燒結功能和防氧化功能
⑩ 存儲介質和存儲設備的區別
存儲介質
數碼相機將圖像信號轉換為數據文件保存在磁介質設備或者光記錄介質上。如果說數碼相機是電腦的主機,那麼存儲卡相當於電腦的硬碟。存儲記憶體除了可以記載圖像文件以外,還可以記載其他類型的文件,通過USB和電腦相連,就成了一個移動硬碟。
用於存儲圖像的介質越來越多,如何選擇合適的存儲介質對數碼攝影者尤其是從事數碼攝影職業的專業人士來說,是很重要的一件事。選擇存儲設備時要考慮到:
設備與可轉移介質的價格;
可存儲的信息量;
存儲介質的使用壽命;
從磁碟上讀寫信息的速度,即由驅動器決定的數據轉移速度。
市面上常見的存儲介質有CF卡、SD卡、MMC卡、SM卡、記憶棒(Memory Stick)、xD卡和小硬碟MICRoDRIVE)。
數碼相機將圖像信號轉換為數據文件保存在磁介質設備或者光記錄介質上。如果說數碼相機是電腦的主機,那麼存儲卡相當於電腦的硬碟。存儲記憶體除了可以記載圖像文件意外,還可以記載其他類型的文件,通過USB和電腦相連,就成了一個移動硬碟。市面上常見的存儲介質有CF卡、SD卡、SM、記憶棒和小硬碟。
CF卡:
CF卡(Compact Flash)是1994年由SanDisk最先推出的。CF卡具有PCMCIA-ATA功能,並與之兼容;CF卡重量只有14g,僅紙板火柴般大小(43mm x 36m x m3.3mm),是一種固態產品,也就是工作時沒有運動部件。CF卡採用快閃記憶體(flash)技術,是一種穩定的存儲解決方案,不需要電池來維持其中存儲的數據。對所保存的數據來說,CF卡比傳統的磁碟驅動器安全性和保護性都更高;比傳統的磁碟驅動器及Ⅲ型PC卡的可靠性高5到10倍,而且CF卡的用電量僅為小型磁碟驅動器的5%。CF卡使用3.3V到5V之間的電壓工作(包括3.3V或5V)。這些優異的條件使得大多數數碼相機選擇CF卡作為其首選存儲介質。
CF卡作為世界范圍內的存儲行業標准,保證CF產品的兼容,保證CF卡的向後兼容性;隨著CF卡越來越被廣泛應用,各廠商積極提高CF卡的技術,促進新一代體小質輕、低能耗先進移動設備的推出,進而提高工作效率。CFA總部在加拿大的Palo Alto,其成員有權免費得到CF卡、CF商標和CF技術詳情。CFA成員包括3COM,佳能、柯達、惠普、日立、IBM、松下、摩托羅拉、NEC、SanDisk、精工(愛普生)和Socket Communications等120多個。而且其中的主要數碼相機生產研發廠商已經成立了一個專門組織,從事於CF產品的開發。
CF卡有以下缺點:
1、容量有限。雖然容量在成倍提高,但仍趕不上數碼相機的像素發展。目前的5百萬像素以上產品已經是流行的高端產品最低規格,而民用主流市場也達到3百萬像素級別。普通民用的JPEG壓縮格式下,容量尚可,但是專業級的TIFF(RAW)格式文件還是放不下幾張圖像數據。
2、體積較大。與其他種類的存儲卡相比,CF卡的體積略微偏大,這也限制了使用CF卡的數碼相機體積,所以現下流行的超薄數碼相機大多放棄了CF卡,而改用體積更為小巧的SD卡。
3、性能限制。CF卡的工作溫度一般是0-40攝氏度。因此0度以下的環境中,數碼相機基本可以說變成了「廢物」。即使是專業機也不能倖免。雖然目前軍用的CF卡耐寒能力達到-40攝氏度,可是什麼時候普及,價格什麼時候跌到普通老百姓可以承受的地步還不得而知。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CF型卡容量已經達640M。一般市場上常見的是8MB、16MB、32MB、64MB、128MB、256MB等幾種(128MB以上的為Ⅱ型)。
SM卡:
