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服務存儲 » 存儲糧食的文明
擴展閱讀
webinf下怎麼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壘機怎麼打開web 2023-08-31 21:54:11

存儲糧食的文明

發布時間: 2022-04-27 19:56:25

㈠ 古代國家是如何糧食儲存的,一般是用什麼方法存儲糧食

古代糧倉,最代表性的是含嘉倉,利用溫度較低,將乾燥的糧食放入倉內儲存。這個是國家糧庫。
一般農戶是瓮、瓦罐來儲存糧食。富裕的有囤垛。地主或糧商是廒間存放。古代多以乾燥、通風避光低溫來儲存糧食
用高溫晾曬來殺蟲

㈡ 河南發現的隋朝糧倉,倉內糧食為何千年不腐

河南發現隋朝糧倉,倉內糧食歷經千年不腐,甚至還能發芽

大家都知道,我們中華文明是一個農業文明,所以在我們的古代對於糧食和土地是非常的重視的,所以我國家一直都有儲存糧食的習慣,早在7000多年前的河姆渡時期,就已經開始有意識的去保存稻穀了。


然後就是在存儲方面,在放入糧食的時候,他會一層一層的隔著,而且中間會用草席進行分割,也防止了糧食發熱的情況出現,也正是通過了這么多的保護措施,才保證了含嘉倉的糧食能夠千年不腐,甚至還能發芽!

㈢ 在河南發現的隋唐糧倉,裡面的糧食為何歷經千年都不腐

我們國家不僅地大物博,人口也非常多,所以從古至今不管是什麼朝代,我們國家都一直是一個農業大國。從歷史當中的各代王朝,我們可以看得出來每一任的君王以及百姓,他們對土地的重視程度是非常高的。

作為一個盛產糧食的大國,那麼必定會有相對應的囤糧倉。我們國家的儲存糧食技術,其實早在7000多年前就已經開始。那個時候還是處於新石器時代的河姆渡文明,考古學家在調查研究後發現,在那個時期,我們國家就已經出現了大量儲存好的稻穀。而且在幾千年就已經儲存好的糧食,到今天挖掘出來它還沒有顯現出腐爛的跡象,看起來還是十分新鮮。



在將糧食放入糧倉之後,那時候的人們還會在倉窖上面種上一棵小樹苗。當小樹苗開始發黃的時候,人們就知道在倉窖中的糧食已經發熱發芽了。正是這些在選址的位置上的科學研究,以及牆板的多層結構,使得含嘉倉能夠在1000年當中將糧食很好地保存下來。

最後筆者想說的是,我們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㈣ 古代國家是如何糧食儲存的,一般是用什麼方法存儲糧食

古代余糧少,百姓難儲存,也就是用布袋、瓮、瓦罐儲存糧食。地主家多有糧食,有囤垛、糧倉。以乾燥、通風為主。遇到儲糧害蟲感染,以晾曬為防治辦法。
國庫,出現了含嘉倉,在乾燥、准低溫的情況下,效果不錯

㈤ 糧食的存儲有什麼學問(民間和官方)

在我國,目前主要的儲備糧有三種,分別是小麥,玉米和稻穀。糧庫主要儲存原糧,就是直接收獲後得到的糧食形態。原糧經過加工後成為成品糧,就是我們日常見到的大米,麵粉,玉米面等。

要了解儲存期間糧食的變化情況我們首先要知道糧堆的組成成分,整個糧堆我們稱為糧堆生態系統,其中包括糧食,微生物,昆蟲,雜質等。其中糧食,微生物和昆蟲是有活力的生命體,是要進行呼吸作用以維持其活力,呼吸意味著物質的消耗,能量的產生和水分的轉移,如果任其發展可能會出現糧堆內部某點的糧溫異常升高,糧食水分的升高,最終會引起糧食微生物的大量繁殖,從而引起霉變等壞糧情況。

不管是哪種糧食,都要加強日常管理,同時運用相應的儲糧技術以達到糧食在儲存期間的安全。

糧食在儲存期間的品質變化是不可逆的,我們只能延緩這種變化。局部發熱,霉變也是常見現象,只要及時處理就不會影響糧食的加工和食用品質,所以不要恐慌,更不要相信片面的圖片,視頻等不完整的信息。因為畢竟大部分網紅只是蹭熱度罷了,真正的專業知識很少掌握甚至是一竅不通。

㈥ 家庭儲存糧食的方法

(1)熱入倉密閉方法。小麥趁熱入倉的具體操作方法是在三伏盛夏,選擇晴朗、氣溫高的天氣,將小麥溫曬到50℃左右,保持2小時高溫,水分降到12.5%以下,於下午3點前後聚堆,趁熱入倉,散堆壓緊,整倉密閉,使糧溫在46℃左右保持7~10天,不僅可以殺蟲,還能促進後熟,縮短後熟期。此後,糧溫逐漸下降與倉溫平衡,轉入正常密閉貯藏。
(2)缺氧貯藏。是將小麥用聚氯乙烯薄膜密封起來,利用小麥和其中的害蟲、微生物的呼吸作用,使麥堆內的氧氣逐漸減少,最後使害蟲窒息而死亡。低氧還可減緩小麥陳化速度,對小麥有保鮮作用。缺氧貯藏所用的薄膜厚度一般是0.2~0.3毫米,可製成帳幕式,把糧堆六面密封起來。如數量少,可製成薄膜袋。薄膜之間用電烙鐵熱封或用聚氯乙烯黏合劑(聚氯乙烯溶於環己酮中)黏合,嚴防脫裂漏氣。薄膜用量約為每1000千克小麥0.6~1千克。一般經密封貯藏10天後,氧氣含量降到1%以下,害蟲死亡率可達100%。缺氧貯藏的殺蟲效果主要取決於降氧速度,對水分含量過低的小麥,則由於呼吸強度低,降氧速度過慢,效果欠理想。因此,本方法比較適於半安全水分(12.6%~13.5%)的小麥。對乾燥的小麥,或在氣溫較低的情況下,可採用輔助降氧法加快降氧。方法為按每1000千克小麥3千克的比例,稱取新鮮樹葉,用薄膜袋密封,留一開口,焊以塑料管,與密閉的麥堆聯通,或直接以敞口袋盛裝放入麥堆。利用新鮮樹葉耗氧能力大大強於小麥的特點,加快麥堆的降氧速度。達到降氧目的後取出樹葉,使麥堆繼續保持密閉缺氧狀態。
(3)低溫密閉方法。將小麥在秋涼以後進行自然通風或機械通風充分散熱,並在春暖前進行壓蓋密閉以保持低溫狀態。低溫貯藏是小麥長期安全貯藏的基本方法,對於延長種子壽命,保持品質是有益的。
(4)冷凍貯藏法。利用冬季嚴寒低溫乾燥的天氣,進行翻倉、除雜、冷凍,將麥溫降到0℃以下,而後密閉,對於消滅麥堆中的越冬害蟲,有較好的效果。低溫密閉可以長期貯藏,但要嚴防與濕熱氣流接觸,以免造成麥堆表層結露。

㈦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中國古人是如何保存糧食的

01、倉窖法

一般會根據不同的地理位置使用不同的方法來進行儲存,比如說可以使用地窖來儲存糧食,也可以使用一些倉庫來儲存糧食。當然了,這種方法一般都是用於儲藏量比較大的糧食或者是蔬菜,如果是量比較少,那就有一些殺雞用牛刀了。北方的土比較的厚,而氣候又比較的乾燥,所以一般會採用地窖來進行儲存。而南方的雨水量比較的充足,所以通常會在地面上建造一些倉庫來儲存糧食和蔬菜。

04、腌製法

這種方法應該是比較普遍的,一直到現在依舊有很多的人在使用。主要的原理就是利用一些鹽或者是其他的一些材料,對於食物和蔬菜進行腌制加工,經過加工以後,這些食物往往可以存放很長一段時間。主要的原理就是通過食鹽可以降低食物當中的水分,這樣就可以抑制微生物的繁殖和生長。這種方法通常只對一些蔬菜和肉類的食物有效,這也算是這種方法的一個局限性。

㈧ 洛陽出土隋唐糧倉,糧倉儲備驚人,為何糧食保存千年不腐還能發芽呢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陸游·宋代《游山西村》

從古至今,在中國人的日常習慣中,屯糧似乎一直是一件可以給人極大安全感的事情。在中華民族的傳統觀念里,食物就是天,吃飽就是每天最重要的事情。其實即使在當今社會,中國人的「好吃」也是在世界范圍內頗有名氣的。家中有喜事需要做一桌好飯宴請賓客,家中有喪事,更要聚集親朋好友共同悼念。無論是中秋節,元宵節還是春節,為了慶祝或是紀念不同的節日,中國人民發明出了各種各樣特色的小吃。可以說,中國人徹底將「沒有什麼是吃一頓解決不了的」貫徹融合在了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天。