SM(Smart Media)卡是由東芝公司在1995年11月發布的Flash Memory存貯卡,三星公司在1996年購買了生產和銷售許可,這兩家公司成為主要的SM卡廠商。為了推動SmartMedia成為工業標准,1996年4月成立了SSFDC論壇(SSFDC即Solid State Floppy Disk Card,實際上最開始時SmartMedia被稱為SSFDC,1996年6月改名為SmartMedia,並成為東芝的注冊商標)。SSFDC論壇有超過150個成員,同樣包括不少大廠商,如Sony、Sharp、JVC、Philips、NEC、SanDisk等廠商。SmartMedia卡也是市場上常見的微存貯卡,一度在MP3播放器上非常的流行。
SM卡的尺寸為37mm×45mm×0.76mm(圖1),由於SM卡本身沒有控制電路,而且由塑膠製成(被分成了許多薄片),因此SM卡的體積小非常輕薄,在2002年以前被廣泛應用於數碼產品當中,比如奧林巴斯的老款數碼相機以及富士的老款數碼相機多採用SM存儲卡。但由於SM卡的控制電路是集成在數碼產品當中(比如數碼相機),這使得數碼相機的兼容性容易受到影響。
目前新推出的數碼相機中都已經沒有採用SM存儲卡的產品了。
SD卡:
SD卡(Secure Digital Memory Card)是一種基於半導體快閃記憶器的新一代記憶設備。SD卡由日本松下、東芝及美國SanDisk公司於1999年8月共同開發研製。大小猶如一張郵票的SD記憶卡,重量只有2克,但卻擁有高記憶容量、快速數據傳輸率、極大的移動靈活性以及很好的安全性。
SD卡在24mm×32mm×2.1mm的體積內結合了SanDisk快閃記憶卡控制與MLC(Multilevel Cell)技術和Toshiba(東芝)0.16u及0.13u的NAND技術,通過9針的介面界面與專門的驅動器相連接,不需要額外的電源來保持其上記憶的信息。而且它是一體化固體介質,沒有任何移動部分,所以不用擔心機械運動的損壞。
SD卡的結構能保證數字文件傳送的安全性,也很容易重新格式化,所以有著廣泛的應用領域,音樂、電影、新聞等多媒體文件都可以方便地保存到SD卡中。因此不少數碼相機也開始支持SD卡。
很多存儲卡公司都有開發SD卡,松下是目前SD卡最主要的生產廠家,2000年時 SD卡容量已經從8MB到64MB分為4個不同的等級來滿足不同場合的需要,數據傳輸率為2MB/s。到2001年末單卡容量已經高達512MB,數據傳輸率也提升到10MB/s。松下計劃到2003年推出容量達到1GB,數據傳輸率為20MB/s的高性能儲存卡,到2005年容量有望達到4GB。看來另闢蹊徑的SD卡有望在數碼相機存儲介質方面打開另外一片天。
記憶棒:
索尼一向獨來獨往的性格造就了記憶棒的誕生。這種口香糖型的存儲設備幾乎可以在所有的索尼影音產品上通用。記憶棒(Memory Stick)外形輕巧,並擁有全面多元化的功能。它的極高兼容性和前所未有的「通用儲存媒體」(Universal Media)概念,為未來高科技個人電腦、電視、電話、數碼照相機、攝像機和攜帶型個人視聽器材提供新一代更高速、更大容量的數字信息儲存、交換媒體。
除了外型小巧、具有極高穩定性和版權保護功能以及方便地使用於各種記憶棒系列產品等特點外,記憶棒的優勢還在於索尼推出的大量利用該項技術的產品,如DV攝像機、數碼相機、VAIO個人電腦、彩色列印機、Walkman、IC錄音機、LCD電視等,而PC卡轉換器、3.5英寸軟盤轉換器、並行出口轉換器和USB讀寫器等全線附件使得記憶棒可輕松實現與PC及蘋果機的連接。
記憶棒推出後,三星、愛華、三洋、卡西歐、富士通、奧林巴斯、夏普等一系列公司已表示了對此格式的支持。索尼公司目前還在尋求家用電子行業和IT行業對記憶棒格式的認同。 Sony將在今後把更多代表記憶棒最新發展的產品介紹到國內市場。
記憶棒的缺點一是只能在索尼數碼相機中使用,二是容量尚不夠大
微型硬碟:
MICRoDRIVE是美國IBM公司推出的大容量存儲介質,中文名稱叫微型硬碟。由於數碼相機缺少大容量的存儲介質,曾一度阻礙了數碼相機的發展,IBM公司看到了這方面的市場空白,結合自己在硬碟製造方面的優勢,果斷地推出了與CF卡Ⅱ型介面一致的微型硬碟,剛推出時容量便高達340MB,經過一年多的發展,容量已達到1G,使數碼相機以AVI格式拍攝動態影像時不必再用秒計算了。當然就目前的價格來看它還是比較貴的,不過就每MB性價比來看,它要比SM卡、CF卡和記憶棒劃算多了。另外從理論上講,只要支持CF卡Ⅱ型介面的數碼相機也支持微型硬碟,但實際上有些機型如愛普生PC-3000雖然採用Ⅱ型介面,卻不支持微型硬碟。目前支持微型硬碟的數碼相機有卡西歐QV3000EX、佳能PoWERShot S20、G1等機型。
MMC卡:
MMC(MultiMediaCard,多媒體存儲卡)由SanDisk和Siemens公司在1997年發起,與傳統的移動存儲卡相比,其最明顯的外在特徵是尺寸更加微縮——只有普通的郵票大小(是CF卡尺寸的1/5左右),外形尺寸只有32mm×24mm×1.4mm,而其重量不超過2g。這使其成為世界上最小的半導體移動存儲卡,它對於越來越追求便攜性的各類手持設備形成強有力的支持。
MMC在設計之初是瞄準手機和尋呼機市場,之後因其小尺寸等獨特優勢而迅速被引進更多的應用領域,如數碼相機、PDA、MP3播放器、筆記本電腦、攜帶型游戲機、數碼攝像機乃至手持式GPS等。
另外,由於採用更低的工作電壓,驅動電壓為2.7-3.6V。MMC比CF和SM等上代產品更加省電,目前常見的容量為64MB/128MB,ATP Electrionics公司已經率先推出了1GB的高容量MMC卡。
xD卡:
xD卡是由日本奧林巴斯株式會社和富士有限公司聯合推出的一種新型存儲卡,有極其緊湊的外形,只有一張郵票那麼大。外觀尺寸僅為20×25×1.7mm,重量僅為2克重。在存儲卡領域可以算得上是最小的了。 xD卡採用單面18針介面,理論上圖像存儲容量最高可達8GB,2004年富士與奧林巴斯聯合推出了存儲容量最高達1GB的 xD 卡。而且其讀寫速度也更高,(讀取速率為5MB/S,寫入速率為3MB/S左右)可以滿足大數據量寫入,功耗也更低,xD-Picture存儲卡不僅可以同時用於個人電腦適配卡和USB讀卡機,使之非常容易與個人電腦連接,而且其還可配合Compact Flash轉接適配器,並允許在數碼相機里做為Compact Flash卡存儲介質使用。雖然xD卡目前的價格有些昂貴,不過由於隨著快閃記憶體晶元及其它存儲卡價格的不斷下滑,xD卡的價格將有較大的降價空間。
xD卡的使用注意事項
(1)盡量不要用讀卡器格式化xD卡,否則可能會造成卡的格式錯誤,使其無法存儲照片,造成死機現象。
(2)在用讀卡器傳輸圖像時,應該用復制操作,不要進行剪切操作,而作刪除操作時只能通過數碼相機自身的刪除功能。不然也會造成存儲卡的故障。
SDHC卡:
SDHC是「High Capacity SD Memory Card」的縮寫,即「高容量SD存儲卡」。2006年5月SD協會發布了最新版的SD 2.0的系統規范,在其中規定SDHC是符合新的規范、且容量大於2GB小於等於32GB的SD卡。SDHC最大的特點就是高容量(2GB-32GB)。另外,SD協會規定SDHC必須採用FAT32 文件系統,這是因為之前在SD卡中使用的FAT16文件系統所支持的最大容量為2GB,並不能滿足SDHC的要求。
所有大於2G容量的SD卡必須符合SDHC規范,規范中指出SDHC至少需符合Class 2的速度等級,並且在卡片上必須有SDHC標志和速度等級標志。在市場上有一些品牌提供的4GB或更高容量的SD卡並不符合以上條件,例如缺少SDHC標志或速度等級標志,這些存儲卡不能被稱為SDHC卡,嚴格說來它們是不被SD協會所認可的,這類卡在使用中很可能出現與設備的兼容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