現如今我們再回顧千年前傳統的種植方式,很輕易的就可以發現,古代的低效率大多是由於生產力發展水平導致的。農業極易受環境以及天氣因素影響,但凡遇上洪水、乾旱等自然災害,很有可能就會導致顆粒無收。而糧食產量過低所導致的後果也不言而喻,百姓飢寒交迫,怨聲載道,甚至會因此產生暴動。在我國洛陽地區就曾出土過一個隋唐糧倉,這個糧倉的儲備量驚人,保存了上千年都並未腐爛,甚至還能發芽。

糧倉雖小,至關重要

無論是在古代還是現代,儲存糧食都是一個國家管理方式中的一環。可以說糧食的儲備量就事關著國家發展的穩定性以及百姓的幸福度。特別是在各方面都比較落後的古代,他們仍然使用冷兵器的軍事手段,靠著近身肉搏的戰斗方式。因此,沒有什麼比讓將士以及百姓吃飽穿暖更為重要的事情了。然而,古代的農耕工具十分有限,也未曾擁有現代化機械作業手段,想要靠借外力提高糧食產量幾乎是不可能的,能影響糧食產量的唯一因素就是當年天公是否作美。

因此,在糧食產量還不錯的一些年份中儲存糧食叫成了至關重要的事情。如果恰逢豐年,全國各地糧食產量都屬於比較不錯的水平時,朝廷就會派遣官府人員在各地收繳糧食稅,將全國各地產量剩餘的五穀雜糧存放入糧倉,進行統一儲存。待到趕上災年之時,如果糧食的產量不足以滿足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需求,朝廷就會下令讓各地官府開倉放糧,將往年存儲的糧食貼補給百姓。

其實關於這種儲存糧食以及開倉放糧的調節手段我們並不陌生,大概就類似於現代社會中我國政府使用的宏觀調控手段。由於這是古代我國人民處理糧食應急問題普遍以及最佳的手段,因此我們經常可以在各種各樣的影視劇中看到這樣的畫面。使用糧倉儲存糧食這個手段歷史已經非常悠久了,而封建社會糧倉技術的巔峰時期,大約可以追溯到隋唐。

在隋朝建立之前,受南北朝統治的我國疆土以及百姓常年遭受著戰亂之苦。在經歷了漫長的戰爭後,百姓流離失所、怨聲載道。由於戰火蔓延到了我國土地的每一寸角落,普通農民傳統且安穩的農耕生活受到了嚴重的影響。他們連如何在這片土地上生存下去都已經成了問題,更不要說是繼續日復一日地進行農耕,以保證糧食產量與從前無二了。

在南北朝末期,我國各個地區隨處可見流離失所的災民,他們中很多就餓死在了流浪的路上。在舉國上下一片荒涼、人心惶惶之時,百姓們迫切地需要恢復安穩的生活。因此,一個懂得體恤民生、勵精圖治的統治者就變得極其重要。

只有將國家恢復了基本的穩定,讓百姓重新回歸到安穩的農耕生活中,讓華夏大地上的每一個人都可以吃飽飯,才能結束這樣恐慌的時代。因此,當隋文帝接管了這個國家的統治大權後,他就一直致力於休養生息、恢復農業、保障民生、穩定社會。在隋文帝的大力推廣下,我國在農耕技術上產生了巨大的突破。此外,她還竭力鼓勵各地農民開墾荒地,提高農耕面積,從而提高糧食產量。在如此的累積下,我國又建立了很多糧倉。待到隋煬帝登基之時,我國糧食產量漸入佳境,也產生了規模更大的糧倉。這其中最著名的一個就是含嘉倉。

天下第一倉

隋煬帝繼位後,下令修建含嘉倉。這個糧倉先後花費了十餘年才建造完成,其中耗費的人力物力更是數不勝數。然而,功夫不負有心人,含嘉倉的建設使我國糧倉技術達到了又一個巔峰。這個糧倉修建於洛陽,儲存量達580萬石,可以用作關東與關中的糧食中轉站,對我國糧食儲存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因此即使規模稍大也無妨。由於含嘉倉規模龐大、意味深遠,後世也將這里稱為「糧食之城」。直到宋朝滅亡後,含嘉倉才慢慢失去了它的作用,走向了沒落。

在上個世紀的時候,我國考古學家無意中發現了含嘉倉的遺址,讓這座天下第一倉得以重見光明。經過我國考古學家勘察,含嘉倉內一共有400多個倉窯,總容量高達250多噸。此外,專家還在倉窯中發現了保存完好的穀物顆粒,並且經過專家的再次培育,這些穀物甚至竟然依舊可以再次生根發芽。

千年穀物發芽的原因

經過專家們堅持不懈的考察與鑽研,我國專家最終成功找到了這些保存千年的穀物依舊保存完好的奧秘。首先,這得益於它得天獨厚的選址。眾所周知,一個合格的糧倉必須具備良好的防水能力,否則儲存的糧食很容易腐爛、發霉。含嘉倉選址的地理位置很高,可以保證其長期遠離地下水。因此,儲存在這里的糧食非常不容易受潮。其次,含嘉倉有著其獨特的建造方式,為了進一步鞏固其防水能力,在建造之初時,工人會用火烤乾周圍的窯土,以此來隔絕濕氣。

此外,建造者還在含嘉倉的底層鋪蓋了很多草木灰。可以說是採取了雙重防潮措施。「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糧食的種植與存儲無論在哪個朝代都是至關重要的。從古至今,種植技術的演變與不斷的完善體現了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更帶領著中華民族走向了更強大的未來。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珍惜每一粒糧食,是我們人人都應該做到的責任與義務!

㈨ 古人怎樣儲存食物

新石器時代,人們學會農耕和馴養動物之後,吃不完的食物越來越多,怎樣保存食物成了一個難題。在冬季,食物保存的時間長一些,但到了夏天,吃不完的食物很快就會腐爛。一開始,人們把糧食儲藏到陶器中,後來人們發現將糧食儲藏在地下能夠保存更久。

點擊查看更多《穿越時空看文明:全景手繪中國史》

㈩ 從古至今儲藏食物的方式

一、古人糧食存儲方式

古人糧食儲存方式一般分為兩類:第一是地面糧倉,第二是地下儲糧。

據史料記載,西周的隴東糧倉的儲糧方式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建築在地面上,糧倉的形狀有方形和圓形。另一類是窯洞儲糧,有對窯洞作一些處理,直接堆放在地下的,也有在窯洞里圍成蘆葦編成的席囤儲糧食的。

其中,最常見的地面藏糧方法。倉貯是古代常見的地面藏糧方法,因此糧倉也是古代儲存糧食的重要場所。

中國古代的糧倉種類很多。知名的有西周的隴東糧倉和隋代的含嘉倉。

除西周時期的隴東糧倉,被世人熟知的「天下糧倉」是隋代的含嘉倉。它位於河南省洛陽市老城北,始建於605年,並在2014年成功入選世界遺產名錄。

讓含嘉倉享譽世界的是其獨一無二的儲糧方式,考古工作者們含嘉倉糧窖內發現了滿滿一窖1300多年前存下的糧食,且「穀粒顆粒分明,糠是糠,米是米。」

考古專家把這歸功於糧窖設計的科學。含嘉倉當時的糧窖工藝是這樣的:挖好窖坑後,首先要用火烘乾,然後把草木灰攤在窖底,上面鋪上木板,木板之上鋪席子,席上墊谷糠後再鋪一層席子,窖壁也照此辦理,這種「席子夾糠」法,可以使糧窖隔濕保溫,猶如一個巨大的保溫瓶,而且,封存糧食都在冬季進行,這樣就可以達到低溫儲糧的效果。這樣的糧窖不僅防鼠防盜、防潮防火,還具有良好的「保鮮」功能,糧食不易發熱、發芽,不易腐爛。在唐代,這樣的地下窖倉里稻米的「保質期」為5年,穀子的「保質期」更是長達9年。

二、儲糧社會意義

糧食儲存不僅關系國計名聲,也關系國家穩定。

《禮記王制》中論述:「國無九年之蓄,曰不足;無六年之蓄,曰急;無三年之蓄,曰國非其國也」。

歷朝歷代的統治者都對糧食種植和儲存表現出高度重視。古代的糧倉也應時代而生,如西周的隴東糧倉、秦漢的敖倉、隋唐的洛口倉和含嘉倉等。

在楚漢爭霸之時,敖倉常常成為雙方爭奪的目標,劉邦先下手為強,「軍滎陽,築甬道屬之河,以取敖倉粟」。但隨後「項王數侵奪漢甬道,漢王食乏,恐,請和,割滎陽以西為漢」。《史記》的記載,清晰地表明了敖倉在那場戰爭中的重要性。

糧倉在隋末天下大亂時,同樣成了影響誰能稱王的關鍵所在。瓦崗軍將領李密在奪取洛口倉後,大量飢民和缺糧的義軍投奔,為瓦崗軍的壯大奠定了基礎。隨後,李密大意丟失洛口倉和回洛倉,數十萬之眾一瞬間崩潰。可謂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糧倉不僅能夠應對戰爭、飢荒、旱災等意外情況的發生,也能對市場供需起到調節作用。當然,在中國古代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中,重農抑商的大環境下,倉儲更重要的角色是承擔社會救濟和社會保障的職能。